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0830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08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二八年十一月前 言地下水作为广泛分布、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保证居民饮用水、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20年,我国国民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生态与水环境质量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作为我国水环境保护和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地下水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地下水污染现象普遍,且不同程度地呈加重和爆发的趋势。由于地下环境的隐蔽性和系统的复杂性,地下水污染问

2、题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产生严重影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鉴于我国地下水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构建地下水污染有效防治技术、工程与管理体系,对于实现我国生态和水环境安全的国家战略目标十分重要。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水安全问题。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部署和时任副总理曾培炎同志的指示精神,有效控制地下水污染,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共同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由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会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城市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等作为技术支持单位成立规划编制组,承担规划的具体编制。全国31个省(不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展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基础依据。目 录摘 要I一、我国地下水分布与资源状况I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II三、主要建设任务IV四、投资与效益分析VIII五、

4、保障措施VIII一、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1.1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是保障生态环境和饮水安全的迫切需要11.2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21.3实施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是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迫切需要3二、我国地下水分布与资源开发利用状况42.1我国地下水工作历史与现状42.2我国地下水分布特征62.3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状况72.3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与发展趋势102.3.1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102.3.2 地下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122.4我国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132.4.1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132.4.2地下水保护与防治薄弱2

5、02.4.3地下水污染监控体系与预警应急体系缺位222.4.4缺乏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222.4.5法律法规与管理体制不完善232.5国外地下水污染概况与基本对策242.5.1国外地下水污染概况242.5.2国外对地下水污染的调查研究状况252.5.3国外对地下水污染采取的基本对策26三、规划总则273.1规划方针273.1.1指导思想273.1.2规划原则273.1.3规划期283.2规划目标293.2.1总目标293.2.2分期目标293.3规划范围303.4规划依据303.5 与其他规划关系31四、规划任务324.1完善地下水保护措施,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324.2强化地下水污

6、染监测,构建地下水污染监测体系334.3突出地下水污染预警,构建预警应急机制与体系344.4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形成污染防治的技术体系354.5加强地下水污染监管,健全防治与监督管理体系35五、重点项目365.1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控制工程建设365.1.1区域地下水保护工程375.1.2地下水源地保护工程395.1.3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425.2地下水污染监测系统建设445.2.1地下水污染监测网建设445.2.2区域及重点区地下水污染评价465.3地下水预警应急体系建设485.3.1污染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495.3.2地下水污染应急保障工程体系建设495.3.3地下水突发污染应急监测体系

7、505.3.4实施安排505.4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515.4.1关键技术研发525.4.2关键设备研制525.4.3标准规范建设535.4.4实施安排535.5污染防治监管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545.5.1法律体系建设545.5.2管理体系建设555.5.3信息管理系统建设55六、投资与效益分析566.1规划总投资566.2投融资方案576.3规划效益综合分析57七、保障措施587.1提高认识,落实责任587.2筹集资金,加大投入597.3健全体系,推广技术597.4完善制度,加强管理607.5加强培训,保障队伍607.6加大宣教,鼓励参与60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082020

8、年)摘 要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地下水污染正由点污染、条带状污染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而且污染程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地下水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和人体健康危害,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可持续发展进程。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部署和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全面遏制我国地下水污染趋势,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科学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和首要任务,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

9、划)的编制工作。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资源开发与污染防治现状、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规划任务及重点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析以及保障措施。一、我国地下水分布与资源状况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水质条件受水文地质条件控制。按照区域气候、构造、地质和地貌特征,将我国划分为六个水文地质大区:(1)东部大平原水文地质区;(2)内蒙古高原、陕甘黄土高原水文地质区;(3)西北内陆盆地水文地质区;(4)华东、华中及西南丘陵山地水文地质区;(5)东南、华南水文地质区;(6)青藏高原水文地质区。我国地下淡水的天然补给资源约为每年884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1/3。地下水是我国70%人口的饮用水源,我国661个城市中

10、有400多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将地下水作为分散式饮用水供水水源。近年来,随着我国地表水污染的加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增长迅速,地下水水质也呈现日益恶化的态势。据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已呈现由点向面的扩展趋势。统计我国118个大中城市近年来的地下水监测结果得出,较重污染的城市占64%,轻污染的城市占33%。构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常量无机物质、微量有毒元素、具有“三致”效应(致癌、致突变、致畸)有机物质、致病菌和病毒。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一)规划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

11、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切实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确保地下水环境安全,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规划原则和总体目标1规划原则根据我国水文地质分区和地下水分布特征,基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针对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开展的工作基础和薄弱环节,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遵循如下规划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尊重现实、避免重复,分步实施、目标可达。2规划总体目标通过本规划的实

12、施,形成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基本遏制我国地下水污染恶化趋势。切实保护地下水环境,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实现分散式水源的保护。全面建立全国地下水污染监控与突发应急体系,有效提升国家地下水环境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满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要求,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提供支撑。三、主要建设任务(一)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控制工程建设1区域地下水保护工程建设根据区域地下水分布和影响因素,考虑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地下水赋存特征,并结合现有污染源分布以及土地利用情况,在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基础上,进行区域地下水环境保护。工程主要集中在东部大

13、平原水文地质区、内蒙古高原、陕甘黄土高原水文地质区和华东、华中、西南丘陵地水文地质区,项目数共58项,项目内容包括海水入侵防治、矿山地下水保护、油田区等废弃井封填与处理、灰岩地区地下水保护等,规划总投资47.57 亿元。2地下水源地保护工程涉及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地下水源地保护区防护以及地下水源地地面综合整治工程。在完成全国2149个集中式地下水源地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工程的基础上,开展地下水源地隔离工程302项;地下水源地保护区清拆与搬迁项目181项;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人口搬迁工程145项。规划总投资68.65亿元。3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工程建设目的是有效保护我国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基本

14、保护农村分散式地下水水源地,初步改善重点污染地下水水源地环境质量和城区、矿区、固体废物处置区等重点地区的污染地下水水质。拟建工程项目362项,规划总投资308.80亿元。(二)地下水污染监测系统建设地下水污染监测系统建设是以地下水污染防治为目标,在已有地下水监测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地下水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区域骨干监测网建设、重点地区监测网建设和区域及重点区地下水污染评价体系建设。1区域骨干监测网服务于国家目标的区域控制性地下水污染监测网。按照区域水文地质和地质地貌单元,主要部署在六大水文地质分区中的28个重点地区。突出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区、地下水环境脆弱区等,规划污染监测网点12000个,控

15、制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16.34亿元。2重点地区监测网服务于重点地区的基础地下水监测网。在区域骨干监测网的基础上,延伸布设重点地区监测网,加强重点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监测,对地下水水源地、城市人口密集区、工矿业开发区等地段进行重点监控,重点监控区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规划监测网点11000个,规划总投资16.17亿元。3区域及重点区地下水污染评价基于地下水污染的动态性,针对全国重点地区和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开展调查与评价。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按1:25万精度进行,调查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主要部署在平原(盆地)和低山丘陵区,覆盖所有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和潜在地下水开发区。重点地区地下

16、水污染评价按1:5万精度进行,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主要部署在331个地级以上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选择城市人口密集区,大型水源地区等。规划总投资17.25亿元。(三)地下水污染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地下水预警应急体系建设主要涵盖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地下水污染应急保障工程体系建设和地下水突发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等内容。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分析评价和动态模拟系统、预警分析决策系统、通讯系统和其它相关支持系统,主要用于实现区域或重点地区地下水质突发性事故或长期预警预报,为有效规避和应对污染事件提供决策支持。地下水污染应急保障工程体系主要包括管理保障系统、技术保障系统、人力资源保障系统

17、、资金与装备保障系统、通信保障和宣传、培训与演练。通过地下水污染应急保障工程体系的建设,能够保证在发生地下水污染事件时迅速反应,有效防范。地下水突发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监测体系建设、监测能力建设和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通过地下水突发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能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发布,为主管部门日常管理、应急决策和供水企业生产管理提供信息支持。规划总投资39亿元。(四)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完善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我国地下水污染预防、控制、治理及管理整体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目标的顺利

18、实现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与保障。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技术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体系建设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建设等。规划总投资11亿元。(五)污染防治监管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污染防治监管法律体系建设主要是为了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与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为地下水污染源的控制、地下水污染监测、地下水污染治理以及与地下水污染相关的人群疾病预防提供法律保障。污染防治管理体系的建设要跨越各部门的行政权界,建立地下水

19、保护与污染防治的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的管理体制与监管机制,形成共享、互动的监管体系。规划总投资3.1亿元。四、投资与效益分析规划投资包括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控制工程、地下水污染监测系统建设、地下水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监管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等。地下水区域骨干监测网、重点地区监测网、应急体系、能力建设、技术体系等工程建设费用,原则上由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省级监控网、地下水水源地保护与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等,以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主。按照工程性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国家可适当安排部分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困难地区实施本规划。规划投资总额为533.87亿元。其中近

20、期(20082012)经费投入160.60亿元,远期(20132020)经费投入373.27亿元。各类工程投资分别为:地下水保护工程建设116.21亿元,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308.80亿元,地下水污染监测与信息系统建设49.76亿元,地下水污染预警与应急体系建设39.00亿元,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17.00亿元,污染防治监管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3.10亿元。五、保障措施为使规划得以顺利实施,一是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提高各部门对地下水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统筹规划,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纳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态与环境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筹集资金,加大投入

21、。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政府和企业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三是健全体系,推广技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依靠科学技术,抓好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同时,通过建立专家咨询组、组织交流、开设培训班等方式,加大技术推广。四是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从工程设计到项目施工严格按照国家制订的相关基本建设程序执行。五是预防为主,源头监管。污染源管理是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应该采用法律、行政、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强化污染源监管。六是加强培训,保障队伍。我国严重缺乏地下水污染防治相关专业人才,需要建立人才培养体

22、系,通过各种等途径强化人才培养。七是加大宣教,鼓励参与。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宣传教育,突出地下水污染危害的现实影响,强化公众的环保紧迫感,形成一种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氛围。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宣传和教育的参与和鼓励机制,构建地下水保护全民教育体系,确保受教育者环保能力的有效提高。一、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1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是保障生态环境和饮水安全的迫切需要地下水是我国70%人口的饮用水源,我国661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将地下水作为分散式饮用水供水水源。由于地下水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地下水水环境质量对

23、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其造成的破坏性后果难以估量。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地下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据已有调查资料,我国现有300多个城市由于地下水污染造成供水紧张。部分城市浅层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饮用,华北平原部分地区深层水中已有污染物检出。淮河以北10多个省份数千万人饮用硝酸盐或氟含量超标的地下水,近1.1亿人饮用的地下水是咸水或微咸水。另据2003年的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与饮用水污染及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广大农村地区饮用地下水污染现状堪忧。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正由点污染、条带状污染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

24、而且污染程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地下水环境质量是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与饮水安全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及污染防治工作,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因此,在构建污染监控与污染防治关键支撑体系及污染事故应急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成为重大战略问题,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1.2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地下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社会经济发展和

25、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水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29%,供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0%,北方地区70%的生活用水、60%的工业用水和45%的农业灌溉用水依靠地下水。我国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世界排名第121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广大平原盆地中的地下水主要开采区,地下水水位连年下降,部分城市地区地下水位累计下降达30米左右,部分地下水含水层被疏干,华北平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达到了7万平方公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矿产开发、工业生产、生活垃圾处置等过

26、程中的废水和固废的无序排放,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日益增加,大量污染物的直接或间接渗入地下水,影响着地下水的环境质量,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石油烃类及其衍生物、卤代脂肪族、卤代芳香族、农药、多氯联苯、细菌、病毒等构成主要的污染组分。根据对城市大型垃圾填埋场的调查,由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漏出来的有毒物质已经造成地下水污染。全国933万公顷的耕地受到农药化肥不同程度的污染,相应农业区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地下水质量的降低和污染所出现的“水质型缺水”,大大减少了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质型缺水城市和地区日益增多。因此地下水污染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洪灾旱灾的危机。因此,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国家战略规

27、划,对于遏制重点地区的地下水污染趋势,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护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障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1.3实施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是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迫切需要依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肩负着地下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责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缺乏完整系统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目前,正在开展的我国东部主要平原盆地区的地下水污染调查工作,调查区面积70万平方公里,对我国重点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状况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了解。但由于调查面积仅占国土面积极小部分,从整体上缺乏对全国地下水污染状况的了解。同时,地下水污染具有

28、隐蔽性、复杂性和难恢复性等特点,导致缺乏对地下水污染危害性和严重性的认识,由此缺乏有效的地下水污染保护国家级战略规划,影响对地下水环境的有效监管,难以有效遏制地下水污染加剧的趋势。因此,制定和实施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是提高政府对地下水的监管水平,应对地下水突发污染事故的能力,切实履行管理职能的迫切需要。二、我国地下水分布与资源开发利用状况2.1我国地下水工作历史与现状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重要的战略资源。50

29、多年来,我国相继开展了大量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基本上满足了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20世纪6080年代,国土资源部门在全国开展了以1:20万为主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覆盖960万平方公里。这项基础性、战略性调查,极大提高了全国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填补了大面积水文地质空白,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完整的水文地质基础资料。19811984年,完成了全国第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到20世纪末,累计完成1:10万1:5万农牧业供水水文地质勘查面积达130多万平方公里;完成了400多个城市和数百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地下水水源地勘查,为全面查明全国地下水资

30、源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可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地下水资源大帐和区域分布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地下水监测工作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土资源部门对地下水动态开展了监测工作,积累了十分宝贵的长系列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为保障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监测资料的长期连续创造了条件。目前,国土资源部门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地(市)三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共有各类地下水监测点23847个,地下水均衡试验场28个,监测面积98万平方公里,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监测层位较齐全,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水位、水质、水温和泉水与地下暗河流量等。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422个,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开采强烈的盆地平原地区和主要

31、地下水开采城市,构成了我国地下水监测体系的骨干。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根据环境监督管理的需要,组织开展了重点地区地下水和重点饮用水地下水源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1999年以来,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开展了首都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山西六盆地、西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西南岩溶地区,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开展了北京市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评价、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评价、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上述区域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与评价,为了解地下水的资源分布与污染状况奠定重要基础。2.2我国

32、地下水分布特征基于对我国地下水调查,表明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水质主要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控制。为了反映我国的地下水分布,按照区域气候、构造、地质和地貌特征,将我国划分为六个水文地质大区:1东部大平原水文地质区该区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和黄淮海平原区,属于半湿润气候季风带。地貌为山前洪积扇过渡到冲积平原、滨海地带。含水层以巨厚的单层含水层过渡到潜水与承压水组成的多层含水层。水质从重碳酸钙型淡水过渡到重碳酸硫酸盐或重碳酸氯化物水直至高矿化的氯化物水。2内蒙古高原、陕甘黄土高原水文地质区该区主要分布在内蒙高原、陕甘宁晋黄土高原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带。东部普遍分布水位埋藏较深的黄土含水层。西部含水层埋深大,含

33、盐量很高。关中平原为地下水十分丰富的自流盆地。3西北内陆盆地水文地质区该区主要位于新疆境内,属于干旱气候带。地貌为山前洪积扇过渡到湖积平原。含水层以巨厚的单层含水层过渡到多层含水层。水质从淡水过渡到咸水。4华东、华中及西南丘陵山地水文地质区该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属于潮湿气候带。华东、华中以淡水为主,西部岩溶区暗河十分发育。5东南、华南水文地质区该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属于海洋气候亚热带。潜水以咸水为主,浅层淡承压水为主要含水层。6青藏高原水文地质区该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区,属于寒冷气候带。藏北高原地区潜水分布于沼泽和冻土中。藏南地区冲积和冰碛层为主要潜水含水层。2.3全

34、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状况根据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全国地下淡水(矿化度小于等于2克/升)的天然补给资源约为每年884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1/3,其中山区6560亿立方米,平原区2280亿立方米;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为每年3530亿立方米,其中山区为1970亿立方米,平原区为1560亿立方米。按赋存介质划分,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三种类型。孔隙水天然淡水资源量每年2500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1686亿立方米。岩溶水天然淡水资源量每年2080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870亿立方米。裂隙水天然淡水资源量每年4260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971亿立方米。

35、总体上,我国地下水资源地域分布差异明显。南方地下水资源丰富,北方相对缺乏。南、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分别约占全国地下淡水总量的70%和30%。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增长迅速。20世纪50年代只有零星开采,70年代增加到每年570亿立方米,80年代增加到每年750亿立方米。目前地下水供水量约占全国总供水量的20%,北方地区70%生活用水、60%工业用水和45%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全国660多个城市中,利用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城市有400多个。全国城市总供水量中,地下水的供水量占30%,供水人口1.16亿,华北、西北和东北地下水供水人口占城市总供水人口的比例分别高达66、65和47。地下水在我国

36、北方城市供水,尤其是生活饮用水供水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建设部、水利部、卫生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五部门开展的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成果,全国661个设市城市及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现有地下水水源地总计2128个,占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总数的46%。(见表1-1)。表1-1 各省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基本情况表序号省 级行政区地下水水源地个数(个)地下水供水人口(万)序号省 级行政区地下水水源地个数(个)地下水供水人口(万)1北京2444417湖北9352天津42318湖南21793河北207139019广东8494山西20699720广西351955内蒙古15471221

37、海南996辽宁152102122重庆7427吉林6430123四川622048黑龙江24071524贵州661549上海07525云南5716610江苏1319926西藏426211浙江43127陕西12653912安徽2728528甘肃9339113福建194629青海4517614江西31930宁夏3119015山东155133131新疆9954516河南1461242全国合计212811667注:资料来源“全国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和“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全国农村地区大部分是以分散方式开发利用地下水,是生活和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2.3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与发展趋势2.3.1地下水环境

38、质量状况我国的地下水质量具有以下地域特点:南方地下水质量优于北方地下水质量;东部平原区地下水质量优于西北内陆盆地的地下水质量;山区地下水质量优于平原地下水质量;山前及山间平原地下水质量优于滨海区和盆地中部的地下水质量;深层地下水质量常常优于浅层地下水质量。根据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地下水调查成果,全国地下淡水分布面积810万平方公里,地下微咸水分布面积54万平方公里,地下半咸水、咸水分布面积84万平方公里。依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按不同使用功能地下水分布面积统计,全国63%面积的地下水可供直接饮用,17%经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12%可供工农业利用,另有不足8%的地下水不宜直接

39、利用。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7)公布结果显示,我国地下水水质呈下降态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水质呈好转态势的地区零星分布。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39%(指该水质级别的监测点数占全区统计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总数的百分比例,下同),深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45%;东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41%,深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50%以上;西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45%,深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61%;华东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34%,深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77

40、%;中南华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53%,深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50%;西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为较好优良级的监测点占48%,仅对贵阳、遵义和重庆的深层地下水水质进行了监测,其中贵阳、遵义水质以较差极差级为主,重庆地区以良好较差级为主。含量超标的主要水质指标有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氨氮、重碳酸盐、铁、锰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地表水污染的加剧,地下水水质也呈现日益恶化的态势,尤其是城市周边地区。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调查,在195个评价的城市中,有40%的城市地下水水质在不断恶化。地下水水质的恶化使得本来就相对短缺的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越来越少。根据国家发改委

41、、原建设部、水利部、卫生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五部门联合开展的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的调查数据,在2000多个城市地下水水源地中,按照单因子评价法,有近40%的城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不符合生活用水卫生标准,受影响的城市人口近4000多万,主要超标因子如硬度、铁、氟、锰、矿化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三致”污染物。另外,目前我国有3亿农村人口存在生活用水安全问题,其中由于地下水存在高砷、高氟、苦咸水、以及污染等水质问题,影响的农村人口高达1.1亿人。河南、安徽、四川、广东、山东等多个省份出现癌症村现象,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地下水水源地的保护已经成为关

42、系到我国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与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2.3.2 地下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影响因素众多,又往往因地而异。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监测数据显示,浅层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的城市比例达16,主要分布在东部大平原水文地质区、西北内陆盆地水文地质区和华东、华中、西南丘陵地水文地质区;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比例达76;水质呈好转趋势的城市比例达8。深层地下水水质呈恶化趋势的城市比例达16,主要分布在东南、华南水文地质区;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比例达77;水质呈好转趋势的城市比例达7。总体来看,东南、华南水文地质区地下水环境质量将以保持相对稳定为主,地下水污染将主要发生

43、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东部大平原水文地质区地下水环境质量将持续下降,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内蒙古高原、陕甘黄土高原水文地质区地下水环境质量以稳定为主,局部将有所恶化,特别是大中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农业开发区地下水污染将会不断加重。从山前到滨海平原区,污染将会进一步扩大,由点状污染、条带状污染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从城市向周围蔓延。污染物类型以“三氮”、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及有毒有害微量金属组分为主,“三致”有机污染物对地下水的污染也不容忽视,部分发达地区已有检出,且污染逐步加剧。2.4我国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2.4.1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由于地下水所表现出的隐蔽性和系统复杂性,长期以来对其污染问题

44、缺乏应有关注。地下水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和人体健康危害,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据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已呈现由点向面的扩展趋势。统计我国118个大中城市近年来的地下水监测结果得出,较重污染的城市占64%,轻污染的城市占33%。在区域上,我国地下水“三氮”污染突出,主要分布在东部大平原水文地质区和华东、华中、西南丘陵水文地质区。淮河以北10多个省份约有3000万人饮用高硝酸盐水。海河流域受污染的地下水资源量占总地下水资源量的62%。农村约有3.6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构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常量无机物质、微量

45、有毒元素、具有“三致”效应(致癌、致突变、致畸)有机物质、致病菌和病毒。总体上,北方城市污染普遍较南方城市重,污染元素多且超标率高,特别是华北地区,污染最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因污染每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间接损失无法估量。(1)区域性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据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淮河流域埋深小于20米的地下水已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度污染区分布面积为16,215平方公里,占调查面积的27.3%;中度污染区分布面积32,221平方公里,占调查面积的54.4%;轻度污染区分布面积10,829平方公里,占调查面积的18.3%。埋深2050米的地下水以中度污染区为主,其分布面积30,66

46、2平方公里,占调查面积的51.7%。轻度污染区分布面积20,347平方公里,占调查面积的34.3%。重度污染区分布面积8,188平方公里,占调查面积的13.8%。全国大、中城市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其中约50%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较严重,部分城市浅层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饮用。据国土资源部门2005年对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北方17个省会城市中16个污染趋势加重,南方14个省会城市中3个污染趋势加重。环保部门组织对全国160个城市地下水监测的结果表明,主要城市和平原地区地下水水质状况相对稳定,局部地区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47、;2005年,21个城市地下水污染呈加重趋势。此外,我国西南丘陵地水文地质区岩溶地下河污染十分严重。一些作为饮用水水源的地下河,由于废水的灌入,导致其Cl-、SO42-、总硬度等严重超标,致使水源报废。我国西南岩溶地区还位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岩溶地下水可以作为两个水系的生态保障。岩溶地下水的污染已威胁到三峡水库和整个珠江。总之,我国地下水污染不仅检出组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污染程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地下水污染总体上呈现出由点向面演化、由局部向区域扩散、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浅部向深部发展的趋势。污染物组分则由无机向有机发展,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地下水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不断加重。(2)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