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地籍调查在测绘中的实施和应用.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0598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测量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地籍调查在测绘中的实施和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工程测量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地籍调查在测绘中的实施和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工程测量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地籍调查在测绘中的实施和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工程测量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地籍调查在测绘中的实施和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工程测量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地籍调查在测绘中的实施和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测量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地籍调查在测绘中的实施和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量毕业设计(论文)数字地籍调查在测绘中的实施和应用.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绪论 1 1.2工作目标及内容 3 第二章 控制测量 11 2.1一级GPS测量 12 2.2高程控制测量 13 2.3 GPS-RTK测量 14 2.4图根控制测量 15第三章 地形测量 16 3.1细部测量 17 3.2地形要素测量要求 183.4地形图内容及取舍 20第四章 地籍测量 22 4.1地籍测量的方法 23 4.2地籍要素测量 24 4.5数字地籍要素要求27 4.6注意事项28参考文献 29数字地籍调查在测绘中的实施和应用摘 要数字地籍测量学是测绘科学与技术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技术性,运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论文既注重讲述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地的基本操作,又结

2、合本次工程的测量实践,涵盖了从经典理论到最新技术的应用,本次为进一步满足湖州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地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湖州市国土资源局计划开展中心城区及南浔区城镇数字地籍测绘、地类调查、权属核查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城镇数字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通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改变传统的地籍管理工作模式,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论文的部分图取自所列的参考文献,在此向作者致谢。由于写者的水平有限,论文中存在缪误之处,敬请李老师批评指正。关键词: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权属调查;地籍测量 ;细部测量;等级;精度;第一章 绪论12

3、工作目标及内容1.2.1工作目标(1)全面完成湖州市中心城区约54平方公里(其中新测农居点10平方公里,新测独立工矿8平方公里,新测城镇土地30平方公里,修测面积6平方公里)和南浔区约69.2平方公里数字地籍调查(其中新测农居点53.2平方公里,新测独立工矿10平方公里,修测面积6平方公里)城镇数字地籍调查工作,包括控制测量、数字地形测量、土地权属核查和地类调查、宗地界址、地籍要素测量及专项调查等。(2)湖州市中心城区原有建库区范围内约65.7平方公里和南浔区94.6平方公里建库成果控制点80坐标联测、图形成果的坐标转换和补调查及入库。(3)建立完善城镇数字地籍调查数据库,包括地形、界址、宗地

4、属性、地类、专项调查等信息,数据库内容、数据的分层与编码、库结构等应符合省厅数据建库管理相关规定和湖州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的需求。(4)在数据建库基础上,整理、分析,按照二次调查的技术要求完成专项调查等相关内容的统计分析。7. 控制测量7.1首级GPS测量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采用东经120,利用GPS-D级控制点,布设GPS一级点。点位尽量布设成网状。1、点的密度南浔区新测部分:南浔区新测农居点53.2平方公里,新测独立工矿10平方公里。由于新部分分散于南浔区70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新测部分不连片,布设一级点主要是为图根(界址)测量服务的,以新测调查区为主,保证每个新

5、测调查区及附近至少有2个及以上的一级点,并做到平均每平方公里布设1218个。新测区域布点总数不超过1000个。中心城区新测部分:新测农居点10平方公里,新测独立工矿8平方公里,新测城镇土地30平方公里。共涉及湖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太湖旅游渡假区、康山街道、现有建成区范围。其中新测农居点10平方公里和新测独立工矿8平方公里相对分散,不连片,布设一级点主要是为图根(界址)测量服务的,以新测调查区为主,保证每个新测调查区及附近至少有2个及以上的一级点,并做到平均每平方公里布设1218个。新测城镇土地30平方公里,分为3块,布设一级点要做到均匀,平均每平方公里布设1015个。总点数不超过700个。南浔

6、区已测部分:已测部分为南浔区城区及乡镇,共分22块,面积从0.435平方公里不等。在进行控制布点时,对每个已测图区域选取5个以上原控制点或明显地物点进行坐标联测,使其点位具有两套坐标成果。一般情况下,对于1km2以内的已测区,联测点为5个,对于1km23km2的,联测点为510个,对于3km210km2的,联测点为1020个,对于10km2以上的,联测点为25个以上的。中心城区已测部分:已测部分为城区及乡镇(白雀乡、弁南集镇),共分3块,面积从0.265.7平方公里不等。在进行控制布点时,对每个已测图区域选取5个以上原控制点或明显地物点进行坐标联测,使其点位具有两套坐标成果。一般情况下,对于1

7、km2以内的已测区,联测点为5个,对于1km23km2的,联测点为510个,对于3km210km2的,联测点为1020个,对于10km2以上的,联测点为25个以上的。已有成图区域除为转换进行重合点测量外,不再布设控制点。当进行修测时,按修测面积适当布设控制点。实际测区总点南浔区约1200个,中心城区约700个。2、点位要求:按城市测量规范第2.2.3条有关规定执行。3、点的标志埋设:一般土质和沙石地面,按下图尺寸埋设标石,水泥或坚硬路面,则在点位上凿洞灌注混凝土,埋设不锈钢标志或铜标志,一般不允许刻石,所有点均需在实地用红漆标注方位,并在标石上标注点号。20cm20cm 15cm15cmI00

8、145cm 25cm25cm4、点的编号:点号前冠以“I”,第二位冠于英文字母AZ或阿拉伯数字,后二位以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本测区开始号“I001”,中间不得重号,所有GPS一级点均做点之记。由于一级GPS点高度分散,对边长不作硬性要求,但要做到尽量均匀。对于城市房屋密集地方GPS信号接受不到的地方布设二级导线,其精度按规范要求来做。5、GPS网联测本次一级GPS点野外数据采集使用单双频GPS接收机以快速静态模式进行观测,也可采用GPS-RTK双基站观测的方法。接收机标称精度最低为:平面5mm+1ppm、高程10mm+1ppm,基线解算使用中海达数据处理软件处理,采用多基线模式解算,网平差选取

9、独立基线。(1)GPS快速静态定位操作流程图(见下图)GPS快速静态操作流程图(2) GPS外业观测技术指标指标名称 级别一级卫星高度角(度)15有效观测卫星数4观测时段数1.6时段长度(分钟)10(双) 45(单)数据采样间隔(S)15强度因子(PDOP)10(3)GPS网相邻点之间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式中:基线长度标准差,单位为毫米(mm);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b比例误差系数,(10-6);d相邻点间距,单位为千米(km)。GPS网的各等级的平均距离,精度指标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相邻点基线最小距离不宜小于平均距离的1/3;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距离的3倍。GPS网的主

10、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距离(km)a(mm)b(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一级0.510151/20000注:边长小于200m时,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对于已有地形图区域,一级GPS点面布设可稀少,原有的点位可利用。6、GPS数据处理(1) 每天观测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外业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对各时间段同步环进行检验,并对组成GPS网的基线向量所在的同步环、异步环、重复基线进行统计。(2) 在各项质量检验符合要求后,以所有独立基线组成GPS空间向量网,并在WGS-84地球椭球上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的规定。(3) 在无约束平差确

11、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在湖州市独立坐标系下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的规定。7、二级导线测量由于个别建筑密集,GPS信号接收有困难区域,需布设部分二级导线点,具体要求按CJJ 8-99城市测量规范中表2.1.11-1、表2.3.10等有关要求执行。7.2 高程控制测量本次测绘布设的GPS一级点(屋顶等不便联测的除外)都要联测四等水准或相当于四等水准精度的三角高程测量。高程控制拟利用测区范围内已有且点位保存完好四等或四等以上水准点作为测区高程起算点。对于山坡、屋顶等不便采用水准观测的地方

12、采用GPS拟合高程。由于测区内的高等级水准点大多是市局2005年布设的四等水准控制网,按本次招标文件要求,水准测量以此为起算,虽然起算点为四等,但要求水准观测执行四等水准要求进行。当GPS一级点附近没有四等或以上水准点时,也可从已有的一级点(经四等水准联测过)上发展五等水准路线。采用GPS-RTK双基站观测的一级GPS点,按ZCB0012008江苏省GPS-RTK测量技术规定进行高程控制测量。个别水准测量困难地区可在此基础上直接发展五等水准。四等水准联测的主要技术要求按江苏省技术监督局DB33/T552-20051:500 1:1000 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执行。水准观测的主要技

13、术要求等 等级标尺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积差(m)视线高度(m)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的差(mm)基辅分划黑红面或两次高差的差(mm)路线长度(km)仪器类型视距(m)四 四等双面DS3805.010.0三丝读数3.05.015五 五等双面DS310010.020.0三丝读数4.06.012注:当成像清晰、稳定时,四等水准观测视长度可以放长20%。水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等级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测段、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差Mw平地、山丘山地四等5.010.02014202530五等7.515

14、.03040注1:Ls为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L为水准符合路线或环线周长,Li为检测测段长度,单位均为km;注2:山地指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m的地区;注3:当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水准路线构成时,闭合差的限差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和的平方根为限差;注4: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及往返检测均适用;检测测段长度小于1km时,按1km计算。7.3 GPS-RTK测量GPS-RTK平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精度要求与基站的距离(km)观测次数观测方式一、二级两次观测点位互差3cm;两组观测值的点位互差7cm5双基站各2次双基准站图根两次点位互差5cm72单基准站碎部点101单基

15、准站注:当采用单基准站观测时,必须检测周边已有同等级以上控制点。检测高等级控制点时,其点位互差5cm;检测同等级控制点时,其点位互差7cm。双基准站观测方式是指在不同的基准点上对同一流动站点的观测。GPS-RTK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精度要求与基站的距离(km)观测次数观测方式五级两次高程互差3cm;两组观测值的高程互差4cm5双基站各2次双基准站图根两次高程互差5cm72单基准站碎部点101单基准站注:当采用单基准站观测时,必须检测周边已有同等级以上控制点。检测高等级控制点时,其高程互差4cm;检测同等级控制点时,其高程互差5cm。其他技术要求WGS-84坐标系与1954年北京坐标系、19

16、80西安坐标系求转换参数的参考点采用3点以上的两套坐标系成果,所选参考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不得外推。当需要测定高程时,参考点应适当增加。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合理采用四参数(二维)或七参数(三维)的数字模型。GPS-RTK参考点等级及转换残差要求应符合下表之规定。测量控制手薄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应1.5cm,高程收敛精度应2cm。测量控制手薄设置碎部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应2cm,高程收敛精度应4cm。控制点平面和高程成果在限差之内取各次观测成果的平均值。用GPS-RTK方法施测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成果应酬采用适当手段以相应的等级检测坐标、边长和高程,其检

17、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且检测点不少于总点数的10%。7.4 图根控制测量1、图根控制布设方案图根平面控制点布设可采用GPS-RTK或全站仪施测。老城区一般布设导线网,当遇到较大单位只有一个出口时,允许采用闭合导线,无法贯通的地区可布设支导线,图根导线只允许附合一次。支导线只允许一条边,长度不超过80米,起始点上应尽量观测2个连接角,边长应往返测,水平角观测左右各一测回。有关技术要求按照江苏省地方标准DB/T552-20051500、11000、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执行。2、图根点的密度埋设图根点密度一般为每平方公里100个左右,在隐蔽地区应适当加密,但农村地籍测量中的地形相对简单的地

18、区其图根点数量可适当减少,但最少不得少于80个。埋设图根点时,每幅图应埋设2个互相通视的图根点(包括高级控制点)。其他点采用临时标志,以铆钉、木桩为主。地形繁杂、隐蔽及城市建筑区,为保证满足界址点及地籍图测绘需要,适当增加密度。3、图根点平面观测与高程测定图根点平面观测可采用常规观测方法,也可采用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施测图根控制点。图根点水平角观测使用全站仪,按方向观测法观测。用全站仪(级)实测边长一测回(2次读数),仪器常数、棱镜常数等可直接在全站仪中设置或电子手簿中设定记录。用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施测图根控制点时,应满足江苏省地方标准DB33/T552-20051:500、1:

19、1000、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及江苏省测绘行业标准ZCB001-2008江苏省GPS-RTK测量技术规定(试行)的要求。图根光电测距导线测量技术要求图根级别导线长度(m)平均边长(m)相对闭合差角度观测测回数DJ2方位角闭合差()测距中误差mm一级15001201/600012415二级10001001/500014015注:n为测站数图根点的高程采用图根水准或三角高程测定,图根水准测量应起闭于四等或以上高程控制点上,可沿图根点布设为附合路线、闭合环或结点网。图根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路线长度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m)附合路线式环线闭合差(mm)附合路线(km)结点间(km)仪器类型

20、视距(m)86DS31003040注:1.L为路线长度,以km计,n为测站数; 2.图根水准测量按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黑面一次读数),估读至毫米,支线按往返测。图根三角高程技术要求仪器测回垂直角、指标差较差()对相观测高差、单向两次高差较差(m)平均边长(m)附合导线长度(km)附、闭合差(mm)DJ21250.02S300540注:a .S为边长hm(百米)计,不足1hm按1hm计算; b. L为路线总长,以km(公里)计,不足1km按1km计算; c. 觇标高、仪器高量至毫米; d高程计算至毫米,取至厘米。4、图根点的编号采用“英文字母”十“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一位用英文字母A、B、C ,

21、后用阿拉伯流水数字,从001999,流水编号允许缺号或跳号,但不能重号。5、图根控制平差计算采用NASEW95工程测量控制网平差系统,或清华三维平差系统,相关数据及成果由计算机统一输出装订成册。6、对于已有地形图区域,图根点布设可稀少,原有的点位可利用,原有的成果经检核后可继续使用。8. 地形测量(含修测部分)8.1 细部测量细部点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测量,坐标采用2秒或5秒全站仪进行全解析法测量,观测困难时也可采用量距法与交会法,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棱境全部使用小棱镜。设站时,仪器必须对中整平,仪器高、棱镜高应量至毫米,观测前应定向,并以另一已知点作检查,相邻测站间,应有1-3个重合点作检查,当平

22、面、高程较差均符合要求时方可进行数据采集。本站采集完成后,要再对已知点进行检查,确保所采集数据的正确,如出现超限时,整站均要重测。采集的坐标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全站仪的内存中,当天观测完成后,应及时将采集数据传输到电脑中,尽快进行编辑。并及时进行原始数据的备份,谨防数据丢失。每个小组每天原始坐标数据以日期为文件名保存,不得对原始坐标数据进行编辑和删除。对于已有地形图区域,经坐标系统转换后可直接利用,经修测后的成果为最终结果。8.2 地形要素测量要求采用全站仪采集作业模式。所有作业小组必须采用统一的系统配置文件、图幅分层方案。作业分为野外测碎部点加草图,室内按标准进行编绘作业。地籍要素(行政界

23、线、界址点、地类界线、道路、街道、建筑物、围墙、栅栏等)应按照界址点的精度要求,以满足地籍图精度为准。其他与地籍要素不相关的次要地物点、地形、地貌等要素按江苏省地方标准DB33/T552-20051:500、1:1000、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精度来执行。地形测图基本表示方法按地形图图式执行。8.3 数字测图注意事项1、在作业时,应给要素赋予正确的层、分类码。(详见附件地形要素分类、编码、分层与符号特征说明。2、测图时对地籍要素(行政界线、界址点、地类界线、道路、街道、房屋、围墙、栅栏等)进行高精度测绘。3、对能封闭的面状要素(房屋、花坛、池塘等)应严格封闭。在测量时,只要求构筑物

24、(主要为房屋)生成面对像。面状水系、道路、绿地等在数据处理时,按地类块构面,即这些地物只采集线状地物要素,再由线状地物要素建立拓扑多边形的方法生成面状要素。4、实际测图时以街坊或以道路分隔包围区域为测图文件而非以标准分幅为文件,待内业编辑入库时再拼成整个测区文件,从中可切割出以街坊或标准图幅为单位的图幅。这样可避免标准图幅接边时房屋的节点数增加及其他面状地物的被分割。5、地形数据的采集方法按江苏省城镇地籍测量电子数据成果规定;6、点状符号的定位点采集以图示中的中心点为准,有方向的符号还应采集与水平方向的角度;7、单线河流、水沟等从上游向下游方向采集;坎等符号化地物遵循左手原则(手心面向图纸,四

25、指指向为坐标点采集的顺序方向,母指指向为示意线绘制方向)。8、面状地物在测量时,只要求构筑物(主要为房屋)生成面。8.4 地形图内容及取舍全要素地形图表示内容包括: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筑物及其他设施、交通设施、管线设施、水系设施、境界、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名称注记等。要求地物、地貌要素进行合理表示。1:500城市地形图中,主要建筑物(除临时性房屋可舍去外),应逐个表示,准确测绘其外轮廓和反映建筑物特征。有关地物、地貌表示的技术要求,执行城市测量规范。为兼顾地形、地籍图需要,特作如下补充规定:1、阳台需测绘,未封闭阳台表示为外虚、内实,全封闭阳台、悬空房屋、廊房表示为外实内

26、虚;2、居民住宅、商品房等建筑物的架空层、底层车库当层高低于2.2米时不计层次,地下室和低于2.2米顶层阁楼不计层次,但要注意阁楼和跃层式、错层式房屋的区别,地下室的出入口按图式表示;3、测区内一些比较简陋、破烂的棚房不表示,正规棚房或简易房应表示,临时性的建筑不表示,棚房应在其内标注“棚”;4、在建房屋或暂时停建的房屋,用建筑中房屋表示。建筑的加固型地基应加注“基”表示;单位自动门或较厚大的装饰门牌,应实测范围,以比例尺门墩编码,加注“门牌”字样;5、对于上部窗花形式下部实墙的围墙,其下部实墙不低于1.0m的按围墙表示;实部低于1.0m的,以栅栏符号表示;工厂6、变电所内的变电设施不测绘,但

27、应加注专有名称;永久性的电力线不论高、低压均应表示;通讯线都应表示,测区范围内的地下通讯光缆出入口应表示。电力线通讯线杆应精确绘出,广播线不表示,临时、废弃的电杆不表示。7、检修井只表示主要道路上的(包括居民区、单位、公园内主要路道),单位内部若检修井太多可适当取舍,消防栓应表示,污水篦子不表示。8、建筑物注记层次,其性质按“砼”、“混”、“砖”、“石”、“木”、“简”等6类;9、工厂、机关或有较大院落的单位门墩、雨罩均应表示,但居民住宅小院的门墩表示,其中主要出入的大门墩用围墙门表示,其余小门可直接以围墙连通。10、农用地及其它用地,一般按土地的实际用途表示地类,固定的地埂、排水沟应表示,花

28、圃、草地、绿化地一般均应表示。11、在地貌表示方面,由于测区较为平坦,不表示等高线,但地形稍有起伏的地块,要测注一定比例的高程点,以反映地形变化;制高点、低洼点、坡、坎、土堆、空旷地区以及高程特征点均应适当测注高程点;被地埂、排水沟分割的每一块耕地,至少有一个高程点。9. 地籍测量地籍测量是应用信息、测绘等技术测定、记录土地权属、位置、界址、面积等地籍要素和相关地形要素,提供电子数字成果,是地籍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为确定土地权属和进行土地登记提供依据。9.1 地籍测量的方法本次地籍测量外业采用全解析法。在控制测量基础上,采用全站仪采集界址点及其它地物要素数据后,内业将电子测量手簿上的数据

29、通讯转入计算机,参照宗地草图和权属调查表,进行图形编辑,编制基本地籍图。9.2 地籍要素测量对地形图上有点位的界址点不需要进行界址点测量,对地形图上没有点位的界址点进行界址点测量。地籍要素测量是地籍调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测定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大小等要素,应在权属调查结束后,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进行。9.5 数字地籍要素要求1、数字地籍要素分类、分层、几何类型、代码及属性结构见附件4地形、地籍要素代码及属性表标准;须按标准进行分层,数字地籍要素(行政区、宗地、地类)层从B10-B34,地形注记要素从C10-C16。2、数字地籍要素空间数据要求如下:a.处理好地籍要

30、素与地形要素之间的关系:行政区、街道、街坊界线、界址点、界址线、地类界必须与地形要素进行迭加,不能出现语义矛盾。b.面状地物应严格封闭并构面,建立必要的拓扑关系。面状符号采集面状符号的范围线,利用图层对各个地类的线状地物进行图层细化作为构面线。再由每个线状地物单独建立拓扑多边形的方法生成面状要素,统赋属性。建拓扑时注意:一条边线被另一条边线的端点分割,必须保证被分割边与分割点在一条直线上;一条同属性的边线在无第三边相连时不能在中间打断;构面层不能有悬挂边线; c.宗地面:利用界址线进行拓扑造面生成宗地面,再通过宗地号与属性数据库连接赋入相应的属性字段;宗地内部的面状地物(如房屋、绿地),必须与

31、宗地进行图形叠加处理检查包含关系;d.建成区、街道、街坊、地类块要依次达到剖分要求,避免出现任何空隙与交叠部位。3、地籍要素属性库的挂接a.地籍要素属性表参见附件地形、地籍要素代码及属性表标准。对于必填字段必须有值。b.对于宗地面积因以前发证与此次权属调查不一致,故应建立调查库与登记库两个库。登记库记载原先发证信息,调查库即为本次权属调查结果入库。宗地面积不一致待该宗地进行变更登记时再处理。c.为了地理信息的分析,地类界的弧段的属性应包含左右图斑号信息。d.仔细认真填写各项属性内容并作认真检查。软件能自动填写的属性值有界址点坐标、界址线长度、宗地面积、地类块面积等。9.6 注意事项对于已发土地

32、证的宗地,采用原有勘丈边长。界址线测绘边长与勘丈边长进行比较,对于边长互差超过一定长度(一般为10厘米)的界址线必须到实地进行检核。处理方法如下:若勘丈边长正确无误,则应查明地形测量时产生该误差的原因,并进行重测。若勘丈边长有误,对于已申请未发土地证的宗地采用实地勘丈的边长,并通知该宗地的权利人共同到实地处理;对于已发土地证的宗地,也采用重新勘丈的边长,因原宗地面积计算与现计算面积结果不同,待权利人进行变更登记时处理。在一个街坊下整理每个宗地的边长检验结果,并汇总成表格,计算出边长中误差。地籍测量是应用信息、测绘等技术测定、记录土地权属、位置、界址、面积等地籍要素和相关地形要素,提供电子数字成

33、果,是地籍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为确定土地权属和进行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参考文献1 陈龙飞,金其坤.工程测量.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2 李青岳,陈永奇.工程测量学.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第2版3 苏瑞祥等.大地测绘仪器.北京:测绘出版社,197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28-96).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1996-06-05联合发布,1996-10-01实施.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5 卓健成.工程控制测量建网理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6 周秋生.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7 张正禄等.精密工程测量

34、.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8 侯国富等.建筑工程测量.北京:测绘出版社,19879 许其凤等.精密定位对GPS卫星轨道的精密度要求及局部地区GPS卫星定轨,天文学报,V01.28,NO.3,198710 周忠模等.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测绘出版社,199211 徐育康.秦志远.测量学.解放军出版社,1999.112 周泽远.电磁波测距.测绘出版社,1990.413 杨定国.地形测量学.解放军测绘学院,1982.7 14 倪涵.拓普康全站仪原理及应用,1998.715 郝向阳,赵夫来.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解放军出版社,2001.816 汤国安,赵牡丹.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117 杨德麟等.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原理方法与应用.精华大学出版社,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