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防水卷材环境概况环评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57384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防水卷材环境概况环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防水卷材环境概况环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防水卷材环境概况环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防水卷材环境概况环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防水卷材环境概况环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防水卷材环境概况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防水卷材环境概况环评报告.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章 环境概况3.1 自然环境概况3.1.1 地理位置及交通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经1151911543,北纬35223543,南邻牡丹之乡菏泽,东接武术之乡郓城,西、北两面跨黄河与中原油田和河南省濮阳市毗邻。鄄城县城区位于县境中部略偏西北,地理坐标为北纬3534,东经11531,北距首都北京510km,东北距省城济南184km,南距市政府驻地菏泽36km;邻县之间,东距郓城县城41km,北距河南省范县城40km,西北距河南省濮阳市50km。全县南北长37km,东西宽32km,总面积1032.7km2,占菏泽全市总面积的8%,占全省总面积的0.67%。鄄城县总人口79万人,耕地97万亩,

2、其中目前城区人口已达12.13万人。拟建项目厂址位于鄄城县基础工业园内,北环路以北、临商复线以西。鄄城县基础工业园位于鄄城县城东约3km,范围为:北至北环北路,西北至陈王路北段和雷泽大道,南至二干渠,东至凤凰路和承平路。规划总用地面积15.3914km2。拟建项目厂区具体地理位置见图3.1-1。3.1.2 地形、地貌和地质3.1.2.1 地形地貌鄄城地处新旧黄河的夹肢间,是黄河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一面下陷,一面为黄河冲积物充填的情况下,由于冲积作用超过了下陷的趋势,形成冲积平原。鄄城境内地势比较平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最高点在临濮乡西南,海拔56m,最低点在箕山乡东北部,海拔46m,地面坡

3、度自1/5000递减为1/7000。鄄城县主要地貌有缓平坡地、缓岗地、河滩高地、河槽洼地、背河槽状洼地等。缓平坡地分布较广,是鄄城县最大地貌类型;缓岗地为鄄城县第二大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临濮沙河两侧,由黄河决口时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是河槽洼地和缓平坡地的中间地带;河滩高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滩区,集中在临濮、西双庙、董口等7乡镇沿黄地区,由黄河涨水时携带泥沙漫滩沉积而成;河槽洼地由黄河决口时遗留下来的旧河道,较大的是临濮沙河和箕山河河道;背河槽状洼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大堤两侧,形状如带,宽处一二百米,窄处几十米,由多次复堤取土而形成。3.1.2.2 地质1、地层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层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布

4、,区内被第四系覆盖,自上而下为第四系、新近系。第四系(Q):遍布项目所在区域,以粉土、粉质粘土、粉砂及粉、细砂层及粘土为主;新近系(N):遍布项目所在区域,岩性以含砾砂层与杂色粘土为主。根据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可知:本项目场址被第四系覆盖,分布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新近系。(1)第四系:第四系地层覆盖全区,平均厚390m左右,依据岩性差异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为黄褐色、棕黄色粘土,粉质粘土类粉细砂层,松散且透水性好;下段主要为灰绿、棕黄、浅紫红色粉质粘土、粘土、夹粘土质砂等,底部为一层粘土层,隔水性良好,属河湖相沉积,不整合于新近系地层之上;(2)新近系:场址内钻孔最大深度为600m,

5、尚未揭穿新近系地层。以棕褐、紫红、兰灰色的粘土为主,夹有细砂,具大绿斑、挤压面、半固结。项目场址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在勘查范围内,场地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黄河冲积层,沉积时间较短,主要由粉土和粉质粘土组成,地表局部分布杂填土。2、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1)地质构造项目所在区域为鲁西南断块拗陷的西北部,就东西向构造带而言,项目所在区域为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的东延北支部位,并处于和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南端复合部位,位于山东省新构造一级单元鲁西-鲁北沉降平原区西南部,二级构造单元菏泽-济宁断块缓慢倾斜沉降平原中北部,断裂构造发育,形成网格状构造格局,有聊考断裂、田桥断裂、巨野断裂、嘉祥断裂、东明-成武

6、断裂、菏泽断裂、郓城断裂。(2)地壳稳定性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属地壳较稳定区。拟建项目所在区域无断裂通过,稳定性较好,适宜开发建设。3.1.3 气候气象气候:鄄城地区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的特点。春季少雨,南北风频繁交替,气温回升较快;夏季高温湿润,常刮东南风,将与集中;秋季雨量逐渐减少,风向由南转北,降温迅速;冬季雨雪稀少,多刮北风,天气干燥而寒冷。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但是降水分配极为不均,再加常受北风大陆气团的影响,不少年份出

7、现灾害性的天气。气温:历年平均气温13.5,年均最高温度为14.2,出现在1961年;年均最低温度为12.5,出现在1969年和1984年。全年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7;7月份为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为26.9。累年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1.5,极端最低气温为-20.3。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9.2mm,年最大降水量942.3mm,出现在1964年;年最小降水量325.4mm,出现在1959年。年际变化较大,历年绝对变率为178.3mm,属降雨不稳定地区。各季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春季94.2mm,夏季336.8mm,秋季138.2mm,冬季20.1mm。光照:年日照时数历年平均2535.7小时

8、,累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以6月最多为272.9小时,11月最少为170.3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7%,各月平均以6月最大,为63%,7月最小,为52%。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23Kcal/cm2,相对变率4%。风:鄄城县除静风天气外,该区域盛行风向较为集中,近三年和近五年均以北(N)风为主导风向,夏季均以南东南(SSE)风出现频率最高;近五年平均风速为1.9m/s,近三年平均风速2.0m/s,其中以3月份最大,平均2.7m/s,9月份最小,平均1.5m/s。霜期和冻土:多年平均无霜期206天,历年最深冻土1030cm。3.1.4 水文和水文地质1地下水类型与富水特征项目所在区域内第四系广泛分布,厚

9、度约为390m,下伏地层为新近系,根据含水介质岩性结构组合,区内地下水类型应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孔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貌、岩性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和控制。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的动态及水化学特征,可将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划分为:浅层淡水、中层咸水、深层淡水三种类型(在无咸水体分布区以深度100m以上称为浅层淡水,以下为深层淡水)。具体情况分述如下:(1)浅层淡水该含水岩组广泛分布于项目所在的全部区域,主要由第四系上部的黄河冲积物组成,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粘土、粉砂和粉细砂。在本含水岩组的底部及中层含水岩组的上部连续分布有一层厚度1020m的粉质粘土,构成了本含水岩组的底板。本地段地下水性质潜水和

10、微承压水,含水岩性以粘质砂土粉砂为主,局部含有细砂,埋深一般在1150m,砂层的层数为27层,累计厚度915m,局部大于20m,水位埋深浅,一般在14m,抽水降深5m情况下,箕山、高庄集-赵坊一带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鄄城-董口-临濮集一带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单井涌水量小于500m3/d区呈条状分布在小留集-郑营-引马集一带。该含水岩组中的含水砂层底板埋深一般在3060m之间,上部砂层中孔隙水为潜水,下部砂层中的孔隙水具微承压性;水位埋深一般25m。浅层孔隙水矿化度小于2g/L,水化学类型以HCO3-NaMg型为主。(2)中层咸水位于浅层淡水含水层之下,岩性主要由第

11、四系中上部的粉质粘土、粘土、中细砂、粉细砂、中粗砂组成,底板埋深一般为80140m,其中分布砂层数36层,厚度2025m,砂层中粘土成分含量较多,渗透性、富水性差,钻孔单位涌水量多小于30m3/(dm)。中层孔隙水的水位埋深一般810m,低于浅层孔隙水水位,具承压性,一般为矿化度大于3g/L的咸水,水中SO42-含量较高,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4-Na型。(3)深层淡水全区均有分布,底界面埋深一般400500m,组成岩性为第四系中、下部及新近系的土绿、棕黄色粘土、粉质粘土、混粒砂、粉土和中细、粉细砂,局部分布有中粗砂;一般发育砂层46层,区域厚度总体分布具有自西向东逐渐变薄的特征,砂层岩性以

12、粉细砂和中细砂居多;中上部砂层较松散,连续性、透水性较好;底部砂层受沉积环境的影响连续性较差,多呈透镜体状,并含有较多泥质成分,局部半固结,渗透性、富水性差。深层孔隙水水位埋深710m,水位降深15m时,高庄集-小留集-引马集一带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箕山-徐坡、什集一带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单井涌水量小于500m3/d区呈片状分布在鄄城-董口-临濮集。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本项目所在区域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条件各具特征,差异较大。(1)浅层孔隙水的补、径、排条件浅层孔隙水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垂直入渗、河水渗漏、农田灌溉水回渗和上游地下水侧向径流,其中以降水

13、入渗补给为主,河水渗漏、灌溉水回渗和侧向径流补给作用次之。浅层孔隙水的径流主要受区域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与整个鲁西平原地下水的流向基本一致,总体流向由西向东。由于含水层的组成颗粒较细,渗流速度较为缓慢,平均水力坡度一般小于0.5。浅层孔隙水的排泄方式主要为潜水蒸发,其次为补给河流、人工开采和向下游侧向径流。(2)中层、深层孔隙水的补、径、排条件中层、深层孔隙水的运动受古地理沉积环境及地层结构与岩性的控制,循环交替条件差,运动方式主要为水平径流,运动滞缓。来源为西部上游地区相应层位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条件差;流向由西往东,向东部下游地区排泄。3、水位动态特征项目所在区域内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

14、孔隙水的水位动态如下:(1)浅层孔隙水水位动态浅层孔隙水水位动态变化主要受降水、蒸发和引黄灌溉的影响。目前基本处于自然循环状态,多年水位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上下波动,目前水位埋深25m,年变幅一般23m。(2)中层、深层孔隙水水位动态中层孔隙水和深层孔隙水的水位动态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影响因素均为上游补给区的静水压力和气象条件,自然状况下,中层、深层孔隙水的水位动态均较稳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微弱,年和多年的水位变幅均较小。4场址处水文地质条件根据鄄城县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可知:(1)园区浅层地下水为孔隙水,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方式,蒸发和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位随季节及气象周

15、期呈周期性变化,地下水流向自西向东,水力坡度较为平缓,地下径流缓慢。(2)园区范围土层结构为第四系冲洪积松散堆积物,主要为粉土、粘土及粉砂粘土层。(3)从场区内岩土层的结构及渗透性来看,层粉土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但渗透系数大于1.010-7cm/s,不能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中的有关规定。(4)为确保工程安全,本次勘探揭穿厚度达1.012.3m,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s的粉质粘土层,勘探深度达到50m。其渗透性小且易于施工处理,平均渗透系数小于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的有关规定,因此,拟

16、建工程易于对园区进行人工防渗处理。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情况见图3.1-2。3.1.5 水资源3.1.5.1 地表水系鄄城基础工业园所在地表水系属于南四湖湖西水系洙赵新河流域。洙赵新河控制单元按行政区划、汇流特征、控制断面等因素划分为洙水河、洙赵新河主干、郓巨河和鄄郓河四个子控制单元。鄄郓河从鄄城县东部穿过,箕山河为其支流。鄄城县有自然河流3条(黄河、箕山河、临濮沙河),人工河流6条(金堤西河、华营河、三分干河、徐河、鄄郓河、五支沟)。除黄河外,均属于淮河流域洙赵新河水系。鄄城县历年平均降水589.2mm,产生水量6.26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80mm,径流量0.53亿m3,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17、,大部分地表径流产生于汛期,又无拦蓄工程,仅利用0.036亿m3。据现场调查,三干渠为农灌排涝渠,目前渠水主要由雨水及周围企业产生的生产废水构成。其中三干渠开挖于1978年,西起源于董口,向东流经约20km入箕山河,河宽23 m。四干渠西起源于李堂,向东流经约14km入箕山河。箕山河位于鄄城县中部,为1925年黄河在临濮李升屯决口形成,属季节性河流,时涸时盈。主要水体功能是泄洪、排涝、引水和灌溉。自临濮乡辛庄起,流经临濮、西双庙、富春、郑营、凤凰、箕山、陈良、宋楼7乡,注入鄄郓河,境内长44.2km。1972年至1979年上游河道基本淤平,现在所称箕山河西起鄄菏公路,东至鄄郓河,长31.8km

18、,在鄄城县箕山镇汇入鄄郓河。自四干渠汇入处至入鄄郓河的箕山河河段,长度为22km。在距离鄄郓河12km处的箕山河仪楼村东断面,有一座节制闸,该闸于1983年修建,为箕山河上修建的第一座节制闸,设计过闸流量85m3/s,共5孔,每孔跨度2.5m。鄄郓河系1971年人工开挖的边界河,为洙赵新河的支流。鄄郓河自左营乡孙沙窝泄水闸起,流经左营、陈良、宋楼3乡,从胡庄入郓城县境,全长38km,境内长10km。该河在鄄城境内主要支流为箕山河。洙赵新河主要水体功能是泄洪、排涝、引水和灌溉,发源于东明县菜园集乡穆庄村西,东流经东明、菏泽、郓城、巨野、嘉祥、济宁6县市,于侯楼东南入南四湖,全长140.7km,境

19、内长16.2km,流域面积156km。该河在鄄城县境内的主要支流为鄄郓河。目前鄄城基础工业园的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四干渠后,汇入箕山河。基础工业园区内生产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后进入鄄城县工业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部分深度处理回用,部分达标排放后排入四干渠,沿四干渠向东在郝堂西汇入箕山河,再沿箕山河向东北22km汇入鄄郓河,经38km向东南汇入洙赵新河,然后经约70km汇入南四湖。鄄城县地表水系见图3.1-3。3.1.5.2 地下水资源区域地下水主要来源于自然降水补给,黄河侧渗,灌溉回归。地下60m以内的浅层淡水总储量为18.33亿m3。多年平均地下综合补给量为2.33亿m3,净补给量为1.19亿m3

20、。浅层淡水宜井面积为886.9 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5.9%,浅层淡水矿化度在0.336至4.183 g/L之间。鄄城基础工业园范围内地下水,第四系松散土层中的潜水稳定水位埋深最大值为3.10m,最小值为3.0m。地下水流向基本与地势一致。目前区内企业生产用水取自深层地下水,区内村庄的饮用水及灌溉用水取自浅层地下水。3.1.5.3 客水资源鄄城现有苏泗庄、旧城两座引黄闸作为客水水源,年可引水量1.627亿m3。3.1.5.4 饮用水源保护区(1)地表水源保护区基础工业园水厂位于项目东南3.2km处,该水厂供水水源为位于水厂南部约14.3km的雷泽湖水库。根据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当地水源地

21、保护规划,除现状地下水源地和规划雷泽湖地表水源地外,鄄城县无其他备用及应急水源地。城市供水水源逐步由地表水代替地下水,雷泽湖水库为规划城市地表水源地。雷泽湖地表水源地保护区面积23.5km2,其中陆域一级保护区范围为:水库外围200m范围,上游沙河陆域纵深50m;二级保护区范围为南至彭楼镇镇区以北、西至临商公路复线、东至德商高速、向北至沙河与苏南四干渠分水线,上游沙河陆域纵深250300m。拟建项目距离雷泽湖水源保护区北边界约16km,远离雷泽湖水源保护区边界。雷泽湖水库水源地与项目区位置关系见图3.1-1。(2)地下水源保护区鄄城县主要的城区饮用水源地包括鄄城县自来水老公司井饮用水源地、鄄城

22、县水厂井和温泉小区井饮用水水源地、鄄城县税务局井饮用水水源地、鄄城县羊绒井饮用水水源地。拟建项目不在上述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范围(分别为水井外30m、一级范围外200m)内,且与上述水源地保护区的距离最近约4.8km,距离较远,同时,拟建项目位于上述水源地保护区的地下水流向的下游。项目不在水源地的补给径流区。各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分布见图6.1-1。3.1.6 土壤类型与地层分布鄄城县土壤面积92.96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78.06%。分为褐土、潮土、盐土、风沙土4个土类,褐土、褐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半固沙土7个亚类,计有13个土属70个土种。其中褐土类土壤435亩,占土壤总面积0.

23、05%;潮土类土壤面积92.32万亩,占99.31%,各乡镇均有分布;盐土类土壤面积5416亩,占0.5%;风沙土类土壤557亩,占0.06%。鄄城县地层自上而下的地层特征如下:第1层为粉土,褐黄色,湿,中实-密实,含植物根、云母片等。压缩模量4.311.5,相对标高28.5029.00m,厚度3.003.50m。第2层为粉质粘土,浅灰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高等干强度,高韧性,含铁锰氧化物、有机质,在基础工业园区内埋深分部不均。压缩模量5.412.8,厚度3.704.30m。第3层为粉质粘土,褐红色,湿,可塑,无摇振反应,无光泽反应,低干强度,低韧性,含云母片,下部析水。压缩模量4.16

24、.0m,厚度0.902.90m。第4层为粘土,褐黄色,密实,摇振反应迅速,光滑,干强度,低韧性,含铁锰氧化物。压缩模量10.313.0m,厚度2.80m。第5层为粉质粘土,灰红色,可塑,无摇振反应,无光泽反应,干强度,高韧性,含云母片,析水。压缩模量6.48.6m,厚度1.902.10m。第6层为粘土,褐红色,饱和,可塑-硬塑,含云母片、石英、长石。压缩模量4.17.5m,厚度4.104.20m。第7层为粉土,褐黄色,湿,密实,摇振反应迅速,光滑,干强度,低韧性。压缩模量8.420.8m,未揭穿。3.1.7自然资源3.1.7.1 矿产资源据菏泽地区矿产资源综合调查报告,鄄城县周围为鄄城-菏泽预

25、测含煤区。自鄄城县城区至菏泽市以西,预测含煤面积363km2,预测煤资源量约29.84亿t。另据山东省鄄城县地热普查报告,基础工业园区位于鄄城城关镇地热异常区内,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此外,该区域位于黄河冲击平原,有着丰富的砖瓦用粘土,是当地重要的建筑材料。根据山东省鄄城县城市规划新区压覆矿产资源调查报告可知,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察院提交的山东省鄄城县地热普查报告中圈出双庙、董口、城关镇三个地热异常区;根据菏泽地区矿产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批准文号为鲁国土资地成验200015号)和鄄城县县志可知,鄄城煤资源主要分布在董口、临濮、西双庙、葛庄一带。根据现有资料分析项目区范围内无查明的重要矿产资源。3

26、.1.7.2 植物资源鄄城地处暖温带,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区内以人工植被为主,人工植被以农作物为主,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鄄城县境内的玉米种植面积45.03万亩,小麦面积67.74万亩;棉花面积22.7万亩;豆类面积2640亩。每年农业秸秆产生总量约在80万t左右。此外,野生植物有马齿苋、香附、益母草、牛旁草、菟丝子、黄芪、野半夏、车前子、野枯蒌、薄荷、荆芥、天葵、黄蒿、野艾、地丁、小蓟等,均为常见种。全县植被以栽培作物为主,主要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次是林木,主要有杨、柳、榆、槐、苹果等。项目区内不存在珍惜濒危植物。3.1.7.3 动物资源以常见的田园动物为主,如黄鼠狼、野兔、猫头

27、鹰、蝙蝠、刺猬、蟾蜍、青蛙、蛇类、蝴蝶、蝉、蚕、蜜蜂、蝈蝈等野生动物。项目区内不存在珍惜濒危动物。3.2 社会环境概况3.2.1 行政区划与人口状况鄄城县隶属“牡丹之乡”菏泽市,地处鲁西南平原,黄河之滨,人口77万人,辖10镇6乡,有鄄城镇、红船镇、闫什镇、什集镇、旧城镇、吉山镇、董口镇、临卜镇、彭楼镇、李进士堂镇、引马乡、凤凰乡、大埝乡、富春乡、郑营乡、左营乡。全县拥有普通高中5所,共招生3119人,在校生8614人。普通初中15所,共招生6705人,在校学生达18251人。小学89所,共招生3791人,在校生达26553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748人。成人中专1所,招生数393人,在校生数

28、763人。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成绩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被授予“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3.2.2 社会经济2010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9.5 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1%;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的423424调整到2010年的 264232,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家,比2005年增加14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4 亿元,是2005年的8.3倍,年均增长48%。五年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额的2.1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0006

29、万元,是2005年的3.26倍,年均增长26.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16元,比2005年增加2447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5亿元,比2005年增加35.37亿元,年均增长18.8%。“十一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亿美元;累计利用外资2054 万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 倍;县城建成区面积从2005 年的7.2平方公里扩大到22.4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25.2%提高 到33.5%。五年来,我县先后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粮食生 产先进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双拥模范县、中国最具投资价 值绿色生态县、山东旅游强县等称号。 拟建项目厂址位

30、于位于鄄城县基础工业园内,北环路以北、临商复线以西。周围以村庄、工业企业为主,厂区北侧为空地,厂区东侧为水泥厂,厂区南侧隔着北环路为万全庄,厂区西侧为企业(多为初建或已建设终止)。厂区周边1km范围内无受保护的文物古迹和重要的人文景观分布。周围敏感目标见表1.7-1和图1.7-2。3.2.3 风景名胜区及文物古迹鄄城县主要文物胜迹包括箕山古遗址、历山庙古遗址、亿城寺古遗址、庄子钓鱼台及陈台,主要古墓葬为尧王墓、孙膑墓、羊左合葬墓、刘忠墓等,以上文物古迹与本项目的距离均超过10km,本项目的建设不会对以上古迹产生影响。3.3 区域环境质量概况3.3.1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期间,SO2、NO2小时值

31、和24小时平均值以及TSP、PM10的24小时平均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甲醇、二甲醚、氯甲烷、环氧丙烷各测点均未检出硫化氢、氨小时值均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要求;非甲烷总烃小时值均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2.0mg/m3的限值规定;臭气浓度均低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1新改扩建二级标准的要求。PM2.5各监测点均存在超标现象,超标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烟(粉)、建筑施工扬尘、汽车尾气等排放所致。3.3.2 水环境3.3.2.1 地表水水质根据引用其他项目监测数据,201

32、5年现状监测期间,特征污染因子甲醇、二甲醚、环氧丙烷、一氯甲烷均未检出。评价区域地表水水质在现状监测期间已经受到污染,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要求,地表水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接纳了沿线生活污水及企业排污所致。3.3.2.2 地下水水质根据地下水现状监测数据,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亚硝酸盐(以N计)、总大肠菌群、甲醇、二甲醚、一氯甲烷、环氧丙烷均未检出。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中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超标,其余各指标均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标准的要求。总体来说,项目所在地地下水水质较好,其中总硬度、硫酸盐、氟化物、溶解

33、性总固体超标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3.3.3 声环境根据本次环评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评价结果,本项目场址所在处各噪声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要求,声环境质量较好。3.3.4 土壤环境从现状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各监测点中各土壤污染物均不超标,能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的要求,说明项目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3.3.5 生态环境项目区目前为典型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混合区域,植被以农作物和绿化为主。“七通一平”对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地面裸露引起的大面积风蚀扬尘、地表径流变化引起的水土流失、天然河道功能丧失以及人群生产

34、生活活动对周围农作物和生态群落的不利影响。3.4 相关规划概况3.4.1 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根据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范围为:鄄城镇,凤凰乡、富春乡,郑营乡、董口镇、雷泽湖水源保护区,总面积336.19km2。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各镇、乡可依城乡规划法要求,在编制乡镇规划时,另行划定规划区。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具体内容如下:(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1)中心集聚:引导县域人口和产业重点向中心城区集聚。(2)对接菏泽:引导休闲旅游服务等相关功能向菏泽方向集聚形成功能区。(3)农村转型:推进土地整理,发展现代农业,减少农村数量和农村人口,传统农村归并复垦或转型为农业作业点,

35、环境条件较好或有旅游发展潜力的农村向休闲养老型、旅游渡假型村庄转型。(4)多业并举:工业、服务业(含休闲旅游业)共同发展。(二)用地布局规划(1)发展方向:向南发展至金堤,建设新城区;向东适度发展至凤凰乡;向西、向北控制发展。(2)城市结构一心:一个市级中心,位于吉山河滨水地带;两带:工业发展带和生活服务功能发展带。生活服务功能带自北向南分为北、中、南三区。工业产业带分为西北片农村改造与I类工业混合区、东北片工业区和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区。(三)生态绿地系统规划(1)城区生态绿地结构一环:鄄城老城环城水系五水:指由金堤河、吉山河、二干渠、三干渠、四干渠构成的城区水系两带:指生活区与工业区之间的防护

36、绿带以及地震断裂带两侧的控制绿带。(2)滨河风景生态林地沿吉山河与游憩系统相结合,建立滨河风景生态绿地,保护河滩,城区外沿河流规划100m宽的绿化林带。(四)远景展望(1)城市远景用地布局结构在吉祥谷区域规划南部新城,与中心城区形成组合城市结构,通过新城对接菏泽。(2)城市定位远景展望“中心城区-吉祥谷发展带”构成菏泽城市圈北翼,以工贸、休闲旅游为主要职能。(3)城市远景发展规模预测远景中心城区人口规模60万、用地66km2。拟建项目厂址位于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外。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见图3.4-1。3.4.2 鄄城县基础工业园区规划根据菏政复201147号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

37、(2010-2030年)的批复,基础工业园规划范围北至北环北路,西北至陈王路北段和雷泽大道,南至二干渠,东至凤凰路和承平路。包含城市总体规划的二类工业片区和三类工业片区,北延至香山街以北的远景发展用地规划,总用地面积15.3914km2。基础工业园区功能为工业、仓储等。园区的主要产业定位为:以医药、精细化工、纺织、人发产业等二三类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园区。拟建项目位于基础工业园区内的精细化工区,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符合园区用地规划和行业准入。鄄城县基础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见图3.4-2,鄄城县基础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见图3.4-3。3.4.3 水环境功能规划根据鄄城县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区所涉及地表水

38、箕山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III类标准。规划区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III类标准。(1)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概况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的输水路线为:经韩庄运河、不牢河入南四湖,经梁济运河入东平湖,经位山隧洞穿黄河后,经鲁北输水线路出境。园区废水入箕山河,再排入鄄郓河。鄄郓河作为洙赵新河的支流,属南四湖流域,因此规划区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路线的南四湖汇水区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水质保证方案”要求:实行治(污染治理)、用(污水资源化)与保(河流生态恢复)并重的策略以确保各河流

39、水质达标。拟建项目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关系见图3.4-4 。(2)山东省“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2007年底鄄郓河最终汇入河流洙赵新河断面水质超过V类水体要求,COD平均为96.3 mg/L,超标3.82倍,NH3-N平均为1.09,超标0.09倍。根据山东省“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十一五末期,该断面水质应达到III类水体要求,即COD20 mg/L,NH3-N1.0 mg/L。(3)菏泽市小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规划为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及山东省“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现,菏泽市小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规划以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采用行政、技术和经济的手段,对小流域水

40、污染问题进行彻底整治,以实现流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规划圈定的范围,整治的重点是流经菏泽市的洙赵新河、东鱼河和新万福河,三条河流流域总面积9755 km2,约占菏泽市行政区划总面积的80%。整个治理规划分三步实施。一期规划到2005年,使流域水质满足南水北调主体工程一期输水需求;二期规划到2008年,流域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质;三期规划到2013年实现河流水质变清,满足南水北调主体工程二期输水要求。但是根据监测,目前菏泽市境内这三条河流污染严重,其中尤以东鱼河为最,COD超标63倍。要想达到水质变清的目标,未来10年内,菏泽市将投资32亿元,建设18座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回用设

41、施,任务十分艰巨。地表水的保护必须遵守下列规定:生活污水禁止直接排入水体,工业废水必须在达到入管网标准并收集后集中处理,污水处理厂必须正常运行并且排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同时开发区必须加快推进科技进步,逐渐削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业在园区的比重,加强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回用工作,提高重复利用率。拟建项目废水经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鄄城县基础工业园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及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599-2006)及修改单要求后,排入鄄城县基础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处理,经处理后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后,经四干渠排入箕山河,不会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水质安全。(4)洙赵新河控制单元治污规划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属于南四湖湖西水系的洙赵新河属于汇水区域,为保证调水水质,菏泽市政府制定了洙赵新河控制单元治污规划。规划要求,2012年底洙赵新河、鄄郓河断面水质必须稳定达到III类水质标准。截至2007年底,单元内已实施治污项目30个,总投资89536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