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第34节课.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1532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行第34节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前行第34节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前行第34节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前行第34节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前行第34节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行第34节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行第34节课.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 圆 满 前 行 引 导 文,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 生西法师 辅导,顶礼本师释迦摩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自大圣境五台山文殊加持入心间祈祷晋美彭措足证悟意传求加持,为度化一切众生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而学习,犹如赤风中油灯,刹那无常动摇性,骤然猛烈之死缘,降临自己头上时,不能久住定死亡,故应当下修正法。眷属受用与亲友,美貌韶华财种姓,皆需弃舍独自亡,无助益者随善恶,尔时依处唯正法,为何今不勤修持?,大圆满心性休息颂,全知无垢光尊者造 索达吉仁波切译,第二品 寿命无常,前,闻法方式,行,所讲之法,引,共同外前行,导,不共内加行,文,往生法,大,圆,满,暇满难得,寿命无常

2、,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解脱利益,依止上师,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第33、34节课 科判,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思维猛历希求而修无常,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前 行 广 释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丙二(寿命无常),复述第33节课,课前开示,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续前),一、闻思与修行要长期结合,不能脱离二、对加行的定解极为重要三、以欢喜心闻法极为重要,三、思维自己身边的有情众生,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一)生际必死,丙二(寿命无常),第34节课内容,课前开示,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续前),一、经常串习观修无常二、修

3、学加行要有持之以恒的精进心和恭敬心,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一)生际必死(续)(二)积际必尽(三)合久必分(四)堆际必倒,课 前 开 示,一、经常串习观修无常,寿命无常是个很甚深的窍诀,平时我们要在生活中经常串习。当然,这种境界并不容易生起,一定要经过漫长的修习。真正的高僧大德,始终觉得对无常修得不够,因而大家平时在修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否则,这些修行境界不会随随便便就出现。,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在实修寿命无常时,只要反反复复观察,定会生起来一种紧迫感,知道万法都是无常的,现在不修就来不及了,有了这种信念,修行则很容易成功。,世间上的大多数人,虽然明白自己终

4、有一天会死,但总觉得死亡不会那么快到来,于是把修行一拖再拖,无限期地延迟下去,最后修行一无所成。这种现象如今比比皆是。,所以你们获得如此殊胜窍诀后,应当很认真地去修持。,课 前 开 示,二、修学加行要有持之以恒的精进心和恭敬心,现在许多道友比较积极,尤其在共同加行上下了一定的功夫,我见后心里很安慰。尽管这次讲的速度比较慢,任何法师可能也不会这样,但若给大家讲得比较细致,让每个人花些时间把加行基础打牢,那修什么法都比较方便。所以,我经过再三观察,特意给大家讲得比较广,你们也不要对此有所抱怨。虽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大圆满前行也可以,我专门拿两三天来念传承,一下子就传完了,但如果没有一步一步地修,除了

5、有个得传承的功德外,自相续得不到真实利益。这次传讲前行,有些人肯定收获很大,也有些人刚开始比较精进,慢慢就虎头蛇尾了,这与各人的缘分、信心、精进有着密切关系,故希望大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进心和恭敬心。,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一)生际必死(续),当今,有些一家之主认为:如果我有个三长两短,那我的家人或者挨饿受冻而死,或者被怨敌所毁,或者为大水溺死,因为现在他们所拥有的财产和幸福等一切的一切全部是依靠我才得到的,所以他们绝不能没有我。可是,这些人死后,他们的亲人将其尸体火化或投到水中,或者

6、丢到尸陀林,之后便心安理得了。人在死亡的时候只有自己孑然一身,孤独无助地漂泊在中阴界,当时所能依靠的唯有正法。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勤修正法。对以上道理要反反复复思维。,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一)生际必死(续),当今存在的现象:有些一家之主因为担心家人而放弃修行 当今,有些一家之主认为:“我千万得长久住世,如果有个三长两短,那我的家人会挨饿受冻而死,或者被怨敌所毁,或者为大水溺死,因为现在他们所拥有的财产和幸福等一切的一切,全部是依靠我才得到的,所以他们绝不能没有我。”有些人经常说:“我不能出家,否则,

7、我家人该怎么办呢?”“我没时间学佛法,因为家里的重大事情都是我一个人承办。”许多人都有这种顾虑。类似现象:有些寺院的住持也觉得:“我可不能离开人世,不然天就垮下来了,到时弟子们该怎么办哪?”,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一)生际必死(续),分析这种现象不应理之原因 即便自己死了,家人照样过生活 其实你终有一天会离开,不可能永远跟着他们,没有你,他们也不会活不下去。这些人死了以后,他们的亲人眷属将其尸体火化或投到水中,或者丢到尸陀林,随便哭几声,便心安理得了。人死的时候唯有正法能依靠 人在死亡之时,诚如前面所说,就像从酥油中抽

8、出一根毛一样,只有自己孑然一身,孤独无助地漂泊在中阴界,当时所能依靠的,唯有正法。哪怕念一句观音心咒、做一件善事,也会像身影一样始终跟着自己。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此时除了佛法,没有任何依靠处。因为生生世世跟着我们的,只有善业和恶业,诚如德施请问经所言:“父母兄弟妻,仆财眷属众,死后无跟随,诸业随其后。”,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一)生际必死(续),应持之行为 活着的时候,不要为了某些人,而把修行全部放下、全部舍弃。在没死之前,应该选择最好的道路,不要为这些人放弃来世的解脱。人一天的时间很短,一生的时间却很漫长,同理可

9、知,我们一世怎么过都无所谓,但遥遥无期的生死轮回,确实应该值得三思。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必须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勤修正法,不要只搞表面形式,或者虚报一些数字欺骗负责人。现在有些人,学佛就是为了领资料、得名声,实际上从来也不修持,这一点,很多人观察自己就会一清二楚。你们不妨好好想想:“从皈依到现在,我每天时间是怎么安排的?修无常修了多长时间?前辈大德们和真正的修行人是怎么修的?我也不是没有时间,但对死亡想过多少次?对无常法门是如何观修的?”这方面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思 考 题,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有些人是一家之主,重大事情都由他操办,故对家人放不下而无法修行。对此现象你怎么看待

10、?为什么?,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二)积际必尽,积际必尽:同样,一切积聚终将散尽,这是自然规律。即使是统治南赡部洲的国王,也有沦落为乞丐的时候。许多人上半生受用圆满,下半生却因弹尽粮绝而饿死;有些人去年拥有数百头牦牛,但遭到大雪或其他灾难,今年沦为一贫如洗的乞丐;昨日是地位显赫、腰缠万贯的富翁,也有被仇敌毁得一无所剩,今天成为乞丐的许许多多我们亲眼目睹的事实足可说明,财产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一定要慷慨布施。对以上道理,我们要再三深思熟虑。,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

11、吉仁波切 宣讲,(二)积际必尽,公案 南朝皇帝梁武帝,他在位时,经济发展、政局稳定,举国上下一片繁荣,但到了晚年,侯景发动叛乱,他成了侯景的俘虏,囚于台城,最后被活活饿死。在历史上,西晋有个人叫石崇,他可谓富甲天下、侈极四海,是中国古代十大富豪之一。后来八王叛乱,因赵王司马伦看中了他的家财而被杀。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田地万亩、姬妾成群,在当时风光无限。虽然他富可敌国,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最终却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短短的时间内,事业崩毁、倾家荡产,下场相当悲惨凄凉。许多令人羡慕的大老板、大企业家,遇到金融风暴或者一些灾祸时,一瞬间便家财耗尽、不名一文,很多人因此而跳楼自

12、杀。所以,从世间人的兴衰、成败、得失来看,一切万法均是无常的。,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二)积际必尽,上师教言 总之,我们亲眼目睹的许多事例足以说明:财产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它犹如夏天的露珠、秋天的白云一样,很快就会消失,故一定要慷慨布施。然而,不懂无常、没学过佛法的人,为了财产受用,首先不择手段去追求,得到之后,又绞尽脑汁地保护,可是不管怎么努力,这些终究会离开自己。因此,如果你拥有了财富,应当以不贪执的心态去享用,一旦失去了,也没必要特别伤心。这即是学习无常法门的作用。对于以上道理,大家理应再三深思熟虑。不管怎样,希

13、望大家对每一个道理要重视,平时行住坐卧中,有空就打开这个法本,仔仔细细去琢磨。我以前学前行时非常认真,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修了很长时间,所以如今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还是有一些定解。这些道理的定解,短期内肯定生不起来,只有长期不断地串习,才会一年比一年稳固,到了一定时候,对名声、地位、财富等世人贪求的对境,才能真正看淡。,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三)合久必分,合久必分:一切聚合终将分离,某地的大市场或大法会虽然集聚了来自四面八方、成千上万的人,最终也都会各奔东西。尽管现在我们中的师徒、主仆、施主福田、道友

14、、兄弟、夫妻等彼此慈爱,和睦相处,但最终无论如何也无法不分离。如果突然遭到死亡或偶然性的恶缘,那么当下就会分道扬镳,这些都是没有固定性的。现在朝夕相处的道友、家人等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各奔前程,所以彼此之间千万不要怒气冲冲、恶语中伤、争吵不休,甚至发生大打出手等现象。应当想到大家不一定能够长期相处,很快就会分离,因此在极为短暂的岁月中理当互敬互爱,和平共处。如帕单巴尊者这样说道:“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三)合久必分,合久必分的现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场白中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

15、久必合,合久必分。”实际上打开历史画卷,便会完全明白:这样的现象一直在不断上演。法会的信众、共同学习的道友同学、师徒、夫妻、家人 尽管现在我们中的师徒、主仆、施主福田、道友、兄弟、夫妻等,彼此慈爱、和睦相处,但最终无论如何也无法不分离。实际上,纵然你现在身体康泰、无病无灾,但若突然遭到死亡,或偶然性的恶缘,当下即会舍弃一切而赶赴后世,与心爱的人分道扬镳,这些都是没有固定性的。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聚合,师徒也好、夫妻也罢,最后都会面临分离,诚如古人所言:“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这就是无常的体现。,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

16、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三)合久必分,珍惜相聚的因缘:如今朝夕相处的道友、家人等,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各奔前程,聚在一起只是暂时的因缘,所以彼此之间不要怒气冲冲、恶语中伤、争吵不休,甚至发生大打出手等现象。应当想到大家不一定能长期相处,很快就会分离,因此在极为短暂的岁月中,理当互敬互爱、和平共处。,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三)合久必分,珍惜与具有法相上师的法缘 尤其是有些弟子与上师,关系融洽、不愿分开,但正如有些高僧大德所说,这样的时间不会恒常,就算上师很想在一个地方、对某些眷属长期地传法,也是不可能的

17、。在人寿百岁的当今时代,作为上师,弘法的时间肯定有限,而作为弟子,想在具有法相的上师面前一直听法,也是不现实的。就拿我们来说,曾经也发过愿,希望在上师如意宝座下永远听法,一直不离开,但是后来,这种希望却变成了失望上师突然示现无常,离开我们而前往清净刹土,我们就像是一群被遗弃在人间的孤儿,不得不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痛苦 每个人的幸福定有尽头,即使很多道友想永远呆在殊胜的道场里修学,也不一定现实。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歌德曾说:“任何人无论是谁,其幸福总有尽头,末日也必将来临。”,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三)合久必分,珍惜夫妻缘分

18、诚如帕单巴尊者所言:“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夫妻间最好不要吵架,假如整天吵吵闹闹,没完没了,不但自己痛苦,还会搅得四邻不安。世间人吵架经常是为了没意义的事,只不过一个小小的矛盾,比如丈夫说炒两个菜,妻子说不用炒两个,一个就可以,为此就开始争执不息,吵得面红耳赤。若能知道夫妻的因缘是无常的,很短暂,互相迁就包容一下,家庭就和睦了。家庭和睦的话,整个社会也比较安宁,因为一个不吵不闹、内心平和的人,各方面很容易随顺别人,不会与人发生冲突,但如果他特别不开心,那他所波及的人群也不会快乐。,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

19、,(三)合久必分,珍惜道友缘分 懂得无常的人,必定会珍惜短暂的因缘。所以,你们在发心过程中也好,在班里、组里学习也好,千万不要说很多是非。我在佛学院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因为个人的事情,与任何道友吵过架、红过脸,除非是为了公家的事,尤其在管理方面,跟有些道友说一下而已。要知道,大家聚在一起的因缘很难得,如果没有清净观,就像苏东坡对佛印禅师一样,那看谁都是不净粪,很坏的,但若清净观修得很好,眼中会全部是佛菩萨。其实,喜欢吵架、说是非的人,与自己的修行有一定关系。因此,大家不要吵架,应该珍惜这种缘分,今生既然能够相聚,肯定有前世的因缘,对此每个人务必要珍惜。,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

20、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四)堆际必倒,堆际必倒:一切修砌成的建筑都将土崩瓦解。从前,繁荣昌盛的村落及寺庙都有贤德之士管理和住持,可是如今却只剩下一片废墟,而且已经变成了鸟窝雀巢。比如说,天子赤松德赞时期,由幻化工人 修建、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开光的桑耶 三层宝顶宫殿也因遭受火灾而毁于一旦。法王松赞干布时,如尊胜宫 般的红山 宫殿,如今已片瓦不存,连基石也无影无踪了。我们对现在如同虫穴般的城市、住宅、寺庙等如此珍爱耽著又有什么用呢?而要追循噶举派诸前辈大德的足迹: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居住岩洞,与野兽朝夕相伴,将衣食、名誉抛之脑后,最后彻底依止噶当四依处,也就是

21、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对于以上道理,我们应当诚心诚意思索、观想。,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四)堆际必倒,公案 古印度的那烂陀寺、吉祥戒香寺;藏地桑耶寺 汉地万里长城、圆明园 美国世贸大厦 史前文明大西洲(亚特兰蒂斯)周围的一切事物,皆是开示无常的善知识。既然万法无有恒常性,那我们对现在如虫穴般的城市、住宅、寺庙等非常耽著,又有什么用呢?有些城市里的人真的很累,为了住得舒适一点,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把自己一生牢牢绑在房子上;山上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为房子付出了大量时间,今年也修,明年也修,一直不好好地

22、“修”心,只是拼命地“修”房子,最终有什么用啊!,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四)堆际必倒,知足少欲,精进修行,依止噶当四依处心依于法:一心一意地依止佛法,而不是世间法。法依于贫:修解脱法依于简单的生活,安贫乐道。古来大德都是如此,是简单 生活成就了他们的修法之旅,而非丰富的物质条件。贫依于死:过这种简单生活直至死亡,不是求法时比较贫穷,成名后就开始过 另一种生活。对城市里的人来讲,这样做可能有点困难,但即便如 此,至少也不能贪得无厌。死依于干涸之壑:保证贫穷一直到死,一定要死在山沟里而不是城市里,更不 能是医院里。倘若你没

23、有一定的修行境界,死的地方最好选 择寺院。当然,生病时依靠治疗是有必要的,但在死的时候,务必要前往寂静之地。(注:以上解释同时参考了上师前行第108课讲记),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四、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无常四际,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上师教言:修行要善始善终 作为一个修行人,修行务必要自始至终,保持不变。比如,出家人从受戒起一直到临终,都要戒律清净;在家人也应一辈子生活简朴、业际无倒,在非常清净的状态中死去,这是最快乐的。不然,你最初舍弃一切,最后又一一重新捡回来,身陷五欲不能自拔,在欲求不满的心态中离世,这是十分悲惨的。总而言之,世间万事万物没有多大意义,我们一定要追循前

24、辈大德的足迹,以他们的传统和教言要求自己,尽量让修行善始善终。否则,末法时代障碍比较多,法越来越深的时候,违缘也越来越重。为此,始终要祈祷上师三宝和护法神垂念、加持自己:不要出现违缘,修法圆圆满满,菩提心日益增上。经常发这个愿,这一点非常重要!,思 考 题,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什么是噶当“四依处”?请具体解释。,思 考 题,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请以具体事例说明,什么叫做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明白这些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思 考 题,前行广释第34课索达吉仁波切 宣讲,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什么事物能逃离无常之网?了知这一点后,你有何打算?,大圆满心性休息实

25、修法,前行:皈依、发心。正行:观想无论是高山、海底、虚空等处的众生,人也好、动物也好,动物里的水族也好、飞禽也好,最终无一不为死亡所害。众生有寿终正寝的因时而死,也有暴死、横死的非时而死,尤其是人间死缘危害更多,甚至吃饭、穿衣、走路、睡觉等生缘,有时候也能转化为死缘。(那天有位法师说:“我晚上身体不好,一直喘不过气来,早上能醒过来,真的感觉很稀有。”也许是山上比较缺氧,也许是无常观得太好了,他每天早上醒来,都觉得:“多么稀有啊!”噶当派的格西都会这样,但我们可能没有这么高的境界。),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所以,我的寿命无可信赖,不要认为自己永远不死,而应常常忆念死期无定死缘如此之多,我何时会死

26、呢?若能生起这样的无常观,肯定不会懒惰、懈怠、散乱,修行势必会成功。这也是噶当派和宁玛派上师们的教言。后行:将所修善根回向于一切众生。,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前行:皈依、发心。正行:观想即便无有突然性的暴死、横死,但死主也如落日之阴影般降临,一天比一天接近。很多人认为,过年很快乐、过生日很快乐,其实没什么可快乐的,过了一年,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从外缘上来讲,损害生命的因缘也极多,诸如刀兵、毒害、地水火风的灾难、怨敌、病、魔,甚至日常行为中的衣食不当,也会变成死亡之因。正如宝鬘论所言:“常住死缘中,如狂风中灯。”既然生因少之又少,那我何时会死呢?(若一直这样想,就会对修法有紧迫感,最终生起无常的境界。)后行:将所修善根回向于一切众生。,回 向,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