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79510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2.理清思路,

2、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

3、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二、解题1.文体简介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2.背景介绍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

4、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3.魏征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

5、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三、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正音释义。(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要求:语速稍慢,读准字音。(2)放录音,学生低声跟读,纠正字音。出示投影: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文武并用,垂拱()而治(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指定三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

6、,其他学生边听边整体感知文意。2.具体研习第1段(1)提问:本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运用什么方法提出的?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点拨: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

7、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2)学生试背课文。3.具体研习第2段(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2)提问:本段中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阐述了什么观点?从哪个角度论证的?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几句,简要

8、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从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来看,这虽是历史的必然,但要“思国之安”,就势必调动人为的因素去理智地克服它。因此作者发出疑问:“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接着从取守天下的不同心态上(“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进行论证,说明是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最后阐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民本”观点。4.重点研习第3段(1)教师范背第3段。(2)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这段文字。(3)提问:本段作者提出了“十思”的内容,它们各有什么侧重?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

9、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段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其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而自牧”“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而要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人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劝皇帝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同时阐明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境

10、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4)学生试背第3段。5.学生集体试背全文。(解说:要想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必须熟知课文,即背诵。背诵不仅能积累文言词语,还能将各段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思路,掌握了周到严密而又精辟的说理论证。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更要懂得一些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名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唐太宗虚心接受了魏征的劝谏,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如果大家也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六、布置作业

11、1.积累下列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并从中任选三个写成一段话,不少于30个字。2.熟练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2.体味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臣子上疏,劝谏帝王确非易事。上疏的臣子不仅要有超人的勇气,而且还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可以说,这两点魏征一身兼有。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他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的劝谏艺术。二、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三、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并体会其表达作用出示投影: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

12、”,称唐太宗为“明哲”?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学生思考后,明确:魏征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太宗为“明哲”。不可改。“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臣以为”则有自以为是之嫌。不可删。“承天景命”也是一种敬辞。不能改。“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而“是故”是论述的口吻,语气极其生硬。点拨: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

13、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出示投影: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明确: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本文突破了骈体的束缚,做到了骈散结合,相得益彰。整句多用对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遒

14、劲,酣畅淋漓。本文语言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有说服力。(解说:本文的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2.找出下面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出示投影:(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2)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诚能见可欲(出

15、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5)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明确:引用古圣先贤的话,援举故事旧例来说明自己的意思,论证自己的观点,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这种写法在本文中到处可见。引用成语典故,有许多好处。文章显得“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因而使理论更有深度,论断更有力,更令人信服。同时文字精练,意义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成语典故大都是经过时间洗练的文学语言,生动形象,引用它们使表达更生动,更富文采。五、课堂训练1.翻译下则短文,并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出示投影:昔有一庵,邻于大

16、宅,寺僧常见沟中米饭流出,密用水淘净,蒸晒一囤。不数年而大宅缘事暴贫;僧人即以此饭饷之,大宅衔谢不已。后细询,知为沟中物也,嗟悔无及。(选自幼学故事琼林)注:大宅:深宅大院。此处指广有财富的大户人家。暴贫:突然变得穷困。饷():用酒食款待人。衔谢:衔,怀在心里。衔谢,即衷心感谢。参考答案:译文:从前有一座寺庙,靠近一个有钱人家的大院。庙里面的和尚经常看到大院的水沟里有米饭流出来。他不声不响地用水把流出来的米饭冲洗干净,蒸后晒干,逐渐积攒了满满一囤。过了几年,大户人家遇上了祸事,突然变得贫困不堪。这时,和尚就把干饭送给他们吃。大户人家对他感恩不尽。大户人家经过仔细询问,知道了是他们当年倒入水沟里

17、流出的米饭,不禁连声叹息,深感后悔莫及。这则故事是劝戒人们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也应注意俭省节约,它形象地说明了居安思危,积谷防歉的道理。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1)青春是人生的鲜花, , 。(2)青春拥有激流般的热情, , 。参考答案:(1)青春是生命的闪耀 青春是纯真的结晶 (2)青春拥有梦幻般的憧憬 青春拥有磐石般的坚贞六、课文总结“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18、!七、布置作业针对文中某一哲理性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板书设计延伸阅读翻译下面两段文字。1.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也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受谏,安能谏人?(节选自贞观政要)2.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为之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

19、鹞竟死怀中。(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参考答案:1.贞观五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大多放纵感情喜怒无常,高兴了就任意奖赏没有功劳的人,生气了就任意地杀戮没有罪过的人。因此,天下大乱国家灭亡,没有不是从这里引起的。我如今早早晚晚都把这类事情作为心事,常常想要你们尽所知道的情况对我竭力劝谏。你们也要接受人家劝谏的话,难道能够因为别人的意见跟自己心意不合,就袒护自己的缺点错误,拒不接受吗?如果你们不接受别人的劝谏,又怎么能劝谏别人呢?2.魏征相貌没能超过平常人,可他有胆量谋略,善于让君主回心转意,常不顾情面极力劝谏,有时遇上特别生气,魏征的神色一点也不改,皇上为此收敛威容。魏征曾请假

20、上坟,回来对皇上说:“人们说您打算到南山,出外的行装都已准备完毕,竟没有出发,是什么缘故呢?”皇上笑着说:“当初实有这个意思,就是怕你嗔怪,所以中止了。”皇上得一只好鹞鹰,亲自架在手臂上,老远看见魏征来了,赶紧藏在怀里,魏征奏禀公事,故意没完没了,结果鹞鹰死在皇上的怀中。 资料链接“十思”给我们的启示“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

21、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已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

22、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文章语言特点语言特点:“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大体可概括为:委婉谦虚;多用比喻,生动形象;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如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

23、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又如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几种重要的论证方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