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44396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 制:审 核:审 批:兰州西站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项目经理部二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目 录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12.1工程概况12.2工程地质概况22.3周边情况32.4监测意义53.施工部署53.1施工重点与难点分析53.2材料准备63.3施工准备63.4组机机构64.主要施工方法74.1施工期间变形监控测量74.2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94.3灌注桩顶部沉降(竖向位移)监测114.4灌注桩内部水平位移监测(测斜)144.5支撑轴力监测164.6土体测斜监测194.7地下水位监测194.8周边地表沉降和裂缝观测204.9安全巡查215.基坑监测安全保证措施226.基坑监测质量保证措施236

2、.1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236.2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236.3文件与资料的管理231. 编制依据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岩土勘察报告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建设工程施工手册建设部、甘肃省、兰州市市有关工程监测规定文件。2. 工程概况2.1 工程概况兰州西站城市配套二期工程-西津西路下立交项目位于兰州七里河区,西津西路是紧邻兰州西客站北广场北侧的一条重要的城市主干道,下立交位于西津西路道路下,地铁2号线以上,地道西侧穿过规划3路后设置洞口,东侧穿过规划纵10路后设置洞口。设计范围为桩号K0+240(西接地点)至K1+890(东接地点),包

3、括范围内的西津西路人行地道及位于北广场的西津西路下立交附属用房,不包括两端接线道路工程(该部分在道路设计中体现)。 下立交全长1650米,其中暗埋段长度1261米,西侧敞开段长度为159米,东侧侧敞开段长度为230米。其中下立交主体隧道宽度为20.1米,面积为33165平方米。图2-1工程效果图图2-2工程平面图图2-3 现场踏勘平面图2.2 工程地质概况2.2.1 水文地质条件兰州市西客站城市配套二期工程西津路下立交工程范围内无河流及明渠等地表水体通过。黄河为该区域最大的干流水系,从拟建场区北约1.5km处自西向东流过。兰州属黄河流域上流,河川径流补给为暴雨补给型。径流的年内分配因受补给条件

4、的影响四季分明,一般规律是:冬季(122月)干旱降水少,径流靠地下水补给,最小流量出现在1-2月,这一时期为枯季径流,来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1% 15.2%:春季(35月)以后气温明显升高,流域积雪融化和融冰形成春汛,流域显著增大,来水量占全年总量的14.016.2%;夏秋两季是流域降水较多而且集中的时期,也是河流发生洪水的时期,(611月)来水量占全年总量的53.1 %87.526。随着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的兴建,特别是龙羊峡水库的调节,使径流的年内变化趋于均匀,枯水期12月2月径流量占年径流的百分数由天然情况的10.9%增加到l 6.0%,汛期710月由天然的56.4%降至41.7%。地下水潜

5、水位埋深约16.0-19.2米,水位高程1516.24-1517.54,地下水赋存于卵石层中,水位年变幅1-1.5米左右。根据地下水位埋深及场区底层结构特点,拟建工程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2.2.2 地形条件兰州市西客站城市配套二期工程一西津路下立交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貌阶梯带附近,大地构造属祁连山褶皱系中祁连隆起带的东段。新构造运动基本特点是受庄浪河凹陷带的影响,在兰州地区呈现次一级的隆起和凹陷,自西向东依次为八盘峡隆起、河口凹陷、虎头崖隆起、七里河凹陷、皋兰山-九洲台隆起,城关凹陷及桑园峡隆起。由于这些隆起,将黄河河谷分割成串珠状的次级盆地,自西而东有:八盘峡至柴家峡之问的新城一

6、河口盆地,柴家峡至金城关之间的西固七里河盆地,金城关至桑园峡之问的城关燕滩盆地。三个相联的河谷盆地,东西长达50Km,最宽处达7.5Km最窄处不足1Km。黄河在三个盆地均发育有多级阶地,其中西固一七里河盆地和雁滩一城关盆地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较发育。新城一河口盆地规模较小,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不发育。2.3 周边情况根据现场踏勘,发现道路两侧及道路中间有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燃气管道、给水管道、电力电缆,通讯光缆、热力管道、电信光缆,等八条管道。表2- 1 序号名称直径埋深(m)位置1给水管道(配水管)900(400)1.3(1.2)道路两侧2电信光缆/2.3道路两侧3污水管道DN5002.3道路两

7、侧4通讯光缆/2.3道路两侧5路灯电缆/1道路两侧6燃气管道/2.5道路两侧7雨水管道DN8001.8路中8热力529管/1.5中向南15.4m在施工前,应将所有管线全部迁移出道路施工范围后,再进行各项工序施工。下立交原有管线分布图如下图所示:图2-4 下立交原有管线分布图下立交改迁后管线分布如下图所示:图2-5 下立交改迁后管线分布图2.4 监测意义基坑监测是指在施工及使用期限内,对建(构)筑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检查、监控工作。在基坑的施工及使用期间,及时发现并时时掌握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各项变形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基坑的安全稳定性,真正实现信息施工,具有相当重要的意

8、义。通过监测可获得基坑的支撑轴力、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和沉降、支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地下水等参数,并结合周边建筑物沉降、倾斜、裂缝情况实时进行基坑安全性分析,将其成果及时提供给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做到信息化施工,保证工程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减少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路面及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将施工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同时,积极配合业主进行与本工程有关的科研、监测、测试工作,积累资料和经验,为今后的同类工程设计提供类比依据。3. 施工部署3.1 施工重点与难点分析1、开挖范围大。本工程为明开挖施工,开挖深度约0.7m-17.4m,基坑长度1650m,面积约为33165平方米

9、。因此,布设监测点时需要有针对性布设备用监测点,以防施工破坏,在初次监测时均采集初始值,在监测过程中若发现有异常变形或施工中发生异常情况、雨季施工期间将加密监测和巡视频率。2、周围环境复杂。周边车流量大,距离建筑物较近,动荷载及不确定因素较多,致使基坑变形因素增多。监测时按照工期要求,将人员分为多个监测组,各组循环作业,每组均要求熟悉所有监测项目的安装和监测过程,同时交替驻场,保证整个监测过程不会因人员的变化而受到影响。3、加强风险意识。由专业结构齐全,经验丰富的岩土工程、地下工程、变形监测结构设计等专业人员对风险工程的监控信息及时分析处理并根据汇总的监测数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监测资料以及

10、施工资料进行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分析,一旦发现监控信息异常情况尽快报送专项负责人和项目总负责人及项目总工,项目总负责人根据监控信息的异常情况进行决策并组织专家咨询评估,甄别风险预警情况,适时启动相应的风险预警报送。积极开展应急处理事务。3.2 材料准备基坑监测物资准备如下表所示:表 31序号材料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1全站仪徕卡TD2002型台1监测2水准仪苏光台6监测3测斜管70,PVC管个120桩体通长埋设4滑动式测斜仪CX-3C台1监测5振弦式应变计内埋式JL-B个根据情况而定埋设于混凝土支撑钢筋内6振弦式应变计表面式JL-B个35焊接与钢支撑表面7电子测力仪sauter台5监测8应变仪EBJ

11、-50台监测9应力传感器JX1-3台监测10土压力计XS-160个500垂直于受力方向安装3.3 施工准备加强对冬期施工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施工技术交底。组织有关人员学习贯彻有关基坑监测的国家规范、规程、标准和有关技术文件,尤其重视对操作人员的培训。编制基坑监测方案,核对图纸。确定各种材料的规格,以及操作要点。3.4 组机机构为保证基坑的安全施工,我部特成立基坑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孟宪洲副组长:高志鹏、徐文成、马素华、张兆仁成 员:陈琳、崔胜鹏、李长胜、王智辉、吴红星、刘强、段慧武、张朋、周博杰、周永军、董爱香、李选民、舒凯、余树红、闫德崇、刘泽亮、黎源组员职责组 长:全面负责基坑监测总体协

12、调、管理工作。副组长:负责基坑监测现场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基坑监测现场管理工作及方案、材料的配置、施工相关质量保证措施及相应纠正措施的处理。技术部部(陈琳、刘泽亮、黎源):测量人员负责督导专业队伍的日常监测工作,并核对报警值,以及对基坑周边巡视工作,一旦有超过报警值的情况,立即向项目部进行汇报。技术人员负责基坑监测方案的编制以及材料的确认。安全部(李长胜):全面负责基坑监测安全监督管理。物资部(王志辉、吴红星):全面负责冬期施工物资监督管理,确保物资材料及时到位,质量合格。工程部(崔胜鹏、刘强、余树红、舒凯、闫德崇、段慧武、张朋):负责各区域基坑监测点的布置施工,以及后期测量监测的配合,以及对基

13、坑周边巡视工作,一旦有超过报警值的情况,立即向项目部进行汇报。质量部(周博杰、周永军):全面基坑监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4. 主要施工方法4.1 施工期间变形监控测量4.1.1 检测项目及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主要检测内容如下表所示。西津西路下立交工程主要检测内容 表4-1序号监测项目仪器设备监测类别1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全站仪必测2灌注桩顶部垂直位移全站仪和水准仪必测3灌注桩内部水平位移(测斜)测斜仪必测4支撑轴力监测钢筋应力计必测5灌注桩内外侧土压力土压力盒必测6地下水位监测水位仪必测7立柱桩隆沉全站仪和水准仪必测8周边地面沉降和裂缝观测水准仪和裂隙观测仪必测9安全巡视

14、检查现场巡视必测4.1.2 监测频率本工程监测频率以能及时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根据监测项目对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影响程度,设定不同的监测频率;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进行连续监测。(1)围护结构施工阶段,周边铁路、建筑、道路、管线等设施监测频率应符合各主管部门的要求,且不少于每三天一次;(2)基坑开挖阶段所有测点每天至少一次;(3)底板浇筑完毕15天后,每两天一次;(4)拆撑期间每天至少一次;(5)特殊紧急阶段视情况另定。4.1.3 监测报警值根据设计

15、图纸要求各监测项目报警值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4-2序号监测项目与地铁2号线合建段(报警值)其余范围(报警值)1围护结构(灌注桩)测斜20mm ,2mm/天15mm ,2mm/天2坑外土体测斜15mm ,2mm/天12mm ,2mm/天3围护结构(灌注桩)顶部隆沉与位移15mm ,2mm/天10mm ,2mm/天4坑外地表沉降20mm ,2mm/天15mm ,1mm/天5立柱桩隆沉25mm ,2mm/天6坑内外水位变化750mm ,200mm/天7混凝土支撑轴力第一道3000KN说明:对于各监测项目的日变化量速率,当其连续两天达到日报警值的情况下应报警。4.2 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灌注桩顶部的

16、水平位移、竖向位移会影响到基坑内主体结构的施工空间及周围环境安全。所以,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为必测项目。通过监测位移量必要时调整基坑开挖顺序和速度、反算地层的水土压力,确保基坑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并对测斜观测计算结果进行校核。4.2.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1)水平位移监测网布设形式该工程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导线网,导线采用闭合导线形式,起始并闭合于本通道工程已有控制点的精密导线上。(2)水平位移控制点布置原则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布置的原则为:1)控制点的选址将根据现场条件、周边工程特点等确定;2)控制点选通视良好,且易于长期保存和观测的位置;3)控制点的分布应方

17、便引测定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点个数均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3)控制点的埋设控制点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安置仪器、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利用明显参照物作为指向标志;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根据现场地面条件的不同,可采用测钉式或水泥墩台式。4.2.2 水平位移测点布置原则测点一般布置在灌注桩顶等较易固定的地方,而且真实反映基坑侧向变形,测点间距取为20米,在关键部位加密布置,测点布置后作出明显标记及必要的保护措施。4.2.3 观测技术方法及精度控制灌注桩顶部水平位移采

18、用精密全站仪进行监测。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很多,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和工程要求灵活应用。常用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控制网法和极坐标法。本监测方案拟采用极坐标法。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后视其它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测定监测点与监测基准点之间的角度、距离,计算各监测点坐标,将位移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坑的方向,根据各期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参照兰州市其它类似基坑监测项目的要求,本监测方案将水平位移监测的等级确定为二级。测量采用二等水平位移标准测量,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3mm。初次观测时,要对同一观测对象进行三遍观测后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19、4.2.4 观测注意事项(1)对使用的全站仪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时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2)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3)仪器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4)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5)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6)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4.2.5 数据分析与处理观测记录采用PDA控制网测量记录程序进行,观测时可完成各项限差指标控制,观测完成后形成电子原始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使用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坐标。通

20、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平面坐标值,计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 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1)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2)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3)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 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1)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

21、,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2)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基坑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3)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有关各方。4.3 灌注桩顶部沉降(竖向位移)监测为了更科学、准确的反应一个位置的水平、竖向变形动态,便于数据的分析与可比性,故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监测点合二为一。4.3.1 基准网的布设原则本通道工程监测工作的基准网,以其施工高程系统为基准。

22、其应符合见表4-3的要求。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表4-3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二级0.50.150.30 0.4 注:表中n为测站数基准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构成,根据本通道周边待监测点的分布密度、风险工程的等级以及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分级埋设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整个工程的高程控制网由分段布设的独立闭合环组成。(1)基准点的布设间隔一定的距离在通道两侧各布置两个基准点,其中每侧各一个为备用基准点。基准点埋设于场地以外不易被破坏的坚固地面上,并设置明显标志,防止他人误破坏。同时每月对所用基准点及所使用的

23、施工工作基点进行校核,确定其精度,对于已破坏基准点,立即停用,并设置新的基准点,同时启用备用基准点。(2)工作基点的布设原则1)工作基点是每次监测工作的直接出发点,因此,工作基点的选取原则是要保证监测的便利性和稳定性,所以工作基点一般选在相对稳定的地段;2)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的工作基点个数均不应少于3个。3)工作基点要避开易遭破坏的地点。4)工作基点主要采用足够长度的水泥桩埋入地面进行固定。4.3.2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灌注桩顶部测点布置在灌注桩顶部,用电焊将测点直接焊接于灌注桩顶部,能够真实反映灌注桩的竖向位移,对于偏危险区段,将加密布置测点,确保监测准确;外侧土体顶部测点根据现场情况布置不易

24、破坏的位置。测点布置后作出明显标记及必要的保护措施。4.3.3 观测技术方法及精度控制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地表监测基点为标准水准点(高程已知),监测时通过测得各测点与水准点(基点)的高程差,可得到各监测点的标准高程,然后与上次测得高程进行比较,差值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水准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竖向位移监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

25、要求进行。观测仪器采用精密水准仪,配铟钢标尺进行沉降监测。高程控制测量及首次沉降观测采用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观测方式,其他各次沉降观测可采用单程观测。视线长度小于50m,前后视距差小于2m,视线高度大于0.3m。为便于校核,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两点,且应设置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二等水准测量执行技术标准见表1-4。二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表4-4等级仪器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较差差累积基辅分化或红黑面读数较差基辅分化或红黑面高差较差二等DS150 m1.0m3.0 m0.5mm0.7mm4.3.4 观测注意事项(1)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对使用的水准仪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

26、验;(2)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3)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书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4)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5)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4.3.5 数据分析与处理检查原始记录,确认无误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根据已有观测数据及图表对观测点稳定性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变形量,当本次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当累计变形量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

27、其次对观测速率进行分析,当阶段变形速率超出控制值时,则应根据被监测对象的风险等级、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支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并及时报告甲方及有关各方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4.4 灌注桩内部水平位移监测(测斜)4.4.1 测点布置与埋设 (1)埋设方法灌注桩变形监测孔埋设于灌注桩内。首先在预定位置设置直径为70mm的PVC测斜管,管内有互成90的四个导槽,使其中一对互成180的导槽与土体变形方向一致(与基坑边垂直),上下用盖子封好。测斜管安装时机应为通道基坑开挖之前,在灌注桩上钻孔,然后埋设测斜管。测斜管应露出上部混凝土冠梁顶50cm,测斜管上部端口用密封盖进行封

28、口,测试时拔出密封盖,测试完毕及时将密封盖盖上。(2)埋设时机测斜管的埋设与灌注桩平行进行,灌注桩施工前将测斜管绑扎于钢筋笼上并对管口进行保护,待混凝土浇筑后与灌注桩成为一个整体,可以有效反映灌注桩的水平位移。若绑扎于钢筋笼上的测点在施工中被破坏,我司将根据实际情况在灌注桩上钻孔进行测点补充。4.4.2 监测方法与原理侧斜仪是一种可精确测量沿垂直方向地层或围护结构内部水平位移的工程测量仪。当测斜管深埋于稳定地层中或围护桩(墙)体内时,则各点位移可根据测读点间的倾角和距离换算出来。测斜仪测试原理如图1-1所示,深层水平位移采用测斜仪施测。测量时放入带有导轮的伺服加速度式测斜仪沿导槽滑动,由于测斜

29、仪能反应出测管与重力线之间的倾角,因而能测出测斜仪所在位置测管的倾斜度i,换算成该位置测斜仪上下导轮间(或分段长度)的位置偏差d:式中,L为量测点的分段长度(一般为0.5m)。自下而上累加可知各点处的水平位置:与初值相减即为各点本次量测的水平位移。图4-1测斜仪测试原理示意图观测时的具体步骤如下:(1)将测头导轮卡置在预埋测斜导管的滑槽内,轻轻将测头放入测斜导管中,放松电缆使测头滑止孔底,记下深度标志。当触及孔底时,应避免过分冲击。将测头在孔底停置约5分钟,使测斜仪与管内温度基本一致。(2)将测头拉起至最近深度标志作为测读起点,每0.5m测读一个数,利用电缆标志测读测头至测斜管顶端为止。每次测

30、读时都应将电缆对准标志并拉紧,以防止读数不稳。(3)将测头调转180重新放入测斜导管中,将测头滑到孔底,重复上述步骤在相同的深度标志测读,以保证测量精度。通常采用正反测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精度,导轮在正反向滑槽内的读数将抵消或减小传感器的零偏和轴对准所造成的误差。(4)现场测读记录差值=读数E-读数W注:E表示上导轮方向,W表示上导轮调转180的方向,差值表示在该测点0.5m测管的水平位移的2倍。(5)测斜曲线将在灌注桩同一测斜管的不同深度处所测得的累计变位值点在坐标纸上连接起来,从而得到位移历时曲线,孔深-位移曲线,当水平位移速率突然过分增大是一种报警信号,收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

31、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4.4.3 监测精度与采用仪器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低于0.25mm/m,分辨率不低于0.02mm/500mm。图4-2 测斜仪4.5 支撑轴力监测支撑轴力的监测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基坑施工过程中,支撑的内力变化情况。当内力超出设计最大值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支撑因为内力过大,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而导致破坏,引起局部支护系统失稳乃至整个支护系统的失败。本工程支撑轴力测量采用振弦式应变计(以下简称应变计,分内埋式和表面式)进行量测,对于混凝土支撑采用内埋或表面固定方式,对于钢支撑采用表面焊接连接。4.5.1 测点埋设技术要求内埋式

32、将应变计捆扎固定在基坑混凝土支撑钢筋上。为保证埋设的钢弦应变计有较高的成活率和测量精度,需对埋设的应变计进行特殊处理和多项检查。表面式可用膨胀螺栓固定或焊接固定。对传感器而言,必须使其尽可能准确地与纵向应力方向保持一致。同时为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传感器的窜位和角度改变,埋设时用扎丝将传感器牢牢捆扎在钢筋上。对连接导线而言,为防止外界电磁场干扰,全部采用多股铜芯屏蔽线。由于监测监控为长时间稳定性测量,监控方须与厂家联系,按照传感器布置方案,定制合适线长的应变传感器,以避免接线造成的导线缺陷。在走线过程中,导线应尽量沿钢筋下缘行走,保持松弛有度,防止混凝土振捣和混凝土自身收缩可能造成的损坏。须特别

33、注意,在横向、竖向预应力张拉端处,应尽量避免导线在此处行走,如不可避免,应将导线绑扎好,防止挪位后预应力张拉操作过程中挤压导线而受损。最后,在保证经济的前提下,尽量将同一控制截面的导线聚于一处,集中编号,集中读数,便于集中保护,提高成活率,提高监控的效率和成效。4.5.2 安装时间本工程监测所用的振弦式应变计应在基坑混凝土支撑钢筋绑扎完毕时,即混凝土未浇筑以前,一般用扎丝将其牢牢捆扎在基坑混凝土支撑钢筋上,对于已浇筑的混凝土支撑或钢支撑,采用膨胀螺栓或焊接将其固定在基坑支撑表面。4.5.3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支撑轴力在每次量测后,除提交被监测支撑轴力报表外,主要是绘制被监测支撑轴力的历程曲线,

34、并指明施工工况,分析其轴力走势,是否在设计允许和安全范围内。(1)振弦应变计安装误差为了保证振弦应变计安装的牢固可靠、稳定耐久,我们一般用扎丝将其牢牢捆扎在基坑混凝土支撑钢筋上,同时,振弦应变计的轴线与结构的轴线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其不可避免地存在上下左右方向的偏差,伴随着混凝土浇注和振捣,振弦应变计受到不同方向非平衡力的挤压,有时会略偏离轴线。上述因素的存在形成了一部分测量误差,使得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存在差异。对于应变计上下位置引起的差异,可以通过修正截面尺寸和上、下缘的实测应力来考虑。而应变计方位带来的偏差是随机的,一般不便修正,不过其量值相对较小,可不予考虑。(2)振弦应变计调零误差振弦应

35、变计埋设后稳定性较好,在同一温度、同一工况下的钢弦频率测试数据有很好的重复性。由于振弦应变计是在混凝土浇注前埋设的,混凝土初凝时产生的初应力作用于振弦应变计,应及时予以排除。而初应力与初读(调割时间有关,初读过早,混凝上凝结时的初应力不可能完全消除;初读过晚,外加荷载又已经施加于结构上。一般初读在混凝土凝结、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前进行较合适。(3)混凝土弹性模量误差按照有关规范规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一般取定值,但实际混凝土弹性模量是时间的函数,加载龄期的不同,使混凝土产生的塑性变形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混凝土在初次加载及卸载时其初始切线弹性模量EI、割线弹性模量E及卸载弹性模量E具有明显的差异,经过多

36、次加、卸载以后,才逐步一致。因此,在整个结构构件截面应力测试中,混凝土弹性模量都是变化的,计算时宜取混凝土相应龄期的弹性模量。(4)混凝土应变滞后误差应变测试数据表明,受力混凝土应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预应力张拉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应变传播速度随施工节段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当预应力束较短、管道较畅通时,应变的滞后性不太明显,此时应立即对张拉后的混凝上结构进行应变测量,其应变滞后性造成的误差较小;当预应力束较长时,各截面应变的滞后性与张拉端的位置有关,靠近张拉端的截面与短束的情况比较接近,远离张拉端的截面,应变滞后现象严重。如果应变测试偏早,将会导致部分应力丢失(不含预应力损失),使测

37、试应力值偏小;若应变测试偏晚,这时应力测试又会受到后续工况的影响。因此,应力测试应尽量选择适当时机进行。(5)温度影响误差温度变化时,如果混凝土无约束自由伸展,埋入其中的振弦应变计将会随同变形,振弦应变计中的钢弦丝的应变和自振频率也将发生改变,这样就会导致应力测试的误差。(6)混凝土的徐变与收缩误差施工应力测试影响因素相当复杂,除荷载作用引起的弹性应变外,还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因素有关的应变。混凝土无荷载条件下的收缩变形是由于所含水分蒸发及其它物理化学原因产生的干燥收缩和体积收缩,主要与混凝土品质和构件所处的环境有关。混凝上持续荷载条件下的徐变变形,主要与混凝土应力的大小、混凝土加载龄期、级配

38、、水灰比及构件所处的环境等有关。在实际工程应变测量中,其包含了收缩和徐变产生的应变量,应给予扣除。4.6 土体测斜监测4.6.1 测点安装测点与围护体的水平位移监测点有所对应,坑外土体共设置75个监测点,具体位置详见设计院所出示第二次图纸会审中下立交土体测斜点位布置图,支护结构监测点位,其埋设方法是在坑外土体中钻150mm 的钻探孔,考虑到测斜管的埋设深度距离地下水位距离较大,土体测斜管实际埋设深度同其周边灌注桩。首先将测斜管下端封堵好后,一边往钻探孔中下一边将测斜管用套管接头一节节的连上,同时用胶带密封并灌入清水。全部下入后用细砂填满管周围的孔隙。测斜管材料为PVC 硬塑,内有定向槽,管70

39、 毫米(同灌注桩内测斜管)。测斜管顶部加套一米长的80mm 的硬塑管进行保护,并做醒目标志,防止施工过程中的意外破坏。4.6.2 监测方法同灌注桩测斜。4.6.3 监测精度要求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低于0.25mm/m,分辨率不低于0.02mm/500mm。4.7 地下水位监测水位监测通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进行量测。量测时先用水位计测出水位管内水面距管口的距离,然后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出水位管管口绝对高程,最后通过计算得到水位管内水面的绝对高程。水位测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地下埋入材料部分水位管;第二部分为地表测试仪器钢尺水位计,由探头、钢尺电缆、接收系统、绕线架等部分组成;第三部分

40、为管口水准测量,由水准仪、标尺、脚架、尺垫等组成。4.8 地表沉降4.8.1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地下结构的施工会引起周围地表的下沉,从而导致地面建筑物的沉降,这沉降一般都是不均匀的,因此将造成地面建筑物的倾斜,甚至开裂破坏,应进行严格控制。 设点前,对周边所有需进行监测保护的建(构)筑物进行拍照存档。 建筑物沉降监测点一般均匀布设在施工场地周围的建筑物外墙上,主要在大的边角等易变形位置设点。 建筑物沉降监测点间距一般为1015m。离基坑较近的建筑物和建筑物近基坑侧在中部适当加密监测点,或在建筑物外墙上直接打入射钉作为测量标志。 建筑物沉降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相对高程

41、系,建立水准测量监测网,参照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用水准仪引测。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高程基准点间联测一条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施工前测定。建筑物倾斜监测采用差异沉降法进行监测,通过计算建筑物差异沉降值与建筑物宽度的比值即可得到建筑物的倾斜角度。建筑物差异沉降值可通过同一建筑物上不同监测点的沉降值、监测点的水平距离、建筑物宽度的关系求得。4.9 安全巡查基坑的安全很大的程度在于预防,防患于未然是基坑监测的重要特点。安全巡查是保障基坑安全的有效措施,通过巡查可以发现许多仪器设备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为消除隐患或采取挽救措施提供宝贵的时机。因此安全巡查

42、是施工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确保本通道安全施工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施工监测过程中,我司将安排专人每天进行安全巡查,巡视检查的检查方法以目测为主,并辅以锤、量尺、放大镜、裂缝观测仪以及照摄像等设备。安全巡查的主要检查对象是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具体如下:(1)围护结构:1)围护结构成型质量;2)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出现;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4)墙后士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5)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2)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士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

43、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4)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3)周边环境:1)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2)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出现;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邻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4)监测设施:1)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2)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3)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5)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查内容。1)夜间安全巡查;2)恶劣天气安全巡查;3)特殊工况安全巡查;4)其他特别巡查。安全巡查过程中,应对检查情况即时进行详细记录;检查完成后,应对巡视检查记录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

44、每天不少于1次对施工现场进行巡视,对施工条件的改变和事故隐患进行观察、分析和记录。5. 基坑监测安全保证措施基坑支护施工应做好基坑监测。灌注桩桩顶位移、沉降观测点布置应在冠梁、第一道砼支撑完成后进行,即在冠梁顶面设置位移、沉降观测点,工作基点应视现场情况布置在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区。应做好明显标记,予以保护,在基坑两边按40m间距设置观测点。位移观测方法采用极坐标法,选用全站仪进行观测,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围护灌注桩测斜采用在灌注桩施工时埋设同桩底埋深相同的测斜管,利用测斜仪观测深层土体的滑移。支撑轴力采用压力计测量,砼支撑轴力检测每个断面至少埋置4个压力计,钢支撑采用表面焊接连接。水位观测采用水

45、位观测仪对围护桩外侧所设降水井进行观测。基坑开挖阶段所有测点每天至少一次,底板浇筑完毕15天,每两天一次,拆撑期间每天至少一次,特殊紧急阶段加密观测。监测工作必须指派专人负责进行,同时严格按着监测周期进行,并做好监测记录,每次测后要进行整理,绘制变形曲线,观察位移变化是否合理。以利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基坑安全。6. 基坑监测质量保证措施6.1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组成员服从项目经理的统一调配,并在日常监测工作中严格按投标方案的要求带领作业人员实施作业,并经常保持与建设方及总包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场地施工进度,安排与落实监。测工作的步骤,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6.2 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业人员应严格按投标书要求及相应规范进行作业,发现超出允许误差时应及时纠正或进行返工。技术问题由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商量后作出决定,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实施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6.3 文件与资料的管理监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监测工作中的内外业资料等应分类装订统一管理,或者有计算机备份以防丢失。提交的监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收登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