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版环境影响评价全本《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公告2976.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1153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版环境影响评价全本《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公告297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模版环境影响评价全本《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公告297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模版环境影响评价全本《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公告297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模版环境影响评价全本《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公告297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模版环境影响评价全本《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公告297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版环境影响评价全本《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公告297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版环境影响评价全本《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公告2976.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公示稿) 项目名称: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建设单位: 温州市公用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温州瑞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WenZhou RuiL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国环评证乙字第2041号二零一五年五月 1目 录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9 -三、环境质量状况- 20 -四、评价适用标准- 26 -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9 -六、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32 -七、环境影响分析-

2、 33 -八、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43 -九、结论与建议- 45 -附图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附图2温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图附图3 温州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图附图4温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图附图5 温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图附图6 项目总平面布置图附件附件1 关于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1513号)附件2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议纪要(201497号)附件3 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附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温州市南郊乡龙方工业区正泰电阻二楼 - 50 - 联系方式:0577-88930800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

3、称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建设单位温州市公用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温州市车站大道623号联系电话/传真/邮编325000建设地点西起沿海铁路温州南站南端潘桥镇东至灵昆岛半岛二站立项审批部门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文号温发改审201513号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及代码管道工程建筑E4852总长(米)长度共计6253绿化率/总投资(万元)4264.98其中:环保投资(万元)26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0.61%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工程内容及规模:1.1、项目由来温州市域铁路S1 线为东西走向的都市快线,构建未来温州大都市核心区两大中心中心城和瓯江口新城

4、的快速联系通道,承担都市区范围内东西向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串联瓯海中心区、中心城区、龙湾中心与永强机场和灵昆半岛,并服务高铁站、温州机场。S1 线路全长77.0km,平均站间距2.8km。随着温州市域铁路S1 线的施工建设,S1 线的架桥段、开挖段、路基段在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沿线周边的给水管线产生影响,为了兼顾S1 线的施工及温州市自来水的正常供水,需对产生影响的给水管线进行迁改。以保证在温州市域铁路S1 线沿线施工过程中,市区供水的安全性。本项目为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工程内容为对温州市域铁路S1 线沿线(西起沿海铁路温州南站南端潘桥镇东至灵昆岛半岛二站)DN100DN18

5、00埋地给水管及管桥39 处进行迁改,其中临时迁改11 处,永久迁改28处,共计总长6253米,工程需临时借地21587m2,总投资估算为4264.98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条例的规定,本项目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项目应属于“管道工程建筑E4852”类项目;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项目应属于“管网建设”中的“全部”类项目,因此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为此,温州市公用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特委托我单位承担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

6、作。接受委托后,我单位即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察和工程分析,以及收集了与本项目相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环保法规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编制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1.2、编制依据1、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颁布并实施,2014年4月24日修订,2015年1月1日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颁布,2003年9月1日实施;(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2008年6月1实施;(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修订,2000年9月1日实

7、施;(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颁布,1997年3月01日实施;(6)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3年修订),2013年6月29日起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4号,2012年7月1起施行;(8)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9年1月1日;(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2004年8月28日;(10)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的通知,2012年5月23日;(11)产业结

8、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改委令第9号,2011年6月1日起施行;(1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有关条款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21号令,2013年5月1日起施行;(1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8月15日修订,2008年10月1日实施;(1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颁布并实施;(15)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通知,浙环发200976号,浙江省环境保护局,2009年10月28日印发;(16)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21号,2014年3月13日

9、起施行;(17)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13年修订),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2013年12月19日起施行;(18)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2003年9月1日;(19)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环境保护局,2005年9月;(20)浙江省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试行),浙环发200757号,浙江省环境保护局,2007年6月28日印发;(21)浙江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准入审核办法(试行),浙环发201210号,浙江省环保厅,2012年2月24日颁布,2012年4月1日实施;(2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

10、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486号;(23)温州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行办法,温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23号,2011年3月1日;(24)温州市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实施细则(试行)(温政办201383号),2013年5月20日;(25)关于进一步严格内河流域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通知温环发201073号,2010年6月28日;(26)温州市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污染物总量替代管理办法(试行),温环发201088号,2010年8月30日;(27)温州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温州市人民政府,2008.2;(28)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中国

11、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市规划局、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2004年2月;(29)温州市城市供水专项规划(2005-2020年);(30)温州市温瑞塘河保护管理办法(温政令2010117号),2010年9月1日;(31)温州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2011年11月;(32) 关于印发市区建筑工地建筑扬尘、垃圾处置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温住建发2011257号;(33)温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温州市人民政府第130号令,2012年1月1日;(34)瑶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8-2020);(35)温州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温州市市政园林局、温州市城建设计院,2010年1月。2、

12、有关技术规范及文件(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200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7)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 393-2007);(8)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34-2009),2010年7月1日实施;(9)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3、项目相关

13、文件(1)关于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迁改工程项目建议书兼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1513号)(见附件1);(2)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议纪要(201497号)(见附件2);(3)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见附件3);(4)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委托书;(5)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1.3、设计范围根据温州市域铁路S1 线与沿线给水管的相互关系,为兼顾S1 线的施工及温州市自来水的正常供水,对温州市域铁路S1 线沿线(西起沿海铁路温州南站南端潘桥镇东至灵昆岛半岛二站)DN100DN1800 埋地给水管及管桥的迁改。1.4、工程内容根据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及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本项目共计迁

14、改39 处,其中临时迁改11 处,永久迁改28处,共计6253米,工程需临时借地21587m2。各管径迁改长度汇总见下表。表1-1 临时迁改(迁改后管道为临时管道)序号迁改管径迁改数量(m)1DN18001312DN120010803DN8001824DN400775DN300604表1-2 永久迁改(迁改后管道为永久管道)序号迁改管径迁改数量(m)1DN1800842DN1400453DN120013474DN10001155DN800936DN6003417DN4001918DN3008089DN20021010DN15085511DN100901.5、线路走向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

15、段工程为东西走向,连接沿海铁路温州南站、温州站、永强机场和半岛。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给水管段位于温州市中心区,西起潘桥桐岭站,经沿海铁路温州南站,向东北绕出沿既有金温铁路通道至龙湾区后折向西南沿龙湾区南洋大道、前房路至机场,出机场站后向北跨瓯江南口至灵昆岛折向东至一期工程终点半岛二站。1.6、管线处理方式(1)迁改原则:结合温州市域铁路S1 线规划控制线、规划影响线、各迁改点处管线综合方案及现场实际情况,迁改管线尽量布置在规划控制线内,并结合绿带与道路布置。(2)安全距离:桥梁段,距桥墩承台边4m;连续墙支护段,基坑围护结构外15m;开挖段,新建迁改管道与原现状管道距离30m。本项目管线处理

16、方式见表1-3。表1-3管线处理方式汇总表S1线施工方式管线与S1 线关系处理方式1处理方式2架桥段因铁路原因,河道拓宽,原桥梁变化等新建管桥,同时注意避开桥桩施工范围/穿越相邻两桥墩间无影响/穿桥墩上下游选点,新建管线,避开桥桩施工范围离桥墩较近/平行穿桥墩/离桥墩较近/离桥墩较远无影响/路基段穿越不需迁回原管位时,在安全距离外新建管道,管道进行保护,埋深加大迁改。需要迁回原管位时,安全距离外新建临时管道,一次迁改。待路基施工完成后,在原管位处重新铺设管道,管道进行保护,埋深加大,二次迁改。平行不需迁回原管位时,在路基施工范围外新建管道,整体进行迁改。需要迁回原管位时,先在路基施工范围外新建

17、临时管道,一次迁改;路基施工完成后,在原管位重新铺管,管道进行保护,埋深加大,二次迁改。开挖段穿越不需迁回原管位时,与原管位相隔30m 以上,S1 线地下铁路隧道主体结构完成后,在隧道上方铺设管道,进行迁改。需迁回原管位时,先在与原管位相隔30m 以上修建临时管道,一次迁改;原管位处进行隧道施工。隧道主体结构完成后,原管位处隧道上方重新铺管,二次迁改,迁回原管位。平行处于基坑围护结构内的现状给水管道,则在安全距离外新建管道,整体进行迁改。/处于连续墙外的现状给水管道,原则上可不做特殊保护,施工时不要施加过大的荷载。/1.7、工程占地迁改管道位于温州市域铁路S1 线规划控制线外的部分,在工程实施

18、过程中涉及临时占地,本工程各迁改点处临时占地见下表。表1-4项目临时借地一览表迁改点迁改点临时占地(m2)迁改点迁改点临时占地(m2)一标1920二标1193二标2273二标4434二标6125二标7132三标1336三标3435五B 标1119六A 标2、3、41106六B 标1、2948六B 标3330六B 标5405七标1266七标2280七标3492八标4264八标6132十一标1915十一标2748十一标3462十一标4723十一标53050十一标6110标7、8、9103十一标101377十一标111134十一标12907十一标131256十一标DK36+287DK36+640 段

19、0十一标DK37170DK37+540 段2312十五标1308十五标2220八标南洋大道3#桥464八标南洋大道6#122八标南洋大道7#186合计21587 m21.8、供水、供电本项目用水由市政给水管网提供或临时利用附近河水,用电从市政电网临时接电。1.9、总投资本项目总投资4264.98万元,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基本预备费。S1线给排水迁改工作由市域铁路建设单位按工程建设政策处理的方式补偿给市公用集团。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本项目周边已建有污水管道,周边生活污水、公建污水部分排入已建污水管道。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2.1、自然环境简

20、况:2.1.1、地理位置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全境介于北纬27度03分-28度36分、东经119度37分-121度18分之间。鹿城区是浙江省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位于温州市区中部,瓯江下游内陆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212047和北纬27582809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呈狭长地带,总面积294.38平方公里,东西长约41.43公里,南北宽约20.65公里。东接龙湾区蒲州镇、乐清市白象镇,西南与瓯海区泽雅镇、瞿溪镇、郭溪镇、梧田镇毗邻,最西与青田县温溪镇相连,北濒瓯江与永嘉县隔江相望。境内有金温铁路横穿东西,金丽温高速,甬台温

21、高速贯通南北,是温州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项目具体地理位置见图2-1。本项目给水管段线路图2-1 本项目具体地理位置示意图2.12、气候特征温州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流域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7.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3,历年极端最低气温4.5,平均无霜期在277天之间,年均相对湿度82%,常年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本区为季风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转换而变化,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偏东风,全年最多风向为SE,频率23%,其次为NW风,频率为22%,年平均风速为2.0m/s。温州市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717.7mm,降水量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一般情

22、况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增,总的趋势是山区大于平原;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最大年为2919.8mm(1911年),最小年为1103.0mm(1979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8.2%,降雨成因主要是锋面雨和台风雨,47月为梅汛期,降水日数多,降水量较大,710月为台汛期,天气晴热,常受台风暴雨影响,往往造成洪涝灾害,10月翌年4月为非汛期,天晴少雨。2.1.3、水文特征(1)瓯江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发源于浙闽交界仙霞岭,全长388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56.6m3/s,最枯流量10.6m3/s,流经龙泉、云和、丽水、青田等13个县,最终在温州峙头处入海,年平均入海

23、径流量188.8亿立方米,其中中上游(丽水地区)流入我市入境水量140.44亿立方米,下游48.36亿立方米。瓯江自青田魁石以下长78千米河流属强感潮河段,河口潮汐为正规半日潮。梅岙至龙湾段,河水和潮水相互消长,称为过渡段,龙湾至黄华河段以潮流为主,称为潮流河段。平均涨潮流量4500m3/s,平均落潮流量3500m3/s。瓯江自青田魁石以下长78千米河流属强感潮河段,河口潮汐为正规半日潮。梅岙至龙湾段,河水和潮水相互消长,称为过渡段,龙湾至黄华河段以潮流为主,称为潮流河段。平均涨潮流量4500m3/s,平均落潮流量3500m3/s。东海潮波进入浅海及河口区,受底和边界摩擦影响,呈浅海前进潮波型

24、。潮汐特性为正规半日浅海潮。潮差、历时不等现象明显,河口龙湾站潮差最大,平均为4.52m,最大达7.21m,潮汐沿江上溯时,潮差与潮量 沿程递减,涨落潮时差增大。瓯江感潮河段的潮汐作用相当明显。入江污染物主要在潮汐、潮流作用下迁移、稀释、扩散。龙湾的平均涨潮流量是圩仁平均流量的21倍,江心屿是圩仁8.1倍,山根是圩仁的0.6倍,因此瓯江(温州段)下游对污染物稀释降介主要是潮汐、潮流作用,而上游山根断面径流作用明显增加。(2)温瑞塘河温瑞塘河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是我市境内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分属于鹿城、瓯海、龙湾、瑞安等“三区一市”管辖。水源主要来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称三溪)以

25、及大罗仙和集云山的山涧溪流,整个流域面积740km2,水面面积22km2,灌溉面积48.2万亩,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mm,年径流量9.13亿m3。水系河网总长度1178.4km,在吴淞高程5m时,相应蓄水量6500万m3。温瑞塘河主河道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梧埏、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再向西至瑞安市城关东门白岩桥,全长33.85公里,正常水位时河面一般宽度为50米,最宽处200多米,最窄处仅13米。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对我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2.

26、1.4、地形地貌温州市地基岩性,由基岩和第四纪土层组成,基岩岩性大部分为凝灰岩、流纹岩,主要分布在周围山区和平原中地零星残丘,一般均较坚实,但局部地区风化剧烈。第四纪土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岩性基础较强,结构一般分为:(1)耕土,厚度约30cm,布于地表;(2)人工土,主要分布在市区,厚度约1m,不能做建筑持力层;(3)淤积质粘土,一般深埋1.5m;(4)砂类土,厚度一般不大于10m,仅分布在沿江部分地段,地下水位高,有流砂现象。地下水埋藏分布类型有两种:(1)裂隙水,分布在周围山区,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2)潜水,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水位埋深一般为12m。根据地震区划

27、分带,本地区属东南沿海二级地震区,地震强度和频率较弱。核定本地区地震烈度为6度区域。2.2、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2.2.1、温州市概况温州市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贸城市,浙江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温州市下辖三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二市(瑞安市、乐清市)、六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洞头县、泰顺县)。温州是全国首批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全国首批13 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全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城市,也是全国18 个港口城市之一。全市辖3 区2 市6 县,陆地面积11784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

28、000 平方公里,201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13.69万人。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4302.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92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2046.23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2138.66亿元,增长6.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09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8643美元),增长6.3。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7:47.6:49.7,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2014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2.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其中:农业产值86.64亿元,增长6.0;林业产值4.38亿

29、元,下降1.3;牧业产值34.50亿元,下降5.6;渔业产值63.12亿元,增长2.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62亿元,增长2.2。2014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671.6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6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740.11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轻工业产值1658.77亿元,增长5.5%;重工业产值3081.34亿元,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509.10亿元,增长4.6%,其中完成出口交货值753.52亿元,增长6.9%,占销售产值比重为16.7%。新产品产值991.42亿元,增长39.9;新产品产值率为20.9,比上年提高4.6个百

30、分点。201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3052.81亿元,增长16.6。其中民间投资1911.86亿元,增长25.4%,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2.6%。2014年,全年财政总收入612.44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2.53亿元,增长8.8%。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88.58亿元,增长11.6%。其中,教育支出124.59亿元,增长7.1;科学技术支出11.30亿元,增长13.1;医疗卫生支出46.29亿元,增长3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62亿元,增长32.1%;环境保护支出7.75亿元,增长12.4%;交通运输支出32.22亿元,增长39.4。2014年,全年社会消

31、费品零售总额24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82.76亿元,增长13.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7.61亿元,增长10.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21.85亿元,增长12.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88.51亿元,增长12.5。2014年年末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143.9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17.7。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8所,全年招生24252人,全国普通高校在温录取新生37553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97.60,其中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比例58.95。2014年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13.6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52.45万人。从性别看,男性

32、人口422.26万人,女性人口391.4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9和48.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906.8万人,比上年减少12.9万人。全市当年计划生育率为85.1,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为83.8,按卫生计生委统计,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4.96。2014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59.0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5.2。市区自来水年供水量25218万吨。全年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9.99万亩,建设沿海重点防护林1.32万亩;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119.0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60.03%。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县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35个,省级

33、生态乡镇(街道)88个;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县级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8个;已建成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85个。全市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绿色学校169所;建成国家级绿色社区3个,省级绿色社区109个,省级生态环境示范教育基地14个。全市已建成投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8座,设计处理能力为96.25万吨/日,实际处理能力约82.5万吨/日,市区污水处理率达91.9,县(市)城市平均污水处理率达89.8%。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注:以上数据来源于2014年温州市国民

34、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2.2、鹿城区温州市鹿城区地处浙江省东南部,是温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温州市中心城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温州大都市区建设需要,合理配置经济、社会资源,加快推进温州城市化进程,温州市按照温州大都市区的总体规划,围绕“1650”展开全市行政区划调整。2011年10月13日,市政府就鹿城区关于要求调整街道行政区划的请示作出批复,该区所辖街道办事处将从原先的16个整合为7个。调整后,鹿城区辖五马街道、松台街道、滨江街道、南汇街道、双屿街道、仰义街道、七都街道等7个街道和藤桥镇1个镇。2.2.3、龙湾区龙湾是浙江省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位于瓯江入

35、海口南岸,温州市中心城区的东侧,东临温州湾,北靠瓯江,南侧与瑞安市接壤,西侧隔大罗山与温州中心城区相望。是杭台温沿海交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温州机场的所在地、城市发展的门户地区。2001年龙湾区进行了区划调整,调整后的龙湾区行政中心东移,区政府搬迁至永中街道,2011年进行了第二次区划调整,调整后龙湾区下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星海11个街道,土地面积为279.02 km2,户籍人口34.39万人。2012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接到通知,将沙城街道、天河街道、海城街道、星海街道委托经济开发区管理,灵昆街道委托瓯江口新区开发建设管理,调整后龙湾区下辖永中、蒲州

36、、海滨、永兴、状元、瑶溪6个街道。2.2.4、瓯海区瓯海是浙江省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位于温州市区西南部。全区总面积467km2,占市区总面积的42%。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温州大都市区建设需要,合理配置经济、社会资源,加快推进温州城市化进程,温州市按照温州大都市区的总体规划,围绕“1650”展开全市行政区划调整。2011年,经省政府批准,市区两级政府对瓯海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撤销仙岩、丽岙、郭溪、瞿溪、潘桥5个镇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区政府直辖,并分别设立仙岩街道、丽岙街道、郭溪街道、瞿溪街道、潘桥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全区辖1镇12街道。2.2.5、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1、城市发

37、展总目标将温州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工城及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工业、金融、港口、旅游城市,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由“沿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迈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为提前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2、都市区空间结构都市区形成“一主二辅五组团”的空间结构。其中,“一主”为中心城市(含主城区、永强副城区);“二辅”为瑞云、乐柳二个辅城区;“五组团”为上塘组团、洞头组团、半岛组团、藤泽组团、桐浦组团。温州主城区、永强副城区和瑞云的罗南片,环大罗山形成都市区核心圈层。各城区、组团间通过绿色开敞空间相隔离,以快速干道、轻轨相连接,形成以大罗山、吹台山、三垟水网为绿核

38、的高度城镇化区域。3、中心城市布局结构中心城市按照主城区、永强副城区、瓯北片、七里片、洞头片等组团规划建设,组团间由自然山体、水体和规划绿楔等生态廊道隔离。现主城区建设城市的主中心。温州老城规划为市级商业零售中心,在建的行政中心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中心,杨府山以东建设金融、商贸中心,瓯海中心区是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永强副城区建设龙湾中心区,承担城市副中心的职能。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铁路积极建设国家重要的沿海铁路(含甬温铁路、温福铁路)、温丽快速铁路与金温铁路共同组成温州市域的铁路网,建设成为华东铁路网的枢纽之一。5、中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轻轨规划建议逐步建设由四条线路、预留两条线路组成的轻轨网

39、络,规划线路总长178.4公里。图 2-2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中心城市中期建设规划图2.2.6、温州生态园和瑶溪省级风景名胜区(含水源保护区)1、温州生态园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4-2020年)于2004年12月由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复(温政发200483号),2011年1月,温州生态园管委会组织编制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0),2011年9月中间成果通过专家评审。温州生态园位于现温州市区的东南部,园区包括三垟湿地和与其相连的大罗山风景区(包含仙岩景区、瑶溪景区、天柱寺景区、茶山景区),总用地面积约为125km2,涉及瓯海、龙湾、瑞安二区一市,规划范围

40、分为两个层次:生态园建设保护区和生态园协调区。生态园协调区是生态园区和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协调过渡区域。本项目线位涉及生态园建设保护区有两处,分别有茅竹岭公园中部的隧道和青山水库北侧的隧道。其中茅竹岭公园属于生态控制区;青山水库属于生态建设保护区。建设控制标准为:控制区域的人类开发活动,在有风景资源点的区域,绝对禁止各种开发、利用活动,只允许科学观测、常规管护活动进行。2、瑶溪省级风景名胜区及水源保护区瑶溪风景名胜区位于龙湾区瑶溪镇境内,属大罗山脉,1991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瑶溪风景区性质:以清溪幽谷、祼岩梅林、古塔碧湖为主要特色,以观光游览、休闲康体、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城郊型

41、省级风景名胜区。根据规划,瑶溪风景名胜区由五大景区组成,即千佛塔景区、龙岗山景区、钟秀园景区、瑶溪垄景区和青山湖景区组成,总规划面积为13.5km2。根据规划分级,上述五大景区的重要景点区均规划为一级保护区(即核心景区)。青山湖一级保护区是规划以青山湖(即青山水库)和龙湖(即龙水水库)为特色的湖泊水库型景观,目前尚未开发。同时,根据水功能、水环境功能区划,青山水库和龙水水库分别属于二级和一级水源保护区。本项目属于给水管道工程,非污染类工业项目,本项目建设符合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要求。2.2.7、生态环境功能规划1、工程沿线生态功能区的划定根据温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分,本项目给水管段沿线生态功能区

42、共涉及2个禁止准入区、3个限制准入区、3个重点准入区、5个优化准入区。本环评重点分析项目建设与上述限制准入区、禁止准入区的符合性情况,详细情况见下表2-2。从表2-2可见,本项目建设符合沿线所涉及的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相关要求。表 2-2 项目与沿线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功能小区名称及编号类别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符合性分析1-40301B04 温州生态园湿地和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限制准入区控制工业发展规模,原则上不再新增工业用地;温州生态园的旅游开发活动要符合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和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中提出的要求;三垟水网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湿地,应禁止从事与水网湿地保护无关的

43、一切建设活动,保持现有的调蓄能力。项目线位与三垟湿地保护区相距420m以上,项目建设不会对三垟湿地产生不利影响,符合生态功能区划要求。1-40303B06 龙湾生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严格控制村镇建设和工业用地规模,保护基本农田;限制发展工业,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机场及其周边地区,属控制发展区域,保障机场净空,应严格控制其周边土地的出租出让活动。本项目为地下线,降低了所占农田数量,本项目建设符合该功能小区要求。2-40303B08 灵昆岛海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养殖业和城郊休闲度假产业,促进农业效益、旅游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限制发展工业,禁止新上有污染、低效

44、益、高能耗的工业项目。本项目属于给水管道工程,非污染类工业项目,本项目建设符合该功能小区要求。1-40301A11 温州生态园自然保育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禁止准入区依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等对该区加强保护,禁止小区内违反相关规定的开发项目和建设活动,防止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的影响和破坏,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持生物多样性。本项目属于给水管道工程,非污染类工业项目,本项目建设符合该功能小区的要求。1-40303A09 青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严格执行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加强对保护区的监管,严厉打击影响库区环

45、境的行为;加强水库标准化建设,增强其供水、蓄洪能力。本项目属于给水管道工程,非污染类工业项目,本项目建设符合该功能小区的相关要求。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功能小区的相关要求。2.2.8、海洋功能区划(1)海洋功能区划根据温州市海洋功能区划,本项目所在海域为“瓯江口跨海桥梁区”,功能区代码为7.5.2。海洋功能区具体详见表2-3。表2-3 本项目附近海域海洋功能区划功能区代码功能区名称地理范围及面积使用现状7.5.2瓯江口跨海桥梁区(瓯江南汊跨海桥梁区)连接灵昆岛与龙湾大陆建有灵昆大桥,主桥长2534m,宽8.5m,陆上引桥和降坡接线长1000m;规划有沈海高速、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77 省道等跨瓯江南口的桥梁。本项目属于给水管道工程,非污染类工业项目,本项目建设符合瓯江口跨海桥梁区(瓯江南汊跨海桥梁区)的相关要求。三、环境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