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四章区域环境概况(曾.4.17重新排版出原稿) .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2053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四章区域环境概况(曾.4.17重新排版出原稿)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四章区域环境概况(曾.4.17重新排版出原稿)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四章区域环境概况(曾.4.17重新排版出原稿)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四章区域环境概况(曾.4.17重新排版出原稿)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四章区域环境概况(曾.4.17重新排版出原稿)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四章区域环境概况(曾.4.17重新排版出原稿)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第四章区域环境概况(曾.4.17重新排版出原稿) .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4、环境概况4.1自然环境概况4.1.1地形、地貌工程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貌总体呈现为NWSE方向的带状结构,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河西走廊盆地和祁连山系,地势依次增高。祁连山系属中高山区,主要由冷龙岭、大通山、马雅雪山及马衔山等组成。山地海拔高度一般在 3000m以上,峰顶海拔4000m左右。山地显示北陡南缓的形态,山间盆地多为新生代断陷盆地。东部海拔高度为12002500m,地势自西向东渐低,区内多为黄土覆盖,呈现黄土梁峁地貌景观。南部的秦岭褶皱系属中高山区,它是由一系列平行的山脉及狭窄的山间盆地所组成,山体呈北西、北东向延伸。主要山脉为秦岭等,山地海拔高

2、度一般在20003000m左右,峰顶海拔达4000m左右,山间盆地多为新生代断陷盆地。本区也是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区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洮河、湟水河、庄浪河等河流。近场区地貌类型主要由中高山、中低山、丘陵区和河谷盆地组成。其中丘陵区面积较大,中高山区次之,中低山区和河谷盆地区面积较小。海拔最高处为近场区东侧何家山以东一带,海拔2900m左右,最低处为黄河谷地,海拔仅为1550m左右,地貌受新构造运动的控制和影响,山体和盆地总体呈北西西南东东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中高山区位于近场区雾宿山、马衔山一带,沿黄河、洮河、湟水河、大夏河等河流发育河谷盆地地貌,中低山及丘陵区多位于河谷盆地两侧。中低山及丘

3、陵区以晚更新世风积黄土覆盖为主要特色,形成黄土塬及梁峁地貌。近场区主要发育主干河流黄河及其支流洮河、湟水河、大夏河等河流,各级河流阶地均很发育。黄河沿线可见阶地发育,更高级阶地多被侵蚀为丘陵地貌。洮河、湟水河及大夏河均发育45级阶地,其中、级多为堆积阶地,级多为基座阶地。近场区黄河级阶地测年表明其形成年代为1200ka.B.P.,属早更新世晚期,级阶地形成于600ka.B.P.,属中更新世早期,级阶地形成年代为150ka.B.P.,属中更新世晚期,级阶地的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在黄河级阶地黄土层与冲积砂之间的黑垆土14C年龄为6.680.18ka.B.P.,属全新世。洮河、湟水河等河流阶地大

4、致可以与此对应。4.1.2区域地质4.1.2.1地层岩性近场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前震旦系(AnZ)、前寒武系(An)、奥陶系(O)、三叠系(T)、白垩系(K)、上新近系(N)和第四系(Q),侵入岩主要为加里东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1)前震旦系(AnZ)前震旦系马衔山群主要分布于工程场地的洮河两岸,主要为硅质灰岩、石英岩、灰岩夹钙质黑云石英片岩、灰绿色变质砂岩、千枚岩等,在场址区为云母石英片岩、石英片岩及角闪石片岩和石榴子石石英云母片岩。层顶覆盖有上新近系地层及晚更新世黄土。(2)前寒武系(An)前寒武纪系仅皋兰群在近场区东北(兰州市以东)有少量分布。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斜长黑云片岩、透辉石黑云片岩、

5、含石榴石斜长黑云片麻岩及灰色二云片岩夹有薄层石英岩。该套地层被中生代地层不整合覆盖。(3)奥陶系(O)奥陶系仅雾宿山群(Owx)分布于近场区中北部的雾宿山一带。由变质玄武岩、变质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凝灰岩夹硅质岩组成,总厚度大于7237m,四周与下白垩统河口群地层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展布受断层控制,成为断块山隆起。(4)三叠系(T)三叠系仅延长群(T3yn)分布在前雾宿山三条岘一带,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砂质页岩。(5)白垩系(K)白垩系仅河口群(K1hk)在近场区分布广泛。由一套陆相和湖相暗红、褐红、棕红夹浅灰绿色的砂岩、泥岩、砾岩组成,与奥陶系地层等呈不整合接触,

6、岩性及厚度变化均较大。(6)新近系(N)在近场区范围广泛分布,主要有临夏组和咸水河组。临夏组主要分布在近厂区南部东乡县、银川乡等地区,岩性可分为四段,分别为:第四段:淡褐红色含钙质团块泥岩、砂质泥岩夹砾岩;第三段为紫红色泥岩夹砾岩及泥灰岩;第二段为褐红色砂岩、砂质泥岩夹砂砾岩;第一段上部为砂岩、砂质泥岩夹砂砾岩,底部为褐红色砂砾岩。咸水河组主要分布在沙井驿一带,地层产状平缓,与白垩系呈不整合接触,总厚度大于1857.9m。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三段:下段为桔红色厚层块状疏松砂岩,底部有泥灰质结核层;中段以暗红色粘土夹砂岩为主,底部有结核状砂质泥灰岩,夹层状及脉状石膏;上段则以褐黄色、棕红色砂质泥岩为

7、主,底部为白色砂砾岩。(7)第四系(Q)第四系地层广泛发育,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湟水河及大夏河河谷盆地两侧阶地及黄土丘陵区,成因类型、厚度及岩性组合变化大。按时代和成因分为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中更新统(Q2)主要为冲洪积砾石黄土层,仅在柏岭子以北一带有少量分布;上更新统(Q3)为冲洪积层和风积层黄土层,冲积层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湟水河及大夏河等河流两岸,组成河流的、级阶地,上部为黄土层,下部为砾石层。全新统(Q4)主要为砂砾及砂质粘土组成的冲积物。分布在近场区内的黄河、洮河、湟水河及大夏河等河流两侧的低级阶地、河漫滩、河床和各期冲、洪积扇上。4.1.2.2地质构造(1)构造单元划分

8、本区在大地构造部位上隶属于中国北部大陆及陆缘构造区祁连山断褶带,跨越祁连山褶皱系和秦岭褶皱系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祁连山地槽褶皱系占据近场区大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工程场地位于二级构造单元祁连中间隆起带。该隆起带北邻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南侧以日月山断裂、倒淌河循化南山断裂为界,主要由中国古地台解体后的残块形成,为一震旦纪后期的长期隆起区,晚古生代、新生带地层分布零星。(2)断裂及其活动性工程区范围内共有16条主要断层(详见表4-1,图4-1),按其展布方向及相互关系大致可分为NWW向、NNW向、NNE向及NEE向四组断层。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4 - 3 表4-1 工程场

9、地主要断层参数一览表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4 - 4图4-1 工程场地近场区地质构造图4.1.3地震活动工程区主要涉及龙门山地震带、阿尔金柴达木地震带和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的地震的活动以频次高,强度大为特征,阿尔金柴达木地震带的地震活动以频次高,强度较低为特征,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以频次高、强度大为特征,工程场地位于龙门山地震带内。根据调查,近厂区共发生过3次历史中强震(表4-2、图4-2),其中,公元138年发生在临洮西北的6(3/4)级地震及公元1125年09月06日发生在兰州市附近的7.0级强震对工程场地有重要影响。近场区1970年1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

10、共记录到M4.7级地震122次。其中ML1.01.9级地震74次,ML2.02.9级45次,ML3.03.9级1次,ML4.04.9级2次,分别为1989年10月16日4.1级和2008年03月05日4.6级。表4-2 近场区历史强震及对场地影响烈度表编号日期震中位置经度纬度震级震中烈度距离场地影响烈度11125-9-6兰州36.8103.5471021629-3-1兰州36.9103.685(1/2)103138-2-28临洮35.8103.56(3/4)19.5图4-2 工程场地近场地震震中分布图(公元前780年2010年10月)4.1.4气候气象4.1.4.1兰州市兰州气象站资料系列长,

11、观测精度高,且与本工程区距离较近,气象条件一致,可作为工程气象资料代表站。本流域受高空西风气流的控制,且远离海洋,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受蒙古高压的控制,天气干冷晴朗,常有寒潮侵入,1月2月为全年最冷季节;春季气温回升缓慢,雨量也随之增加;夏、秋季节,因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带来大量的水汽,空气湿度增大,降雨量增多,其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0%以上。本地区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凉爽,雨量集中,春、秋季短且多风,气温日、年较差大,无霜期短,雨量少,蒸发大,空气湿度低。降雨量在年内、年际和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从年内分配来看,冬、春较为干旱,夏、秋则常有暴雨和连阴雨产生。从年际分配看,降

12、雨量差异也较大。在地区分布上,降水中心主要位于黄河上游吉迈玛曲唐乃亥区间和支流大夏河、洮河、湟水等地区。其中以上游吉迈玛曲区间的降雨量最大,最大年降雨量可达 800mm;唐乃亥循化区间年降雨量为 250mm300mm;而上诠青铜峡区间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一般在200mm 以下,尤以兰州以下地区年降雨量更少。兰州气象站1951年建站,根据兰州气象站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9.8,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5.3,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为22.4。平均年降水量311.7mm,年蒸发量1446.4mm,最大风速17.0ms,最大冻土深103cm。兰州站气象要素统计表见表4-3。4.1.4.2临夏州临夏州大部分地区

13、属温带半干旱气候,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河谷平川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气温6.3,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零下27.8;年均降雨量537毫米,蒸发量1198至1745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572.3小时;无霜期137天。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4 - 7表4-3 兰州站气象要素统计表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4 - 84.1.5水文、泥沙、冰情4.1.5.1水文(1)径流黄河上游径流主要为流域内降水形成,以雨水补给为主,融雪补给为辅。由于有天然湖泊、沼泽的调蓄,径流变化相对稳定。径流年内变化受环流形势、降水、气温和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汛期6月9月径流量约占年总径流

14、量的60%,年际变化不大。但存在连丰、连枯交替现象,出现了连续11年枯水段一次和5年以上的连续枯水段三次。随着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的兴建,特别是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调节,使径流年际、年内变化趋于均匀。本次环评采用刘家峡出库控制水文站小川站以上的唐乃亥、贵德、循化、小川等站,19562000年45年天然径流系列。以小川站为例,19562000年天然年平均流量过程线图及差积曲线分别见图4-3及4-4。从图中可以看出,小川站19562000年天然径流系列包括了19761980年连续平水年、19941998年连续枯水年、19811985年连续丰水年等多个连续枯水、平水、丰水年份。系列值丰、平、枯交替,比

15、较完整地反映了黄河上中游年径流时序变化规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图4-3 黄河小川站天然径流系列年平均流量过程线图图4-4黄河小川站天然径流系列年径流量差积曲线图根据小川等站19562000年共45年天然径流系列进行频率计算。采用P-型曲线适线,得到小川等站天然年径流频率曲线。各站天然年径流量比较见表4-4。表4-4 小川等站天然年径流量站名均值CVCS/CV设计频率(%)102050759097唐乃亥205.140.263276.39246.85198.27166.44 142.77 123.66贵德212.040.253282.8253.65205.47173.64 149.77 130.3

16、0循化222.100.243293.19264.11215.76183.55159.2139.15小川277.390.243366.18329.85269.47229.24198.83 173.79小川等水文站径流年内分配,采用各站19562000年天然径流系列。其多年平均月、年径流见表4-5。表4-5 小川等站多年平均月、年径流量表 单位 亿m3 (2)洪水刘家峡洪水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1735m,死水位1694m,防洪标准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保坝(校核)。设计洪水位1735m,相应库容57亿m3;校核洪水位1738m,相应库容64亿m3;兴利库容41.5亿m3。为不完全年调节水库

17、。电站总装机139kw,最大发电流量1550m3/s。目前采用的汛限水位为1727m。水库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养殖等综合任务。刘家峡水库设计洪水为1977年刘家峡水库竣工报告成果,洪水系列为1934年1972年共39年,1904年历史洪水洪峰流量7880m3/s,重现期为120年到160年。详见表4-6表4-6 刘家峡水库设计洪水成果 流量m3/s,洪量108m3根据刘家峡水库洪水调度原则,确定刘家峡水库50年、200年一遇洪水出库洪峰流量,刘家峡水库洪水调度原则为:1) 当刘家峡天然入库流量小于等于4520m3/s(10年一遇洪水)时,刘家峡水库控制下泄流量不大于2500m3/

18、s。2) 当刘家峡水库天然入库流量小于等于6510m3/s(100年一遇)时,刘家峡水库下泄流量不大于4290m3/s3) 当刘家峡水库天然入库流量大于8420m3/s(1000年一遇)时,说明刘家峡水库遭遇1000年一遇以上洪水,刘家峡水库下泄流量不大于7260m3/s。洮河洪水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西倾山东麓,由西向东经青海省、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碌曲县、临潭县、卓尼县、岷县,在流过岷县县城后折向北流,形成大河湾,再流经临洮县至永靖县境内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洮河干流全长673km,流域面积25527km2,河道平均比降2.8。洮河大洪水均由大面积暴雨

19、形成,造成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压低涡、切变线,由于受高空西风气流的控制,高低压系统多以此气流自西向东移动,在系统移动过程中,形成大范围天气。最大72h降雨在洮河上游有一大于60mm的大范围高值区,下游支流广通河源头太子山有一90mm的高值区,其余地区降雨量分布较均匀,中上游、下游分别在55mm、45mm以上。洮河洪水一次洪水过程平均为715天,峰型以单峰为多,洪水具有量大峰较高的特点,已整编的洮河历史洪水见表4-7。表4-7 洮河历史洪水整编成果表支沟洪水本次环评采用1975年由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及铁道部科学院西南研究所等三个单位共同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出。适用于10

20、0km2以下的小河沟和山坡汇流所占比例较大的小流域。公式如下:其中: Qm暴雨洪峰流量,m3/s; n暴雨衰减指数 k1产流因子; X山坡与主河槽综合汇流因子 C径流系数; y反映流域汇流特性的指数 P1形成洪峰流量的同时汇流的时间系数 P形成洪峰流量的同时汇流面积系数 根据线路安排,各支沟特征值详见表4-8,支沟设计洪水成果详见表4-9。表4-8 支沟特征表表4-9 支沟设计洪水计算结果4.1.5.2泥沙刘家峡水库为本工程取水水源地,入库沙量主要来自黄河干流、支流(洮河、大夏河)及库区区间。干流入库控制站为循化站,支流大夏河入库控制站为折桥站(1979年以前为冯家台站),支流洮河入库控制站为

21、红旗站,水库出库控制站为小川站。(1) 入库泥沙量干流入库沙量刘家峡库区主要入库水文测站水沙量特征值统计见表4-10。表4-10 刘家峡库区不同入库测站水沙量统计表黄河干流循化站,1952年2012年多年平均入库沙量为2890.86万t,汛期(69月,下同)入库沙量为2403.72万t,占全年的83.1%,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37kg/m3,汛期平均含沙量为2.25kg/m3。1986年10月,龙羊峡水库建成投入运用,1987年2012年系列刘家峡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沙量为1171.77万t,汛期入库沙量为1072.81万t,占全年的91.6%,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63kg/m3,汛期平均含沙量为

22、1.46kg/m3。支流洮河红旗站,1954年2012年多年平均入库沙量为2261.21万t,汛期入库沙量为1981.42万t,占全年的87.6%,多年平均含沙量为4.99kg/m3,汛期平均含沙量为8.25kg/m3;1987年2012年多年平均入库沙量为1535.09万t,汛期入库沙量为1301.58万t,占全年的84.8%,多年平均含沙量为4.17kg/m3,汛期平均含沙量为6.98kg/m3。支流大夏河折桥站,1957年2012年多年平均入库沙量为259.63万t,汛期入库沙量为219.00万t,占全年的84.3%,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94kg/m3,汛期平均含沙量为4.67kg/m3

23、;1987年2012年多年平均入库沙量为132.84万t,汛期入库沙量为113.99万t,占全年的85.8%,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97kg/m3,汛期平均含沙量为3.23kg/m3。1987年以前,刘家峡入库沙量主要来自干流,其次为支流洮河;1987年之后,干流来沙量大幅度减少,入库沙量主要来自洮河,其次为干流,大夏河来沙量最少。总体来看,刘家峡干流及主要支流入库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1987年以来,干流入库沙量大幅度减少,同时支流洮河、大夏河入库沙量也相对偏枯。主要原因:一方面,上游龙羊峡、李家峡等梯级水库的拦沙作用明显,大幅度减少了干流来沙量;另一方面,近年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逐渐生

24、效,区域植被逐步恢复,也减少部分入黄泥沙。考虑到龙羊峡水库库容大,拦沙年限长(超百年),刘家峡坝址以上区域植被条件的正逐步改善,综合减沙作用具有长期性,采用1987年2012年系列实测沙量作为泥沙分析的基础,基本反映了上游梯级水库的拦沙及区域水土保持减沙作用,分析结果偏安全。区间入库沙量区间入库沙量主要为小支沟入库沙量及区间风积沙,由于缺乏相应的观测资料,本环评采用两种方法对区间入库沙量进行估算。a. 输沙模数法刘家峡水库坝址控制流域面积为181766km2,黄河干流循化站控制流域面积为145459km2,洮河红旗站控制流域面积为24973km2,大夏河折桥站控制流域面积为6851km2,三个

25、干支流控制站至刘家峡坝址区间的流域面积为4483km2。另根据项目建议书阶段研究成果,黄河循化至上诠干流区间输沙模数为3765t/km2,计算得三站至刘家峡坝址区间年均输沙量约为1690万t。b.库区淤积量差值法根据库区输沙率法与断面法淤积量差值反推区间来沙量。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1969年2012年循化、红旗、折桥三个入库站实测年均入库沙量合计为4663.38万t,相应小川站实测年均出库沙量为1528.63万t,年均入出库沙量差为3134.75万t,按1969年2013年45年计算,则库区累计淤积沙量为14.11亿t。至2013年,断面法实测库区累计淤积泥沙为16.87亿m3,按淤积物容

26、重1.3t/m3折算,累计淤积沙量合21.93亿t,与输沙率法成果相差7.82亿t,即相当于区间年均来沙量为1739万。根据不同方法估算,区间来沙量为1690万t1739万t。(2) 出库泥沙量刘家峡水库出库站为小川水文站,不同系列水沙量统计见表4-11。1952年2012年系列多年平均出库沙量为3385.93万t,汛期出库沙量为2920.88万t,占全年的86.3%,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28kg/m3,汛期平均含沙量为2.32kg/m3。自刘家峡水库投入运用以来,1969年2012年系列多年平均出库沙量为1528.63万t,汛期出库沙量为1350.51万t,占全年的88.3%,多年平均含沙量

27、为0.60kg/m3,汛期平均含沙量为1.23kg/m3。1987年以来,龙羊峡、刘家峡两库联调,1987年2012年系列多年平均出库沙量为1501.48万t,汛期出库沙量为1312.40万t,占全年的87.4%,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65kg/m3,汛期平均含沙量为1.46kg/m3。表4-11 刘家峡出库小川站水沙量统计表(3) 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龙羊峡、李家峡等水库蓄水拦沙对刘家峡干流入库泥沙颗粒有较大的影响,循化站仅统计1987年以来实测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资料,综合粒径级配见表4-12,干流入库泥沙中值粒径为0.011m,泥沙颗粒相对较细。统计洮河红旗站1960年1990年实测悬移质泥沙

28、颗粒级配资料,综合粒径级配见表4-13,中值粒径为0.029mm,较干流来沙偏粗。统计大夏河折桥站1964年1990年实测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资料,综合粒径级配见表4-14,中值粒径为0.021mm,泥沙粒径较干流粗,而比洮河略细。表4-12 黄河循化站悬移质粒径级配表表4-13 洮河红旗站悬移质粒径级配表 表4-14 大夏河折桥站悬移质粒径级配表 4.1.5.3冰情以距离工程区较近的洮河红旗水文站作为本工程区域的冰情参证站,由该站冰情观测资料可见。本区域平均初冰日期为12月6日,最早初冰日期是11月12日,最晚初冰日是12月30日;平均终冰日为2月24日,最早终冰日是1月27日,最晚终冰日是3

29、月15日。平均流冰开始日为12月7日,最早流冰开始日11月13日,最晚开始流冰日12月31日;平均流冰终止日2月20日,最早流冰终止日1月18日,最晚终止流冰日2月28日。实测最大岸边冰厚为2.0m(1968年1月1日),有观测资料以来发生封冻现象6次,最长封冻天数为81天。4.1.6土壤、植被4.1.6.1土壤(1)土壤类型兰州市水源地建设项目地跨临夏州永靖县、东乡县,兰州市西固区、七里河区,两市四县区。建设区内广泛分布第四纪黄土,主要分布土壤类型包括:栗钙土、黑垆土、黄绵土、红粘土等8类土壤。栗钙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400m的黄土山丘,可分为栗钙土、淡栗钙土2个亚类、4个土属。是半

30、干旱气候,植被为半干旱草原下形成的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1.32.5%。黑垆土:系温带半干旱气候、降水量较多(500mm左右),原生植被为草原类型下形成的土壤,土体深厚、质地均一,有机质含量3%。其亚类是麻土,分三个土属、六个土种。黄绵土:主要分布于塬边和低坡地,黄土母质上形成土壤,剖面无明显发育。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小于1%。土种为山地大白土。红粘土:母质为红色泥岩和砂质泥岩。是在红层裸露的区域分布和发育的土壤,剖面层次不明显,有一个亚类、4个土属、2个土种。灰钙土:灰钙土是暖温带荒漠草原区弱淋溶的干旱土,表层弱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含量1-2.5%,15-30cm处为假菌丝状或斑点状的钙积层,剖面中

31、下部还可出现石膏淀积层与可溶盐淀积层。灌溉淤土:引黄、湟灌区人为灌水落淤和耕种施肥形成的土壤。为灌淤土和潮灌淤土,有2个亚类、4个土属、2个土种。盐碱土:分布在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的内陆地区。土壤中含盐量在01%02%以上,或者土壤胶体吸附一定数量的交换性钠,碱化度在15%20%以上,有害于作物正常生长的属盐碱土类型,或称盐渍土。灰褐土:也可叫灰褐色森林土,是温带山地旱生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2) 土壤养分根据兰州市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报告汇编、永靖县县志,各土壤类型的耕作层养分如表4-15所示。表4-15 项目区各类土壤耕作层养分情况项目栗钙土灰钙土黑垆土灰褐

32、土黄绵土红粘土灌淤土盐碱土Ph8.28.58.58.58.38.38.38.1有机质(%)2.31.071.332.101.190.741.361.21全N(%)0.1650.0730.0860.1360.0760.0500.0900.082水解N(ppm)8043477758356777速效K(ppm)1201572081871671241731804.1.6.2植被本区植被类型属半干旱草原植被,以旱生、中旱生植物为主,种类主要有短花针茅、篙草、骆驼蓬、红砂、冰草、芨芨草等,植株矮小稀疏,林草覆盖率约为10%。本区域内乡土树种主要有杨、柳、白榆、柠条、红柳、刺槐、臭椿、沙枣等。引进的绿化、园

33、林树种较多,主要有雪松、云杉、龙爪槐、国槐、红叶李、侧柏、冬青等;季节性农业植被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等,经济作物有蔬菜、瓜果等。沿线渣场所在沟谷岸坡陡峭,沟底下切严重,加之沿线干旱少雨,多为草本植被,植被覆盖率极低。两处净水厂厂址处现正在被开发,现地表裸露,无植被。4.1.7陆生动物工程建设区域远离海洋,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从动物种类看,野生禽类有鸢、大鹜、环颈雉、绿尾虹雉、白冠长尾雉、山鸡(嘎啦鸡)、猫头鹰、野鸽、红嘴鸦、乌鸦、大嘴乌鸦、戴胜、喜鹊、画眉、山雀、云雀、麻雀、斑鸠、杜鹃、黄鹂(又名黄莺)、百灵鸟、啄木鸟、灰掠鸟等。野生兽类有麝、狐狸、狼、黄鼬、跳鼠、黄鼠、松鼠、岩松鼠、高原鼠

34、兔、石羊、石貂、猪獾、兔等。蝶类有凤蝶、粉蝶、蛱蝶等。4.2社会环境概况4.2.1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4.2.1.1兰州市兰州是甘肃省省会,位于祖国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兰州地处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及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也是新亚欧大陆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国际大通道和陆路口岸。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市区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南北群山环抱,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户籍总人口323.54万人,非农业人口202.92万人,共有汉、回、满、藏、东乡、裕固等52个民族,人口密度247人/平方公里。现辖永登、榆中、皋兰3县和城关、七里河

35、、安宁、西固、红古5区,有26个乡、35个镇、52个街道办事处。4.2.1.2临夏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甘肃中部西南,北邻兰州市,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东连定西市,西接青海省,州府仅距省会150公里。全州土地面积81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处4585米,最低处1563米。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57天,年平均降雨量440.3毫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州有临夏市1个县级市,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等5个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2个自治县,46个镇、78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州内聚居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其中东乡族、保安族是临夏独有的民族

36、。4.2.2社会经济概况4.2.2.1兰州市2013年,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77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12亿元,增长5.80%;第二产业增加值820.42亿元,增长13.50%;第三产业增加值906.74亿元,增长13.60%。三次产业比例为2.76:46.19:51.0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53亿元,增长23%,占兰州市GDP的比重为42.4%。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1.06亿元,增长38.74%,占兰州市GDP的比重为2.31%。4.2.2.2临夏州2012年,临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89亿元,比2011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7、32.1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46.44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73.35亿元,增长15.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13%、30.57%、48.3%。4.2.3工业概况4.2.3.1兰州市2013年,兰州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5.1亿元,增长14.2%。规模以上市属工业实现增加值122.5亿元,增长23.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5.02%,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4.2.3.2临夏州2012年,临夏州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2.45亿元,比2011年增长20.3%。其中,

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7亿元,增长17.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7.93亿元,增长13.7%;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7.22亿元,增长23%;其他企业实现增加值0.5亿元,增长67.6%。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比2011年增长13.6%。4.2.4农业概况4.2.4.1兰州市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45.1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6.26万亩,比2012年增长0.52%,玉米双垄全膜沟播面积42.83万亩。粮食总产量46.86万吨,比上年增长6.02%;其中:夏粮17.53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秋粮29.32万吨,比上年增长8.40%。蔬菜播种面积88

39、.49万亩,增长8.11%;蔬菜产量251.58万吨,增长9.72%。2013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9.53万千瓦,完成机耕127.59千公顷、机播80.93千公顷、机收44.18千公顷。兰州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9万亩,农用化肥施用实物量14.58万吨。4.2.4.2临夏州2012年,临夏州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69亿元,比2011年增长7.65%。其中,农业产值33.78亿元,增长8.35%;林业产值0.91亿元,增长20.33%;牧业产值13.06亿元,增长3.53%;渔业产值0.24亿元,增长18.5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0亿元,增长18.5%。粮食播种面积196.3

40、3万亩,增长0.98%,其中夏粮播种面积54.15万亩,秋粮播种面积142.1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3.93万亩,下降1.36%;蔬菜种植面积16.38万亩,增长6.02%。完成造林面积26.9万亩,增长76.5%。新栽植花椒2.45万亩,啤特果4.73万亩,核桃4.85万亩,育苗2.4万亩。大牲畜年末存栏36.52万头,增长0.25%;羊存栏136.43万只,增长1.84%。肉类总产量51545.25吨,增长3.18%。4.2.5交通概况4.2.5.1兰州市兰州是中国重要的路网型铁路枢纽之一。陇海线、包兰线、兰新线、兰青线汇集于此。随着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以及兰渝,重庆线、兰成,成都线、兰新高铁

41、的开建,其枢纽作用将更加重要。至2012年,兰州至西宁、银川等周边城市的五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2012年1月-8月,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累计达到299万人次,同比增长18.6%;8月份,兰州中川国际机场通航的国内、地区、国际城市达43个。4.2.5.2临夏州截至2013年,213国道、309省道横穿临夏州境内。另外,兰州到临夏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兰州经永靖至临夏市、临洮至康乐至和政、临夏市至积石山、东乡至临夏市二级公路正在建设,兰州至永靖一级旅游公路、临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兰合铁路已经开工建设,在临夏州设有临夏站、临夏南站等,预计2020年投入运营,届时将彻底改变临夏州的交通现

42、状。4.2.6社会事业4.2.6.1兰州市2013年各类学校在校学生92.4万人。其中,高等学校39.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7.8万人,普通中学18.1万人,小学20.3万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兰州市拥有图书馆9个,文化馆10个,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44个,设置床位23557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960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4人。4.2.6.2临夏州截至2012年,临夏州共有中学90所,小学113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中专及职业技术学校12所,幼儿园117所。拥有州级民族歌舞团、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各1个;县

43、(市)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纪念馆)12个,文物管理所4所,乡镇综合文化站123个,农家书屋1165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8个。4.2.7风景名胜区及其他4.2.7.1兰州市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和大自然为兰州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并曾入选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兰州市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物点50多处,古遗址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15余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西湖公园、滨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兰州是驰名中外的瓜果名城,夏秋季节更是具有避暑和品瓜果的旅游特色。4.

44、2.7.2临夏州临夏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码头”的美誉。距今1600多年的炳灵寺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之一,“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有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印化石群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古生物地质遗迹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临夏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秀丽,高山草甸丰美,是甘肃中南部森林生态观光游览的胜地。国家4A级景区松鸣岩、黄河三峡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以及太子山自然保护区,被称为“地球之肾”的黄河中上游最大人工湿地太极岛,有甘肃炳灵丹霞地貌省级地质公园炳灵石林等是临夏“森林生态休闲游”主打品牌的核心景区。4.3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水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本次水生生物调查饮用兰州市水源地水生生物现状监测调查报告(甘肃丰源生态生物体系咨询公司;2015.1)及黄河干流(甘肃段)县乡防洪治理工程水生生物现状调查监测(2013.8)的水生生物调查结果,重点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