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区间监测方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52617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7.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区间监测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XXX区间监测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XXX区间监测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XXX区间监测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XXX区间监测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区间监测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区间监测方案.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XX交通六号线一期工程XX区间隧道监控量测方案编制: 审核:批准:北京XXXX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二零零九年十一月目 录一、工程概况11.1 监控对象工程概况11.2水文地质条件11.3隧道结构类型1二、监测目的与依据32.1 监测目的32.2 监控量测设计依据3三、监测测点布置原则4四、监测项目与频率44.1 地表沉降监测64.2地表建筑沉降、倾斜及裂缝监测84.2.1、建筑物沉降监测84.2.2、建筑物倾斜监测94.2.3、建筑物裂缝观测94.2.4、需要监测的建筑物94.3 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底部隆起监测94.3.1 拱顶下沉监测94.3.2 水平收敛监测104.3.3 底部隆起监

2、测114.3.4 监测断面布置124.4 地面建筑爆破振动监测124.5 型钢应力和围岩压力监测144.5.1 型钢应力监测144.5.2 围岩压力监测144.5.3 监测断面布置154.6 竖井监测164.6.1 竖井收敛监测164.6.2 竖井锁口沉降监测164.7 管线沉降监测174.7.1管线监测方法174.7.2监测管线统计表184.7.3管线测点布置184.8 箱涵监测184.8.1 拱顶下沉监测194.8.2 水平收敛监测194.8.3 底部隆起监测204.8.4 箱涵地表监测214.8.5 监测断面布置214.8 测点保护措施22五、监测控制标准、警戒值225.1 监测控制标准

3、225.2 警戒值25六、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266.1报表内容266.2报表递交286.3反馈体系28七、监测管理体系和保证措施30一、工程概况1.1 监控对象工程概况XXX站大里程端区间暗挖隧道包含右线左K25+553.465CK25+899段345.535m、右线CK25+553.55CK25+985段431.45m。总长776.985(单线合计);此段围岩条件差且变化频繁,均为级与级围岩,成洞条件差。1.2水文地质条件(1)CK25+498 CK25+636段:洞顶中等风化砂泥质岩夹薄层砂岩厚612米,主要为浅埋隧道,岩体较完整,围岩呈大块状砌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基岩裂隙水

4、,大气降水补给。预测隧道单位涌水量5.7L/min.10m,洞壁湿润。围岩级别级。成洞条件差。(2)CK25+768 CK 25+985段:洞顶为稍密状填土,呈松散结构,水温地质条件简单,影响隧道的地下水位松散层孔隙水。其中CK25+865CK25+867段曾是蔡家湾溪沟。地形易于积水。土层中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入渗。渗透系数2.86m/d。预测隧道单位涌水量为32.9L/min.10m,隧道经常渗水。经修正后,围岩级别级,成洞条件差,洞顶极易坍塌。在CK25+822 CK25+829原有一个内空3.5米箱涵及1m直径的管涵斜穿隧道,从上下隧道之间穿过。1.3隧道结构类型(1)根据施工图纸,正

5、洞钻爆段开挖支护衬砌如图1-1所示。图1-1 正洞钻爆段开挖支护衬砌图(2)设计说明:A、该段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喷砼,钢筋网;二衬为C40防水钢筋砼,支护参数为:锚杆:拱部设R25中空注浆锚杆,边墙设22砂浆锚杆,锚杆均长3.0m,梅花型布置,环、纵向间距1.21.0m。喷砼:C25,S6喷砼,拱墙厚250mm,仰拱厚100mm。钢筋网:拱墙布设6.5钢筋网,间距为200200mm。喷砼保护层厚度不小于40mm。防水层:满铺2.0mm自粘防水卷材,隧底设50mm厚豆石砼保护层。二衬:C40,P10模筑钢筋砼,厚400mm。预留变形量30mm。钢架:拱墙设I16型钢钢架,间距1榀/0.

6、8m。B、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采用结构自防水及于初期支护与二衬间全断面铺设柔性防水隔离层,二衬施工缝设外贴式止水带和中埋止水带等综合措施。C、初期支护施工时应在拱部150范围埋设42注浆管,壁厚3.5mm,长500mm,环、纵向间距为1.06.0m,当初期支护闭合成环一定长度后,应及时对初衬背后回填注浆加固,以减少地面沉降量。具体设置位置和数量可根据开挖后地质情况及渗漏水情况进行调整,由现场质检工程师确认。二衬砼灌注时在拱顶预埋一根42钢管,长600mm,纵向间距6.0m,对二衬背后回填灌浆,预埋方式同初支,注浆压力要控制适当。D、施工时应密切注意围岩变化,加强量测,及时反馈量测信息,以修正设

7、计,确保施工安全。E、拱墙分界以拱部120划分。二、监测目的与依据2.1 监测目的监控量测工作是隧道施工的眼睛,不但可以为隧道的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确保施工的安全,还可为隧道设计理论的发展积累经验。(1)了解暗挖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地层的变形情况,为施工日常管理提供信息,保证施工安全。(2)通过施工现场监测掌握围岩和支护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程度,为评价和修改初期支护参数及二次衬砌施作时间提供信息依据;通过信息反馈及预测预报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指导现场施工,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和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3)保证施工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为合理确定保护措施提供依

8、据。(4)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修订提供反馈信息。(5)积累资料,以提高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2.2 监控量测设计依据XXXX交通六号线一期工程XX区间隧道监测实施方案依据如下标准进行编制:(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2)XXXX交通六号线一期工程XX区间隧道监测施工设计图;(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4)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三、监测测点布置原则观测点类型和数量的确定结合本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并能全面反映被监测对象的工作状态。为验证设

9、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中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上,为结合施工而设计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应用仪器进行观测,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埋测点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在实施多项内容测试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有机结合,力求使一个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找出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根据监测方案预先布置好各监测点,以便监测工作开始时,监测元件进入稳定的工作状态。如果测点在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应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保证该测点观测数

10、据的连续性。暗挖隧道以洞内、地表和桥桩监测为主布点。四、监测项目与频率根据设计资料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在XXXX交通六号线XX区间施工过程中需对场区内及周围环境进行日常的常规监测主要有:地表沉降隧道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隧道底部隆起等。各种观测数据相互印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确保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合理确定施工参数提供依据,达到反馈指导施工的目的。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方法及工具测试精度备注1地层及支护情况观察观察、描绘、地质罗盘必测项目2地表沉降水准仪、铟钢尺0.01mm必测项目3建筑物沉降及倾斜水准仪、铟钢尺、经纬仪0.01mm必测项目4隧道拱顶下沉水准仪、钢卷尺0.01mm必测项目

11、5隧道底部隆起水准仪、铟钢尺0.01mm必测项目6隧道净空位移收敛计0.1mm必测项目7管线沉降水准仪、铟钢尺0.01mm必测项目8竖井沉降水准仪、铟钢尺0.01mm必测项目9竖井收敛收敛计0.1mm必测项目监控量测选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方法及工具测试精度备注1围岩压力压力盒0.1MPa选测项目2型钢应力应变钢筋计0.1MPa选测项目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表 监测项目布置量测频率地层及支护情况观察开挖后、初支后、衬砌后随时进行地表沉降纵距5m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隧道拱顶下沉纵距5m隧道净空位移纵距5m,每个导洞一条测线建筑物沉降及倾斜结合地表沉降点布置、建筑物四角隧道底部隆起纵距5B

12、时:1次/周围岩压力初支与围岩之间、二衬与初支之间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型钢应力应变初支钢架,支座、拱顶、拱腰部位4.1 地表沉降监测(1) 监测仪器AT-G2精密水准仪、铟钢尺等。(2) 监测实施方法a、测点点埋设方法示意图如图4-1所示。图4-1 测点埋设方法示意图(单位:cm)图4-2 地表监测布点横断面图b、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

13、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c、沉降值计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图4-3 地表监测布点平面图HnH0即为沉降值。e、监测频率:对于暗挖隧道施工,当开挖面与量测面距离2B时(B为隧道宽度),1次/天;当开挖面与量测面距离5B时,1次/2天;当开挖面与量测面距离5B时,1次/周。 (3) 数据分析与处理地表沉降量测随施工进度进行,根据开挖部位、步骤及时监测,并将各沉降测点沉降值绘制成沉降变化曲线图、沉降变化速度、加速

14、度曲线图。4.2地表建筑沉降、倾斜及裂缝监测4.2.1、建筑物沉降监测(1) 监测仪器AT-G2精密水准仪、铟瓦尺等。(2) 监测实施方法a、测点埋设:在地表下沉的纵向和横向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应进行建筑物下沉及倾斜监测,基点的埋设同地表沉降观测。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放入长直径200300mm,2030mm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每幢建筑物上一般布置4个观测点,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布置6个测点。测点的布设如图4-3所示。图4-4 建筑物沉降测点示意图b、测量方法:与地表沉降观测同。

15、c、沉降计算:与地表沉降观测同。d、观测频率:与地表沉降观测同。(3) 数据分析与处理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散点图,具体分析同地表沉降监测。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大沉降量。根据所测建筑物倾斜与下沉值,判断建筑物倾斜是否超过安全控制标准及采用的工程措施的可靠性。4.2.2、建筑物倾斜监测(1) 监测仪器LeicaTC402全站仪,反射膜片。(2) 监测实施方法在待测建筑物不同高度(应大于2/3建筑物高度)贴上反射膜片,建立上、下两观测点,并在大于两倍上、下观测点距离的位置建立观测站,采用LeicaTC402型(12mm+2ppm)全站仪按国家二级位移观测要求测定

16、待测建筑物上、下观测点的坐标值,两次观测坐标差值即可计算出该建筑物的倾斜变化量。其观测频率同地表沉降观测。4.2.3、建筑物裂缝观测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必然导致结构构件的应力调整而产生裂缝,裂缝开展状况的监测通常作为施工影响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通常采用直接观测的方法,将裂缝进行编号并划出测读位置,观测裂缝的发生发展过程。必要时通过裂缝观测仪进行裂缝宽度测读。监测数量和位置根据现场情况确定。4.2.4、需要监测的建筑物在施工区域需要重点监测的建筑物为:尚源印象A1 、尚源印象A1南侧40米处正在施工的高层建筑物、水晶俪城2-1和2-1,水晶俪城励苑一栋高层建筑物。测点布置:在建筑物的基础四角各布置

17、一个点监测建筑物沉降,在建筑物2/3建筑物高度贴上反射膜片,建立上、下两观测点,监测建筑物倾斜。4.3 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底部隆起监测4.3.1 拱顶下沉监测(1)监测目的拱顶下沉监测值是反映地下工程结构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数据,是围岩与支护系统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的反映。(2)沉降点埋设与测试1.沉降点埋设原则应以能反映结构安全为原则,并尽量与地表沉降测点相对应,以利于对比分析。2.拱顶下降的水准基点布设在洞内和洞外均可,要布设牢固,易于监测。3.拱顶下沉降测点一般用6钢筋弯成三角形,固定在待测面上。测点大小要适中。监测时用1把长度适宜的(长度依据隧道高度而定)钢卷尺,尺端连一个

18、挂勾,可以挂在测点上。4.监测应在水准仪及挂尺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不得在测点和挂尺处有振动时进行监测;尽量选择在监测环境好时进行监测。(3)数据分析与处理对同一测点而言,拱顶沉降计算如下式:U=Ui-Ui-1 式中:Ui第i次监测高程;Ui-1第i-1次监测高程;U第i次沉降值;数据分析与处理同地表沉降。4.3.2 水平收敛监测(1) 测量仪器数显收敛计(2) 监测实施方法a、基点及测点埋设:基点埋设在受施工扰动的范围以外的结构物上。测点布设在初期支护上的设计位置,测点为长25cm螺纹钢,螺纹钢一端焊接铁三角,焊接在初支型钢上。b、测量方法:基点埋设: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

19、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设置,基点要牢固可靠。d、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d、沉降值计算: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沉降值。(3) 数据分析与处理根据变形值绘制变形时间曲线图和变形开挖

20、距离的曲线变化图,在隧道横断面图上按不同的施工阶段,以一定的比例把变形值点画在分布位置上,并以连线的形式将各点连接起来,成为隧道支护变形分布形态图。并与设计计算值进行比较,验证设计结构形式的合理性。4.3.3 底部隆起监测(1) 监测仪器AT-G2精密水准仪、铟钢尺等。(2) 监测实施方法a、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b、沉

21、降值计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nH0即为沉降值。c、监测频率:对于暗挖隧道施工,当开挖面与量测面距离2B时(B为隧道宽度),1次/天;当开挖面与量测面距离5B时,1次/2天;当开挖面与量测面距离5B时,1次/周。 (3) 数据分析与处理底部隆起量测随施工进度进行,根据开挖部位、步骤及时监测,并将各隆起测点隆起值绘制成沉降变化曲线图、沉降变化速度、加速度曲线图。4.3.4 监测断面布置图4-5 洞内测点布置图监测断面

22、:沿隧道纵向5米一个断面布置。4.4 地面建筑爆破振动监测1、测振仪器爆破振动监测系统采用的振动测量仪器是由四川拓普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UBOX-5016爆破振动智能监测仪,UBOX-5016爆破振动智能监测仪能对传感器(包括速度、加速度、压力、应变、温度等)产生的动态、静态模拟信号自动进行A/D转换和存储,测试时只需将传感器与振动记录仪相连接,放置于振动测试点,无需另外布线,测点可在现场大范围分布,此监测仪有三个通道与三个传感器连接,分别用于监测测点处振速的径向、切向及水平分量在每次爆破时进行,在爆破时展子面的正上方或适当位置进行拾震器的布设,并用振动检测仪进行观测。图4-6 爆破振速监测2、

23、测点布置(1)测点布置方法:传感器的固定良好十分重要。在被测爆破振动量过大、传感器固定不好的情况下,传感器会产生水平方向的滑动或在垂直方向失去接触,从而造成波形失真,所测得的信号就不是被测质点运动的信号;即使是在振动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传感器固定不好也会使测得信号失真。工程监测中首先清理测点表面上的浮土,修平测点表面,然后采用石膏粉(加水搅拌)作为黏结剂将传感器牢固地粘贴在测点表面,以保证传感器可随基岩运动而运动,如图下图所示。 图4-7 各方向传感器的布置(2)测点布置位置:每天每炮监测的地面或建筑物上的测点应以振源距离测点的最小距离确定,若地面无建筑物,则直接布置在表层岩体上,若地面有建筑物

24、则布置在建筑物基础上。3、数据处理(1)将得到的振速与安全判据(有关规程所规定的允许振动速度值)相比较,可以判断建筑物、构筑物是否安全。若所测得的振动速度值大于允许值时,则应采取减振措施、(2)应用公式Qmax= Rmax3(V安全/K)3/及一元回归法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与介质、地形有关的系数K、,从而得到质点振速V的衰减规律,然后根据上式、允许最大振速、爆心距R,反算出允许的一次起爆药量Q。4.5 型钢应力和围岩压力监测型钢应力和围岩压力监测可以了解施工过程中初支与围岩之间、内衬与初支之间的压力变化及初支钢架的内力变化。4.5.1 型钢应力监测(1)监测设备:XB-120振弦式

25、钢筋计及数字式频率仪 量程:01000KN (设计力) 分辨率:0.2%(F.S) 精度:0.5%(F.S)(2)监测实施方法对于初支钢架,钢筋计布置在型钢上,在型钢上焊接钢筋计,注意在焊接钢筋计的时候,不能使其温度过高,以免热传导使钢筋计零漂增加。所以要做降温处理比如在焊接的同时可用湿毛巾或流水冷却水浇,使温度降低,以保证钢筋计的成活率在80% 以上,且支撑轴力应小于设计值的80%,超过要发报警文件。注意尽可能使钢筋计处于不受力状态,特别不应处于受弯状态,将钢筋计的导线逐段捆在临近型钢上,引到外露的测试匣中,布设好后用频率仪中的F2进行测试看是否完好,并检查钢筋计的电阻值和绝缘情况,还要做好

26、引出线和测试匣的保护措施。(3)数据采集 在施加钢筋测力计预应力前,把钢筋测力计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在喷混凝土前进行钢筋测力计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并记录在案。施加在钢筋测力计预应力达设计标准后即可开始正常测量。测试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要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温度补偿。(4)监测频率及数据处理:在埋设初期1次/2天;10天后1次/3天;1个月后1次/周;量测所得钢筋轴力的数值绘成轴力、应力变化曲线。4.5.2 围岩压力监测(1)监测设备:XB-150压力盒, 数字式频率仪量程:00.6Mpa (设计力) 分辨率:0.2%(F.S) 精度:0.5%(F.S)(2)监测实施方法a、测点

27、埋设:围岩与初支之间,或初支与二衬之间的支座、跨中、拱腰部位埋设压力盒,用压力盒配套的膨胀螺栓或其他可靠方式固定在围岩与初支之间,或初支与二衬之间使压力盒的受压传感面背向隧道指向围岩,压力盒四周缝隙用细石混凝土或砂浆充填封闭。压力盒表面涂上一层薄沥青与今后浇筑的隔离。压力盒电缆引线(导线)要用塑料软管或PVC管包封,再放入已形成的导线槽中并引初支或二衬,同时固定导线管,并外敷细石混凝土或用砂浆充填封闭。b、数据采集:在施加压力盒预应力前,把压力盒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进行土压力盒的初始频率的测量,以确定零漂移量。施加在压力盒预应力达设计标准后即可开始正常测量。c、监测频率:前十天每两

28、天监测一次,在第十天到第三十天每三天监测一次,一个月以后每周监测一次。 (3) 数据分析与处理一般情况下,本次压力测量与上次同点号的压力的变化量或与同点号初始土压力值之差为本次变化量。使用数字式频率仪对压力盒进行数据采集,填入监测日报表中,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压力变化曲线,从而可以直接地反映出同一部位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也可以了解同一时间围岩与初支之间,初支和内衬之间的压力在不同部位上的分布情况。4.5.3 监测断面布置监测断面:由于型钢应力与围岩压力为选测项目,断面初步定于6级围岩范围内的左右线隧道各选区3个断面进行监测。每个断面分别在拱顶和拱腰位置布置监测元件,布点图如下:图4-8 内

29、力测点布置图4.6 竖井监测4.6.1 竖井收敛监测(1) 测量仪器数显收敛计(2) 监测实施方法a、测点埋设:测点布设在初期支护上的设计位置,测点为长25cm螺纹钢,螺纹钢一端焊接铁三角,焊接在初支型钢上。每5米选取一个断面,每个断面布置4对收敛点。图4-9 竖井锁口收敛布点图b、测量方法:用数显收敛计测量每对收敛点之间的距离,前后两次距离的差值就是该收敛点所在位置的收敛值。4.6.2 竖井锁口沉降监测(1) 监测仪器AT-G2精密水准仪、铟钢尺等。(2)测量方法a、测点点埋设方法示意图如图4-7所示b、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

30、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c、沉降值计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nH0即为沉降值。图4-10竖井锁口沉降布点图4.7 管线沉降监测4.7.1管线监测方法地下管线测点重点布设在煤气管线、给水管线、污水管线、大型的雨水管及电力方沟上,测点

31、布置时要考虑地下管线与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有检查井的管线应打开井盖直接将监控量测点布设到管线上或管线承载体上;无检查井但有开挖条件的管线应开挖暴露管线,将观测点直接布到管线上;无检查井也无开挖条件的管线可在对应的地表埋设间接观测点。管线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根据需监控量测管线的材质不同采用不同的埋设方法。当管线材料为铸铁管道或者表面有铁箍等,采用直接将顶端磨圆的钢筋焊接在管道顶端,将管道变形引至地表进行测量的方式埋设测点。当管道为PVC、PPR、混凝土等材质时,采用抱箍式,布设时抱箍中部联结筋延长至地表附近,将管线沉降点引至地面,抱箍两端用螺栓拧紧,如图4-9所示。图4-11 管线变形监控量测点埋设

32、示意图当现场条件无法对管线进行挖掘暴露时,可用地表沉降点作为管线沉降点的进行测量工作。4.7.2监测管线统计表4.7.3管线测点布置测点布置:对隧道以外30m范围内管线进行监测,沿管线10m布置一个测点,接头及检查井处须布置测点。4.8 箱涵监测4.8.1 拱顶下沉监测(1)监测目的拱顶下沉监测值是反映地下工程结构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数据,是围岩与支护系统力学形态变化的最直接、最明显的的反映。(2)沉降点埋设与测试1.沉降点埋设原则应以能反映结构安全为原则,并尽量与地表沉降测点相对应,以利于对比分析。2.拱顶下降的水准基点布设在洞内和洞外均可,要布设牢固,易于监测。3.拱顶下沉降测点一般用6钢筋弯

33、成三角形,固定在待测面上。测点大小要适中。监测时用1把长度适宜的(长度依据隧道高度而定)钢卷尺,尺端连一个挂勾,可以挂在测点上。4.监测应在水准仪及挂尺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不得在测点和挂尺处有振动时进行监测;尽量选择在监测环境好时进行监测。(3)数据分析与处理对同一测点而言,拱顶沉降计算如下式:U=Ui-Ui-1 式中:Ui第i次监测高程;Ui-1第i-1次监测高程;U第i次沉降值;数据分析与处理同地表沉降。4.8.2 水平收敛监测(1) 测量仪器数显收敛计 (2) 监测实施方法a、基点及测点埋设:基点埋设在受施工扰动的范围以外的结构物上。测点布设在初期支护上的设计位置,测点为长25cm螺纹钢

34、,螺纹钢一端焊接铁三角,焊接在初支型钢上。b、测量方法:基点埋设: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设置,基点要牢固可靠。d、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d、沉降值计算: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

35、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沉降值。(3) 数据分析与处理根据变形值绘制变形时间曲线图和变形开挖距离的曲线变化图,在隧道横断面图上按不同的施工阶段,以一定的比例把变形值点画在分布位置上,并以连线的形式将各点连接起来,成为隧道支护变形分布形态图。并与设计计算值进行比较,验证设计结构形式的合理性。4.8.3 底部隆起监测(1) 监测仪器AT-G2精密水准仪、铟钢尺等。(2) 监测实施方法a、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

36、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b、沉降值计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nH0即为沉降值。c、监测频率:对于暗挖隧道施工,当开挖面与量测面距离2B时(B为隧道宽度),1次/天;当开挖面与量测面距离5B时,1次/2天;当开挖面与量测面距离5B时,1次/周。 (3) 数据分析与处理底部隆起量测随施工进度进行,根据开挖部位、步骤及时监测,并将各隆起测点隆起

37、值绘制成沉降变化曲线图、沉降变化速度、加速度曲线图。4.8.4 箱涵地表监测(1) 沿箱涵地表中线纵距每5米布置一个测点。(2) 在箱涵地表每80米布置一个主观测断面,监测地表沉降。4.8.5 监测断面布置图4-12箱涵内测点布置图图4-13 箱涵地表沉降测点横断面图4.8 测点保护措施(1)监测点是一切测试工作的基础,因此特别加强对各监测点的保护工作,完善检查、验收措施。(2)在每个监测点埋设完成后,应立即检查埋设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3)确认埋好后,埋设人员应及时填写埋设记录,并准确测量初始数据存档;项目负责人应进行实地验收,并在埋设记录上签字确认。(4)对于所有预埋监测点的实地位置

38、应做精确记录,露出地坪的应做出醒目标志,并设保护装置。(5)加强与施工单位的联系,作好双方的配合工作。(6)详细了解施工动态,预先作好预埋件的保护。五、监测控制标准、警戒值5.1 监测控制标准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值是根据有关规范、规程、计算资料及类似工程经验制定的。对于不同的监测对象和不同的监测内容有不同的监测控制标准,分别采用如下标准:(1) 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地表沉降允许值为30mm,重点地段地表沉降允许值为15mm。(2) 建筑物沉降控制标准桩基础建筑物允许最大沉降值不应大于10mm;天然地基建筑物允许最大沉降值不应大于30mm。对于重要建(构)筑物或建(构)筑物本身设计有缺陷、既有变形以及结

39、构本身的附加应力等因素,应重点观测并提高控制标准。(3) 桥桩沉降控制标准桥桩沉降控制标准暂按建筑物桩基控制标准考虑。(4) 建筑物倾斜控制标准建筑物允许沉降差控制标准如下表所示。多层和高层建筑物的地基倾斜变形允许值如表5-1所示。各类建筑物允许倾斜下沉值如表5-2所示。建筑物允许沉降差控制标准 表5-1变形特征地 基 变 形 允 许 值中、低压缩性土高压缩性土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0.0020.003工民建柱间沉降差:1框架结构0.002L0.003L2砖石墙填充的边排柱0.007L0.01L注:表中L为柱中心距,单位:米。各类建筑物允许倾斜下沉值 表5-2建筑物结构类型地基土类型中低压

40、缩性土高压缩性土砌体承重结构0.0020.003砖石墙填充边排桩0.0007L0.001L框架结构0.002L0.003L不均匀沉降时不产生附加力的多层、高层结构0.005L0.005LH24m0.0040.00424H600.0030.00360H1000.0020.002H1000.00150.0015注:(a)L指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单位:mm,H指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单位:m;(b)倾斜是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5) 隧道拱顶下沉、净空收敛和底部隆起控制标准隧道拱顶沉降允许变形值为50mm,地面隆起允许变形值10mm,净空收敛允许变形值为0.005B(B

41、为坑道跨度)。隧道周边容许相对收敛量如表4-3所示。隧道施工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停工,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a)量测数据有不断增大的趋势;(b)支护结构变形过大或出现明显的受力裂缝且不断发展;(c) 时态曲线长时间没有变缓趋势。洞周容许相对收敛量(%)(GBJ86-85) 表5-3隧道埋深(米)0.8选测项目为了尽快了解本工程隧道最终稳定的位移值,在施工初期,选择有代表性的断面进行持续量测。对量测结果作回归分析,求出回归方程,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推算出最终位移值,并与规范允许值相比较,然后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本工程的监控量测控制值。(7) 建筑物震动控制标准根据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

42、003),各类建构筑物允许的安全振速为: 5.2 警戒值当监测数据达到管理基准值的80%时,定为警戒值,应加强监测频率。当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管理基准值时,应立即停止施工,修正支护参数后方能继续施工。在信息化施工中,监测后应及时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监测对象的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指导施工。以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的级管理制度作为监测管理方式。根据上述监测管理基准,可选择监测频率:一般在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适当放大一些;在级管理阶段则应注意加密监测次数;在级管理阶则应密切关注,加强监测,监测频率可达到12次/天或更多。监测管理表 表5-5管理等级管理位移施工状态U0Un/3可

43、正常施工Un/3U0Un2/3应注意,并加强监测U0Un2/3应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注:U0实测位移值;Un允许位移值 Un的取值,即监测控制标准。位移管理基准值在地下工程安全监控中有广泛应用,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地下工程而言,位移指标本身的物理意义不够明确,主要是位移指标与洞径、埋深、支护、施工等影响因素关系未能很好解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因而位移控制指标的制定和应用必须同时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并尽可能同时配合使用位移速率控制指标。与位移相比,位移速率控制指标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它反映了地层随时间变化的变形效应,在位移V=0 条件下,洞室围岩趋于稳定,反之,V=C(常数)或不断增大,则说明

44、地层处于等速或加速流变状态,洞室是不稳定的,因此位移速率控制指标是洞室失稳的充分条件,在安全预报中,较位移指标有更直观和明确的控制意义。根据以往的经验,V级围岩位移速率控制值为5mm/d,稳定临界值为0.10.2mm/d。六、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为了将监控量测数据在及时整理后报送相关单位,便于各单位根据监控量测结果了解整体工程的安全状况、对现场发生的情况迅速作出应对措施,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与数据保密工作。6.1报表内容在监控量测工作中的报告包含周报、月报、专题报告、总结报告四种形式。6.1.1日报监控量测数据经分析后,表现为当日变化量、累计变化量、正常变化范围,工程状态安全,施工处于可控状态,每天应按时上报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