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管理组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9903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施工管理组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隧道施工管理组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隧道施工管理组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隧道施工管理组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隧道施工管理组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施工管理组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施工管理组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1隧道工程 隧道是一种修建在地下的工程结构物。随着人类文明及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隧道以其位于地下这一特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矿山、水力及国防等领域,现已成为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来说,隧道的修建是按照设计形状和尺寸在地下开挖出一个长形的通道,再做必要的支护,形成稳定的洞室以便使用。因此,所谓隧道,通常是指修建在地层中断面面积不小于2地下通道。 隧道施工方法,一般可分为明挖方和暗挖法两大类。明挖法适用于浅埋隧道的施工。此种方法的特点是先从地面将隧道上方及内部地层挖开,形成壕堑,然后在壕堑中修建衬砌,再在衬砌顶部进行土石回填。在修建浅埋的地下铁道时亦常采用明挖法施工。暗挖

2、法施工的特点是先在地层中按需要的形状和尺寸开挖出一个孔洞,然后在其中修建衬砌。常用的暗挖法有矿山法、掘进机法和盾构法三种。 山岭隧道多采用矿山法施工,近几年来,我国相继修建的隧道基本是在“新奥法”原理指导下设计和施工的。众多隧道穿越的地层千差万别,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千变万化,但我国的隧道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正确运用“新奥法”的原理进行设计、施工,积累了再个别复杂地质条件下实施“新奥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今后大力推广和发展“新奥法”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级公路的修建使得公路隧道的建设发展很快。例如,运用新奥法原理可以将矿山法应用到软弱围岩之中

3、,甚至于第四纪地层中的浅埋市政隧道以取代传统的明挖法或盾构法,我国隧道工作者称之为“浅埋矿山法”。当然,尽管今年来我国隧道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隧道施工技术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但是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缺点。从总体来看,隧道结构还比较粗大厚实,施工环境还很恶劣,工人劳动强度还很大,工程进度不快和工程造价高。因此,我们对围岩的性质还应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模型的选用和计算理论都还应更符合实际;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的方法还应更进一步;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和浪费都应降低,所有这些都有待我们的隧道工作者去研究和解决。今后应当加强隧道环境和地质的现场两侧及实验室的实验工作,以便对各种不同性质的围岩能弄出较为符合实

4、际的计算模型和计算理论;进一步提高开挖技术和支护方法;配备完善的施工机械,从目前的半机械化提高到全机械化;要提倡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加调查的信息,制定施工计划,再根据实测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计划,达到方案优、质量高、进度快、造价低的目的。总之,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就一定能把我国的隧道建设事业推向前进。1.2工程造价工程造价费用在工程管理中运用比较广泛,建设过程中的不同主体均在使用,当然其含义也有差异,和工程项目费用相关的术语较多,如工程项目投资、工程造价、工程项目成本、施工成本等。在这些术语中,有的概念还没有得到统一。工程造价的直意即为工程的建造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建

5、筑领域,工程造价有两种含义 。工程造价一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的投资费用.显然,这一含义是从投资者(业主)这一角度出发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工程造价就是工程投资,工程项目造价就是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造价二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通常又将工程造价认定为是工程承发包价格.在水利建设领域,水利工程造价也称工程净投资,是指在工程项目总投资中扣除回收金额,应核销投资,以及与工程无直接关系的转出投资后的余额.。而工程造价的意义就是在建筑行业中,统一、规范地

6、制定出1个工程造价的模式,为工程造价的确认服务,形成1个行业标准和法规性文件,直接用于指导、规范建筑市场,做到有据可循,不盲目。工程概算又分为设计概算和修正概算两种。设计概算和修正概算是指在初步设计或者技术设计阶段(按三阶段设计),有设计单位根据图纸、概算定额、预算定额、各类费用定额、建设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等资料,预先计算和确定建设项目从筹建至竣工验收的全部建设费用的经济文件。它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确定和控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安排基本建设计划,选择最优设计方案的依据。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总概算一经批准,在其随后的其他阶段是不能随意突破的。施工图预算:基本建设工程不论采用几个

7、阶段设计,设计单位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均应编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是设计单位(以施工单位为主,必要时可邀请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参加)根据施工图设计的工程量和施工方案,按预算定额和各类费用定额,所编制的反映工程造价的经济文件。它是考核施工图设计经济合理性的依据,对于按施工图预算承包的工程,它又是签订建筑安装工程合同,实行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投资包干和办理工程结算的依据;对于进行施工招标的工程,施工图预算也是编制工程标底的依据;同时,它也是施工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搞好经济核算的基础。施工预算是施工单位进行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的依据,也是施工单位进行劳动组织与安排,依据进行材料和机械管理的依据,对施工组织和施

8、工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施工预算是指在施工阶段,在施工图预算的控制下,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图计算的分项工程量、施工定额、施工组织设计或分部工程施工过程的设计及其他有关计算资料,通过工料分析,计算和确定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或一个单位工程或其中的分部分项工程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及其他相应费用的经济文件。1.3隧道施工设计的两大理论和及其发展过程一种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传统的“松弛荷载理论”。其核心内容是:稳定的岩体有自稳能力,不产生荷载;不稳定的岩体则可能产生坍塌,需要用支护结构予以支承。这是一种传统的理论,其代表人物太沙基和普氏等人。另一种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现代支护理论,

9、或称为“岩承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围岩稳定显然是岩体自身有承载自稳能力;不稳定围岩丧失稳定有一个过程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或限制,则围岩仍然能够进入稳定状态。这种理论体系的代表性人物有腊布希维兹、米勒菲切尔、芬纳塔罗勃和卡斯特奈等人。这是一种比较现代的理论,它已经脱离了地面工程考虑问题的思路,而更接近于地下工程实际,近半个世纪以来已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应用,并且表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矿山法是人们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木或钢构件作为临时支撑,待隧道开挖成型后,逐步将临时支撑撤换下来,而代之以整体式厚衬砌作为永久性支护的施工方法。木构件支撑由于其耐久性差和对坑道形状的

10、适应性差,支撑撤换工作既麻烦又不安全,且对的围岩有所扰动,因此,目前已很少采用。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公路建设需要修建大量隧道,必须开发和应用山岭隧道修建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新奥法是奥地利土木工程师Mller、Rabcewicz在60年代总结隧道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的。它的理论基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围岩的自承作用。以喷射混凝土、锚杆为代表的初期支护和量测技术为两大支柱的新奥法,有一整套保护围岩原有强度、容许围岩变形但又不致出现有害松散的基本原则,又能及时地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变动形态,以此作为指导设计和施工的信息,使围岩变形与限制变形的支护抗力保持动态平衡,具有极大的适用性和经

11、济性。它在隧道施工中作用大,意义重大。所以研究总结新奥法是必然的!新奥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较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传统方法把围岩看做荷载的来源,其围岩压力全部由支护结构承担,围岩被视为松散结构,无自承能力。而新奥法恰恰相反,它把支护结构和围岩本身看做一个整体,二者共同作用达到稳定洞室的目的,而且大部分围岩压力是由围岩体本身承担的,支护结构只承担了少部分的围岩压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使隧道设计理论和施工工艺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之后迅速被许多国家的隧道工作者所接受,并应用于各种各样的隧道工程中。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进新奥法,到80年代才开始大量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新奥法不能单纯理解为隧道施工的某一种方法

12、,它是把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合为一体,以弹塑性理论的成果进行支护结构的设计,并以现场量测的手段修正设计、指导施工的一种新理念。这一新理念集中体现在支护结构种类、支护结构构筑时机、围岩压力、围岩变形这四者的关系上,自始至终贯穿于不断变化的设计、施工过程中。 第二章 工程概述和编制依据2.1工程概述2.1.1地理位置此次月度施工位于方斗山隧道D8K159+240D8K159+400,其中D8K159+240到D8K159+290是IV级复合型衬砌,D8K159+290到D8K159+400是V级复合型衬砌。本隧道测区位于四川盆地东缘,隧道由西向东穿越方斗山山脉中段,其走向与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山脉全长

13、愈140Km,山脊高程一般16001650m,方斗山主峰高程1680.30m,属条形中山,为构造剥蚀溶蚀地貌。方斗山山脊一带为川东平行岭谷地形地貌特征,两侧平行山脉走向发育有长达数数十公里的长条形溶蚀槽谷地貌,高程从5001500m不等,槽谷底部平缓开阔,呈串珠状分布有溶蚀洼地、落水洞、竖井等岩溶形态。以方斗山山脊为区域地表分水岭,山脊北西侧地表水系主要为一些大的地表溪沟,直接汇入长江。山脊南东侧主要为龙河水系,龙河流域北邻长江,以方斗山脉为分水岭。流域形状略成长方形,流域宽度约为30Km,长度约为80Km,走向与方斗山脉一致,长轴方向呈北东、南西向,地势由北东向西南倾斜。隧址区内最高点高程1

14、009.67m,隧道最大埋深713m。2.1.2地质构造及震动系数1地质构造:.遂址区主体构造为方斗山背斜,区域内构造具有背斜陡峭,向斜宽缓的“隔挡式构造”特征,方斗山隧道即以大角度横穿该背斜。区内构造以褶皱为主,断裂较少,仅在背斜轴部附近发育两条高角度走向的逆断层。主要断裂与褶皱为同期形成,发育在应力集中的背斜核部或近核部。背斜总体为一线状的弧形构造,枢纽起伏,背斜枢纽纽轴为一长轴形背斜。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长兴组,两翼依次为三叠系到侏罗系中统上沙溪组。该背斜轴面扭转,轴线呈弧形弯曲,枢纽起伏变化较大,总体由南西向北东方向降低趋势,背斜具长轴状背斜特征,轴线受断裂构造改造显著。方斗山断

15、层为一高角度走向逆冲断层,分布于方斗山背斜轴部偏南东翼。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断层走向线与隧道轴线呈大角度斜交,并斜穿整个遂址区。断层北西盘二叠系上统长兴组逆冲于南东盘的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之上。2.震动系数: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峰值区划图(GB183062001年图A1),桥位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2.1.3地层岩性 出露的岩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长兴组(C)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xj)的一套浅海相、内陆河湖相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系地层,零星覆盖第四系。地层岩性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人工填土(块石土)()、漂石土()、粉质黏土、块石土2.

16、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3.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4.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5.二叠系上统长兴组6.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7.二叠系下统茅口组8.断层角砾遂址区内可溶性碳酸盐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不仅历经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改造,而且还在地壳上升运动中普遍经历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的溶蚀、剥蚀等地质应力作用和改造。因此在遂址区内发育分布了部分夷平面及相关的溶蚀沟谷等溶蚀、剥蚀现象。它们的发育分布于不同的高程,这种现象不仅仅记录了阶段性的地壳上升运动历史,同时它们也揭示了遂址区内岩溶发育阶段及岩溶发育的呈层规律。2.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指南(TZ214-2005)2、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

17、收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3、新建铁路线施工图设计文件4、方斗山隧道工程图设计图及相关设计资料、文件。5、国家和铁道部的适用于本工程的设计施工规范、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6、本施工方案的编制严格依据施工图纸及监理工程师的指示,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思路清晰、文字简练。7、我单位的施工能力、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第三章 施工地区特征3.1水文地质 (一)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隧道穿越一系列不同时代的地层,根据隧址区地层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结合处于同一地质构造单元的“高速公路方斗山隧道”地质数据,可将隧址区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碳

18、酸盐岩类溶洞水等三种类型。 1、相对隔水层 隧址区内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第四段(T1f(4))、中统雷口坡组(T2l)中部及上部、等因透水性差、层位稳定,均属相对隔水层。 2、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赋存于隧道进口的第四系残坡积层、坡崩积层中,该类地下水分布面积小,富水性差,水量贫乏,对隧道影响较小。 3、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分为浅层的岩溶裂隙水及深层岩溶管道水。根据深孔勘探揭示,隧道主要位于岩溶垂直带。(1)岩溶裂隙水 裂隙岩溶水主要赋存于方斗山山脉主脊一带,含水岩组主要由二叠系上统长兴组上部(P2c)、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中部(T1f(2+3))

19、、中统雷口坡组(T2l)下部等岩溶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厚层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白云岩等组成的碳酸盐岩类含水层组。由于上述可溶岩含水岩组出露区溶蚀现象除地表的溶沟、溶槽、石芽等相对发育外,还有少量零星分布的落水洞、竖井、溶蚀洼地、溶蚀裂隙等岩溶垂直形态,地下水主要沿溶蚀裂隙接受降雨渗入式补给,地下水获得的补给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该含水岩组地下水接受降雨渗入式补给后,往往沿溶蚀裂隙运移,地下水露头数量较少,含水岩组的富水性一般属弱中等富水,对隧道有一定影响。 (2)岩溶管道水 在深部则以网络状岩溶裂隙、岩溶管道以及巨大的溶蚀侵蚀洞穴为主。地下水具有庞大复杂的运移赋存空间,地下水十分丰

20、富,径流复杂,常以岩溶大泉、暗河出露地表,该含水岩组地下水的富水性属富水,对隧道的影响极大。 (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方斗山为一长条形山脉,其延展地带与方斗山背斜构造的展布区基本一致,方斗山具有背斜隆起成山的特点,断裂构造对背斜形态特征的破坏较大,区域内仍保留了地下水含水岩组与相对隔水层沿背斜核部向两翼相间出露分布的区域水文地质特点。因此,在自然状态下,各含水岩组具有顺背斜两翼岩层产状产出,各含水岩组往往组成具独立地下水水文地质单元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地下水在接受降雨补给后常常会在区域性侵蚀基准面或当地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下,沿含水层走向发生顺层运移和排泄,而相对隔水层两侧含水层受水文

21、地质条件影响,含水层之间往往无水力联系和统一的地下水水位。 (三)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评价 隧道横穿方斗山背斜以及背斜核部的F1断层,断层性质为压扭性高角度的逆断层,形成的时间较早,后期又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断裂带挤压明显,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隔水、阻水作用。区内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页岩、钙质页岩层位稳定、胶结致密、透水性差,将背斜两侧含水岩组有效地进行了阻隔,在方斗山山脊西侧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下水分水岭,该地下水分水岭走向呈北东南西向,将方斗山分为东、西两个相对独立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水文地质单元。 在自然状态下,由于含水岩组受相对隔水层夹持,补给条件一般受到了限制,地下水

22、主要顺层向区域性侵蚀基准面方向运动。浅部在局部隔水层影响下则常具有近源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地下水水量一般为弱中等富水。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主要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和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大部分地层、嘉陵江组(T1j)及中统雷口坡组(T2l)的可溶性碳酸盐岩出露区,在该区山脊一带不仅发育有溶蚀槽谷,且槽谷中溶蚀洼地、落水洞、岩溶竖井、石芽、溶沟、溶槽等多种岩溶形态也较发育,这些地表岩溶形态有利降水的汇集,实现注入式补给或渗入式补给。据相邻的“高速公路方斗山隧道”的地质资料:在溶蚀槽谷内,由于其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降水时在槽谷内的渗入系数可达0.50.7,而相邻的斜坡地带其可

23、溶岩露头区的渗入系数一般仅为0.20.3。3.2不良地质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隧址区主要不良地质现象为岩溶、煤层瓦斯、断层和高地应力等。无特殊岩土。 (一)、岩溶 1、岩溶发育总体特征 方斗山背斜为一两侧被三叠系砂泥岩隔水层围限的、主要由可溶岩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东西两侧边界分别为T3xj、T2l形成的悬崖峭壁和陡坡,内部为P2c、T1d、T1j、T2l灰岩形成的规模不一的槽谷与洼地,背斜区域内的降水除蒸发外,几乎全部渗入地下。因此,背斜地下水的补给条件极好。此外,不仅背斜内部各种成因、不同序次的构造形迹十分发育,而且该区的新构造运动也比较活跃,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得方斗山背斜区碳酸盐

24、岩的岩溶作用极为发育。 方斗山西邻长江,在方斗山至长江河谷的相邻地段以丘陵为主,具构造剥蚀侵蚀地形地貌特征;以东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区。 隧道穿越方斗山背斜,隧址区可溶性碳酸盐岩类在背斜两翼均有分布,由新至老出露有: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下部(T2l)、下统嘉陵江组(T1j)、飞仙关组(T1f)及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等地层。 2、岩溶发育的空间分布特征岩体岩溶化特征、规律与区域内可溶性碳酸盐岩与相对隔水层相间产出有密切联系,由于可溶岩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在区域性侵蚀基面的制约下具有沿岩层走向顺层运动的水文地质规律,隧址区内的断裂构造与方斗山背斜构造等具有同向发育特征,断裂带对背斜构造中岩层的呈

25、层结构和产状改变并不显著,因此,区内无论是可溶性碳酸盐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层之间,还是岩溶化程度较高的岩层与岩溶化程度较低的岩层层位之间的层序、展布特点均未受到较大改变或破坏。(二)煤层瓦斯 1、隧道穿越煤层情况 吴家坪组(P2w)为拟建隧道穿越的主要含煤地层,据野外现场地质调查,隧址区范围内地表未见此含煤地层出露。但隧道开挖可能揭示该煤层。据区域资料,含煤地层下部含一可采煤层(K1),煤厚0.181.38m,平均厚0.61m,稳定性及连续性差,在其地表发现有小窑开采痕迹。由于开采年代久远,许多煤洞已经坍塌。由于为无序开采,无法准确推测煤洞对线路的影响。 2、瓦斯地质条件分析 根据D8Z-方-5孔

26、揭示,吴家坪组(P2w)下部的煤层平均厚0.5m。硬度较小,脆度较大,内、外生裂隙较发育,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属半亮半暗型腐植煤。原煤平均灰分在2030,挥发分2631,胶质层厚度29.9mm,属中灰级别,煤类为肥煤,煤层处于中等变质阶段,因而,其生烃能力较强,生成的瓦斯量相对较大,煤层瓦斯主要以吸附状态及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中,因此,K1煤层即是生气层,也是主要的储集层。 吴家坪组(P2w)下部的K1煤层底板为灰白色铝土岩,顶板为页岩,对煤层瓦斯具有一定的封盖能力,但因其厚度不大,在较强的构造作用下,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加之隧道大角度穿过煤层和炭质泥岩层位,且煤层的倾角较大,其释放的瓦斯总量有

27、限,而隧道穿越的背斜轴部发育两条较大的断裂,对煤层的封盖条件并不理想。另外煤层顶、底板方向均紧靠地下水活动相对较强烈的岩溶裂隙含水层,亦不利于瓦斯的储集。 但因隧道埋深大,在局部地段仍会有瓦斯聚集,穿越煤层与煤系地层时仍存在煤层瓦斯危害。因此本隧道属低瓦斯隧道。 隧道穿越煤系地层(P2w),最大埋深大于700m,隧道穿越含煤层段时,可能产生瓦斯危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重庆市在开采二叠系煤层的部分矿井,在长兴组(P2c)或茅口组(P1m)灰岩中突然遭遇岩溶孔隙内贮集的瓦斯气体而引发事故,所以,煤层上覆和下伏岩溶空间亦常为煤层瓦斯贮集的场所而应加以防范。 (三)、软质岩及软弱夹层 隧址区内软质岩主

28、要为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下部(P2w)钙质泥土岩及黑色炭质页岩夹煤层;中统雷口坡组(T2l)薄层泥岩、页岩、钙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灰岩、泥质灰岩、粉砂岩等;软弱夹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上部的盐溶角砾岩。当软质岩及软弱夹层为隧道围岩时,可导致冒顶、坍方、偏帮、坍塌等。 吴家坪组(P2w)、雷口坡组(T2l)、嘉陵江组(T1J(2)、T1j(4))的盐溶角砾岩位于该组的上部软质岩分布于背斜两翼的隧道洞身段。隧道在开挖通过这些层段时,容易产生冒落、偏帮。 (四)、断 层 经本次地质调查发现,在隧址区分布有一条断层,均为高角度(约70)的走向逆断层,分布于背斜轴部附近,断层走向与隧道洞身段呈大

29、角度相交,有利于隧道的穿越。但断层造成的岩石破碎带,往往形成不稳定结构面,导致岩石松弛、岩石强度下降,岩体的完整性及均一性极差,隧道围岩稳定性变差,隧道洞室穿过破碎带时容易引起坍塌、冒落。 (五)、进口仰坡顺层 进口岩层产状为: N33E/37NW,岩层走向与中线夹角为88,进口仰坡存在顺层。第四章 施工组织部署4.1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是使工程质量达到要求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工程建设的有关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不断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强知识培训,以提高其执行能力。坚决杜绝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按规定严厉查处相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1.明

30、确落实责任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技术负责人应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负有高度的责任,要求相关负责人能及时而准确的解决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并准确的将设计图纸实施于现场。同时,还要严格复核测量计算数据,并参与材料、半成品的质量以及各工序施工质量的控制等。总之,技术负责人的责任包括解决和参与管理所有影响工程施工进展的技术问题,及工程成品质量的各个施工环节。 2、认真会审施工图纸 在施工技术管理中,最关键的是要理解施工项目的设计意图和施工项目关键部位的质量。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在工程项目中标后,认真做好相应的施工准备,尤其是与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委托的监理单位一起,对施工图纸进行认真的会

31、审。在保证建筑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工程质量基础上,通过协商及时解决施工单位提出的图纸设计问题和更改需求,认真熟悉施工图纸,仔细检查设计图纸说明与相关资料是否齐全。 3、技术交底要及时技术交底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以及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因此,无论是整个工程还是各个小部分工程的施工,技术交底都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尤其要加强特殊工程的技术交底工作。对成品的保护和易发生质量事故的部位和基础施工技术的要求等,应强化管理。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向下级的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而施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应向施工班组长进行技术交底,施工班组长向工段和班组等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通过这种层层的技术交底,深化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对工程的设计意图及要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按期竣工,并为用户创造出精品建筑。4.2施工管理组织机构 本工程从施工到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都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的法律法规、质量技术标准和施工技术规范。施工组织管理机构如下图所示: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项目经理 施工管理组项目经理施工综合组项目经理施工技术组项目经理图4-1:组织机构图 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峰值区划图(GB18306-2001年图A1),桥位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四、水文地质 (一)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