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1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第一课时) 长汀县龙山中学 刘晓计 获龙岩市初中组“中学地理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国的地形。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以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2、)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
3、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3、 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分析(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
4、学法,集录象、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演员,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
5、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1、 教学结构: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2、 教学程序: 依据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本节课的
6、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思路总体设计如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课 前 准 备】 、布置预习本节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要求; 、让学生收集有关“中国的名山大川”的图片、诗歌、短文。通过预习让学生对中国的地形和山脉有初步的了解。 让学生养成收集地理信息的习惯。【引 入 新 课】(2分钟) (采用过渡法)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一系列有关中国人文景观的图片,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提出问题: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 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这样,通过既形象又轻松气氛中导入新课,既达到导入新课又促进
7、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新课教学 30分钟 新课教学 30分钟 地势西高东低 2.1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1.地势的特征 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 复习地势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地势的内涵。 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阅读这幅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知道地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
8、。在陆地上颜色越深,代表海拔高度越高,颜色越绿代表海拔越低。从地图上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我国的西部大部分是褐色,中部是黄色,东部是绿色。由此证明:我国的地势的确是西高东低。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个特征,还有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如何引出呢? 让学生找出32N纬线并查找该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了哪些地形区?用幻灯片展示“沿32N纬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教师及时用幻灯片展示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简图,让学生通过判断正误,得出结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三级阶梯特征和影响 用幻灯片展示下表: 海拔 地形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让学生以讨论形式并手动完成表格,教师要求学生边做边记忆,把
9、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掌握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采用梯度质疑法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复习旧知,让学生认识地势就是“哪边高,哪边低”。 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以古诗为开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 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图示分析对比法,化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地势西高东低 本节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讨论和团体协作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通过团结协作完成表格,掌握知识点,并把知识落实到图中,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的能力。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趋利弊害,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10、山脉纵横交错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幻灯片展示“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设计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一系列山脉。教师指出: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 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找出除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以外,还有哪些山脉?并要求指出它们的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由北往南,自西向东”的读图方法,并协助学生展示各山脉的景观图片。 在学生了解大部分山脉的前提下引出山脉之间还有一些共同点走向。 2、山脉的走向 教师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动感图片,举例说明一两条山脉走向,学生自己利用“中
11、国主要山脉分布”动感图片,归纳找到的一系列山脉的走向,并学会自己归纳特点。教师总结。 在学生介绍台湾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同时教师适时进行情感教育。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得到新知,在情感上也得到升华。 中国的主要山脉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是循序渐进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看图分析为主,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练习巩固 教师分发已画有山脉轮廓中国政区图,学生互相协助在图中写出主要山脉的名称,教师从基础较差的同学中选取两幅图,幻灯对比,让学生进行点评,教师积极给以肯定和表扬,委婉指出不足。 要求学生找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并完成表格,为下节
12、“地形复杂多样”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中采用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有关山脉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和读图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名山 三、中华五岳名山 由学生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中国名山大川”图片、诗歌、短文。 教师展示中华五岳名山景观,吸引学生的兴趣。 由学生自己述说最喜爱的名山,教师指导学生将名山落实到图中来分析,并适当给予补充和赞赏。 读图完成练习。 以学生活动的形式,结合优美的图片,不仅让学生视觉上的享受和时间上的放松,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国热情。 【课 堂 总 结】(5分钟) 中国地形的知识主干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中国的地势特征 1、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
13、、我国地形特征的影响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的走向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 三、中华五岳名山 本幻灯片以板书设计的形式出现,板书是课文简单、直观的再现,通过本幻灯片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主干,由知识点到知识网,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牢固掌握。 【教 学 效 果 反 馈】(8分钟) 课堂练习 山脉 走向 山脉东西两侧或南北两侧的省区名称 太行山 巫山 武夷山 祁连山 昆仑山 南 岭 通过该课堂练习,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前面所学的掌握情况,又能起到个别知识点的补缺作用。 课后作业 1、要求学生落实我国地势特征,并找出还有什么事例能证明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2、找出36N纬线,并画一幅“沿36
14、N纬线中国地势剖面图”。 3、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位置和走向。 通过课外知识的巩固达到本节颗的教学目标。 评价分析: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指导思想,采用目标教学模式。在对教材处理中,注重应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整节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起较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整节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课特色的教学形式为载体,强调主体参与、主体历练、主体探究,以落实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