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瓦屋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1 建设项目概况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4 公众参与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6 联系方式瓦屋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 建设项目概况1.1 建设项目相关背景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办发1993(67)号文批准成立,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珍稀野生动物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6490.1hm2,其中核心区26498.3 hm2、缓冲区5826.3 hm2、实验区4165.5 hm2。瓦屋山自然保护区自1993年成立以来,就在保护区实验区内,依托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利
2、用公园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开展生态旅游。2000年接待游人总数10万人次,旅游收入1300万;2006年接待游人总数12.5万人次,旅游收入1600万;2011年接待游人总数16万人次,旅游收入2100万,已初步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但由于旅游区索道老旧、运载量低;部分旅游接待设施在2011-2012年大雪中损毁失去接待能力;电力供应不足,在旅游高峰期经常性停电造成设施损坏和安全隐患,且主线路已于2012年初损坏,旅游区现处于停电状态等多种原因,目前旅游区已关闭,待全面升级打造后再重新开放。为此,四川瓦屋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瓦屋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业主单位拟投资8.9亿元对瓦屋山
3、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进行建设,眉山市发改委以眉市发改社函2012140号同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整个瓦屋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景区道路交通工程、接待配套设施工程、景观设施工程以及其他旅游配套建设工程。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时序,业主单位将整个开发项目进行分期建设,洪雅县发改局对项目实施分期建设出具了意见,同意本项目分期建设。其中,本项目为瓦屋山生态旅游开发一期项目,总投资为70850万元。本项目为瓦屋山生态旅游开发一期项目,因此,本环评仅针对一期项目建设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余项目将作为后期建设项目另行环评。1.2 建设项目名称、性质和建设地点(1) 建设项目名称:瓦屋山旅游综合开发项
4、目一期工程(2) 建设性质:新建、改建(3) 建设地点: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4) 建设单位:四川瓦屋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1.3 建设项目内容及方案1.3.1 建设内容本期工程中的道路交通工程主要包括:景区内部旅游公路改建、游客通道改建、游步道和栈道改建及部分新建;本期工程中接待服务设施及配套工程包括:金花桥旅游综合接待区改建、古福坪旅游综合接待区改建、象尔旅游综合接待区改建、瓦屋山大酒店改建以及与之配套的管理用房和商业服务点等;景观及游乐设施工程包括:鸳鸯池改建、滑雪场改建、山顶露营区和各主要景观节点、观景平台及配套设施的建设。1.3.2 建设方案一、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方案1、旅游公路本
5、次旅游公路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分别为:(1)钱窝子双洞溪金花桥代国槽古福坪(珙桐山庄)(K0+000K30+117.477)的旅游道路改建工程;(2)钱窝子古福坪(珙桐山庄)(K0+000K4+679.47)旅游道路改建工程。这两段道路共长34.80km,在景区内将形成回路。公路等级: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计算行车速度:20km/h路基宽度: K6+064K9+500段路基按照7.5m标准进行加宽,其余路段按照老路原有宽度(5.5m9.5m)改造。K0+000K4+679.47段路基宽度为6.5m,路面宽度为6.0m。2、游步道及栈道(1)改建珙桐山庄至正觉寺步道,全程约2.371km,宽1.6m。
6、路线起于景区景区北部古福坪旅游综合接待区(K0+000),沿既有步道改建,于正觉寺至金花桥索道下方,止于景区东北角的索道上站(K2+371)。(2)改建鸯溪瀑布至索道12号桩栈道,全程约3.915km,宽2m,含吊桥3座。路线起于正觉寺至金花桥索道12号桩(K0+000),沿海拔2300米陡坡布设,先后跨鸳西沟、鸯溪沟、兰溪沟,止于往复式索道上站处(K3+915)。(3)新建兰溪瀑布跌水处山顶悬崖栈道,全程约1.12km,宽2m。路线起于景区东部的兰溪瀑布和鸯溪瀑布之间接鸯溪瀑布至索道12号桩栈道(K0+000),沿直立陡坡呈“Z”型盘旋至山顶台地兰溪口附近(K1+112)。3、游客通道本项目
7、旅客通道含三条道路,包括往复式索道至光相寺段,鸯溪口至鸳鸯池段及象尔山庄至鸳鸯池段,全长12.335公里。采取架空方式,全路采用沥青砼路面,设计速度:15Km/h。(1)往复式索道至光相寺段路线起于景区东南角往复式索道上站(K0+000),经兰溪口、鸯溪口、象尔山庄、鸳溪口、观景台、索道上站、鸳鸯池,止于景区西北角的光相寺(K9+590.780),路线全长9.591km。(2)鸯溪口至鸳鸯池段路线起于景区东部的鸯溪口附近,接往复式索道至光相寺段K4+300处,形成平面交叉,止于鸳鸯池附近接往复式索道至光相寺段K8+250.597处,形成平面交叉。两条路于景区东北部形成换线。路线全长1.550k
8、m。(3)象尔山庄至鸳鸯池段路线起于景区东部的象尔山庄,接往复式索道至光相寺段K5+000处,形成平面交叉;止点位于鸳鸯池附近接鸯溪口至鸳鸯池段K0+825处,形成平面交叉。路线全长1.194km。二、接待服务工程及配套景观工程建设方案1、金花桥游客接待中心:改建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用地面积35520m2,建筑面积24372m2,含接待大厅、茶室、服务及办公用房和配套用房;2层停车场,停车位668个。2、古福坪旅游综合接待区:改建珙桐山庄,总用地面积47050m2,建筑面积21400m2,酒店层数3层,客房130间,停车位127个。3、象尔旅游综合接待区:改建象尔山庄,总占地面积30000m
9、2,建筑面积16512m2,含游客咨询中心、商务中心、酒店客房、套房、餐厅等,酒店层数5层,含地下室2层,客房90间。4、瓦屋山大酒店:对酒店内外进行装修改造,建筑面积5000m2。5、鸳鸯池:改造鸳鸯池片区,含接待中心、地质博物馆、太清宫、生态湿地景观和配套设施。水域面积83700m2,建筑面积1783m2。6、冰雪娱乐场:改造现有冰雪娱乐场,占地面积1000m2,拖迁式滑雪索道长1km。7、景区配套管理用房:占地面积10000m2,分别在象尔、索道上下站、金花桥、鸳鸯池和兰溪跌水处设置。1.4 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分析土地及场地施工路基施工噪声噪声弃渣粉尘弃渣粉尘路面施工噪声粉尘弃渣固废边坡
10、施工固废噪声粉尘平整竣工附属设施建设粉尘开始营运噪声废气噪声图1 项目基础设施施工流程及产污情况图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饰工程工程验收建筑固废建筑弃渣施工噪声施工扬尘施工废水建筑固废设备噪声喷涂废气装饰固废装饰废水图2 服务接待设施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情况图1.5 产业政策符合性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道路交通工程、接待服务设施工程及部分景观工程、游乐设施和相关配套辅助设施工程,从项目建设内容和性质来看属于旅游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第21号令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有关条款的的决定,项目属于:一、鼓励类 三十四、旅游业 2、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
11、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及其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服务;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信息服务。由眉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出具了关于同意开展洪雅县瓦屋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前期工作的函(眉市发改社函【2012】140号),同意本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以及洪雅县发展和改革局出具了关于瓦屋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分期建设的意见,同意本项目分期建设。因此,本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1.6 与相关规划符合性本项目位于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同时也处于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项目建设内容除了在高山区新建一条悬崖栈道外,其余均是在现有的交通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并对配套景观进行恢
12、复或打造,目的是为了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服务品质。本项目建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2)、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12)、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和四川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2011)、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均相符。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2.1 生态环境现状 1、陆生生态环境现状 (1)陆生植物瓦屋山景区评价区内共有维管植物134科370属654种,有种子植物105科326属590种;在瓦屋山景区整个评价区评价区内有国家级保护植物3种,分别是:南方红豆杉
13、、水青树、珙桐;瓦屋山景区评价区内有较多的野生资源植物,其中较重要的有观赏植物、药用植物、优良牧草、野生水果资源等,但没有具有突出资源优势的种类。瓦屋山景区评价区以自然植被为主,仅有少量的人工栽培植被。评价区的森林覆盖率较高,约70-85%。主要植被类型有阔叶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灌丛、栽培植被。(2)陆生动物瓦屋山旅游规划的评价范围内有野生脊椎动物4纲23目71科149种(表32):其中,两栖纲2目6科8种,爬行纲1目4科7种,鸟纲12目39科99种,哺乳纲8目22科35种。其中,两栖和爬行动物数量较少;鸟类的数量最多,比较容易观察到;兽类对外界干扰较为敏感,尤其是大
14、、中型兽类,仅能看见野外留下的痕迹,小型兽类仅能发现洞穴等,实体看见较少。评价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有7种,分别是黑鸢、雀鹰、红腹角雉、白鹇、白腹锦鸡、领角鸮和四川林鸮。评价区域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兽类6种,分别是藏酋猴、小熊猫、黄喉貂、鬣羚、斑羚和黑熊。2、水生生态环境现状(1)水生藻类植物河流上共有水生藻类植物4门、6纲、11科、18属、31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有5科、9属、22种,占采集到的总藻类数的71.86%;其次是绿藻门3科、4属、4种,占总数12.5%;蓝藻门2科、4属、4种,占总数12.5%;黄藻门种类最少,仅1科、1属、1种,占总数3.14%。 (2)浮游动物调查流域浮游动
15、物总共12种,总体来看,种类较少,区系组成简单,由原生动物和轮虫组成。原生动物有9种,占总数的81.82%,轮虫有2种,占总数的18.18%。其中在采样点1采集到5种,采样点2断面4种,采样点3有8种,采样点4有9种。评价区河段浮游动物以原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最多,但只有裸口虫在各个断面上都采集到;轮虫种类只采集到2种。各断面水样中未检测到甲壳动物门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动物。(3)底栖无脊椎动物经调查分析,区域内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区系由节肢动物门组成,有1纲、3目、7科、7种。均为昆虫纲中的种类,包括常见种类:蜉蝣目的扁蜉、四节蜉和小蜉;襀翅目的短尾石蝇和大石蝇;毛翅目的纹石蚕等。其中,以扁蜉和短尾石蝇
16、为优势种,数量较多,分布广。(4)鱼类调查访问结果表明,本工程影响河段曾有4种鱼类分布。其中属于鲇形目鮡科的青石爬鮡分布在双洞溪石桥以上河段,属于鲤形目的红尾副鳅、四川爬岩鳅、齐口裂腹鱼分布在石桥以下河段。3、重点工程区域植被分布瓦屋山评价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青树。其中工程建设区珙桐山庄工程区内有5株珙桐;中山游步道沿线有1株水青树和1株南方红豆杉,原有索道沿线有4株南方红豆杉,1株水青树,2株珙桐。4、重点工程区域野生动物分布鸳鸯池偶见雀鹰活动,访问有四川林鸮,见到小熊猫粪便,访问到周边曾经有黑熊活动;象尔山庄偶见雀鹰活动;珙桐山庄偶见黑鸢、雀鹰在附近活
17、动,偶见黄喉貂活动;光相寺偶见雀鹰活动,访问有四川林鸮,访问有小熊猫和黑熊活动;金花桥偶见黑鸢、领角鸮,冬季至初春偶见藏酋猴活动;兰溪瀑布口偶见雀鹰活动;新建索道沿线有黑鸢、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白鹇活动,索道中下部影响区域主要有藏酋猴、黄喉貂活动,索道中上部影响区域主要有斑羚和鬣羚活动。2.2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各评价因子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要求。评价区域内地表水水质良好,各监测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评价区域内地下水水质良好,监测点位地下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
18、-93)中类水域标准要求。区域声学环境质量良好,各测点昼间、夜间均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 1类标准要求。区域河道底泥和土壤环境质量较好,各监测项目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一级标准。2.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本项目评价范围见下表:环境要素评价范围生态环境项目直接影响区占地面积内和项目间接影响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大气环境以项目场址为中心55km2范围水环境大石河污水排口上游500m至下游3km河段地下水以项目场址为中心20km2范围声学环境项目场区外200m范围内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3.1 施工期污染物排
19、放及防治措施1、大气施工过程中主要是扬尘影响,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挖土、堆场和运输,而其中扬尘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环节为挖土和车辆运输。按照类比资料,在土壤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其浓度贡献大的区域一般在施工现场50米以内。本项目施工主要在施工场地内进行,施工场地周边50m范围内均无住户,本项目主要环境敏感点均处在施工现场100m以外,因此施工期扬尘不会对敏感点造成明显影响。防治措施:(1)尽量选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的运输路线;(2)运输车辆按规定装卸运输,出施工场地必需清洗,用棚布遮盖,严禁超载;(3)整个施工场地采取封闭式湿法作业;(4)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敏感路段应定时清扫保持路面整洁;(5)施工现场
20、全部使用商品混凝土。采用上述措施后,施工期扬尘对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承建单位必须采取防尘和防止造成二次污染的环保措施,加强施工管理,严禁弃土及建渣沿途洒落或倒入河道。施工中的冲洗设备采用大功率冲洗水泵进行运输车辆冲洗,所有运输车辆必须密闭后才能驶出工地。 2、废水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及生活废水,施工废水通过隔油沉淀后,全部回用不外排。施工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经简单处理后用作林灌,降低污水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因此施工营地废水排放一般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3、噪声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辐射的噪声。尽量采用低噪音设备和工艺代替高噪声设备与加工工艺;在声
21、源处安装消声器消声;严格控制人为噪声。让处于噪声环境下的人员使用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减少相关人员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以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采取以上措施后,本项目施工对场界外声学环境不会产生明显的污染影响。4、固废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施工中产生的弃渣、弃石。本项目弃渣量为6.59万m3(折合松方9.42万m3,设1个弃渣场集中堆放)。项目的弃渣场选择在瓦屋山金花桥山门外10km处瓦屋山镇射亭村四组小地名叫香大坪处,该渣场场址紧邻瓦屋山镇射亭村至沙湾村的通村四级公路。另一部分来自施工区的垃圾,包括废弃的建材、包装材料、生活垃圾等,应设置临时的垃圾收集桶,集中收集并及
22、时送往附近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5、生态影响景区内旅游公路的改建及维护施工期,不新占用土地,不会对评估区植被造成破坏,边坡的治理将增加道路两侧植被覆盖面积,其影响是积极的。游客通道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永久占地附近,影响植被种类为山顶的常绿针叶林、灌木林。游客通道采用全部架空,且线路会对沿途的冷杉乔木林进行绕避,因此对沿线的植被影响较小,不会改变沿线植被分布和植被类型。冰雪娱乐场施工时,主要是对占地区域内的灌木林进行清除,不涉及乔木林的采伐。被破坏的灌木林植被不能得到恢复,其负面影响在单元植被中是不可逆的,但不会使植被类型减少,更不会使某个植被类型消失。旅游综合接待区改扩建项目施工期
23、对植被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旅游综合接待区扩建永久占地附近,影响植被种类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灌木林。施工期,象尔旅游综合接待区扩建,将直接破坏评估区域内的乔木林0.65hm2;古福坪旅游综合接待区扩建,将直接破坏评估区域内的乔木林2.15hm2;在古福坪旅游综合接待区的工程占地内有珙桐5株,为更好地保护珍稀植物,避免施工对其造成间接伤害,建议对上述树种采取移栽保护。鸳鸯池淹没范围内的植株将被砍伐,一些原生植物将受淹没而死亡。但受淹没范围面积很小,且受淹没的植被主要为箭竹,在评价区分布较广,其他的均为一般常见种,淹没线以上地带可见到相似的群落,在不同海拔地区均有分布,其受淹没影响的
24、物种适应性强,不存在因局部植被淹没而导致种群消失或灭迹。6、珙桐移栽的环境影响分析古福坪旅游综合接待区占地范围内涉及到的5株珙桐需进行就近移栽,移栽工作遵循了就近迁移保护,集中规划的原则,遵循了珙桐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采取了迁移性保护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建设对珙桐的影响和破坏,保证保护区珙桐种质资源不会减少。本方案选取的移栽地和拟移栽珙桐原生地距离很近,且海拔、坡度、坡向、湿度、土壤、植被等小生境也极为相似,合理选择移栽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技术路线,以及采取切根、带土球移植、施用生根剂和营养液等科学的移栽措施,移栽成活率有保障。因此,项目建设对珙桐有一定影响,但因影响数量少(5株),
25、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珙桐天然分布格局。而且通过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就近移栽保护,可使保护区珙桐资源数量不受影响,将工程建设对珙桐的影响降到最低。此外,环评建议建设单位应充分协调好古福坪建设项目施工与珙桐保护移栽之间的关系,确保在工程建设期内完成保护移栽任务;建设单位应对分布在工程直接占地区外影响区内的珙桐或其他珍稀保护植物采取砌围护砖墙等措施实施就地保护,并设立标牌,进行日常养护和监测;建议对移栽后的珙桐进行挂牌保护,并对其进行跟踪监测,掌握移栽后植株的生长成效、新生境状况、天然更新能力等状况,总结保护经验,分析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珍稀植物保护措施。采取科学合理的移栽方案和上述保护措施后,珙桐移栽不
26、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7、对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影响本项目建设涉及到的区域为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4165.5hm2)之内,不涉及到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项目和进入瓦屋山景区内的游人活动范围均限制在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内。从对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项目的建设是尽量的利用了现有的交通设施,对交通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仅新建一条悬崖栈道。交通设施多利用现有的道路、小径进行改造,游步道和栈道多采取架空的方式,各服务接待设施严格控制了接待规模,有效地控制了进入保护区游客的住宿和游览活动对景区生态的影响和破
27、坏。因此,本项目建设既有旅游服务和管理保障内容,也有生态环境保护内容,总体来说,项目建设对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产生的影响是可控的。3.2 运营期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结果(1) 大气环境影响和预测评价本项目建成后废气来源主要为地下停车库车辆排放的汽车尾气、餐厅和厨房产生的餐饮油烟、及垃圾收集点产生的恶臭气体。停车场产生的废气呈无组织形式,并且采用机械通风,车库所产生的汽车尾气经统一收集后由抽排风系统送至专门烟道高空排放,经以上治理措施后,地下车库产生的汽车尾气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餐厅所产生的油烟废气经净化装置处理后,均由统一的烟道集中收集至顶楼高空排放。因此,餐饮油烟废气的排
28、放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小。本项目营运期产生的恶臭气体主要来自垃圾收集点。项目对垃圾收集点密闭设置,及时清运垃圾,采取“三防(防雨、防渗、防漏)”措施,以减少垃圾恶臭的产生和逸散。 (2) 地表水环境影响和预测评价本项目排水为生活污水,将金花桥旅游综合接待区、古福坪旅游综合接待区、象尔旅游综合接待区的污水分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将古福坪旅游综合接待区的生活污水送至金花桥旅游综合接待区,在瓦屋山酒店建一座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100m3/d),用于处理金花桥和古福坪旅游综合接待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采用二级生化+过滤,其中餐饮废水单独设置隔油沉淀池后再与生活污水一并处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达到城
29、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后,尾水通过排水管道排至景区外的地表水大石河;在象尔旅游综合接待区建一座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50m3/d),用于处理生活污水(仅包括洗浴废水和餐饮废水,粪便不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采用打包方式外送景区外统一处理),处理工艺采用二级生化+过滤,其中餐饮废水单独设置隔油沉淀池后再与生活污水一并处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后,尾水通过排水管道排至鸳鸯池作为湿地补水。鸳鸯池湿地恢复水面约为125亩,水深约3m,湿地恢复后水域面积83700m2,水量约为251100m3,象尔旅游接待
30、综合区的污水量为42m3/d,仅包括洗浴废水和餐饮废水,粪便不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粪便采用打包方式外送景区外统一处理。因此,象尔旅游接待综合区在旅游高峰期最大排入湿地的水量仅占湿地总水量的0.017%,可见,鸳鸯池的湿地完全能够有容量接纳高山区处理后的污水,并且排入湿地前的生活污水已经处理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CODcr50mg/l、NH3-N5mg/l)的标准,再经湿地经一步深度处理(处理率大于50%)并与湿地的水体完全混合后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水域标准要求。目前,评价区域内除了化粪池无任何污水处理设施,根据第二章现状污染物估算结果,现
31、状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COD36t/a,NH3-N3 t/a。由此可见,项目建成后,控制进入景区游览的人数和控制接待设施的规模,以及生态厕所的粪便运至景区外处理,同时,规范污水处理设施,废水经收集后送各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达GB18918-2002中一级标准A标后,高山区排入湿地,中山区和低山区废水排入保护区外的地表水,(即CODCr50mg/l、NH3-N5mg/l)。经核算,景区旅游接待设施水污染物年排放量为COD 2.77t/a、NH3-N0.28 t/a。因此,项目建成后,水污染物削减量将达到COD33.23t/a,NH3-N2.72 t/a,排入地表水体的水污染物比现状大有减少
32、,对区域地表水体现了环境正效益。(3) 声环境影响和预测评价项目运营期主要的噪声源来自酒店宾馆的设备噪声、游客进入景区内的社会噪声和汽车行驶所产生的噪声。本项目高噪声设备均安装在设备用房内,并对各机房采取了隔声处理,同时对其它设备噪声分别采取隔声、消声、减振、降噪等措施进行治理,采取措施后,设备噪声对评价区域声环境不会造成明显不利影响。项目建成营运后,加强对停车场的管理,规范地面停车场的停车秩序,进入景区后禁鸣喇叭,尽量减少机动车频繁启动和怠速。通过严格规范游客行为,加强引导,减少景区内高声喧哗等,区域旅游噪声对当地声环境影响程度较轻。项目建成营运后,加强对停车场的管理,规范地面停车场的停车秩
33、序,禁鸣喇叭,尽量减少机动车频繁启动和怠速。 (4) 固废环境影响和预测评价营运期固废主要为酒店客房的生活垃圾、餐饮垃圾和游客旅游产生的生活垃圾,无有毒、有害、易爆、腐蚀性等物质。区内各景点及栈道、游步道沿线设置垃圾箱,并安排专人负责每日的清运及景区内游人零星丢弃的垃圾收集,定期运送至垃圾收集点。为防止垃圾收集点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对垃圾收集点的挡墙进行加固,并进行防渗处理;垃圾收集点应该进行适当的防雨防风挡护,并且定期进行消毒,杀灭蚊绳,尽量减少垃圾收运对环境的影响。景区内在各景点及游人观赏路线的沿线设置约14个生态厕所供游客使用,生态厕所采用一次性塑料打包方式,统一由环卫部门清运至眉山市垃
34、圾处理场进行处置。高山区象尔综合接待区和鸳鸯池游客产生的粪便通过人工或索道运送至景区外处理。环评认为,采取上述措施后,随着区域垃圾收运、中转设施的完善,有将有效地改善现有的垃圾收集、运输、中转的落后转况,具有一定的环境正效应。同时,只要加强游人的管理和教育,防止乱扔垃圾等行为的发生,做到文明旅游,本此规划的实施后,固体废弃物不会对旅游规划区造成污染。3.3 建设项目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达标排放:在采取工程措施及评价单位评价要求及建议的条件下,各类污染物可以做到达标排放。总量控制:CODcr2.5t/a,NH3-N0.25 t/a,总量建议需由眉山市环保局核实后下达。3.4 建设项目经济损益分析建
35、设期,区域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可能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在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后,项目的实施对区域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水生生物的影响不明显。本次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带来的环境的正效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以新带老解决原有项目的环境问题。原景区生活废水、污水将得不到有效处理而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对地表水造成污染。本项目的建设将改变景区内原有污水散排、乱排的现象,有利于景区的水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此外,原景区内的废物垃圾得不到及时转运或处理,遇到大于或暴雨时,污染物将随径流进入水体,长期这样就可能给景区水体环境造成污染隐患。本项目在各景区新增了垃圾箱、垃圾收集
36、站等环保设施,有效收集,定期清运生活垃圾。对固废进行的回收处理(处置)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对于景区环境质量的提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正效益。本工程为非污染生态工程,具有运行年限长、环境损失补偿大多为一次性投入的特点,因此,工程建成后,在环境损失的补偿方面随时间的增加基本不需追加投资,随着工程的运行,环境效益将不断增大。因此,在环境费用效益方面,工程具有较优越的经济效益。3.5 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监测时期监测项目具体监测内容监测机构施工期生态环境陆生生态对工程直接占地区和影响区的植被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安排在工程开工前、施工高峰期、完建后第一年和工程运行后的第3年,共进行4次调查监测,
37、调查时间尽量在春季末期的45月和初秋季节的910月。施工高峰期的调查反映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时的情况,工程完建后第一年的调查反映新的生态体系建立初期的情况,工程运行后第五年的调查反映趋于稳定的新生态环境情况。调查内容:包括乔、灌、草的种类,优势种、成活率、覆盖度等具有代表性、比较直观、易于调查的指标。监测林木砍伐及恢复情况,施工点周围植被的影响。由当地水保部门会同设计、建设单位共同进行水生生态监测任务及内容:监测鱼类种类组成、分布、种群结构、资源量、“三场”变化等。监测时期:为20年,施工期起计时。前3次每两年执行一次,以后每五年一个周期,每年监测两次,共进行10次。水土流失监测点位:施
38、工建设区监测时段:为各工程施工第1、2、3、4年4月(雨季前)和11月(雨季后)各监测1次。监测因子:考虑降雨强度、降雨量、地表径流量、坡面坡度、坡面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形式、程度及危害,工程措施及植物措施的类型、稳定性及效果。水环境监测因子:水温、流速、pH、CODCr、NH3-N、DO、BOD5、SS、挥发酚、石油类、粪大肠菌群10项。监测点位及监测频率:设置4个监测点(大寺河、深坑河、铜厂河、大石河),每半年监测1次。洪雅县及眉山市环境监测站大气环境监测项目:PM10、TSP、SO2、NO2。监测点位:金花桥游客接待中心、古福坪旅游接待区、象尔旅游接待区、鸳鸯池、景区主要交通要道。监测频
39、率:每年进行两次监测。声环境监测项目:环境噪声(昼间、夜间)。监测点位:金花桥游客接待中心、古福坪旅游接待区、象尔旅游接待区、鸳鸯池、景区主要交通要道。监测频率:每半年监测一次。营运期生态环境在不同地段设置标准样地,对样方进行长期逐年调查,掌握两栖动物、鸟类、兽类、鱼类、植物、植物群落物种及多样性变化。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水环境监测项目、监测点位、监测频次均与施工期一致。洪雅县及眉山市环境监测站大气环境监测项目、监测点位、监测频次均与施工期一致。声环境监测项目、监测点位、监测频次均与施工期一致。4 公众参与4.1 公开环境信息的次数、内容、方式等在洪雅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了两次公示。第一
40、次公示时间为2013年3月18日至2013年3月29日,公示内容旨在告知公众本项目即将建设,并收集公众对本项目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次公示时间为2013年5月27日至2013年6月7日,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公示,旨在告知公众环境影响评价的简要内容及结论,并收集公众对本项目的意见和建议。4.2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反应调查表由企业共发放100张调查表,收回有效表为100张,回收率为100%。调查对象主要为瓦屋山景区、瓦屋山镇、洪雅县的居民、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大政协代表、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等,采用实名制。4.3 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网站公示、发放调查表。4.4 公
41、众参与调查结果两次网上公示期间未收到公众的反馈意见。在调查并收回调查表的100人中99%的人支持本项目的建设,无人反对项目的建设,说明本项目符合大多数公众的愿望。4.5 从合法性、有效性、代表性、真实性等方面对公众参与进行总结环境信息公开程序、形式符合相关管理要求,合法、有效;调查了跟项目相关的景区周边居民以及关心项目建设的群众,受调查人员有一定的代表性,反馈信息真实。公众参与起到了较好的效果。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项目中有改建和新建项目,符合规划,符合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12)、四川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2011)、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环境
42、影响报告书等相关规划和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建筑结构合理,采用了环保型建筑材料,同时对于工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以及固体废弃物、生态环境破坏均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在落实各项工程环保措施及评价单位要求和建议的情况下能够使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工程设计能够与瓦屋山景区内的自然环境较好的融合,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项目建设从环保角度是可行的。6 联系方式建设单位:四川瓦屋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信地址:洪雅县瓦屋山镇联 系 人:谢云电 话:13518182036环评编制单位: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通信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十八号联 系 人:马丽雅电 话:028-8555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