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范汇总.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55961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范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范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范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范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范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范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范汇总.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规范汇总沈阳供电段 2010年6月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47号4 电 气 化41牵引供电4.1.1 牵引供电系统应保证独立性和完整性;在确保客运专线供电的前提下,有条件时可兼顾相邻线和枢纽的供电。4.1.2 牵引变电所应采用两回独立进线,并互为热备用,供电电源宜采用220 kV。4.1.3 接触网的标称电压应为25 kV,长期最高电压应为275 kv短时(5 min)最高电压应为29 kV,设计最低电压应为20 kV。4.1.4 正线牵引网供电方式宜采用225 kV(AT)供电方式;枢纽地区跨线列车联络线、动车

2、组走行线和动车段(所,场)等可采用125 kV供电方式。4.1.5 牵引变电所分布应按满足设计行车速度300350 kmh的本线动车组和200250 kmh的跨线动车组以行车组织确定的追踪运行间隔进行设计。4.1.6 动车段(所)应采用两回电源供电,其中至少应有一回为独立电源。4.1.7 牵引变压器结线型式优先采用单相结线,困难时可采用其他结线型式:4.1.8 牵引变压器采用固定备用方式,正常时一台运行,另一台备用:变压器的安装容量可按交付第五年运量确定,并按远期运量预留条件,其过负荷能力应满足高峰小时牵引负荷的需要。4.1.9 接触网应采用同相单边供电上、下行具备并联供电条件4.1.10 牵

3、引变电所一次侧平均功率因数应按不低于O9设计。 42牵引变电所4.2.1 牵引变电所进线侧接线形式应结合外部电源条件确定,可采用分支接线;馈线接线方式应能满足上、下行分别供电和并联供电的要求。4.2.2 牵引变电所主要设备的选型应遵循可靠、标准化、少维护或免维护、经济适用的原则。牵引变电所2275 kV和l275 kV设备宜采用气体绝缘开关柜或空气开关柜(AIs),在用地困难情况下,进线电源侧设备可采用气体绝缘组合电器。4.2.3 牵引变电所的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应接入综合接地系统。4.2.4 牵引变电所应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纳入运营调度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简称SCADA系统)实现远程

4、监控。牵引变电所应采用安全监视系统,纳入本线电视监视系统实现远程监控。4.2.5 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自耦变压器所应按无人值班设计:牵引变电所宜考虑有人值守条件。 43 牵引供电调度4.3.1 牵引供电调度纳入运营调度系统中的scADA系统进行调度管理。 44 接 触 网4.4.1 设计相关气象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1接触网设计的温度、覆冰厚度等气象条件,应根据最近记录年限25年及以上的沿线气象资料计算,并结合既有电气化铁路或高压架空线路的运行经验综合确定接触网系统正常工作时的最大温度变化范围宜取100K。2接触网分为运行基本风速和结构基本风速,运行基本风速应按有关专业确定的正常行车风速

5、确定无确切资料时应按现行电力牵引电设计规范确定。结构基本风速应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cB 50009-2001)50年一遇基本风压计算确定,计算运行设计风速建和结构设计风速时,应根据地区、地形、高度对相应基本风速进行修正使用,并保正接触网主要构件在结构设计风速下不被破坏 隧道内结构还应考虑驶过列车引起的气动力的影响。3污秽等级的选用和划分应考虑地理环境和结合具体工作条件的特点确定无确切资料的,应按重污区考虑25 kV绝缘子漏泄距离一般应大于等于1200mm.设计中宣采用1400mm.4.4.2 单列动车组两个受电弓间距不小于200m且同时取流时接触网和受电弓之间的动态接触力宜大干0,最大值根

6、据平均接触力和标准偏差计算接触网与受电弓配合可比照弓网受流动态测量准则及要求,(EN 50317:2002)、弓网受流技术标准(EN50367:2006)和不低于欧洲高速铁路弓网受流性能指标UIC794:96) 标准,平均接触力Fm应小于等于4.1.2对应速度的目标值。标准偏差0.3Fm(N);最大值Fmax=+3F(N).仿真计算离线率(即计算接融力小于0的设计比率)应小于1。多个受电弓升弓运行时应对每个受电弓的受流情况进行仿真评价。4.4.3 接触网系统应符台下列规定1 设计最高行车速度与接触线渡动传播速度之比不直大于0.72 接融网悬挂方式可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型悬挂或全补偿弹性链型悬挂,

7、并经综合比较后确定接触线、承刀索应采用铜合金材质。3 接触线允许工作应力不应超过其最小拉断应力的65,并考虑接触线允许工作温度、接触线最大磨耗、风和冰载、 补偿装置精度和效率等因素引起的折减系数4 车站、区间接触网高度应一致接触线最低的悬挂点高度不宜小于5 300mm接触线最低点高度不宜小于5150mm.5 除锚段节及道岔定位外,正线各定位点工作支接触线高度应恒定,设计坡度为0。6 接触网最短吊弦不宜小于600 mm困难情况下不宜小于500mm.7 接触网宜满足天窗检修条件4.4.4 接触网安装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l受电弓在最大抬升及摆动时,接触网任何设备均不得侵入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受电弓左右摆动

8、量在直线段应按大于等于250mm设计受电弓左右摆动量曲线段取值及受电弓动态最大抬升量宜根据计算或弓网仿真数据确定。悬挂点处抬升量,不采用限位定位器时,应按不小于2倍的最大抬升量进行安全效验:采用限位定位器时,应按不小于1.5倍的最大抬升量进行安全效验。2 对于宽1 950 mm的标准受电弓,在距受电弓中心6001 050 mm的平面和受电弓动态抬升200 mm高度构成的立体空间区域为始触区范围,在该区域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外的其他任何线夹或设备零件。4.4.5 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正线接触线在最大风时对受电弓中心的偏移不宜大于400 mm,困难情况直线地段不得大于500 mm o2 相

9、邻跨距之差不得大于10 m。简单链型悬挂时,正线区段标准跨距取5055 rn,困难时局部最大跨距可为60 m;弹性链型悬挂时,正线区段标准跨距取5560m,困难时局部最大跨距为65 m。3正线区段接触网锚段长度不宜大于2700 m。个别困难情况下不宜大于2750m。4锚段关节宜采用五跨或四跨形式。5 电分相宜采用带中性区的锚段关节方式,中性区长度应根据受电弓的数量、间距及运用方式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应满足双向行车要求。6 接触网正线的线岔布置宜采用无交叉或交叉方式,有条件时可采用带辅助悬挂的无交叉关节方式。446 支柱及基础应符合下列规定:1 正线接触网支持结构宜优先采用单腕臂柱形式,车站及多股

10、道并行区段可采用硬横跨结构。2 正线接触网支柱侧面限界不应小于30 m(无砟轨道)或31 m(有砟轨道)。困难情况下,车站内直线地段正线接触网支柱侧面限界不得小于25 m。3支柱基础宜采用法兰连接型。所有拉线应采用柱式基础。腕臂柱宜采用H形钢柱,且应成段采用统一的类型,适应景观协调要求。4 接触网在隧道壁上的固定结构宜采用预埋形式。4.4.7 接触网的回流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 接触网接地应纳入综合接地系统。2 牵引网应设置作为钢轨工作回流的并联通道。回流线或保护线可兼作闪络保护接地的作用。3 上、下行回流线或保护线每间隔一定距离设过轨并联一次,并与综合接地系统相连;回流线或保护线在不大于1

11、 500 m的地点必须通过扼流圈中点与钢轨连接一次,并接人综合接地系统。具体接人点及其间隔需经供电专业和信号专业检算。4 在行人较多的车站,应在车站站台设计中采取保障旅客生命安全的措施。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82007)5 接 触 网 51 一般规定511接触网工程正式开工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 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能满足施工需要; 2 根据设计文件和施工图已进行施工测量; 3 主要材料、设备的供应已基本落实,机具、劳力能满足施工需要: 4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组织安排已编完并经批准; 5 路内外拆迁工程已有妥善安排或有协议,并能满足工期要求;6 三类房屋、运输

12、便道、工程用水、用电等已妥善解决。 512 接触网施工用设计文件应包括: 1接触网施工设计说明书; 2接触网平面图、各种安装图及安装曲线; 3基础设计图、支柱设计图、装配图及零配件图; 4接触网供电系统示意图; 5附加导线安装图: 6特殊设计图; 7概算或施工图投资检算。513 开工前应对基础、结构、构筑物等位置进行现场测量,如有不符者,应及时反馈有关单位协调处理。514电气化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负责牵头,协调各有关单位关系,密切配合。在任何情况下,线路设备的变动或新设备的建立不得侵入建筑基本接近限界5I5接触网施工,应与路基、桥梁、隧道等有关专业作好协调工作。在路基上施工时,应保证路基的完整

13、和稳定,减少对路基结构的影响。5I6混凝土搅拌和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严格掌握水灰比和配合比; 2在厚大无筋或稀疏配筋的结构中灌注混凝土时,填入片石的数量,不应大于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5: 3混凝土各种配料的拌合要均匀,灌注混凝土时,宜连续进行,如必需间断,对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间歇时间不宜超过2 h,基础的灌注应分层进行,逐层捣实: 4当设计对混凝土耐久性有特殊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施工。5I7设备、器材的运输、储存和保管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设备、器材进场或安装前应进行检查。518 接触网上部安装及接触悬挂安装调整宜用四个一次到位施工法。接触网上部支持装置及整体吊弦采用微机计算预制、安装的

14、专用施工机具施工,检测应采用精度较高的接触网多功能激光测量仪、经纬仪、水准仪等检测,实施程序化数据化施工以保证其精确度。519 上部安装及悬挂调整时不得给接触线施加外力,不应踩踏接触线。5I10预配件、零部件中所有螺栓按规定紧固并用力矩扳手校核检验,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应使用活口扳手。钢质螺栓的螺纹外露部分应涂油防腐(不锈钢除外),连接螺栓应牢固可靠。5111 接触线平直度应符合有关规定,并保证良好受流。5112 一般情况下接触网弹性链形悬挂可按图5112所示工序流程进行施工,仅供施工单位参考。由于各工程的具体情况不致,具体的操作程序或步骤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支持结构安装施工定测基坑

15、开挖和基础浇制支柱安装附加悬挂架设支柱及线路参数测量支持结构计算和预配承力索倒鞍子接触线端吊弦和定位装置安装和弹性吊索安装接触线中心锚结安装接触线架设下锚补偿装置安装承力索架设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承力索高度测量吊弦计算预制和弹性吊索预制弹性吊索初安装和承力索端吊弦安装隔离开关、接地装置和各种标志牌安装防风拉线或定位管的斜吊线安装补偿坠砣高度调整和下锚绝缘子串安装电连接安装静态检测克服缺陷接触网供电臂绝缘测试和导通试验 送电开通图5112 接触网弹性链型悬挂施工工序流程5.2.1 接触网杆位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确认设计图标定的起测点、复核点的坐标位置应准确无误;基坑中心定位2 车站杆位应避开站舍中

16、心及影响站容的地方;3杆位布置应满足信号机显示距离的要求;4 杆位确定后,应设置杆位标识;5 坑位测量可按图521工序流程进行。 选择起测点现场交桩计 算支柱纵、横向测量中线测量水准测量图521522基础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触网纵向测量应以设计轨面高程和线路中心线为依据,接触网起测点和跨距长度应符合设计规定。2现场交桩时,施工单位应会同线路施工单位,现场共同办理线路基桩交接手续。交桩资料应包括:直线和曲线,水准基点,里程表,直线转点桩,缓和曲线始、终点桩,终点桩,圆曲线终点桩,岔心桩和线间距等。交接桩以管界外第一个转点桩开始或终止。3基坑纵向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时速200 km纵向跨距施工

17、偏差为+1-2m,时速250350 km纵向跨距施工偏差为05 m,偏差应合理分摊在有关跨距中,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最大跨距。4站场横向测量中,同组硬横跨支柱两基坑中心的连线应与正线中心线垂直,测量应采用经纬仪。523隧道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隧道口的起测点,为隧道口顶部水平线与线路中心线的交点;2对隧道悬挂点、定位点测量定位时,遇有隧道伸缩缝,不同断面接缝,石缝或明显渗水、漏水的地方应避开:3从起测点开始,根据设计平面布置图对悬挂点跨距进行测量,悬挂点跨距可在+12m的范围内调整,但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值。一个隧道纵向测完后,应把跨距与设计相校核,如有误差可在整个隧道内进行调

18、整。 524 桥梁上预埋螺栓孔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复核桥梁的形式与设计是否相符; 2桥支柱螺栓位置测量前,先应校核设计限界,轨面至预埋螺栓面距离与设计是否相符,如误差超过允许值,应与设计人员联系处理。 525拉线基础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拉线基础测量应采用经纬仪; 2 测量时,在拉线基础坑位置外,横线路方向分别打两桩作为基础中心线标记外,还应在其前后打两桩标示锚支的延长线方向; 3环形等径预应力混凝土杆柱式拉线基础坑位宜采用平移法测量,保证测量精度。 526在施工测量中,应对下列设施、情况,做调查记录: 1 每个坑位的土质及附近的建筑物、设施等(地下): 2 每个跨距内跨越线路的电力

19、、通信及广播线路等; 3立交公路的位置,桥梁栏杆、隧道洞门型式等。 53基础及埋入杆 531 基坑开挖前施工单位应进行基坑坑形设计,并按其施工。 坑形设计应包含拉线锚板坑。基坑开挖后,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与设计、监理联系共同确认变更,施工应严格执行变更设计。基坑开挖宜采用机械作业方式。532 基坑开挖的弃土宜装袋,弃土应搬运至指定地点堆放。533基坑限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限界施工允许偏差为+50mm,深度施工偏差为+50 mm。钻孔基坑深度施工允许偏差为+100 mm。534基础浇制前,应复核基坑位置、侧面限界、基础型号、外形尺寸、基坑深度、模型板位置等。基坑开挖和基础灌注可按图5

20、34一l、图5342所示工序流程进行。施工准备复测基坑钻机对位钻 孔测量坑深移至下一基坑 图534一l制作试块 清 坑安钢筋网安 装模 板固定螺栓浇制基础 抹基础面养 护拆 模浇制基础结 束 图5342535钻孔灌注混凝土基础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础宜采用钻孔机成孔,且要求每个基础的钻孔施工连续进行2钻孔灌注混凝土基础,成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采取加盖等保护措施,防止虚土等杂物掉人孔内。成孔合格后将事先预制好的钢筋框架放入设计位置,固定地脚螺栓并及时灌注混凝土。雨季施工钻孔灌注应一次完成。 3 在负温条件下使用的钢筋,尤其当温度低于一20时不得对钢筋进行冷弯操作,钢筋在运输加工过程中应防止撞击以避

21、免造成钢筋脆断。4钢筋骨架中心应与坑中心重合,地脚螺栓应符合设计要求536杯形基础浇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骨架基础内模应采用钢板制作,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2内模放置前。其外表面宜涂抹脱模剂;3内模、骨架安装时,内模、骨架的中心线应与坑中心线重合4内模、骨架定位完成后,应复核内模外沿与坑整的距离符合设计要求,不允许有负偏差,基础内受力钢筋与内模外沿及坑壁的距离应保证设计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5杯口直径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工偏差为+50 mm杯深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工偏差为+50 mm。537 基础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搅拌或采用商用混凝土。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抗压极限强度538腕臂柱杯形基础施工应符合下

22、列规定: 1腕臂柱杯形基础杯底中心至线路中心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50mm, 2 腕臂柱基础顶面高出路肩面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20 mm,杯底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50mm,杯底应平整; 3腕臂柱杯形基础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施工偏差不得大于20; 4基础外露部分应平整、无缺损、表面光洁。539硬横跨基础(杯形基础)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一组硬横跨的两个基础(杯形基础)的侧面限界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还应保证两基础杯底中心间距符合设计横梁长度,施工偏差为20mm; 2 同一组硬横跨的基础顶面高程,杯形基础杯底标高宜相等,相对误差不超过50 mm;当位于不同地形

23、、地貌的情况下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同一组硬横跨基础(杯形基础)中心连线应与正线中心线垂直,施工偏差不应大于2。; 4 基础预埋螺栓材质、规格、型号及防腐应符合设计要求。外露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20mm,相互间距施工偏差为2 mm; 5 基础螺栓外露部分应涂黄油包扎保护; 6 基础外露部分表面应平整光洁、棱角分明。5310 法兰盘基础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l 基础限界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50mm; 2 基础螺栓材质、规格、型号及防腐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基础螺栓外露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20mm,相互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l mm; 4基础顶面高于路肩面应

24、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20mm;5 基础螺栓外露部分应涂黄油包扎保护。5311 桥钢柱基础、预埋螺栓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桥钢柱预留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桥钢柱预留基础顶面高程应满足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不大于20mm; 2)桥钢柱预留基础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应符合表5311的规定。表531l桥钢柱预留基础外形尺寸施工偏差 项 目 施工偏差值 项 目 施工偏差值 混凝土保护层 10基础横断面尺寸 20 2桥钢柱预埋螺栓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埋螺栓呈竖直状态; 2)预埋螺栓间距施工偏差为l mm; 3)预埋螺栓外露长度施工偏差为+20 mm; 4)当预埋螺栓采用矩形布置时,垂直

25、线路方向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允许偏差不大于2。; 5)预埋螺栓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满足设计要求,施工偏差应为+50mm。5312 螺栓螺纹部分应涂抹黄油后进行包扎保护。5313 预留基础外露部分应表面平整、无损伤,不应有蜂窝、麻面、黏皮、裂纹等现象。5314化学黏结式锚栓,其黏结剂类别、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位置、尺寸、垂直(水平)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锚固抗拔力应不小于设计值。5315 杯形基础施工完成后如不能及时立杆,应采用混凝土盖板将杯口封严,避免杂物进入杯口。5316 拉线基础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拉线基础下锚拉线连接点距锚柱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200 mm,拉线 基础中

26、心距线路中心的施工偏差为+300 mm,拉线基础、拉线在轨面处与线路中心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5317拉线基础基坑开挖及混凝土浇注应符合本规定第531条、第532条及第535537条的规定。5318 拉线基础模型板和钢筋骨架的制作、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骨架及加工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可采用点焊;拉环锚筋应与基础钢筋点焊连接;2模型板应采用钢模或内衬钢板的木模,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两对边长度应相等,施工偏差为+5mm,两对角线长度应相等,施工偏差为+10mm;3模型板高出地面为100mm,施工偏差为20mm;4下锚拉线环应采用二级热浸镀锌防腐,相对支柱的朝向应符合设计规定,露出模板的高度

27、应在130160 mm以内;5钢筋骨架宜采用锥形楔片在四面卡紧固定,钢筋骨架距坑壁的距离应不小于50 mm。5319拉线基础排水面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排水面顶点距锚杆环内沿不应小于90 mm。 54立杆和整正541 在预应力混凝土接触网支柱装卸作业中应遵守下列规定: 1支柱起吊采用两点支承法,装卸、起吊轻起轻放,禁止抛掷,碰撞; 2支柱装卸,一次起吊数不应超过2根; 3不得将等径支柱由高处自由滚向低处。542钢柱在装卸起吊时,可用一个短套子连接在支柱重心处的主角钢上。543基础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70以上方可安装支柱。杯形基础安装前应先清除杯口内杂物,杯底按设计要求垫入混凝土垫 层。法兰基础安

28、装前应先清理基础面,复查预埋螺栓状态及相互 位置尺寸。544 安装时应先确认支柱容量、型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支柱安装整正可按图544所示工序流程进行。清理基础面吊 立硬横跨对位安装整 正图544545杯形基础支柱吊立后,将支柱按设计要求用木楔120。在杯口临时固定,再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充支柱与基础的间隙;对硬横跨支柱,先整正一根,待横梁安装完成后,再对另一根进行调整,达标后再进行灌注,待灌注混凝土强度达到50后方可撤除木楔,进行封口。 546法兰基础支柱安装后,预带连接紧固螺母,临时固定,最少在支柱前后左右各拧紧一个螺母以防倾斜。支柱整正后,应对角循环将连接螺帽紧固达设计值。钢柱底部主角钢下

29、钢垫片面积不小于50mm100mm,片数不应超过二片。 547 硬横梁支柱整正前,复测两支柱间距是否符合横梁跨长,先整正达标其中一根,另一根预整正,待横梁安装后,再调整达标。 548整正后的支柱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柱整正时可采用经纬仪测量倾斜度,限界测量可采用丁字尺、水平尺和三角挡板。支柱横、顺线路方向均应中心直立,顺 线路方向支柱倾斜施工偏差为05,锚柱顶部向拉线侧倾斜不应超过1;横线路方向曲线外侧和直线上的腕臂柱柱顶应向受力反向倾斜,施工偏差为0O5;锚段关节中心柱、曲线内侧支柱及 转换柱均应直立,柱顶向受力反向倾斜,施工偏差为005。 2 门形框架硬横跨安装、整正标准;硬横跨支柱顺、

30、横线路方向均应直立,施工偏差为005。同组硬横跨的两支枉中心距离应符合横梁跨长,施工偏差20 mm;硬横跨各梁段的结合部位要密贴,连接螺栓的长度与螺母的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硬横跨与支柱连接应牢固可靠,横梁安装后应呈水平状态。硬横跨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不应大于100 mm。 3安装隔离开关支柱均应直立,施工偏差为005。线路两侧非接触网用的钢筋混凝土支柱整正标准:直线支柱:应中心直立,允许施工偏差为05;耐张、终端、转角支柱的中心线应向受力反方向斜倾l,施工偏差为05。 4 H形钢柱端面应与线路平行,支柱扭面允许偏差为2。 5支柱的侧面限界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50mm。 54

31、9 立杆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有关单位共同确认支柱侧面限界和设计轨面的位置,并在支柱上(或按轨面交桩设计资料)标注轨面高程红线,作为上部测量、安装、施工的基准。 5410支柱承载后按设计要求浇注基础帽。桥钢柱注意按设计预留漏水孔。基础表面应光洁、棱角分明,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 5411 隧道立柱的安装和调整,应符合以下规定:1立柱安装后应垂直,其倾斜度不得大于l。;2立柱地脚螺栓应配带双螺帽,拧紧螺帽后螺栓外露长度不得小于30mm:3调整立柱所用的钢垫片不得超过2片;4立柱垂直线路的位置的施工偏差,按设计要求施工,无设计要求的,可按50mm执行。 55 地线、拉线551 接触网支柱、隧道埋

32、入件及距接触网带电体5 m以内的金属结构(如电化区段内的桥栏杆、水鹤等)均应接地。天桥及跨线桥跨越接触网的地方应按规定设置防护栅网。552 下列接触网支柱及设备应作双接地,其中一个接接地极,接地电阻不应大于表552所规定的数值;另一个按第553条的规定接钢轨。 表552接触网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值(n) 类 别 接地电阻值开关、避雷器、吸流变压器架空地线 10避雷线零散的接触网钢柱 30距接触网带电体5 m以内的金属结构 1 站台或其他人员活动频繁处的钢柱;未架设架空地线的 2 开关、避雷器、吸流变压器等设备的底座; 3 架空地线下锚处。553接触网接地线在无信号轨道回路区段可直接接钢轨;在有信号

33、轨道回路区段宜单独设计接地极接地。554接地装置施工应按下列规定: 1 采用垂直接地体时,应垂直打人,并与土壤保持良好接触; 2采用水平敷设的接地体,接地体应平直,无明显弯曲,地沟底面应平整,不应有石块或其他影响接地体与土壤紧密接触555距接触网带电体5 m以内的桥栏杆各部分应连接成整体,然后做接地极,两边桥栏杆均在5 m以内的,应分别做接地极,天桥两侧的防护栅亦应分别做接地极。 556沿支柱敷设的接地线,宜绑在支柱上,上、中部地线应安装在支柱同一侧557 支柱下部接地线应紧贴地面,在行人较多的地方和旅客站台上,应埋入地下100300mm。558离铁路较远的独立供电线支柱按设计要求接地。559

34、地线应按设计要求防腐,接地引线地上部分涂漆,地下部分涂防腐油,接地线所有连接部分,均应除锈,并涂一层电力复合脂,且连接牢固。5510 隧道内接地线应和隧道壁,拱圈密贴,并应通过地线卡固定牢固,且与带电体的距离符合设计要求。5511 隧道内接地线应涂防腐漆和面漆。5512接触网上的避雷器的接地极距通信、信号电缆应在3 m以上,在地形条件限制达不到3 m时,应加绝缘防护,但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 m,接地体扁钢与通信电缆无法避免交叉时,交叉垂直距离不得小于05 m,并应加绝缘防护,交叉角为90。5513接地体的连接采用搭接焊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扁钢的搭接长度为宽度的2倍,四面施焊; 2圆钢的搭接长

35、度为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 3 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 4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时,除在其接触部位两侧进行焊接外,并应焊以由钢带弯成的弧形(或直角形)与钢管(或角钢)焊接。5514 向土壤打入接地极之前,应进行地下电缆或管路的调查和探测。5515 当采用综合接地时应符合相关设计要求。5516锚柱拉线安装应遵守下列规定:1锚板拉杆与拉线成一条直线;2锚板垂直于拉线;3拉线不得有断股、松股、接头和锈蚀;4 uT型楔形线夹在受力后,螺扣应外露,其长度不应小于20 mm。且最大不得大于螺纹全长的12;5承锚角钢与线锚角钢安装时,螺栓的螺母应在拉线方向,拉线角钢与支柱密贴;6

36、拉线应绷紧,两条拉线松紧一致; 7拉线在楔形线夹内回头长度为300500 mm;端部用1620 mm线绑扎3圈;8拉线回头与本线用1620 mm线绑扎100 mm,施工偏差为10 mm,绑扎密实整齐。 5517柱式拉线安装应遵守下列规定: 1下锚拉线环应采用二级热浸镀锌防腐,相对支柱的朝向应符合设计规定; 2锚拉线环中心距锚柱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100 mm。 56支持结构安装 561 在附加悬挂架设完成后,进行支柱装配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支柱倾斜率宜采用经纬仪测量,精确到毫米;2 现场实测线路曲线外轨超高应精确到毫米。562 支柱装配各部尺寸应采用支柱装配软件计算,计算值精确

37、到毫米。并应保证安装后承力索距轨平面距离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20mm。支柱预配可按图562所示工序流程进行。清洗绝缘子现场测量腕臂计算领 料材料检查预 配复 核绝缘子包扎图562563支柱装配的预配、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1 支柱装配的预配应采用专用预配台具进行,预配的各项长度尺寸偏差不应大于10mm,预配完毕后进行复测2各连接件螺栓紧固力矩应用力矩扳手检测达标,完成后应予以标识,并用塑料袋和草袋绑扎好绝缘子;3 防风拉线制作应在专用预制平台上采用专用工具制作; 4 支柱装配安装后,应对上、下底座及下底座至轨面的间距进行复测,施工偏差为+20mm,上、下底座均应与线路平行。 564硬横梁吊

38、柱装配应符合设计要求,倾斜度不得大于1。 57 架 线 571承力索、接触线的规格、型号、机械电气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572 承力索、接触线应由生产厂家定盘生产供应,现场对号架设。承力索、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承力索、接触线架设可按图572所示工序流程进行。 施工准备起 锚放 线落 锚巡回检查填写记录 图572573 承力索宜采用恒张力架线、接触线应采用恒张力架线,架线张力应根据线材材 质、额定张力等因素选取,且不应小于线盘绕线张力,架线张力偏差不得大于8。但银铜导线最小架线张力不宜小于8 kN,镁铜、锡铜导线最小架线张力不宜小于工作张力的70。 放线速度宜为35 kmh并应保持匀速恒定。574

39、 承力索、接触线架设应用专用放线滑轮,接触线架设应在每个跨距内均匀悬挂不少于3个S钩滑轮。575 张力架设接触线时,在曲线区段、转换柱处的支柱装配应采取临时加固措施。576 承力索、接触线架线应进行超拉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消除新线蠕变的影响。承力索、接触线应分别进行超拉。同一转换柱、道岔柱、双线路腕臂柱、硬横梁不应两条线同时超拉。超拉时,应对曲线关节处设专人防护,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施工,及时处理。577 当采用坠砣超拉法时,应在起、下锚两端同时分级加坠砣,每次增加坠砣的重量为总重量的20。卸载时锚段两侧起、落锚同时进行。578承力索、接触线的张力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坠砣串的重量允许偏差为l。57

40、9补偿装置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滑轮状态应符合设计,并完整无损,滑轮转动灵活;2 坠砣完整,表面光洁平整,坠砣串排列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并保证坠砣不被支柱或其他物件卡滞; 3 补偿绳不得有松股、断股等缺陷,不得有接头。 58接触悬挂安装与调整581接触网上部安装调整时严禁踩踏接触线。582 中心锚结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承力索架设完成后,即可进行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接触线中心锚结在接触线超拉完毕,且中心锚结柱定位器及相邻两跨吊弦布置完毕后方可进行安装;但应先检查两端坠砣高度,如不能同时达标时,先使一端基本达标,待悬挂安装完成后再将两端调整到位。 2 中心锚结安装可按图582所示工

41、序流程进行。测量预制承力索中心锚结绳安装接触线中心锚结绳安装完成图5823 中心锚结安装位置、形式、采用的线材及连接件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硬横跨防窜中心锚结安装时,先预安装一个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然后检测接触线中锚线夹导高,达到要求后,再安装另一个。 4中心锚结线夹与接触线、承力索、中心锚绳接触面应涂电力复合脂;线夹间距、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 求。5 全补偿链形悬挂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应与邻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相等,施工偏差为+10mm。 583 定位装置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定位装置安装可按图583所示工序流程进行。准备工作安装定位管安装定位器检查复核装工作结束图583

42、2 腕臂顺线路偏移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定位管应与腕臂在同一垂面内,定位管的状态应符合设计要求。 3复线上、下行两定位管间的绝缘距离不应小于2000mm,困难时不应小于1 600mm。4定位器倾斜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应采用坡度尺检测;限位定位器的限位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应采用异径塞尺测量,施工偏差为1 mm;非限位定位器根部与接触线高度之差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10mm。5定位线夹与接触线接触面应涂电力复合脂。安装时根据环境温度,按设计要求预留出温度变化的偏移量。6 防风拉线安装在下锚侧,长环在定位管端,短环在定位器端。7连接螺栓应逐个拧紧,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8 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时速

43、200 km施工偏差为30 mm,时速250350 km施工偏差为20 mm,检测宜采用接触网多功能测量仪测量。584 整体吊弦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悬挂点承力索的高度宜采用接触网多功能测量仪测量,精确到毫米。线路竖曲线半径及始、终点用经纬仪、水准仪测量,吊弦间距用吊弦间距测量仪或钢尺测量;现场测量悬挂点承力索的高度应在承力索、接触线架设并超拉完毕、承力索已归位、腕臂已承受接触悬挂的全部重量,腕臂在顺线路方向已按温度调整至标准位置后进行。2整体吊弦的安装可按图584所示工序流程进行。测量预配安装结束图5843整体吊弦的长度应采用吊弦计算软件计算。软件应考虑予留弛度及因竖曲线引起的予留弛度增减量因素。 4整体吊弦用铜绞线应进行预张拉,整体吊弦的下料、测量、制作应采用整体吊弦制作专用平台,载流环应分别位于主线的两侧,压接宜采用恒压液压机,压接后的滑动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5 整体吊弦制作长度偏差应不大于15 mm。6接触线已消除新线蠕变的影响后方可安装整体吊弦。7整体吊弦安装位置的测量应从悬挂点向跨中测量,其偏差应在跨中调整,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0 mm;平均温度时整体吊弦顺线路方向垂直安装,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