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将军山风电生态环境影响专题分析环评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22488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将军山风电生态环境影响专题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将军山风电生态环境影响专题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将军山风电生态环境影响专题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将军山风电生态环境影响专题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将军山风电生态环境影响专题分析环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将军山风电生态环境影响专题分析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将军山风电生态环境影响专题分析环评报告.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国电河南中投盈科新能源有限公司叶县将军山风电场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专题 国电河南中投盈科新能源有限公司叶县将军山风电场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河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二一四年二月目 录1 生态环境现状11.1 自然环境概况11.2 社会环境概况41.3 生态评价等级5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62.1植被概况62.2土壤概况62.3土地利用现状72.4水土流失7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83.1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83.2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14 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措施134.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134.2 生态保护与减缓措施181 生态环境现状1.1 自然环境概况1.1.1 地理位置河南省

2、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东西长约580km,南北长约550km,全省土地面积16.7万km2。河南省东接安徽、山东,北临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靠伏牛山,东接黄淮平原。全境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递降,海拔最高2153m,最低68.5m;东西长150km,南北宽140km,总面积7874km2。北临省会郑州,东北接许昌市,向东为漯河市,西南与南阳市接壤,西北于洛阳市接壤。叶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黄淮平原与伏牛山余脉结合部,地理位置在北纬33203345与东经1130111

3、337之间,总面积1389km2。国电叶县将军山风电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村乡境内,风机基本沿叶县与方城县交界的山脊布置,场址面积约8.8km2,场址距郑州市约151km,距平顶山市约36km,距叶县城区约25km。风电场区域地理位置图详见附图一。1.1.2 地形地貌叶县地处黄淮平原与伏牛山余脉结合部,总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县境南及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区,多数山峰海拔在200m300m。境内最高峰老青山,海拔650.2m,位于叶县、方城、鲁山三县交界处。中部、北部为平原,海拔一般在80m左右,最低处海拔69.8m。其境内地表水属淮河流域沙颖河水系,年平均径流总量约3.51108m3,水力资

4、源丰富,主要河流自北而南依次有汝河、湛河、沙河、灰河、澧河、干江河。叶县将军山风电场位于叶县西南部,处在南阳盆地东北缘,紧临马头山风电场。场址地貌基本为低山丘陵区,山顶高程300.00m635.00m,场区地形较复杂,多条冲沟发育,山脊(顶)多较平缓宽广,地势总体东南高,西北低,北坡较缓,南坡较陡。场区范围内无村庄,基本无耕作农田,树木稀少,杂草丛生。1.1.3 气象气候河南叶县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向暖湿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气象特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季风性。主要表现为气候受季风的影响强烈,四季分明,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多西北风,气候干燥,天气寒冷。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多东

5、南风,降雨较为集中。气象站多年风向玫瑰图见图5。图1 气象站多年风向玫瑰图1.1.4土壤及土质叶县总面积1387平方公里,全县山区面积约300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21%;丘陵面积约为26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19%;平原及洼地8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全县土地总面积208万亩,县内土壤主要有三个土类,其中黄棕壤土类169.5,占总面积的81%;砂姜黑土类14.2万亩,占总面积的6.9%;潮土类21.75万亩,占10.6%。根据地质勘测资料,风电场范围内的地基岩土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残积物(Q4el):主要分布在山(脊)坡表面,多为碎石土和粘性土组成,厚度一般0.5m1.0m

6、。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Q4al):主要分布在砚河等河流河床中,由砂土、砾石土组成。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物(Q2pal):分布于风电场西侧平缓区,由粘性土、砂土、砾石土组成。下伏基岩主要为震旦系中统北大尖组(Z2bd)和白草坪组(Z2b)的岩石。北大尖组(Z2bd):岩性为灰白色、褐黄色细至中细粒石英砂岩、粉砂质白云岩。白草坪组(Z2b):暗紫红色泥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夹中细粒石英砂岩。根据地勘资料可知,本风电场项目在建设范围内无滑坡、崩塌、采空区、地下天然洞穴等不良地质存在,边坡较稳定,适宜风电场建设。1.1.5 水文地质叶县境内地表水属淮河流域沙颖河水系,年平均径流总量约3.51108m3,水

7、力资源丰富。主要河流自北而南依次有汝河、湛河、沙河、灰河、澧河、干江河等。本风电场场区内冲沟较发育,沟内基本无流水。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埋深较大,估计地下水位埋深20.0m40.0m。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多以泉形式排泄于河流、冲沟或其它地形低洼处。根据河南省叶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可知,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或HCO3-Ca、Na型。因此,地下水对风机基础基本无影响。1.1.6 植被现状及动物资源叶县地处河南省中南部,属于温暖过渡性季风气候, 林草植被度达34.8,但森林植被率低。植被类型主要为阔叶落叶林和常绿针叶阔叶林的混交林。区域内已基本没有天然植被群落,

8、多为人工管理下的农作物群落与果蔬群落以及路边的人工行道树,河渠边的护堤树及少量的灌草丛等。另外,在部分岗地山坡处,还分布有一些灌草丛与稀疏人工林。草地植被主要分布在沟坡及河漫滩等区域。农田植被呈大面积散布于评价区内,农业作物主要由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等农作物组成,形成春、夏季以小麦为典型代表的植被类型,秋季以玉米、花生、棉花等农作物为主的植被类型。作物产量因土壤和灌溉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植物生产力属于河南中等水平,人均耕地处于河南平均水平,种植种类单一,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有一定发展潜力。乔木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也处于较低水平,种植面积不大;林地主要为农田防护林、道路林和村落林组成,乔木

9、林基本上全为人工栽植,灌木林面积较少,呈斑块状分布在沟壑区;草地分布于沟坡及河漫滩等区域,生产力较低。植被主要是人工种植和管理农作物植被、果园以及人工林植被等。物种数目较少,多样性较低,致使系统的稳定性不高。据调查,项目区的动物主要为陆生哺乳类和鸟类(昆虫类未进行统计)。(1)陆生哺乳类境内发现的哺乳类动物有19种:狼、野猪、獐、野兔、狐狸、獾、黄鼠狼、田鼠、刺猬等,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大型哺乳类动物如狼、狐狸等已很少见,但小型哺乳类特别是鼠类、野兔等仍为常见种。(2)鸟类境内发现的鸟类有35种,常见的有猫头鹰、鹰类、野鸡、鹭、布谷鸟、鹌鹑、麻雀、乌鸦、喜鹊、雁、啄木鸟等。因此,项目区常见的野

10、生动物有鼠、野兔、野猪、野鸡、乌鸦、喜鹊、麻雀等,均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的常见的野生动物;项目所在区无珍稀保护动物分布,非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项目区植被现状(一) 项目区域植被现状(二)1.2 社会环境概况1.2.1社会环境概况叶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豫州地,周为应侯国,春秋时期属楚,曾作为许国国都,称“叶邑”。现隶属平顶山市,下辖5个镇、13个乡,580个行政村,总面积1387 km2,总人口86.8万人。1.2.2经济发展概况项目区是河南省重要粮食产区之一,基础设施齐全。在农副业方面,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由原来的单一粮食种植生产发展为农、林、果、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经济结构。根

11、据2013年相关统计资料,叶县总人口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6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4.6亿元,第二产业98.7亿元,第三产业28.5亿元,总面积1388km2,耕地总面积7.87万hm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178元。常村镇总人口4.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4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2.3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65亿元,第二产业7.55亿元,第三产业2.18亿元,总面积1.69km2,耕地总面积0.62万hm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538元。1.3 生态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见表1.3-1)作为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的

12、划分依据。本工程建设总占地面积30.70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1.78hm2,包括风机区0.76hm2,升压站0.06hm2(前期工程已征地),集电线路0.96hm2。临时占地面积28.92hm2,包括风机安装场5.76hm2,场内道路22.62hm2,临时施工设施0.54hm2,总占地面积2km2。根据叶县生态功能区划文本可知,风电场所在地为属于一般区域,非特殊生态敏感区。因此,确定本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表1.3-1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2.1植被概况叶县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向暖湿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区域类

13、型,以杂林地、次生灌丛等为主,林草覆盖率达60%。项目区内所在地为一般山林地,不属于各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以杂林地、次生灌丛等为主,未发现属国家各级保护的动、植物。植被主要有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 (1)自然植被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黄柏草群落,此群落是天然森林被破坏后所形成的,土质条件较差。植被物种主要种类有:乔木:毛白杨、苦楝、椿树、合欢、枫杨、卫矛、山杨、大叶柳、构树、山榆、花香、杜梨、野桑等。灌木:荆条、酸枣、山麻杆、药鱼条、山楂、六月雪、山花椒、柘刺、紫珠、连翘、胡枝子、沙枣、杞柳等。藤本:葛杞构、爬山虎、山葡萄、木通、金银花、迎春、葛条等。草本植物:境内发现的草本植物有105种,常见

14、的有蒲草、苋菜、芦苇、白草、扫帚苗、芭茅、沙蓬、艾蒿、节节草、马齿苋、野灰灰菜、鸡眼草等。(2)人工植被杨树群落:此群落为人工点籽培植的次生林型,由于当地土质及缺乏管理等方面原因,树林基本未成型,只是散落分布于半山腰及山顶,高度在23m之间,郁闭度很小。林下草本植物有野菊、黄柏草、白草、地榆、翻白草等。林果群落:该群落主要为桃、梨,部分地区还间有葡萄、杏、李、红果、大枣、板栗等。农作物群落:此群落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谷子、红薯、豆类等;经济作物为花生、棉花、芝麻、中药材等;野生植物有燕麦、茅草、面条菜、蔗草、猫眼、厌草、荩草、莎草、苋菜、马齿菜、艾蒿类。主要分布在平原、垄岗之间和山间谷地。2.

15、2土壤概况叶县总面积1387平方公里,全县山区面积约300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21%;丘陵面积约为26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19%;平原及洼地8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全县土地总面积208万亩,县内土壤主要有三个土类,其中黄棕壤土类169.5,占总面积的81%;砂姜黑土类14.2万亩,占总面积的6.9%;潮土类21.75万亩,占10.6%。2.3土地利用现状根据2013年相关资料分析,叶县土地总面积13.87万hm2,其中:耕地7.87万hm2,园地0.35万hm2,林草地1.66万hm2,建设用地1.50万hm2,其它地类2.03万hm2;叶县常村镇土地总面积1.69万hm2,其

16、中:耕地0.62万hm2,园地0.004万hm2,林草地0.54万hm2,建设用地0.15万hm2,其它地类0.35万hm2。土地利用现状见表2.3-1。表2.3-1 土地利用状况统计表 单位:万hm2土地类型叶县常村镇土地总面积13.871.69耕地7.870.62园地0.350.004林草地1.660.54水面0.420.03建设用地1.500.15其它地2.070.352.4水土流失本工程位于淮河流域,地形较平坦,有低山丘陵分布,植被覆盖率较高,是主要的农业基地,低山丘陵区相对高差小,水土流失轻微,水土流失形式以水蚀为主,零星伴有重力侵蚀现象。根据本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已批复,具体见附件

17、五)可知,根据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本工程项目区位于北方土石山区与南方红壤丘陵区过渡带,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1999)可知,项目所在区域属于河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相关规定,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一级防治标准。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总面积为40.45hm2,其中建设区占地面积30.70hm2,直接影响区占地面积9.75hm2。

18、本工程防治区共划分为:风机及安装场防治区、升压站防治区、集电线路防治区、场内道路防治区、临时施工设施防治区等5个防治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是风机及安装场防治区和场内道路防治区。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3.1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开挖、工程占地等施工活动将改变施工区的地形地貌,因此,本工程水土流失重点时段为工程施工期,预测时段为施工期10个月。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开挖、工程占地等施工活动将改变施工区的地形地貌。项目风电场占地多为林地,主要植被为草地和灌木。工程建设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将破坏原生地表抗蚀能力与外营力间的相对平衡,对建设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施工

19、区域场地平整、基础开挖回填、建筑材料堆放、施工机械碾压和施工人员践踏等活动,扰动地表,形成再塑地貌,使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植被防护能力和土壤抗蚀能力降低或丧失,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工程施工中道路修筑、施工机械碾压及基础开挖等活动,将损坏原有地表植被,重塑地形地貌,形成裸露地表,导致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和原区域自然景观的协调性。施工机械噪声和施工人员活动的噪声对当地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影响等。2)对农业的影响风机基础和安装场地在施工过程中将极大破坏地表形态,使地表径流产流形式和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遇强降雨天气,雨水强烈侵蚀裸露地表和松散堆积物

20、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到低洼地段,最终汇入沟道并顺其泻流而下,可能对沟道下游的农地造成一定影响。3)对工程安全的影响场内道路建设将产生一定面积的裸露边坡,削弱原有自然边坡的稳定性,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可能会造成边坡失稳,影响道路的安全运行。3.1.1 对植被的影响分析该项目评价区内所在地为山林地,以杂林地、草地、次生灌丛等为主。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区域类型,以杂林地、次生灌丛等为主,主要有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黄柏草群落,此群落是天然森林被破坏后所形成的,土质条件较差。植被物种主要种类有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人工植被主要有杨树群落、林果群落、农作物群落等

21、。林下草本植物有野菊、黄柏草、白草、地榆、翻白草等。风电场建设主要包括道路、塔架、集控中心建筑等工程以及搭建工棚、仓库等临时性建筑等工程,以上建设均要破坏地表植被。从植物种类来看,在施工期作业场地被破坏或影响的植物均为广布种和常见种,且分布也较均匀,因此,尽管项目建设会使原有植被遭到局部损失,不会使评价区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发生变化,也不会造成某一植物种的消失;且由于拟建场区均为耐旱、耐恶劣环境的草类和灌木,没有珍稀的植物,原有生物量也较小,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当地植物的总体影响并不大,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较小。3.1.2 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施工机械噪声和人员活动噪声是对野生动物影响的主要影

22、响因素。各种施工机械,如运输车辆、推土机、挖掘机、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工程钻机、振捣棒、电锯等均可产生较强烈的噪声,虽然这些施工噪声非连续排放,但由于噪声源相对集中,多为裸露声源,故其噪声幅射范围及影响相对较大。预计在施工期,本区的野生动物都将产生规避反应,远离这一地区,特别是鸟类,其栖息环境需要相对安静。而本区内无大型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鸡、野兔、鼠类等小型动物,且由于施工场地相对于该区域建设基地面积较小,项目的建设只是在小范围内暂时改变了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只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不会引起物种消失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可见,施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小。3.1.3 工程占地与土壤侵蚀影响风电

23、场对土地使用分为永久占地与临时占地两部分。临时占地包括建筑材料临时堆放占地、施工人员生活区占地以及其他临时占地等;永久占地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基础、箱式变压器基础、集电线路架设占地以及检修道路、生产和生活管理建筑占地等。本工程永久性占地采用点征方式,主要包括风机基础、箱变基础、集电线路杆位、场内道路、风电场等。工程建设总占地面积30.70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1.78hm2,包括风机区0.76hm2,升压站0.06hm2(前期工程已征地),集电线路0.96hm2。临时占地面积28.92hm2,包括风机安装场5.76hm2,场内道路22.62hm2,临时施工设施0.54hm2。该项目建设不占用耕地

24、,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整个区域的土地影响较小。3.1.4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为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议采取如下防治措施:尽量不在大风天气施工作业,尤其是引起地面扰动的作业;限制运输车辆的行驶速度,场地内的行车速度不易超过15km/h;尽量减少临时占地,严禁破坏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外的植被;施工期应对风机基座开挖的土方回填后剩余的土应及时就近回填,尽快恢复植被,减少风蚀强度。运输石灰、中砂、水泥等粉状材料的车辆应覆盖蓬布,以减少撒落和飞灰。另外,在基建施工期,尽量在植被差的地方开挖,以减少对地表土壤和植被的破坏,产生新的土壤侵蚀。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管理,尽量缩小施工范围,各种施工活动应严格控制在

25、施工区域内,尽可能地不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和土壤。在开挖地表土壤时,首先将表土堆在一旁,施工完毕,应尽快整理施工现场,将表土覆盖在原地表,以恢复植被。在施工期,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教育,文明施工,在施工时若有野生动物经过,应该采取规避措施。3.2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3.2.1 对植被生物量影响分析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规定,确定该项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40.45h

26、m2,其中建设区占地面积30.70hm2,直接影响区占地面积9.75hm2。本项目建设征占地范围内在施工准备期、施工期、自然恢复期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2715t,背景流失量415t,可能新增水土流失总量2300t。本项目将按永久占地为林地的采取植草绿化的方式进行生态补偿,建议在林业主管部门的规划指导下,本着“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就近或在场区内植树种草,增加场地及周边场区绿化覆盖率。根据适地、适树(草)的原则,要求树、草种具有耐旱、耐瘠薄、抗风;速生、根系发达、能固结土壤的本土物种。按以上原则,建议选择欧美杨、紫穗槐、扒地草、黑麦草等物种。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只在短期内对区域地表植被的生态环

27、境产生较小的影响,植草措施完成后,区域地表植被生物量不仅不会减少,而且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可能会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3.2.2 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运营期主要指风电场范围内飞行的鸟类可能会碰撞到风机的叶轮、输电线等处。一些体型较大或较重的鸟和一些捕食其它鸟类的猛禽及一些夜间低空飞行的鸟可能易于和风机发生碰撞。本工程所选用的风机轮毂高度约为80m,风机叶片直径93m,从地面到风机最高点约126m,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鸟类撞击的几率。其它一些常见类的鸟大都体型较小,飞行灵活,加之风机等障碍物目标明显,这些鸟很容易看清而避开,所以它们发生碰撞风机的机率也很低。另外,本风电场所在地区不属于候鸟的主要栖

28、息地,也不在候鸟迁移的主要路线上,因此风电场的建设对鸟类的影响不大。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加之人为干预因素增加,风电场建设还是会让当地的野生动物发生小范围的迁移。3.2.3 区域景观生态影响分析本工程拟选场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村乡境内周围山体的山脊上,风机基本沿叶县与方城县交界的山脊布置,紧临马头山风电场,场址范围西起叶县常村乡黑庄,东至小观世脑,南部边界为叶县与方城县境界,场址面积约8.8km2。场址地貌基本为低山丘陵区,山顶高程300.00m635.00m,场区地形较复杂,多条冲沟发育,山脊多较平缓宽广,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北坡较缓,南坡较陡。场区无村庄,基本无耕作农田,

29、树木稀少,杂草丛生。山上无高大灌木,无压覆矿藏,站址区无可见地上文物古迹。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会影响当地的景观。本风电场建成后,就风机本身而言,将为这一区域增添新的色彩,风机组合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非常独特的人文景观,这种人文景观具有群体性、可观赏性,虽与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差异,但可以反映人与自然结合的完美性,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上场区按规划有计划地实施植被恢复,种植灌木、花草,将使场区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大大改变原来抗御自然能力差的自然环境,而且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示范推广的作用,使风电场区生态环境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将场区开发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30、,并将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3.2.4 对周边水体的生态影响分析根据风电场区域地表水系可知,该区域地表植被状况的变化对地表水体的补给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风机布置图,风机均位于山脊或山顶的较高处,现状部分为裸露的基岩和植被覆盖。风机占地类型为林地和荒地,植被现状为林木、灌木和草地,因此,这部分占地会影响雨水下渗和地表径流,进而影响地表水体的补给。但由于风机的位置较分散,风机之间的距离较远,单台风机的占地面积较小,因此,不会对地表水径流和地表水的补给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采取种草绿化的方式进行生态补偿,最大可能的降低植被破坏对周边水体的影响。检修道路的选线尽可能避开林地,充分利用已有道路进行扩建,

31、因此,道路的施工对水体的影响较小。变电站占地为永久占地,变电站站址所在地为未利用地,但地表有少量植被覆盖,要求升压变电站内可绿化部位均应进行绿化,可采取灌木与草坪相结合的方式,最大可能的降低植被破坏对周边水体的影响。4 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应坚持预防为主,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相协调原则,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为了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区域内强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营造防护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严禁乱砍、乱伐,严格控制破坏生态的项目,要进行开采规划,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山地水土保持能力,严防水土流失,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

32、环。本项目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且已取得了水利厅的批复。本工程防治区共划分为:风机及安装场防治区、升压站防治区、集电线路防治区、场内道路防治区、临时施工设施防治区等5个防治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是风机及安装场防治区和场内道路防治区。4.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风电场的开发建设需要经历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两个阶段。不同阶段造成的水土流失差异较大。对于本工程而言,水土流失多集中于建设期。由于风电场建设、修路、地下敷设电缆等过程中,开挖扰动地表,改变原地貌,破坏地表植被,直接形成地表剥蚀、扬尘飞沙和侵蚀冲沟,并使地层原有结构被破坏,植被退化,造成水土流失。到了生产运行期,则往往达到一定的影

33、响量级,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水土流失较轻。风电场建设是综合性强、规模较大的项目,施工场地区的影响区是以“面”的形式表现出来,防治和恢复相对集中;道路的影响区是以“线”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受沿线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结合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本工程防治区共划分为:风机及安装场防治区、升压站防治区、集电线路防治区、场内道路防治区、临时施工设施防治区等5个防治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是风机及安装场防治区和场内道路防治区。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轻度、地形、林草植被等自然现状特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三大措施,构成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4.1.1 风机及安装场水土保持措施(1)

34、工程措施表土剥离为合理利用表土资源,在场地平整时将30cm表土剥离,并单独堆放。铺卵石风机及箱变施工完成后,为防止箱体及风机杆长流冲刷,工程设计在地面突出部分周围1m范围铺卵石压盖。土地整治在风机安装场施工完成后,为保证林草地恢复需要,依据水土保持规范要求,进行平整土地覆土,以便进行苗木栽植。排水沟为防止风机安装场地汇流对坡面冲刷,设计在场地顶部周围布设排水沟。排水沟布设在场顶临空侧1m,采用土质开挖形式,排水沟断面采用梯形断面,下底宽0.4m,深0.3m,边坡比为1:1,挡墙风机安装场四周边坡易产生冲刷流失,设计在边坡坡脚外侧1m修建浆砌石挡墙进行拦挡。挡墙设计采用直立式重力挡墙,M10浆砌

35、石砌筑,设计顶宽0.3m,高0.8m,面坡坡度1:0.2,埋深0.4m,(2)植物措施栽植灌木风机基础回填区域和风机安装场地在施工完后恢复灌草植被。设计栽植紫穗槐进行绿化,株行距22m。撒播种草采用撒播种草方式对该区域进行草地恢复。按照狗牙根与百喜草1:1的比例配置撒播种草,撒播密度为40kg/hm2。 (3)临时措施临时拦挡对表土临时堆土区一侧布设袋装土临时拦挡措施。单个装填土袋长0.8m、宽0.5m、高0.25m,在表土一侧按照三层摆放。临时覆盖用土工膜对临时堆土区进行临时覆盖防护。临时排水施工场地布设临时排水沟,排水沟采用土沟形式、内壁夯实;排水沟断面采用梯形断面,下底宽0.4m,深0.

36、4m,边坡比为1:0.25。4.1.2 集电线路的水土保持措施(1)工程措施表土剥离为合理利用表土资源,在场地平整时将30cm表土剥离,并单独堆放。土地整治为保证林地恢复需要,依据水土保持规范要求,进行平整土地和回填覆土。(2)植物措施撒播种草电杆及地埋电缆埋设后,立即回填基础和电缆沟开挖区域,表面覆表土后撒播草籽恢复植被。撒播草种按照狗牙根与百喜草1:1的比例配置,撒播密度为40kg/hm2。 (3)临时措施设计对该区域内施工临时堆土采用土工膜进行临时覆盖防护。4.1.3 110kv升压站区水土保持措施(1)工程措施铺卵石工程设计在扩建工程的主变及相关设备下方干铺卵石。土地整治在场地施工完成

37、后,为保证绿化需要,依据水土保持规范要求,进行平整土地覆土,以便进行种草。 (2)植物措施综合绿化由于前期工程已设计绿化措施,本工程采取简易绿化方式,设计栽植紫叶李、月季以及铺种草皮的方式进行绿化。 (3)临时措施用土工膜对临时堆土进行临时覆盖防护。设计采用土工膜覆盖,由于本区域临时堆土较少,土工膜覆盖后设计采用场地内土石压盖。4.1.4场内道路区的水土保持措施(1)工程措施挡墙工程设计在开挖边坡路段修建防护挡墙,防护高度均不超过2m,重力式浆砌石挡墙,墙型断面尺寸为顶宽0.50m,墙高2.00m,墙背直立,墙面10.3,基础厚度0.80m,排水沟工程设计中在道路两侧设计修建土质排水沟。设计在

38、土坡侧、陡坡段布设浆砌石排水沟;地势平缓路段采用土质排水沟。地势平缓路段土质排水沟设计采用梯形断面,上口宽100cm,下底宽40cm,深40cm,内坡比1:1。沉沙池在排水沟出口修建沉沙池对出水进行沉淀,沉沙池断面为矩形,尺寸为442m。表土剥离为合理利用表土资源,在场地平整时将30cm表土剥离,并单独堆放。土地整治为保证林地恢复需要,依据水土保持规范要求,对路基外可恢复林草地段进行土地整治,回覆临时堆存的表土。 (2)植物措施道旁绿化设计在道路两侧栽植紫穗槐作为行道绿化植物,设计栽植间距1m。铺草皮绿化工程设计铺草皮绿化道路两侧1.5m边坡范围。撒播种草工程设计对道路沿线10m扰动范围内进行

39、种草绿化,主要是采用撒播种草方式对路基两侧1.5m范围进行草地恢复。采用按照狗牙根与百喜草1:1的比例配置撒播种草,撒播密度为40kg/hm2。 (3)临时措施临时拦挡对临时堆土区一侧布设袋装土临时拦挡措施。单个装填土袋长0.8m,宽0.5m,高0.25m,在表土一侧按照三层摆放。临时覆盖用土工膜对临时堆土区进行临时覆盖防护。临时排水设计在临时堆土区四周布设临时排水沟。排水沟采用土沟形式、内壁夯实;排水沟断面采用梯形,下底宽0.4m,深0.4m,边坡比为1:0.25。4.1.5生产生活区的水土保持措施(1)工程措施表土剥离为合理利用表土资源,在场地平整时将30cm表土剥离,并单独堆放。土地整治

40、为保证施工结束植被恢复需要,依据水土保持规范要求,进行绿化前土地整治,将剥离的表土回覆。 (2)植物措施撒播种草施工结束后撒播草籽恢复植被,草种选择狗牙根和百喜草混播。撒播草种按照狗牙根与百喜草1:1的比例配置,撒播密度为40kg/hm2。 (3)临时措施临时拦挡对临时堆土区一侧布设袋装土临时拦挡措施。单个装填土袋长0.8m,宽0.5m,高0.25m,在表土一侧按照三层摆放。临时覆盖用土工膜对临时堆土区进行临时覆盖防护。临时排水施工场地布设临时排水沟,排水沟采用土沟形式、内壁夯实,断面采用梯形断面,下底宽0.4m,深0.4m,边坡比为1:0.25。4.2 施工期生态保护与减缓措施4.2.1风电

41、机组生态保护措施风机布置于山脊上,土层较少,施工期间因基础开挖及风机安装对安装场地地貌有一定程度的扰动和破坏,在施工开挖时要注意保存表层土,以利于施工后的植被恢复。本方案选择耐旱、固土能力强的具有防风吸尘作用的紫穗槐。覆土平整后,按株行距2m2m的密度进行种植紫穗槐,采用撒播种草方式对该区域进行草地恢复。按照狗牙根与百喜草1:1的比例配置撒播种草,撒播密度为40kg/hm2。每年根据需要及时进行浇水、松土除草和病虫害防治。风机机组主要措施工程量有:铺卵石193m3,土地整治覆土19560m3,土质排水沟长4800m,开挖1008m3;浆砌石挡墙长6240m,开挖1061m3,浆砌石1934m3

42、;绿化种植紫穗槐16225株;撒播种草6.49hm2;临时拦挡袋装土填筑475m3,临时覆盖土工膜1630m2,临时排水土方开挖1001m3。4.2.2场内和检修道路生态保护措施对非岩石路基段的道路边坡采取植物措施进行防护,对临时占地进行恢复。边坡绿化和临时占地恢复采用植草措施,工程设计对道路沿线10m扰动范围内进行种草绿化,主要是采用撒播种草方式对路基两侧1.5m范围进行草地恢复。采用按照狗牙根与百喜草1:1的比例配置撒播种草,撒播密度为40kg/hm2。根据检修道路的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检修道路路基外侧进行植树造林,树种选择紫穗槐,沿道路外侧植一行,栽植时扶直、栽正,保持根系舒

43、展,分层踩实,栽后及时灌水,以保成活。场内道路防治区主要措施工程量有:浆砌片石挡墙9048m3;浆砌石排水沟13572m,开挖14217m3,浆砌石8713m3;土质排水沟31668m,开挖10438m3;沉沙池46个,开挖1771m3,浆砌石442m3;土地整治覆土67860m3;绿化种植紫穗槐45240株;铺草皮67860m2;撒播种草4.52hm2;临时拦挡袋装土填筑5090m3;临时覆盖土工膜8483m2;临时排水沟开挖3393m3。4.2.3升压站生态保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将建筑垃圾和其它废弃物及时清运,对站内空地进行土地整治,并覆土绿化。鉴于升压站对防火、防雷等方面的特殊性要求,在升

44、压站空闲地带采用灌草防护措施。本工程在升压站内采取简易绿化方式,设计栽植紫叶李、月季以及铺种草皮的方式进行绿化。升压站防治区主要措施工程量:铺卵石35m2,土地整治覆土170m3,栽植紫叶李27株,铺栽草皮420m2,栽植月季70株,临时覆盖土工膜85m2。4.2.4临时设施区生态保护措施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对平整后的临时设施占地采取植物措施绿化。采用草灌混播防护,本方案选择耐旱、固土能力强的具有防风吸尘作用的紫穗槐。覆土平整后,按株行距2m2m的密度进行种植,施工结束后撒播草籽恢复植被,草种选择狗牙根和百喜草混播。撒播草种按照狗牙根与百喜草1:1的比例配置,撒播密度为40kg/hm2。临时施工设施防治区主要措施工程量有:土地整治覆土1620m3,撒播种草0.54 hm2,临时拦挡袋装土填筑31m3,临时覆盖土工膜594m2,临时排水土方开挖65m3。建设单位要落实本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费用,并作到专款专用。因此,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以上环保措施及水土保持措施后,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影响。综上所述,经采取和落实水保方案中的水保措施以及本报告中的环保措施后,国电叶县将军山风电场工程的建设对区域周围生态环境影响较小。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