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监控量测方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52725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监控量测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监控量测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监控量测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监控量测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监控量测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监控量测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监控量测方案.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乌鲁木齐地铁一号线工程08标乌鲁木齐地铁土建08标八楼站1号线车站监控量测方案项目总工: 项目经理:中铁四局集团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工程项目经理部二一四年五月六日乌鲁木齐地铁一号线工程08标乌鲁木齐地铁土建08标 八楼站1号线车站监控量测方案文件编号:WLMQDT-TJ08-JKLCFA-01版 本 号:A版修改状态:0发放编号:编 制:复 核:审 核:批 准:有效状态:中铁四局集团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工程项目经理部二一四年五月六日 目录1工程总体概况11.1工程简介11.1.1 八楼站1号线11.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31.2.1 岩土分层及其特性31.2.2水文地质41.2.3 地质情况评价

2、52监测工作概述52.1监测设计原则52.2监测意义62.3监测依据72.4监测目的82.5监测原理分析82.6监测对象及范围93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及测点布置93.1监测项目93.1.1明挖车站93.1.2暗挖车站103.2监测频率113.2.1车站监控量测频率123.3测点布置133.3.1八楼站测点布置134监测实施方法194.1监测技术手段194.1.1明挖车站基坑主要监测项目的监测手段194.1.2暗挖车站和暗挖区间主要监测项目的监测手段194.1.3周边建筑物和构筑物主要监测项目的监测手段194.1.4测点埋设工作顺序194.1.5监测控制网的布设204.2监测技术措施214.2.1

3、 沉降观测214.2.2桩顶水平位移224.2.3桩顶垂直位移244.2.4土体侧向变形244.2.5 桩体水平位移264.2.6土压力监测284.2.7 钢(砼)支撑轴力294.2.8桩体钢筋受力监测314.2.9地下水位监测324.2.10地下管线沉降监测334.2.11 拱顶下沉344.2.12洞周收敛354.2.13 地表建(构)筑物监测374.2.14 爆破振动监测384.2.15现场巡视405监控量测等级、控制标准及量测结束标准405.1监控测量的等级及精度要求405.1.1沉降监测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415.1.2 建筑物变形测量的等级及精度要求415.1.3水准观测要求425.1

4、.4采用仪器精度要求425.2监测控制标准、警戒值435.3量测结束标准446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与反馈及应用446.1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分析446.2监控分析结果反馈与应用456.2.1反馈流程456.2.2分析结果反馈与应用467监测工作管理477.1管理组织机构477.2监测保证措施497.3测点保护措施507.4监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制度517.5监控量测制度518紧急状态下的应急预案528.1成立监测应急领导小组528.2发紧急情况时的实施措施528.2.1监测单位538.2.2施工单位538.3保证应急预案顺利实施的各种保障措施538.3.1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548.3.2 仪器设备保

5、障措施548.3.3 物资材料保障措施548.3.4 交通保障措施549附表541工程概况1.1.八楼站1号线八楼站是1号线与3号线换乘站,位于东西向新医路与友好北路,鲤鱼山南路交口东侧。1号线主体沿新医路呈东西走向。1号线车站长346.9米,标准段宽23.3米,为暗挖地下二层框架结构岛式车站。1号线车站共设置4个乘客出入口,1个安全出口,1部无障碍电梯,3组风亭,vrv室外机2处。1号线车站总建筑面积22304平方米,主体采用PBA洞桩法施工。1.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1.2.1 岩土分层及其特性场地范围内主要地层由冲积、洪积河床堆积形成的第四系全新统晚更新统圆砾、卵石及下伏的侏罗系泥岩、

6、砂岩构成,地表广泛分布人工素填土和杂填土,在卵砾石层中局部分布透镜体状黏质粉土、粉土和粉细砂。本车站详细地层分布及地层特征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4)人工填筑土(Q4ml):广泛覆盖于城区及其附近地表、道路表面等,为人类活动所致,由杂填土组成。-1杂填土:杂色,以建筑垃圾为主,含碎石块、粉土、混凝土块以及生活垃圾,极不均匀、潮湿,II级普通土。第四系冲洪积(Q4al+pl):-10卵石(Q4al+pl):杂色,成分以砂岩、灰岩为主,颗粒呈浑圆状,粒径组成:大于200 mm者约占5%,20200mm者占70%75%,余为砂粒及粉、粘粒充填,级配良好,稍密-中密,潮湿饱和,为级硬土。2)侏罗系(

7、J)-1-2强风化泥岩(J2+3Ms):淡灰色,局部浅黄色,泥状结构,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比较破碎,呈碎块状,局部有短柱状,风化层厚25m,级硬土-级软石。-1-3中风化泥岩(J2+3Ms):青灰色,泥状结构,厚层状构造,岩芯呈柱状,锤击易碎,级软石。岩层产状: 3403606575。-2-2强风化砂岩(J2+3Ss):灰色,灰绿色、局部棕黄色,细、中粒结构,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局部呈短柱状,风化层厚25m,级软石;-2-3中风化砂岩(J2+3Ss):灰色,灰绿色、局部棕黄色,细、中粒结构,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岩芯呈柱状,锤击不易碎,级软石。1.2.2 水文地质

8、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勘察深度范围内实测到一层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二):水位埋深6.4m,水位标高801.92m,含水层主要为卵石-10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侧向径流、管沟渗漏、绿化灌溉补给,以蒸发、侧向径流方式排泄。年变化幅度12m。本勘察场地环境类型属类,根据本场地水化学分析报告,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对地下水腐蚀性进行初步判定:潜水(二):对混凝土结构具中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具弱腐蚀性。2监测工作概述2.1监测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所设计的各种监测项目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测试数据能相互

9、进行校验; 发挥系统功效,对支护结构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并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 利用系统功效尽可能减少监测点的布设,降低成本; (2)可靠性原则 所采用的监测手段应是比较完善的或已基本成熟的方法; 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应事先进行鉴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监测点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与设计相结合原则 对设计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以便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 对评审中有争议的工艺、原理所涉及的部位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反演分析和计算对其进行校核; 依据设计计算确定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等的

10、警界值; (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局的原则 对支护结构体敏感区域增加测点数量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 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描述的岩土层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和施工中发现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 对关键部位以外的区域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 (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 结合施工工况调整监测点的布设方法和位置; 结合施工工况调整测试方法或手段、监测元器件种类或型号及测点保护方式或措施; 结合施工工况调整测试时间、测试频率; (6)经济合理性原则 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 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择成本较低的国产监测元件; 在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合

11、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关系,减少测点布设数量,降低监测成本。2.2监测意义(1)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由于围护结构开挖面积大,边长长,区间隧道穿越区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周边环境较复杂,施工周期长,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可预测性,必须借助监测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便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确保工程稳定安全。(2)验证设计,指导施工通过监测可以了解支护结构、隧道结构内部及周边土体的实际变形和应力分布,用于验证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并根据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来调整设计和施工,为施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 通过监测掌握标段整体结构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明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 通过监测掌握暗挖隧

12、道施工对围岩与结构受力变形的情况,并确定其稳定性; 通过监测掌握工程施工对地下管线、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并确保处于安全状态; 及时整理资料,反馈信息,指导施工;(3)保障业主及相关社会利益围护结构开挖和地下工程施工将会对周边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稍一疏忽或出现问题,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人身安全。跟踪掌握在土方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现象,及时调整施工参数、工序以及是否要采取应急措施等提供技术依据,对保障业主声誉及相关社会利益不受损害具有重大意义。(4)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通过对支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了解各监

13、测对象的实际变形情况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区域性岩土变形特征及支护方式,为以后的设计与施工积累宝贵经验。2.3监测依据编制本方案依据如下设计规范、规程: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50497-2009);岩土工程

14、勘察规范GB50021-2001;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0121-2007。国家或行业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乌鲁木齐市地铁工程监测管理办法(暂行);乌鲁木齐市地铁工程监测设计指南(暂行);乌鲁木齐地铁测量监理细则;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监控量测设计图纸。2.4监测目的地下工程按信息化设计,现场监控量测是监视围岩稳定、判断隧道支护衬砌设计是否合理安全、施工方法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控量测,达到以下目的:(1)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相比较,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支护参数

15、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调整下一步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和地表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2)将现场测量的数据、信息及时反馈,以修改和完善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3)将现场测量的数据与理论预测值比较,用反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使设计更符合实际,以便指导今后的工程建设。2.5监测原理分析根据设计文件以及本标段工程的具体情况,需对车站明挖法、暗挖法施工围护结构、主体结构和周围受影响的地面环境等进行安全监测。首先对工程施工可能引起地表下沉的原因、机理、规律及下沉值等作出必要的分析,进行预测控制,真正做到心中有数。(1)采用暗挖法施工隧道(包括区间隧道和车站通风道及出入口)引起地表下沉的主要原

16、因为: 开挖过程中的地层损失; 支护结构的整体沉降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 因应力变化而使土体产生的新的弹塑性变形;(2)采用暗挖法施工车站主体结构引起的地表下沉主要包括: 基坑开挖过程中存在的柱列式周边围护结构中柱与柱之间的地层损失; 周边围护结构产生的水平位移; 周边围护结构的下沉带动两侧土体的垂直沉降; 基坑坑底隆起引起的墙外土体沉陷;对车站结构本身的实际应力变化情况与设计应力值的对比也应随时在掌握中,以确保结构本身安全和施工安全。引起结构本身应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施工方法、步骤的确定与改变; 地质及围岩情况的改变; 地表沉陷及地下水活动的异常情况出现; 外部荷载的异常变化;按照可能产生

17、变形及应力变化的因素分析、结合本工程情况,实施监测项目内容。监测项目以位移监测为主,同时辅以应力、应变监测,监测数据应相互印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2.6监测对象及范围监测对象为主体基坑、竖井等的支护与周边环境。包括围护桩、钢支撑、支护等;工程周边地表土体、地下水、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城市道路及其他市政基础设施等。监测范围包括:八楼站、车站三座施工竖井及所影响的既有建筑物和管线等。监测范围为1.5H范围内建(构)筑物均需进行监测。3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及测点布置3.1监测项目3.1.1车站为了确保施工期间基坑开挖的稳定性以及临近道路、地面交通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在本工程主体结构应选择具有

18、代表性的4-5个典型断面或部位布置测点进行监测。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观测频率等应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有关要求。监测项目地层及支护情况观察地表沉 陷拱顶下 沉净空收敛地下水位坑底隆起地中水平位移地中分层沉降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变化钢管柱应变桩位移监测项目分类表3.1.1-1 监控量测项目表注:为必测项目,为选测项目。主要有以下内容:(1) 现场巡视:开挖围岩情况和稳定状态,以及已施工地段支护、衬砌安全性。(2) 地表沉陷;(3) 拱顶下沉;(4) 净空收敛;(5) 地下水位;(6) 底部隆起;(7) 地中水平位移;(8) 地中分层沉降;(9) 地面建筑

19、,地下关系啊及周边构筑物变化;(10) 钢管柱应变;(11) 桩位移监测;3.1.2竖井及通道(1) 洞内开挖后地质情况观察:观察开挖掌子面围岩情况和稳定状态,以及已施工地段洞体支护、衬砌情况和结构安全性;(2) 拱顶下沉;(3) 水平收敛位移;(4) 基底隆起;(5) 钢支撑轴力;(6) 地表沉降;(7) 地下水位变化;(8) 竖井支护结构位移、变形、格栅钢架应力及侧土压力等进行监测;(9) 地面建筑物爆破振动;(10) 地下管线沉降。3.2监测频率监测对象逐项确定监测频率以满足工程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根据监测数据反应情况增加量测频率。3.2.1车站监控量测频率表3.2.2-1 量测频率表序

20、号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监测方法或仪器1建筑物沉降、倾斜及裂缝观测基坑开挖期间,1次/天;基础完成后,1次/7天精密经纬仪、对点觇板仪2地下管线沉降及水平位移同建筑物沉降精密水准仪、铟瓦尺3基坑四周地表沉降同建筑物沉降精密水准仪、铟瓦尺4围护结构顶沉降及水平位移基坑开挖期间,1次/天;基础完成后,1次/3天测距仪5围护结构侧向位移同围护结构顶沉降测斜仪6基坑周边土体侧向位移同围护结构顶沉降测斜仪7支撑轴力同围护结构顶沉降轴力钢筋计8围护桩外侧土压力同围护结构顶沉降自动测试频率仪9坑内外地下水位同围护结构顶沉降钢尺水位计10坑底回弹隆起同围护结构顶沉降分层沉降仪3.3测点布置3.3.1八楼站1号线测点

21、布置3.3.2竖井测点布置4监测实施方法4.1监测技术手段4.1.1明挖车站基坑主要监测项目的监测手段(1) 地面沉降: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监测;(2) 管线沉降、建筑物沉降:采用精密水准仪;(3) 桩顶水平位移:采用全站仪进行监测,测点埋设在围护桩顶冠梁上;(4) 桩顶沉降: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普通水准标识;(5) 土体、桩体变形:采用测斜仪;(6) 结构内力:采用振弦式应变计或表面应变计;(7) 钢支撑、锚杆内力、桩体钢筋受力:采用轴力计、钢筋计进行监测;(8) 围岩压力:采用土压力计;(9) 地下水位:在基坑周边施工观测井,采用电子水位计进行监测。4.1.2暗挖车站主要监测项目的监测手段(

22、1) 拱顶沉降: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2) 围岩周边位移:采用收敛计进行监测;(3) 初支应力:采用钢筋计进行量测;(4) 围岩与初期支护、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采用压力计进行量测;(5) 临时中隔墙及结构内力:采用应变计进行观测;(6) 爆破速率:采用测振仪监测;(7) 地表沉降: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监测;(8) 管线沉降及基底隆起:采用精密水准仪。4.1.3周边建筑物和构筑物主要监测项目的监测手段(1) 建筑物基础下沉: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监测。(2) 建筑物倾斜:可利用建筑物沉降观测资料通过计算来推求建筑物的局部和整体倾斜,也可用全站仪配合反射膜片进行监测。4.1.4测点埋设工作顺序监

23、测点的埋设随基坑围护工程、竖井、隧道掘进工序进行,基本顺序如下:(1) 进场后(未施工前)先期建立水准和平面位移控制网。(2) 先布设周围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管线和管沟沉降监测点,如场地允许时布设地表沉降点,或在基坑开挖前清理场地后布设。(3) 围护施工时,同步埋设、安装测斜管和坑外土体测斜孔。(4) 冠梁浇筑后,进行围护桩顶沉降、位移测点的埋设,以及进行初始值的测取,并做好测斜管的保护工作。(5) 基坑降水前完成水位观测孔的安装,并取得稳定初始水位。 (6) 钢支撑施工时,同步安装轴力计,并测出初读数。(7) 基坑开挖前,应测出上述各测试项目的初始值。(8) 竖井、洞身周边收敛按照布点

24、要求进行及时布置。4.1.5监测控制网的布设1沉降监测控制网的布设:(1) 沉降监测控制网布设时采用测区原有高程系统,起始并附合于地铁施工控制网。(2) 沉降监测控制网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布设成闭合环或附合高程路线。(3) 沉降监测网按二个层次布网,由基准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和所联测的基准点组成扩展网。(4) 沉降位移监测等级一般为三级,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在量测断面变形影响区50m之外,设置3个通视较好、测量方便、基础牢固的基准点。在监测中每13个月对基准点高程进行复核,视情况在监测过程中增设工作基点。(5) 基准点的标石及标志的埋设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所

25、规定的要求。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1) 基坑开挖前在其周围地层变形影响范围外,便于长期保护的稳定位置,埋设不少于3个基准点,布设平面位移监测网。布网时可采用独立的坐标系统,平面控制点标石及标志的埋设应符合规范要求。(2) 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监测网宜将基准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的且分散的大测区,监测网宜按两个层次布网,由基准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与所联测的基准点组成扩展网。(3) 控制网布设时根据现场情况采用二等附合导线。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基准线或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布网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4) 在施工场地条件允许时用

26、视准法,建立视准线比较困难时采用小角度法进行平面位移沿特定方向的位移观测。 3基准点、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方法:结构竖向位移观测点可采用冲击钻埋设法,即直接在结构物上用冲击钻钻孔,灌入水泥浆,将圆端型圆钉插入固定牢固。地表沉降观测点须与砼路面隔离,基准点埋设在非路面土体中时,全部用混凝土浇注。埋设的沉降监测点(或基准点)采用预制水泥标准桩,直径100,长度30cm,顶端设圆端型圆钉作为沉降观测点测量标志栓。水泥标准桩埋设时先用电镐等工具打穿路面,挖出直径2030cm、深6080cm的孔,然后用砼封底作为基础,将水泥标准桩放入孔中,圆钉低于地面35cm,孔内浇筑混凝土至路面砼下方510cm位置处,上

27、部用黄沙或泥土填充至路面,保证观测点与砼路面分离。最后进行顶部处理,将160PVC管截成58cm一节,置入桩顶,圆心对准圆钉,周边用混凝土将PVC管固定并与砼路面封死。为防止雨水或杂物灌入孔中,PVC管可高出地面2cm,同时用薄薄一层砂浆将孔内露黄沙表面水封。图4-1桩顶、结构顶位移测点布设图 图4-2 沉降测点埋设示意图4.2监测技术措施4.2.1 沉降观测(1) 监测目的主要了解施工期间对明挖车站基坑周围及暗挖车站、暗挖区间设计监测范围内的地表道路等产生的影响。(2) 监测仪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铟钢尺。(3) 测量原理利用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高程变化确定施工引起的沉降位移及影响范

28、围。(4) 监测实施 测点布置在基坑围护结构外侧布设地表沉降测点,监测范围为周围1.5倍基坑开挖深度;沿线路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排横断面测点。测点设置按设计图纸布设。图4.2.1-1 暗挖车站地表测点布置示意图 测量方法地表沉降采用水准测量,按规定频率进行量测。 数据处理与分析首次观测时,一般取2-3次的观测数据平均值作为测点的初始标高,沉降位移为实测值与初始值之差。沉降观测结束后应提交观测点位置图、沉降位移成果表、位移速率、时间、位移量曲线图等变形分析报告。沉降观测包括地表沉降、管线沉降、建筑物沉降及桩顶沉降。4.2.2桩顶水平位移(1) 监测目的通过测定监测点坐标的变化,来反应桩顶的水

29、平位移。(2) 监测仪器徕卡TS02全站仪。(3) 测量原理通过测量观测点的坐标,与初始值相比较,计算其位移量。(4) 监测实施 监测点坐标的测量已知高级控制点A、B、C各点的三维坐标(XA、YA、HA)、(XB、YB、HB)、(XC、YC、HC),D为所要测的布置点。先把全站仪置于A点上,后视B点,设置气象改正(温度、气压)等数据,输入测站点A的三维坐标(XA、YA、HA)和后视点B的平面坐标(XB、YB)以及仪器高、目标高等测站设置数据,瞄准点D测量并记录D点的三维坐标(XD1、YD1、HD1)和平距SD1。同理,全站仪置于A点上,后视C点,设置气象改正(温度、气压)等数据,输入测站点A的

30、三维坐标(XA、YA、HA)和后视点C的平面坐标(XC、YC)以及仪器高、目标高等测站设置数据,瞄准点D测量并记录D点的三维坐标(XD2、YD2、HD2)和平距SD2。在测量过程中,两次得到的坐标取平均值,即为最后得到的布置点D的坐标(XD,YD,ZD):XD=(XD1+XD2)/2YD=(YD1+YD2)/2ZD=(ZD1+ZD2)/2 公式(1-5)图4.2.2-1 监测点坐标测量示意图 桩顶水平位移先测得监测点D的初始坐标为,随着施工的继续推进,根据监测频率的要求跟踪监测坐标的变化,当监测点的坐标基本稳定时可停止监测。第k次测量后,计算得D点的坐标为,则有在k周期的水平位移为, 公式(1

31、-6)总的位移为: 公式(1-7) 水平位移测量的精度控制水平位移采用全站仪按高精度控制要求进行监测,监测测角中误差为1,测距中误差为1mm。桩顶水平位移测量观测点应采用基础标志,控制点的标石、标志,应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规定采用。 数据处理与分析水平位移测量结束后应提交观测点平面位置图、水平位移成果表、水平位移量曲线图等变形分析报告。4.2.3桩顶垂直位移测点设置在冠梁上,采用冲击钻埋设,观测方法详见“4.2.1沉降观测”。4.2.4土体侧向变形(1) 监测目的了解基坑施工过程基坑周围不同深度土体的水平变形情况。(2) 监测仪器CK-801B型测斜仪,测斜管。(3) 测量原理

32、测斜仪探头内的加速度计传感器可以将某处的倾斜角度以电压信号方式输出,并换算成水平位移量。任一深度处的水平位移值为自基准点起算至此点的位移差值矢量和。(4) 监测实施采用测斜仪对埋设在土体中的测斜管内进行测试,测点宜选在变形大(或危险)的典型位置。 布置观测点与成孔观测点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布置。测斜管采用钻孔埋设,管底应大于支护结构深度,且超过基坑开挖最大深度38m,硬质基底取小值,软质基底取大值。施工时尽量要求钻孔是铅锤的,偏差角应小于2,终孔直径应大于测斜管外径30mm。所有钻孔在埋设测斜管前应该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埋设。 测斜管的安装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

33、。测斜管安放就位后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调整方向后盖上顶盖,保持测斜管内部的干净、通畅和平直。管顶高出地面约20cm。钻孔和测斜管之间要回填。回填应选用粗沙缓慢进行,注意采取措施避免塞孔使回填料无法下降形成空洞,回填后通过灌水和间隔一定时间后的检查,在发现回填料有下沉时,再进行回填,回填工作要确保测斜管与土体同步变形。埋设时间应在基坑开挖或降水之前,并至少提前2周完成,并作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测斜管的安装质量是测试效果的关键,应该遵循如下步骤:a. 将测斜管装上管底盖,用螺丝或胶固定;b.将测斜管按顺序逐根放入钻孔中,测斜管与测斜管之间用接管连接,并用螺丝固定。测斜

34、管在安装中应注意导槽的方向,导槽方向必须与设计要求定准的方向一致。将组装好的测斜管按次序逐节放入钻孔中,直至孔口;c. 当确认测斜管安装完好后即可进行回填(一般用膨润土球或原土沙)。回填时每填至35m时要进行一次注水,使膨润土球或原土沙遇水后,与孔壁结合的牢固直至孔口;d.测斜管地表管口段浇注混凝土,做成混凝土墩台以保护管口和管口转角的稳定性。墩台上应设置位移和沉降观测标点;e. 露在地表上的测斜管应注意做好保护,盖上管盖,防止物体落入;f. 安装完成后的测斜管应先用模拟测斜仪试放,试放时测斜管互成90b的两个导向槽都应从上到下试放到,保证模拟测斜仪顺测斜管能顺畅通过。 测斜仪的组装在测试之前

35、必须对测斜仪进行检验校正,并做好测试前的准备工作,再进行组装。 量测与计算测试方式应遵循下面两个要点:当测斜管下部可靠固定在基岩中(埋入深度应大于5000mm),可认定基岩没有位移,此时测量可至下而上测读一次,直至管口;当测斜管底部悬挂(底部未与基岩固定),此时应将管口作为位移零点,测量由上至下进行测量。根据地勘资料,管底位于基岩内,可作为位移零点。位移测试时沿测斜管垂直于线路方向(A向)导槽自下而上每隔一米测读一次直至孔口,得各测点位置上读数偏移量正测Ai(+)、反测Ai(-)。其中“+”向与“-”向为探头绕导管轴旋转180位置。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计算:第i次量测差值=Ai(+)-Ai(-

36、)变量d=本次测量值-上次测量值本次位移S=Kd,K为修正值第i点的绝对位移=各测点相对于上一测点的位移矢量和。量测后应绘制位移历时曲线,孔深-位移曲线。当水平位移速率突然过分增大是一种报警信号,收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4.2.5 桩体水平位移(1) 监测目的了解基坑施工过程围护桩的侧向变形情况。(2) 监测仪器CK-801B型测斜仪、测斜管。(3) 测量原理同土体侧向变形测量原理。(4) 监测实施桩体水平位移采用测斜的方式进行。 测点埋设布置在基坑短边中点,阳角处,长边上设34个测点。预先把测斜管连接好,将测斜管与围护桩钢筋笼绑扎在一起,并使一对凹槽垂直于基坑边,与钢筋笼一起放入钻孔内。 采用测斜仪在埋设于围护结构内的测斜管内进行测试,同一孔测点间距0.5m。 具体见下图4.2.5-1所示:围护桩测斜管土体侧向变形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