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监控量测方案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0408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基坑监控量测方案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深基坑监控量测方案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深基坑监控量测方案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深基坑监控量测方案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深基坑监控量测方案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基坑监控量测方案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基坑监控量测方案毕业论文.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深基坑监控量测方案学生姓名: XXX 学号: 2010020811指导教师: XXX 职称: XXXX 专 业: 工程测量技术 系(部): 测绘工程系 二零一三年六月一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意见年 月 日学生姓名XXX专业工程测量技术班级XXX班设计题目深基坑监控量测方案指导教师意见:是否同意参见答辩:同意( ) 不同意( ) 指导教师签名: 深基坑监控量测方案赵汉青(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475003)摘要为保证昆明东外环中路隧道深基坑开挖施工安全,我部有效的采取各种针对性措施及相应的施工方案,对工程进行动态信息管理,特制定昆

2、明东外环中路隧道监控量测方案,通过监测采集桩基位移与沉降、围护桩等结构受力变形情况,分析围岩应力应变、围护桩稳定性、地下水活动的状态,从而达到工程安全、经济、优质的目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将监控量测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序纳入施工管理、严格实施。主要内容是对基坑进行水平位移、沉降、结构倾斜、地下水位、支撑轴力等的监测;周边临近基坑受基坑影响的建筑物作沉降监测;周边建筑沉降超预警值后要求进行倾斜观测。采用监测方法为精密二等水准、极坐标法、投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做了精度分析。关键词:深基坑;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倾斜监测目录第一章 绪论11.1 工程周边环境及方案适用范围11.2 编制依据41.3

3、 工程概况5第二章 深基坑内容、监测的目的及监测计划72.1 深基坑内容72.2 监控测量目的:82.3 监测计划:8第三章 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工作的项目103.1 监测点的布设103.2 监测工作的项目12第四章 具体监测方法154.1 监测方法154.2 监测量测内容18第五章 监控量测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215.1 注意事项215.2 数据处理21第六章 监控量测信息反馈程序、管理体系和措施226.1 反馈程序226.2 监控量测管理体系和措施24第七章、量测要求及保证体系257.1 量测要求257.2 保证体系25心得体会27致谢28参考文献29附图第一章 绪论为保障呈贡新城东外环中路工

4、程及其上部道路工程基坑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对质量、安全及进度控制管理,对该工程进行监测。1.1 工程周边环境及方案适用范围本项目位于昆明市呈贡新城吴家营片区内,紧邻新建昆明南火车站客运枢纽。东外环中路连接东外环南路与东外环北路,贯通全线,同时作为新建昆明南火车站客运枢纽的重要疏解通道,其对呈贡新城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健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图1.1 项目宏观地理位置图1.2 项目局部地理位置图1.3 东外环中路平面图图1.4 东外环中路鸟瞰图东外环中路主线起点接已建梁王路主线,在既有主车道的基础上下挖改造出隧道U型槽和明挖暗埋段,下穿聚贤街交叉口、云南师范大学操场,绕过火车站在西广场下

5、穿,其后沿铁路沪昆线西侧向北与锦绣大街交叉。东外环中路辅道位于主线两侧,起点接已建梁王路的辅道(非机动车道),与雨花2号路平交,位于主线U型槽两侧和暗埋段上方,与聚贤街平交,向北延伸至火车站处与联大路平交。本监控量测方案适用于昆明东外环中路隧道第1标段深基坑监控量测作业1.2 编制依据1) 昆明南火车站呈贡新城东外环中路及上部道路工程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 (第二册 隧道,2011.09)2)施工图设计平纵断面 (2011.12.15版)3)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 (JTGD702004)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 50497-2009)5)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01-200

6、3) 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302004)7)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F 10-2006)8) 公路勘测规范 (JTG C10-20079)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E40-2007)1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1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1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13)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 14) 岩土工程用钢弦式压力传感器标准 (GB/T 13606-1992) 15)呈贡新城东外环中路及其上部道路工程施工设计2012.91.3 工程概况1.3.1深基坑的地理位置

7、本标段为昆明东外环中路隧道第1标段,该项目位于昆明市呈贡新城吴家营片区内,紧邻新建昆明南火车站客运枢纽。本段总长度为2040,其起止里程为DWH0+600DWH2+640。我合同段内高边坡防护共有2处,其里程桩号分别是DWH0+600DWH0+720两侧,DWH1+480DWH2+380两侧;围护桩有4处:DWH0+720DWH1+000采用SMW桩围护;DWH1+000DWH1+600采用钻孔灌注桩和旋喷止水桩围护;DWH1+600DWH1+750采用挖孔桩围护;DWH1+750DWH1+960采用钻孔灌注桩和旋喷止水桩围护。1.3.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工程地质本项目该段岩土层按成因可划

8、分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统洪坡积层(Q4al+pl)粘土和冲洪积层(Q4al+pl)粘土、粉土、细砂、圆(角)砾土等;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2al+pl)粘土、粉土、细砂、圆砾土等;第四系下更新统冲洪积层(Q1al+pl)粘土、细砂、圆砾土,湖积层(Q1l)粘土、泥炭、粉土、粉砂、细砂、圆砾土等及第三系(N2c)角砾岩等,下伏主要地层为二叠系(P1y)灰岩等。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分布概况及动态变化规律测区地表水主要为白龙潭水库及谷地白龙潭泉点,其常年出水,出水点高程约1922m,呈股状涌出,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区谷地右侧白龙寺泉水干季流量为328.6升秒,雨

9、季流量为872.6升秒。丘坡地表水欠发育。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岩溶水。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测区低洼地带第四系松散层中。根据勘察成果,地下水埋深0.424.9m,标高:1913.691936m,主要由白龙寺泉水及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稳定,受季节变化影响不大,水质对砼无侵蚀性。岩溶水:二叠系下统阳新组以碳酸盐岩为主,岩溶中等强烈发育,地表多处存在岩溶洼地、落水洞,易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泉水集中排泄为主,岩溶排泄区主要位于盆地边缘地带,排泄高程一般在19201929m间。隧道区内于K2+400K2+700段有灰岩分布,并埋深于38.6m以下,而该段又为填方地段,与隧道关系不大。(2

10、)环境水对混凝土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分析根据水质化验,地表水水质类型为HCO3-/Ca2+/.Mg2+/型水,地下水水质类型为HCO3-/Ca2+/型水。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环境作用类别为碳化环境、化学侵蚀环境及氯盐环境时,水中SO42-/、Mg2+/、PH值、Cl-/对混凝土结构无侵蚀性。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2.2.1条“水、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评价”及第12.2.2条“水对钢结构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该场区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结果如下: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第二章 深基坑内容、监测的目的及监测计划2.1

11、深基坑内容2.1.1基坑工程简介: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与施工和土方开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基坑支护体系是临时结构,在地下工程施工完成后就不再需要。2.1.2基坑工程具特点有以下(1)基坑支护体系是临时结构,安全储备较小,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并应有应急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险情,需要及时抢救。(2)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如软粘土地基、黄土地基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的地基中基坑工程差异性很大。同一城市不同区域也有差异。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设计与施工和土方开挖都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情况进行,外地的

12、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简单搬用。(3)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个性。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设计与施工和土方开挖不仅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有关,还与基坑相邻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位置、抵御变形的能力、重要性,以及周围场地条件等有关。有时保护相邻建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的安全是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关键。这就决定了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个性。因此,对基坑工程进行分类、对支护结构允许变形规定统一标准都是比较困难的。(4)基坑工程综合性强。基坑工程不仅需要岩土工程知识,也需要结构工程知识,需要土力学理论、测试技术、计算技术及施工机械、施工技术的综合。(5)基坑工程具有较强的时空效应。基坑的深度和平面形状对基坑支护体系的稳定

13、性和变形有较大影响。在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中要注意基坑工程的空间效应。土体,特别是软粘土,具有较强的蠕变性,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随时间变化。蠕变将使土体强度降低,土坡稳定性变小。所以对基坑工程的时间效应也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6)基坑工程是系统工程。基坑工程主要包括支护体系设计和土方开挖两部分。土方开挖的施工组织是否合理将对支护体系是否成功具有重要作用。不合理的土方开挖、步骤和速度可能导致主体结构桩基变位、支护结构过大的变形,甚至引起支护体系失稳而导致破坏。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力求实行信息化施工。(7)基坑工程具有环境效应。基坑开挖势必引起周围地基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应力场的改变,导致周

14、围地基土体的变形,对周围建(构)筑物和地 下管线产生影响,严重的将危及其正常使用或安全。大量土方外运也将对交通和弃土点环境产生影响2.1.3深基坑的定义:建设部建质200987号文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一般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另外,基坑和基槽都是用来建筑建筑物的基础的,只是平面形状不同而已。基坑是方形或者比较接近方形,基槽是长条形状的,而且有时候比较长。基坑是指底面积在27平方米以内(不是20),且底长边小于三倍短边的为基坑。基槽是指槽底宽度在3米以内

15、,且槽长大于3倍槽宽的为基槽。也就是说,一般定义深基坑为:底面积在27平方米以内(不是20),且底长边小于三倍短边,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2.1.4基坑安全等级划分基坑安全等级划应根据周边环境、破坏后果及严重程度、基坑深度、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条件按照表1划分为一、二、三级。表2.1 安全等级表基坑工程安全等级环境、破坏后果、基坑深度工程地质、地下水条件一级周边环境条件很复杂;破坏后果严重;基坑深度h12m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很高条件复杂对施工影响严重二级周围环境条件较复杂;破坏后果严重;基坑深

16、度6h12m;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地下水位较高条件较复杂对施工影响较严重三级周围环境条件简单;破坏后果不严重;基坑6m;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位低条件简单对施工影响轻微注 从一级开始,有二项(包含二项)以上,最先符合等级标准者,即可定为该等级。2.2 监控测量目的: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实现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保证基坑支护的安全。支护结构在破坏前,往往会在基坑侧向不同部位上会出现较大的变形或变形速率明显增大。如有周密的检测控制,有利于采取应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破坏的后果。总结工程经验,为完善设计提供依据。为了实施对施工过程的动态控制,掌握地层、地下水、围

17、护结构与支撑体系的状态,及施工队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必须进行现场监控量测。通过对测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及时确定相应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工期和既有建筑的安全。土建工程竣工后,对既有建筑物检测继续进行,直至其变形稳定为止,并以此作为既有建筑物影响的评价依据。2.3 监测计划:拟将整个监测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坑开挖施工期间。基坑开挖施工期间,须对基坑围护墙体(包括围护墙体顶面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围护墙体外地下水位监测、周边环境)若发生报警,需进行跟踪监测。 第二阶段为地下主体工程施工期间。该期间挖土已全部结束,基坑围护体系已全面受力,周边土体处于恢复期间,这期间的监测内容主要跟第二阶段基

18、本相同,仅监测频率有所减少。 第三章 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工作的项目3.1 监测点的布设测点布设合理方能经济有效,监测项目的选择必须根据工程的需要和基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在确定测点的布设前,必须知道基地的地质情况和基坑的围护设计方案,再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理论的预测来考虑测点的布设范围和密度。原则上,能埋的测点应在工程开工前埋设完成,并应保证有一定的稳定期,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各项静态初始值应测取完毕。沉降、位移的测点应直接安装在被监测的物体上,只有道路地下管线若无条件开挖样洞设点,则可在人行道上埋设水泥桩作为模拟监测点,此时的模拟桩的深度应稍大于管线深度,且地表应设井盖保护,不止于影响行人安全;如果马

19、路上有管线设备(如管线井、阀门等)的话,则可在设备上直接设点观测。3.1.1一级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建立一级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建立,应根据现场实地踏勘的情况,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以及防止基准点高程变动造成的差错,在工程现场旁离基坑边3倍开挖深度距离的稳定土体中钻孔至中风化岩1M布设三个基准点进行互相校核,三个基准点与场内的基准控制点沉降位移一级监测网,具体地点可由现场确定,基准点的埋设方法见附图3.1。图3.1一级基准点的埋设3.1.2场内二级基准点的埋设场内二级基准点的埋设,场内基准点方便作业,从一级基准点引测的控制点,是与基坑每边成一直线布置的水平位移观测点构成沉降位移二级监测网,具

20、体地点可由现场确定,基准点的埋设方法见附图3.2。图3.2二级基准点的埋设3.1.3基坑顶部位移观测点的布设基坑顶部位移观测点的布设,如基坑位移监测采用基准点控制,水平位移观测点布置在基坑围护结构顶部。根据现场平面尺寸及测量规范要求,一般按平行于基坑围护结构以2030m的间距布设。3.1.4测斜管的埋设(1)在预定的测斜管埋设位置钻孔,测斜管应根据地质情况,埋设在那些比较容易引起塌方的部位,一般按平行于基坑围护结构以2030m的间距布设;根据基坑的开挖总深度,确定测斜管孔深,孔深一般为基坑的深度,即假定基底标高以下某一位置处支护结构后的土体侧向位移为零,并以此作为侧向位移的基准。 (2)将测斜

21、管底部装上底盖,逐节组装,并放大钻孔内。安装测斜管时,随时检查其内部的一对导槽,使其“十”槽始终与坑壁走向平午或垂直。管内注入清水,沉管到孔底时,即向测斜管与孔壁之间的空隙内由下而上逐段用砂填实,固定测斜管。(3)测斜管固定完毕后,用清水将测斜管内冲洗干净,将探头模型放入测斜管内,沿导槽上下滑行一遍,以检查导槽是否畅通无阻,滚轮是否有滑出导槽的现象。由于测斜仪的探头十分昂贵,在未确认测斜管导槽畅通时,不允许放入探头。 (4)测量测斜管管口坐标及高程,做出醒目标志,以利保护管口。现场测量前务必按孔位布置图编制完整的钻孔列表,以与测量结果对应。 (5)水位点的埋设基坑在开挖前必须要降低地下水位,但

22、在降低地下水位后有可能引起坑外地下水位向坑内渗漏,地下水的流动是引起塌方的主要因素,所以地下水位的监测是保证基坑安全的重要内容;水位监测管的埋设应根据地下水文资料,在含水量大和渗水性强的地方,在紧靠基坑的外边,以2030 m的间距平行于基坑边埋设,埋设方法与地下土体测斜管的埋设相同。(6)磁性沉降标的埋设 用钻机在场地中预定位置钻孔(实际布设孔位时要注意避开墙柱轴线)。根据各个测点的不同观测目的,考虑到上部结构的重量分布及结构形式以及实际土压力影响深度,综合取定各孔深尺寸及沉降标在孔中的埋设位置。 工业 用PVC塑料管作为磁性探头的通道 (称为导管),导管两端设有底盖和顶封。将第一个磁性圆环安

23、装在塑料管的端部,放入钻孔中。待端部抵达孔底时,将磁性圆环上的卡爪弹开;由于卡爪打开后无法收回,故这种磁性环是一次性的,不能重复使用,安装时必须格外小心。 将需安装的磁性圆环套在塑料管上,依次放大孔中预定深度。确认磁性环位置正确后,弹开卡爪。测量点位要综合考虑基底压力影响深度曲线和地质勘探报告中有关土层的分布情况。固定探头导管,将导管与钻孔之间的空隙用砂填实。固定孔口,制作钢筋混凝土孔口保护圈。 测量孔口标高3次,以平均值作为孔口稳定标高。测量各磁性圆环的初始位置(标高)3次,以平均值作为各环所在位置的稳定标高。 (7)土压力计和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土压力计和孔隙水压力计,是监测地下土体应力和水压

24、力变化的手段。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工程,都须安装。孔隙水压力计的安装,也须用到钻机钻孔,在孔中可根据需要按不同深度放入多个压力计,再用干燥粘土球填实,待粘土球吸足水后,便将钻孔封堵好了。土压力计要随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时一起安装,注意它的压力面须向外;并根据力学原理,压力计应安装在基坑的隐患处的围护桩的侧向受力点。这两种压力计的安装,都须注意引出线的编号和保护。3.2 监测工作的项目3.2.1监测工作的细则(1)对必测项目按设计、规范及现场实际情况要求的频率按时量测。(2)负责选测项目传感器的埋设,按设计、规范及现场实际情况要求的频率按时量测。(3了解边坡围岩情况,及时绘制地质图。(4)按设计、规范

25、及现场实际情况要求,对量测资料整理、分析。(5)及时向监理、业主提交现场监控量测分析成果。(6)量测值出现异常时,及时向监理、业主提供该高边坡的警报和对策意见。(7)提供监理、业主要求提供的资料。(8)提交高边坡现场监控量测总结报告。3.2.2监测工作的项目根据设计要求, 本高边坡的监控量测主要项目包括:围护桩的水平位移和垂直沉降;基坑外地表沉降;支撑轴力与挠度;墙体上的水土压力;围护桩内钢筋应力;坑底抗隆起;地下水位;坑内渗漏水情况。深基坑具体监测项目及作用如下表3.1量测项目及作用号量测主要项目量测仪器主 要 作 用1地面位移监测天宝电子水准仪水准尺监视地面下沉值,了解边坡围岩变形情况,判

26、断边坡稳定性2深层位移 (测斜)监测测斜仪ABS塑料导管用测斜仪从孔底到孔口,每隔0.5m监测岩土体在边坡倾向的水平位移值3桩顶水平位移徕卡全站仪TS06监测桩顶水平位移4桩体内力应力计监测桩体内力5桩体变形基坑测斜仪监测桩体变形6支撑轴力压力计监测支撑压力7地下水位水位检测管监测地下水位8底部隆起回弹天宝电子水准仪水准尺监测开挖底部隆起9建筑物沉降位移徕卡全站仪TS06周边建筑物的沉降10锚杆锚索 应力监测应力计根据应力计情况判断:1.边坡加固效果;2.应力沿杆体的分布规律;3.应力变化规律。11人工巡视监测1.开挖面围岩自稳性;2.岩质破碎带、褶皱节理等情况;3.核对围岩级别及风化变质情况

27、;4.地下水情况;5.边坡防护变形开裂情况; 3.2.3监控量测仪器表3.2 监测主要设备表机械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精密水准仪天宝台套1测斜仪台套5水位检测管3基坑测斜仪5应力计台套5全站仪徕卡TS06台套1第四章 具体监测方法4.1 监测方法4.1.1 量测点及断面布置(1)断面设计原则地面下沉量测断面的纵向间距按特殊路基设计图监测设计图要求,按25m间距进行布设。测点的横向布置按特殊路基设计图监测设计图要求边坡外2.0m,若在观测过程中发现变形连续增加后应立即加密每级边坡埋设观测桩。(2)测点布置及埋设利用全站仪放出测点,参照标准水准点埋设,所有基点应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原始高程,在

28、测点位置挖长、宽均为200mm深度为200mm的坑,然后放入地表测点预埋件(自制),测点采用12mm、平圆头钢筋制成。测点四周用砼填实,待砼固结后即可量测,采用精密水准仪对下沉量进行观测,测量精度1mm。按照设计要求,基本按20米设计一个监测断面,一共布置95个断面,如现场施工需要,可增设断面,设计断面里程如下:DWH0+600、DWH0+620、DWH0+640、DWH0+660、DWH0+680、DWH0+700、DWH0+820、DWH0+840、DWH0+860、DWH0+875、DWH0+900、DWH0+912、DWH0+932、DWH0+952、DWH0+972、DWH0+982

29、、DWH1+004、DWH1+024、DWH1+044、DWH1+064、DWH1+078、DWH1+094、DWH1+114、DWH1+130、DWH1+150、DWH1+170、DWH1+185、DWH1+205、DWH1+225、DWH1+245、DWH1+265、DWH1+285、DWH1+300、DWH1+320、DWH1+340、DWH1+360、DWH1+380、DWH1+400、DWH1+425、DWH1+450、DWH1+475、DWH1+500、DWH1+525、DWH1+550、DWH1+600、DWH1+620、DWH1+640、DWH1+660、DWH1+680、DW

30、H1+700、DWH1+720、DWH1+740、DWH1+760、DWH1+780、DWH1+800、DWH1+825、DWH1+850、DWH1+875、DWH1+900、DWH1+922、DWH1+940、DWH1+958、DWH1+980、DWH2+020、DWH2+040、DWH2+060、DWH2+080、DWH2+100、DWH2+120、DWH2+140、DWH2+160、DWH2+180、DWH2+200、DWH2+220、DWH2+240、DWH2+260、DWH2+280、DWH2+300、DWH2+320、DWH2+340、DWH2+360、DWH2+380、DWH2+

31、400、DWH2+420、DWH2+440、DWH2+460、DWH2+480、DWH2+500、DWH2+520、DWH2+540、DWH2+560、DWH2+580、DWH2+600、DWH2+620、DWH2+640。图4.1 测点布设示意图4.1.2 量测频率表4.1 基坑监测频率表量测项目方式及工具断面距离量测频率备注变形速度(/d)量测频率地层及支护情况观察现场观察及地质描述每天开挖后立即进行底部隆起精密水准仪、收敛仪每次开挖后立即进行151次/d选测0.511次/2d地表沉降精密水准仪、铟钢水准尺20m0.20.51次/3d拆撑时频率适当加密0.21次/7d土钉轴力轴力计20m1

32、次/2天地下水位水位计20m1次/2天表4.2 基坑围护监测频率表量测项目方法及工具断面距离量测频率备注变形速度(/d)量测频率地层及支护情况观察现场观察及地质描述每次开挖后立即进行底部隆起精密水准仪、收敛仪每次开挖后立即进行151次/d选测0.511次/2d地表沉降精密水准仪、铟钢水准尺20m0.20.51次/3d拆撑时频率适当加密0.21次/7d桩顶水平位移经纬仪20m1次/2天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管20m1次/2天钢筋内力应力计、频率仪20m2次/天钢支撑轴力轴力计20m1次/2天土压力土压力盒20m2次/天选测地下水位水位计20m1次/2天4.1.3 量测方法(1)位移监测精度指标:水平位

33、移 1.0mm;地面沉降 1.0mm;(2)监测点的观测频率以能系统反映变形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支护结构的实际状态分析确定。原则如下:正常情况下,即开挖过程中每1天1次;若出现较大变形或异常情况,则相应加大观测频率;若出现危险情况,则连续不间断监测;变形趋于稳定,观测频率则适当减少,各观测点的允许值、极限值和预警值参见如本监测方案第二条相关规范。(3)根据现场条件,采用脚架架设全站仪进行。(4)水平位移监测采用边角网方案,以精密光电测距为主,方向观测为辅。观测精度设计指标:光电测距中误差不大于1.0mm;方向观测中误差不大于2.0。(5)沉降监测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按一级变形观

34、测指标作业,观测路线布设成多个闭合环,每次观测前作i角检核校正,其它要求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执行。(6)为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首次观测(零周期)的观测量加倍。(7)基准网的复测周期根据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情况确定。(8)变形检验在以稳定点或相对稳定点定义的参考系下,以相邻两周期平差值之差与两倍测量中误差相比较,并综合考虑前若干期的成果。 4.1.4 平面基准网(1)平面基准网观测采用边角网方案,以精密光电测距为主,方向观测为辅,精度指标根据监测要求确定,并考虑精度裕量,不采用等级标准。观测精度设计指标:测距中误差不大于1.0mmkm;方向观测中误差不大于1.0。成果精度设计指标:最弱点

35、的坐标中误差不大于0.5mm,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7mm;最弱相邻点的相对坐标中误差不大于0.5mm,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7mm。(2)光电测距依据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精密工程测量规范作业,并以工业测量方法确定随机加常数,由于距离较短,不考虑“气象代表性误差”影响。(3)方向观测依据国家三角测量规范、精密工程测量规范作业,每次观测前进行轴系检核校正,保证轴系偏差存储值为实际值;观测过程中尽量保持照准部水准气泡居中,以保证置平误差始终处于补偿器最佳补偿范围内。(4)粗差检验采用包括Huber法、丹麦法、周江文法的多种方法。(5)作为首次观测(零周期),平差计算采用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H

36、elmert方差分量定权。平差过程中同时对点位、边长、方位角、相邻点相对点位的中误差进行精度评定。4.1.5 高程基准网(1)在施工现场周围的稳定位置布设35个高程基准点,采用水准点标志。(2)高程基准网观测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按一级变形观测指标作业,观测路线布设成多个闭合环,采用一级变形观测指标:每测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15mm。观测路线布设成多个闭合环。每次观测前作i角检核校正,水准标尺选用铟钢尺,其它要求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执行。(3)粗差检验方法同平面基准网。(4)控制网基准和平差方法的选择同平面基准网。(5)水准基点的稳定性检验同平面基准网。4.2 监测量测内容4.2.1 水平

37、位移监测(1)每1监测点做好标志,桩点以预埋方式固定。(2)平面监测采用方向交会和距离交会,交会角控制在30150之间。(3)平面监测的精度设计指标:监测点对相对于观测控制点对的坐标中误差不大于0.9mm。(4)首次观测(零周期)的观测量加倍。(5)变形检验在以稳定点或相对稳定点定义的参考系下,以相邻两周期平差值之差与两倍测量中误差相比较,并综合考虑前若干期的成果。(6)变形的物理解释应确定变形体变形与变形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引起变形的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以预报变形发展趋势。根据需要和条件,可采用回归分析或函数模型法。4.2.2 沉降监测(1)每1监测点埋设1个水准点标志。(2)采用一级变

38、形观测标准:每测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15mm。观测路线尽量布设成多个闭合环。每次观测前作i角检核校正,水准标尺选用铟钢尺,其它要求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执行。(3)监测精度设计指标:监测点相对于控制点的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9mm。(4)首次观测(零周期)的观测量加倍。 (5)变形检验、解释和预报同水平位移监测。4.2.3 深层位移(测斜)量测在边坡代表性剖面上,预先打Z1-Z2垂直钻孔。钻孔孔径,一般开孔110mm,终孔90mm。打钻孔时,要取岩芯,进行素描后绘制柱状图。在孔中埋设测斜仪ABS塑料导管,用测斜仪从孔底到孔口,每隔0.5m监测岩土体在边坡倾向的水平位移值,绘制孔深与水平位移

39、关系曲线。建立监测系统后,隔三天测读一次初读数,然后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定期进行巡回监测,同时结合地面位移监测和人工巡视监测及时预报出边坡岩土体位移动态。4.2.4 桩顶水平位移监测(1) 桩的布置沿基坑开挖边线每隔25m布设1个水平位移监测点,合计约17个水平位移监测点,监测频率为开挖过程中一天一次。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建立要求:在监测点设计位置埋设标志点。(2)桩体变形桩体变形监测频率为开挖过程中一天一次。量测时测点间距0.5m,要求桩身内埋设测斜管,平均深20m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采用直径60 mmPVC测斜管。测斜管预先固定在围护桩的钢筋笼上, 并随着钢筋笼浇注在混凝土中。测斜管布置于桩

40、体中间且靠近基坑内侧方向。测试仪器采用伺服加速度计式基坑测斜仪。4.2.5 桩体内力桩体内外侧钢筋埋设钢筋应力计,监控频率为开挖过程中一天一次。4.2.6 土体侧向位移测孔间距25m左右,监测频率为开挖过程中一天一次。4.2.7 支撑轴力在支撑中部埋设表面应变计,测试断面39个,监测频率为开挖过程中一天一次。4.2.8 地下水位在基坑外侧设置11个点,监测频率为开挖过程中三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三天一次,需要埋设地下水位监测管。4.2.9 坑底隆起回弹坑底隆起回弹50m布置一个断面,同一断面上监测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测点布置在基坑中间,距坑底边缘1/4底宽处及特征变形点处。每次开挖后及时进行

41、。4.2.10 锚杆锚索应力监测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锚杆,选择不同台阶和间距的锚杆布置4个锚杆应力计测点,在坡脚第一台阶或应力集中位置宜布置2处,选择两个通过观测锚杆内应力的变化状态来分析加固效果以及应力沿杆体的分布规律,并做长期观测。选择2根不同长度、间距的锚索,在锚头安装锚力计,通过对张拉过程中以及张拉完成后锚索应力变化监测,来分析张拉过程中以及张拉完成后的预应力变化规律,并做长期观测进而讨论加固效果和应力稳定变化规律。4.2.11 人工巡回监测人工巡视检测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应做到每天有人巡视检查。建立监测系统后,隔三天测读一次初读数,然后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定期进行巡回监测,同时结合地面位移

42、监测和人工巡视监测及时预报出边坡岩土体位移动态。人工巡视检测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应做到每天有人巡视检查。地表位移的检测周期与降雨量相应,施工期间,旱季和少雨季节每月观测1-2次,雨季每周观测1次,暴雨期及雨后数天内每天观测一次,直至无明显变化为止。检测工作可在边坡加固工程完成后六个月内或当年雨季结束后三个月如无明显位移可结束。否则需视具体情况定。第五章 监控量测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5.1 注意事项 (1)在维护结构施工阶段,每天监测不少于12次,在完成基坑开挖、变形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监测次数。施工期间要对全过程进行观测。各项监测工作的监测周期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

43、变化较大时,应加密监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进行连续监测。 (2)应特别加强雨天和雨后的监测,以及对各种可能危及围护结构安全的水害来源进行仔细观察(3)监测是围护结构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得以实现的依托。在施工中将根据由施工现场和监测结果反馈的信息,对围护结构的设计作出调整,使最终的围护方案达到既安全又经济。(4)在施工过程中应对邻近道路的沉陷进行监测,如发现有地面开裂、沉陷等情况,应立即通知有关单位人员进行研究、处理。(5)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围护结构进行水平位移、钢筋应力等测量,当其水平位移超过允许限值时,应加强支撑或采取其它的有效措施,确保安全后方可继续施工。(6)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支撑轴力与挠度进行监测,以免超载失稳。(7)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地表、附近建筑物和围护桩的裂缝进行观测,确保基坑安全和稳定。(8)当周边建筑物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