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垭镇环境保护规划.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26812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3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桷垭镇环境保护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黄桷垭镇环境保护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黄桷垭镇环境保护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黄桷垭镇环境保护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黄桷垭镇环境保护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桷垭镇环境保护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桷垭镇环境保护规划.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桷垭镇环境保护规划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黄桷垭镇政府2003年6月项目名称: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单位: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黄桷垭镇镇政府领导小组组 长:周永秋 南岸区环境保护局局长副组长:刘爱民 南岸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江 华 黄桷垭镇副镇长成 员:唐助苏 南岸区环境保护局综合科 潘云国 黄桷垭镇小城镇办公室 李崇明 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李崇明 技术负责人:李崇明编制组人员:李崇明 阚 平 张 晟 陈玉成 潘云国 郑 坚 蒋昌潭 刘玉洁 目 录1 总论11.1 任务由来11.2 规划编制的必要性11.3 规划期限和规划区域范围11.4 编制的依据12 自然环境及社会

2、经济概况32.1 自然环境现状32.1.1 地理位置32.1.2 地形地貌32.1.3 气候特征32.1.4 陆地水文特征32.1.5 土壤42.1.6 植被特征4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42.2.1 城镇规模与性质42.2.2 经济综合实力与基础设施42.3 城镇发展总体规划52.3.1 规划范围52.3.2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52.3.3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53 环境质量现状与分析73.1 生态环境现状73.1.1 森林覆盖73.1.2 水土流失73.1.3 视觉景观73.2 污染源与环境质量现状评价73.2.1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及评价73.2.2 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及评价83.2.3

3、声环境93.3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103.3.1 生态问题103.3.2 水土流失问题103.3.3 环境污染问题103.3.4 水资源问题114 规划的目标和原则124.1 规划的目标和指标体系124.1.1 总体目标生态优美小城镇124.1.2 近期目标124.1.3 中期目标124.1.4 远期目标134.1.3 规划的具体指标134.2 规划的原则134.2.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34.2.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原则144.2.3 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保护重点的原则144.2.4 保护重于治理的原则154.2.5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155 环境功能区划165.1 生态功能

4、区划165.1.1 黄桷垭镇生态功能类型的分布165.1.2 生态服务功能区165.1.3 生产服务功能区175.1.4 生活服务功能区175.1.5 生态退化区175.2 水环境功能区划175.3 空气环境功能区划185.4 噪声环境功能区划196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方案206.1 生态景观整体布局建设规划206.1.1 规划的目标206.1.2 规划的理论依据206.1.3 规划内容216.2 非控制性组分规划226.2.1 工业区非控制性组份规划226.2.2 住宅区的非控制性组份规划236.2.3 行政、文化等用地的非控制性组分规划236.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36.3.1 规划目标

5、236.3.2 农业发展现状236.3.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理论依据246.3.4 农业发展规划246.4 水资源保护规划256.4.1 水资源状况256.4.2 规划目标256.4.3 规划思路256.4.4 水资源保护规划256.5 水土流失控制规划266.5.1 规划目标266.5.2 水土流失现状266.5.3 水土流失治理规划266.6 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66.6.1 规划目标266.6.2 旅游业现状276.6.3 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理论依据296.6.4 规划内容296.7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316.7.1 规划目标316.7.2 规划内容317 污染治理规划方案3

6、37.1 水污染治理工程337.1.1 污水量预测337.1.2 污水收集管网工程337.1.2 污水处理厂工程347.2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357.2.1 餐饮业油烟治理工程357.2.1 清洁能源工程367.3 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工程367.3.1 生活垃圾排放量预测367.3.2 生活垃圾清运系统367.3.3 生活垃圾处置系统368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库378.1 生态景观建设重点工程库378.2 非控制性组份建设重点工程库378.3 农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库378.4 水土流失控制、矿山及旅游业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库388.5 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工程库388.6 经费概算388.7 可行

7、性分析399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409.1 组织409.1.1 确定规划的法律地位409.1.2 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409.2 管理对策409.2.1 法制管理409.2.2 政策管理419.2.3 技术管理419.2.4 经费筹措和管理4110 效益分析4210.1 生态环境效益4210.2 经济效益4210.3 社会效益421 总论1.1 任务由来为进一步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面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促进城镇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组织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乡镇生态文明

8、水平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于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形式、是带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和深化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基础。黄桷垭镇是重庆市主城核心区内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旅游重镇和科教强镇。近年来农业逐年萎缩,而以旅游、科教、餐饮等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步成为了全镇的经济主体产业。重庆市环保局、南岸区环保局力荐黄桷垭镇为首批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城镇,镇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为全面提高黄桷垭镇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全镇经济、社会和环境健康、持续地发展,

9、把黄桷垭镇建成重庆市和全国文明建设示范城镇,黄桷垭镇政府特委托我院,根据重庆市环境保护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黄桷垭镇总体规划,编制黄桷垭镇环境保护规划。1.2 规划编制的必要性确保全镇经济、社会、环境能够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不仅是在任政府的职责,更是今后若干届政府的使命。为保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并重,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并重,为后代子孙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亟需一个中长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保护与建设指导性文件,为此特编制本规划。1.3 规划期限和规划区域范围规划的基准年为2002年;规划年为:近期2005年; 中期2010年; 远期2020年。规划范围:黄桷垭

10、镇全镇,南北长11km、东西宽1.7km,总面积19.8km2。1.4 编制的依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重庆市环境保护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重庆市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纲要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16号)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环发【2002】82号)关于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环发【2002】101号)黄桷垭镇总体规划(20022020)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3年10月)2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 2.1 自然环境现状2.1.1 地理位置黄桷垭镇位于重庆主城核心区长江南岸,以拥有峰

11、峦叠嶂,森林苍翠被称为重庆主城“肺叶”的南山山脉而在重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桷垭镇地处苍山叠翠的南山山脉中段,镇北部耸立着被誉为“山城花冠”的南山风景区,南端与著名的南温泉风景区相连,是连接重庆著名的“两南风景区”的纽带。东、南与巴南区接壤,西与南坪、涂山镇连接,北与南山镇为邻。海拔高度在400450米之间,比市区约高150200米。2.1.2 地形地貌 黄桷垭镇地形呈南北狭长的槽谷形状,由东西两岭和南北走向的槽谷组合为“一山二岭一槽”地貌特征。镇北端至新市场,东西方向是一系列相对平行连绵起伏的丘陵,背斜轴部发育成单槽,长约五公里。从新市场往南,山岭走向呈“人”字型,因背斜轴部隆起为一连串的

12、浑圆如馒头状的低丘,分单槽为双槽,成双槽支列状态。新市场至镇南端的老龙洞,长约6公里,习称东西二槽。西槽谷底宽坦顺直,土地肥沃,沟渠密布,是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基地。该镇地势北高南低,自然形成低山平坝、丘陵、槽谷平坝三种地貌类型区。2.1.3 气候特征 该镇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历年一月均温为6.7,7月均温27.3,年平均温度17.8,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40.0mm,最高年达到1415.2 mm,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最集中降水时间在57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43%以上。多年平均日照为1243.1小时,主导风为偏北风,多年平均风速为1.4米/秒,静风频率平均值为36%,多年

13、无霜期平均值为347天,有着优良的林木及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2.1.4 陆地水文特征全镇水域面积为123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1%。主要类型有山涧溪流、水库湖泊、堰塘等,其中,溪流45.4亩,占水域面积的3.7%,水库200亩,占水域面积的16.3%,堰塘滩涂930亩,占水域面积的75.6%。主要水源来自雨季时四周山涧流水和低山地下泉群在槽谷汇集。主要溪流有清水溪、倒流水,清水溪在该镇过流长度约0.4公里,多年平均日径流量10000m3,常年不断流;倒流水原为一由北向南横贯全镇的农灌渠兼排洪沟,常年不断流,后因城镇发展,人口猛增,大量污水排入河沟,现已成为本镇主要排水沟。为消除污水臭气和视

14、觉污染,城镇段已加盖成暗沟,下游至新市场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场后,再转为明渠。主要湖泊有涂山湖、共青湖、青年湖、金竹水库等,均为人工湖塘。涂山湖位于镇建成区北段,是南山最大湖,面积约90亩,水深67米,库容量36万立方米;共青湖位于镇最北端与南山镇交界处的清水溪源头,面积40亩,水深46米,库容量10万立方米。黄桷垭镇地下水系发达,山泉、溶洞遍布全镇,日出水500立方米以上的泉眼就有10多眼。其中老龙洞、仙女洞日出水约为6000立方米。2.1.5 土壤 黄桷垭镇土壤类型为石灰岩或泥质灰风化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以低硅性沙灰岩岩母质为主的黄壤,以及水稻土;前两者主要分布在低山平坝和丘陵地带,后者主要分布

15、在槽谷底。2.1.6 植被特征全镇国有森林面积10000亩,社有林1094.4亩,疏林地296.6亩,苗圃1500亩。森林覆盖率38.4%,人均森林面积189.9平方米。主要分布在联合村、泉山村、金竹村地域,大部分分处在同岭山脊线两侧。林木种类约1600多种,以乔木为主,风景区内植被大多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成片林地主要是次生的马尾松、黑松林、人工香樟林、竹林、混合林,零星分布的还有楠木、枫香、板栗、麻柳、桉树、杉木、柳杉等,灌木植被主要有白栎、铁仔、乌饭、悬钓子、栀子等;草木主要有蕨类、禾草、小仙草、巴茅、白茅、金鸡菊等。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4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16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1

16、00%。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2.1 城镇规模与性质黄桷垭镇辖5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全镇南北长约11公里,东西宽约1.7公里,总面积19.8平方公里,其中初具规模的城镇范围为北起涂山湖,南至新市场,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面积2.3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万,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城镇人口2.5万人,城镇化水平62.5%。有重庆邮电学院、重庆第二外语学校、广益中学等大中学校;有重庆中药研究所、重庆日化研究所、重庆电视通讯地面卫星接收站、重庆电信卫星通讯地球站等科研科技单位。黄桷垭镇地处南山风景区和南泉风景区连接地带,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重庆主城核心区内具山水园林特色的旅

17、游重镇和科技强镇。2.2.2 经济综合实力与基础设施2002年,全镇总收入22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依次为2.6%、37.4%、60%。镇财政收入2040万元;农民纯收入4050元,居民纯收入6050元。截至2002年,黄桷垭镇共有工商企业224家,从业人员6929人;以旅游服务业(旅馆、餐饮)为主。原有工业主要是开山采石、碎石加工、水泥等建材业。2002年共实现农业总产值45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2亿元。为保护南山这一城市“肺叶”的生态环境和改善城区尘污染,根据市政府规划,黄桷垭镇全部采、碎石场和水泥厂将于2003年底前逐步关闭。近年来农业逐年萎缩,以旅游、科教、餐饮

18、等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步成为了全镇的经济支柱产业。辖区内有南山旅游公路、海(棠溪)广(阳坝)公路、黄(桷垭)明(月沱)公路、南(山)南(泉)公路、构成通往周边的公路交通网;境内现有水泥公路里程48.7公里。建有3万门程控电话分局1个;11万伏变电站1座;天然气配气站1座;自来水系统日供水能力为1.2万吨。2.3 城镇发展总体规划2.3.1 规划范围根据黄桷垭镇总体规划2005年建成区用地2.88平方公里;2010年建成区用地3.75平方公里;2020年,规划建成区用地范围北到共青湖,东、西至南山与真武山山体林地边缘,南至仙女洞一带,规划面积6.27平方公里。远景轮廓规划区面积9平方公里

19、。2.3.2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力争在2020年把黄桷垭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主城核心区内的旅游重镇和科技强镇。保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突出第三产业的优势和特色,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旅游、科教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以农副产品加工、林业、水果、花卉等经济林木为主的生态农业。最终建立以旅游业、科教业带动全局,以第三产业兴起为核心,辅以发达的农、工、商、农副业的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体系。依照重庆市主城区山水园林城市规划要求,以南山大绿化为背景,结合自身特点构成三

20、大层次的绿化体系:第一层,建成区绿化系统,包括街头绿地、防护绿地、城镇公园及小游园,规划建设涂山湖公园、荷塘公园和一些花圃、苗圃、街头绿地、小游园,至2020年,规划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16.1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22平方米;第二层,规划区南部的农田、园地与农村居民点相间的复合绿化生态系统;第三层,包括建成区两侧山体的国有和集体林地及风景区林地形成的“两山绿色屏障”。进一步发展文化、体育、卫生、科教事业,使城镇经济建设同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保护和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小城镇。2.3.3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根据近几年全镇人口增长分析,其人口自

21、然增长率几乎为零,但机械增长率每年有较大起伏,其中主要是邮电学院、外语学校人数增长较快。预测到规划末期黄桷垭镇人口可增长到5.8万人,增长因数为:(1)市级院校师生人口增长邮电学院:现状10000(学生)+1500(教职工)=11500;规划15000(学生)+2000(教职工)=17000;第二外语校:现状1550(学生)+250(教职工)=1800规划2500-3000(师生)新建商学院:规划5000(学生)+1000(教职工)=6000以上三大主要院校至规划末净增城镇人口合计1.3万人。(2)镇内农转非人口增长近年来由于旅游业、餐饮业和农家乐的迅速发展,黄桷垭镇实际农转非人口增长较快。特

22、别是联合村、老厂一带实际农转非人口聚集较多。根据城镇用地发展趋势预测:将来镇内除金竹村和泉山村大部分地外,其它村建用地及其周围农地均应划入城镇建成区范围内,故到规划期末将仅剩金竹村、泉山村6000人左右农业人口,其余农业人口及外来人口共计约1.4万人将以每年600-800人的速度农转非。规划末期,建成区总人口为:总城镇人口=2.5万人(现状)+1.3万人(规划院校人口)+(600-800人)/年18年(农转非人口)=5.2万人左右。在综合考虑黄桷垭镇经济发展、城镇化增长及用地条件与环境质量等因素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城乡人口规模及用地的协调安排,预测城镇规模为:2005年:总人口4.3万人,城镇人

23、口2.8万人城镇化水平65.1%;规划建成区用地288公顷,人均103平方米。2010年:总人口5.1万人,城镇人口4万人,城市化水平78.4%;规划建成区用地375公顷,人均93.7平方米。2020年:总人口5.8万人,城镇人口5.2万人,城市化水平89.7%;规划建成区用地622.81公顷,人均120平方米。根据黄桷垭镇经济发展规划: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67亿元,其中工业(乡镇企业)总产值4.16亿元、农业总产值5000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20.01亿元;预计2005年28亿元;2010年50亿元;2020年100亿元。3 环境质量现状与分析3.1 生态环境现状3.1.1

24、森林覆盖全镇森林覆盖率38.4,低于国家丘陵地区森林覆盖率指标1.6个百分点。3.1.2 水土流失黄桷垭镇约有85.7公顷土地存在理论上水土流失的危险,约占幅员面积的4.3%。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陡坡地带和采石场周围。土壤多为石灰岩风化残积物形成的矿子黄泥土地冷沙黄泥土,在少量的涝洼盐咸地和沼泽地,土层薄、肥弱,且灌溉条件差,开垦耕地需投入的成本高,不适宜于农业耕作。黄桷垭镇现有大小采石场97个,按重庆市政府规定,2003年底前将全部关闭,采石场关闭后,其植被的恢复和水土流失将会成为重要的生态问题。3.1.3 视觉景观从整体上看,黄桷垭镇视觉景观基本良好。影响黄桷垭视觉景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采

25、石场黄桷垭镇目前有大小采石场97个,是重庆市主城区重要建筑用石产地。采石场在全镇分布较广,在开采过程中由于没有注意植被的生态保护,致使在采石场附近区域粉尘污染重;开采后又无植被恢复措施,裸露山体。不仅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还极大的影响视觉景观效果。水库主要水库为涂山湖、共青湖、青年湖、金竹水库均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由于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库和网箱养鱼,致使有机污染物及氮、磷被颗粒物吸附沉积于底泥,使水体变黑。在污染重的水域,底泥已经开始发生厌氧发酵的现象。对视觉景观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水面油污,大量浮游植物生长,底泥发酵等原因引起水体发臭。泉水鸡一条街泉水鸡一条街整体规划尚好,店堂清洁光亮。

26、但餐饮废水、油烟以及餐饮固废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致使部分餐饮业经营店污水和垃圾随意排放,容易引起鼠、蚁、蚊、蝇滋生,不但影响视觉景观,而且导致疾病的传播。3.2 污染源与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2.1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及评价黄桷垭镇几处镇办水泥厂2003年底将全部关闭,重庆水泥厂已停工两年,目前基本无典型的空气污染源。根据黄桷垭镇地形地貌、风向及城镇布局,选择第二外语学校、镇政府大楼和88中学等3地,分别代表文教区、商住区、待开发区,根据该地区情况选取主要污染物SO2、TSP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监测结果见表1。表1 黄桷垭镇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监测点名称功能类型执行标准污染物日均浓度(mg/m3

27、)及评价SO2评价TSP评价第二外语学校文教区GB3095-960.15二级0.15二级镇政府大楼商住区GB3095-960.15二级0.16二级88中学待开发区GB3095-960.06二级0.08一级标准值GB3095-96一级0.050.12GB3095-96二级0.150.30GB3095-96三级0.250.50从监测结果看,所选3点环境空气中SO2均为二级,其中,人为活动较为活跃的文教区和商住区较高,处于二级上限;人为活动稍次的待开发区处于二级下限;文教区和商住区TSP均处于二级,待开发的88中学地区TSP为一级。由此可见,黄桷垭镇的环境空气质量受人为活动影响很大,人为活动频繁区域

28、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次于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黄桷垭镇的空气质量主要受重庆主城区大环境的影响较大,SO2浓度在人为活动较为活跃的文教区和商住区较高的原因主要是该镇的能源结构不合理,燃煤较为普遍。3.2.2 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及评价黄桷垭镇现有污水排放企业主要是重庆中药研究所制药厂和重庆日化研究所洋茉莉醛车间,其中中药研究所制药厂废水经处理做到达标排放;日化所洋茉莉醛车间废水按该厂环境保护设施验收要求,经沉淀处理后,转运至中天公司污水处理场处理,不外排。因此,黄桷垭镇的水环境问题主要是城镇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排放引起的以清水溪、共青湖、涂山湖为代表的地表水水质状况、地下水水质污染。黄桷垭镇已建有一座日处

29、理能力为3000吨的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全镇污水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外排,一是从第二外语学校以北即泉水鸡一条街的污水,通过污水管流入清水溪,排入长江;二是第二外语学校以南包括全镇90%以上的污水通过污水管道系统收集进入位于新市场的污水处理实施处理,处理出水经倒流水排放渠流到石院子,经消洞进入地下水。根据各主要水域的使用功能及分布特点,对清水溪出境断面、共青湖出口、涂山湖及倒流水下游新市场、石院子2点进行监测,结果见表2。监测结果表明,共青湖、清水溪、涂山湖水质pH正常;高锰酸盐指数:共青湖、涂山湖、石院子超过类水质标准,为类水质;新市场属类水质;清水溪属水质。5个监测点水质生化需氧

30、量均已超过类水质标准。总磷:共青湖、涂山湖属类水质(湖、库);清水溪、新市场属类水质;石院子超类水质。5个测点水质氨氮已超过类水质标准,最高点新市场超过类水质标准近7倍。表2 黄桷垭镇地表水水质状况监测点位执行标准污染物浓度(mg/L)pH高锰酸钾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氨氮共青湖GB3838-2002 (湖、库)8.227.0815.30.0376.6清水溪GB3838-2002 7.3511.919.70.16612.5涂山湖GB3838-2002(湖、库)8.317.5310.50.0416.6新市场GB3838-20027.448.1511.00.15415.9石院子GB3838-20027

31、.977.3211.50.5686.6标准值6-9:4:3:0.1(湖、库0.025):0.5:8: 4:0.2(湖、库0.05):1.0:10:6:0.3(湖、库0.1):1.5:15:10:0.4(湖、库0.2):2.0采用环境质量分级的W值法综合评价黄桷垭镇主要水域水质状况,根据每个监测因子所达到的水质类别给出一个评分值,分值规定是:符合类标准的得10分,符合类标准的得8分,符合类标准的得6分,符合类标准的得4分,符合类标准的得2分,超过类标准的得0分,以最低两项之和进行级别分类,分类标准及黄桷垭镇主要水域评价结果分别见表3和表4。表3 分类标准水质等级类类类类类劣类分类标准最低两项评分

32、之和为18分或20分最低两项评分之和为16分或14分最低两项评分之和为12分或10分最低两项评分之和为6分或8分最低两项评分之和为4分或2分最低两项评分之和为0分表4 黄桷垭镇主要水域评价结果pH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氨氮水质级别共青湖106超06超0劣类清水溪102超06超0劣类涂山湖106超06超0劣类新市场104超06超0劣类石院子点106超0超0超0劣类从评价结果看,黄桷垭镇主要水域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达到劣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氮、磷,是典型的生活污水污染。这与城镇人口(包括旅游流动人口)增多,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湖、库氮、磷超标,是出现富营养化的根

33、源;大量未经处理和未处理达标的生活废水排入清水溪、倒流水,使原本流量就不大的溪流几乎成了排污沟。3.2.3 声环境为全面了解建成区内声环境现状,分别以第二外语学校、镇政府门前公路边和崇文居住小区代表文教区、交通干线、商住区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见表5。表5 黄桷垭镇区域噪声污染状况监测点位功能类型监测结果(Laeq,dB)备注昼间夜间第二外语学校文教区50.446.8镇政府门前交通干线64.453.7车流量:465辆/h崇文居住区商住区58.549.1标准值0类:50401类:55452类:60503类:65554类:7055监测结果表明,第二外语学校昼间达到1类区域标准,夜间超过1类区域标准1.

34、8dB,在2类区域标准范围内;崇文居住区昼夜均在2类区域噪声标准范围;镇政府门前公路是通往长生、老厂、南泉的交通干线,其噪声在3类区域标准范围。3.3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3.3.1 生态问题主要的生态问题有:1、大量挖煤和开山采石造成的部分植被破坏、山体裸露及地下水枯竭;2、由于水库、湖泊网箱养鱼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山涧溪沟及水库,致使有机污染物及氮、磷严重超标,多数水域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在污染重的水域,大量污染物随悬浮物沉积,底泥已经开始发生厌氧发酵的现象,水体冒泡、变黑,使水域景观价值受到一定影响;3、部分坡地土层薄,肥弱,且灌溉条件差,开垦成本高;4、部分林地林木稀疏,林木

35、郁闭度在10%左右;5、林木品种不合理搭配,生物抗病虫害能力还较欠缺;6、部分区域,由于开发建设带来的植被破碎化。3.3.2 水土流失问题由于挖煤、开山采石和修路约有85.7公顷土地存在理论上滑坡等水土流失的危险,约占幅员面积的4.3%。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陡坡地带和采石场周围及公路沿线。3.3.3 环境污染问题1、空气:影响黄桷垭镇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微粒,这跟区域内部分居民及餐饮业以原煤或蜂窝煤为能源和建设工地、道路扬尘有关。2、水环境:黄桷垭镇地表水污染为典型的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清水溪等引起的有机物和氮、磷增高,水体变黑发臭,失去使用和观赏

36、功能。由于黄桷垭镇地质类型属喀斯特地貌,溶洞、消坑多,地表水渗漏严重,污染的地表水渗透后,严重影响地下水水质。3、干线公路穿过中心城区,对建设宁静、舒适小城镇有诸多不利影响,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噪声还会加剧;随着城镇人口增加,旅游业发展,如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疗养区、居住区的噪声可能加大,存在超标的可能。3.3.4 水资源问题 黄桷垭镇的水资源由地面水和地下水组成,地面水除清水溪为河流外,其余均人工为湖库,主要功能为景观和水产养殖。黄桷垭镇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曾是该镇主要的饮用水源及生活、工农业用水源。目前由于主要水库过渡养殖,多数已富营养化;城市生活污水几乎未经处理,通过农灌渠排入地下

37、水,对地下水质污染严重,使部分地下水水质严重下降。自80年代初,黄桷垭镇逐步引入自来水,目前全镇居民,农户已全部使用自来水,自来水由南岸黄桷渡水厂供给,水源为长江水。目前,镇内没有饮用水源。4 规划的目标和原则4.1 规划的目标和指标体系4.1.1 总体目标生态优美小城镇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关于“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的要求,黄桷垭镇环境保护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对部分产业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全面改善全镇的生态环境质量,为把黄桷垭镇建设成为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高效、和谐、持续发展的“山川秀美”

38、生态型小城镇和全国文明建设示范城镇。随着黄桷垭镇的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城镇发展模式曾经促进了黄桷垭镇的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不对目前的现状和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变,为之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大。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走出“城市病”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黄桷垭镇的人居环境质量,创造独特小城镇形象,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它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4.1.2 近期目标到2005年,通过一系列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使黄桷垭镇的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水、垃圾)、工业污染源(

39、水泥厂)、植被破坏(采石场)得到根治,环境污染(地表水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并出现好转的趋势。全面达到全国优美乡镇标准。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得到妥善保护,受保护的陆地(水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1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建成区绿化率大于17.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8平方米;通过治理消除水土流失面积或隐患。已关闭的采石场植被恢复率达到30%以上。发展生态农业,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化肥和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分别降至230kg/ha和3.0kg/ha以下,秸秆回收利用率高100%,畜禽粪便处理率大于90%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1.5万吨/天),并投入运

40、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建立和完善城镇垃圾回收清运系统,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90,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工程,建成区内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0,主要工业废水废气全部达标排放,餐饮油烟治理率达到30以上。使全镇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50%、大气功能区达标率达90%以上,噪声达标率高于90%。4.1.3 中期目标到2010年,通过进一步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使黄桷垭镇的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水、垃圾)、工业污染源(水泥厂)、植被破坏(采石场)得到进一步治理,环境污染(地表水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并有所好转。社会、经济、自然基本实现协调发展,“山川秀美”生态型小城镇初具规模。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得到

41、恢复和发展,受保护的陆地(水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13%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建成区绿化率大于18%,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9平方米;通过治理彻底消除水土流失面积或隐患。已关闭的采石场植被恢复率达到50%以上。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1.5万吨/天)投入运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完善城镇垃圾回收清运系统,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建成区内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0,主要工业废水废气全部达标排放,餐饮油烟治理率达到50以上。使全镇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5%、大气功能区达标率达95%以上,噪声达标率高于95%。4.1.4 远期目标到2020年,通过加强的生态环境保

42、护和治理(污水治理、餐饮油烟治理、采石场植被恢复、生态建设、景观建设、道路硬化、生态农业示范等工程项目),使黄桷垭镇的大气环境质量、地面水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和好于相应功能区标准,达到并超过生态小城镇的标准,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高效、和谐、持续发展的“山川秀美”生态型小城镇。生态系统体系更加完善,同时加强重点保护区之外的服务功能类型含量和作用,全区域受保护的陆地(水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15%以上,森林覆盖率高于50%,建成区绿化率大于18.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22m2;生态系统受损部分得到完全恢复,生态系统的抗干扰和自调节能力进一步提高,采石场植被恢复率达到10

43、0%。 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化肥和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分别降至200kg/ha和2.0kg/ha以下,秸秆回收利用率高于80%,农林病虫害防治率大于85%。镇区污染状况得到全面控制,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3万吨/天)建成并投入运行,生活垃圾全部清运处理,镇区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水质功能区、大气功能区、噪声达标区均全部达标。4.1.3 规划的具体指标参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指标,针对黄桷垭镇地具体情况,其城镇生态环境特征指标及达到的目标如表6。4.2 规划的原则4.2.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坚持中央关于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的核心,它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因此必

44、须遵循生态学原理,体现系统性、完整性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效益的同步和统一。本规划将通过对黄桷垭镇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方案。表6 黄桷垭镇生态环境特征指标及目标内容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值2002年2005年2010年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年)2200405045006000800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5000605068008500120003公共设施完善程度完善完善完善完善完善4城镇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981001001001005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0951001001006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达到国家卫生镇标准达标达标达标达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