有关Twitter商业模式的疑问(1).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79082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Twitter商业模式的疑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有关Twitter商业模式的疑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有关Twitter商业模式的疑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有关Twitter商业模式的疑问(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有关Twitter商业模式的疑问(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Twitter商业模式的疑问(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Twitter商业模式的疑问(1).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关Twitter的疑问胡泳 2009.7.12,第二期北京 奇遇花园http:/,2,有关Twitter的疑问I北京大学 胡泳,3,基本公式互联网技术人性,4,5,在1989年,万维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用作信息共享的空间。似乎很明显,它应该成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发挥创造性、任何人都可以贡献的空间。第一个浏览器事实上集浏览/编辑于一体,允许人们编辑任何页面,并且在他们拥有进入权限的情况下把这一页面存储在网上。奇怪的是,网络更多作为一个出版媒介而起飞,人们在线下从事编辑。万维网很快充斥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但却没有设计公用的空间,让作者形成公用话语。现在,在2005年,我们拥有了博客和维基,它们的流行事

2、实让我感到,我当年的大家需要一个创造性的空间的想法原来并不是发疯。,6,读写网,互联网是一种读写网。所有其他东西都由此而生。在这种意义上,Web 2.0 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自从浏览器在1993年左右被发明出来,网络的读写功能就存在了。,7,传统的两分法,然而,直到最近,读写网的多数应用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作者、广播者、表演者总是高于读者、观看者和欣赏者。此一阶段的读写网,以读为主。,8,从读到写,尽管传统的行为依然存在,但新的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读写网变成了参与式的。Web 2.0

3、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它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无论是写博客日志,编维基百科,上传图片到Flickr抑或是上传视频到YouTube,这些读写技术的广泛采用导致了一种新型应用模式的出现:我写你看。Web 2.0的所有例证都指向一件事情:最终用户向网络写入数据。Dennis Wilen:“Its the uploads,stupid.”(蠢货,是上载),9,以人为核心,Web 2.0的关键在于,出现了一个极为庞大、技巧娴熟的网络用户群体,愿意和能够贡献并消化读写网的内容。Web 2.0 的核心是人。“在5到10年内,媒体的价值将存在于那些培养用户的公司,而不是那些控制内容的公司。”K

4、leiner Perkins的前任总合伙人 Vinod Khosla说,10,Read-write Web+People Using It=Web 2.0,11,12,网上人性,网络将会给人类机构带来深刻变化,而对人性则没有什么影响。网上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发生在人身上,即那些会饥饿、会疲倦,有爱情和嫉妒心,每天需要食物以保持头脑和身体的活跃,依赖化学而不是电子生存的人身上。,13,网络不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一尘不染的数字化乐园;这种媒体会帮助我们从智力上和情感上延伸自我,但它不会改变我们的基本特性。相反,网络会使人性和人类的多样化得到张扬如果我们行动无误的话。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信息、这么多媒体、这么

5、多选择的存在,人们才会更加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14,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第2场,第7幕,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入场和出场,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15,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16,“戏剧论”(dramaturgy)与“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创造出一个印象的?或者说,运用哪些技巧来产生一种自己希望别人产生的印象?从戏剧学角度说,这就是一门表演艺术;所不同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能意识到自己是在表演;有些人则没有意识到。但不管是否意识到这点,每个

6、人的行为都会给人以某种印象,因而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试图引导别人按照特定的方式看待我们。,17,从个人主页到博客,帕特里夏华莱士认为制作个人主页可以被看做对理想化自我的一项表达。然而个人主页毕竟是一种Web 1.0时代的产物,很难让个人同读者发生互动,它更像是一块告示板,提供单向的信息,读者除了获取这些信息,并没有更多的期待。博客完全不同,虽然它是个人的产物,但日志与日志并不彼此孤立,而是依靠博客们的评论、引用和链接,形成了一种真正的社区。同时,日志是以帖子为中心的,帖子构成了关键的单元,而不像个人主页,是以页面为中心的。迄今为止,网志是最接近万维网原初的读/写设想的网络工具。它也是使网络出版

7、真正得以实现的第一种工具。,18,谁是好博客?,一位资深博客Bitgitte F.Eaton说:“个性和有趣的链接是网志成为好的读物的两个条件。”埃文威廉姆斯,Blogger写作软件的发明者之一,认为“博客的概念包含三点:经常性,简洁性和个性”。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了个性对博客的重要性。网志提供了一种流动的和鲜活的自我表现形式,从而给博客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意义。,19,认同与承认,认同(identity)一词在这里表示一个人对于他是谁,以及他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理解。简而言之,自我认同就是对自我独特性的认识,一种把自我同环境区分开来的感觉。这个命题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认同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构成的;同

8、样地,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所以,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会遭受实实在在的伤害和歪曲,如果围绕着他们的人群和社会向他们反射出来的是一幅表现他们自身的狭隘、卑下和令人蔑视的图像。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变化,它们一起决定了现代人必然要重视认同与承认的问题。,20,陌生人的社会,齐美尔:在前现代文化中,依赖于面对面的交往,人们的关系建立在地理的接近性之上,这时,“陌生人”指的是某个来自外部世界并潜在地让人感到疑虑的人。吉登斯:“在传统文化中,自己人和外来者或陌生人之间存在着非常清晰的界限。不存在非敌意的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人相互交往的广泛领域,而正是这些领

9、域构成了现代社会行动的特征。”,21,从荣誉(honor)到尊严(dignity),一个陌生人的社区与亲密型的社区的社会组织的要求完全不同。在十八世纪,当人们都十分清楚自己身处社会等级的哪一级的时候,不同阶层的社会交往可以由荣誉感来规范。这种贵族式的东西在日趋平等化的时代无法再维持下去。荣誉一词和不平等有着内在的联系。某些人之所以享有荣誉,至关重要的是并非人人都能享有荣誉。实际上,荣誉就其内在本质而言是一个“优先权”问题(荣誉的本性是要求优先权和与众不同论法的精神,Bk 3,Chap 7)现代的尊严观念与传统的荣誉观念截然不同。现在,当我们谈到“人类固有的尊严”或公民的尊严时,我们是在一种平等

10、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意义上使用尊严一词的。在这里一个基本的前提是人人都享有尊严。,22,从诚挚性(sincerity)到本真性(authenticity),诚挚性,说的是对个人的一种期待:他和别人交往时应该避免表里不一,在公开场合所暴露的东西要同私下里感受到的东西相一致,但并不是把什么东西都拿出来公布。而本真性则意味着,不是对别人诚实而是对自己诚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向陌生人坦白内心最隐秘的想法,而不必为此感到内疚。前者要求,披露的事情必须是真的;后者要求,只要是自身的深切感受,什么事情都可以披露。杰弗里罗森:“诚挚性的年代的座右铭来自德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本真性的年代的座右铭来自心理治疗师

11、:成为你自己。”,23,24,对话在人的生活中的本质性地位,个人认同的观念是和本真性理想一起产生的,这就是忠实于我自己和我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的理想。当本真性理想出现以后,它就召唤我们去发现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就其实质而言,这种存在方式必须是内在地发生的,而不能是社会地派生的。换言之,要倾听你自己内在的声音。但是实际上,内在的发生决不可能以独白的形式存在。人类生活的本质特征是其根本性的对话特征。只是因为掌握了人类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才成为人性的主体,才能够理解我们自己,从而建构我们的认同。这里的语言,不仅包括我们所说的词语,而且包括我们用以界定自身的其他表达方式,如艺术、姿态和爱的“语言”。

12、然而,我们是通过与他者的交往才学会这些表达方式的。,25,Link,Permalink,Trackback&Blogroll,对我们来说,有些东西变得如此普遍和熟悉,以致于我们会忘记它们是被发明出来的。链接是博客的精髓,永久链接在博客间架设了桥梁并赋予了博客历史感,引用通告能够自动发现其他日志对某一帖子的相关评论,并将评论选摘和链接同时张贴出来,博客连结提供博客阅读并推崇的其他博客清单。,26,可以说,博客日志是网页/BBS/电子邮件的一种组合体,既可用做单向也可用做双向的传播,博客读者的互动程度也可因他们的意愿而定。他们可以只是阅读帖子,也可以探索链接,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分析和意见连同额外的信

13、息发给原帖的作者,还可以同这个作者以及更多的读者展开对话。博客日志的编辑过程在博客之间发生,它是公开的,实时的,经由链接、评论和引用联系为一体。,27,SNS,SNS服务专门针对在线建立社交网的需求,“通过朋友来找朋友”,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在SNS站点上,用户可以制作个人简介,通常包括照片和兴趣清单,向朋友发出请求,得到确认之后形成朋友圈。有些站点提供额外的服务,如在MySpace上可以写博客,建用户群,上传照片、音乐和视频等等。通过网站交友、分享、线下聚会,它成为年轻人不可分离的社区生活的一部分。社会性网络本是一种让相距

14、遥远的人们得以互动的十分古老而普遍的机制,它在网络时代变得流行开来。自从本世纪初以来,伴随着友好的界面,人们跟踪朋友、熟人和家人的生活,进入社会性网络的人呈几何级增长。商业机构试图开掘这种增长的商业价值,因为这样的网络可以用来向有着相似兴趣的人们进行消费推荐。,28,Facebook News Feed,2006年9月,扎克伯格开发出一种叫做News Feed的东西,这是一种能主动把用户主页上的变动向所有好友广播的内置功能。学生们再也不用把时间花在转来转去检查朋友的主页更新上了。现在他们只需登录Facebook,然后就会看到News Feed:一个类似18世纪社交界新闻公报的页面,上面列出了所

15、有好友的最新动态,全天不停更新,一网打尽所有八卦。用扎克伯格自己的话来说,就像是“一股由生活中发生的点滴事件汇聚而成的涓涓细流“。,29,从博客到微博客,博客长尾的死亡:数据显示,现存的绝大部分博客在过去120天内没有更新,业余博客开始转向SNS和微博客。然而,博客长尾在一开始是否存在就是大可怀疑的。除了少数具有原创性、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博客,大部分日志缺乏价值,只是因为成本的去除才得以出现,堪称一种虚荣出版。真正值得存在的博客,要么与能够提供时间和资源的知名机构相关,要么具备正当的专业诉求。博客的普及拉高了用户量,为Twitter这种新服务奠定了基础。写日志对于许多博客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16、即在互联网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与他人分享。140个字符、“What are you doing?”的微博客显然迎合了很多对博客产生疲劳的用户的需求,而知名博客借助于Twitter的过滤也可以更广泛地得到传播。,30,从News Feed到微博客,总的说来Facebook 用户并不认为自己需要经常地、实时地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但是当自己身处这种无处不在的信息中时,他们觉得十分有趣甚至流连忘返。这是什么原因呢?社会科学家给这种不间断的网络联系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环境知觉”(ambient awareness)。每条小的更新,每一条单独的社交信息,本身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十分平庸的。但若假以时日,当它

17、们汇集起来,这些小片段就渐渐接合成一幅细致得惊人的、描绘你朋友或家人生活的画卷,就像成千上万个点构成的一幅点描派画作。,31,向过去的回归,这种新型环境知觉的终极效果:它让人们再次处于小镇生活的节律中,生活里的每个人都对你知根知底。撒谎变得很困难,因为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Zeynep Tufekci:“从历史上看,我们正在回归一种更加正常的状态。当你回顾人类历史,你会发现飘一代的生活,不断从一个新关系走向另一个新关系的生活,那其实是非常新的。它是20世纪才出现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曾经花费许多年的时间,来研究人类如何适应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匿名性和劳动力迁徙造成的动荡不安一个由无数被夺去社会联

18、系的孤独者组成的世界。现在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截然相反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现有的环境知觉工具正在扭转互联网初创时期的观念。90年代早期赛博空间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赞颂着这是一个可以让你重新构筑自我身份的地方你可以变成一个全新的人。然而,现在网络变得实名化了。当你的受众在不停地关注着你时,你无法变换身份了。,32,33,34,“究竟有谁会在乎我一天24小时都在做些什么?”,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觉到朋友们生活的韵律。能带来更多现实生活中的人际联系。工作的流动性要求人们为了职业而更加频繁地迁移旅行,远离家人和朋友,日益增多的自由职业者更是常常终日独处。“环境亲密感”(ambient intimacy)成

19、为一种让人感觉“不那么孤独”的办法。外包式的新闻:报道速度、信息源数量,以及不断扩张的传播力。社会组织和社会运动的形成。,35,36,一种更趋于自省的文化,“我采访过的很多Twitter、Flickr 和Facebook的深度用户都曾对我说起经常性的自我报道行为带来的一个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当你每天都要数次停下来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思绪时,日积月累,这种行为就变得具有哲学含义了。就好像希腊格言中的那句“了解你自己”,又近似心理治疗中的“内观”的概念。(确实,Twitter网站页面上那句恒久不变的问句“你在做什么?”也可以读出如同存在一般的沉重来。你在做什么呢?),37,关注与被关注,用户关注他们感兴

20、趣的人,只要这些人贴了新的讯息,用户就会收到通知。被关注者不必作出回应,这使得Twitter网络的链接成为定向的(directed)。Twitter使用价值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你所选择关注的人的品质的高低。“除了我认识的人之外,我一直都是谁关注我我就关注谁。希望那些主动关注我,在我关注你们之后又取消关注的人告诉我一声,以便我取消对你们的关注。”,38,RT,D&#,Twitter让网络身份更简单,+twitter帐户名,就是一个人的代号以及联系方式,不可思议的简单。,RT&D:所有这些工具使得对话得以发生。Twitter可以张贴直接的或间接的更新。直接讯息指向一个特定的用户,间接讯息则是给所有愿意

21、阅读的人看的。虽然直接讯息具有特定性,它们也是公开的,可以被所有人看到。更重要的是,RT允许转贴,一个对话场就此形成了。#使我们看到议题的集结过程。,39,开放,2007年5月,Facebook推出平台策略。它认识到网络的杀手应用是平台,并且,这个平台还是社会性的。Facebook全身心地拥抱第三方开发商,让它们能够更加轻易地创造更有价值的应用。在没有向第三方应用开放之前,Facebook和其他社交网站没什么两样,也即是说,用户受限于网站特制的工具。例如,你可以建立用户档案,加入小组,上传照片和视频,等等,但只要你想做任何超越这些功能的事情,就束手无策了。Facebook所做的,是让用户安装自

22、己的软件并在社交网络中运行它们。这种想法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种革命。例如,任何一个有想法、又会点编程的人都可以创造可能被成千上万人使用和分享的应用。Facebook由此成为一种社交门户。,40,越是开放的东西成长速度越快,博客时代也有第三方应用,但与Twitter相比却是凤毛麟角,可以说第三方为Twitter拉大与竞争者之间的差距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些数量众多的第三方应用赋予了Twitter更多的应用空间,比如TwitterFeed、Twitpic等。Facebook让许多优秀应用在它的平台上流行,Twitter也一样,让许多出色的第三方应用得到了高速发展。越是开放的东西成长速度越快,比如Fa

23、cebook和Twitter。“开放”在Facebook和Twitter的成功当中占据了不可估量的分量。,41,Twitter user timoreilly:“Facebook is about people you used to know;Twitter is about people youd like to know better.”roamlog:用 twitter updates 作为 facebook 的 status 真是相当糟糕的一件事情facebook 的 status,顾名思义,更多的是对当前状态的描述,它可以有 what r u doing 的功能,但 twitter

24、 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有太多的内容已经不适合描述 status.,42,Tools of choice,Twitter的界面更加简洁,感觉像1998年的 Google;而Facebook则更具门户的味道,让人想起当年的Yahoo。Facebook拥有更丰富的功能,但它的沟通较为被动和间接;Twitter高度集中于对话,更适于实时的和直接的沟通。Facebook 对社会动物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对那些想与老朋友密切联系和结识新朋友的人来说。这会降低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使用,因为人们可以完全依靠Facebook来发信、聊天、分享文字、图片和视频。Twitter的吸引力初始看上去没有那么大,但它

25、的魅力是缓慢散发的:关注上一天,它开始有点儿像篇短文了;关注一个月,它就变成了一部小说。它是一个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博客的集合体。使用Twitter,你可以开掘网络中的集体意识;打个比喻,它有些像时刻流淌的沟通之水,而你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候,跳进去畅游一番。,43,对用户而言,每一种工具可能价值很大,也可能价值甚微,这取决于在特定的情形之下你想做什么。无法简单地说清Facebook与Twitter究竟谁好谁坏。它们服务于不同的功能,运行在不同的机制上,两者也还会不断地演变,要看用户从中提取何种价值,才能决定在正在形成的社会性空间之中,谁会成为长期的赢家。最终,两者决战的是,看谁能够找到一个赢利的、可扩展的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当然,也不排除它们把出售作为自己的退出战略。社会性网络仍然在自己的童年期,这令人想起上个世纪90年代的dotcom狂潮。如我们过去已知的,巩固(consolidation)会发生,如果社会性网络无法把眼球转化为利润,它将会失去其重要性。风险投资家现在押宝在社会性网络不仅会高速成长,而且,流量最终也可以变现上。,44,What do you think?,Twitter或Facebook会成为下一个谷歌,还是 会被技术与社会进化抛在后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