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1784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修炼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李更生13094819237,一、引言:关于历史和传统的几点认识,1.关于历史的几点认识,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人类历史中的一些基本命题与核心思想,是在以公元前五百年为中心的“轴心时代”形成的,“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与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轴心时代”: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 中 国:孔子、老子 印 度:释迦牟尼 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2.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认识,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

2、会,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博士在发言中指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恐怕要回到2500年从孔子那儿找到支撑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依据与理念。美国前总统里根: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高了全世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世原则。,21世纪是华人的世纪!,江泽民、胡锦涛:21世纪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世纪!传承中华文化与传统的经典:四书、五经、三百千我们是否能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西方一句古老的格言:,一个青年人若不激进,是没有心脏;一个老年人若还激进,是没有大脑。虽然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现代化进程

3、中的懵懂的青年人。对于中国文化,顽固保守应该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那么,极端激进也必须和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用宽容和理性的态度来重新定位孔子,来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温情和敬意”与“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二、儒释道: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1.儒家发展历程,(1)孔孟之道的发展史诞生于春秋战国:创始人是孔子;集大成者为孟子;发展于汉代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主张,并逐渐成为主导文化;勃兴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曾经带来盛唐气象;衰弱于明清:“五四”对孔孟之道的全盘否定复兴于现代:西方新儒学的兴起和当今中国的儒学热。,(2)儒家思想的现代性“为政以德”、“天人

4、合一”、“做人为先”的主张与“德法并举”、和谐社会、学会做人等观念以极大的启示。,2.道家发展史,(1)道家之学的产生创始人是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道法自然”的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的命题来阐发之。(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新道家”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中国未来的命运:“自由就是无为而治”,以张绪通博士的道学的管理要旨(1992)为代表的新道家在美国的影响日渐增大。美国的里根总统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经大力推崇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3.佛教的发展历程,(1)创立于古代印度 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加多,相传他

5、在菩提树下悟道。(2)中国化过程:汉时传入(白马寺),隋唐时大发展:法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以及藏传佛教喇嘛教等。,南怀瑾:中国最后一位精通儒释道的大师,论语别裁老子他说 易经杂说参禅日记,儒:人所需要的!,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德道经,南怀瑾:道家像药店

6、,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佛: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南怀瑾: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三、和谐:儒释道三教共同追求的境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理念作为文化方面的支撑。和谐理念的生成途径是多维的,其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应该是我们在营造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着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传

7、统的。也是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大陆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1.“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达到的和谐境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以道家、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念与做法,而是竭力主张在“敬天”、“畏天”的基础上追求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尤其是道家的思想,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李约瑟:道家智慧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的行为。,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迭起,这无疑是破坏天人平衡与和谐的结果。正

8、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当代西方许多学者对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畏天”从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与政策法规等。,2.“人我合一”: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达到的和谐境界,儒家:“人我合一”的原则集中体现于其“仁道”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仁者不忧”,“仁者无敌”!与西方文化有悠久的利己主义(或称合理利己主义)不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直主张利他主义即仁道、恕道。,奥运会:和成天下,“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流。”,3.“欲理合一”:人自身内部欲望与理智关系问题上达到

9、的内心和谐状态。,人必须谨守“以理制欲”的原则。先秦思想家在承认欲望之合理性的同时几乎毫不例外地主张对欲望必须进行理性的引导。儒家:以礼制欲道家:以道治欲佛家:以悟抑欲,儒家:节欲。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不使可欲”等。道家:无欲。“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无欲则刚,“知足之足常足矣”。佛家:禁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心经)古老格言:天欲灭之,比先使之狂。小人得志便猖狂!,反对纵欲主义:“人之生也,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谓遁人也。”(列子杨朱)这和西方古希腊以来的张扬欲望传统也是相反的。这

10、个传统对我们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人性修炼中培养“不使可欲”的自制力,四、修养身心:三家的修炼观!,儒家强调道德的力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家强调自然的力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家强调觉悟的力量:佛教的“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它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由觉而悟,从而拥有信仰的过程。,(一)儒家修德的五项原则,1.德性立身的安身之道孔子有“三达德”之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孟子:“仁、义、礼、智“的“四端”说。董仲舒的“五常”说: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关于德性的总原则。,2.以和为贵的待人之道,论语:“礼之用,和为

11、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对“和”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君子和而不同。”二是“君子和而不流。”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这是儒家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德性原则。,3.中庸为美的处事之道,庸者,以中为用;所以,孔子讲“过犹不及”“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儒家关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则。做事不要太苦;享欲不要太乐;待人不要太苛;用物不要太荣。,4.克己复礼的修身之道,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还曾经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标指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12、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明代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儒家关于对己方面的德性原则。,5.诚信无欺交往之道,论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这是儒家关于交往方面的德性原则。,德治:儒家的管理智慧,儒家的孔孟之道以“德本财末”的原则为出发点,给出的是德治的柔性管理思路。它主张做事先做人,做人以德为本。一旦这样一个注重德行的价值观被有效地培植为团队文化和组织风气,它所产生的管理绩效是奖金刺激不出来的,也是制度约束不出来的。儒家认为,一个德行好的人其忠诚度和执行力是不用怀疑的。,(二)道家修身的智慧,1.天道自然与自然而

13、然的原则 天道自然,修身亦然;道法自然;天道无为,任物自然。,2、阴阳统一与相辅相生的原则,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人生亦应如此:老子:“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水无香;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太极思维原则:,3、崇尚无为与有所不为的原则,自然是无为的。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庄子:“不刻意而高。”庄子有“六无之德”的理论:无欲、无念、无名、无言、无功、无我。,元朝时的道士丘处机向成吉思汗献清净无为之策,曾受特别礼遇。丘处机:“清风当作伴,明月宜为邻。”清净无为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通

14、常又被称为“黄老之术”。,4、虚静之道与谨守柔弱的原则,自然是虚静的:老子:“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庄子:“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老子:“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谨守柔弱也是道家崇尚的做人韬略。,无为而治:道家的管理智慧,道家的老庄以“道法自然”的原则为出发点,给出的是无为而治的管理思路。它以不刻意、不勉强、不妄为为告诫,引导一个团队的组织成员遵循自然平和的处世之道。这对于平

15、息浮躁、急功近利,甚至胆大妄为的现代人心态,生成“无为才能够有为”的人生智慧显然有针砭之效。道家认为,一个悟道的人是最有忠诚度和执行力的。,(三)佛禅的五大修行智慧,1.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经)“空”即无常,故佛家讲“诸法无常”的教义。“外四空”:地、水、风、火。“内四空”:钱财、权位、家室、子女。因此,佛门主张“空观大千世界”。,空的力量,有“佛书”之誉的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就是空观这四大物事: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

16、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慧能:“心如虚空,名之为大。”这是现代管理中指向外部世界的觉悟力:空的力量。,2.四圣谛: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的真理,苦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等八苦。(世间是苦果)集谛:贪、嗔、痴“人生三毒”(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灭谛:断弃、离欲、灭没、寂静。(解脱与证果)道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离苦的道路),灭的力量,佛教讲述了“人生苦海无边”的事实,但是,它更给出了“回头是岸”的路径:“心无挂碍,故无烦恼。”(般若心经)慧能:“但净本

17、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净空法师:“看破、放下、随缘、自在”这是现代管理中指向自身心灵的觉悟力:灭的力量。,3、普渡众生:,众生是缘和惜缘的思想。印度佛教讲“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教义。禅则更多地讲个体生命与众生的必然性(即“缘”的原本含义)。佛祖曾以“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问弟子,从而阐明众生因缘的道理。,缘的力量,观音的宏愿:“人世间有苦难,就誓不成佛。”地藏王的宏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是人性修炼中指向与他人关系的觉悟力:缘的力量!,4、因果报应,佛祖有两大口头禅:其一是“三世轮回是因果”,其二是“怕因不怕果”。中国禅的教义里

18、更强调现世报: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果报的力量,乾隆:“一心一意大慈悲,无染无着;千手千眼观自在,有因有缘。”(五台山菩萨顶)培养果报之心的管理。这是人性修炼中指向为人处世的觉悟力:果报的力量。,5、六度修行,其一:“布施”度悭贪佛门主张“给予的快乐之道”:财布施、法布施、内布施。其二:“持戒”度毁犯佛祖的临终叮咛:“以戒为师”;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居士五戒;中国禅里更主张“心戒”。,5、六度修行,其三:“忍辱”度嗔恨弥勒和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19、其四:“精进”度懈怠晨钟暮鼓的激励;木鱼的象征;星云禅师“不可自满”的口头禅。,5、六度修行,其五:“智慧”度愚痴在佛门智慧又称般若或摩诃般若,主要体现为一种境界或称法门;其六:“禅定”度散乱“禅”为梵文音译,意为静修之意。慧能:“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平常心的力量,茶禅:为赵州和尚所创。佛家因此反对饮酒。“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这是人性修炼中指向人格砺炼的觉悟力:平常心的力量。,心,以,可,清,境由心造!,憨山和尚的口头禅: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都是好时节!这也就是禅理中“境由心造”的道理。,佛家修行的智慧,佛家以

20、“诸法无我”的教义为出发点,给出的是注重修行的管理思路。佛家认为修行的目的是达到觉悟的境界。修行以破除对“我”的执著为起点,通过对贪、嗔、痴之“人生三毒”的祛除,以达到空灵的人生境界。这一禅悟的境界不是要我们看空一切,而是教人看空应该看空的身外之物。佛家认为,一个觉悟的人是不可能没有忠诚度和执行力的。,结 束 语,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理性原则。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中汲取丰富的修身之道、处世之道和管理智慧。我们可以从中体悟“亦儒亦道亦禅”的圆融境界,以儒养心、以道养身、以禅养性。周易说:“既济,未济。”本次的交流到此已经结束,但希望诸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思、习、行”却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感谢您的聆听!悉听您的赐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