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2).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1898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5.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2).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教什么:教学目标的设计,显形目标、隐性目标。基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分析。(2)怎样教: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基于对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自身情况的分析。,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一、教学设计的基础(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主要体现新课标的什么理念?应用教育学和必理学上的什么理论?,(二)、教学背景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师情况分析教学资源分析教学经验分析,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2、为达到预期目

2、标,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3、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4、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新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确定:建立在课标、教材、学生分析的基础之上教学内容选择:包括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设计:总体模式、阶段教法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情境、问题链、媒体、程序、时间分配学案和检测设计,(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课堂教学活动起着调整和控制作用。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应从目标开始,我们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选定和准确的阐述。,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1)钻研课程标准(大纲),分析课程内容。(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

3、习状态。(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4)列出综合性目标。(5)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指学生在教学之后能做什么,即学生在教学结束时表现出来的终点行为,它用行为动词来表示,可以通过观察得到。行为表现是教师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证据,是课堂教学目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标不仅要说明学生能做什么,而且还要说明学生能这样做表明他具有何种能力。,、理解课标,例如:2.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显然,课标并未要求学生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和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也没要求学生掌握所有气候类型的成因。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不能包括这些。

4、,.分析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课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类型、特点和分布。()学会利用多种资源来搜集人口信息。()根据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其它指标进行人口统计,分析图表,绘制图表。,例如:必修2 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例如:必修2 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资料,发现有关人口的问题,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认识,就人口问题与他人讨论,互相交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思考生命

5、的价值与感恩(2)初步感悟正确的人口观(3)初步认识人地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恰当表述教学目标,例如 第一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上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2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图表和资料分析,简述太阳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电离层和磁场的影响。,学习目标,例:必修第二章第一节1、用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运用力学原理,图解说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风向。,(二)教学内容设计,教师不可能原封不动的将教材搬给学生或不加指导的任凭学生自发学习,而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

6、材进行科学的再加工,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简化,重新选择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材料。所选的材料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确定教学内容,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唯一标准,甚至不再是主要标准。课标才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最主要依据。分析课程标准,理清教学思路,整理教材,认真取舍,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理清教学思路,新课标对课程内容上虽不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教师头脑中不可没有知识体系,否则课就上得“乱”。从全局着手,理清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搭建一个内联外引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大气运动,影响,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天气,三圈环

7、流,季风环流,气候,气候类型,全球变化,梳理知识结构,地球的运动,公转,自转,黄赤交角,赤道面,黄道面,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四季更替,五带划分,例:热力环流,冷热不均 引起大气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冷却 受热 冷却,上升,下沉,低压 高压 低压,下沉,高压 低压 高压,例: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不同类型山地的形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地壳运动,地质构造,褶皱,断层,断块山,褶皱山,岩浆活动,火山,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侵蚀,堆积,侵蚀山,堆积山,例: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侵蚀地貌(侵蚀方向、强度)堆积地貌时间变化空

8、间差异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趋利避害,确定教与学的序,知识展开的序能力培养的序不同内容间的导入、衔接与过渡,两种组织顺序,归纳法:即由事实、事物细节开始,导引至概念及原理的形成,而后至问题的解决。布鲁纳主张按此种方法来组织和呈现教材。从各种事例归纳出一般法则,以掌握扎根于事实的结构,并用来解决新问题。在这种观点指导下,教材的组织是从特殊事例到一般原理,即先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然后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法:即从概念或原理开始,导引至事实,然后至观察、应用及问题解决。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组织内容,采用逐步分化的过程,把范围较广的概念分解成范围较狭窄的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穿插足够的材料

9、和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在渐近分化的同时注意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动画,例: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演绎式均质地面,不考虑地转偏向单圈环流均质地面,考虑地转偏向三圈环流地面海陆差异季风环流不必强调成因活动:绘图、制作、操作,教学建议,恰当使用教材,只有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才能知道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才能针对学生的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素材,这就要求老师依据确定好的教学目标、学生已有基础和教学思路对教材合理取

10、舍或替补其他案例.,充分使用教材,教材的核心内容:学科基本原理、理论、规律,都是由专家依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的,是教学的最主要素材。新课程不惟教材,但不能抛弃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也是联系课程标准的纽带,以及实现课程标准的桥梁。要使用好教材,就须认真钻研新教材,深刻领会编写意图。,灵活使用教材,1、灵活调整内容顺序如:必修中有关水圈的水体构成,可放在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中,也可放在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还可放在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再如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可将第三节城市化放在第一节讲。又如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中的新工

11、业区,亦可先讲“硅谷”的案例,再讲意大利的案例。,1、灵活调整内容顺序,例:必修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中有关大气运动内容原来顺序为:热力环流海陆风三圈环流季风城市热岛可调整为:热力环流城市热岛海陆风季风三圈环流例: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关于洋流的内容,灵活使用教材,2、更换案例素材 为了充分阐述地理原理、规律,教材中例举有大量素材,但一个素材只代表一个地域的情况,我国幅员辽阔,沿海与内陆、南方与北方、农村与城市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运用当地自然、人文素材及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素材,取代教材中的相应内容,形成在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最适合于自己的教学内容。,2、更换案例素

12、材,如课标中“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人教版教材选取了山地与河流地貌,教学中可根据情况灵活选用各种地质过程和地貌,如风成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又如课标中“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教材中选用了台风和寒潮,教学中可选用地震、泥石流、洪涝、干旱、雪灾等。再如课标“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教材中选取了水资源,教学中亦可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灵活使用教材,3、删减教材内容 为了增加学生的思考和活动,人教版教材中每节都尽多地设置了读图思考、阅读、活动,并在每章最后都设计了问题研究。这些都是精心设计的,很有参照价值,但不可能每个都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中有

13、时要“忍痛割爱”。,3、删减教材内容,例如:必修1第1章第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材中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课程标准中没有要求的,尤其是地震波的内容,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就可将其删掉。,3、删减教材内容,再如必修第章第节中有一个“读图思考”:北斗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一是偏离主干知识,二是学生不容易说清楚,教学可不用。,近日点,远日点,灵活使用教材,4、增加内容 如:必修1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教材中对大气圈介绍较简略,应适当增加大气垂直分层。因这既是其重要特点,教材其它地方也要用到。再如:必修

14、2标准“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都未用标题单独给出相关内容,而是穿插于其它内容中。教学中可考虑加上。,重点、难点的确认,重点:按照课标要求,重点就是能够贯穿全局,带动全局,对学生认知结构起核心作用,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和纽带作用;对后继所学知识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内容,它由在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难点:多数学生不容易接受的新知识、新方法。,1、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的教学内容。如:黄赤交角、地球的公转运动、三圈环流2、较为抽象,难以理解或运用数理知识的教学内容如:正午太阳高度、地转偏

15、向力、大气的水平运动3、包含了多个知识点,知识点过于集中,学生对于该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或因大多数学生遗忘所致的教学内容。如: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如何突破难点,针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充实感性知识或利用直观手段,尽量使知识直观、形象。针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分散知识点,各个击破的方法解决。针对包含了多个知识点,或涉及旧知识较多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查漏补缺,加强旧知识的复习的方式来解决。,(三)教学媒体设计,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传统:课本、教师、黑板、地球仪、挂图等现代信息技术:音、图像、影

16、像、动画、网络、电动模型和教具等,教学媒体设计,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媒体根据媒体特点选择教学媒体,(四)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1)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3)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4)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尽可能广泛地了解有关新的教学方法,以便自己选择。,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主要比较他们之间的特点、适用范围、优越性和局限性等。,不同类型知识教学方式的选择,一般地讲,对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应用,应采取以学生自

17、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于难点,应采取教师讲解的方法。对于地理事实、地理数据的学习可以采用阅读法、记忆法;对于地理现象可采用调查法;对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学习可以采用读图分析法、综合归纳法、对比分析法等。对关键性知识和规律原理,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使课程目标得以全面实现。要选择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教材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三者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联系实际的方法,太阳活动、季节的变化、水池水下漏产生的漩涡、教室内外的对流、天气变化与天气预报、沙滩与海水的昼夜

18、温度、冬夏季的风向、热水杯盖上的凝水、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灾害等。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村落形态、城镇规模、城市结构、交通、商业、服务设施等。,实践的方法观测、实验、调查、野外实习,天文观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气象观测、温室效应、热力环流、水循环、水文观测、洋流、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土壤、植被 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交通等社会调查,(五)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启

19、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教学过程的理解,1、组织活动设计2、认知活动设计3、情感活动设计4、评价活动设计,1、组织活动设计,组织活动是使课堂教学有序、顺利进行的保证。其设计内容包括: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设计;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2、认知活动设计,认知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1)学生学习起始状态的诊断设计;(2)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设计;(3)教学内容设计。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删和重新组合,重、难点确定及处理

20、,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4)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使用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所长、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选用恰当的教学媒体。(5)学生活动设计。包括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过程、学法指导及调控措施等内容。,3、情态活动设计,认知活动离不开情态因素的参与和推动,而情态发展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情意活动设计包括:(1)教学活动情境化设计将教学活动置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2)教学活动情感化设计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4、反馈活动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反馈活动设计,包括:(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

21、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情绪、行为的即时反馈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2)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设计。,地理学习过程的反馈设计,(1)学习方式的运用状况;(2)组织纪律状况;(3)介入和倾听的程度;(4)主动发表意见的程度;(5)与组员合作的程度;(6)意志、毅力和探索的程度(7)“参与障碍”(注意力分散,交往技能差、人际关系不 良)的排斥程度;(8)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9)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水平;(10)区域分析、综合比较方法运用的水平;(11)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水平(12)对地理概念、区域地理特征的理解水平。,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1、创设问题情景,明确学习

22、目标(以问题引领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看个究竟”的冲动。(问题性、适度的学习困难、使用“反馈-调节”机制。)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性活动(1)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2)要提供学习指导,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观察、类比、联系以及交流等活动,以提高学习效果。,3、组织变式训练:通过案例归纳、概括共同特征,形成正确概念、原理、规律。4、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结合必要的讲解,指导学生从联系实际的角度研究新知识,将新知识概括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二是

23、提供适当应用新知识的机会。5、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调节: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检测学习效果。,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运用,1.讲授式 讲授式是大班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是设置情境和问题。合理设置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所在。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1、讲授式,在教学中多运用启发式讲授:通过设疑启发、读图启发、假设启发、联想启发、情景启发等方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就是启发式讲授。例如:运用设疑(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读图(

24、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联想(什么情况下地球无昼夜变化?)假设(地球没有自转有昼夜吗?有昼夜交替吗?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上的温度带如何变化?)、情境(吕梁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如何安?)。,(1)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2)提问要把着眼点集中在教学的难点上。(3)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4)提问要巧妙创设问题情境。(5)提问力求新颖有趣。(6)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启发式提问,、地球大气的热量来自哪里?、同一地点大气的温度与海拔高度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近地面大气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地面的热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而不是太阳?、请说明大气的受热

25、过程。,案例:必修1第2章第1节标题1:大气的受热过程,2、探究式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探究式学习:学生在学科领域或活动实践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实践操作、总结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对问题的认识,再加上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最终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方式,(1)演示探究运

26、用教具或动画等,引导学生把直接和间接知识联系起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世界洋流分布、褶皱山的形成、板块构造,(2)实验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独自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探究能力的方法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热力环流,(3)观察探究,引导学生自己从实际或地理图像中获取感性素材,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活动,将观察成果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探究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方法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商业区的分布,(4)案例探究,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吸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事例或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论证、评价

27、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探究能力的方法四川汶川大地震、当地的农业生产类型、聚落的发展,(5)假设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探究,把复杂化为简单,既先假设只受首要因子的影响,其他因子不影响,然后逐个增加影响因子,不断深入分析,从而解释复杂的地理问题。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洋流的形成,案例分析: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1、感知经验:城市的分布和地形之间是有关系的,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先验命题:平原地区是世界城市分布中地形因素的首选。,2、假设命题成立的条件:城市的分布只和自然环境有关系,与社会经济因素无关;在自然环境中,以地形为主要因素。,3、定义、分类、度量:地形的分类 城市规模的定义

28、,4、实施方案:中国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视觉感知,提供数据,地势三级阶梯的面积、人口和城市数目比例的对比,海拔与人口的对比,人口地理分界线(黑龙江爱辉县云南腾冲县)两侧人口和面积对比,空间表达: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多。,美国城市和人口分布,5、验证1,巴西地形和城市分布,验证2,6、结论和解释,先验命题不成立。,自然要素中的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低纬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英国高中地理课中的探究活动是这样设计的:,1看看照片上四个同学的想法,他们的观点对吗?写下你自己关于地震和火山分布的假设。,2阅读近几年发生的主要火山、地震的表格,根据表中

29、提供的经纬度,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的准确位置。在一张世界空白图上把它们标注出来。,3在网上查询关于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最新资料,在你的世界空白图上补充你找到的最新信息。4读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与你自己画的那张图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5回头看看照片上四个同学的观点,利用学习的知识反驳他们。再看看你自己的假设,你觉得对吗?现在你知道得更多了,需要重新写你的假设吗?如果需要,马上写吧!,6读地球板块示意图,注意板块边界和板块的运动方向。对照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你有什么发现?,这是一节的典型的探究活动课,其基本结构是:提出假设搜集资料验证和修改假设对新的假设做出解释。,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从具体实际问

30、题入手,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和体验的教学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一般程序,探究型:选取案例确定问题提出方案验证方案得出成果 验证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实际案例分析型:提供和呈现案例分析和讨论案例总结案例,案例的选择,针对性: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能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真实性、客观性:案例必须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客观实际。适时性:案例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用性:案例须与现实生活紧密有关,所得结论能用于生活实际。,案例教学的案例汶川大地震,呈现案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料学生提

31、出问题:地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没有预报出来?如何抗震减灾?如何避震?如何自救与救人?进一步收集资料,分组分析不同的同问题进行组间交流进行评价,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约翰逊兄弟美国)不仅仅是一种方示,更是一种意识,还要建立归属感和团队精神。首先是分组:特别强调异质分组确定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角色合作就是要协作,协作就要分工各展所长,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组间竞争与合作,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强调指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这应该作为一条规则

32、,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5、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也是所有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学会 会学,三、实施教学,随机应变:设计的再仔细,也有考虑不到的。预设与现实总是存在差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让生成性问题成为学生发展的助力。如:讲海水大规模的运动时,选用了资料中国鸭舰队环球旅行15载,提出问题:为什么玩具鸭能全球旅行?有的班学生答出了洋流,也有的班学生答波浪或潮汐。答的多更说明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四、课堂教学评价,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评价方式应尽可能作到目的性、可操作性强,灵活多样。采用多元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

33、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生成的要求。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新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1、旧观念,依然有不少教师重知识传授,不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少教师参加了新课程岗前培训,学习新理论、新课标、新教材,但在教学中都没有对自己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理解不透,把握不好,总改不好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旧习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得到尊重,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观念淡化,甚至是忽略了。,2、教教材,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教师依然摆脱不了“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旧的课程观念的束

34、缚,在教学中“从教材到教材”,把教材作为惟 一的教学资源,不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不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验,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开发甚至忽视教师自身和其他的教学资源,不敢质疑教材。,3、重结论,重结论,不重过程和方法。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发挥教师作用的关系的研究,忽略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建构过程,注重一味地输送结论,甚至要求学生一味地死背标准答案,忽略学生的探究、参与、体验、实践等美好而有趣的过程。,4、重形式,重形式而轻实效,课上得很“精彩”,实际是很花哨,有的还是“大杂烩”。课上提出了很多问题,展示了很多案例,搞了很多活动,用现代信息技术给视觉和听觉连续不断

35、地冲击。,5、课时不足,(1)课标把握不准,“超标”教学,(3)讨论、探究的问题太多,(5)计划不足,(4)生成性教学问题处理不当,(2)教学方式陈旧,仍然迷信多讲,反复练,6、关于教学评价和考试,教学设计评价:针对性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流畅性教学效果评价:有效性考试:模块考试、会考和高考,课标中的地理学习评价建议应该是所有考试的依据,评价学生地理知识和应用状况,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评价学生地理技能的形成与运用状况,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地理技能所取得的学习和研究

36、成果的正确程度和实际价值。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应重点了解学生对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研究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例:2008年全国文综第36题,(1)判断G河自N点至点M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2)说明G河水流丰富的原因(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成绩分析,(1)平均分2.70分,难度值0.30,最高分9分,最低分0分。(2)平均分5.52分,难度值约0.50,最高分11分,最低分0分。(3)平均分3.16分,难度值约0.2左右,最高分16分,最低分0分。,2009年重庆高考题,36.(36)根据图5和表3资料,并

37、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16分)为什么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6分)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14分),参考答案,()季节变化特点:洪水期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枯水期出现在冬半年。原因:尼罗河三个源流的流域大部分,以及流域内降水量最大、产流量最多的地区,位于北半球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区),雨季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产生径流多;干季出现在冬半年,产生径流少。()(尼罗河枯水期时,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都进入枯水期,产生的径流少;)白尼罗河源流流域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为雨季,所以白尼罗河产生的径流多。()尼罗

38、河径流季节变化显著,导致尼罗河谷和三角洲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洪水每年定期泛滥,洪水泛滥之后,开始农耕。枯水季节是农作物生长和收获季节。洪水泛滥时被淹农田表面沉积一层肥沃的淤泥,使土壤年年肥力不减,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2009北京高考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归纳图中旅游资源的类型,并说明各类型的分布特点。(6分)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泥沙含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8分)概述图中高原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5分)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分)指出图中的山脉名称、走向,并简述其自然地理意义。(10分),参考答案,2009年山东高考题,(1)

39、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分析B地年降水量少于A地的原因。(4分)(2)在制作地图时,我们可以根据相邻实测点的高程确定它们之间待定高程点的位置来绘制等高线。请用此方法绘出C地的400m等高线。(2分),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6中C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m)读图回答(1)(2)题。,图7为该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回答第(3)题(3)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8分)图8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

40、各自GDP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第(4)题。(4)比较分析A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4分)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3分),参考答案,(1)低山丘陵 流水侵蚀 原因:处于沿海平原,地势低,不易形成地形雨,受台湾山脉阻挡,水汽较少。(2)如图所示(等高线位置基本正确,平滑完整)。(3)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 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4)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答案一:赞同。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 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谢谢!希望就教学的问题相互探讨,赵军 北京171中学 100013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