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千伏线路新建工程环评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2252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千伏线路新建工程环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千伏线路新建工程环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千伏线路新建工程环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千伏线路新建工程环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千伏线路新建工程环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千伏线路新建工程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千伏线路新建工程环评报告.doc(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目录一、工程总体情况1二、调查范围、环境监测因子、敏感目标、调查重点2三、验收执行标准4四、工程概况5五、环境影响评价回顾8六、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情况11七、电磁环境、声环境监测(附监测点位图)15八、环境影响调查22九、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25十、公众参与调查28十一、竣工环保验收调查结论与建议30附件:附件1 儋州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关于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千伏线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儋土环资 200975号)附件2 海南电网公司关于印发儋州峨蔓至三都1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的通知(海南电网基建2008731号附件3 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竣工环境保

2、护验收监测报告;附件4 公众参与意见表;附件5 技术审查会评审评审意见;附件6 技术审查会评审意见修改清单;附件7 关于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kV线路新建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表报批修改意见的确认函。附图:附图1 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千伏线路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附图2 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千伏线路工程路径走向及监测布点示意图附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登记表一、工程总体情况工程名称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建设单位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儋州供电局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人民西路联系电话153*传真邮政编码*建设地点海南省儋州市建设性质新建

3、改扩建 技改行业类别D4420 电力供应行业环境影响报告表名称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海口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初步设计单位海南电力设计研究院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部门儋州市国土环境资源局文号儋土环资200975号时间2009.3.24初步设计审批部门海南电网公司文号海南电网建2008731号时间2008.10.10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单位海南电力设计研究院环境保护设施施工单位海南大广坝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环境保护设施监测单位贵州省辐射环境监理站投资总概算(万元)1852其中:环境保护投资(万元)18环境保护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实际总投资(万元)2207其中:环境保护

4、投资(万元)190.95%环评主体工程规模新建110kV线路216km工程开工日期2009年4月实际主体工程规模新建110kV线路216.5km投入试运行日期2009年12月二、调查范围、环境监测因子、敏感目标、调查重点调查范围参照本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输变电工程(HJ705-2014)的要求,确定本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范围如下:表1 验收调查表序号类别环评阶段的调查范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规定的调查范围本次验收的调查范围1生态环境输电线路走廊两侧1km范围内线路边

5、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300m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300m2工频电磁场以送电线路走廊两侧30m带状区域线路边导线地面影外两侧各30m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m3无线电干扰送电线路走廊两侧2000m带状范围不作调查不作调查4声环境送电线路走廊两侧30m带状范围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m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m环境监测因子参照本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结合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输变电工程(HJ705-2014)的要求,确定本工程环境监测因子如下:表2 环境监测因子表序号类别环评阶段的监测因

6、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规定的监测因子本次验收的监测因子1电磁环境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工频电场、工频磁场2声环境昼间、夜间等效A声级(LeqA)昼间、夜间等效A声级(LeqA)昼间、夜间等效A声级(LeqA)3水环境环境敏感目标根据输电线路工程的特点和本工程实际影响范围,本次调查重点为输电线路走廊两侧30m范围内的敏感目标,重点调查村庄、居民点等环境保护目标受电磁影响的情况。本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描述,本工程线路沿线评价范围内有英村、莫屋村、新铁炉村、高荣村、福花村、田井村等6个环境保护目标。经本次验收调查现场确认,线路路径进行微调,避开了上

7、述居民点,验收调查范围内环境保护目标为220kV三都变电站东南侧(扩建间隔侧)的陈*家,具体情况详见表3,环境保护目标现状见图1。表3 验收调查环境保护情况表序号环境保护目标距项目的方位及最近距离保护目标特征(常住人口)环评验收1陈*家三都变电站东南侧围墙外,距本工程110kV架空线路48m一层砖瓦房,2人陈*家220kV三都变电站48m陈*家110kV三峨线陈*家与本项目位置关系俯视图图1 本工程环境保护目标现状图调查重点本次调查的重点是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情况;工程运营期造成的电磁环境、声环境影响,以及工程施工期对施工工作区域造成的生态影响以及生态恢复情况;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其批复、设计中

8、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有效性;工程施工期和营运期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公众反映的环境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三、验收执行标准电磁环境标准根据环评阶段的电磁环境评价标准及新标准的相关规定,最终确定本次验收电磁环境标准,具体见表4中“验收标准”。表4 电磁环境标准 污染物名称阶段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标准名称(标准编号及级别)标准限值标准名称(标准编号及级别)标准限值环评标准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4.0kV/m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0.1mT校核标准电磁环境控

9、制限值(GB8702-2014)4000V/m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100T验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4000V/m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100T声环境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项目沿线以及环境敏感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昼间:55dB(A),夜间:45dB(A)。2、排放标准根据环评阶段的声环境评价标准及新标准的相关规定,最终确定本次验收声环境标准,具体见表5。表5 噪声排放标准 污染物名称阶段声环境标准名称(标准编号及级别)标准限值环评标准施工期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昼间:658

10、5dB(A)夜间:55dB(A)运行期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昼间:55dB(A)夜间:45dB(A)校核标准施工期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昼间:70dB(A)夜间:55dB(A)验收标准施工期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昼间:6585dB(A)夜间:55dB(A)运行期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昼间:55dB(A)夜间:45dB(A)四、工程概况工程地理位置(附地理位置示意图)(1)110kV线路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千伏线路工程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地理位置见附图1。线路路径如

11、下:本工程线路从峨蔓风电场110kV升压站出线后向东走线至J1转角塔,然后向东南方向走线至新铁炉村北侧,然后向西南方向在春历岭和笔架岭之间走线,之后向西走线至福花村西侧的,右转至玉堂村南侧,继续向西南方向走线至盛塘村西南侧,向西走线至塘头村南侧,经过盛和村北侧跨越三峨公路后后平行于三洛线走线,接入220kV三都变电站110kV进线构架。线路全长216.5km。本工程线路路径走向见附图2。(2)110kV间隔扩建配套在220kV三都变电站预留位置扩建2个110kV出线间隔。主要工程内容及规模:1、工程建设过程简述工程的建设过程具体如下:2009年8月,海南电网公司以海南电网计2009684号文件

12、对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予以批复;2009年8月,海南电网公司儋州供电局委托海口市环境科学院完成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008年8月,海南电网公司对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报告进行审查,并下发审查纪要(详见附件1);2009年3月,取得儋州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关于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千伏线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详见附件2);2009年4月,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kV线路新建工程开工建设,2009年12月,本工程竣工投产。2、工程建设内容本次验收评价的范围是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kV线路工程,其建设规模如下:(1)110kV输电线路本工程新建110kV峨蔓升压站至220kV三都变电站110kV线

13、路,线路同塔双回架设,全长216.5km。其中峨蔓风电场至高荣村(J7)段采用JL/LBIA-185/30铝包钢芯铝绞线,长6.4km;高荣村(J7)至220kV三都变电站段线路采用JL/LBIA-240/40铝包钢芯铝绞线,长10.1km。全线共新建82基铁塔。(2)110kV出线间隔扩建在220kV三都变电站东侧预留Y11和Y12位置配套扩建2个110kV出线间隔。将220kV三都变电站原有的110kV三木出线间隔和110kV三特出线间隔移至新建110kV出线间隔,而原有的110kV三木出线间隔作为110kV峨蔓回的出线间隔,原有的110kV三特出线间隔作为110kV峨蔓回的出线间隔。3、

14、相关工程环保手续履行情况(1)项目对侧是峨蔓风电场升压站,2012年10月,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对儋州峨蔓风电场工程(49.5MW)进行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2)220kV三都变电站:已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正在开展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程占地及总平面布置、输电线路路径(附总平面布置、输电线路路径示意图)本工程线路从峨蔓风电场110kV升压站出线后向东走线至J1转角塔,然后向东南方向走线至英村东侧的J2转角塔,右转从英村和茅园村之间穿过后至新铁炉村北侧的J3转角塔,然后向西南方向在春历岭和笔架岭之间走线至J4转角塔,之后向西走线至福花村西侧的J5转角塔,右转至玉堂村南侧的J6转角塔,继续向西南方

15、向走线至盛塘村西南侧的转角塔J7,向西走线至塘头村南侧的J8转角塔,经过盛和村北侧跨越三峨公路后走线至J9转角塔,后平行于三洛线走线至终端塔J10,接入220kV三都变电站110kV进线构架。线路全长216.5km,沿线地形以平地为主。线路路径见附图2。线路双回架空敷设,共建杆塔82基,同步架设1根地线。导线截面为185mm2,采用16芯OPGW光纤复合地线;杆塔选型有直线塔和转角塔,铁塔基础主要采用掏挖式式钢筋混凝土基础。本工程新建110kV线路塔基总占地面积约984m2,工程建成后已进行了植被绿化、硬化等恢复措施。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本工程总投资为2207万元,实际环保投资总计19万元,占总

16、投资的0.95%。主要用于施工期水土保持、施工期临时环保措施、塔架增高及沿线植被恢复等方面,详见表6。表6 工程环保投资序号项目投资额(万元)1水土保持(包括边坡砌筑、修建排水沟)112施工期临时环保措施(包括沉淀池、喷洒设备、建筑垃圾处理等)23架空线路沿线塔基绿化6合计19工程变更情况及变更原因环评阶段工程内容与实际建成情况比较见表7。表7 工程建设规模环评阶段与实际建成情况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环评阶段规模实际建成规模1电压等级kV110110回路数回2回2回3线路长度km16.0km16.5km4塔基数基80825永久占地面积m29609846导线型号/JL/LBIA-185/30铝包钢芯

17、铝绞线、JL/LBIA-240/40铝包钢芯铝绞线JL/LBIA-185/30铝包钢芯铝绞线、JL/LBIA-240/40铝包钢芯铝绞线7工程总投资万元185222078环保投资万元1821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0.95经现场调查及相关初步设计、竣工设计资料确认,本工程线路路径进行微调,避开了英村、莫屋村、新铁炉村、高荣村、福花村、田井村等村庄,故本工程建成后线路全长比环评阶段长0.5km。此外工程实际总投资及实际环保投资比环评阶段略小,其它指标均相同。五、环境影响评价回顾(一)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预测及结论(生态、声、大气、水、振动、电磁、固体废物等)海口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于2008年

18、11月编制完成了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kV线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报告表中主要环境影响预测与结论如下:一、项目施工期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结论本工程施工内容包括:塔基破土开挖、立塔、基础固定塔杆和架设导地线等,建设规模较小、工程量较小、施工方式简单,施工期较短。施工期的主要污染因素为弃土、粉尘、建筑材料垃圾和机械噪声。(1)弃土主要来自塔基建设,其产生量小,且分布分散,建设单位应联系需要土方的单位及时处置本工程产生的弃方。(2)粉尘主要来自土方的堆放,应当经常对施工区洒水,以达到降低粉尘产生量及除尘的目的。经洒水后,可有效控制扬尘。(3)建筑材料垃圾主要产生于杆塔固定和导地线架设,应尽量回

19、收利用,金属类废弃材料应予以回收利用。(4)噪声主要来源于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机械噪声,应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减振处理的设备;合理安排各类施工机械的工作时间,避免多种高声级设备同时施工,晚上(22:008:00)及中午(12:0014:00)禁止施工。采取这些措施后施工噪声可得到有效控制,轻微短暂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5)本项目线路全长16km,共建设80座塔基,项目在选线时已考虑到避开基本农田、橡胶林等用地,本项目的塔基占地均为荒地和低矮经济作物(甘蔗)用地。由于塔基开挖量较小,施工时间较短暂,水土流失发生的几率较小,为使其影响更小化,塔基施工完毕后应当及时硬化台面或种植低矮植

20、被,以减少其水土流失。二、项目营运期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结论1、电磁环境影响分析经类比鸭龙110kV线路,预测本工程线路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分别为1163V/m、7.87T,均满足4kV/m、0.1mT的推荐限值要求;距边导线地面投影20m处的0.5MHz无线电干扰值为18dB(V/m),满足46dB(V/m)的限值要求。2、生态影响评价线路交叉跨越可能会对城市景观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线路运行发生电晕时会产生一定的可听噪声,但其源强不高,一般情况下110kV高压线路下方的噪声都在45dB(A)以下,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不会对线

21、路两侧的声环境造成明显影响。4、项目建设环境可行性分析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其选线符合当地规划,所在区域电磁环境质量良好,有较大的电磁环境容量,避开了居民区,远离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线路选线走廊内没有易燃易爆设施的建筑物,从环保角度看,其选线选址是合理的。5、环境管理当地政府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按照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禁止在110kV输电线路边导线两侧10m范围的带状区域增建住人或易燃易爆的建筑物,以保证电力设施安全;项目管理单位应定时检修线路,排除有可能对线路构成安全威胁的迹象(如削低高大树木等),并在线路沿途设立醒目的标志,防止人为破坏电力设施。

22、三、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综合结论本项目新建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线路工程,线路全长约16km,只要建设单位加强管理,认真落实本报告所提的各项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工程建设是可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儋州市国土环境资源局2009年3月24日对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予以批复(详见附件1),批复内容如下:一、新建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千伏线路工程位于峨蔓风电场至三都220千伏变电站,项目塔基占地面积960平方米,线路长度约16公里,总投资1852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8万元,占总投资的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根据报告表的综合结论及

23、专家审查意见的要求,在充分落实各项电磁辐射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该项目建设是可行的。二、报告表基本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技术规范和要求编制,重点突出,内容较为全面,采用的评价标准合适,提出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措施可行。可作为项目环境保护设计和环境管理的依据。三、该项目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J24-1998)中的工频电场和磁场强度推荐限值,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GB15707-1995)中的标准限值。项目在运行期基本不产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物)。该项目在施工期和营运期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影

24、响不大,报告表中所提出的环境质量标准基本达到要求。四、要加强项目运行期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对项目的运行设备和安全设施应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实施跟踪监测,对现场维护、维修人员要采取必要的电磁辐射防护措施。要采取设置电磁辐射警示牌和护栏等措施,避免闲人进入电磁辐射安全防护距离内,遭受电磁辐射污染伤害。五、要认真落实报告表及本批复提出的各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执行“三同时”环保制度。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项目建成投入试运行的三个月内,你公司须按规定程序申请办理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六、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情况(附图)阶段影响类别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审批文件中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25、情况前期污染影响环评报告表要求:按相关规范设置输电线路与周边邻近居民点等环境敏感点和信号类设施的防护距离,从减轻环境影响的角度优化线路布设。已落实。线路路径设计符合当地规划的要求,避开了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输变电线路已按照110kV-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92-1999)、电力设施保护条例(1998.1.7修正版)、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1998.1.7修正版)、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和干扰影响防护设计规程(DL/T5033-2006)等设计规范和有关要求进行设计。合理地设计线路高度及走廊宽度,保证架空电力线路的正常运行和人身安全。环评报告表要求:对不可避开

26、林区和跨越公路的输电线路,要适当提升塔杆高度,以减少林木砍伐和保证公路及铁路交通不受影响。已落实。线路沿线不跨越林区,对于本期110kV线路跨的500县道,净空距离18m,满足设计规范中要求的架设高度(110kV导线与公路7.0m的最小垂直距离)。施工期生态影响环评报告表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便道进行施工运输,根据自然地形设计安装塔杆,严格控制土方开挖量,注重保护好沿线植被,杜绝乱砍滥伐。已落实。施工单位施工时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利用现有的便道进行施工运输;根据自然地形采用高低铁搭,及加大铁塔档距等措施,减少植被砍伐;塔基开挖土方及时回填,在杆塔施工区四周设置临时排水沟,防止弃土扩

27、散与水土流失,尽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环评报告表要求:合理选择取、弃土场,妥善处置弃土、渣石、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禁止随意倾倒压覆植被。已落实。线路施工点分散且单个塔基产生弃土量较小,未单独设置弃渣场,施工产生的弃土在塔基占地范围内平整并进行绿化;对于容易流失的建筑材料(如水泥等)集中堆放、加强管理,在堆土(料)场、杆塔施工区四周设置临时排水沟,防止弃土扩散与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对线路牵张场、施工道路及场地等施工迹地及时进行整治恢复植被,对沿线塔基区采取了植被恢复措施(植被恢复情况见图2、3)。施工期污染影响环评报告表要求:根据天气情况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降尘,减少扬尘污染。已落实。施工期使用

28、商业预拌混凝土,避免因混凝土搅拌产生扬尘;对土石方运输车辆密闭并加盖篷布,减少扬尘污染;对施工场地四周设置施工围栏,对裸露场地及时进行洒水抑尘;运输车辆经过居民点时控制车速,减少扬尘。环评报告表要求: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严格控制施工噪声,防止噪声超标扰民。已落实。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加强管理,并合理安排各类施工机械的工作时间,避免多重高级设备同时施工,晚上(22:00-08:00)及中午(12:00-14:00)禁止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减震处理的设备;施工车辆在途径环境敏感点时,应采取限时、限速行驶、不高音鸣号等措施。环评报告表要求:合

29、理选择取、弃土场,妥善处置弃土、渣石、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禁止随意倾倒压覆植被。已落实。施工期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别堆放,同时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如开挖弃土、塔基施工余泥可用于场地平整,铁搭安装、线路架设废弃材料类可由建设部门运至相应回收单位处理后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由施工员收集后清运至附近村镇的垃圾收集点处理处置。环评报告表要求:切实落实水污防止措施,施工废(污)水不得排入周围受保护水体。已落实。生产废水经简单沉淀处理后,用于周边林草浇灌;施工人员居住在沿线居民房屋,所产生的生活污水与当地居民生活污水一起处理。运行期污染影响环评批复要求:要加强项目运行期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对项目的运行设

30、备和安全设施应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实施跟踪监测,对现场维护、维修人员要采取必要的电磁辐射防护措施。已落实。本工程线路通过增高塔架、抬高导线对地高度、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导线(导线型号为JL/LBIA-185/30铝包钢芯铝绞线,地线型号为JLB14-35,均按规范选用),来减小线路运行期电磁场对周围环境、人员的影响。本工程设置有巡线员,定时对线路进行检查和维护,保障线路的正常、安全运行。环评报告表要求:做好噪声污染的防治工作,确保架空线路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能控制在相应标准限值内。已落实。工程采用抬高塔基、缩小线路走廊的宽度等措施,并采用先进优良的导线以降低线路走廊下的噪声强度。环评报告表要求:线

31、路运营期,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已落实。施工临时占地及施工便道等已看不出施工痕迹,已恢复植被,沿线塔基植被恢复较好,无水土流失现象(植被恢复情况见图2、3)。社会影响环评批复要求:要采取设置电磁辐射警示牌和护栏等措施,避免闲人进入电磁辐射安全防护距离内,遭受电磁辐射污染伤害。已落实。架空线路按照规范设置了安全距离(110kV架空线路边导线外10m),设立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攀爬。注:表示本工程环评报告表批复文件中所要求采取的环保措施。小结:综上所述,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基本按照设计资料、环境影响报告表和审批文件要求,落实了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做到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

32、时施工、同时投产,基本落实了环保“三同时”制度。图2 东方峨蔓风电场至三都110kV线路新建工程沿线植被恢复情况图3 220kV三都变电站站内出线侧的绿化情况七、电磁环境、声环境监测(附监测点位图)电磁环境监测监测因子及监测频次(1)监测因子:离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2)监测频次:各监测点位每天监测一次,监测1天。选择在输变电工程正常运行时间内进行监测,每个监测点连续测5次,每次监测时间不小于15秒,并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若仪器读数起伏较大时,适当延长监测时间。求出每个监测位置的5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监测结果。监测方法及监测布点(1)监测方法表8 监测方法及标准号

33、检测项目监测方法方法标准号工频电磁场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681-201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2)监测布点i. 对侧变电站监测布点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在峨蔓风电场110kV升压站东、南、北三侧围墙外5m处各布设1个监测点进行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监测;220kV三都变电站东南侧(110kV出线侧)围墙外5m处布设1个监测点,进行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监测。ii. 东方峨蔓风电场至三都110kV线路监测布点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在线路#10#11塔最低弧垂处布设一个监测断面,单回线路在以线行中心为测量起点垂直线路进行衰减断面的监测

34、,测点在边导线外5m处监测点位内间距为1m,在5m外为5m,依次测至边导线外50m处。所选的监测断面所处地形较为平坦,便于测量。iii. 敏感点监测布点本次监测在验收范围内的*家门口(院外西南侧,门口处)设置了1个监测点位。东方峨蔓风电场至三都110kV线路新建工程监测点位见附图2。监测单位、监测时间、监测环境条件(1)监测单位:贵州省辐射环境监理站(2)监测时间:2014年12月15日(3)监测环境条件:温度:15.5;湿度:52%。监测仪器及工况(1)监测仪器表9 环境质量监测方法及仪器检测项目仪器名称及型号分辨率校准单位及校准证书编号工频电场工频场强仪8053B/EHP-50C工频电场强

35、度:0.001V/m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XDdj2014-3161(有效期至2015年9月)工频磁场工频磁感应强度:10-3T(2)监测工况监测期间线路运行工况见表10。本次验收监测是在主体工程运行稳定,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条件下进行的,符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输变电工程(HJ705-2014)的工况要求。表10 监测期间工程工况负荷情况(2014-12)序号名称电压(kV)电流(A)输送容量(MW)1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kV线路新建工程109.2113.188.291.316.417.2监测结果分析(1)监测结果本次电磁环境监测结果见表11。表11 东方峨蔓风电场至三都

36、110kV线路新建工程电磁场监测结果序号测量点位电场强度(V/m)磁感应强度(T)备注(一)峨蔓风电场升压站监测结果1#风电场升压站东侧围墙外5m2.821020.421110kV出线侧2#风电场升压站南侧围墙外5m16.70.1123#风电场升压站北侧围墙外5m4.380.052(二)220kV三都变电站监测结果4#三都变电站东南侧围墙外5m1.101020.312110kV出线侧(三)环境保护目标监测结果5#*家1.021020.286紧靠三都变电站东南侧围墙,距离本工程线路48m(四)110kV三峨线10#11#塔间衰减断面监测结果6#线行中心2.331030.874同塔双回路,线高21

37、m线行中心外1m2.161030.870-线行中心外2m2.041030.867-线行中心外3m(边导线下)1.771030.827-边导线外1m1.641030.715-21.191030.623-36.511020.508-44.251020.413-52.641020.379-1075.70.293-1572.50.223-2063.20.156-2558.40.122-3057.50.108-3548.90.085-4022.80.074-4519.50.070-5016.20.059-1图5 110kV三峨线10#11#塔间衰减断面工频电场强度变化图图6 110kV三峨线10#11#

38、塔间衰减断面工频磁场感应强度变化图(2)监测结果评价从表11可知,峨蔓风电场升压站东、南、北侧围墙外工频电场强度在4.38282V/m之间,工频磁场强度在0.0520.421T之间,分别小于4000V/m、100T的评价标准限值;220k变电站四侧围墙外的工频电场强度为110V/m,工频磁场强度为0.312T,分别小于4000V/m、100T的评价标准限值。从表11及图5图6可知,110kV三峨线10#11#塔间线路监测断面的工频电场强度在16.22330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为0.0590.874T之间,分别小于4000V/m、100T的评价标准限值。从表11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环境保护目标

39、陈*家的工频电场强度为102V/m,工频磁感应强度分别为0.286T,均远小于4000V/m、100T的评价标准限值。综上所述,本工程验收调查范围内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均能达到相应标准评价限值要求。因此,本工程运行时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对周边电磁环境影响较小,满足环评及环评批复文件的相应要求。声环境监测监测因子及监测频次(1)监测因子:连续等效A声级(2)监测一天,昼、夜各测一次,每次监测时间为20min。监测方法及监测布点(1)监测方法 本次噪声监测方法见下表。 表12 监测方法及标准号检测项目监测方法方法标准号连续等效A声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

40、标准GB12348-2008(2)监测布点i. 对侧变电站监测布点在峨蔓风电场110kV升压站东、南、北三侧围墙外1m处及220kV三都变电站东南侧(110kV出线侧)围墙外1m处各设一个监测点。ii. 东方峨蔓风电场至三都110kV线路监测布点在东方峨蔓风电场至三都110kV线路#10#11塔间线下设一个监测点位。iii. 敏感点监测布点本次监测在验收范围内的*家门口(院外西南侧,门口处)设置了1个监测点位。东方峨蔓风电场至三都110kV线路新建工程监测点位见附图2。监测单位、监测时间、监测环境条件(1)监测单位:贵州省辐射环境监理站(2)监测时间:2014年12月15日(3)监测环境条件:

41、温度:15.5;湿度:52%。监测仪器及工况(1)监测仪器:噪声统计分析仪AWA5680。(2)监测工况见表10。监测结果分析(1)监测结果贵州省辐射环境监理站按监测规范和技术要求对选定的声环境监测点位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见表13。表13 峨蔓风电场接入系统1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噪声监测结果序号测量位置噪声dB(A)备注昼间夜间(一)峨蔓风电场升压站监测结果1#风电场升压站东侧围墙外1m51.241.4GB12348-2008的1类标准2#风电场升压站南侧围墙外1m44.240.93#风电场升压站北侧围墙外1m47.241.6(二)220kV三都变电站监测结果4#三都变电站东南侧围墙外1m49

42、.442.2GB12348-2008的1类标准(二)环境敏感目标监测结果5#陈*家46.543.1GB3096-2008的1类标准(三)110kV三峨线10#11#塔间监测结果6#线行中心52.042.5GB3096-2008的1类标准(2)监测结果分析从表13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峨蔓风电场升压站东、南、北侧围墙外及220kV三都变电站东南侧围墙外的昼间噪声的监测值在44.251.2dB(A)之间,夜间噪声的监测值在40.942.2dB(A)之间,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标准要求。环境保护目标*家的昼间噪声监测值为46.5dB(A),夜间的监测值为43.1dB(A);110kV三峨线10#11#塔间线行中心昼间噪声监测值为52.0dB(A),夜间的监测值为42.5dB(A)。环境保护目标及线行中心声环境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要求。总体上,工程采取的降噪措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满足环评及批复的要求。八、环境影响调查施工期生态影响1、自然生态影响调查本工程架空线路沿线主要林木主要是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