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0631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规范1 总则1.0.1为了统一油气输送管道建设中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为工程提供准确的测绘资料,以适应石油工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陆上油气输送管道工程设计阶段的测量。不适用于城市油气输送管网的测量。1.0.3测量前应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及工作内容制定技术方案,编写测量纲要或技术设计书。测量成果应进行检查验收。1.0.4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应遵守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SY/T 6276的有关规定。1.0.5各类测绘仪器和设备应及时检查校正,加强维护保养,按规定进行检定。1.0.6油气输送管道

2、工程测量,在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时应符合本规范要求。1.0.7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注:本规范条文中的中误差、闭合差、限差及较差,除特别标明外,通常省略正负号表示。1.0.8对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中所使用的测量成果资料应进行检核。1.0.9油气输送管道的配套工程,如通信线路、送电线路、道路、给排水管道等的测量,以及埋于地下的各类管道、各种电(光)缆的探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油气田工程测量规范GB 50537的规定执行。1.0.10本规范规定了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2 术语2.0.1 2级仪器2class instrument 一测回水平方向中误

3、差标称为2的测角仪器,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 注:6级仪器定义方法相似。2.0.2 5mm级仪器5mm class instrument 当测距长度为1km时,光电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为5mm,包括测距仪、全站仪。 注:10mm级仪器的定义方法相似。2.0.3 数字地形图digital topographic map 按一定的数据组织形式表达地形要素的地理信息数据集。2.0.4中线center line 油气输送管道设计中所定出的管道中心线。2.0.5数字栅格地图DRG Digital Raster Graphic; 以栅格数据形式表达地形要素的地理信息数据集。2.0.6数字线划图D

4、LG Digital Line Graphic 以矢量数据形式表达地形要素的地理信息数据集。2.0.7数字高程模型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以规则格网点的高程值表达地表起伏的数据集。2.O.8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Digital Orthophoto Map 经过正射投影改正的影像数据集。3 基本规定3.1 测量方法的选择3.1.1初步设计阶段的测量可采用常规测量、卫星遥感测量与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测量可采用常规测量或航空摄影测量方法。3.1.2测量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项目需要、地形、植被、气象等综合因素决定,几种测量方法可联合使用。3.1.3下列情况

5、之一,宜选择常规测量方法: 1 线路长度较短。 2 沿线森林覆盖密集,植被茂盛。 3 地形起伏大,隐蔽地区多。3.1.4下列情况之一,宜选择航空摄影测量方法: 1 线路长度较长。 2 投资和工期允许。 3 航空摄影条件好。3.2 初步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3.2.1为满足初步设计的需要,勘测前宜收集可行性研究报告、沿线可供利用的1:10000和1:50000比例尺地形图、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航道图、最新交通图和国家或有关部门设立的三角点、GPS点、导线点、水准点等资料。3.2.2测量人员宜参加线路方案的研究,并宜配合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任务书和工程可行性报告书拟定的线路方案,在地形图或遥感正射影像

6、图上进行图上选线。经过各线路方案的初步比选,提出踏勘方案和现场需要调查落实的问题。3.2.3测量人员宜参加现场踏勘,并宜对初拟各线路方案进行核查和优化。3.2.4根据需要,宜用1:50000或1:10000比例尺地形图图解线路断面点,绘制线路纵断面图。3.2.5根据需要,应对重要的站址、局部复杂地段、大型穿(跨)越、隧道进行实测,其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9章、第5章、第7章、第8章的规定。3.2.6选择卫星遥感测量方法时,除上述要求外,还应制作卫星遥感正射影像图。3.2.7选择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时,除上述要求外,还应完成下列工作:1 首级控制测量。2 航空摄影。3 像片控制测量。4 建立数字高程

7、模型。5 制作正射影像图。3.3 初步设计阶段的测量成果3.3.1常规测量方法宜提交下列测量成果: 1 线路走向示意图。 2 线路纵断面图。3 站址和局部复杂地段地形图。 4 大型穿(跨)越及隧道地形图和纵断面图。3.3.2卫星遥感测量方法宜提交下列测量成果: 1 线路走向影像图。 2 控制点文件。 3 影像文件。 4 其他成果资料。 5 本规范第3.3.1条中第3、4款的成果。3.3.3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宜提交下列测量成果:1 首级控制成果。2 加密区成果报告。3 加密成果。4 正射影像图。5 数字高程模型。6 其他成果资料。7 本规范第3.3.1条中第3、4款的成果。3.4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

8、测量工作3.4.1常规测量方法应进行下列测量工作:1 线路首级控制测量。2 线路控制测量。3 线路中线测量。4 线路带状地形图测绘。5 线路纵断面测量。6 大、中型穿(跨)越测量;小型河流穿越纵断面测量。7 隧道测量。8 站址、阀室、阴极保护站及阳极区地形图测绘。9 铁路、公路、冲沟等穿越测量。10 需要时进行局部复杂地段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纵断面测量。11 需要时进行横断面测量和曲线测设。3.4.2 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应进行下列工作:1 像片调绘。2 线路中线桩放样测量。3 线路数字线划图测绘。4 线路纵断面图制作。5 完成本规范第3.4.1条中第611款的工作。3.5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测量成

9、果3.5.1常规测量方法应提交下列成果: 1 线路控制点成果表及中线成果表。 2 线路带状地形图。 3 线路纵断面图。 4 大、中型穿(跨)越地形图及纵断面图;小型河流穿越纵断面图。 5 隧道洞身地形图及纵断面图、洞口地形图、堆渣场地形图、进场道路地形图。 6 站址、阀室、阴极保护站及阳极区地形图。7 铁路、公路、冲沟等穿越地形图及纵断面图。 8 局部复杂地段大比例尺地形图、纵断面图。 9 横断面和曲线测设成果。 10 说明书。3.5.2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应提交下列成果: 1 首级控制点成果表及中线成果表。 2 线路数字线划图。 3 线路纵断面图或线路三合一图(线划、影像、纵断面合一)。 4 本

10、规范第3.5.1条中第410款的成果。4 控制测量4.1 平面控制测量4.1.1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按三度或六度带计算;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委托方要求选用其他坐标系统。4.1.2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平面控制测量宜采用GPS测量或光电测距导线测量方法进行。2 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选用应符合表4.1.2-1的规定表4.1.2-1 平面控制测量等级选用工程类别工作内容测量等级备注线路工程首级控制GPS D级线路控制GPS E级/线路导线线路导线测量见本规范第6章大、中型水域穿越工程大、中型跨越工程联系测量GPS D级/E级按联测距离定首级控制GPS E级/光电测距二级或

11、三级导线大型选二级中型选三级隧道工程联系测量GPS D级/E级与首级控制同级首级控制GPS D级/E级长度大于或等于1km选D级长度小于1km选E级站址联系测量GPS D级/E级按联测距离定首级控制光电测距二级或三级导线/GPS E级大型站址选二级中型站址选三级 3 除线路工程外,平面控制测量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应大于2.5cm/km。 4 数字取位要求应符合表4.1.2-2的规定。表4.1.2-2 数字取位要求角度()长度(m)坐标(m)10.0010.0015 平面控制点应埋设固定桩。4.1.3平面控制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 线路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6章的规定。 2 G

12、PS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规定。3 光电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3的规定。4.1.4平面控制测量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导线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6章的规定。 2 GPS测量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规定。 3 光电测距导线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1、表4.1.4-2的规定。表4.1.4-1 水平角观测主要技术要求仪器精度等级测回数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2级仪器112186级仪器21824表4.1.4-2 光电测距主要技术要求仪器精度等级观测次数一测回读数较差(mm)往返较差(mm)

13、5mm级仪器往返各一测回52mD10mm级仪器往返各一测回10注:1 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2次4次的过程2 mD为仪器标称精度。4.1.5平面控制测量平差宜采用近似平差法,也可采用严密平差法。4.2 高程控制测量4.2.1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的高程系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委托方要求选用其他高程系统。4.2.2高程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GPS拟合高程测量或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方法进行。2 高程控制测量的等级选用应符合表4.2.2的规定表4.2.2 高程控制测量等级选用工程类别工作内容测量等级备注线路工程首级控制GPS拟合高程线路控制GPS拟合高程/线路高程控制测

14、量线路高程控制测量见本规范第6章大、中型水域穿越工程大、中型跨越工程联系测量GPS拟合高程首级控制GPS拟合高程/四等或五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大型选用四等中型选用五等隧道工程联系测量GPS拟合高程首级控制GPS拟合高程/四等或五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稗测量长度大于或等于1km选用四等长度小于1km选用五等站址联系测量GPS拟合高程首级控制GPS拟合高程/四等或五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大型站址选用四等中型站址选用五等 3 高程控制测量数字取位均到毫米。 4 高程控制测量宜与平面控制测量同时进行。4.2.3高程控制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6章的规定。2

15、GPS拟合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规定。3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3的规定。4.2.4高程控制测量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高程测量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6章的规定。 2 GPS拟合高程测量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规定。3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4的规定。表4.2.4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观测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垂直角观测边长测量仪器精度等级测回数指标差较差()测回较差()仪器精度等级观测次数四等2级仪器37710mm级仪器往返各一次五等2级仪器2101010mm级仪器往一次5 地形测量5.1

16、 一般规定5.1.1测图比例尺根据设计阶段、工程性质及地形等具体情况,可按表5.1.1选用。表5.1.1 测图比例尺选用设计阶段工作内容比例尺初步设计线路1:10000、1:50000大型穿(跨)越、隧道1:1000、1:2000站址1:1000、1:2000局部复杂地段1:2000施工图设计线路1:2000、1:5000、1:10000大型穿(跨)越、隧道1:500、1:1000、1:2000站址1:500局部复杂地段1:500、1:1000 注:1 对于局部施测大于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可按1:500地形图测量的要求执行。 2 对于线路带状地形图,可按本规范第5.5节要求执行。 3 根

17、据委托方要求,一些地形要素可增减;建设用地按规定比例尺测量,其他的要求可测绘小比例尺区域位置图。5.1.2地形类别划分和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确定,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形类别应根据地面倾角()大小确定: 平坦地: 3; 丘陵地: 310; 山地: 1025;高山地: 25。2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按表5.1.2的规定选用。表5.1.2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地形类别比例尺1:5001:10001:20001:5000平坦地0.50.512丘陵地0.5125山地1125高山地1225 注:1 一个测区同一比例尺应采用一种基本等商距。 2 水域测图的基本等高距,可按水底地形倾角比照地形类别和

18、测图比例尺选择。5.1.3地形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0.8mm,水域不应超过1.5mm。隐蔽或施测困难地区,可放宽50%。 2 等高线的插求点或数字高程模型格网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5.1.3-1的规定。3 地形测图地形点的最大点位间距应符合表5.1.3-2的规定。表5.1.3-2 地形点的最大点位间距(m)比例尺1:5001:10001:20001:5000一般地区153050100 注:水域测图的断面间距和断面的测点间距,根据地形变化和用图要求,可适当加密或放宽。 4 地形图上高程点的注记,当基本等高

19、距为0.5m时,应精确至0.01m;当基本等高距大于0.5m时,应精确至0.1m。5.2 图根控制测量5.2.1图根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测量可同时进行,也可分别施测。图根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5.2.2对于较小测区,图根控制可作为首级控制。图根点可埋设木桩,当图根点作为首级控制时应埋设固定桩。5.2.3一般地区解析图根点的数量应符合表5.2.3的规定。表5.2.3 解析图根点的数量测图比例尺图幅尺寸(cm)解析图根点数量(个)全站仪测图GPS-RTK测图1:5005050211:100050503121:20005050

20、421:5000404063注:表中所列数量,是指施测该幅图最少可利用的全部解析控制点数量。单体图应考虑施工需求适当增加图根点数量。5.2.4图根控制测量数字取位要求应符合表5.2.4的规定。表5.2.4 图根控制测量数字取位要求各项计算修正值(或mm)方位角计算值()边长及坐标计算值(m)高程计算值(m)坐标成果(m)高程成果(m)110.0010.0010.010.015.2.5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图根导线、极坐标法或GPS测量等方法。5.2.6图根导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图根导线测量宜采用6级仪器1测回测定水平角。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6的规定。 2 在等级控制点下加密图根控

21、制时,不宜超过2次附合。 3 图根导线的边长,宜采用光电测距仪单向施测。5.2.7 极坐标法图根点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6级全站仪,角度、距离1测回测定。 2 观测限差应符合表5.2.7-1的规定。表5.2.7-1 极坐标法图根点观测限差半测回归零差()两半测回角度较差()测距读数较差(mm)正倒镜高程较差(m)203020hd/10注:hd为基本等高距(m)。 3 测设时,可与图根导线或等级导线一并测设,也可在等级控制点上独立测设。独立测设的后视点应为等级控制点。 4 在等级控制点上独立测设时,也可直接测定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并将上、下两半测回的观测值取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结果,其点

22、位误差应符合本规范第5.2.1条的规定。 5 极坐标法图根点测量的边长应符合表5.2.7-2的规定。表5.2.7-2 极坐标法图根点测量的最大边长比例尺1:5001:10001:20001:5000最大边长(m)30050070010005.2.8 GPS图根控制测量宜采用GPS-RTK方法直接测定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GPS-RTK方法的作业半径不宜超过5km,对每个图根点均应进行同一参考站或不同参考站下的两次独立测量,其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0.8节的规定。5.2.9图根高程控制可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GPS-RTK

23、等测量方法。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起算点的精度不应低于五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点的精度。2 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9的规定。 3 仪器高和觇标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5.3 测量方法及要求5.3.1地形测量宜采用全站仪测图、GPS-RTK测图等方法。5.3.2全站仪测图可采用编码法、草图法或内外业一体化实时成图等方法。5.3.3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仪器的对中偏差不应大于5mm,仪器高和反射镜高应量至1mm。 2 应选择较远的图根点作为测站定向点,并施测另一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作为测站检核。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

24、图上0.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5。 3 作业过程中和作业结束前,应对定向方位进行检查。5.3.4全站仪测图的最大测距长度应符合表5.3.4的规定表5.3.4 全站仪测图的最大测距长度比例尺最大测距长度(m)地物点地形点1:5001603001:10003005001:20004507001:500070010005.3.5采用GPS-RTK测图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0.8节的规定。5.3.6采用全站仪、GPS-RTK测量时,应绘好草图,测点应做好编号;地物、地貌应分类顺序施测,并按规定图式标注i地形要素间的相关位置应清楚正确;每天应及时对照草图检查所采集的数据。5.

25、3.7施测地形图应遵循“看不清不测绘”的原则,根据地形点和地形结合草图实际形象地勾绘等高线。每一测站工作完毕后,应对照实地检查地物、地貌有无错漏,综合取舍是否恰当。5.4 水域地形测量5.4.1水域地形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4.1的规定。表5.4.1 水域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测图比例尺断面间距(m)测点间距(m)等高距(m)计曲线首曲线1:500105102.5或50.5或11:100015201015511:2000254015205或101或21:500080100305010或252或55.4.2测量时的水面高宜以半个工作日为单位及时获取。开工、收工时在工作水域的上下游及两岸各测

26、一组共八个数据取平均值。5.4.3水边线的测量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一次测完。5.4.4水深测量方法应根据水下地形状况、水深、流速和测深设备合理选择。测深点的深度中误差应符合表5.4.4的规定表5.4.4 测深点深度中误差水深范围(m)测深仪器或工具流速(m/s)测点深度中误差(m)04测深杆0.10010测深锤10.15110测深仪0.151020测深仪或测深锤0.50.2020测深仪H1.5%注:1 H为水深(m)。 2 水底树林和杂草丛生水域不适合使用回声测深仪。 3 当精度要求不高、作业特别困难、用测深锤测深流速大于表中规定或水深大于20m时,测点深度中误差可放宽1倍。 4 当采用测深仪

27、时,换能器的安装、仪器的操作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5.4.5测深点的定位可采用交会法、GPS定位、极坐标法和断面索法等。5.4.6采用交会法定位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等级控制点、图根点均可作为交会的测站。2 两岸相应测站的连线宜垂直于流向,测站距水边宜大于50m。3 同岸两测站间距应大于河流水面宽的1/2。4 测站高度与测船上目标高宜相等。5 当测船靠近异岸测站连线1/8水面宽时,宜停止交会。6 交会水下地形点之示误三角形的内切圆直径不应大于3mm。5.5 线路带状地形图测绘5.5.1线路带状地形图可利用同等比例尺或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进行编制,对沿线变化较大的地物、地貌应予以修测。成图

28、的图面宽度不应小于100mm,线路中线宜位于图中央。5.5.2编制的带状地形图不能满足设计需要时,应实测数字地形图,比例尺为1:2000及1:5000两种,可按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的规定进行测绘。带状地形图测图宽度为: 1:2000中线两侧不应小于60m。 1:5000中线两侧不应小于100m。5.5.3线路带状地形图测绘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5.3的规定。表5.5.3 线路带状地形图测绘主要技术要求测图比例尺1:20001:5000基本等高距(m)1、2、52、5、10最大测距长度(m)7001000地形点最大间距(m)6080100200地形点高程注记(m)0.15.5.4地形测量可采用全

29、站仪测图、GPS-RTK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时应绘制草图。地形测量时可以导线点作测站。测绘主要技术要求除应符合本规范第5.5.3条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第5.3节有关规定。5.5.5带状地形图地物、地貌的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中线两侧各60m以内的管道、送电线、通信线、铁路、公路、大车路、里程碑、河流、桥涵、独立树、房屋及省、市、县界等应实测,道路应注明去向。地类界应按其种类、经济价值和面积大小适当取舍,并注明种类名称。2 中线两侧各60m100m以内的居民点、厂矿、变电站、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等宜测其外廓;道路、各类线路应实测。3 地貌以等高线表示,明显特征地貌如断崖、雨裂等以符号表示。山顶、

30、鞍部、山脊、谷底、独立石、坑穴、陡崖等应测注高程。5.6 数字化成图5.6.1数字化成图的数据获取可采用野外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卫星遥感测量、原图数字化与已有测量资料采集等方法。5.6.2数字化成图的主要工序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处理与成果输出。5.6.3数字化成图运行的软件系统应包括:操作系统、数字化成图软件系统、全屏幕编辑软件系统、成图应用软件系统及图形编辑系统。5.6.4数字化成图的成果应包括:图及其相应的数据文件、图形文件。成果的格式、内容宜与相应的国家标准统一,以便于互相转换。5.6.5常规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卫星遥感测量采集数据应符合本规范及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5.6

31、.6原图数字化可采用图形扫描仪数字化法,将图形转化为数据文件。图形扫描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大比例尺成图的精度要求。5.6.7观测数据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观测数据应采用与计算机联机通信的方式,转存至计算机并生成原始数据文件;数据量较少时也可采用键盘输入,但应加强检查。 2 应采用数据处理软件,将原始数据文件中的控制测量数据、地形测量数据和检测数据进行分离(类),并分别进行处理。 3 对地形测量数据处理,可增删和修改测点的编码、属性和信息排序等,但不得修改测量数据。 4 生成等高线时,应确定地性线的走向和断裂线的封闭。5.6.8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应具有数据通信、数据转换、数据编辑等功能。5

32、.6.9数据处理的主要成果应包括下列文件: 1 原始数据文件:数据采集所生成的文件。 2 图根点成果文件:测区范围内所有图根点三维坐标成果表。 3 碎部点成果文件:全部碎部点三维坐标成果表。 4 绘图信息数据文件:按地物、地貌分类分层存储,并能统计绘图信息的数据文件。5.6.10应用绘图软件系统,将数据处理的成果转换成图形文件。使用数据文件自动生成的图形或使用软件批处理生成的图形,应对其进行人机交互图形编辑。所绘制的图形,应符合国家现行图式标准的要求。5.6.11图形处理的成果应符合下列的要求: 1 图形文件与相关的数据文件应彼此对应,并能互相转换。 2 图形文件的格式宜与国家标准统一或便于相

33、互转换。 3 图形文件应便于显示、编辑、输出。5.6.12数字化成图应提交下列成果:1 成果说明文件。2 数据采集原始数据文件。3 图根点成果文件。4 碎部点成果文件。5 地形图文件。6 地形图底图.6 线路测量6.1 一般规定6.1.1测量人员宜参加线路定线。6.1.2实地确定转点时应顾及点的通视、距离及测站观测条件。6.1.3线路转点宜选作平面和高程控制点。6.2 平面控制测量6.2.1线路的平面控制测量,宜采用GPS测量或光电测距附合导线测量方法。采用GPS测量时,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0.3节的规定。附合导线宜沿线路或靠近线路中线贯通布设,即线路中线转点尽可能作为导线点。6.2.2采

34、用附合导线方法时,线路的起点、终点和线路长度不大于30km的点应与国家或其他高等级控制点联测检核。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2的规定。6.2.3导线联测困难时,可采用GPS测量方法在国家等级点下加密,进行首级控制测量,增设GPS控制点,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0.2节的规定。6.2.4导线点的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两半测回测量线路前进方向的左角。两半测回间应变动度盘位置,水平角角值较差的限差应符合表6.2.4的规定,限差内取平均值。表6.2.4 水平角角值较差的限差()仪器等级两半测回间角值较差的限差2级仪器156级仪器306.2.6全站仪、光电测距仪测距时,应往返各测一测回。光电测距主要技术要

35、求应符合本规范表4.1.4-2的规定。6.3 高程控制测量6.3.1线路的高程控制可采用GPS拟合高程测量,其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0.2.6条第10.2.9条的规定。线路的高程控制,也可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与导线测量合并进行,并应在长度不大于30km处与国家或其他控制点联测。6.3.2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2的规定。6.3.3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3的规定。 2 高差应对向观测。对向观测高差较差在限差内取平均值。仪器高、反射镜高量至毫米。 3 对向观测高差应进行地球曲率和折光差改正。6

36、.4 其他线路转点测量6.4.1由于边长太短或不便测量而未纳入导线的线路转点,可采用极坐标法、全站仪或GPS-RTK直测坐标等方法进行测量。6.4.2采用极坐标法测量时,水平角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6.2.4条的规定;边长观测一测回,光电测距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表4.1.4-2的规定。6.4.3转点高程应采用两次镜高各测一次,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表6.3.3的规定,两次所测高差较差按对向观测高差较差处理。限差内取平均值。6.4.4全站仪、GPS-RTK直测坐标、高程应测量两次,两次测量的纵、横坐标及高程的较差均不应大于0.2m,限差内取平均值。6.5 纵断面测量6.5.1纵断面测量可采

37、用全站仪、GPS-RTK直接测定断面点的坐标和高程。6.5.2断面点的取舍视现场情况而定,以能合理表达地形变化为原则。局部高差变化小于0.5m的沟坎可舍去。断面点间距不应大于图上50mm。6.5.3中线通过河流、水塘、冲沟、道路和管道时应加密断面点。中线通过的地类界、植被应标明。6.5.4纵断面测量应绘制草图。在中线两侧各25m内的各种线路、管道、建筑物、水井、坟地、植被、坎子等应绘于平面示意图栏中,坎子应与纵断面线对应,可不画等高线。6.5.5纵断面图应采用计算机绘制,比例尺可按表6.5.5选用。表6.5.5 纵断面图比例尺的选用横比例1:10001:20001:50001:10000纵比例

38、1:100/1:2001:2001:5001:500/1:10006.5.6纵断面测量时,在转点间或转点与方向点间应进行其距离相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500,高程闭合差不应超过0.2(高程闭合差单位为m,行为测站数)。6.6 横断面测量6.6.1管道线路可不测横断面。如委托方需要,可在局部地段进行横断面测量,实测条数依据设计确定。6.6.2横断面图纵、横比例尺宜相同,可选1:200或1:500。6.7 曲线测设6.7.1如委托方要求进行曲线测设,管道在平面转点处的连接形式应以设计要求为依据。6.7.2管道曲线敷设前应明确下列连接形式的设计要求: 1 各种直径的管道弯管连接时的允许最大转角。 2

39、各种直径的管道弹性敷设时的一般曲率半径和最小曲率半径。 3 弯管连接时的允许最小曲率半径。6.7.3根据实测转角和规定的曲率半径,应在现场算出曲线元素(切线长、曲线长、外矢距),测定曲线起点、终点、中点之高程和位置,并推算曲线里程。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段,应测出曲线断面。6.8 内业计算6.8.1导线跨两个分度带时,应计算分度带界线两侧各两个转点的邻带坐标。6.8.2计算导线相对闭合差,若达不到1/2000时,应将坐标增量之和改化至大地水准面,再改化至高斯投影面上,以此结果再衡量达到精度与否。两次改化的坐标增量和按式(6.8.2-1)、式(6.8.2-2)计算:式中:XS、YS两次改化后纵、横坐

40、标增量和(m); X、Y导线纵、横坐标增量和(m); 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采用6371km; Ym距中央子午线的平均距离(km); Hm导线两端点的黄海平均高程(km)。6.8.3附合导线计算可采用简易平差法或严密平差法。方位角闭合差、坐标闭合差及高程闭合差等在限差内可平均配赋。6.8.4中线里程按坐标反算距离推算。里程书写形式如123+756.2,其中“+”前为整公里数,其后为以m为单位的长度。线路转点水平角亦按坐标反算结果取用。6.8.5计算时数字取位要求应符合表6.8.5的规定。表 6.8.5计算时数字取位要求方向观测值及改正数()边长观测值及改正数(m)高程、边长、坐标坐标增量(m)方

41、位角、垂直角()10.0010.00116.8.6最终成果取位要求应符合表6.8.6规定表6.8.6 最终成果取位要求里程(m)高程(m)水平转角()纵坐标(m)横坐标(m)0.10.110.010.017 穿(跨)越测量7.1 一般规定7.1.1本章适用于油气输送管道穿(跨)越人工或天然障碍需要进行单独设计的测量。7.1.2水域穿越工程及跨越工程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 50423和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规范GB 50459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类。等级划分应符合表7.1.2-1、表7.1.2-2的规定。表7.1.2-1 水域穿越工程等级工程等级穿越水域工程的水文特

42、征多年平均水位水面宽度(m)相应水深度(m)大型200不计水深100,2005中型100,200540,100不计水深小型40不计水深注:1 若采用裸管敷设或沟埋设穿越,当施工期间最大流速大于2m/s时,中、小型工程等级可提高一级。 2 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可提高工程等级。表7.1.2-2 跨越工程等级工程等级总跨长度(m)主跨长度(m)大型300150中型100,30050,150小型100507.1.3大、中型水域穿越工程及跨越工程应单独建立控制网。初步设计阶段可建立独立坐标系统和假定高程系统,但河流、湖泊穿越工程的高程系统宜与测区原高程系统一致;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坐标、高程系统应与线路一致。

43、技术要求应符合本章的规定。7.1.4隧道穿越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规定。7.1.5陆地定向钻穿越工程应施测大比例尺地形图和纵断面图,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第5章的规定。7.1.6铁路、公路、冲沟等穿越工程及小型跨越工程应施测大比例尺地形图和纵断面图,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的规定。小型水域穿越工程可只测绘纵断面图。7.2 控制测量7.2.1测区首级控制测量可采用GPS测量、光电测距导线、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其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第4章的规定。7.2.2控制点和穿(跨)越的主断面桩应埋设固定桩。在穿(跨)越点附近宜布设不少于2个相互通视的控制点或图根点。7.3 地形测量7.3.1地形测量的范围由委托方确定;宜包括跨越两端的塔基及锚固墩、两岸的截断阀室、施工场地及管道发送道,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