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东莞生态园公租房项目2082.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1389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东莞生态园公租房项目208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东莞生态园公租房项目208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东莞生态园公租房项目208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东莞生态园公租房项目208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东莞生态园公租房项目208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东莞生态园公租房项目208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东莞生态园公租房项目2082.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东莞生态园公租房建设单位东莞市政府物业管理中心法人代表莫桂冰联系人蒋彦通讯地址东莞生态产业园区行政文化岛瑞和路1号联系电话0769-26262667传 真0796-26262641邮政编码523668建设地点生态园大道和南朗路交汇处西北侧的04-02-12、04-02-13两个地块(北纬23412.16,东经1135540.34)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 改扩建 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U156_房地产开发 宾馆 酒店 办公用房占地面积(平方米)50139绿化面积(平方米)17548.7总投资(万元)42500其中:环保投资(万元)300.08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0.

2、07%评价经费(万元)1.5预期投产日期2017年10月工程内容及规模:1、项目背景保障性住房是我国时下的热点问题,与民生密切相关,尽管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政策相继出台,但不满足廉租房申请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的社会“夹心层”却难以得到住房保障。在人口增长迅速,流动人口众多的广东省尤为突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东省已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东莞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制造业中心城市,其常住人口达到822.0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占到50.06%之多,而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密集度不断增大,输入型人口对住房的需求与其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需改善。大力发展

3、公共租赁住房,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满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举措,是引导城镇居民合理住房消费,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的必然要求。东莞市2011年至2014年10月8日已建成20106套公租房,目前在建公租房数量11643套,其中茶山镇、寮步镇、东坑镇、横沥镇、企石镇和石排镇六个镇合计建成3287套,占比16.35%,在建96套,占比0.82%。数据显示生态园附近的六镇公租房占比偏低,由于“十二五”接近尾声,各省市的建设任务加剧;随着东莞的招商引资程度加大以及为减少劳动力及各种成本,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部入驻东莞,相应的公租房建设规模也会水涨船高,出现大幅度增长。东

4、莞生态园公租房项目在建成前期生态园招商引资不完全到位的情况下,项目服务于生态园附近六镇乃至整个东莞市,待招商引资足够的情况下,主要服务于生态园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新就业无房职工)、科技工作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在东莞市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中等偏下收入的困难家庭。项目地理位置见图1。该项目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主要手段,有利于尽快缓解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突出问题,是实现东莞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具体体现,也是园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进驻的必要措施,更是园区企业职工居住的刚性需求和未来发展的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中

5、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本)的有关规定,本项目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为此,建设单位委托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在收集有关资料并深入进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地方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在建设单位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东莞生态园公租房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二、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1、建设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50139m2,总建筑面积14万m2,拟建2502套公租房,规划安置人口6000人。规划设计为综合性的安置住宅小区,17/18层的单间公寓楼4栋,18层、2

6、3层住宅楼各2栋,22层住宅楼7栋,以及商业配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站、小区文化室、垃圾转运站、公厕、物业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及小区室外道路、绿化、市政配套工程,容积率2.50,建筑密度为18.62%,绿地率为35%,停车位597个。本项目商业为一般零售业,不设餐饮。2、工程建设内容东莞生态园公租房项目位于东莞生态园大道和南朗路交汇处西北侧的地块,总用地面积约50139平方米,位于地块04-02-12和04-02-13内。具体建设内容如表1所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表2所示。表1 建设内容建设项目建筑面积(平方米)高层住宿117698商业房411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0社区综合服务站2

7、00小区文化室416垃圾转运站50公共厕所50物业管理用房500保安亭61表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序号项目名称数量单位一 项目建设指标1用地面积50139m22总建筑面积140000m23建筑密度18.62%4容积率2.55绿地率 35%二主要建筑工程内容1计容建筑面积125000m21.1其中居住建筑面积117698m21.2商铺建筑面积4119m21.社区配套建筑面积1877m22不计容积建筑面积15000m22.1其中架空建筑面积7500m22.2地下室建筑面积7500m23总户数2502套3.1其中单间户型1272套3.2一房户型615套3.3二房户型615套4车位597个三建设实施周期

8、 30个月3、公用及辅助工程(1)用水规模项目由市政供水管网供水,从园区东园路、10号路分别引入二根DN200的进水管在本项目内形成环状供水,供水压力0.25MPa。生活用水采用双水源,分别从两侧道路两个方向进水。生活给水管在建筑周围成环状,并设有室外消火栓。6层及以下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方式;7层及以上采用变频自动供水设备供给,该设备统一设于地下室生活水泵房。室外水表及水表井内设置管道倒流防止器。用水主要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公建用水、商业用水和道路、广场及绿化浇洒用水。各项用水定额及水量见表3,项目总用水量均约1127.5t/d,年用水401497.5t。表3 拟建项目用水量汇总表类别指标取量

9、计量单位数量日用水量m3年用水量m3备注居民生活用水0.18m3/(人d)人60001080394200公建用水办公用水0.04m3/(人d)人502730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站、小区文化室、物业管理等用水公厕1m3/(坑位d)坑位10103650公厕面积50m2商业用水0.055m3/(人d)人1005.52007.5绿化用水0.0015m3/(m2d)m217548.726910全年浇水约35次总量1127.5401497.5注:本项目用水量按照广东省用水定额(DB44T1461-2014)取值,居民生活用水、公建用水、商业用水按照365d/a核算。(2)排水规模项目排放污水总量

10、为987.75t/d,360528.75t/a。项目污水排放实行雨污分流制,雨水经排水设施汇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生活污水经隔栅隔渣、粪便污水经三级化粪池处理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纳入南畲朗污水处理厂处理,尾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排入东江南支流。(3)供电根据负荷等级的划分,小区内建筑负荷等级以二、三级负荷为主,其中消防动力用电、应急照明、消防报警系统、安保监控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客梯电力、生活水泵、排污泵等用电为二级负荷;其它为三级负荷。拟采用10kV

11、双回路环网方式供电,为了确保小区内二级负荷(含消防负荷)在市电中断后仍能正常工作,设置400kw应急柴油发电机一台作上述负荷的第二电源。根据总体规划方案设计的要求,拟在小区地下室设置变电所,变电所供电形式,供电方案及供电设备均需与当地供电局协商确定。(4)消防工程本工程按一类居住建筑设防。室外消火栓由市政供水管网直压供水,室外给水管网围绕建筑物成环状布置,消火栓布置按间距不大于120m,并满足消防用水量要求。室外消火栓采用地上式消火栓。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由消防储水池、水泵、管网、消火栓及屋顶水箱组成。室外消火栓用水水源为市政自来水,从小区市政道路上的市政给水管上引入DN200的总进水管,在小区

12、四周沿建筑周边形成DN200室外给水环状布置,并引入地下消防专用水池,室外管网上设置地上式室外消火栓。室外消防采用低压制供水,两地块室外消防用水量分别由室外埋地消防水池提供。小区的室内消防给水系统为独立的环状给水管网。室内消火栓按能满足两股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一部位的要求来布置。水枪充实水柱不小于10m。各楼电梯机房屋面各设有消防专用水水箱(内存18m3有效消防用水)。各楼地下室消防水泵房内设二台消防泵(一用一备),消防泵出水管、试验放水管均配压力表。(5)通风和空调住宅空调考虑设置分体空调,用户自行选购,不在本设计范围之内。建筑专业留有室外空调机位,电气专业留用空调插座,水专业设有空调冷凝

13、水排放管。公用设施用房考虑设置分体空调。建筑专业留有室外空调机位,电气专业留用空调插座,水专业设有空调冷凝水排放管。地下汽车库按防火分区设机械排风系统,排风系统与排烟系统合用,平时通风换气,火灾时兼排烟,排烟量按6次换气/小时、补风量不小于排烟量的50%设计。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位于排烟机房前的280防火阀自动关闭,同时排烟风机停止运行。防烟楼梯间及合用前室分别设置正压送风系统,正压送风井在十六层设置隔板分隔,分段设置正压送风系统,低区及地下室加压风机设置在架空层;高区加压风机设置在屋面。当大楼某处发生火灾时,该处温、烟感器向消防控制室报警并立即自动(亦可手动)打开着火层及其上下邻层的常闭

14、多叶送口,同时连锁启动加压送风机,向楼梯间和前室送风。穿越机房的送回风干管上设防火阀,垂直风管与每层所接出的水平风管上设防火阀,穿过防火分区和重要房间的送回风管上设防火阀,穿越沉降缝或变形缝处两侧设防火阀,排烟风机前的吸风总管上设常开的280C关闭的排烟阀,280C熔断关闭,同时输出电信号连锁关闭相应的排烟风机。所有排风系统支管接入竖井前均安装70防火阀。设有气体灭火系统区域的排风口和进风口处均设电磁式防烟防火阀,当机房进行气体灭火时,排风口、进风口均应自动关闭,保证灭火气体充满整个房间。所有排烟机、排烟口(阀)均能遥控开启,也能就地手动开启,并在消防控制中心显示启闭信号。(6)景观及绿化工程

15、在主要道路及建筑物四周设置绿化带,布置景观节点,在建筑围合的空间(中庭)内设置小型绿化广场。小区绿地采用核与轴、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形成小区中心绿地宅间绿地的二级绿化系统。小区中心绿地座落在各建筑围合形成的中心枢纽位置,主要布置小区中心广场、活动场地、健身设施、娱乐设施、凉亭、架空柱廊等,并以此为核心向外扩充,使周边绿地自然地延伸到建筑底层,使建筑、绿化、娱乐设施与居民的活动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宗旨。此外,小区绿化树种选择以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价廉、易长、易管、四季常青为原则,同时,适量采用一些形态优美、具有色、香、味的花木。道路绿化以乔木为主,搭配低矮的灌木和花

16、卉,把不同等级的绿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绿化有机整体,尽可能的减少噪音污染。4、项目四至及平面布置情况项目选址东侧隔生态园大道为规划一类工业用地,南侧隔南朗路为东江南支流,西侧隔规划56号路为规划一类工业用地,北面隔规划12号路为规划教育科研用地,项目四至情况详见附图2和附图3。项目四栋17/18层的单间公寓位于项目北侧,其余各栋住宅均为成套住宅,商业主要采用沿街布置的形式,布置于地块的主要街道,为一层建筑。社区配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站、小区文化室、垃圾转运站、公厕等)均位于单身公寓楼一层。具体布局如图4所示。5、项目选址合理合法性根据东莞生态园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本项目所在

17、地块为二类居住用地,符合用地规划。并且本项目的选址取得了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发出的建设用地选址意见书(编号选字第2014-87-1001号)、(编号选字第2014-87-1002号),项目所在地属于二类居住用地功能,符合用地性质。6、产业政策相符性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建部第11号令)、关于促进公共租赁住房发展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广东省政府发布的广东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粤府办201212号),以及东莞市政府发布的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18、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东莞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东府201293号),本项目(东莞生态园公租房项目)是实现以上政策目标的具体体现,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环境问题为:项目四周现有道路(生态园大道、南朗路)产生的道路扬尘、汽车尾气、交通噪声对空气环境及声环境有一定影响。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一、地理位置东莞生态园位于东莞东部快速路沿线寮步、东坑、横沥、企石、石排、茶山六镇汇合处,与与东莞城区、同沙、松山湖产业园共同形成“四位一体”的东

19、莞城市核心区,发展定位为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发展及配套服务区,是东莞市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的崭新坐标。现状东部快速路穿过生态园,自东城区至企石,是东城区与生态园联系的重要快速干道。生态园大道则是生态园联系松山湖产业园的干线道路。规划中的64号路是莞城通向谢岗方向的干线性主干路,自生态园穿过;龙岗大道则是另一条生态园联系莞城东城区的干线性主干路。生态园内中央水系轴及湿地三角洲片区沿水岸设置步行及非机动车专用道,并与临近道路形成较好接驳,未来还将开辟与莞城相连的水上交通路线。二、气候气象本区的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长夏无冬,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温度变幅小,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的特点。

20、太阳总辐射量与日照时数充足,累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959.5小时。累年年平均气温为22.2,具有长夏无冬,冬冷夏热的特点。另外,由于与南海相邻,海洋对温度起着调节的作用,致使全年气候温和,温度变幅小,年较差为14.4。除冬季受干冷的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外,其余时间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部份时间雨量充沛,累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802.5毫米。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匀,4-9月份降雨量约占全年平均降雨量80%以上,冬春季雨量较少。年蒸发量为1276mm,全年风向以北风为多,风频为17%,次之为东南风、东风,风频为13.9%,平均风速为1.9m/s,静风频率为33%。夏秋间常有台风侵扰,但影响不大。三、

21、水文、植被东莞市地处东江下游、东江三角洲的河网地带,镜内河流水道纵横交错,主要水系有:东深供水工程、东引运河、东江、东江干流下游河网。本区植被主要为亚热带、热带的树种。区内天然植被已破坏贻尽,现主要分布的多为近年绿化的树种,也有一些残存的次生林,次生植被类型主要为马尾松和桉树林;主要的人工植被包括各种类型的果园、绿化植物和各种农作物等,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蔬菜、荔枝、龙眼、橙柑桔等等。四、地形地貌东莞市地质构造上,位于罗浮山断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

22、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东莞控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线115.94公里(含内航道),海域面积15000公顷,浅海滩涂面积4500公顷,主航道岸线53公里,虎门港湾是建设深水港的良好地址。拟建场地

23、原始地貌为冲洪积平原及沟谷地带,原为蕉林、荒地及鱼塘。场地大部分位置较平坦,场地北侧起伏较大,拟建范围内仍有两个水塘未平整。孔口高程介于-0.79m3.36m。场地较为空旷,周边无建筑物。据钻探揭露情况,按地层成因类型和岩土层性质,场区内地层自上而下分为:人工填土层(Qml )、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残积层(Qel),基岩为第三系泥质粉砂岩(E)。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一、概况东莞,又称“莞城”,位于珠江口东岸,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辖辖32个镇(街道),截至2014年末常住人口834.3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91.39万人。号称“世界工厂”,国际花

24、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是全国4个不设县的地级市之一。东莞生态园位于东莞东部快速路沿线寮步、东坑、横沥、企石、石排、茶山六镇汇合处,与与东莞城区、同沙、松山湖产业园共同形成“四位一体”的东莞城市核心区,发展定位为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发展及配套服务区,是东莞市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的崭新坐标。二、经济发展2014年东莞生产总值(GDP)5881.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8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697.90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3162.44亿元,增长6.3%。三大产业比例为0.3:45.9:53

2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604元,增长7.4%。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94亿元,比上年增长(按可比价计算,下同)1.0%。其中农业产值20.35亿元,增长6.6%,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9.9%;林业产值0.36亿元,下降1.6%,占1.1%;牧业产值4.51亿元,下降11.6%,占13.3%;渔业产值7.73亿元,下降4.1%,占22.8%。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61万亩,其中水果种植面积19.83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24万吨;水产品总产量7.27万吨;蔬菜产量39.05万吨,增长2.1%;生猪出栏20.82万头,下降10.4%;家禽出栏428.14万只,下降7.4%。

26、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93.5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1482.63亿元,增长11.8%,占57.2%;轻工业增加值1110.91亿元,增长5.0%,占42.8%。全年全市规模以上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803.81亿元,增长10.6%;四个特色产业完成增加值249.66亿元,增长4.0%。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9.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9.8%,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0.1%,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6.2%。全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4.4%,钢铁冶炼及加

27、工业增长22.7%,石油及化学制造业增长5.4%。装备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增长13.8%,船舶制造业和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0.9%和8.5%;钢铁冶炼及加工业中,钢压延加工增长22.7%;石油及化学行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0.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4%,橡胶制品业下降5.5%。全年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4.0%,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4.9%,食品饮料业下降5.0%,家具制造业增长1.2%,建筑材料增长11.9%,金属制品业增长12.6%,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下降7.2%。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48.7%,实现利润总额331.86亿元。全

28、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95.84亿元,增长8.1%;施工面积1102.92万平方米,增长39.5%;竣工面积505.87万平方米,增长29.1%。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7万元/人,增长7.3%。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42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经济投资209.33亿元,增长18.9%;集体经济投资92.79亿元,下降22.8%;民营经济投资949.68亿元,增长10.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223.47亿元,下降6.2%。从产业投向看,投资集中在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投资397.45亿

29、元,其中制造业投资351.33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029.39亿元。全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14个,共完成投资601.80亿元。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88.06亿元,增长18.2%。商品房施工面积3585.66万平方米,增长26.3%;竣工面积264.94万平方米,下降26.9%;新建商品房网上签约销售面积665.05万平方米,下降20.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558.74万平方米,下降25.4%。全年新建商品房网上签约销售额644.13亿元,下降16.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511.28亿元,下降22.1%。三、科技和教育2014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235家企业拟通

30、过认定,总数预计达755家,位居省内地级市首位。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8431件和2033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913件,同比增长7.11%,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4.31%;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624件,同比增长8.63%,排全省第3位;PCT专利申请量为299件,排全省第3位。科技资源加快集聚。新建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和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2家新型研发机构;成功举办2014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全市新增7个省创新科研团队立项,引进总数达到22个,居全省第三;新引进8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团队立项资助6200万元;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工作稳步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得到加强。推动出台

31、东莞市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启动科技保险试点,专利质押融资累计贷款1.12亿元。2014年末,全市有幼儿园881所,同比增加54所,其中,省、市一级幼儿园276所,比上年增加139所。全市有小学320所,在校学生68.73万人,本市户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市有初中172所(不含完全中学),在校学生20.66万人,本市户籍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4%。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共有65所,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和多层次学校高中部)40所,在校生7.81万人,中职学校25所(含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6.44万人。全市有

32、普通高等院校6所,在校学生6.99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2.28万人,毕业生1.3万人。四、文化、卫生和体育2014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41个,博物馆33个,艺术表演场所13个,电影放映单位60个,网吧1136间。全市有公共广播节目63套,公共电视节目36套。全年共发行报纸4403.69万份,其中东莞日报3266.27万份;各类杂志70.83万册,电影放映62万场次,观众1102.37万人次。2014年末全市有医疗机构2156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7所,门诊、诊所、医务室、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2070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4.

33、31万人,医疗机构病床2.67万张。全年诊疗总人数下降4.9%。全年全市运动员共获得124枚金牌、134枚银牌、111枚铜牌。其中夺得全国赛金牌8枚;广东省赛金牌113枚、银牌100枚、铜牌92枚。全年举办全市全民健身活动333次,参加人数18.87万人次。全市有各类体育运动场地13860个(座),其中体育场516个,体育馆166座,灯光篮球场5316个,足球场102个,健身路径1384条,室外游泳池353个,室内游泳池56个,室外羽毛球场1378个。全市有体育彩票发行网点979个,销售总额15.09亿元,体彩公益金10956万元。主要编制依据及环境功能属性主要编制依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1

3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执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执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起执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3年6月29日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日起施行);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发布施行);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1-2011)、(HJ2.2-2008)、(HJ/T2.3-93

35、)、(HJ2.4-2009)、(HJ19-2011);10、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改委第9号令)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11、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2005年10月28日);1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13、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14、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建部第11号令)。地方政策、法律、法规1、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粤发改产业【2008】334号);2、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36、(2006-2020年);3、印发的通知(粤府【2005】16号);4、关于印发的通知(粤环【2011】14号);5、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2006-2020);6、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东府【2009】5号);7、东莞市产业导向目录(2008年本);8、关于印发和的通知(东府2008144号);9、关于印发东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东府办【2011】110号);10、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限制东江流域水污染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东江水质保护工作的通知(粤府函【2011】339号);11、广东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粤府办201212号);12、东莞市

3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13、东莞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东府201293号)。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属性: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属性如表4所列:表4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功能属性表编号功能区类别功能区分类及执行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不属于东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纳污水域为东江南支流,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属二类区域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3环境噪声功能区属2类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4基本农田保护区否水源保护区否森林公园保护区否5风景名胜保护区否水库库区否7城市污水处

38、理厂集水范围是,南畲朗污水处理系统服务范围8是否两控区是(酸雨控制区)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东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对该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提供的常规量监测数据,见表5:表5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结果(除平均标准指数外,单位为mg/m3) 监测项目监测点位SO2(年均浓度)NO2(年均浓度)PM10(年均浓度)PM2.5(年均浓度)生态园0.0250.0500.067 0.046 评价标准0.060.040.070.035标准指数0.4161.250.9571.314监测结果表明,项目所在区

39、域的环境大气中NO2和PM2.5指标超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监测数据表明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一般。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项目污水的纳污水体为石排段的东江南支流,东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提供的水质监测结果见表6:表6 东江南支流现状监测结果(除污染指数外,单位为mg/L)河流水质控制目标水质类别达标状况主要超标项目/超标倍数东江南支流不达标氨氮/0.24、总磷/0.23、溶解氧/超出标准0.3mg/L由表6可知,本项目纳污水体水质指标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水质标准要求,这说明该水体环境质量欠佳。长期以来各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东江

40、南支流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完善市政管网系统,污水经由管网进入南畲朗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再排入东江南支流将改善这条河流的水质。3、声环境质量现状对项目所在范围四至的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见表7:表7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 单位:dB(A)测点昼间夜间1#55.547.82#58.948.33#58.247.64#57.449.2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该项目所在区域各监测点昼夜间噪声值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这说明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1、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保护东江南支

41、流的水环境质量,使其水质不因本项目的建成而受到明显的影响;2、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保护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使其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3、声环境保护目标保护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2类标准;4、固体废物保护目标妥善处理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使之不成为区域内危害环境的新污染源;5、环境敏感点根据对项目所在地的实地踏勘,项目附近200m范围内无环境保护目标。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1、纳污水体东江南支流水质保护目标为类,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类水质标准,具体标准限值详见表8:表8 地表水环境质

42、量标准(GB3838-2002)摘录 单位:mg/L项 目CODBOD5DONH3-NTP标准限值(类)15360.50.12、项目所在地区为二类大气环境功能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具体标准限值详见表9:表9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摘录 单位:mg/m3项目SO2NO2PM10PM2.5标准限值年平均浓度年平均浓度年平均浓度年平均浓度0.0600.0400.0700.0353、项目所在区域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2类标准,具体标准限值详见表10:表10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摘录

43、 单位:dB(A)2类功能区标准限值昼间60夜间50污染物排放标准(1)废水项目生活污水执行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进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见表11:表11 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摘录 单位:mg/L项 目CODBOD5SSNH3-N动植物油三级标准排放限值500300400100(2)废气施工期扬尘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即颗粒物周界外浓度1.0mg/m3。食堂油烟排放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即油烟排放浓度2.0mg/m3。机

44、动车尾气执行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无组织排放标准要求(CO周界外最高浓度点8mg/m3,NOx周界外最高浓度点0.12 mg/m3)。(3)噪声本项目运营期噪声排放执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2类标准限值,见表12:表12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摘录 单位:dB(A)2类功能区标准限值昼间60夜间50本项目施工期噪声排放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昼间70dB(A),夜间55dB(A))。总量控制指标根据项目工艺特点,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如下:(1)水污染物排

45、放总量控制指标项目废水经预处理后排入市政管道,经东莞市南畲朗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污水COD和NH3-N计入东莞市南畲朗污水处理厂总量控制指标内。(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SO2:0.16t/a、NOX:1.662t/a。(3)固体废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0t/a。以上指标需经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后,方可作为本项目总量控制依据。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一、工艺流程简述(图示):(1)本项目工艺流程见图1、图2:图1 本项目施工期产污环节图图2 本项目运营期产污环节图(2)工艺流程简述:一、施工期污染源分析1、废水施工期将产生一定数量的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废水以及雨水冲刷形成的泥水混合水。施工废水主要为泥浆废水和设备冲洗水,参考广东省用水定额(DB44T1461-2014),建筑工地公共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