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0835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与监管,切实履行职责,推动全面解决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制定本方案。一、总体目标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我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取水量、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时提供技术支撑,保障饮用水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国31个省(区、市)行政区域内338个地级以上城市、2862个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所有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及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2、监测工作由各省(区、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三、监测实施安排(一)2012年12月,对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约86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所有在用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监测项目及推荐方法详见附表1),共61项,进行1次试监测,并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监测总站”)报送数据。(二)2013年1月起,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约861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所有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监测,

3、并向监测总站报送数据。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任务原则上由所在县级环境监测站承担,所在县级环境监测站不具备能力的监测指标,由所属地市级监测站承担或由所在县委托其他具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完成。(三)已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的地级以上城市、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若监测频次多于本方案的,可按本地区要求进行,但监测项目应与本方案一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前开展监测,并向监测总站报送数据。(四)地级以上城市、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备用水源以及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方式、时间、频次等由各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自行确定,监测项目可参照本方案进行。四、监测时间与频次要求(一)地

4、级以上城市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地)每月上旬采样监测1次,由所在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承担。如遇异常情况,则须加密监测。(二)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每季度采样监测1次,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每半年采样监测1次。如遇异常情况,则须加密监测。(三)水质全分析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每年6-7月进行1次水质全分析监测;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每2年开展1次水质全分析监测。对于不具备全分析能力的地区,可委托具备全分析能力并取得计量认证和上岗证的其他环境监测站,或委托所属省级环境监测站完成全分析工作。

5、在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许可条件下,可适当发挥相关检测机构的作用。五、监测点位(一)河流:在水厂取水口上游100米附近处设置监测断面;水厂在同一河流有多个取水口,可在最上游100米处设置监测断面。(二)湖、库:原则上按常规监测点位采样,在每个水源地取水口周边100米处设置1个监测点位进行采样。(三)地下水:具备采样条件的,在抽水井采样。如不具备采样条件,在自来水厂的汇水区(加氯前)采样。(四)河流及湖、库采样深度:水面下0.5米处。六、监测项目(一)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1.每月(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为每季)监测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除外)、

6、表2的补充项目(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监测项目及推荐方法详见附表1),共61项(特定项目优选过程详见附4: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指标优选方案),并统计取水量。各地可根据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特征污染物。2.全分析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109项。(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1.每月(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为每半年)监测项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中23项(见环函200547号),并统计取水量。各地可根据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特征污染物。2.全分析项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

7、)中的39项。我部将对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特定项目实施动态调整机制,计划每5年规划期间优化调整1次。根据历年全分析结果,凡5年内有检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存在潜在污染风险的指标,应作为特征污染物每月(每季或半年)开展监测。如连续5年未检出的指标,可不作为例行监测指标。七、监测分析方法优先选用国家或行业标准分析方法,或采用EPA、ISO分析方法,但应经过验证合格,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应能达到质控要求。地表水每月(每季)监测的33项优选特定项目可按附表1中方法进行。地下水可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进行。八、评价标准及方法地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

8、B3838-2002)类标准或对应的标准限值进行,评价方法按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试行)(环办201122号)进行。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类标准。水质评价以类标准限值为依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九、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对监测结果负责。省级环境监测站负责对行政区域内任务承担单位进行质量监督与考核,对任务承担单位报送的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并对最后上报监测总站的数据质量负责。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及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有关要求执行。十、监测数据报送方式

9、及格式(一)地级以上城市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每月向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报送当月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数据,各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审核后,于当月25日前通过“饮用水水源地月报填报传输系统”软件将数据报送监测总站。(二)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负责汇总行政区域内所有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乡镇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并于4、7、10月15日及次年1月15日前向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报送上一季度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于7月15日及次年1月15日前向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报送上一半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各省(区、市

10、)环境监测中心(站)审核后,于4、7、10月25日及次年1月25日前通过“饮用水源地月报填报传输系统”软件将数据报送监测总站。(三)全分析监测数据经各省(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审核后,于每年10月15 日前通过“饮用水源地月报填报传输系统”软件报送到监测总站。监测总站负责编写全国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月报、年报。(四)报送格式报送监测数据时,若监测值低于检测限,在检测限后加“L”, 表1的基本项目检测限应该满足地表水类标准值的1/4;表2和表3项目检测限须满足标准值的1/4;未监测项目填写“-1”,若水源地未统计取水量填写“0”;超标项目由相关环境监测站组织核查,并向监

11、测总站报送超标原因分析。(五)监测结果发布鉴于本方案实施过程中,地方环保部门要开展监测能力建设、技术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需经历一个能力水平提高和业务熟练过程。因此,现阶段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在环保系统内部报送,待条件成熟后再研究数据公开事宜。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公开事宜。十一、保障措施为保证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任务落实。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切实加强各级环境监测部门饮用水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大监测技术人

12、员培训力度,加大监测运行经费补助,保障实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所必需的人员、设备和资金等条件。附表1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及分析方法序号监测项目拟用监测分析方法/仪器方 法 来 源1三氯甲烷HS-GC-MS法HJ 620-2011P&T-GC-MS法GB/T 5750.8-2006 (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2四氯化碳HS-GC-MS法HJ 620-2011P&T-GC-MS法GB/T 5750.8-2006 (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3三氯乙烯HS-GC-MS法HJ 620-2011P&T-GC-MS法GB/T 5750.8

13、-2006 (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4四氯乙烯HS-GC-MS法HJ 620-2011P&T-GC-MS法GB/T 5750.8-2006 (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5甲醛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HJ 601-20116苯P&T-GC-MS法GB/T 5750.8-2006 (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7甲苯P&T-GC-MS法GB/T 5750.8-2006 (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8乙苯P&T-GC-MS法GB/T 5750.8-2006 (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9二甲苯P&T-GC

14、-MS法GB/T 5750.8-2006 (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10苯乙烯P&T-GC-MS法GB/T 5750.8-2006 (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11异丙苯P&T-GC-MS法GB/T 5750.8-2006 (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12氯苯GC-ECD法HJ 6212011P&T-GC-MS法GB/T 5750.8-2006 (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131,2-二氯苯GC-ECD法HJ 6212011P&T-GC-MS法GB/T 5750.8-2006 (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

15、版 增补版)141,4-二氯苯GC-ECD法HJ 6212011P&T-GC-MS法GB/T 5750.8-2006 (附录A)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15三氯苯P&T-GC-MS法GB/T 5750.8-2006 (附录A)GC-ECD法HJ 621201116硝基苯GC-ECD法GB 13194-91GC-MS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17二硝基苯GC-ECD法GB/T 5750.8-2006(31.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18 硝基氯苯GC-ECD法GB 13194-91GB/T 5750.8-2006(31.1)GC-MS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16、(第四版增补版)1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GC-MS法HPLC 法HJ/T 72-200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HPLC 法GC-MS法HJ/T 72-200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20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GC-MS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HPLC 法HJ/T 72-2001GC-FID法GB/T 5750.8-2006(12.1)21滴滴涕GC-MS法GB/T 5750.8-2006(附录B)GC-ECD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22林丹GC-MS法GB/T 5750.8-2006(附录B)GC-ECD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

17、补版)23阿特拉津HPLC法HJ 587-2010GC-MS法GB/T 5750.8-2006(附录B)GC-NPD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24苯并(a)芘HPLC法HJ 478-200925钼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5750.6-2006(13.1)ICP-AES法GB/T 5750.6-2006(13.2)ICP-MS法GB/T 5750.6-2006(13.3)26钴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5750.6-2006(14.1)ICP-AES法GB/T 5750.6-2006(14.2)ICP-MS法GB/T 5750.6-2006(14.3)27铍铬菁R分

18、光光度法HJ/T 58-2000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T 59-2000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GB/T 5750.6-2006(20.1)ICP-AES法GB/T 5750.6-2006(20.4)ICP-MS法GB/T 5750.6-2006(20.5)28硼姜黄素分光光度法HJ/T 49-1999ICP-AES法GB/T 5750.5-2006(8.2)ICP-MS法GB/T 5750.5-2006(8.3)29锑氢化物原子荧光法GB/T 5750.6-2006(19.1)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氢化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5750.6-2006(19.2)ICP

19、-MS法GB/T 5750.6-2006(19.4)30镍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5750.6-2006(15.1)ICP-MS法GB/T 5750.6-2006(15.3)31钡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602-2011或GB/T 5750.6-2006(16.1)ICP-AES法GB/T 5750.6-2006(16.2)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ICP-MS法GB/T 5750.6-2006(16.3)铬酸盐间接分光光度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4673-1993或GB/ T 5750.6-2006(18.1)IC

20、P-AES法GB T 5750.6-2006(18.2)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ICP-MS法GB/T 5750.6-2006(18.3)32钒钽试剂(BPHA)萃取分光光度法GB15503-1995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4673-1993或GB/ T 5750.6-2006(18.1)ICP-AES法GB T 5750.6-2006(18.2)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ICP-MS法GB/ T 5750.6-2006 (18.3)33铊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5750.6-2006(21.1)ICP-MS法GB/T 5750.6-2006(2

21、1.3)附表2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常规监测数据报送表序号省份省份代码城市城市代码水源地名 称水源地代 码所属水系水源地性 质取水点经纬度本月取水 量采样时间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 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续表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 群硫酸盐氯化物续表硝酸盐铁锰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甲醛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异丙苯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硝基苯续表二硝基苯硝基氯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滴滴涕林丹阿特拉津苯并(a)芘钼钴铍硼锑镍钡钒铊 注:水温单位为,pH无量纲,粪大肠菌群单位为

22、个/L,其余项目为mg/L。附表3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常规监测数据报送表序号省份省份代码城市城市代码水源地名 称水源地代 码所属水系水源地性 质取水点经纬度本月取水 量采样时间pH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铁锰续表铜锌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锰酸盐指 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氟化物氰化物汞砷硒镉六价铬铅总大肠菌群注: pH无量纲,总大肠菌群单位为个/L,其余项目单位为mg/L。附4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指标优选方案一、监测现状从2003年1月起,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47个环保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每月对地表水水源地水质实施监测的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

2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共28项。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每月监测23项。2005年4月起,扩大到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从2008年7月开始,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每月增加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特定项目中的前35项,合计63项,另外,每年进行一次109项全分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每月按地下水质量标准中23项进行月监测,每年进行一次39项全分析。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每月监测的表3前35项特定项目中多数为挥发性有机物,一些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有潜在风险的有毒有害监测项目并未列入。分析历年来35项特定项目的例行监测结果,

24、有些监测项目月检出频次低,甚至未检出。因此,依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中相关规定、环境管理需求和现有监测能力,需对80项特定项目进行优化,筛选出较为全面、准确和客观地反映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的月监测指标。二、监测指标优选原则本方案调整的监测项目为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每月实施例行监测的特定项目。具体筛选原则如下:1.历年全分析数据中检出频次较高的污染物;2.毒性较强、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较大的污染物;3.应用广泛、有潜在风险的污染物。三、监测指标优选及说明根据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的筛选原则,筛选出的监测指标共33项。包括挥

25、发性卤代烃、甲醛、苯系物、氯苯类、硝基苯类、有机氯农药(林丹、滴滴涕)、除草剂(阿特拉津)、苯并(a)芘、酞酸酯类(增塑剂)、重金属(钼、铍、钡、镍、钒、铊、钴、锑)、类金属(硼)等十一类指标。具体筛选说明如下:1.保留监测指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前35项中保留的监测指标共18项。具体如下:挥发性卤代烃: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甲醛;苯系物: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异丙苯;氯苯类: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硝基苯类:硝基苯、二硝基苯、硝基氯苯。上述物质多为化工原料,应用较广泛,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其中大多在近三年地表水集中式

26、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检出频次较高。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前35项中其他17项中,除部分挥发性卤代烷烃因常用做萃取溶剂而极易在实验室内检出外,其他项目在近三年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检出频次均较低,因此不必每月进行监测,可每年在全分析中监测一次。 2.新增监测指标新增15项监测指标,均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表3中的后45项之列。具体如下:有机氯(林丹、滴滴涕):检出频次较高,该类物质为国家严令禁用,危害性极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阿特拉津:检出频次较高,该物质适用于玉米、高粱、甘蔗等旱田作物除草。尤其是北方玉米产地,施用范围广,施用量

27、大,持效期较长。苯并(a)芘:虽然检出浓度较低,但检出频次相对较高,并且为强致癌物、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危害极大。酞酸酯类(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应用非常广泛、类雌性激素、社会反响大(增塑剂事件)。重金属(钼、铍、钡、镍、钒、铊、钴、锑):检出频次高、危害大,且后五项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的控制项目。类金属(硼):检出频次高、应用比较广泛,水厂难去除。3.特征监测项目根据历年全分析结果,凡5年内有检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应作为特征污染物开展监测。四、分析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3前35项的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挥发性有机物

28、(22项VOCs):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溴甲烷、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氯乙烯、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丁二烯、六氯丁二烯、苯乙烯、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异丙苯、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P&T-GC-MS)法进行分析(GB/T5750.8-2006附录A);(2)环氧氯丙烷:采用气相色谱(GC-FID)法(GB/T5750.8-2006)或P&T-GC-MS(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进行分析;(3)甲醛: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HJ601-2011);(4)乙醛、丙烯醛:GC-FID法(GB/T

29、 5750.10-2006);(5)三氯乙醛:GC-ECD法(GB/T 5750.10-2006);(6)半挥发性有机物(8项SVOCs):四氯苯、六氯苯、硝基苯、二硝基苯、2,4-二硝基甲苯、2,4,6-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2,4-二硝基氯苯,采用GC-ECD法(GB/T 5750.8-2006)或GC-MS(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增补版)进行分析。拟增加的15项指标中,林丹、滴滴涕、阿特拉津、苯并(a)芘、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等6项有机物指标,均可用液液萃取或固相萃取等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后测定;钼、铍、钡、镍、钒、铊、钴、锑、硼等9项重金属(类金属)指

30、标,均可按照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中的要求进行样品前处理后测定。 无论是调整前的35项,还是调整后的33项监测项目,其标准样品均较易购得。五、调整过程监测总站统计了2008-2010年饮用水水源地全分析特定项目检出频次,详见表1。根据“二、监测指标优选原则”,从表1中筛选出的监测项目共33项。 2011年年底,监测总站将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指标优选方案(征求意见稿)发至各省(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征求意见,并征求了部内相关司意见。根据反馈意见,监测总站进一步修改完善。在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指标优选方案(征求意见稿)基础上,

31、考虑到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检出频次较高,监测分析方法成熟、稳定,且可与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同步监测,故将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列入方案;考虑在全国范围内钡检出频次非常高,且可溶性钡的毒性高,故将重金属钡纳入方案。由于2,4-二硝基甲苯、2,4,6-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2,4-二硝基氯苯这三种有机物检出频次相对较低,且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泛,故将这3种有机物从方案中删除,保留另外3种硝基苯类有机物。最终确定优选项目共33项。2008-2010年饮用水水源地全分析特定项目检出频次汇总序号特 定 项 目检出频次序号特 定 项 目检出频次1钡44741乐果112硼22842四氯乙烯113锑22343硝基氯苯11

32、4钒206441,2-二氯苯105镍19945百菌清96钛19346苯乙烯97钼17947敌百虫98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2248氯苯9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17492,4,6-三硝基甲苯810钴111502,4-二硝基氯苯811甲醛10751二硝基苯812铊7852甲基对硫磷813水合肼7053甲萘威814铍6554三氯苯815二氯甲烷6155三溴甲烷816三氯甲烷6156四氯苯817苦味酸43571,1-二氯乙烯718四氯化碳4258敌敌畏719活性氯3359环氧七氯720苯并(a)芘3260六氯苯7211,2-二氯乙烷3161异丙苯722丁基黄原酸29621,2-二氯乙烯623多

33、氯联苯28632,4-二硝基甲苯624二甲苯2764氯丁二烯625甲基汞2765乙醛626林丹2766丙烯醛527苯2667环氧氯丙烷528乙苯2668四乙基铅529微囊藻毒素LR2469苯胺430丙烯酰胺2370六氯丁二烯431甲苯2271氯乙烯432黄磷2172溴氰菊酯433硝基苯19732,4-二氯苯酚334阿特拉津1774马拉硫磷3352,4,6-三氯苯酚1675丙烯腈236滴滴涕1576对硫磷237三氯乙烯1477松节油2381,4-二氯苯1378吡啶139三氯乙醛1379联苯胺140五氯酚1280内吸磷1附表5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汇总序 号省 份所

34、属城市水源地名称水源地性质备 注1安徽安庆安庆三水厂河流2安徽蚌埠蚌埠闸上河流3安徽亳州亳州三水厂地下水4安徽亳州亳州一水厂地下水5安徽池州池州自来水河流6安徽滁州城西水库二水厂湖库7安徽滁州城西水库一水厂湖库8安徽阜阳茨淮新河河流9安徽阜阳阜自来公司地下水10安徽阜阳市加压站地下水11安徽阜阳颍南加压站地下水12安徽合肥董铺水库湖库*13安徽淮北淮北财校地下水14安徽淮北九一零厂地下水15安徽淮北市政工程处地下水16安徽淮北一中地下水17安徽淮北自来水厂地下水18安徽淮北自来水公司地下水19安徽淮南淮南望峰岗河流20安徽淮南李咀孜河流21安徽淮南三水厂河流22安徽黄山屯溪二水厂河流23安徽黄

35、山屯溪一水厂河流24安徽六安东城水厂河流25安徽六安解放南路桥河流26安徽马鞍山二水厂河流*27安徽马鞍山四水厂(慈湖水厂)河流*28安徽宿州宿二水厂地下水29安徽宿州宿一水厂地下水30安徽宿州新水厂地下水31安徽铜陵铜陵市三水厂河流32安徽铜陵铜陵市水厂河流33安徽芜湖二水厂河流*34安徽芜湖四水厂河流*35安徽芜湖一水厂河流*36安徽宣城水阳江玉山河流37北京北京朝阳花家地地下水*38北京北京朝阳小亮马桥地下水*39北京北京东外西香河园地下水*40北京北京海淀花园村地下水*41北京北京密云水库湖库*42福建福州鳌峰洲河流*43福建福州白眉水库湖库*44福建福州城门河流*45福建福州塘坂河流

36、*46福建福州原厝河流*47福建龙岩龙岩市曹溪水厂地下取水口地下水48福建龙岩龙岩市东宫下水厂地下取水口地下水49福建龙岩龙岩市凤凰水厂富溪三级水库大坝取水口湖库50福建龙岩龙岩市莲花水厂地下取水口地下水51福建龙岩龙岩市西桥水厂地下取水口地下水52福建南平南平市安丰水厂建溪取水口河流53福建南平南平市新建村水厂西溪取水口河流54福建宁德宁德市二水厂金涵水库取水口湖库55福建宁德宁德市一水厂金溪取水口河流56福建莆田莆田市涵江水厂外渡水库取水口湖库57福建莆田莆田市莆田水厂东圳水库取水口湖库58福建泉州北水厂河流*59福建泉州三水厂河流*60福建三明三明市富兴堡水厂东牙溪水库取水口湖库61福建

37、三明三明市下洋水厂东牙溪水库取水口湖库62福建厦门坂头-石兜水库湖库*63福建厦门北溪引水河流*64福建厦门汀溪水库湖库*65福建漳州漳州市第二水厂九龙江北溪鳌浦取水口河流66福建漳州漳州市第一水厂九龙江西溪康山取水口河流67福建漳州漳州市漳糖水厂九龙江北溪内林取水口河流68甘肃白银白银公司二水源河流69甘肃白银动力公司河流70甘肃定西安定区香泉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71甘肃合作(甘南藏族自治州)高尔奏地下水72甘肃嘉峪关北大河水源地地下水73甘肃嘉峪关嘉峪关水源地地下水74甘肃金昌迎山坡河流*75甘肃酒泉肃州区第二水厂地下水76甘肃酒泉肃州区第三水厂地下水77甘肃兰州岸门桥河流*78甘肃兰州崔家

38、大滩地下水*79甘肃兰州迎门滩地下水*80甘肃临夏(临夏回族自治州)槐树关水源地河流81甘肃临夏(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来水厂河流82甘肃陇南钟楼滩地下水83甘肃平凉景家庄地下水84甘肃平凉养子寨地下水85甘肃庆阳巴家咀水库湖库86甘肃天水慕滩地下水87甘肃天水西十里地下水88甘肃武威自来水公司地下水89甘肃张掖张掖市甘州区东郊水源(原二水厂)地下水90广东潮州竹竿山水厂河流91广东东莞东江南支流(第六水厂河段)河流92广东东莞东江南支流(樟村河流)河流93广东东莞中堂水道(万江水厂河段)河流94广东佛山东平河/海口断面河流95广东佛山东平河/沙口断面河流96广东佛山东平水道/新溪村断面河流97广东佛山平洲水道/桂城水厂断面河流98广东佛山西江干流/高明水厂断面河流99广东广州巴江水厂河流*100广东广州江村水厂河流*101广东广州南洲水厂河流*102广东广州沙湾水厂河流*103广东广州石门水厂河流*104广东广州西村水厂河流*105广东广州西洲水厂河流*106广东广州新塘水厂河流*107广东广州秀全水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