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历史的叙述与编纂.ppt.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1643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历史的叙述与编纂.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五章历史的叙述与编纂.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五章历史的叙述与编纂.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五章历史的叙述与编纂.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五章历史的叙述与编纂.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历史的叙述与编纂.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历史的叙述与编纂.ppt.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历史的叙述与编纂,考证工作完结之后,单个的历史事实即已基本确定,下一步则是将单个的历史事实组合贯通,形成一种合理的历史叙述。,历史叙述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若干分散的历史事实组织成为一个有头有尾、有意义的整体。叙述结构、语言技巧、理论预设没有历史叙述,面对无数的单个历史事实,却难以从中认清历史。考证史实是历史研究的起点而非终点。历史编纂是历史叙述的主要形式,也是较高级的形式。,第一节 与历史叙述有关的若干问题,一、历史叙述的发生与演变1、历史本身具有可追述的性质,没有叙述就没有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叙述的历史。2、口述的历史:现存中国古籍中的上古神话和传说资料,可视为当时口述历史的遗存

2、。3、族类记忆:特征是神话与史话的界限混沌不清。,4、国家记忆:司马迁的五帝系统。5、文字记忆:尚书作为历史文献汇编,被为中国史学的开篇之作。开创史学著作体制化先河的史学作品:尚书、世本、竹书纪年、战国策、春秋、左传、国语,二、事、义、文:历史叙述的三要素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完整地提出历史叙述的三要素。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成为一种风气:“不学诗,无以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所说的“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称的历史事实,“文”则指历史纪录及其纂辑成果。所说的“

3、义”,包括政治观、社会伦理观、历史观、史学观等,可总称为历史思想。一般而言,任何历史纪录必须先有事实,然后才形之于书,整理成文。史事是一切历史记录和综合叙述的基础,史文则是历史过程、事实现象和历史思想的载体,历史思想又要通过历史叙述来表达和实现。,由文献言史学,大要不外事、义、文三端,三者经纬互持,方能构成史学。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其中,史义是史学的灵魂。,章学诚: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譬之人身,事者其骨,文者其肤,义者其精神者也。春秋本以史之文载当时之事的史书,而经孔子的改

4、作,赋予褒贬大义,成为百王之大法。经史互证、事义互证。一切历史作品都是客观历史与主观意识相结合的产物。,“信史原则”:一方面相信客观历史能够如实记录和叙述,并要求史家治史尽量摒弃成见,使记录和叙述适得其真。另一方面,又要求治史者不可放弃正当、合理的主观信念,必须赋予史学以某种真理性的意义,以为述往知来的借鉴。三、文史不分的传统1、历史叙述讲求文采的传统,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历史文学:史记、资治通鉴历史文学的真谛在于艺术地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使枯燥的历史故事变成活泼泼的历史叙述。然而,历史叙述与文学创作不同,卢奇安论撰史六条,刘知几史通叙事五条。不论何种风格的叙事,

5、历史文学仍须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以保持史学求真的宗旨为底色,而不能脱离历史事实,以虚构的形式进行艺术加工。真实与质朴是历史文学的两大要素。,但是,刘知几、章学诚反对文人修史。如唐朝修晋书。历史文学的法则在“以文运事”,毕竟不同于小说的“因文生事”。注重历史叙事的艺术特征,以文学的笔法撰写历史作品,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其代表:其在不违背历史真实原则基础上的文学创造。,不可把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学变成对历史的抒情式的文学表述,甚者完全脱离历史叙述的正轨而走上“对说”的歧途。四、历史叙述与历史理解的关系1、历史理解的差异性: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2、历史理解的地位:从历史思考到历史理解,再到历史

6、解释与历史叙述,构成一个链,式的逻辑演进过程。历史学家在开始工作之前,总要预先广泛收集资料,系统地加以整理和疏通,并通过各自的理解,使已有的以及新生成的认识归于系统化,进而构筑起自己历史解释与历史叙述的框架。历史文本既保存了撰写人的理解,又体现了阅读人的理解。,历史理解决定历史叙述的主题内容与核心理念,历史叙述的技术处理和外观形式也取决于历史理解的各个方面。叙述方式有叙事式的,有分析式的,其中分析式多用于专题的历史研究。,第二节 传统历史叙述的基本形式,一、以年代为中心的叙述编年体编年体历史作品代表:春秋、左传、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国榷、续资治通

7、鉴,以及各朝实录特点:历时性、共时性所长所短,二、以人物为中心的叙述纪传体代表作:世本及史记、汉书等“二十四”或“二十五”史体例:史记的五分法: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汉书的四分法:本纪、表、志(改“书”为“志”)、列传(“世家”并入“列传”)。,特点:容量巨大。典志体、传记体是纪传体的分支。后世官修史书,多依此体例。三、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纪事本末体代表作: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集录308件事。其后有春秋左氏传史类始末、,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续通鉴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三藩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圣武记优点:“文省于

8、纪传,事豁于编年。”局限性,四、以制度为中心的叙述典志体代表作:“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二十略、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刘锦藻续清文献通考“十通”,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辑稿、六朝国朝会要、经世大典、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春秋会要、唐六典、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以及宋代各朝的编敕五、经纬的变动:叙述体裁的多样化,1、纲目体朱熹资治通鉴纲目、陈均宋九朝编年备要、通鉴纲目续编2、学案体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清儒学案、民国学案、朱子新学案3、传记体,4、方志,第三节 历史叙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一、叙述结构的变动与早期的新式通史(一)

9、20世纪初新史学结构的更新,集中体瑞新编通史的设计与撰述中。梁启超的“原拟中国通史目录”(二)新编通史的编纂特点1、进步史观;2、贯通全史,划分历史阶段,分期叙述;3、民史色彩,关注社会下层生活史;4、采用章节体;5、新文体,二、多种类型与风格的通史叙述吕思勉白话本国史1923年,中国通史1940-1944年。吕氏又被称为通贯的断代史家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钱穆国史大纲1940年张荫麟中国史纲,周谷城中国通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郭沫若中国史稿三、通史叙述的“新综合体”与断代史、专题史的叙述新综合体,张舜徽中华人民通史白寿彝中国通史新型断代史:中国断代史系列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