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G储罐码头环境风险评价.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59610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LPG储罐码头环境风险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LPG储罐码头环境风险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LPG储罐码头环境风险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LPG储罐码头环境风险评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LPG储罐码头环境风险评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PG储罐码头环境风险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PG储罐码头环境风险评价.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环境风险评价1.1 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规定,风险评价的级别划分依据是基于项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识别及项目所在地环境敏感情况,按表 1.11划分一二级:表 1.11评价工作级别剧毒危险性物质一般毒性危险物质可燃易燃危险性物质爆炸危险性物质重大危险源一二一一非重大危险源二二二二环境敏感地区一一一一根据项目所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贮量,按照重大危险源辨识,本项目年周转量为100万吨的液化石油气,属于重大危险源。前述本项目周围环境保护目标调查表明,项目周围存在敏感目标。基于上述两点,对照表 1.11,本评价工作级别为一级,对事故影响进行定量预测

2、,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按照风险评价等级要求,大气环境影响一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不低于5km。本次评价范围以储罐区为中心,5km为半径的圆。陆域风险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点见表 1.12,敏感目标分布见图 1.11。表 1.12风险评价敏感目标序号名称人口(人)方位坐标X(m)坐标Y(m)距离(m)备注1*900SSW-3144-299143392943WNW-2339847248831367SSE1484-428845374468SSE1977-422046605360SSE2346-4022465663400SW-1923-1474242373000SW-3131-2199

3、382682500SSW-1804-255328869737SSW-2072-3893441010596SSW-1456-44454678112616NNW-4022609264012537S153-46894692131793SSW-2540-3742452214/S37-25122512图 1.11风险评价敏感目标分布图图 1.12规划图上风险评价范围1.2 陆域环境风险评价1.2.1 风险识别1.2.1.1 物质危险性识别本工程为LPG储运工程,厂区内建有4个30000m3的低温常压单壁罐,其中3个储存低温丙烷,1储存丙烷或者丁烷。4个1000 m3的球形储罐,储存按比例配合的丙烷丁烷混

4、合液。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附录A.1的标准分析,同时参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2008)和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等有关资料,本项目的化学品均属于甲类火灾危险物质,其物化特征见表 1.21。表 1.21厂内化学品的物化特征 物料名称闪 点 ()沸点 ()爆炸极限 (%)火灾危险 性类别物 态备 注危险货物编号UN号1丙烷-104-42.12.19.5甲A液体易燃2101119782丁烷-600.51.58.5甲A液体易燃210121011由于丙烷储量最大,沸点较低,挥发性较强,故选择丙烷作为本项目的风险评价因子。当其泄露遇明火

5、发生爆炸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CO有毒气体,属于高毒物质,一氧化碳的危险货物编号为21005,UN编号为1016。1.2.1.2 生产设施风险识别本项目为LPG储运工程,占地约300亩,厂内有低温常压单壁罐和球形储罐以及缓冲罐等相关设施,其特征见表 1.22。表 1.22储罐形式及火灾危险类型序号设备名称技术规格容积m3材料数量火灾危险类型1低温单壁储罐42000247003000009MnNiDR4甲A2混合液球罐12300100016MnR4甲A3丙烷受液槽卧式D=1400mm5.4609MnNiDR1甲A4丁烷受液槽卧式 D=1400mm5.4216MnR(热轧1甲A5丙烷气缓冲罐立式D=2

6、000mm12.7816MnR(热轧)1甲A6丁烷气缓冲罐立式D=2000mm12.7816MnR1甲A7混合气凝液槽卧式D=1400mm5.4616MnR(热轧)1甲A8柴油储罐卧式D=2800mm64.12Q235-A1丙B9火炬分液罐卧式D=2600mm36.8809MnNiDR2甲A火灾危险性识别本工程储运系统火灾危险性类别属于甲类。危险性较大。重大危险源识别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及储运设施介质均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或毒性,加工或储存量大,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所列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及其临界量的规定判定,本项目储罐区属于重大危险源。根据储罐储存物料的危险

7、性分析,丙烷泄漏量最大考虑,筛选出厂区的单壁储罐区为主要危险区。1.2.1.3 运输风险识别分析本项目LPG海运至项目新建的原油码头后利用管道进厂,出厂采用陆运和水运的方式。由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属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其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发生突然,在瞬时或短时间内大量的排出污染物质,易对环境造成污染。1.2.1.4 危害因素分析火灾风险的危害因素分析石油化工产品及物料均为高热值的可燃、易燃物质。发生火灾时,其燃烧火焰的温度高,火势蔓延迅速,直接对火源周围的人员、设备、建、构筑构物成极大的威胁。火灾风险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危害包括以下方面:

8、热辐射油品燃烧时由于其遇热挥发和易于流散,燃烧速度快、燃烧面积大,并放出大量的辐射热。不但危及火区周围人员的生命和毗连建、构筑物及设备安全,而且会使建、构筑物因温度升高强度降低造成新的灾害事故。浓烟油品火灾在放出大量辐射热的同时,还散发出大量的浓烟。它是由燃烧物质释放出的高温蒸气和毒气、被分解和凝聚的未燃物质和被火焰加热而带入上升气流中的大量空气等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它不但含有大量的热量,而且还含有蒸气、有毒气体和弥散的固体微粒,对火场周围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周围的大气环境质量造成污染和破坏。爆炸风险因素分析爆炸和燃烧本质上都是可燃物质在空气中的氧化反应,爆炸与燃烧的区别在于氧化速度的不同。决定氧化

9、速度的因素是在点火前可燃物与助燃物是否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由于燃烧速度快,热量来不及散失,温度急剧上升,气体因高热而急剧膨胀就成为爆炸。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主要有爆炸震荡、冲击波、造成新火灾等。毒物伤害风险因素分析火灾、爆炸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以及从设备、贮罐泄漏出来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由于采取隔离措施,设置事故水调节池,火灾、爆炸事故的消防废水不会流入外部环境而对外环境造成污染。事故的伴生/次生污染与继发事故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火灾和爆炸事故存在引起继发事故和次生灾害的可能性。由原发事故引发的继发事故可能有两种情况:火灾爆炸引起其它装置或设施破坏火灾

10、爆炸情况下,爆炸后产生的大量碎片,会导致爆炸区域周围一定范围内生产设施的破坏,引起其中的物料泄漏。如果该物料为易燃物料,则该物料由于事故源的燃烧产生的热辐射、爆炸的余热或飞溅火种会引发新的火灾。火灾产生的浓烟及有毒气体扩散油品火灾在放出大量辐射热的同时,还散发出大量的浓烟及CO等有毒有害气体,对火场周围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周围的大气环境质量造成污染和破坏。液体物料泄漏或消防废水进入水体储存设施发生泄漏后,在未被引燃发生火灾爆炸的情况下,液体物料如不能被妥善控制会存在通过污水系统排放至外界水环境,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的风险。而在火灾爆炸事故的扑救中,会产生的大量的消防废水,其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油品、物料和

11、使用的化学药剂,并可能含有毒有害物料。如果该废水经雨水排放系统排放至外环境,存在水体污染的风险。1.2.1.5 国内外同行业事故统计资料1979年12月18日,吉林市城建局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厂发生爆炸火灾事故。大火持续了23个小时,死亡32人,伤54人。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球罐的安装焊接质量不良,发生脆性断裂,该罐沿焊缝裂开长135米、宽约1米的裂缝,引起物理性爆炸。当液化石油气喷出后,通明火而发生爆炸。河北省廊坊市某县煤气公司的一台20t液化石油气汽车罐车,于2002年10月19日在进入该县县城一家汽车修理所时发生事故,引起火灾爆炸,1人被烧伤。这起事故的原因是由于操作人员粗心,罐车开进门廊

12、的时候,罐车安全阀撞到门廊过梁折断。1962年8月4日,沙特阿拉伯的阿拉伯美利坚石油公司储存丙烷和丁烷的冷冻罐循环压缩机发生故障,从排气管释放出的气体在进入顶出桶之前的升高部分在管内受阻,各罐气孔排出的气体不能从喇叭通风管释放,致使罐内压力逐渐上升导致顶与壳接合部出现约二分之一圆周长的裂缝,气体外溢,随即着火。1978年7月11日14时30分,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和巴来西亚市之间的双轨环形线的340号通道上,一辆满载丙烷的槽车在经过风景区时发生爆炸。烈火浓烟使150人被烧死,120多人被烧伤,100多辆汽车和14座建筑物被烧毁。这起事故是由于充装过量引起,按规定液化石油气的充装不得超过容积的85,

13、而这辆槽车却充装了100。由此可见,石油化工行业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往往与爆炸、火灾相互引发。据资料报道,到1987年的2025年间,在95个国家所登记的化学事故中,发生过突发性泄漏的常见化学品及其比例为与事故来源及其比例见表 1.23。表 1.23突发性化学品事故来源及其比例化学品液化石油气汽油氨煤油氯原油比例(%)2.5318.016.114.914.411.2事故来源运输工艺过程贮存搬运/比例(%)34.233.023.19.6/1.2.2 源项分析1.2.2.1 最大可信事故及其概率最大可信事故指在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中,对环境危害最严重的突发性事故。本次风险评价考虑到液化石油气单壁储罐容

14、积最大(30000m3),泄露以及发生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的CO有毒有害气体,因此选择30000m3的罐作为最大可信事故源。根据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试用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资料,在工业和其他活动中,化工企业事故单元所造成的不同程度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对策见表 1.24。各种风险水平的可接受程度见表 1.25。表 1.24不同程度事故发生的概率与对策措施事故名称发生概率(次/年)发生频率对策反应管道、输送泵、梢车等损坏小型泄漏事故10-1可能发生必须采取措施管线、贮罐、反应釜等破裂泄漏事故10-2偶尔发生需要采取措施管线、阀门、储罐等严重泄漏事故10-3偶尔发生采取

15、对策储罐等出现重火爆炸、爆裂事故10-4极少发生关心和防范重大自然火害引起事故10-510-6很难发生注意关心由上表可知,管线、阀门、储罐等发生重大泄露事故的概率为10-3级及以上,储罐等出现重大爆炸、爆裂事故的概率为10-4级以上。表 1.25 各种风险水平及其可接受程度风险值(死亡/a)危险性可接受程度10-3数量级操作危险性特别高不可接受,应立即采取对策以减少危险10-4数量级操作危险性中等不需人们共同采取对策,但要投资及排除产生损火的主要原因10-5数量级与游泳事故和煤气中毒事故属同一量级人们对此关心,愿采取措施预防10-6数量级相当于地震和天火的风险人们并不关心这类事故发生10-7-

16、10-8数量级相当于陨石坠落伤人没有人愿为这种事故投资加以预防1.2.2.2 最大可信事故源项(1)丙烷的泄露最大可信事故源项是对所识别选出的最大可信事故源、危险物质在最大可信事故情况下的释放率和释放时间的设定。工程设计中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确保密闭加工和输送,辅以大量检测报警仪表和联锁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在万一发生泄漏的情况下及时报警和关闭阀门切断气源,一般装置物质泄漏可以在510分钟内得到控制。考虑到事故发生时,公司应急反应时间要留有一定的余量,因此,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将最大可信事故情况下的物质泄漏时间按10min考虑。液体的泄漏速率采用柏努利方程计算:式中:Q -液体泄漏速率,kg/s;

17、Cd-液体泄漏系数,无量纲;一般取0.60.64,本次取0.64A -裂口面积,m2;r -泄漏液体密度,kg/m3;P -容器内介质压力,Pa;P0-环境压力,Pa;g -重力加速度,9.8m/s2;h -裂口之上液位高度,m。一般储罐的接头和阀门等辅助设备易发生泄漏,裂口尺寸取其连接管道直径的20%或者按照管道全断裂进行考虑。本次项目考虑一个30000m3丙烷低温储罐最大连接管道处发生泄露,此处的压力为罐内压力、大气压与丙烷柱产生的压力之和,压力为3.26105Pa。假设管道20%断裂,破裂管径50mm,泄露速率为25.44kg/s,10min泄漏时间考虑,最大泄露量为15264kg。泄露

18、液体蒸发量估算见表 1.26。表 1.26泄露液体蒸发量估算值物质蒸发量(泄漏量的百分比)极易挥发物质(饱和蒸气压50kPa)90100易挥发物质(10kPa饱和蒸气压50kPa)7090较易挥发物质(1kPa饱和蒸气压70002.5600表 1.29丙烷最大影响距离稳定度浓度风速m/sIDLHTLV-TWA距离,m时间,s距离,m时间,sB0.504066591.52411931710051486C322162519144D1.527246324223521177720160919152E0.507089081.530568637326271524239F0.51183712151.5366

19、77927333735637时间中表示在泄漏过程中(开始泄漏后10min)相应浓度已经达到最大距离,由预测结果可知,在F稳定度,0.5m/s的气象条件下丙烷泄露达到TLV-TWA的影响范围最大,影响距离为837m,扩散时间为20.2min;在F稳定度,1.5m/s的气象条件下丙烷泄露达到IDLH的影响范围最大,在开始泄露10min后,影响距离最大为36m。事故影响最大范围见图 1.21,蓝色圈为TLV-TWA超标范围。图 1.21丙烷泄露影响结果图1.2.3.2 火灾爆炸后果预测及影响分析扩散的丙烷蒸汽云团遇到明火或静电后发生燃烧甚至爆炸,燃烧后果预测主要是预测爆炸产生的热辐射与冲击波的影响,

20、以及产生次生污染物CO的影响。(1)热辐射与冲击波的影响热辐射计算公式采用Moorhowse、Pritchard半经验模式:,式中:I点热源至目标的热辐射强度,W/m2; Q点热源热辐射通量,W; 效率因子,取0.5; HC燃烧热,J/kg,丙烷燃烧热为5.05107 J/kg; Q0泄漏速度,kg/s; R辐射率,取0.2。表 1.210热辐射通量随距火球中心半径距离的分布预测结果燃烧能Q(J/S)半径R(m)热辐射能量I(kW/m2)6.42108504.09 1001.02 2000.26 3000.11 4000.06 5000.04 表 1.211不同热辐射通量级别对应的半径距离及各

21、级别对人、设备损坏情况损失级别ABCDE热通量界限37.52512.541.6影响半径16.520.228.650.550%耳膜破裂50%被碎片击伤2429.24损坏建筑物外表可修复性破坏1耳膜破裂1被碎片击伤31073.11玻璃破碎被碎玻璃击伤42861.6110玻璃破碎根据假定事故,泄露丙烷爆炸产生的热辐射,A级破坏半径为16.5m,E级破坏半径为80m;冲击波超压的死亡半径为21m,重伤半径214.62m,轻伤半径429.24m。丙烷罐位于厂区北侧,厂外1km范围内无居民点,一旦发生爆炸事故,厂内会造成人员死亡和设备损坏,对厂外影响较小。(2)CO影响预测根据环境化学毒物防治手册CO为窒

22、息性气体。急性指标LC50:2096mg/m3,吸入时间4h;危险浓度(IDLH):1700mg/m3,吸入时间30min。我国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中,CO的PC-STEL浓度30mg/m3。丙烷泄露燃烧后,产生的CO量为1458.2kg。采用INPUFF模式计算CO的扩散影响,主要预测在常年平均风速3.0m/s、小风和静风条件下不同稳定度的扩散影响,见表 1.213。表 1.213 事故状态下CO的最大影响距离稳定度 浓度风速m/sLC50IDLHPC-STEL距离,m时间,s距离,m时间,s距离,m时间,sB0.580807331.500574

23、300350500304C300621500462D1.58080172230801162500845700686900574E0.51913508911.500210530017685001274F0.54625748911.5019123753003233表示各浓度的最大影响距离都在扩散10min内达到。由上表可知在F稳定度0.5m/s条件下,事故CO的LC50和IDLH的影响范围最大,LC50的最大影响范围为462m,IDLH的最大影响范围为574m;在F稳定度3m/s条件下,事故CO的PC-STEL影响范围最大,最大影响距离为3233m。最大影响范围见图 1.22,绿色圈为LC50的超

24、标范围,黄色圈为IDLH的超标范围,蓝色圈为PC-STEL的超标范围。图 1.22事故状态下CO预测结果图1.2.4 风险评价风险值计算公式如下:对于大气环境风险而言,“后果”是指按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规定的接触容许浓度,在一次风险事件中,该浓度分布范围内导致评价区内因发生污染物致死确定性效应而致死的人数。根据风险预测计算结果,项目低温丙烷罐泄露爆炸产生CO的超半致死浓度LC50距离最远为191m,其范围内无居民点,基本不会造成人员死亡,因此,风险值R为0。项目环境风险值为零,小于石化行业风险值8.3310-5,因此项目的环境风险是可以接受的。1.2.5 风险防范

25、措施1.2.5.1 项目拟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1)总平面布置中,充分考虑总体布置的安全性,根据功能分区布置,各功能区之间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LPG贮罐布置在库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可避免LPG泄漏而扩散到办公区;并设置风向标,以指示当LPG泄漏时现场人员逃生方向。2)压力容器设置压力、温度、液位等检测仪表,并设置超限报警设施,防止超温、超压;设置安全阀等安全泄压装置,避免容器因超压而引起事故。3)LPG罐区周围设置环形道路,内外道路保持畅通,有利于安全疏散和消防车及各种车辆的顺利通行。4)LPG常压罐区和球罐区均设置防火堤,常压罐区内还设置隔堤,以防止大量LPG泄漏时产生流淌火灾,造成事故蔓延

26、。 5)设计中根据规范划分爆炸危险区域,并选用相应的防爆电气设备、仪表。6)加强设备、管道的密封措施,防止LPG泄漏而引起火灾爆炸事故。设置可靠的防静电接地措施,防止静电积累。7)液化石油气罐设置可靠的防雷接地措施,防止因雷击而引起火灾爆炸事故。为防止感应雷击,罐区内所有金属设备、金属管道,金属构架等均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8)在LPG罐区、装车站、泵房设置可燃气体泄漏检测仪,随时检测空气中LPG的含量及设备的泄漏情况。9)凡容易发生事故和危及生命安全的场所和设备,以及需要提醒操作人员注意的地点,均按标准设置安全标志。如在罐区、装车站台设置“禁止烟火”等标志。凡需要迅速发现并引起注意以防发生事故

27、的场所、部位均按标准涂安全色。10) 根据本项目设计范围,设置装置区围堰和罐区围堤第一级防控措施,设置消防事故水收集池(28000m3) 第二级防控措施,将污染控制在厂内,防止较大生产事故泄露物料和污染消防水外泄造成的环境污染。在进入南海的总排放口前或(园区)污水处理厂终端建设终端事故缓冲池作为第三级防扩措施,第三级防控措施应由*市*石化产业园区统一考虑实施。1.2.5.2 风险防范措施分析及建议根据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划计算LPG库区消防最大用水量为720L/S(取最大的单壁低温储罐着火),消防时间按照6h计算,则最大消防水量为15552m3,事故池按照每格结构尺寸为:50x35x6.0米

28、,有效水深为4.6m两格建设,事故池的总有效容积按照中国石化建标(2006)43号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设计导则中的事故储存设施总有效容积计算:V总(V1V2V3)maxV4+V5注:(V1V2-V3)max是指对收集系统范围内不同罐组或装置分别计算V1V2V3,取其中最大值。V1收集系统范围内发生事故的一个罐组或一套装置的物料量。注:储存相同物料的罐组按一个最大储罐计,装置物料量按存留最大物料量的一台反应器或中间储罐计。V2发生事故的储罐或装置的消防水量,m3;Q消发生事故的储罐或装置的同时使用的消防设施给水流量,m3/h;t消消防设施对应的设计消防历时,h;V3发生事故时可以转输到其他储存或

29、处理设施的物料量,m3;V4发生事故时仍必须进入该收集系统的生产废水量,m3;V5发生事故时可能进入该收集系统的降雨量,m3;V510qFq降雨强度,mm;按平均日降雨量;q=qa/nqa年平均降雨量,mm;n年平均降雨日数。F必须进入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的雨水汇水面积,ha。(1)物料量 低温丙烷罐直径42m,充液高度22.45m,因此物料量V1=31087m3。(2)消防水量消防水量V2=15552 m3。(3)物料转移量由于低温丙烷储罐周围有防火堤,因此事故时不会输到其他储存设施,V3=0。(4)生产废水量该系统为储存系统,正常生产时不消耗水,因此V4=0。(5)降雨量事故池2格,每格结构尺

30、寸为:50x35x6.0米,汇水面积F=50x35=1750m2,年平均降雨量1660.4mm,年均降雨日数164d,降雨强度10.1mm,因此降雨量V5=17.68 m3。由以上计算V总=46657 m3。罐区防火堤内容积可作为事故排水储存有效容积,低温冷冻罐区的防火堤高度约2m,容积约35000m3,事故池的容积=V总-V防=11657 m3。因此本项目16000 m3的消防事故池容积满足事故状态下排水的需求。为了使*液化石油气冷冻储库及配套码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减轻到最低,最大限度的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本次风险评价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设备质量管理,储罐在投用以前,必须严格按照压力容器安全

31、技术监察规程进行强度和气密性试验。使用后,加强维护保养,从根本上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防止设备故障导致泄漏。2)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办法和各项操作规程。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进入储罐区从事充气、检修和残液回收的操作人员应穿防静电服装和鞋。储罐操作人员定时对罐区内储罐的压力,液位、温度和安全装置及主要操作控制阀门进行安全巡查。严格执行动火检修制度,夏季要根据储罐温度变化,及时开启喷淋装置。3)及时发现泄漏。应在储罐区、卸车点周围等危险场所,特别是低洼的阀门操作井、地下卸液口等容易积聚液化石油气气体的地方,均应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检测和报警装置,罐区正常巡查的工作人员,应配备手提式防爆

32、型可燃气体浓度检测报警器。检漏报警装置应定期检测保养,保证运转正常。4)码头和库区间的设备均设置联锁和监测报警系统,按要求严格设置安全卫生管理机构和配置消防队伍。5)建议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设施维护保养和运行管理。加强液化气运输和装卸管理,做好承运商和供应商的安全资质认可。应当对其驾驶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进行有关安全知识培训。1.2.6 应急预案措施建议根据国家及地方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以及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原则内容及要求等要求,以及“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由业主负责编制企业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包括:应急计划区;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应

33、急预案分级响应条件;应急救援保障;报警、通讯联络方式;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应急检测、防护设施、清除泄漏措施和器材;人员紧急撤离与疏散,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与恢复措施;应急培训计划;公众教育和信息等。本项目运行中,贮运系统一旦出现突发事故,必须按事先拟定的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理。应急预案分工厂、开发区及省市三级,见表 1.214。表 1.214应急预案(简表)序号项目内容及要求1总则本预案为LPG库区环境风险应急预案,规定了其内容和要求,工厂在设计和建设中需加以落实,进一步具体化,并列入环境风险验收三同时检查内容。2危险源概况易燃易爆危险品:30000

34、m3低温丙烷储罐,1000m3液化石油气储罐。3应急计划区贮罐区:低温丙烷罐区和液化石油气球罐区邻区:厂址西南*集中居住区4应急组织三级工厂: 工厂指挥部总经理负责事故现场全面指挥 指挥系统: 专业救援队伍安环部负责事故现场控制、监测、善后处理 现场控制:生产部 监测:监测组 救援:消防队 物质供应:采购部 善后处理:行政部5应急状态分类及应急响应程序事故的级别: 事故隐患评估LEC分值 一般:750 企业级(级) 较大:7517500 开发区级(级) 重大:750075000 省市级(级) 响应程序: 一般:启动本企业应急预案,5分钟内向厂区负责人报告 较大:启动本企业应急预案,5分钟内向开

35、发区报告,请求*援助 重大:启动本企业应急预案,5分钟内向开发区报告,请求*市援助6应急设施,设备与材料火灾、爆炸事故应急设施:设备与材料,消防器材。主要是水幕、喷淋设备、围堰、切换阀、截断阀、收集池(罐)、处理处置设施7应急通讯、通知和交通通讯方式:电话、对讲机、计算机网络通知方式:电话、对讲机、计算机网络交通保障:汽车为主管制:事故及相邻区及其交通道路8应急环境监测及事故后评估专业队伍监测组: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监测内容:丙烷、CO监测设备:气相色谱仪、TOC测定仪、PH计、采样器等数据发送:监测组安环部数据评估:安环部、生产

36、部9应急防护措施、清除泄漏措施方法和器材事故现场:控制事故、防止扩大、蔓延及连锁反应。 清除现场泄漏物,降低危害,相应的设施器材配备邻近区域:控制防火区域,防止连锁反应事故 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及相应设备配备10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医疗救护与公众健康事故现场救援:*镇医院 现场及邻近装置人员撤离组织计划工厂邻近区:毒物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11应急状态终止与恢复措施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专家组决策事故现场指挥部执行终止命令应急响应中心发布解除事故警戒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邻近区:解除事故警戒、善后恢复措施12人员培训与演练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计划13公众教育和信息工厂邻近地区: 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发布有关信息。14记录和报告专职管理部门:设置应急事故专门记录、建立档案、专门报告制度15附件与应急事故有关的多种附件材料本项目应急撤离、疏散与区域应急联动的整个过程由地方政府相关领导负责联合指挥、协调,并通过区、镇、村以及建设单位各级联动。每个村庄设立应急指挥小组,组长为村长,副组长为村书记,成员主要为村干部,主要职责是接到通知后,迅速广播通知村民,组织村民集合进行撤离,将村庄分片,每个干部负责一个片区,确保迅速安全集合和撤离群众。同时还可在各村设置村级协管员负责紧急疏散通知。每个村安装广播喇叭,根据村庄面积和人口确定喇叭数量,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