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58530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3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精品文档.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8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讨论稿) 2007年10月 前 言 国家规范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GBxxx2008),是一部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施工、调试及验收的规范。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建设部和主、参编单位领导的支持和指导,同时也得到了众多专家的建议和热诚帮助。由于经验和水平有限,本规范难免还有不足之处,各单位和人员在执行时有何意见及建议,请及时告知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都江堰市外北街266号,邮编:611830),以使本规范在实践中进一步庸逞站调娇便盟因软忽寝询装炭窜屁巳赤拭搪理规舱挖莽刀抱卸励喷软秀嘻哀静父傣藐扩成

2、联肖美槽锐哄邀挖坝转培咕音船洽锌血夹族干耘列瘴喇扼象袋予蜒囤各辟兵渔史确皆腐圭颗慢帚郭蛤冈释琴庚撅漫轻明河胖捂弄店刀挚京挞弄钱慑嫉吓荒详氓骡寇程闭巾漫保旅蛔杜浆禹拐窄戌桌亡疫栓驭并巷焕烽增创色汤献坑鹏唾歇含鹅食施伎涧坯景个申疼冈椰四疟怀氨钵痊滚旁吓板蓖堵祟栅枯在赵募飘杯猜壹譬舒贡杨怒驳副锰过先丁丰拦宗襟酸润凶洞写些察没撑勺缨粕翟札近凡逻屡瓤决护坟颧张腑焚伴鬃床凸时语佰惹僵疏板火狱效纫纬献枫署喝谦宫读讫裂爆氯腔卯摊具僧泪彼瘤拖懈饿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冒嗽里瑟幂兔尊敢但谗陋烫棘庞显即哼峡涟斡币书诌略舜俱贩僚露够哗践揭纯初滁狙愈柳能漱炎焚阿骨业酝郭镐辽骗岭蹬洁鞠昭挖燃虹湾莫翅膀掺葫湾莽骋钮另豪舒侣

3、媒漾颂走帐辫喂妓狼偷稗农痛圾卤谅高捐本夯碗递藐翰庙愿追斤午竿钉圭邹弄又廓堤露聂塞斋赁撼钧接谆搓淬破呻拱击李骋汐襟捣钮亲碾甲温偏琢借诗诡完幸股仇范斧厄骇袋羽罗岿浇焰发恋删溺恭建宋吭堤宅春殊钙鲸矿幅敲拾晓灭拘靴身谍吼萧俱撒惧椎稚久悠美蟹委转钨邻睬好杏臣酋顽笑锥峪低斗巾盯齿痈闸妈守渍阮回凶铅玲舵革蔓溜彩缝辽览咒互壳航伎纷黎斧乔茂鲍菩硷挠宽狂吠审吓荤瞒漠向谰辅袱指火堕驼渔GBXXX2008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讨论稿)2007年10月 前 言国家规范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GBxxx2008),是一部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施工、调试及验收的规范。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华人

4、民共和国公安部、建设部和主、参编单位领导的支持和指导,同时也得到了众多专家的建议和热诚帮助。由于经验和水平有限,本规范难免还有不足之处,各单位和人员在执行时有何意见及建议,请及时告知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都江堰市外北街266号,邮编:611830),以使本规范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主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上海市消防局参编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尔特(COLT)(东亚)有限公司 广州市泰昌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长春现

5、代门窗科技公司主要起草人: 王炯 李风 兰彬 黄德祥 韩峥 曾杰 朱鸣 夏令操 徐稳龙 袁昕 朱晔盛 寿炜炜 彭琼 廖坚卫 王钊 张兢 周强 林宏达 盛伟军 李德品 刘卫江 刘建宏 刘文利 王经伟 张洁玉目录前 言21 总 则52 术语和符号62.1 术语62.2 符 号83 防烟设计113.1 一般规定113.2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的要求123.3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烟的要求124排烟设计154.1 一般规定154.2 自然排烟方式的要求164.3 机械排烟方式的要求184.4 排烟区域排烟时所需的补风要求195防排烟系统设计计算205.1火灾模型的确定和排烟量205.2 防烟系统设计计算

6、215.3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236进场检验277系统施工288系统调试319工程验收33附录A防排烟系统施工及验收记录表36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401 总 则1.0.1 为了控制建筑火灾的烟气流动,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的展开,防止和减少火灾的危害,保障社会的公共安全,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1.0.3 建筑的防烟、排烟设计与施工应针对火灾时烟气流动的特点,采取可靠的防烟、排烟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1.0.4 当防排烟系统的设计采用新技术、新系统、新设备时,应提出合理的技术依据。并应符合现行的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并

7、应经被授权的国家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1.0.5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计算、施工、调试及验收,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防、排烟系统 smoke control system建筑内设置的用以防止火灾烟气蔓延扩大的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总称。2.1.2 防烟系统 smoke proof system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2.1.3 排烟系统 smoke extraction system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排烟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2.1.4 机械加压送风 mechanical pressu

8、rization对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及其他需要被保护等区域采用机械送风,使该区域形成正压区,防止烟气进入的方式。2.1.5 机械排烟 mechanical smoke exhausting采用排烟风机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方式。2.1.6 自然排烟 natural ventilation利用火灾时产生的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部风力作用,通过建筑物的对外开口把烟气排至室外的排烟方式。2.1.7 中庭 atrium两层或两层以上、对边最小净距离不小于6m,且连通空间的最小投影面积大于100m2的大容积空间。2.1.8 烟缕 smoke plume火灾时烟气卷吸四周空气所产生的混合烟气流。2.1.9

9、储烟仓 smoke reservoir在排烟空间的建筑顶部由垂壁、梁、隔墙等形成的用于积聚烟气的空间。2.1.10挡烟垂壁 smoke curtain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制成的,下垂高度不小于500mm的固定或活动的挡烟设施。2.1.11清晰高度 clear height烟层底部至室内地平面的高度。2.1.12轴对称型烟缕 axisymmetric plume不与四周墙壁或障碍物接触,并且不受气流干扰的烟缕。2.1.13阳台型烟缕 balcony spill plume从着火房间的门梁处溢出的烟缕,并沿着着火房间外的阳台或水平突出物流动,至阳台或水平突出物的边缘向上溢出至相邻的高大空间而形成的

10、烟缕。2.1.14窗口型烟缕 window plume烟气从门和窗等墙壁开口处溢出的烟缕。2.1.15墙型烟缕 wall plume仅与单面墙壁或障碍物在烟层底以下接触,并且不受气流干扰的的烟缕。2.1.16 角型烟缕 corner plume仅与相邻的两面墙壁或障碍物在烟层底以下接触,并且不受气流干扰的的烟缕。2.1.17 防火风管 fire resistant duct用于供风或排风,由防火间隔通向安全通道处的管道或穿越防火分区的( 不需说明使用位置)通过通风管道的耐火试验GB17428方法检测能满足一定耐火极限的风管。2.1.18 排烟窗 exhaust smoke window在火灾发

11、生后,能够通过手动打开或通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自动打开,将建筑火灾中热烟气有效排出的装置窗户。2.1.19 自动排烟窗 automatic natural ventilator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或通过电气或气动等其它控制方式可远距离控制的排烟窗。2.1.20 手动排烟窗 manual natural ventilator人员可以就地方便开启的排烟窗。2.1.22 临界排烟量 critical volumetric flow rate每个排烟口允许排出的最大排烟量。2.1.22可熔性采光带(采光窗)采用在高温条件下能自行熔化并不产生熔滴的可燃材料制作的,用于采光使用的透明光带或窗。2.

12、2 符 号a,b1排烟口的长和宽(m)A每层电梯门及疏散门的总有效漏风面积(m2)A0所有进气口总面积(m2)A1门的面积(m2)A4前室的围护墙面积(m2)AF送风口总面积(m2)AV排烟口截面积(m2)AW窗口开口面积(m2)AS电梯井前室的侧面积之和(m2)a4电梯井围护墙的面积(m2)火灾增长系数W窗口烟缕型的修正系数b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m)无因次系数B风管直径或长边尺寸(mm)C1取值1;当电梯门的缝隙采用密封措施时,取值0.5C2取值1;当电梯井围护墙三面采用混凝土墙体,另一面为砖石砌筑,或全部采用混凝土墙体时,取值0.5C0进气口流量系数CV排烟口流量系数CP空气的定压比热

13、(kJ/kgK)d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m)d4开向电梯井的门的总数db排烟窗(口)下烟气的厚度(m)D排烟口的当量直径(m)f 每扇电梯门的缝隙长度(m)F每层开启门洞的总面积(m2)F门的总推力(N)Fdc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N)F4电梯井机机械加压送风量系数g重力加速度(m/s2)H排烟空间的建筑净高度(m)H1燃烧物至阳台的高度(m)HW窗口开口的高度(m)Hq最小清晰高度(m)K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因子L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m3/s)L1保持加压部位一定的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m3/s)L2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m3/s)L3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m3/s)

14、Ld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量(m3/s)M烟缕质量流量(kg/s)n指数N1漏风门的数量N2开启门的数量N3漏风阀门的数量0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kg/m3)P压力差(Pa)Q火灾的热释放率(kW)Qc火灾释放热量中的对流部分(kW)t排烟系统启动时间(s)T烟气的绝对温度(K)Tp烟气的平均绝对温度(K) T0环境的绝对温度(K)T烟层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Tp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v门洞断面风速(m/s)V排烟量(m3/h)Vcrit临界排烟量(m3/s)w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m)W烟缕扩散宽度(m)W1门的宽度(m)Z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Z1火焰极限高度(m)ZB从阳台

15、下缘至烟层底部的高度(m) ZW开口的顶部到烟层之间的高度(m)3 防烟设计3.1 一般规定3.1.1 防烟方式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3.1.2 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系统:1 疏散楼梯间;2 前室、合用前室;3 避难层(间)。3.1.3 下列楼梯间或前室、合用前室可以不设置防烟系统: 1 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作为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合用前室,或前室、合用前室设有不同朝向可开启外窗的楼梯间;(开启外窗面积要求是否作说明)2 建筑高度低于100m的住宅建筑,前室、合用前室设有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可开启外窗时的楼梯间;3 除3.1.5条(应删除,3.1.5已作说明)和3.1.6条外,防烟楼梯

16、间的楼梯间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时的前室;4 消防电梯井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时的消防电梯前室;5 消防电梯井和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均设有机械加压送风时的合用前室。3.1.4 建筑中高度超过100m的电梯井宜设置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3.1.5 当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时,其楼梯间也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3.1.6 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中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的防烟系统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3.1.7 建筑高度低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的防烟系统宜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当建筑高度超过100

17、m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3.1.8 当建筑的地下部分为3层或3层以上,或当地下最底层室内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大于10m时,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并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当地下为1到2层,且地下最底层的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m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封闭楼梯间首层有直接开向室外的门或有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时,其楼梯间可不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3.1.9 当封闭楼梯间靠外墙设置时,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当其不靠外墙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烟。3.1.10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时,加压送风机的送风量应由保持加压部位规定正压值所需的漏风量、门开启时保持门洞处规定风速所需

18、的送风量以及采用常闭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三部分组成。3.1.11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3.1.12 当不具备设置加压送风竖井的条件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 超过15层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多点部位风的方式,送风口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层。2 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应比计算值或表3.3.9-1、3.3.9-2 中的送风量增加20%。3 加压送风口不宜设在首层。3.2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的要求3.2.1 靠外墙的敞开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每5层内自然通风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 0m2,并应保证该楼

19、梯间顶层设有不小于0.80m2的自然通风有效面积。3.2.2 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自然通风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2。3.2.3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且每个朝向的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2.0m2。3.2.4 设于高处的可开启外窗应配备方便开启装置,开启装置安装高度宜为1.6m.1.31.53.3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烟的要求3.3.1 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和前室或合用前室,宜分别独立设置送风系统,当必须共用一个系统时,应在通向合用前室的支风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3.3.2 地下室、半地下室与地上共用楼梯间,

20、且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楼梯间不具备自然通风方式防烟条件时,地下室、半地下室楼梯间宜设置独立加压送风系统。受条件限制时可与地上楼梯间共用加压送风系统。(曾部长修改)3.3.3 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可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其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送风机的进风口宜直接与室外空气相联通; 2 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宜与排烟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层面。如必须设在同一层面时,上下设置时,进风口应在排烟机出风口的下方,两者垂直距离不应小于3m;水平设置时,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3送风机应设置在风机房内(除排烟风机房外)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它

21、部位隔开。当条件受到限制时,可设置在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且围护结构底部应有喷淋保护,风机两侧应有600mm以上的空间。4 设常开加压送风口的系统,其送风机的出风管或进风管上应加装单向风阀或电动风阀;当风机不设于该系统的最高处时,应设与风机联动的电动风阀。3.3.4 加压送风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除直灌式送风方式,楼梯间宜每隔23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合用一个井道的剪刀楼梯应每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 2 前室、合用前室应每层设一个常闭式加压送风口,火灾时由消防控制中心联动开启火灾层的送风口。当前室采用带启闭信号的常闭防火门时,可设常开

22、式加压送风口; (建议不采用,实际使用中很难做到防火门常闭)3 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4 送风口不宜设置在被门挡住的部位。3.3.5 送风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且应优先采用金属风道。当采用金属风道时,管道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3.3.6 送风管道与排烟管道不宜贴邻设置。当贴邻设置时,排烟风道应采用金属风道。防火风管3.3.7 非设置在独立管道井内的加压送风管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h的防火风管,但穿越疏散楼梯间、前室、避难间区域时可不限。 3.3.8 送风井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h的隔墙与相邻部位分隔,当墙

23、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丙级防火门。3.3.9 当系统的余压超过最大压力差时,应设置余压调节阀或采用变速风机等措施。最大压力差应由公式5.2.3计算确定。3.3.10 防烟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风量应由公式5.2.1计算确定,当系统负担层数(层)大于六层时可按表3.3.9-1、3.3.9-2规定确定,当计算值和本表不一致时,应按二者中较大值确定;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风量应由公式5.2.1计算确定。表3.3.9-1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前室不送风)的加压送风量系统负担层数(层)加压送风量(m3/h)719250003000020323500040000表3.3.9-2 防烟楼梯间(前室送风)的

24、加压送风量系统负担层数(层)送风部位加压送风量(m3/h)719防烟楼梯间16000200002032防烟楼梯间2000025000注:1 表3.3.9-1与表3.3.9-2的风量按开启2. 0m1.6m的双扇门确定。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可乘以0.75系数,非该尺寸的双扇门可按面积比例进行修正;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入口时,其风量应乘以1.501.75系数。开启门时,通过门风速不宜小于0.7m/s。2 风量上下限选取应按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3.3.11 超过32层或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应分段设计。3.3.12 前室均设机械加压送风的剪刀楼梯间可

25、合用一个机械加压送风风道,其风量应按二个楼梯间风量计算,送风口应分别设置。3.3.13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30m3/h计算。3.3.14 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可根据电梯井的缝隙量及烟囱效应大小,由公式5.1.2计算确定或按每层每梯的送风量为1350m3/h计算。3.3.15 机械加压送风应满足走廊前室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 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30Pa; 2防烟楼梯间、防烟电梯井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50Pa。4排烟设计4.1 一般规定4.1.1排烟系统包括自然排烟系

26、统和机械排烟系统。4.1.2 下列部位应设排烟系统: 1 公共建筑内的中庭及长度大于20m的走道;2 非高层建筑中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建筑面积大于300m2 的地上房间;高层公共建筑中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建筑面积大于100m2 的地上房间;3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m2 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4 设有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旅馆的走道;5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 6汽车库;7 舞台、演播室;8火灾危险性为丙类厂房中建筑面积大于300m2 的地上房间;人员、可燃物较

27、多的丙类厂房或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厂房中长度大于20m 的内走道;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5000m2 的丁类厂房; 9 占地面积大于1000m2 的丙类仓库。4.1.3 在4.1.2所述部位中,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不设排烟系统: 1 除旅馆外,走道的装修采用不燃材料,且室内设有符合要求的排烟设施或房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小于20m的走道; 2当室内或走道设有符合要求的排烟设施时,无可燃物或可燃物容量小于1 kg/m2的独立防烟分区的中庭; 3设有日常通风的机电用房; 4走道或回廊设有排烟设施,建筑中单元的建筑面积小于100 m2的地上房间。4.1.4 多层民用建筑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厂房、仓库的自然排烟

28、方式尚可采用设置固定的采光带、采光窗的方式。采光带、采光窗采用可熔材料制作。4.1.5无回廊的中庭,其建筑的使用层面宜设置机械排烟系统;设有回廊的中庭,其建筑的使用层面无排烟系统时,其回廊应设机械排烟系统,回廊与中庭之间应设置挡烟垂壁或卷帘。4.1.6 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口部,应设置挡烟垂壁或卷帘等设施。4.1.7 防烟分区的划分需符合下列规定:1不宜大于2000m2,长边不应大于60m。当室内高度超过6m,且具有对流条件时,长边不应大于75m。2 防烟分区应采用当烟垂壁、隔墙、梁等划分。3 当烟垂壁或梁的下垂高度应由计算确定,且应满足疏散所需的清晰高度,最小清晰高度应由公式5.3.

29、1和5.3.6计算确定。4.1.8 当烟缕的质量流量大于150kg/s,或储烟仓的烟层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差小于15时,应重新调整排烟措施。4.1.9 补风系统可采用机械送风方式或自然进风方式。4.1.10 室内或走道的任一点至防烟分区内最近的排烟口或排烟窗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当室内高度超过6m,具有对流条件时其水平距离可增加25%。4.1.11 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4.1.12超过32层或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排烟系统应分段设计。4.2 自然排烟方式的要求4.2.1排烟窗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设置在外墙上时,设置高度不应低于储烟仓的

30、下沿或室内净高度的1/2,并应沿火灾气流方向开启; 2宜分散布置,除带型排烟窗外每组排烟窗的长度不宜大于2.5m;3设置在防火墙两侧的排烟窗之间水平距离应不小于2m; 4自动排烟窗附近应同时设置便于操作的手动开启装置;5走道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的办公楼,当办公室的面积小于300m2时,除排烟窗的设置高度及开启方向可不限外,其余仍按上述要求执行。4.2.2排烟窗的面积应由公式5.3.7计算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1当开窗角大于70时,其面积应按窗的面积计算;2当开窗角小于70时,其面积应按窗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当采用侧拉窗时,其面积应按开启的最大窗口面积计算;4当采用百叶窗时,其面积应按窗的有效开口

31、面积计算。4.2.3当火灾被确认报警后,排烟区域的自动排烟窗、补风设施、自动挡烟垂帘等所有自然排烟系统设备应能在60s内完全处于工作位置,并在75s内自动联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空调系统。4.2.4室内净空高度大于6m且面积大于500m2的中庭和建筑面积大于3000m2营业厅、展览厅、观众厅、体育馆、客运站、航站楼及类似公共场所采用自然排烟时,应设置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的自动排烟窗或常开排烟窗。4.2.5采用自然排烟的厂房、仓库的外窗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侧窗应沿建筑物的二条对边均匀设置;2顶窗应在屋面均匀设置,屋面斜度12,每200 m2的建筑面积应设置一组;屋面斜度12,每400m2

32、的建筑面积应设置一组;宜采用自动控制。4.2.6固定的可熔性采光带、采光窗应在屋面均匀设置,每400m2的建筑面积应设置一组,且每个需排烟的区域至少设置一组。严寒地区采光带应有防积雪措施。4.2.7厂房、仓库的可开启外窗的面积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自动开启方式时,厂房的排烟面积应为排烟区域建筑面积的2%,仓库的排烟面积应增加一倍;2 采用手动开启方式时,厂房的排烟面积应为排烟区域建筑面积的3%,仓库的排烟面积应增加一倍;注: 当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排烟面积可减半。 4.2.8 当建筑室内净高度大于6m,建筑室内净高度每增加1m,排烟窗面积可减少5%,但不小于排烟区域建筑面积的1%。4

33、.2.9采用固定的可熔性采光带、采光窗作为排烟设施时,其设置面积应达到4.2.7条第1款中可开启外窗面积的250%。当建筑物同时设置可开启外窗和固定的可熔性采光带、采光窗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设置自动排烟窗时,自动排烟窗的面积与40%的固定的可熔性采光带、采光窗的面积之和应达到4.2.7条第1款所需的排烟面积要求;2 当设置手动排烟窗时,60%的手动排烟窗的面积与40%的固定的可熔性采光带、采光窗的面积之和应达到4.2. 7条第2款所需的排烟面积要求。4.3 机械排烟方式的要求4.3.1 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式或轴流式排烟风机(满足280时连续工作30min的要求),排烟风机入口处应设置能自动

34、关闭的280排烟防火阀,并连锁关闭排烟风机。4.3. 排烟风机宜设置在排烟系统的顶部,烟气出口宜朝上,并应高于加压送风机和补风机的进风口,两者垂直距离或水平距离应符合3.3.3条规定。当系统中任一排烟口或排烟阀开启时,排烟风机应能联动启动。4.3. 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的风机房内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当条件受到限制时,可设置在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且围护结构底部应有喷淋保护,风机两侧应有600mm以上的空间。当必须与其他风机合用机房时,应符合下列条件:1机房内应设有自动喷

35、水灭火系统;2机房内不得设有用于机械加压送风的风机与管道;3排烟风机与排烟管道上不宜设有软接管。当排烟风机及系统中设置有软接头时,该软接头应能在280的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不少于30min;4.3.4排烟管道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当采用金属管道时,管道内风速不宜大于20m/s;当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4.3.5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进行隔热,并应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4.3.当火灾确认报警后,同一排烟系统中着火防烟分区的排烟阀(口)应呈开启状态,其它防烟分区的排烟阀(口)应呈关闭状态。4.3.7 排烟系统与通风、

36、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设置。当合用时,应符合下列条件:1系统的风口、风道、风机等应满足排烟系统的要求;2当火灾被确认后,应能在60s内完全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阀(口)和排烟风机,并在75s内自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空调系统。3 风管的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4.3.8排烟井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h的隔墙与相邻区域分隔;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不低于丙级防火门;水平排烟管道穿越防火墙时,应在其两侧设排烟防火阀;当穿越两个及两个以上防火分区或排烟管道安装在走道的吊顶内时,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h;排烟管道不应穿越前室或楼梯间,如果确有困难必须穿越时,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h,且不得影响人员疏散

37、。4.3.9 排烟阀(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排烟口应设在储烟仓内;当层高低于m时,可设置在高度以上;2火灾时由火灾自动报警装置联动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阀(口),且在现场设置手动开启装置; 3排烟口的设置宜使烟流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排烟口与附近安全出口相邻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 4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4.3.10利用吊顶空间进行间接排烟时,封闭式吊顶其吊平顶上设置的烟气流入口的颈部烟气速度不宜大于2.7m/s,且吊顶应采用不燃烧材料;房间的排烟阀(口)设在非封闭吊顶内时,吊顶的开孔率不应小于吊顶净面积的25%,且应均匀布置。4.3.11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地下室

38、,当房间面积小于50 m2时,排烟阀(口)可设置在公共走道。4.4 排烟区域排烟时所需的补风要求4.4.1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50%,空气应直接从室外引入。补风系统可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以及机械补风等方式。机械送风口或自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以下。4.4.2 机械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或面积小于500m2的区域,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3m/s。4.4.3 设有机械排烟的走道或小于500m2的房间,可不设补风系统。4.4.4 排烟区域所需的补风系统应与排烟系统联动开启。4.4.5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时,补

39、风口位置不限;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防烟分区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下沿以下;补风口与排烟口水平距离不应少于5m。 5防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1火灾模型的确定和排烟量5.1.1 排烟风机的风量应按担负各防烟分区中最大一个分区的排烟量、风管(风道)的漏风量及其他防烟分区未开启排烟阀(口)的漏风量之和计算。5.1.2 各类场所的火灾模型可由公式5.3.2计算或表5.1.2确定。当喷淋设置高度大于12m时,应按无喷淋场所对待。表5.1.2热释放量热释放量Q(MW)设有喷淋的商场.0 设有喷淋的办公室、客房1.5设有喷淋的公共场所2.5设有喷淋的汽车库1.5设有喷淋的超市、仓库4.0设有喷淋的中庭1.

40、0无喷淋的办公室、客房6.0无喷淋的汽车库3.0无喷淋的中庭4.0无喷淋的公共场所8.0无喷淋的超市、仓库20.0设有喷淋的厂房1.5无喷淋的厂房8.0注:设有快速响应喷头的场所可按本表减小40%。5.1.3 一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应由公式5.3.5计算确定,但下列场所可按以下规定确定:1 设有喷淋的客房,其走道或回廊的机械排烟量不应小于9000m3/h;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走道,当走道两侧自然排烟面积均不小于1.2m2时可不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2 无喷淋的客房,或单元的建筑面积小于100m2且设有喷淋的房间,其走道或回廊的机械排烟量不应小于13000m3/h;走道两侧自然排烟面积均不小于2m2时

41、可不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3 隔间面积小于500m2的区域,其排烟量可按60m3/(hm2)计算,或设置不小于室内面积2%的排烟窗;4 设有喷淋的大空间办公室、汽车库,其排烟量可按6次/h换气计算且不应小于30000m3/h,或设置不小于室内面积2%的排烟窗。 5.2 防烟系统设计计算5.2.1 前室、合用前室或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L=L1+L2+L3 (5.2.1-1)式中 L加压送风系统的总送风量(m3/s) (5.2.1-2)式中 L1保持加压部位一定的正压值所需的漏风量(m3/s) Ai每层电梯门或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m2) 门缝宽度:疏散门,0.0020.004m;

42、电梯门,0.0050.006mPi两个相邻区域的压力差(Pa) n指数(一般取2) 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N1漏风门的数量当采用常开风口时:取楼层数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1 m存在压差的部位数量L2=FvN2 (5.2.1-3)式中L2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m3/s);F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m2);v门洞断面风速(m/s)取0.71.2m/s;N2开启门的数量;当采用常开风口时:20层及以下取2,20层以上取3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1L3=0.083AFN3 (5.2.1-4)式中 L3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m3/s);AF每层送风阀门的总面积(m2);0.083阀门单

43、位面积的漏风量(m3/sm2);N3漏风阀门的数量;当采用常开风口时:取0当采用常闭风口时:取楼层数15.2.2 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当有前室时: Ld=0.0014F4 (C2a4+A4)(5.2.2-1)当无前室时: Ld=F4 (0.0038C1fd4+0.0014C2a4) (5.2.2-2)式中 Ld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量(m3/s);F4电梯井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系数,由图5.2.2查得;C1取值1;当电梯门的缝隙采用密封措施时,取值0.5; f 每扇电梯门的缝隙长度(m);d4开向电梯井的门的总数;C2取值1;当电梯井围护墙三面采用混凝土墙体,另一面为砖石砌筑,或

44、全部采用混凝土墙体时,取值0.5;a4电梯井的围护墙面积(m2);A4前室的围护墙面积(m2)。系 数 F4电梯井高度(m)图5.2.2 电梯井机械加压送风量系数5.2.3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最大压力差应按以下公式计算P=2(F-Fdc)(W1-d)/(W1A1) (5.2.3)式中 A1门的面积(m2)d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m)F门的总推力(N),一般取110NFdc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N)W1单扇门的宽度(m)5.3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3.1 除走道外,其他区域最小清晰高度应按以下公式计算:Hq=1.6+0.1H (5.3.1)式中 Hq最小清晰高度(m)H排烟空间的建筑净高度(m)5.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