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浅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48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浅探.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浅探黄 雯 黄 翔 郑国屏众所周知,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而徽派建筑则是徽文化的重要表征、符号和载体。徽派建筑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格而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中的徽州古民居,是以粉壁、黛瓦、马头墙为表形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天井、明堂为居家特点的。其中的马头墙更以其独具一格的空间造型、鲜明别致的视觉形象而名闻遐迩,成为徽派建筑的标志性元素。探讨徽派文化的文章资料不计其数,但对徽派建筑(尤其对马头墙)进行深入的专业探究尚有余地。本文拟就马头墙的起源、特点、功能及其审美价值做些梳理,谈些浅见,以期抛砖引玉,引起行家里手
2、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一.马头墙的起源马头墙是指徽州民居房屋四周的山墙。因其高出屋面(屋顶)部分的正面轮廓为阶梯状,形似马头,故名“马头墙”(见图2)。徽州地处古越山区,地少人稠,民居建筑因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构诸多方面独具一格。徽派建筑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也是因历史变化特别是因战乱导致的人口迁徙而形成的南北交流的结果。其中东晋和南宋两个时代,两朝国都的南移,皇亲国戚、富室豪族及大量百姓的南迁,加速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成为促进徽派建筑发展变化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而其鼎盛期当为徽商辉煌的明清时代。徽派建筑的
3、各种典型元素都自有其复杂的形成、演变的过程,许多独特的结构、元素如今可能已难以厘清其起源或发展的过程。但马头墙的起源却是一个例外马头墙的形成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它始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当时徽州府城火患频繁,因房屋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损失十分严重。何歆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每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的办法,并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一个月时间,徽州城乡就建造了“火墙”数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的问题。何歆创制的“火墙”因能有效封闭火势,阻止火灾蔓延,后人便称之为“封火墙”。随着对封火墙防火优越性认识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一伍一墙”,逐
4、渐发展为每家每户都独立建造起封火墙亦即后来的马头墙的雏形。此事有徽郡太守何公德政碑记为证。何公即何歆,广东人,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出任徽州知府。因他当年创建的封火墙有效解决了徽州地区困扰百姓民房多年的火患,造福于民,功德无量,故此立碑纪念。此碑刻于1506年,现立于歙县新安碑园内。碑文记录了何歆当年创建“封火墙”防治火灾的经过,褒扬了他的亲民德政。文中记称何歆“观焰空之势,未能越墙为患者。降灾在天,防患在人,治墙其上策也。五家为任,甓以高垣,庶无患乎!”由此可见,马头墙的起源是有其确切的历史根据。但当年主要是用于防火的“封火墙”与现今的徽州民居的标志元素“马头墙”,还不能完全画等号。从“
5、封火墙”到“马头墙”,从当年主要是防火作用到如今主要是装饰作用,其间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过程,是无数不知名的徽州的能工巧匠不断实践、探索、改进、总结的结晶。二.马头墙的特点徽州古民居的马头墙,其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为阶梯状,耸立于屋顶之上,且随屋面的坡度而层层迭落,错落有致,变化丰富。马头墙通常依房顶的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博风板(金花板)。上面再安装各种式样的“座头”即人们所称的“马头”。 墙体通常使用小青砖砌成。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习称“粉墙黛瓦”。(见图1)因此可见,马头墙的特点一是以黑白为其主色调,彰显出其明
6、朗而古朴、大方而雅致的风格;二是以高大为其主形态,表达出其高昂而进取、奋发而不屈的志向;三是以精致为其主格调,勾勒出细致而精心、求异而创新的心态。三.马头墙的种类马头墙是徽州民居建筑重要的形态特征,其风格样式形形色色,划分的类型也各异。例如,从线条上分有方直型和圆翘型,从结构上分有重叠型和单一型等等。常见的划分类型有如下两种:第一类:按“阶层”(阶梯的层数)分,有一阶式、二阶式、三阶式、四阶式等,也可称一叠式、两叠式,以三阶、四阶为常见,多者可达五阶(分见图3、图4、图5)。有种俗称“五岳朝天”的马头墙即是指五阶式样的马头墙,因其房宅有多重进深,故马头墙亦配以多叠,其外形格外凸显其高大雄伟、气
7、宇轩昂,充分显示出房主人高贵显赫的身份、地位。某地导游词中曾有这样的说法:古代马头墙不可出现“五”层,因古代讲究等级制,如果在民居中出现“五”层的马头墙,是会被冠上密谋犯上的嫌疑,轻的会被满门抄斩,重则株连九族。此说不见所据,姑且存之。第二类:按“座头”(即“马头”)分,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多种,视房主的爱好、财富、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异。“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带有“田”字、“卍”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做“座头”;“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禽兽类。“吻兽”系中国古建筑的标志性构件,常见于北方古建筑特别是皇宫
8、、官邸的屋脊之上。而运用于马头墙的座头之上,是徽州工匠的创新之作吧,也反映了徽派建筑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不同座头类型的马头墙的共同特点,是其每一阶的端头从远处看起来都砌得微微上翘,像马头一样,这大概就是称为“马头墙”的缘故,其中也含有对马的图腾崇拜和期盼“马到成功”的吉利口彩的因素。有的人家将每一阶的端头上翘更为夸张,形成高高的翘角,像“朝笏”一样,可称为“朝笏式”。如果端头是平的,侧面看去像是一颗“金印”,故名“金印式”,大概隐含了房主对“学而优则仕”的期盼。四.马头墙的功能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组成部分。虽然人们常说,建筑是空间艺术,但一栋建筑物的存在,首先还是在于它的实用价值、实用功能。因
9、此,我们在探讨马头墙的功能时,也还是先探讨它的实用功能。1.防火功能:从前文所述马头墙的起源,我们已知马头墙的首要功能是防火,故马头墙又名“封火墙”“防火墙”。徽州古时因房屋大多为木结构,易引起火灾。且因徽州地少人稠,人口密集,所建宅屋大多彼此相连,一家失火往往殃及邻里,“火烧连营”,损失惨重。采用马头墙的方法,能有效阻隔两幢相连的房屋,防止火势蔓延。当火灾发生时,人们就用竹竿把马头墙上的瓦片推掉,让火势冲上天空。同时由于马头墙内一侧被大火烧烤会向里倾倒,马头墙内部的沙土和砖块此时可以起到抑制火势、降低险情的作用。马头墙与马头墙之间的通道又称水道,在火灾发生时可便于运输水源灭火。当年徽州知府何
10、歆多次亲临火灾现场观察火势,发现了火灾连片的原因,首创了可封火、防火的“火墙”这项防火技术措施,并以政令形式强制推行。不过在推行初期,人们大多是持怀疑观望态度。但是当徽州城又发生大火时,大家发现“灾不越五家而止”,火灾很快被遏制、扑灭了。事实证明修筑封火墙是防火高招、爱民善举,故徽州人称颂道:“何公火墙,如此之便也;何公之恩,如此之厚也。”嘉靖、康熙版的徽州府志也记载了何歆的治火功绩:“自后六七十年无火灾,灾辄易灭,墙岿然不动”。这一记载,是何歆推广“火墙”的又一权威佐证。封火墙作为建筑防火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虽然早于汉代就零星出现在诸如皇宫、粮仓等官方重要建筑上,但是把防火墙这一建筑防火
11、技术,推广到民居建筑并广泛应用于城乡,何歆则是第一人,其历史地位在中国消防通史中已得到确认。何歆创建封火墙后,后人一直沿用至今,这无论是在时间、数量、功效和普及程度上,都称得上是中国消防史上的一个奇迹,何歆封火墙堪称中国消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防风功能:徽州民宅的马头墙一般可高出屋顶数尺,一方面能有效阻挡冬季寒风直接灌入屋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风防寒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徽派建筑采用的是小青瓦,体积小、重量轻,所以马头墙可以有效挡住大风吹翻屋瓦。3.防暑功能:除了马头墙以外,徽州民宅的另一大特点是每座宅院内至少有一个天井,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还具有汇集雨水、产生“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
12、的风水效应。而耸立在天井周围的高高的马头墙与其相配,则组成了一个向上的竖直通道。这个竖直通道在酷暑炎夏之际,可产生类似的“风洞效应”,促使冷热空气的对流,从而起到防暑降温之效果。另外,马头墙是空心墙,中间夹有大量沙土,其隔温效果比一般实心砖墙好得多。4.防音功能:即隔音作用。笔者祖籍徽州,也在北京生活过,亦有对北京四合院的生活体验。笔者对北京四合院与徽州民居这两种不同的南北民居,有一反差强烈的直观感觉北京四合院喧闹嘈杂,徽州民居清静安谧。每个走进徽州民居的人也会感到一种与外隔绝的安定之感。造成隔音效果迥异的原因,除了因为北京四合院内本身居住的人员众多复杂,而徽州民居则多是一家一户、相对人少的客
13、观因素以外,主要是两者的建筑结构差异造成的。这种结构性差异主要有二:一是北京四合院大多是平房,与外界仅有一墙之隔,院外四周就是胡同街道,各种喧闹噪声可不受阻挡地进入院内;而徽州民居大多有上下两层,且四周还有高大的马头墙将宅院分割包围起来,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空间,能有效阻隔院外的噪音传入;其二,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徽州民居的马头墙(包括下面的承重部分)的墙体是填有沙土的空心墙(当地话称“空斗墙”,还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灌肚墙”),正是这种特别的空心墙起到了较好的隔音防音作用。一般而言,普通住宅的隔音问题关键在于它的墙体。根据物理学声音传导的原理,隔音效果取决于墙体的厚度和材料。在墙体厚度相
14、同的条件下,空心墙比实心墙有更好的隔音和保暖效果。这也是当前的建筑行业提倡使用空心砖、淘汰实心砖的原因之一(它还有节约材料、低碳环保等众多优点)。令人惊叹的是,徽州的能工巧匠们早在数百年前就掌握了这一原理,在徽州民居中广泛使用了空心墙结构来建造住宅,表现了徽州工匠的超前智慧。需要指出的是,单纯的空心墙的隔音效果其实不及实心墙(现代的空心砖有其特别的结构设计另当别论)。但徽州建筑工匠们创造性地在空心墙内填入沙土,则大大增加了隔音效果。这是因为沙土内部充满细小空隙,这种多孔结构能大量吸收射入的声波能量,对声波起到衰减作用,从而产生良好的吸音、减音、降噪效果。现代常用的隔音棉就是这种多孔结构的隔音材
15、料,其吸音效果极佳,经验测吸声系数高达0.85。徽州民居的马头墙使用的填沙土的空心墙,亦有与现代使用的隔音材料类似的隔音原理与作用。当然,空心墙的承重作用其实不及实心墙。徽州的建筑师们之所以敢于采用空心墙做四周的封闭墙体,是因为徽州民居大多是就地取材,采用山区盛产的粗壮的木料做支撑骨架的框架式结构,四周的墙体只是起封闭作用和辅助支撑,不承担主要支撑。这也与现代建筑中高楼的框架式结构极为相似。5.防盗功能:应该说,所谓防盗功能并不是马头墙原本设计、建造时考虑的因素。但从马头墙的构造与实际应用效果来考察,马头墙的高大耸立在客观上会大大增加“梁上君子”型盗贼出入偷盗的难度,减少盗贼光临的机会;而对那
16、些惯于打洞入室的盗贼而言,则会对空心墙内一泻而下的沙土望难怯退。这也应是马头墙的“副作用”吧。 五.马头墙的审美价值马头墙之所以成为徽派建筑的标志性符号,之所以受到建筑家的青睐、被众多观赏者所倾倒,不仅是因为上述的诸多实用性功能,也在于它所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尽管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的最大不同在于建筑首先具有实用价值其次才是艺术价值,但自1898年建筑第一次被称作空间艺术、正式进入世界八大艺术的殿堂以来,建筑物的美学功能就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具有独立的甚至超越其自身实用价值的意义。正如哲学大师黑格尔所说:“建筑品的目的在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心灵所处的本身无机的外在环境。”而徽州民居的马头墙正是具
17、有这种意义的建筑构件。如果说徽州山水是属于自然美的话,那么包括马头墙在内的徽派建筑就属于艺术美了。1.对称美。从正立面看,马头墙呈“品”字形,如以正中轴线将其一切两半,左右是完全相同即对称的。这种对称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共同特点。北京皇城主城区的主要建筑甚至均以天安门的中轴线呈对称性分布,这可谓中国古建筑对称性应用的最大范例。正如同黑格尔所说:“平衡对称作为建筑外形方面的贯串一切的原则,就特别符合建筑的目的。”马头墙也是符合这一原则的典型范例。马头墙的对称性可以产生平衡感,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而平衡、和谐就是美。同时,对称性还增加了稳定性,在给人以视觉美感的同时,也增强了建筑物使
18、用者心理上的安全感。2.线条美。高高的马头墙,其主轮廓的线条是横平竖直、简洁明朗、高大挺拔,轮廓鲜明,远远望去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在清晨的曦光中、在晚霞的映衬中、在雾雨的朦胧中、在夜晚的灯光中,马头墙的轮廓剪影更会在或隐或现中展现出国画般的迷人风采。马头墙的线条美还表现在它的曲线美。当你走近它时,你会发现马头墙上端覆盖的小青瓦组成了一个个的小曲线;其两端的一个个精心雕制而成的“马头”(座头)则呈现出一个个向外向上的大弧线。直中有曲,曲直相依,美妙极致。3.动态美。马头墙的总体造型是静态的、平衡的、稳定的。但马头墙并未使人产生呆板、单调的印象,其奥秘就在于它的“马头”造
19、型。不论哪种类型的马头墙,其“马头”(座头)部分的轮廓都是一个向上的翘角,这个翘角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伸向那无尽的蓝色天空,引起你的无限遐想。这样的造型,这样的曲线,打破了马头墙原来的平稳,造成了强烈的动感,形成了直线与曲线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平衡,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4.象征美。黑格尔曾经说过:“建筑形式对于心灵性的内容还有象征意义。”其实,马头墙从本身的外形来说,只是其两端向上的翘角类似于昂首的马头,并不是马头的真实造型。但之所以命名为“马头墙”,是赋予了马头墙的一种象征意义,是以中国的吉祥动物马的象征意义“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等寓意来寄托房主的心愿,抒发房主的理想。在古徽州,“马”
20、已成为徽商的“图腾”,是踏上背井离乡之路的徽州人及其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据说西递的马头墙具有特别的意义,因其祖先安葬在天马山上,建马头墙具有怀念祖先之意,也象征天马行空,驰骋万里,寄寓着一种美好的愿望。这种象征美也是中国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国画中常画的梅、兰、竹、菊,均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清幽,竹子象征坚贞,菊花象征高洁。因此,在高大封闭的徽州民居的山墙之上,用其高低起伏、层次跌宕的马头墙,可以给人的视觉造成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冲击,产生一种“马到成功”的思想联想,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的生气勃勃,兴旺发达。此外,马头墙上的吻兽、鳌鱼等造型,还具有吉祥、避邪等象征
21、作用和某种宗教意义。 总而言之,徽派建筑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徽派文化风情之精华,结构严谨、造型典雅、雕琢精湛、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高度表达了人为的建筑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协调与统一,成为中华建筑的典型之作,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而马头墙则是徽派建筑的一朵奇葩,在徽派建筑的标新立异、传世流芳的发展史上,成为画龙之点睛、锦绣之添花的浓彩重墨的不朽一笔。 (作者通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黄山学院,黄山,245000 歙县档案局,歙县,245200)图1:马头墙示意图图2: 马头墙远景图3:一阶、二阶的马头墙图4:三阶、四阶的马头墙图5:五阶的马头墙图6:精美的马头墙图7:精美的马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