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湾港区二港池促淤防护堤一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2616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州湾港区二港池促淤防护堤一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通州湾港区二港池促淤防护堤一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通州湾港区二港池促淤防护堤一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通州湾港区二港池促淤防护堤一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通州湾港区二港池促淤防护堤一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州湾港区二港池促淤防护堤一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州湾港区二港池促淤防护堤一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通州湾港区二港池促淤防护堤一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南 京 师 范 大 学2015年8月一、工程概况工程区位于小庙洪水道北侧的腰沙沙洲中段南部,高程为理论基面+2.5+4.0m区域。促淤防护堤工程分为三段,其中北部两段,一段沿腰沙一期通道南北段中部向东1381m,一段沿腰沙二期施工基地向西525m,二者之间间隔200m;另外一段长3666m,位于腰沙二期通道南侧,沿腰沙二期通道南北段向南延伸2791m后再向西875m。工程区域南侧为小庙洪尾部深槽、东灶港作业区已建码头,北为三沙洪水道和冷家沙沙洲。堤身采用土工织物充灌砂袋与吹填砂相结合的斜坡堤结构。施工期13个月。工程总投资56530万元。

2、本工程用海面积为48.9258公顷,不占用岸线。二、与海洋功能区划和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结论根据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本工程主体位于通州湾工业与城镇用海区(A3-18),南侧促淤堤部分段位于小庙洪港口航运区(B2-15),本项目符合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同时,本项目用海符合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及开发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张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通州湾新区(南通滨海园区)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南通港通州湾港区总体规划方案。图1-1 本工程平面布置图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海水水质2014年4

3、月监测结果显示,各站位的pH、溶解氧、石油类、硫化物、铜、锌、铅、镉、铬、汞、砷、六六六、滴滴涕等指标均能满足相应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化学需氧量的超标率为3.33%,无机氮超标率为53.33%,活性磷酸盐超标率为8.99%,挥发酚超标率为6.67%。2013年9月监测结果:各站位的pH、活性磷酸盐、硫化物、铜、锌、铅、镉、铬、汞、砷、六六六、滴滴涕等指标均能满足相应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14#站位出现化学需氧量超标现象。1#、10#、14#、15#、16#、17#、19#、20#、21#、24#站位出现无机氮超标现象。9#、10#站位出现石油类超标现象,2#、18

4、#、26#站位出现挥发酚超标现象。2、沉积物质量2014年4月监测结果:调查海域沉积物各因子除了铬,其他均符合海洋沉积物一类评价标准。铬:测值在118.0010-660.8710-6,均值为87.4610-6,监测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的站位有2个,占全部监测站位的12.50%;符合第二类海洋沉积物标准的站位有14个,占全部监测站位的87.50%。2013年9月监测结果:除铬之外其他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一类,可见沉积物质量总体状况良好。3、生物质量2014年4月,贝类调查的各站位铜、镉、六六六、滴滴涕指标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

5、1)中一类评价标准要求,部分站位的石油烃、锌、铅、铬、砷、汞出现超标现象。其他生物调查各站位铜、锌、镉指标均符合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评价标准要求,部分站位的石油烃、铅、汞出现超标现象。2013年9月,调查海域各站位石油烃、六六六、滴滴涕均未出现超标现象,部分站位铜、锌、铅、镉、铬、砷、汞超标。4、海洋生态环境(1)2014年4月海洋生态现状调查期间调查海域30个站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3种,密度范围为0.00710460.736104个/L,平均值为1.064104个/L。鉴定浮游动物45种,主要由低盐近岸生态类群组成,密度范围在42311203ind/m3之间,平均值为2874i

6、nd/m3。共鉴定86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范围在0586个/m2之间,平均值为123个/m2;生物量范围在069.650g/m2之间,平均值为14.280g/m2。鉴定潮间带生物71种,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19个/m2和21.330g/m2。(2)2013年9月海洋生态现状调查海域30个站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7种,密度平均值为4.671106个/L。共鉴定浮游动物81种,其中大型浮游动物(浅水I型网样品)共鉴定10种,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546。调查海域共鉴定8大类62种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平均值为26.5个/m2;生物量平均值为10.461g/m2。调查海域3个断面共鉴定潮间带生物6类

7、31种,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5个/m2和26g/m2。5、 渔业资源2013年9月,调查海域共鉴定鱼卵3科(鳀科、虾虎鱼科、鲷科)3属4种,仔稚鱼5科(鳀科、虾虎鱼科、鲷科、鱼衘科、带鱼科)5属6种。调查海域鱼卵的数量密度范围为0203粒/m3,平均值为19粒/m3,各站位鱼卵数量密度差异较大。仔稚鱼的数量范围为0146ind./ m3,平均值为16粒/m3,各站位仔稚鱼数量密度差异较大。调查海域共鉴定游泳动物3大类20种,其中鱼类12种,占60.00%,甲壳动物7种,占35.00%,软体动物1种,占5.00%。各站位中游泳动物种类在417种之间。各类群中生物量、生物密度虾蟹类均最高,

8、分别100839.3g/h和9945.1尾/h,其次为鱼类生物量生物密度分别为66685.8g/h 2610.8尾/h,头足类生物量为2.5g/h,生物密度为1.3尾/h。游泳生物各调查站位分类尾数鱼类资源密度平均为163尾/h,虾蟹类为622尾/h,头足类1尾/h,合计为785尾/h。调查海域游泳动物优势种有哈氏仿对虾、三疣梭子蟹、口虾蛄、莱氏舌鳎、紫斑舌鳎、日本蟳、红线黎明蟹、葛氏长臂虾。主要种类有三疣梭子蟹、紫斑舌鳎、鮸鱼、口虾蛄、日本蟳等。该海域游泳生物优势种大多为经济渔业资源种类,资源生物量高,经济价值较大。经计算调查海域游泳动物平均资源量为 599.155 kg/km2,范围为 8

9、.426kg/km23311.848 kg/km2。资源密度平均为42377尾/km2,范围为1890尾/km2159516尾/km2。调查海域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66,范围为1.1612.391。丰富度平均为0.906,范围为0.3861.489。均匀度平均为0.672,范围为0.4250.927。四、主要环境影响评价1、水动力影响工程区位于腰沙根部,高程为理论基面+2+4m区域,位于平均潮位(3.4m)以上,工程区有30%50%时间处于露滩状态,腰沙围垦腰沙促淤堤工程东西向导堤位于分水沙脊线的偏北侧。腰沙促淤堤工程主要位于腰沙的根部,滩面高程较高,工程建设后只在潮位较高时,对腰沙根部南北

10、两侧及高潮位时由东向西的水流有一定的阻水作用,另外新建堤头及拐角处与局部的挑流作用。计算结果显示,工程实施后,小庙洪尾部断面流量变化幅度约为0.8%,口门段变化幅度约为0.6%左右,三沙洪的断面流速相应减小0.4%左右。工程的建设使得导堤东侧4km范围内平均流速减小210cm/s,导堤堤头由于挑流,流速略增大515cm/s;但导堤建设并未减小纳潮水体的体积,因此对南侧小庙洪深槽区及东北侧的三沙洪水道深槽区水流并没影响;对南侧航道及小庙洪深槽区蛎蚜山海洋公园、吕四支航道区水动力影响较小。工程建设后,导堤的东侧浅滩平均流速减小值均为20%30%,由此引起的工程后淤积强度增加值约为0.20.5m/y

11、。但随着淤积过程的深入和地形向适应工程后动力环境方向的调整,其淤积强度将逐年较小。工程实施后2-3年后即可达到冲淤平衡,达到冲淤平衡后,围填区东侧3-4km范围内浅滩淤积0.61.2m。新建南北向堤头和拐角处存在局部的冲刷,冲刷深度约为冲刷深度约为0.81.6m。龙口出由于流速较大,冲刷明显,最大冲深可达3m。取土区年淤积强度约为1.01.5m/a,2-3年后即可淤平。2、施工期悬浮泥沙对海洋水质环境的影响根据数模计算结果,取土区典型作业点大于15 mg/L、100mg/L、50 mg/L、10 mg/L浓度悬浮物涨潮时影响最大距离分别为0.27km、0.36km、0.55km 、0.69km

12、。取土区产生悬浮泥沙溶度大于150mg/L、100mg/L、50mg/L、10mg/L、浓度悬浮物扩散最大可能影响的范围为0.57km2、0.73km2、1.05km2、1.52km2。围堤吹填溢流点大于150mg/L、100mg/L、10mg/L浓度悬浮物涨潮时影响最大距离分别为0.29km、0.64km、 0.86km、 1.09km。吹填溢流产生悬浮泥沙溶度大于150mg/L、100mg/L、50mg/L、10mg/L浓度悬浮物扩散最大可能影响的范围为1.02km2、1.92km2、3.64km2、5.09km2。整个施工期悬浮物扩散最大可能影响的范围为1.54km2、2.65km2、4

13、.69m2、6.36km2。3、沉积物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取土作业、吹填筑堤所引起的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增加,悬浮物在水流和重力的作用下,在工程区附近扩散、沉降,造成泥沙沉积在底基上,改变海底沉积物。但这些影响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沉积物环境将恢复稳定。根据海洋环境监测结果,工程海域沉积物质量良好,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沉降在工程周边海域,不会对沉积物质量造成较大影响。4、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施工期对底栖生物的影响分析本工程建设对底栖生物的影响主要是工程及取土占用滩涂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占用滩涂造成底栖生物的永久丧失;施工取土造成占用海域底栖生物丧失,需要较长时间恢复。本工程占用滩涂48.9

14、258公顷,占用海域底栖生物将永久丧失,参照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 9110-2007),以20年计算损失补偿。本工程设置的取土区面积32.1公顷,取土造成占用海域底栖生物损失,需要较长时间恢复,参照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 9110-2007),以3年计算损失补偿。本工程建设造成底栖生物的损失量为279.56t,底栖生物按1万元/吨计,则造成底栖生物损失为279.56万元。(2)施工悬浮泥沙扩散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施工方案,本工程施工会引起悬浮泥沙浓度增加,将对该范围内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浮游动物和鱼卵仔鱼的存活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本工程悬

15、浮物扩散造成商品鱼苗的损失量按三倍补偿金额为599.7万元,造成游泳生物的损失按三倍补偿金额为6.6万元。5、环境风险影响评价(1)风险识别项目用海区域突发的台风、风暴潮、波浪等海洋灾害以及寒潮天气可能对本工程的施工及运营安全有较大影响,存在工程或半成品损坏的风险。本工程位于腰沙南侧滩涂,腰沙南侧外缘滩涂较为稳定,主要受小庙洪水道影响,根据多年地形监测资料分析,小庙洪水道及腰沙南缘处于稳定状态,小庙洪摆动导致工程损毁的可能小较小,但仍存在这种风险。本工程施工期船舶运输石料,存在溢油事故风险。一旦发生事故性溢油,如不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将可能严重威胁包括蛎岈山海洋公园在内的附近区域浮游生物,导致牡

16、蛎食物来源的缺失;其次,牡蛎的滤食行为很容易聚集污染物,而且环芳烃在牡蛎等贝类体内很难被生物降解。牡蛎等贝类在溢油区域会受到氧化和异物胁迫,而氧化胁迫可导致贝类衰弱,酶活性受抑制,发生突变,繁殖能力下降,加速衰老等。因此应严格杜绝溢油等事故性排放。(2) 溢油风险预测取土区和工程前沿分别选择一个溢油点,分别为北部取土区(P2)和促淤堤南端取土区海域(P1)为施工船舶可能溢油事故点。平均风速情况下,P1点涨潮初期发生溢油后,油膜沿涨潮漫谈水流至一期导堤西侧的腰沙浅滩,浅滩水深较浅,大部分油膜最后都吸附至该区域。此阶段油膜漂移最远距离5.1km,24小时扫海面积为18.9km2。溢油点落潮初期发生

17、溢油后,油膜随落潮流,沿着深槽向外海漂移,5小时后至最东端,此后转为涨潮流,油膜又随涨潮流沿深槽向西运动,并随漫滩水流至腰沙一期和二期导堤之间区域,此阶段油膜漂移最远距离13.2km,24小时扫海面积为48.6km2。不利风条件下,溢油点涨潮初期发生溢油后,油膜沿着港汊向西运动,5小时后至最西端,此后转为落潮,油膜沿着深槽向外海迅速漂移,10小时后至最东端,8小时后到砺岈山海洋公园,16小时后到达吕四农渔区。此阶段油膜漂移最远距离12.6km,24小时扫海面积为102.4km2。溢油点落潮初期发生溢油后,向东南方向漂移,6小时后最远影响至大唐电厂前沿深槽,此后油膜在涨潮流作用下向西运动,此阶段

18、油膜漂移最远距离21.3km,24小时扫海面积为106.3km2。P2溢油点位一期和二期导流堤之间的腰沙浅谈,该区域只有潮位较高时才上水。溢油点涨潮初期发生溢油后,油膜沿涨潮漫谈水流至一期导堤西侧的腰沙浅滩,浅滩水深较浅,大部分油膜最后都吸附至该区域。此阶段油膜漂移最远距离3.0km,24小时扫海面积为8.43km2。溢油点落潮初期发生溢油后,油膜随落潮流,向腰沙东侧浅谈漂移,6小时后至最东端,此后转为涨潮流,油膜又随涨潮流沿深槽向西运动,并随漫滩水流至腰沙一期导堤已西的浅滩区域,此阶段油膜漂移最远距离6.5km,24小时扫海面积为50.4km2。不利风条件下,溢油点涨潮期发生溢油后,油膜沿着

19、向漫滩水流向腰沙浅滩运动,2小时后转为落潮,油膜沿落潮流归向深槽向外海迅速漂移,7小时后至最东端,14小时后到砺岈山海洋公园,15小时后到达吕四农渔区。此阶段油膜漂移最远距离14.6km,24小时扫海面积为138.2km2。溢油点落潮初期发生溢油后,向东南方向漂移,6小时后至最东端,此后油膜在涨潮流作用下向西运动,此阶段油膜漂移最远距离11.5km,15小时后到砺岈山海洋公园,17小时后到达吕四农渔区。24小时扫海面积为93.8km2。可见,当油品在强风作用下,油膜漂移速度较快、影响面积较大,油膜扩散的路径也有无风条件下有所不同。在大风天情况下尽可能避免船舶施工作业;在加油作业时严格执行事故风

20、险防范措施,在作业前布设围油栏,把溢油事故污染控制在围油栏所包围水域内。五、 环保对策措施1.取土施工的环保对策 (1)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注意保护环境敏感目标为减少其施工活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计划、安排进度时,应充分注意到附近海域的环境保护问题,尽量避开海洋生物繁殖期及水产养殖育苗期。(2)保证吹沙管路连接完好本工程拟用泥浆泵取土吹沙,需检验其管路是否完好,并在确认管路均连接完全对位后开始取土吹沙作业,以免疏浚物从连接处泄漏入海而污染海域。2.堤身吹填中的环保对策 本工程堤身采用泥浆泵取土吹沙工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溢流口悬浮泥沙的影响。(1)严格控制溢流口泥浆浓度吹填过程

21、中的外溢泥浆入海后的污染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工程区附的海水水质,泥浆在充填袋内应有足够的沉淀时间,保证回排清水的悬浮物浓度达标,使排水变得较为澄清再从溢流口排出。(2)避免意外的泥浆泄漏入海污染事故在进行吹填作业中,应定期对吹沙管路进行维修检查,一旦发生管道损坏或连接不善,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以避免意外的泥浆外溢入海污染事故。(3)合理安排取土及吹填施工的进度工程海域高程较高,有较长时间露滩,可选择落潮期间进行取土吹填施工,产生的悬浮物仅形成漫滩流,对海域环境影响较小。(4)提高防患意识,重点地段实施加固强化手段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风暴潮、台风及暴雨时,应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对工程重点地段实施必

22、要的加固强化手段,以保证有足够的强度抵御风浪等的影响,避免发生工程损毁导致泥浆外溢的泄漏污染事故。3.海洋资源生态补偿措施建议本工程的建设,将对工程所在海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及损失,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实施所造成的生物资源损失货币化估算量投入一定的财力进行海域生态修复。建设单位应与当地海洋与渔业部门协商,合理安排项目附近海域生态修复工作,建议采用人工增养殖放流当地生物物种和建设人工渔礁等方式进行生态恢复和补偿。海洋资源生态补偿费用应不少于885.86万元。六、综合结论综上所述,通州湾港区二港池促淤防护堤一期工程是促进通州湾港区开发的重点工程,符合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及相关规划要求,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工程建设的主要环境影响包括对海水水质、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的影响,可通过实施污染防治和资源生态补偿等措施予以缓解。在全面落实本报告提出各项环保对策、资源生态补偿措施的前提下,工程建设从海洋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是可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