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2566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 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结合淮河现阶段污水处理事业面临的问题,提出现阶段淮河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生态修复的措施。关键词 污水处理;现状;发展趋势;生态修复;淮河

2、流域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347-02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应的淡水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也在不断增多。水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源,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这种观点的驱使下,水环境的质量越来越恶劣、水资源短缺也越来越严重,这一切都将严重制约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带来一系列危及城市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淮河流域27万平方千米,现有1.6亿人口,1 300万公顷耕地。根据水利部门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人时,淮河流域人口将达到2亿人左右,人均水资源将降低到1

3、760m3,已经达到了世界公认的缺水警戒线。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潘集区现正在建1座投资百亿元的大型化工厂),工业和城市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在不断增加,加剧了用水的紧张和水质的污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造成的水危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据统计,目前全国年排污量约为350亿立方米,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15,全国超过80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有效地收集处理就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体,使得原本具有泄洪和美化景观作用的河渠变成了天然污水渠。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能力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汛期,淮河泄洪和排污都在同时进行,其间淮河鱼虾均大量死亡。照此发展下去,由于水

4、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处于相当严峻地步,城市的水环境将每况愈下,并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短缺。而且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及人口城市化的加速,城镇污水量将愈来愈大,水环境污染也会日益加重。1淮河流域污水处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淮河流域污水处理事业起步晚,污水处理效率低。淮河流域工业发展速度快而污水处理能力增长缓慢,由此导致了水环境的持续恶化,并严重的制约了淮河流域经济的发展。淮河流域污水处理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1.1污水处理技术落后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是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能否高效运转的关键;我国现阶段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与同期国外的技术水平相比依然还很落后,始终存在效率低、能耗高、维修率高

5、、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从而影响其在污水处理厂投标中的竞争力。 1.2资金短缺,投资力度不够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防止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发展淮河流域的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使水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资金是个根本问题。淮河流域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用于水污染治理的资金还很紧缺,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技术和模式,依靠大规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来改善水环境。 即使修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也难以承受其高昂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这也是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水体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清华大学紫光顾问公司调查:我国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状况是1/3运行正常、1/3不正常、1/3

6、处于闲置状态,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转率只能达到50%,我国污水的实际处理率远远低于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1.3管理水平低污水处理技术较复杂,我国目前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及管理水平不能适应,这样就造成了即使已建成的污水厂也不能正常运行,严重制约了已建城市污水厂的正常运行。1.4污水处理技术水平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是我国的实际国情,由于财力有限,用于基础设施上的资金在大城市和中小城镇之间的分配严重不平衡。如近期国家、省、市把投资的重点放在支持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上,对县及以下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扶持较少,而淮河流域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小型工业企业较多

7、,对污水处理投资较少。另外,中小城镇污水处理事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制约了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以上这些因素就决定了中小城市(镇)的污水处理技术必须以经济、高效、节省能耗和简便易行为发展方向。2生态修复措施水生态修复是一项理论复杂、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既要科学规划,又要因地制宜,更要讲究实效。按照水生态系统的理论,根据淮河流域现实状况,按照下述措施进行操作,相信淮河流域的水质将能得到有效改善。(1)在沟、渠两岸种植树冠较大的树木,逐步形成林带,地面则栽上草坪,贴岸的树冠还可以伸向河道上空。其作用:一是可以增强生态功能,大树扎在土壤里深而密的根须与草坪形成一个土壤生物体系;二是可以

8、改善空气质量;三是可以发挥景观作用,岸边的林带草坪与河道组合,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地区的温度、湿度与舒适度,并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在河坡植草坪(或灌木)。传统的做法往往忽视生态,把河坡搞成直立式,或用块石和水泥板覆盖河坡并勾缝,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破坏了生物的生长环境。从修复水生态系统出发,有条件的河坡都应植上草坪或灌木。护坡上的草坪和灌木所起的作用更大。其作用为:草坪和灌木与土壤形成的土壤生物体系,同样可以像两岸的树林与草坪一样,起到减少有机物对河道、湖泊的冲击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有些灌木的根须还能够直接伸到水体中吸收水中的营养成分;河坡是水域向陆域的自然过渡带,草坪和灌木与土壤的结

9、合,改善了温度、湿度,提供了食物;在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变了护坡硬、直、光的形象,给人们以绿色、柔和、多彩的享受。(3)在水边栽植多样性亲水植物。在种植方法上,一般可以直接栽在河边的滩地上、斜坡上,也可栽在盆、缸及竹木框之类的容器做成的定床上;直立式防汛墙的下面,在不影响河道断面的基础上,利用河底淤泥在墙边构筑一定宽度、并有斜坡的湿地带,创造亲水植物生长的条件。(4)在基本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要有水流多样化的新河道治理理念,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宜深则深、宜浅则浅,形成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本身是

10、水系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保护湿地是修复水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手段,也可以称为土壤生物工程。在基本不影响行洪和蓄水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和建设一些湿地。另外,湿地也是水景观中不可多得的重要一笔,它充满了野趣、野味和自然气息,是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象征。(6)种植水生植物。一种是根在水里的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葫狸等;另一种是根在河、湖底泥里的浮叶植物,如荷花、水鳖等。水下种水草实践证明,水草茂盛的水体,往往水质很好,清澈见底。人工种植水草,也是修复河道、湖泊水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7)在水里养鱼虾。在放养鱼虾时,要注意食草性、食杂性、食肉性之间的搭配。鱼虾在的水里自由洄游,在水面泛起阵

11、阵涟漪,使河道、湖泊显得生机蓬勃。(8)保护水底爬螺蚌等贝壳类动物和大量的底栖动物,它们是名副其实的水底清道夫,其作用不可小看。(9)坚决打击药鱼、电鱼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保护水生态平衡。药鱼、电鱼对水生物杀伤力非常大,淮河流域许多地方都听不到虫鸣蛙叫。(10)曝氧放细菌。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原生动物等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将水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成无机物质和水。它们需要充足的氧气,所以应尽量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曝氧,通过增加水体中氧气的方法来促使好氧细菌的生长繁殖,以达到增强和加快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3参考文献1 沈光范.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的若干问题J.中国给水排水,200

12、0(3):20-23.2 涂兆林.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与发展对策J.市政技术,1997(2):29-37.3 赵压乾,凌京蕾.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与发展之浅见J.环境保护,1997(10):8-10.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

13、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14、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

15、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