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61154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战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古代战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战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战争.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战争 古代军队的编制和我们今天的编制不同。春秋时期,许多大国设立上、中、下三军,晋国、吴国甚至还扩大到五军、六军。据国语齐语记载,齐国以五人为一伍,十五为一戎,十戎为一卒,十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军。以后各个朝代沿用“军”为作战单位,但人数多少不同。“冠军”的说法最早是在军队里使用的。一般把战功显赫、英勇善战的人封为“冠军将军”。而“殿”有后的意思。古时候,军队行军,被派担任后卫任务的部队叫殿军。殿军往往走在军队的最后,因而最后一名也叫“殿军”。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军礼同邦国”,这是讲对于那些桀傲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出征前祭天祭地,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

2、,表示恭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出征前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其时高奏凯乐,高唱凯歌。天子亲征凯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时远至数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将出征凯旋,有时皇帝也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都称为“郊劳”。军队打了败仗,称为“师不功”,或称为“军有忧”。军队回国则以丧礼迎接。国君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哭,并且吊死问伤,慰劳将士。古代的战争非常频繁。除了击、攻、战等表示一般的进攻和作战外,其他一些表示战争的词大都有或褒或贬的感*彩。如征,就含有褒义,指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战争;伐是中性的,它强调“师出有名”,是一种正

3、式的战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其后秦伐赵,拔石城”;侵含贬义,是不宣而战的入侵,如六国论说“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代的战争,指挥者通过旗和金鼓来指挥,军队中的各种旗帜很多,其中帅旗叫“旌麾”,如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又有“麾下”一词,义同“部下”,如垓下之战“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战旗不倒,表明指挥者仍在指挥,如果战旗倒了,则表明彻底失败了,所以曹刿论战中,曹刿“望其旗靡”,然后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齐军。擂鼓是进攻与冲锋的信号,并能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所以子鱼论战中捉“金鼓以声气也”,曹刿论战中也说“一鼓作气”。金是钲之类的响器,古代鸣金收兵。古代的战斗要列战阵,古人对阵法极为重视,子鱼论战中的“宋人既成列”,就是指宋军列成了战阵。从殷商直到战国时期,作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比如齐鲁长勺之战(曹刿论战中记录的就是这次战斗),就是一次车战,所以齐军失败后,曹刿“视其辙乱”,因为溃不成军,所以车辙才乱成一片。古代大败“败绩”,据认为就是“败迹”,也就是“辙乱”,由此来指称惨败。古代天子有兵车万乘,诸侯有兵车千乘,所以过秦论中称秦始皇统一天下登帝位为“致万乘之势”。先秦时期,大国有上、中、下三支部队,称为“三军”,如子鱼论战上说“三军以利用也”。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是冷兵器,如刀、剑、戟、箭等,火药发明后,才逐渐出现了火器,但仍不普遍,一直到近代,唱主角但是仍是冷兵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