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方案1.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0631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观测方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沉降观测方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沉降观测方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沉降观测方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沉降观测方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沉降观测方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方案1.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工程概况拟建太航综合住宅楼,其场地位于太原市太航苑区北三路南侧,东距并州南路约45.0米,建筑层数为地上18层,地下1层。该项目为基坑变形监测,基坑深均为7.56米,基坑东南西北均有已有建筑物,需要进行基坑的水平以及沉降方面的变形观测还有已有建筑物的水平以及沉降观测。贵单位根据太原市质检站的文件要求,委托我单位承担对该项目进行基坑监测任务。二、方案编制依据本工程项目的设计依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国家级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国家级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国家级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国家级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

2、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国家级标准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图太原市质量监督站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变形测量监督管理的通知三、基坑的监测项目包括:1)基坑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2)已有建筑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3) 水位监测四、监测精度及报警值4.1监测精度要求4.1.1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 )设计控制值30306060监测点坐标中误差1.01.01.0注:监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4.1.2沉降监测精度(mm )竖向位移报警值20(35)2040(3560)40(60)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30.51.5注:1.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相应

3、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2.括号内数值对应于基坑周边地表及立柱的竖向位移报警值。4.2监测点要求4.2.1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监控要求。4.2.2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4.2.3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4.2.4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4.2.5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侧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4.3监测项目警戒值根据基坑等级、周边环境及施工方法等实际

4、工程状况,确定相应监测项目,及相应监测项目的控制值、预警值及变化速率等。各个监测项目的警戒值设置如下表:序号监测项目控制值(警戒值)1地(路)面沉降60mm(48mm,5mm/d)2水平位移60mm(48mm,5mm/d)3结构及土体侧向位移60mm(48mm,5mm/d)五、工作量布置5.1高程基准点布置高程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且便于长期保存,位置在距基坑较远的视野开阔地三倍基坑外,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共布置3个高程基准点,具体做法见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CJ8-2007附录A。根据太原市质量监督站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变形测量监督管理的通知的要求,需有带高程基准点。临时工作点

5、布置尽量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位置,保证有足够的观测精度。建筑物沉降观测是根据建筑物附近的基准点进行的,所以这些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为了对基准点进行相互校核,防止其本身产生变化,基准点的数目要尽量不少于3个,以组成水准网。对基准点要定期进行高程检测,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5.2基坑及建筑物监测点布设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基础的构造、荷重以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情况而定,高层建筑物应沿其周围每隔15-30米设一点,房角、纵横墙连接处及沉降的两旁均应设置观测点。监测点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的特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6、第36页、37页5.5.2的细则要求,结合建筑结构施工图,基坑的布点数为:8个,周围建筑物的布点数为:16个。对观测点的要求如下:1.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2.观测点的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墙身保持一定的距离。3.要求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沉降观测的标志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7页5.5.3的要求执行。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情况见平面布置图。六、监测频率1)在土建施工尚未开始时,进场布设监测点,并测定稳定初始值(不少于三次);2)基坑开挖前3步深度在5m以内,可每1d观测一次(预计30天),基坑开挖至5m以下及基

7、坑开挖完成后一周内,可每2d观测一次(预计10天)。3)基坑开挖结束(预计50天),小于7天,可每2d观测一次;715天,可每4d观测一次;1530天,可每7d观测一次;大于30天,可每10d观测一次。4)基坑监测共计35次,周围建筑物监测共计35次。5)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观测次数,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速率加快;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线出现泄漏;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加大;临近的建筑物或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6)当有危险事故征

8、兆时,应连续监测。七、技术线路及工艺流程7.1沉降监测实施方法7.1.1监测内容本监测项目的监测内容有:基坑水平位移及沉降、周边建(构)筑物水平位移及沉降。7.1.2基准点、工作点及观测点的布设原则(1)基准点位置的选择要求基准点点位应选择在基坑土建施工影响范围外的稳定区域,一般情况下,应布设在3倍的开挖深度以外的稳定区域。其数量和分布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应便于施工、施测和保存。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基岩式基准点,亦可选择具有挖孔桩基础的高层建筑物的结构上建立基准点或稳固道路连续4个基准互相检核。 (2)观测点的布设位置观测点的布设按“监测设计图”的布点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工程需要和现场情况

9、做适当优化、调整。7.1.3监测点制作及安装监测点点位的选择除了要满足精度的要求之外,还要做到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不影响车辆或行人的交通。工作点采用浅埋钢筋水准标志,对于混凝土结构墙体上的观测点,采用在结构上钻孔后埋设“L”型点位标志的方法。测点采用16不锈钢制作,测点端头加工成半球形,先用冲击钻在墙柱上成孔,在孔内灌注云石胶及其凝固剂进行固定,然后在孔中装入16不锈钢测点(测点固定部位做成螺纹)。样式如右图所示:7.1.4沉降观测方法及精度沉降观测时,根据周边建筑物监测点的分布情况,按如下步骤进行:(1)布设水准控制路线水准路线控制网布设的基本原则采用分级,首先根据工程走向及周边建筑物监测点

10、分布情况,布设首级控制网(起始、闭合于水准基点),观测首级控制点高程;其次,布设二级水准网(起始、闭合于首级控制点),观测各沉降点高程。首级控制和二级控制以布设成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均可,具体采用那种路线,根据监测点分布情况和建筑物密集程度决定。在布设水准控制路线时,为确保前后视距差满足二级精度要求,同时满足变形监测的“三定”要求(测站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在布设的同时量测出每次仪器的安置位置,并用红油漆在地面做出标记。(2)水准控制点观测水准控制点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或附合水准路线进行往返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各站观测的测站观测顺序: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往测偶数站:前、后、后

11、、前返测时,奇、偶测站观测顺序分别与往测的偶、奇测站相同。(3)建筑物沉降点观测根据水准控制线路测出的各控制点高程数据,观测周围的各建筑(构)物沉降点,采用闭合线路或附合线路。建筑物沉降点观测时,各观测点也可采用支点观测,但支点站数不得超过2站,且支点观测必须进行两次观测。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每次观测由固定测量人员、固定仪器按相同的观测路线进行,观测记录至0.01毫米,计算及结果至0.1毫米。其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标准进行:序号项目限差1高程中误差1.0毫米2每测站高差中误差0.3毫米3基辅分划读数差0.3毫米4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6毫米(n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30米6前后视距差1

12、.0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3.0米数据记录及平差处理:在现场观测时,读取测量仪器中的数据,两人核对无误后记录到专用的表格中。所有观测数据,都按规范规定要求的各项限差进行控制。内业中,利用合格的外业观测数据,用软件进行平差处理,计算各点的高程及沉降量、累积沉降量。7.2水平位移监测实施方法7.2.1监测点布设方法(1)工作基点及基点的布设按照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的二级精度进行水平位移观测,视线长度100m,在每个基坑中布设1-2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建立观测墩,以下称工作基点墩),工作基点墩位置布置在基坑的拐角处(在基坑拐角处,变形最小,一般仅为基坑最大变形的1/10左右)。工作基点墩的布置按如

13、下要求进行,首先在基坑边的支护桩冠顶梁上钻孔,孔深100mm,在孔内埋设25钢筋,并浇筑混凝土观测墩,墩尺寸:长宽高=2502501200mm,墩顶部埋设强制对中螺栓和仪器整平钢板,螺栓尺寸暂定为10mm,并刻十字丝,在墩的中间增加加强钢筋,每个墩都加工一个钢盖板,不使用点时将盖板扣上,以保护测点不受破坏。工作基点观测墩规格及样式如右图:(2)监测点布设监测点按“第三方监测设计图”进行布设,并根据工程需要和现场情况做适当优化、调整。在基坑支护结构的冠顶梁上布设观测点,观测点也采用埋设观测墩的形式, 观测点观测墩的布置按如下要求进行,首先在基坑边的支护桩冠顶梁上钻孔,孔深100mm,在孔内埋设2

14、5钢筋,并浇筑混凝土观测墩,墩尺寸:长宽高=150150300mm,墩顶部埋设强制对中螺栓和棱镜整平钢板,螺栓尺寸暂定为10mm,具体尺寸根据仪器基座丝口尺寸决定,同时将强制对中螺栓顶部加工成半球形,并刻十字丝,在墩的中间增加加强钢筋,每个墩都加工一个钢盖板,不使用点时将盖板扣上,以保护测点不受破坏。测点观测墩规格及样式如右图:(3)监测点布设要求在冠顶梁上埋设工作基点和观测点时,首先布设工作基点墩,在建立好工作基点墩后,将仪器架设在工作基点墩上,沿基坑边布设观测点墩,观测点位置必须选择在通视处,要避开基坑边的安全栏杆,一般情况下,离基坑300mm比较合适,既可避开安全栏杆,又不会影响施工,也

15、便于保护。工作基点和观测点建墩的优点:可以消除观测过程中的对中误差,同时观测过程中可以大幅度提高观测效率,因为墩的稳固性比脚架好,减小了基坑施工的震动对仪器的影响,也提高了观测人员的仪器整平对中效率,减少了安置仪器、棱镜的操作步骤(不需要架设脚架),缩短观测时间。缺点:埋点费用会有所增加,埋点时间会有所增加。根据我公司在深基坑监测的实际工作中使用观测墩的情况分析,埋点费用和埋点时间增加都不大。同时为了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可以在离基坑5倍(100150m)左右的距离埋设检核基点,由于该点已经在基坑范围外,一般采用深埋点,不再建墩。也可以利用附近的高层建筑物上的避雷针或稳固建筑物墙边,用后方交会

16、法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7.2.2观测方法水平位移基点及工作基点观测采用全站仪测坐标法。八、作业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1、对特级、一级沉降观测,应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4.4节的规定执行;2、对二级、三级沉降观测,除建筑物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3、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起重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4、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变动、建筑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九、组织机构及软硬件对本工程组建情况如下:采用的主要测绘仪器苏一光DS05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

17、TKS-202全站仪,精度0.5mm铟钢水准尺。在每次测量前仪器需校正。配置联想启天计算机和联想激光打印机进行处理数据。十、监测资料的整理成果对于现场采集到的各项监测数据,首先需利用统计模型进行粗差探测检验,确认不含粗差后再进行整体平差计算及测量精度统计,采用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对监测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形成监测成果报告。监测成果报告中包含技术说明、监测时间、使用仪器及所达到精度,列出监测值、累计值、变形率、变形差值、变形曲线,并根据规范及监测情况提出结论性意见。一般情况下,当基坑变形较稳定,各个监测项目变形较小时,我方将在24小时内形成成果报告后,发电子邮件通知监理及相关部门,纸质文件

18、在下次监测时送达监理部;当监测结果达到预警值时,必须立即向项目经理、总工程师进行口头报告,并在24小时内提交书面报告。以上测量成果资料一式4份。10.1监测成果报告的内容监测点点位布置平面图;监测成果表;监测项目变化速率、时间、监测项目累计变化量曲线图。10.2监测成果报告格式监测成果报告必须能以直观的形式(如表格、图形等)表达出获取的与施工过程有关的监测信息(如被测指标的当前值与变化速率等),监测结果一目了然,可读性强。十一、质量保证措施和要求1、组织管理措施:成立该项目领导机构,由技术总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总工对测量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和指导。2、资源保证措施:对专业技术人员

19、进行岗位培训,踏勘现场,熟悉现场环境,了解工程项目,熟悉作业区的实际情况。3、质量控制措施:在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守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确保质量。选派熟练使用测量仪器的工作人员进场,并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监测数据应及时校核,如有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4、班前技术交底:在进行测量前,要开班前会,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此次测量的工作内容,人员的工作分工,各自的责任和承担的具体工作,仔细检查所带设备的数量,设备的完好性。进入现场以后注意自身和仪器的安全。交底技术具体内容根据每次的具体情况而定。5、数据安全措施:对原始记录的数据要有专人妥善保管,复印备份。通过内业计算,对输入计算机中的数据,要及时打印备份。计算机要设置密码,专人操作,防止存入电脑中的数据被修改或删除。6、安全保证措施和要求:人员安全:人员进场前,要开班前会,了解分配各自的任务,分工负责,了解现场情况。进场后,必须带安全帽,穿平底鞋,保证测绘过程中人员的自身安全。设备安全:设备运输过程中,要做到轻拿轻放,放置平稳,以防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振动。进入现场,设备开箱后,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仪器搬运要垂直,严禁水平搬运。仪器操作力度要轻,严禁用力过猛,损坏仪器。观测工作结束以后,仪器要按规定装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