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埔前镇河背村至陂角村大道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3107.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1933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埔前镇河背村至陂角村大道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310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埔前镇河背村至陂角村大道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310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埔前镇河背村至陂角村大道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310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埔前镇河背村至陂角村大道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310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埔前镇河背村至陂角村大道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310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埔前镇河背村至陂角村大道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310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公示简介:埔前镇河背村至陂角村大道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3107.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报告表编号 2015 年编号 068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 埔前镇河背村至陂角村大道建设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 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人民政府 编制日期: 2015年6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道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

2、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埔前镇河背村至陂角村大道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人民政府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人民政府联系电话传 真邮政编码517000建设地点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立项审批部门立项审批部门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

3、码(T138)城市道路占地面积(平方米)108360建筑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4950其中:环保投资(万元)200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4.04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背景为适应河源市道路规划的总体布局、埔前镇的整体规划,加快源城经济发展的步伐,完善埔前镇的交通基础设施,源城区埔前镇政府拟在埔前镇陂角村的白石围、松利、榄树下等地段建设一条埔前镇河背村至陂角村大道。本项目建成后,将与周边路网连接,提高埔前镇整体城市道路服务等级,为居民出行,运输提供更加便利的环境。本项目的建设及投入使用后,均会对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产生有利和不利、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4、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的要求,本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业主委托本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业主委托后,评价单位对项目现场及周围进行了实地踏勘和环境状况初步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并依据项目特性编制完成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二、建设地点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项目沿线两侧为民居和农地。项目中心坐标为E1143624.31,N233639.13。具体位置详见附图。三、建设规模和内容埔前镇河背村至陂角村大道建设工程项目位于埔前镇陂角村,该项目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5、速度40km/h,路基宽20m,路面宽14m,属于城市次干道路。项目起点与埔前镇龙岭工业园龙滨大道衔接,途径白石围、松利、榄树下,终点止于客家黄酒基地奠基仪式广场,设计路线总长3.676k,全线占用土地162.54亩。该项目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沥青混凝土路面约48681平方米,人行道约9090平方米,自行车道8780平方米,涵洞十三道,桥梁一座,道路照明3.226千米以及绿化和环保工程3.226km等工程。项目由主线及两条支线组成,其中主线长3.226km,支线一长294m,支线二长156m。主线路基宽度20米,起点与埔前镇龙岭工业园龙滨大道衔接,路线整体呈西北走向。沿乡道Y198线经白石围

6、、松利、榄树下,终点止于客家黄基地奠基仪式广场,路线全长3.226公里。支线一起点位于主线桩号K3+180处,沿旧路展线接入埔前镇公墓山公路,路线全长0.294公里。支线二起点位于主线终点,往西南展线设中桥接入乡道Y199线,路线全长0.156公里。 该项目主要工程量如表1所示:表1 主要工程量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主线支线一支线二1路线总长Km3.2260.2940.1562路基挖土石方数量1000m326.342146773路基填土石方数量1000m3131.26315661744排水工程Km32260.2940.1565挡土墙m/m2561/240294/1006沥青混凝土路面1000m2

7、47.3711.317水泥混凝土路面10001.898人行道10008.70.399自行车道10008.390.3910涵洞道103新建11桥梁座1-3x13新建12路线平面交叉口处17113安全设施Km3.2260.2940.15614道路照明Km3.22615改河工程米14016绿化及环境保护工程Km3.2260.15617占用土地亩162.54四、投资估算经概算,该项目工程总造价约为4950万元。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项目周围主要为农地和民居,环境较好,无明显污染源。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

8、、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1、地理位置项目所在地河源市源城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其范围在东经1141511450,北纬23402410之间,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交界。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205国道、广梅汕铁路、1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河源市是广东经济北上,向内梯度推进的接力站和支撑点,是南连珠三角北接闽、赣、浙的重要通道,是全省优质生态环境基地和生态屏障。2、气候概况河源市位于北回归线北缘,广东省中部

9、偏东,东江、新丰江纵贯全境,山地和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95%。这里长夏短冬,年平均气温21.2,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2.0,极端最低气温-3.8;7月-8月最热,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39.0;全年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日数平均为16.6天。年平均降雨量1965mm,86%集中在3月9月份,其中3月-6月雨量均在340mm以上,而11月、12月均不到37mm。全年月平均降水日数均在11天以上,其中5月、6月各为20天左右,11月最少,不到5天。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均可出现降雪天气,但机会极少,年平均降雪日数仅为0.2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相对湿度年变化较大,3月-9月各月相对

10、湿度为79-84%,其余各月均在69%-75%。风向季节变化明显,4月8月多南风,1月3月及9月-12月以北风为主,各月均以静风频率为最高,8月-10月为40%44%,其余各月均为31%37%,年平均风速为1.5m/s,各月风速变化不大,在1.2m/s1.7m/s之间。全年日照时数为1790h,3月日照最少,仅108.8h,7月-10月均超过200h。全年各月均可出现雾,年雾日为4天。雷暴终年可见,入夏后逐渐增多,8月达高峰,全年雷暴日数为83天,最多年达106天。其主要气候参数如下:(1)年平均气压1009.0hPa夏季平均气压1001.0hPa冬季平均气压1016.4hPa(2)年平均地面

11、温度21.2极端最高温度39.3极端最低温度-3.8(3)年平均相对湿度77%最热月月平均湿度81%最冷月月平均湿度70%(4)年平均降水量1965mm一日最大降水量399.3mm一小时最大降水量96.2mm(5)夏季主导风向南风冬季主导风向北风年平均风速1.5m/s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22.6m/s(6)年平均大风日数2.1天年平均降雪日数0.2天年平均雷暴日数83天3、地形地貌河源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53%,丘陵占36%,谷地和平原占11%。全市山势分别向东江、新丰江倾斜,罗浮山脉呈现东北-西南方向斜贯本境,九连山脉由和平、连平向西南延伸至广州白云山。紫金东南部山地属莲花山支脉

12、。连平县的黄牛石,海拔1340米,是全市最高峰。河源山地、丘陵大部分海拔较低,坡度在30以下,宜植面积90%以上。河源有三大台地平原:灯塔盆地,位于东源县中部,连平县东南部和和平县西南部,面积1941平方公里;川南盆地位于龙川县南部、东源县东北部,面积1000平方公里;源城盆地位于源城区及紫金县西北部,面积1230平方公里。丘陵主要分布在三大盆地四周。4、水文特征东江是河源市最大河流,发源于江西,由北向南,经和平、龙川、东源、市区入惠州。新丰江是东江最大支流,发源于新丰县,汇连平水、大席水、忠信水、游溪水、锡场水、客家水等二级支流,在河源城区东部注入东江,全长163km,流域面积5813km2

13、,水能理论蕴藏量131.71万千瓦,现已开发57.6万千瓦。境内尚有柏布河、七礤河、东埔河等一级支流和山区性河流,水力资源丰富。1960年建的新丰江水库,湖区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370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39亿m3;1973年在东江干流建的枫树坝水库汇水面积5151km2,水库水面面积112 km2,总库容19.4亿m3。新丰江是东江流域暴雨中心。46月份主要是峰面雨为主,79月份多为台风雨洪水,其特点是峰高量大,易涨易退。1964年龙川站实测最高洪水位为73.73m,洪峰流量为10200 m3/s。5、生态环境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肥沃,地势低平,水土资源丰富。6、生物资

14、源(1)植物资源河源市境内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目前,植被多为疏松林,旱生性灌草丛、草丛和农业生态群落。主要植被为马尾松、湿地松、芒箕等,主要的农作物为水稻、甘蔗、荔枝、柑桔等。(2)动植资源主要的野生动物为野兔、狐、黄鼬、山鸡、乌鸦、喜鹊、斑鸠、麻雀、啄木鸟、猫头鹰等。(3)土壤项目所在地的主要土壤为赤红壤、紫色土、水稻土和潮湿沙泥土。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社会人口:201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66.78万人。其中,年末常住人口303.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5万人,增长0.9%,城镇化人口比重40.65%。社会经济: 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

15、生产总值68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快4.3和3.5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8位。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亿元,增长6.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37.11亿元,增长15.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3%,拉动GDP增长8.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60.15亿元,增长8.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6%,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员增加值113.01亿元,增长11.2%,占GDP比重16.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7:

16、48.7:38.6调整为12.2:49.6:38.2,其中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9个百分点。2013年,河源市人均GDP为22499元,折算为3633美元。民生、社会保障: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78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13:1缩小至2.10:1(农民收入为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488。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44平方米,全年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22820户。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4.9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287.24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8

17、0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24万人。旅游:2013年接待游客1908.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国内游客1902.20万人次,增长15.6%;国际游客6.22万人次,增长7.9%。旅游总收入15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2013年末,全市各类旅行社44家;改造了万绿湖等一批主要景区景点,开发了赵佗故城、林寨古村等一批新景区,引进了东江DD庄园、东江源温泉度假村、康泉18国际生态旅游城等一批大型旅游产业项目,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已评定星级饭店21家,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2家。交通:2013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346公里,比上年增加95公里

18、。教育和科技: 2013年,全市新增15个教育强镇,连平县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县。全市共有幼儿园487所,在园幼儿12.33万人,学前教育幼儿毛入园率为87.6%,净入园率为78.3%;小学585所,撤并507所,在校学生24.76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9%;普通中学152所,其中初级中学115所,高级中学16所,完全中学21所。初中在校学生12.24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52%,高中在校学生7.3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9.11%,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70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1.61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287人,在校生12398人。文化:2013年末,全市共有

19、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07个,其中文化馆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00个,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7个,馆藏量达61.99万册;博物馆、纪念馆8个,文物藏品5.75万件。卫生: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094个(含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其中医院、卫生院126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7个,妇幼保健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28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8171张。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277人,其中执业医师2798人,执业助理医师1729人,注册护士4416人。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

20、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1)本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功能属性见表1:表1建设项目环境功能属性一览表编号项 目类 别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域;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2水环境功能区东江、埔前河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3声环境功能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 4是否基本农田保护区否5是否风景保护区否6是否水库库区否(2)环境质量现状根据河源市环境监测站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表明:A.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污染因子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

21、B.本项目相关水体东江、埔前河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C. 道路沿线声环境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即等效声级为昼间60dB(A)、夜间50dB(A)。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项目沿线两侧为农地和民居,周围没有需要特殊保护的重要文物、学校、医院等,因此,主要保护目标为保护好沿线两侧的居民楼,要注意降低项目施工期噪音排放和扬尘影响,减轻项目建设对居民的大气和声环境影响,此外,要保护好当地的大环境,使本项目在建设和运营后维持现有水平。1、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是

22、周围的生活环境在本项目营运时不受明显影响,保护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类标准。2、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保护目标是使受纳水体东江、埔前河水质不因本项目的建设而受明显影响,保护该区域水环境质量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3、声环境保护目标声环境保护目标是确保项目场界声环境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本项目敏感目标见下表。表2 项目敏感目标统计表序号环境保护目标方位环境保护目标功能1居民楼两侧噪声、扬尘2埔前河西南侧水环境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根据标准要求,并征得河源市环保局同意,环境质量执行如下标准

23、:A、环境空气质量:项目建成后评价区域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B、水环境质量:项目所在区域的东江、埔前河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C、声环境质量:项目建成后评价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选用原则,并征得河源市环保局同意,项目污染物排放执行如下标准:A、水污染物排放:执行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经源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最终出水执行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

24、8918-2002)一级A标准中较严者。B、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 第二时段二级标准。C、边界噪声: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标准限值。 总量控制指标本项目建成后不产生新的国家控制污染物,因此本报告表不提出总量控制目标。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铺设管网铺路面平整路面路面开挖 交通附属设施工程路灯工程绿化工程修建涵洞、桥梁 主要污染工序:本项目主要污染分析如下:一、项目施工期1、废气:施工期间的大气污染源主要为汽车、装卸设备等施工机械运行时产生的燃油废气;汽车运输、料场及基础开挖

25、、土壤装卸等产生的扬尘和逸散尘等。污染物质的主要成分是TSP、SO2、NO2、油烟和粉尘,尤其粉尘污染最为严重,但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2、废水:项目施工期间的水污染源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工程废水及暴雨的地表径流。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Cr和SS,施工机械废水和暴雨的地表径流主要污染物为SS、油类等。施工期间生活污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盥洗水和厕所冲洗水,其中含有各种固体悬浮物、含磷洗涤剂等。施工工程废水主要为填、挖土方过程产生的泥浆水、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和冲洗废水,含有大量固体悬浮物。暴雨地表径流不但可以带走挖方土壤,还会带走部分垃圾,弃土等,包含各种油类、化学品等污染物。

26、由于工程量不确定,施工工程废水和暴雨径流废水不作估算。3、固废:施工过程中固体废物主要为道路施工垃圾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由于工程量不确定,故不作估算。4、噪声:施工期间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如挖土机、推土机、空压机、混凝土震捣棒、运输车辆等),大多为不连续噪声,参考类似项目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源强,见表3。表3 施工期主要设备产生的噪声源强设备名称源强dB(A)备 注挖土机90一米处推土机82-90一米处空压机85-90一米处混凝土震捣棒100一米处载重车90一米处由于这些施工多在露天作业,大部分机械又经常运移,无法采取较为常规的隔声措施,再加上施工噪声具有

27、突发性、撞击性的特点,因此施工时产生的噪声会对周围声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5、生态:施工期间道路开挖过程会造成土地的裸露,雨天时形成水土流失,晴天时造成扬尘,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由于本项目工程量不大,主要为人为施工,随工程结束影响也将消失二、项目营运期 1、废气主要为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以及路面扬尘。机动车辆废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机动车曲轴箱漏气、燃油系统挥发和排气管的排放,主要为CO、NOx。CO是燃料在发动机内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主要取决于空燃比和各种汽缸燃料分配的均匀性。NOx是汽缸内过量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高温下形成的产物。THC产生于汽缸壁面淬效应和混合缸不完全燃烧

28、。此外,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轮胎使路面积尘扬起,从而产生二次扬尘污染,在运送散装含尘物料时,由于洒落、风吹等原因,使物料产生扬尘污染。 2、废水主要为雨水冲刷路面形成的地面径流,含有较多的悬浮物以及少量油污。项目配套设置排水系统,雨水排入雨水管道。3、噪声1)、道路营运后,道路行驶的车辆的发动机产生噪声;另外,车辆行驶过程引起的气流湍动、鸣喇叭、排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磨擦等也会产生噪声。2)、由于道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高速行驶的汽车发生振动所产生的噪声。预测项目交通噪声值为6580dB(A)。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单位)排放浓度

29、及排放量(单位)大气污染物施工车辆运输、施工机械作业CO、THC、NOx量少,无组织排放量少,无组织排放道路施工、车辆运输粉尘、TSP量少,无组织排放量少,无组织排放营运期行驶车辆CO、THC、NOx、扬尘量少,无组织排放量少,无组织排放水污染物施工人员生活废水CODCr、SS少量少量施工工程废水SS、石油类一定量一定量雨水冲刷路面形成的地面径流SS、石油类少量少量固体废物道路及附属工程施工垃圾、弃土、弃渣、一定量一定量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少量少量噪声建设期:各种建筑施工机械运行产生的噪声,其分贝值在8595之间。运营期:主要来自道路上行使车辆的交通噪声,其分贝值在6580之间。主要生态影响本项目

30、主要生态影响是施工过程造成的水土流失,随着工程的结束影响将消失。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空气质量影响分析项目施工期间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施工过程中土地开挖、平整,材料装卸、树苗种植过程产生的粉尘及施工过程运输引起的二次扬尘。(2)以燃油为动力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在施工场地附近排放一定量的废气。项目建设时,要注意在施工期间的大气污染防治,尽可能减少粉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期间运输车辆行驶路线应尽量避开居民点和其他敏感点,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减轻由于施工车辆运行导致的二次扬尘等污染。在施工过程中对可能造成扬尘的装卸等施工现场,要有具体的防护措施,以防止较大扬尘蔓延。特

31、别注意不能随意乱丢、乱放垃圾。主要防治措施如下:(1)项目工程材料、土方或废弃物应及时运走,如来不及运走,应采取覆盖防尘布等措施,防止风蚀起尘。(2)在施工段洒水降尘,每天洒水3-5次,保持地面和空气一定的湿度,减少扬尘的产生;(3) 进出运输车辆装载的物料、垃圾、渣土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车斗用苫布遮盖或采取密闭车斗。若用苫布遮盖,苫布边缘至少要遮住槽帮上沿,保证物料、渣土、垃圾等不露出。车辆应按批准路线和时间进行物料、渣土、垃圾的运输。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作业开挖等产生的泥浆水、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冲洗水、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下雨时冲刷浮土、弃土

32、等产生的地表径流等。施工期间,由于施工人员和机械大量进入,下雨时,施工区面源污染物随雨水排入河流,影响水质,另外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废水和清洗进出施工场地车辆车身的泥土而形成的洗车水直接排放对附近水域的水环境造成影响。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1)部分淤泥、岩浆、废渣漏入水体对水域将造成影响。(2)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未经集中处理,直接向水体排放。(3)施工期对水体的油污染,来自施工使用的机械、设备的用油或事故性用油的溢出,贮存油的泵出,盛装容器残油的倒出,机修过程中的残油、废油、洗涤油污水、抹布等的倒出,机器转轴润油的溢出等。(4)施工过程中,开挖土方时大量泥浆水流入水

33、中,造成施工区附近水体有机物和泥沙含是增加,水质变差。施工期水污染控制措施:(1)施工期人工砂石料排水和基坑废水应经沉淀隔砂处理后用于施工路段洒水抑尘和回用绿化。(2)对于施工人员生活废水,建议设置流动厕所或租用当地现有的房屋作为临时施工驻地,将粪便污水与生活污水收集后送源城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尾水达标排放。(3)含油废水采取隔油池或者油水分离器进行处理。(4)水土流失可能导致悬浮物增加的范围更加广泛,因此须切实落实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施工期水土流失。同时应注意做好施工期间土料、粉尘清理工作,避免由于雨水冲刷淤塞下水道和河道。3、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间施工场地会产生大量渣土、地

34、表开挖余泥、施工剩余废物等。对产生的施工垃圾应遵循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原则,能回收或综合利用的尽量分类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应妥善处置,不得造成二次污染。项目的施工垃圾应根据河源市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处置,及时清运和处理施工弃土,将其运至指定地方,运输车辆应采用封闭式,在运输过程中,杜绝沿途撒落,可避免施工弃土对环境的影响。施工期产生的其他固体废物,如废弃材料、苗木、塑料薄膜及时送垃圾场和废品站处理;工程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力和物力,尽快将施工场地内的渣土和余泥处置干净。本项目施工弃土和固体废弃物经妥善、及时处置后不会产生影响。项目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应集中密闭堆放,及时送

35、垃圾场处理,对环境影响不大。4、噪声影响分析根据对同类项目的类比调查,项目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噪声有时会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虽然道路施工作业噪声不可避免,但为了降低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施工,采取适当的实施措施来减轻噪声污染,为此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河源市市区环境噪声污染管理暂行规定(河府201078号)的各项噪声控制措施和规定,将上述影响降到可接受的范围。主要的噪声控制措施包括:(1)严禁高噪声设备在作息时间(12:00-14:30和22:00-次日6:00)作业。(2)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的设备,施工场地的

36、机械在闲置时应关闭马达,一切机动设备均应适时检修,以避免不良部件松动设备的震动或消音部件的损坏而产生很强的噪声,并加强对设备的定期保养,严格操作规范。(3)施工部门应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和施工场所,高噪声作业区应远离环境敏感区,对个别影响较为严重的施工场地,必要时需采取临时的隔声围护结构或吸隔声屏障。(4)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较大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15日前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办理建筑施工噪声排放许可证。5、生态影响分析本工程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工程施工造成

37、的土壤流失受坡度的影响较大,其侵蚀程度随流失面坡度的增加而大为增加。工程造成的土壤侵蚀程度与防护与否密切相关,当工程对路基采取平整压实,对裸露路肩采取铺草皮、路基面铺混凝土等防护措施后,土壤侵蚀程度可降至微度侵蚀,从而减少水土流失。为避免本项目的建设可能引起水土流失,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降低对沿线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考虑节省项目投资的同时,还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项目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因占用土地对沿线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措施建议如下:(1)合理规划施工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雨季期间,因而合理规划施工期很有必要。施工单位应和气象部门联系,事先掌握施工区域降雨时间和特点,合理制

38、定施工计划,及时掌握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情况,以便在雨前及时地将填铺的松土压实、用沙袋、废纸皮、稻草或草度等遮盖坡面进行临时应急防护,减缓暴雨对坡面的剧烈冲刷,同时对边坡的临时排水沟进行必要的疏通、整修、减少护坡的水土流失。(2)路面排水工程和修路同步进行。在进行土方工程的同时,对于路面的排水工程,尽量争取同步进行,预防雨季路面形成的径流直接冲刷坡面引起水土流失。排水工程设计措施,要充分考虑本地气候特点(降雨量丰富,降雨量大)和该区域的具体情况,在实际施工时加以具体落实。(3)其他建议措施 优化施工方案,使土石方尽可能平衡,尽可能移挖作填,以减少土石方工程;尽量少占地,少占农田和果园;对工程

39、沿线现有植被,应最大限度减少铲除和破坏力度:对施工现场所必须的场地,尽可能选择设置于菲林地段或荒坡杂地上;路线应尽量避免高填方,对路基、边坡设置挡土墙或在土边坡面种植草皮,防治雨水冲刷边坡造成水土流失口。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1、噪声环境影响分析工程营运后,沿线的环境噪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应进行必要的道路交通噪声治理,可通过设置禁止鸣喇叭的标志、设置限速标志、种植绿化隔音林带,对受噪声影响较大的居民可采取安装隔音玻璃等措施,将项目噪声对噪声敏感点的影响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达到相关的标准。2、污水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营运期水环境污染源主要为雨水冲刷路面形成的废水。工程配套设置排水系统,雨水排入

40、雨水管道,不会对埔前河和东江水质产生明显影响。营运期水环境保护措施:1)加强营运期道路的管理,保持路面清洁,及时清除运输车辆抛洒在路面的污染,减缓路面径流冲刷污物的数量。2)一旦发生有毒有害物质外泄,应及时处理、清除,避免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地面水体而造成污染事件。3、空气环境影响分析道路建成后,汽车尾气是环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与交通量成比例增加,与车辆的类型以及机动车运行的工况有关。建议采取以下环保措施,降低污染。(1)加强道路管理,规定车速范围。(2)加装车辆排气净化装置,降低各类污染物的单车排放量。4、节能措施在公路运营期间,路灯用电是主要能耗的大户,因此,本项目节能的

41、重点在于路灯。照明灯具应选用发光效率高、功率损耗低、使用寿命长的灯具(如碘钨灯、高压钠灯),以节省用电。路灯控制方式可采取时控、光控和手控三种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结合使用,并按道路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全夜灯和半夜灯。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防治措施预期治理效果大气污染物施工车辆运输、施工机械作业CO、THC、NOx加强管理达到相关排放要求道路施工、车辆运输粉尘、TSP洒水,保持地表湿润营运期行使车辆CO、THC、NOx、扬尘加强管理水污染物施工人员生活废水CODCr、SS设置流动厕所或租用当地民房,粪便污水与生活污水收集后排入市政

42、污水管网送源城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尾水达标排放达到相关排放要求施工工程废水SS、石油类混凝土基地设置隔砂、沉淀池、隔油池,废水处理后用于场地洒水抑尘雨水冲刷路面形成的地面径流SS、石油类加强管理,排入配套雨水管道固体废物道路及附属工程施工垃圾、弃土、弃渣密闭集中堆放,及时送垃圾场处理达到相关排放要求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噪声施工期使用低噪声的设备,并禁止在午间(12:00-14:30)和夜间(22:00-6:00)施工作业,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标准限值的要求。 运营期噪声:限制车辆速度、禁鸣喇叭以及种植绿化林带、加装隔音玻璃。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合理安排

43、施工进度,施工期间开挖弃土应及时运走,及时采取水保措施,及时种植草木。在进行土方工程的同时,对于路面的排水工程,尽量争取同步进行,预防雨季路面形成的径流直接冲刷坡面引起水土流失,同时对边坡的临时排水沟进行必要的疏通、整修、减少护坡的水土流失。优化施工方案,使土石方尽可能平衡;对路基、边坡设置挡土墙或在土边坡面种植草皮,防治雨水冲刷边坡造成水土流失口。结论与建议埔前镇河背村至陂角村大道建设工程项目位于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项目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速度40km/h,路基宽20m,路面宽14m,属于城市次干道路。项目起点与埔前镇龙岭工业园龙滨大道衔接,途径白石围、松利、榄树下,终点止于客家黄酒基地奠基仪式广场,设计路线总长3.676km,项目由主线及两条支线组成,其中主线长3.226km,支线一长294m,支线二长156m,全线占用土地162.54亩。该项目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沥青混凝土路面约48681平方米,人行道约9090平方米,自行车道8780平方米,涵洞十三道,桥梁一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