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池给水排水施工组织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絮凝池给水排水施工组织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絮凝池给水排水水厂日处理水量为36104 m3。其絮凝池原设计为水下横轴式机械搅拌反应池,由于长期运转,搅拌机严重锈蚀损坏,并且原设计搅拌机的配件不标准,维修时停水时间长,投资大,严重影响了净水效果和供水生产。现在原设计基础上,将反应池改造为平流式网格状穿孔花墙反应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际运行表明,此反应池提高了供水水质和供水安全可靠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主要技术措施1.1絮凝工艺改造原设计中,单组絮凝池日处理水量为9104 m3,原有4套机械搅拌机以穿孔墙相隔。水流穿过花墙流速逐渐减慢,反应时间为15 min,速度梯度G=56 s1,GT=5.04104。通过技术分析,现将
2、搅拌机拆除,在原设搅拌机的空间共加筑11道穿孔墙,使每道墙形成网格状,两相邻墙孔口呈非对称性分布。平流式网格状絮凝池平面及剖面示意图见图1、图2。图1平流式网格絮凝池平面示意图图2平流式网格絮凝池剖面示意图在改造中,原来5道穿孔墙不变,孔口尺寸为250 mm 200 mm,新增穿孔墙的孔口尺寸为100 mm100 mm,孔眼小有利于水中“微涡旋”的形成,沿水流方向开孔面积逐渐增大,为颗粒絮凝创造了良好的水力条件。每道花墙采用孔口上下非均匀布置增强了水的上下流动,以达到竖向混合的目的。在每道墙底部还设有排泥口,定期冲刷时沉泥可沿底部孔口排出。改造后絮凝池的反应时间为13.2 min,G=43.4
3、 s1,GT=3.44104,完全符合设计规范要求。1.2实际运行情况改造后的絮凝池运行正常,处理能力大大增强,在反应池末端形成大而坚实的矾花,进入沉淀池5 m以内矾花即大量沉淀,沉淀区的沉淀效果优于改造前。在1997年的高峰供水期间,受台风影响,原水浊度猛增到5001 000 NTU,并且持续了4个多月,平流式网格絮凝池充分显示了它的运行优势。通过对改造前和改造后絮凝池降浊能力的对比(见表1),充分证明了网格状絮凝池技术合理和该工艺改造的成功。表1絮凝池降浊能力对比时间原水浊度(NTU)滤前水浊度(NTU)改造前改造后1995-08-1920661995-08-2750010101995-0
4、8-31300881996-07-30801081996-08-021501210.1996-08-071201081997-08-25800-121997-08-26800-122结语设计能力达36104 m3/d,最高可达44104 m3/d;有应付原水浊度突变的能力,增强了处理高浊及连续高浊水的能力;沉淀池出水水质完全能够达到原设计要求;混凝剂消耗量低于改造前;每年可节约电费22万元,节约机械维修费用6万元;在设备及构筑物管理上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同时减轻了值班人员的劳动强度。滨河污水处理厂(以下简称为滨河厂),占地面积13.60 hm2,日处理能力30104 t,是主要污水处理厂之一。
5、工程服务面积27.5 km2、人口约45万人。滨河厂以处理生活污水为主,达标后出水就近排入河。整个工程分三期建成,一、二期各2.5104 t/d(1988年投产),三期25104 t/d,1996年系统建成投入运行。滨河三期工程具有处理规模大、占地面积小、主要设备和自控系统较为先进、基建费用低等特点。三期污水处理流程见图1。图1三期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1三期工程工艺流程的选择由于城市建设和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和污水量不断增加,水体污染加剧,河(湾)水质日趋恶化。因此,三期工程的处理标准比一、二期(常规活性污泥法)高,要求出水SS10 mg/L,BOD510 mg/L,并增加了除磷脱氮的要求。为适应
6、规模比较大、处理标准高、建设用地紧的情况,设计单位做了4个方案,综合各方案的优点确定其主体工艺为AB法,B段三槽交替氧化沟具有除磷脱氮的功能。AB法是将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分为二段串联,各自形成自己的生物优势。A段以极高的有机负荷和很短的泥龄运行,充分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初期的吸附降解作用,约0.5 h内去除大量有机物。经A段处理后的污水进入B段,B段是在较低的有机负荷和较长的泥龄状态下运行,经过有机物的分解、硝化、反硝化,达到出水要求。AB法具有处理时间短、去除效率高等特点。A段由曝气池、中间沉淀池及回流污泥泵房组成。B段采用三槽式氧化沟工艺。2三槽式氧化沟运行及基本原理三槽式氧化沟是带有沉淀功
7、能的氧化沟,同建在一起的三个氧化沟组成一个单元。在每个氧化沟中均布置有一定数量的转刷,以达到曝气和环流的要求。三个氧化沟通过配水井相互连通,该配水井有三个自动控制的出水堰,可调节进入每沟的流量。基本运作方式分为六个阶段:阶段A:通过调节配水井堰门,污水进入第一沟,沟内转刷以低速运行,仅沟内污泥在悬浮状态下环流,所供氧量则不足以使沟内有机物氧化。此时,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强制利用上一阶段产生的硝态氮作为氧化剂,有机物被氧化,硝态氮还原成氮气逸出。同时,沟内自动调节出水堰上升,废水与活性污泥通过接管进入第二沟。第二沟内的转刷在整个阶段内均以高速运转,此时废水与活性污泥混合液在沟内保持恒定环流,转刷所供
8、氧量足以氧化有机物并使氨氮转化成硝态氮,处理后的污水与活性污泥一起进入第三沟。沟内转刷则处于闲置状态,此时第三沟仅作沉淀池,使泥水分离,处理后的污水通过已降低的出水堰从第三沟排出。阶段B:污水入流从第一沟转向第二沟,第一沟内的转刷开始高速运转。开始,沟内处于缺氧状态,随着供氧量的增加,逐步成为富氧状态。在第二沟内处理过的污水与活性污泥一起进入第三沟,第三沟仍作为沉淀池,沉淀后的废水通过出水堰排出。阶段C:第一沟的转刷停止,开始泥水分离,至该阶段末端,分离过程结束。在C段,入流污水仍然进入第二沟,处理后的污水仍然通过第三沟出水堰排出。阶段D:污水入流从第二沟转入第三沟。第一沟出水堰降低,第三沟出
9、水堰升高。同时,第三沟内转刷开始以低转速运转,污水污泥一起从第三沟流向第二沟。在第二沟曝气后再流入第一沟,此时,第一沟仍作为沉淀池。阶段D与阶段A相类似,所不同的仅仅是反硝化作用发生在第三沟,处理后的污水通过第一沟已降低的出水堰排出。阶段E:污水入流从第三沟转入第二沟,第三沟的转刷开始高速运行,以保证在该段末端内有余氧。第一沟仍作为沉淀池,处理后的污水通过该出水堰排出,阶段E与阶段B类似,所不同的仅仅是两个外沟功能相反。阶段F:该阶段基本与阶段C相同,第三沟内的转刷停止运行,开始泥水分离,入流污水仍然进入第二沟,处理后的污水经第一沟出水堰排出。该氧化沟系统非常灵活,运行方式有多种,可随不同的入流水质及出流水质要求而改变。3三槽式氧化沟运行情况及评价从1997年运行情况统计:三期工程出水SS10 mg/L,BOD510 mg/L,出水水质满足设计要求;三槽式氧化沟占地面积少,集曝气、二沉、污泥消化为一体,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管理人员少,工程造价及运行费用低;三槽式氧化沟处理效果同一般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程中具有除磷脱氮功能,出水水质稳定;三槽式氧化沟池中污泥泥龄可达1520 d,污泥性质稳定;三槽式氧化沟因单池体积大,对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