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测量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0667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4.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测量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铁路测量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铁路测量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铁路测量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铁路测量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铁路测量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测量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铁路测量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047)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XX铁路NASZ-6标段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本标段沉降变形工作内容包括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确保观测质量;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2.1.1技术交底:设计单位的明确技术要求: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观测设备埋设要求;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2.1.

2、2绘制变形观测网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详见附表10)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2.2外业技术准备2.2.1埋设观测设备:按设计要求埋设观测设备。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各沉降观测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详见附图2)图2 沉降板保护措施图3 路基面观测桩保护措施按照要求埋设工作基点、观测标志。3技术要求3.1 测量基础要求3.1.1 XX铁路NASZ-6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1.2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

3、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精测网水准基点。3.1.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3.2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本标段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3.2.1规定执行: 表3.2 .1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三等1.00.56.03.3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3.3.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

4、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3.3.2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3.3执行: 3.3.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表3.3.1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三等1.00.30.60.8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3.4 沉降变

5、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3.4.1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3.4.1的规定。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注:1盖;2砖;3

6、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图3.4.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3.4.2 测量点的检测。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

7、进行一次复测。3.4.3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3.4.4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35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

8、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3.5.2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

9、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剖面沉降管、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剖面沉降管位于基底。 图3.5.1 松软土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沉降板设置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对路堤填高小于3m且压缩层

10、厚度小于5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200m;对压缩层厚度大于20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50m;其余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断面间距为50100m;地面横坡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1:5时,横断面布置两处沉降板,一处位于路基中心,另外一处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布置。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

11、基面的沉降。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3.5.3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3.5.2所示:图3.5.2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3.5.4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桩:选择20mm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4

12、9 PVC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图3.5.4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 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板尺寸为50cm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图3.5.3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

13、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沉降板周围严禁采用大型机械进行碾压,应采用小型夯实机进行同步压实。3.5.5 位移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图4 沉降板周围夯实图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

14、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图3.5.5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设布置图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应砌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

15、采用0.5 m0.5 m1.0m。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2.0m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3.5.6 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 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108或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孔口应平整密实。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

16、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一般埋设完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3.5.7 无砟轨道铺设时路基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待补充规定中详细要求。3.6观测技术要求3.6.1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

17、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3.6.2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3.6.3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竖向位移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3.6.4 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剖面

18、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3.6.5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3.6.1的规定。表3.6.1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观 测 阶 段观 测 频 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1次/每填筑3层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1个月以后1次2周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个月以后1次3月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连续3次; 以后1次/2周。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

19、降速率。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3.7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7.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墩身观测标:观测点数量每墩2处,位于墩身两侧,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1.0m左右。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

20、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3.7.1。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梁体观测标:图3.7.1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 (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

21、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2) 观测点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详见图3.7.2。 图3.7.2 梁部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3) 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6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4) 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3.7.2涵洞观测标: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

22、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3.7.3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3.7.3所示,其中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123456图3.7.3 桥梁梁部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3.7.4 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3.7.4所示。3.8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3.8.1承台观测标沉降观测桩:选择20mm钢筋

23、,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3.8.2墩身观测标:采用14mm不锈钢螺栓。见图3.8.2所示。3.8.3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设置可参考图6.2.1设置。3.8.4无砟轨道铺设时梁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待补充规定中详细要求。3.9观测技术要求3.9.1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3.9.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

24、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3.9.3观测精度要求: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图3.7.4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图3.8.1 承台观测标设置 图3.8.2 墩身观测标设置3.9.4观测频次要求: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表3.9.4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

25、连续3次,以后1次/1周。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表3.9.4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预应力终张拉张拉前、后各1次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天张拉完成后第3天张拉完成后第5天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桥梁附属设施安装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无砟轨道铺设期间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第4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涵洞沉降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

26、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3.9.5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3.10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10.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20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观测断面。每个

27、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路堤和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横向结构物顶面埋设一根剖面沉降管,具体要求详见设计文件。图3.10.1纵断面及平面示意图3.10.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沉降观测点与剖面沉降管埋设参考路堤设置。3.10.3观测技术要求沉降精度与频次等技术要求同路基要求。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各方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设计要求。4.2 工艺流程详见下图所示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5.1.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

28、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5.1.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5.1.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

29、、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为了保证观测精度水准尺同时配备简易支架进行支撑保证水准尺垂直稳定。图 5 简易支架加固水准尺5.1.4 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5.1.5 沉降观测均采用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5.1.6 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5.1.7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

30、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5.1.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5.2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5.2.1水准仪使用Leica DNA03或Trimble Dini等DS03级的精密电子水准仪及配套2m或 3m铟瓦条码水准尺和尺垫,均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

31、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5.2.2 元件保护要求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5.3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5.3.1鉴于大面积区域沉降观测、分析的复

32、杂性,应研究制定特别的观测方案及处理方法。5.3.2大面积水域情况下的沉降测量,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并调整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5.4施工工艺5.4.1观测、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33、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3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5.4.2 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

34、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

35、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成果数据按统一格式录入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5.4.3数据处理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提交评估需要的八种数据格式;图6 数据处理格式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在当天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在次日进行重测;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

36、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详见附图7)图7 异常数据图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设计要求的文件格式和时间要求按时提供观测文件;对于观测变形明显大于设计值某个单点或某段区域要汇报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6劳动组织6.1沉降观测组织机构沉降观测工作实行两级管理。局指挥部成立沉降观测领导小组,各工区成立沉降观测测量班。局指挥部沉降观测领导小组组长由局指总工程师担任,小组成员包括指挥部测量队全体成员及各工区总工;各工区沉降观测测量班由各工区总工及测量负责人负责,工区桥梁专业工程师负责沉降观测的协助工作,各

37、工区沉降观测测量班按照不少于每6公里不少于3名专业测量人员配置。6.2职责分工局指挥部沉降观测领导小组组长:总体负责本区段的沉降变形监测的领导和实施工作。局指挥部测量队:负责本区段沉降观测实施方案的编制和技术交底工作,组织、协调相关各工区沉降观测工作,收集、汇总各工区测量班的观测成果,并对有关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检查;负责检查、指导各工区测量班按照沉降观测方案建立沉降观测网,并指导实施沉降观测;负责组织、联系有关单位对沉降观测进行评估。工区总工:负责组织和落实本工区沉降观测人员、仪器的配备和实施,并对本工区沉降观测成果的真实性负责。工区测量负责人:负责本工区沉降观测的实施工作,对工区沉降观测人员进

38、行指导,并对沉降观测成果的真实性负责;负责组织完成本标段监测网的布设,对本工区的监测网进行保护,对观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负责本工区沉降观测对外的有关联系工作。工区桥梁专业工程师:协助测量班完成本工区沉降观测工作,及时向工区测量负责人提供有关沉降观测信息,包括现场各工序的施工情况、结构物有关强度信息,以便测量人员及时埋标和实施沉降观测。工区测量班:按照有关规范、方案要求对本工区沉降观测点实施观测,对沉降观测数据的质量负直接责任。7材料要求原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明确时应符合以下要求:7.1沉降观测标要采用不锈钢材料加工。7.2沉降观测表要全标段同一形状,并且不容易遭到破坏,大方美观。7.3

39、路基沉降板要连接牢固,防止生锈。8设备机具配置8.1水准仪配置在仪器配置方面我们采用徕卡DNA03电子水准仪或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按照每6公里配置一台电子水准仪,保证所有仪器观测性能良好,在鉴定日期内使用。对于不合格的仪器要进行更换。8.2全站仪配置在全站仪配置方面我们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2秒、测距精度小于2MM的全站仪进行位移观测。9质量控制及检验 在沉降质量控制及检验方面我们严格按照以下标准执行: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0、);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XX公司管理制度汇编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安全要求施工区域应设警示标志,严禁非工作人员出入,观测人员要随时戴好安全帽防止高空落物。施工中应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养护、维修。为保证施工安全,观测时现场应有专人看护,并设一名专职安全员负责现场的安全工作。10.2环保要求对现场要做到文明施工,不乱扔生活垃圾。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

41、作检查记录表单位工程名称开工日期建设单位现场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现场项目负责人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序号项目内 容1沉降变形观测设计交底2沉降变形观测方案3各种监测仪器和设备情况4专业观测人员情况5施工图现场核对情况6地质勘测资料7开工报告8910附件材料1.2.检查结论: 监理组长:总监理工程师: 年 月 日注:本表一式4份,施工、设计、监理和建设单位各1份。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验收记录表标段名称单位(项)工程名称工程部位工程位置(里程)观测开工日期观测完成日期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质量负责人序号观测项目观测情况记录观测结论123附件材料1.2

42、.参加观测结果验收人员签字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咨询单位评估单位建设单位注:本表一式6份,施工、设计、监理、咨询、评估和建设单位各1份。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测点编号测量编号工程类型测点类型冠号里程测点位置距线路中心填挖高度基底处理类型压缩层厚度处理深度墩高涵顶填土高度围岩类别工程名称备注测量负责人: 复核: 监理: 年 月 日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测站视准点视距读数标尺读数读数差(mm)高差(m)高程(m)备注后视后距1后距2后尺读数1后尺读数2前视前距1前距2前尺读数1前尺读数2中视视距差(m)累积差(m)高差(m)高差(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