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0551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前 言 本标准根据国家三角测量有精密导线测量规范中有关导线测量部分,并顾及城市测量、工程测量、地籍测量的有关要求编写,其技术内容属国内标准。 本标准规定的三、四等导线测量精度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中相应等级的测量精度要求相同,部门技术要求也参照标准执行。 本标准2001年4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E、附录F、附录G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肖学年、姬恒炼 GH/T2007-2001目 录前言1 范围 (1) 2 引用范围(1)3

2、总则(1)4 技术设计预选点(3)5 造标和埋石(3)6 仪器检查(4)7 水平角测量(6)8 距离测量(7)9 高程测量(9)10 导线测量成果的验算、检查和验收(11)附录A(标准的附录)电磁波距边长的修正和改算(13)附录B(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外观和键盘功能的检查(15)附录C(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工作电压显示的正确性检验(16)附录D(提示的附录)全站仪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使用(17)附录E(提示的附录)全站仪测距轴预视准轴的重合性的检验(18)附录F(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倾斜补偿器的零位误差,补偿范围和补偿准确度的检验(19)附录G(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存贮卡的检验方法及要求(20)中华人民

3、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GH/2007-2001Siecifications for the third andfourth order teaverse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布测国家三、四等平面控制网的原则、方法和精度要求。适用于国家三、四等导线测量。工程测量、城市测量和地籍测量亦可参照执行。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标准的条文。在本标准出版钱,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被修订,使用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把版本的可能性。 GB/T17942-2000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12898-19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4、 GB/T16818-1997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JJC7031990 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 CH80011991 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 CH/T20021992 导线测量电子记录规定 CH1002-1995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1003199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T10041999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3 总 则3.1 一般规定 3.1.1 三、四等导线测量是一、二等大地网进一步加密的一种常用方法,多用于地形复杂、通视困难及不易布设三角网的地区。3.1.2 三、四等导线测量中心最弱边的边长相对长相对误差和方位角种误差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三、四等导线最弱边边长相对对中误差和方位角中

5、误差等 级三 等四 等边长相对中误差1/700001/40000方位角中误差2.54.5国家测绘局2001-03-05批准 2001-04-01实施GH/T2007-20013.1.3 三、四等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三、四等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边长范围附合导线长度测角中误差测边相对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水平角观测测回数Dj1Dj2三341001.51/1500001/600003N912四15502.51/1000001/40000N69 n-导线转折角度3.1.4 所有三、四等导线点均须以国家水准网为基础,用三角搞成或水准测量方法测定其高程。所有导

6、线点的高程均以其中心标石的上标为准。3.1.5 三、四等导线测量使用的仪器3.1.5.1 三、四等导线测量须使用精度不DJ2型光学经纬仪(或带电子经纬仪)合不低于级测距仪,以及相应等级的全站型电子速测仪(以下简称全站仪)进行。全站仪精度等级的确定参照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3.1.5.2 用于三、四等导线测量的仪器及附属设备、气象观测仪器(表)均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测量工作。3.1.6 三、四等导线测量的记薄3.1.6.1 三、四等导线测量应优先采用电子记录方式。其技术要求应符合“CH/T2002”的要求3.1.6.2 当全站仪使用存贮卡记录时,须经转换,使其存储

7、、运输合输出格式以及测站信息等其他必要的信息格式符合“CH/T2002”的规定要求。存贮卡须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3.1.6.3 采用手薄记录时,须一律使用铅笔现场记录在测量手薄上,严禁凭记忆补记。字字迹应整齐、清晰,手薄中各项记事应填写齐全。手薄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擦改或转抄,对原始记录有错误的数字合文字,应认真核对后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填写正确的数字合文字,并注明原因。角度读数中,分以下数据;距离读数中,厘米以及下数值不得更改。不得有相关数字连环划改。对作废的记录,亦应用单线划去,并注明原因合重测结果记录于何处。重测记录应加“重测”二字。3.1.7 三、四等导线测量观测时间 三、四等导线测

8、量观测时间,宜在日出后1小时至落日前1小时左右,且通视及大气条件良好,程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夏季中午大气湍流使目标不稳定时,应停止观测。3.2 三、四等导线的布设3.2.1 三、四等导线的布设应视测图、工程等需要而定,宜附合在高等级大地点上,布设程附合导线形式。在高等级大地网内布设及条附合导线时,应停止观测。3.2.2 三、四等导线宜逐级布设,如有特殊要求,可在高等级大地网内直接布设四等导线,且宜布设成带有结点的导线网。3.2.3 附合导线宜布设成等边直伸状,导线边的倾角布宜过大。导线边不宜超过10条,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3.2.4 导线边长选择可视使用的测距合测角仪器的性能合所需导线点

9、的密度而定。当条件允许时,应采用较长的边长。3.2.5 当三、四等导线做为测区的首级控制时,须布设成网形。3.2.6 导线网中,结点于高级点、结点于结点之间的导线边数布应超过7条。3.2.7 当导线的平均边长较短,附合导线边数超过10条时,应提高测角精度。3.3 采用基准国家三、四等导线测量采用1980西按安坐标系。其平面坐标采用高斯-克吕格平面坐GH/T2007-2001标系统,各等级导线点均应计算出高斯平面的6或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3.3.2 国家三、四等导线测量的高程采用正常系统,由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算.4技术设计于选点4.1技术设计4.1.1 三、四等导线布测前应进行技术设计,技术

10、设计应在充分收集合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野外踏勘合图上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取最优的布设方案.4.1.2 技术设计前应收集资料包括测区已优的大地测量成果资料,测区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测区内有关气象水文、地质、交通等方面的资料.4.1.3 技术设计完成后,应编写技术设计书,其格式、内容、要求于审批程序合“CH/T1004”的要求.4.2选点4.2.1 在完成图上设计后,应实地选点.将图上设计的点位到实地进行检查确定.因特殊情况需更动原设计划时,应及时将改变情况上报.4.2.2 点位要求4.2.2.1 导线点须通视良好,便于观测,易于发展合使用 ,且稳定合便于保存.4.2.2.2 导线边须适合光电

11、测距仪测边.应避开大面积水域、强电磁场等水利条件.视线应超过合旁离障碍物1.5m4.2.2.3 导线边须适合测角,没有明显旁折光影响.4.2.2.4 导线边两端的高差不易过大,弱若两端点的高差是用对向三角高程方法测定,则高差的限差应符合公式(1)的要求 h 8s 103 T式中:h-导线边两端点的高差,m; s-实测边长,m; T-改等级导线边长相对中误差的分母数值. 若导线边两端点的高差采用等级水准测量测定,则高差大小布受限制.4.2.3 导线点的命名和编号4.2.3.1 单一的附合导线应以其两端点的地名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命名或编号. 4.2.3.2 导线网内两交叉点间的若干导线节称位为导线

12、段,导线段一律以其两端点的地名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命名,并以罗马数码表示期间的导线节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导线点号,由自然地名时,在点号后用括号加注点名.4.2.3.3 当测区范围较小或作为首级控制时,克统一命名或编号.4.2.3.4 三四等导线点的命名亦克参照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有关规定执行.其名称的编码应适用于计算机处理.5 造标和埋石5.1造标5.1.1 三、四等导线点视需要建造测量觇标,觇标类型一般采用寻常标,或其他类型的测量觇标,其标型规格参照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执行。5.1.2 建造的各类觇标形端正,基础坚实,标架稳固。照准标中心、仪器台中心应位于同一铅垂线

13、上,其偏差最大不应超过0.1m。视线距橹柱不应小于0.1m。GH/T2007-20015.2 埋石5.2.1 三、四等导线点均须埋设永久形测量标石,其规格和类型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响应等级要求相同。5.2.2 标石埋设时应将坑底填以砂石,捣固夯实,然后埋设。标实周围的土亦应夯实。5.2.3 埋设的标石须使各层标志中心严格在同一铅垂线上,其偏差不得大于3mm。5.2.4 利用旧点时,应确认该点标石是否完好,并符合同等级导线点的标石规格,且能长期保存。5.3 造标、埋石工作结束后,应绘制点之记。点之上应注明标石端面尺寸等。并办理号土地征用手续和委托保管手续。6 仪器检验6.1 光学经

14、纬仪的检验6.1.1 光学经纬仪的检验项目及限差要求按表3执行。6.1.2 光学经纬仪的检验方法、技术要求、检验周期等按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表3 光学经纬仪的检验项目及限差要求序号检定项目DJ1DJ2DJ1DJ2DJ1DJ2新仪器作业前限 差1外观及一般性能的检验+2望远镜光学性能的检验+-3照准旋转正确性的检验+0.8格0.8格4照准部偏心差的检验+-2F80Vi变化605水平度盘偏心差的检验+-2F806光学测微器动差的测定+-237光学测微器行差的测定+-128水平度盘光学测微器对径分划线重合一次中误差的检验+-0.51.09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位移而产生的

15、系统误差的检验+0.31.010光学测微器分划误差的检验+-1211水平轴部垂直于垂直之差i角的检验+101512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13光学对中器的检验(0.8-1.5m范围内)+1mm1mm注:“+”为应检验的项目,“-”为可部检的内容。6.2 全站仪6.2.1 全站仪的测距系统的检验标准6.3执行。6.2.2 全站仪电子测角系统(或电子经纬仪)的检验。6.2.2.1全站仪的检验项目和限差要求应符合表4要求。GH/T2007-2001表4 全站仪的检验项目及限差要求序号检定项目DJ1DJ2DJ1DJ2DJ1DJ2新仪器作业前限 差1外观及键盘功能+2工作电压显示的正确性+符合额定

16、值3照准旋转正确性的检验+1格1格4水平轴部垂直于垂直轴之差I角的检验+10155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基座的稳定度的检验+0.31.06测距轴于视准轴的重合性+1.51.57倾斜补偿器的零位误差,补偿范围和补偿准确度的检验+8光学对中器的检验(0.8-1.5m)范围内+1mm1mm9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注:“+”为检验的项目。6.2.2.2 检验项目中第4、5、8、9项按光学经纬仪相应项目执行。第1、2、3、6、7参照标准附录B、C、E、F(提示的附录)执行。6.2.2.3 全站仪应每年全面检验一次。6.2.3 全站仪存储卡的检验6.2.3.1 检验项目 a.存贮卡的初始化; b.文件建

17、立和删除; c.存贮卡的容量检查 d.测量于数据记录 e.数据传输 f.数据查阅 g.写保护与接触写保护6.2.3.2 各项检验均应正常。其方法参照附录G执行。6.3 测距仪的检验6.3.1 检验项目 a 外观及一般性能的检验; b 发射、接收、照准三轴关系正常性的检验; c 发光管相位部均匀性的检验;d 相幅误差的检验; e 周期误差的检验; f 加常数和乘数的检验; g 棱镜常数的检验; GH/T2007-2001 H 测程的检验; I 内部符合精度的检验; J 检定符合精度的评定; K 精测频率的检验;6.3.2 检验方法、技术要求及检验周期应按JJG-703及CH8001的有关规定执行

18、。6.3.3 测距仪附件和气象仪表的检验。 所使用的光学对中器,对中杆和气象仪表的检验方法和技术要求应按JJG703及CH8001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在作业过程中,应随时检验和校正光学对中器。7 水平角测量7.1 水平角观测前,应认真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a.检查站标是否稳定、安全,不符合要求的必须进行修理; b.使用脚架观测时,根据地面的土质情况,应采用有效措施,确保脚架稳固; c.测定测站点和照准点的归心元素; d.整置仪器。确定应观测的方向,检查视线是否符合要求。 e.预先编制观测度盘表。 f.使用全战仪观测时,确认仪器工作状态工作状态并预置参数; g.采用电子记薄时,检查电子记录器或存贮卡

19、是否工作正常,按规定输入必要的测站和观测信息。7.2 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项 目限差DJI()DJ2()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书差13半测回归零差68一测回内2C互差913化归同一起始方向后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697.3 当导线点上方向数超过两个时,应采用方向观测法进行观测,其操作程序及有关技术要求应符合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7.4 当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应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进行方向的左角和右角,观测右角时仍以左角起始方向微准变换度盘位置,左、右角分别取中数后,按左角中+右角中-360=计算闭合差值,对于三等导

20、线应部超过3.5,四等导线不超过5.0。7.5 各测回间应将度盘位置变换角,全站仪不配置度盘。DJ1型:=180+4 m DJ2型:=180+10 m7.6 水平角观测时,应调好仪器望远镜的焦距,在一测回内应保持不变,水准气泡应保持居中,其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得超过1格。若接近限度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若两倍视准差(2C)的绝对值;DJ1型仪器大于20、DJ2型仪器大于30,应在测回间视轴校正。GH/T2007-20017.7 使用全站仪观测时,其操作程序及技术要求与光学经纬仪相同。其预置的自动改正参数不得做为改正数使用。7.8 成果的重测合取舍7.8.1 凡超出本标准规定限差的结果,

21、均应进行重测。因对错度盘、测错方向、读记错误或因中途发现观测条件不佳等原因而放弃的测回,重新观测时,不算重测。7.8.2 因测回互差超限而重测时,除明显孤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重最大合最小值的回测。7.8.3 在一测站上,采用方向观测法,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全部方向测绘总数的1/3时,整份成果应重测。7.8.4 方向观测一测回时,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1/3时,此测绘须全部重测。7.8.5 方向观测重测时,只须联测零方向。7.8.6 观测的基本测回结果合重测结果,应一律记薄。重测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只采用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7.8.7 导线附合条件超限时,应认真

22、分析,择取有关测站整站重测。7.9 归心元素的测定7.9.1 归心元素的测定,一般采用投影面交角约为或120的三个仪器位置,各按盘左、盘右进行投影。因地形限制,也可在交角约为90的两个位置上连续投影两次,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边长或示误四边形的长对角线,对于标石、仪器的投影不得大于5mm,对于圆筒,标心柱中心的投影不得大于10mm。7.9.2 三、四等导线观测,测站点合照准点归心元素一般只测定一次。投影距观测的时间不长三个月。8 距离测量8.1 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标6的规定。 表6 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项 目三等四等使用测距仪的等级每条边观测的总测回数8848每条边观测时段数往返测各一时段或同

23、一方向两时段往返测各一时段或同一方向两时段一测回(照准一次目标,读数若干次)读数次数44一测回读数间最大互差(mm)510510同一时段气象改正后各测回中数间的最大互差(mm)715715往返测或不同时段测距中数的最大互差2(a+b.D.10-6)2(a+b.D.10-6)注:a、b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合比例误差系数。 D-斜距观测值8.2 气象元素的测定8.2.1 距离测量使用的温度表合气压表,应为测距仪检定时使用的仪表。8.2.2 测距作业前10分钟,应预先打开温度表合气压表。通过温度表应悬挂仪器同高处、不受阳光直射且通过良好的位置;空盒气压表平置阴影下的通风处。 8.2.3 每条观

24、测前、后,应在测距边两端测定大气温度盒气压数据。取两端平均值进行气象改正。8.2.4 气象数据的取位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GH/T2007-2001表7 气象数据取位要求项 目大气温度大气压力气压(hPa)气压表温度,()最下读数0.20.5或0.5mmHg0.50.10.1-mmhg为现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中应废除的单位,1mmHg=133.3224pa8.2.5 空盒气压表的气压值按式(3)计算: p=p0+0t+p刻+p补 式中:p0-空盒气压表的表面读数,hPa; 0-空盒气压表的温度系数,从检定书中查取; t-气压表上附属温度计读数, p刻-从订正表中查取的气压表刻度订正值,hPa。

25、p补-气压表补充订正值,采用最近一次的比较值,hPa。8.3 距离测量的作业要求8.3.1 作业开始前,应使测距仪与外界温度相适应。测量时,测距仪信号指示针在回光强度的30%-80%范围内,方刻进行作业。并应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中的规定操作仪器。8.3.2 晴天作业时,须用测伞为测距仪遮蔽阳光。严禁将照准头对向太阳。8.3.3 当测距仪顺日光方向照准棱镜时,而太阳方向与测线交角小于30,也须用测伞为棱镜遮光。应避免另外的反光物体位测线或测线延长线上。8.3.4 架设仪器后,测站、镜站补准离人。测距时,应暂停无线电通话。 8.4 超限处理 8.4.1 凡超出表6中限差的观测值,均须重新观测。当

26、一测回中读数较差超限时,可重测两个读数,去掉最大盒最小的观测值后,若不超出限差则采用;仍超限,则重测该测回。8.4.2 当测回间较差超限时,可重测两个测回,去掉最大盒最小的测回中数后,若不超出限差则采用;若仍超限,则重测该边长的全部成果。8.4.3 往、返或不同时段的观测值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可靠性差的单方向距离。若仍超限,则重测另一方的距离。8.4.4 重测后,作废的观测值应用单线划去,并注明原因盒成果取舍方法。8.5 距离计算与精度评定8.5.1 观测的斜距经下列修正和改算后,得到导线边长(计算方法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a 气象修正; b 加常数和乘常数修正; c 周期和乘常数

27、修正; d 斜距化为水平距离的计算; e 测站和镜站的归心改正; f 水平距离投影到参加椭球面的边长计算; g 参考椭球面上的边长归算到高斯平面的边长; h 水平距离归算到任意高程面上的边长;8.5.2 边长的精度评定 a 一次测量距离的中误差计算m0=dd 2nGH/T2007-2001式中:d=划算至同一高程面的往、返(或两次)水平距离之差,mm; n往、返距离差值的个数。 B对向观测(或两次)平均值的中误差计算 M=m02 式中:m0-一次测量距离的中误差,mm; c.边长相对中误差计算 M/D=1/(D/M)式中:D各距边长水平距离平均值; M对向观测平均值的中误差。9 高程测量9.1

28、 三、四等导线点的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但三角高程的起算点须采用水准测量或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以下简称高程导线测量)的方法测定。起算点一般应选择导线的起点、终点和导线网的结点。9.2 三角高程测量是测定导线高程的基本方法,三、四等导线的各条边均须对向观测垂直角。9.2.1 垂直角观测采用经纬仪中丝法。每一测回分别在望远镜盘左和盘右两位置照准目标,进行两次垂直度盘读数。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8 三角高程测量中垂直角观测的技术要求项 目限 差每一方向测回数4两次读数互差1指标差互差10各测回垂直互差10 指标差互差,按同一时段各测回的结果互相比较。每条边长垂直观测应分成两组,分

29、别照准站标圆筒(标心柱)是上边缘进行观测。美组观测宜为总测回数的一半。9.2.2 若两次读数差超限,须重新照准该方向进行两次读数;若某一方向的垂直或指标差互差超限,则须重测有关测回。重测的测回数,不得大于规定测回数的一半。9.2.3 仪器高、舰标或 牌高应采用刚卷尺量取两次,取中数采用。当两次互差超过5mm,应重新量取。9.2.4 计算的高差经地球曲率和折光差改正后应满足下列要求(其中S为导线边边长km): a 由两组垂直角计算的同方向两点高差之差,不得大于70Smm。 b.由对向观测所求得的高差之差,不得大于100Smm。 C闭合或附合到高程起算点的闭合差,不得大于50S2mm。9.3 高程

30、起算点测量9.3.1 联测导线点的水准支线长度在15km以内,中间不设水准点,支线长度不超过20km时按四等水准的方法合精度施测。支线长度超过20km时,应按三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合精度施测。观测方法合技术要求按GB/12898执行。9.3.2 三、四等高程导线测量可以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测定起算点的高程。9.3.2.1 采用在两照准点中间设站的方法进行单舰测量。三等高程导线须作往、返观测;四等高程采用单程双测法,即每测站变换仪器或站牌高度作用两次观测。高程导线测量的结果应符合表9的规定。GH/T2007-2001表9 高程导线测量高差限差项目测段同方向两次高差之差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附合(闭合)

31、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不符值三等-12R12L20L四等14R-20L30L 注:R、L分别表示测段合附合线长度km9.3.2.2 高程导线观测前,首先导线选定测站合转点。测点合转宜设在高出周围地面上,应远离热源,尽量提高视线高度;视线高度合离开周围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5m;视线倾角不应超过15;前、后视线通过的地面土质或植被尽量相同。转点选定后,打入带由圆帽钉的木桩。测站的视线长度合前、后视线长度之差应不大于表10的规定。 表10 视线长度要求地形平 原山 区等级三等四等三等四等视线长300500400900前、后视线长度差203020100前、后视线长度差积累4010040300

32、注:山区指地面坡度超过69.3.2.3 在测站上对前后视 点进行边长和垂直角测量,测量的顺序如下: a 后视 点垂直角,前视 点垂直角,纵转望远镜; b 前视 点垂直角,后视 点垂直角。重复a、b操作,直至测完规定测回数的一半; c.测定后视边长,测定前视边长。 d.变换棱镜或仪器高度后(但等高程导线测量,不变换高度),测定前、后视边长; e.重复b、a的观测,直至测完规定测回数。9.3.2.4 垂直角观测采用经纬仪中丝法。每个望远镜位置上进行两次读数。每一 点的测回数合各项限差要求,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 高程导线测量中垂直角观测的技术要求项 目DJ1DJ2测回数24两次读数互差13指

33、标差互差56各测回垂直角互差56 两读数互差超限,应重新照准目标作两次重合读数;指标差或测回差超限,应重测相关测回。9.3.2.5 距离测量与垂直测量宜同时进行,对前、后视 点作单向测量。三等高程导线的边长观测3测回;四等高程导线观测2测回。观测限差不应超出表12的规定。 表12 高程导线测量中边长的要求仪器精度读数互差测回平均值互差级57级1015 气象测定只在测站上测量一次,并按8.2的要求执行。GH/T2007-20019.3.2.6 棱镜或 牌应固定在标杆2m以上的位置,作业前采用经过检验的钢卷尺丈量棱镜(或 牌)中心至杆底的高度,两次读数之差大于2mm时,取平均值采用。9.4 导线点

34、高程计算9.4.1 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用观测的垂直角合改化后的水平距离按(7)式计算对向观测中各组的观测高差。 h=D.tan+(1-k)D2+(2R)+I-L (7)式中:D两点间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离,m; 观测的垂直角;。 k-测区平均折光差系数; R-测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m i-仪器高,m l- 牌高,m9.4.2 测距高程导线测量,每测站前、后视转点间各组的高差按(8)式计算。 h=S1sin2- S1sin1+(S2.cos2)2-(S1.cos2)2/(2R)-l1+l2 (8)式中:S1、S2分别为仪器至前视合后视转点的斜距,m 21-分别为前视合后视转点的垂直角;()()(

35、); R测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m l1、l2分别为前视合后视 牌高度差,m。9.4.3 三、四等导线点高程计算之前,一贯对观测高差施加下列改正(计算方法见GB12898的有关章节;a.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路线闭合差改正 b.路线闭合差改正。10 导线测量成果的验算、检查合验收10.1 导线测量验算的项目合限差: a.计算方位角条件的自由项目,不得超过按(90)式算得的限值。 W方=2nm2+2m2 (9)式中:m相应等级导线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m起始方位角的中误差,; n传递方位角的角度个数。 b计算图形条件自由项,不得超过按(10)式算得的限值。 W=2m*n (10)式中:m-相应等级

36、导线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n闭合图形的内角个数。 c.计算坐标条件自由项,三等附合导线自由项方差计算公式为(11)式: m2x=0.04(X)2+0.44(x)2+0.76(y终-y)2 m2y=0.04(Y)2+0.44(y)2 +0.76(x终-x)2 (11)四等附合导线自由项方差计算公式为(12)中: m2x=0.04(X)2+1.00(x)2+1.47(y终-y)2 m2y=0.04(Y)2+0.44(y)2 +1.47(x终-x)2 (12)(11)、(12)式中:X、Y附合导线闭合边的纵、横坐标增量,100km; x、y各导线边的纵、横坐标增量,100km; (x终-x)、(y终

37、-y)-导线终点的x、y坐标与各导线点的x、y坐标差,100km。GH/T2007-2001三、四等附合导线坐标条件自由项,不得超过按(13)式算得的限制。 Wx=3mx Wy=3my (13)d.计算测角中误差,按(14)式计算的测角中误差,不得超过响应等级规定的限值。 m=/4n式中: -按测站左、右角计算的圆周角闭合差,; n-的个数当同一测区内,导线闭合图形超过20个时,须按(15)式计算测角中误差。 m=1/Nww/4n n闭合图形的内角个数; N闭合差个数。计算的测角中误差,不得超过相应等级规定的限值。e计算边长观测中误差合边长测定相对中误差,按8.5.2条中(4)、(5)、(6)式计算的中误差,不得超过表2规定的数值。 f.计算水准测量合高程导线测量的闭合差,算得的闭合差不得超过第9.4.1条的规定。计算闭合差之前应对水准测量观测高差施加尺长改正合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10.2 三、四等导线测量外业结束后,应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