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61320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甘肃河西学院中文系 朱瑜章 庄子,以它那深奥玄虚的哲理,超尘绝俗的构思,诡谲险怪的想像,恢宏奇幻的意境,汪洋恣肆的文风,奠定了其先秦散文之冠的地位。学习秋水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学性,二是哲理性。 庄子一书,正如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评价的那样:“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之文,充分体现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即形象大于思想,想像重于理念。在庄子看来,天下黑暗而污浊,没必要用实实在在、正大堂皇的言语同世人讲论,于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因此,庄子有意识地拉大与现实的距

2、离,更多地注目于寓言与神话,运用想像与虚构,以极富神奇色彩之笔,描绘出许多超现实的惊世骇俗的艺术形象。诸如:展翅翱翔于九天背负青天朝下看的鲲鹏,御风而行的列子,吸风饮露的藐姑射山仙子,运斤成风的匠石,七窍皆无的混沌,自夸其乐的坎井之蛙,望洋向若的河伯等等。他们培育了我们民族的想像力,丰富了文学长廊中的形象,开拓了散文艺术的新领域,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发展。 秋水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河伯”(黄河)和“海若”(大海)的艺术形象。你看:由于秋雨连绵,百川灌河,黄河水暴涨,奔腾而下,“泾流之大,两涘 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一片波澜壮观、汪洋浩淼的景象,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

3、李白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转毂秦地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形象,源自庄子笔下的黄河形象。再看大海,只用“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八个字,就将大海的浩瀚难穷形容尽致。庄子对黄河和大海形象的描绘,创造了一种恢宏壮美的意境,突出了力的美、运动的美,很富有诗意。使人读来顿觉胸襟大为开阔,精神为之一振。 其次,善于描摹河伯的神态和心理,赋予神仙以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先是写河伯看到自己秋水暴涨而“欣然自喜”,以为天下的美景都汇集到自己身边了,其洋洋自得之神情溢于言表;然而当他游到黄河入海处,看到大海的浩瀚景象时,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天下竟还有比他大的“海若

4、”!真是天外有天,神外有神!那种“旋其面目”的惊诧,“望洋向若而叹”的佩服,“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愧疚,从神态到心理,都刻画得生动传神。 学习并领会课文的文学性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课文的哲理则是教学的难点。庄子一书,本来是道家的哲学著作。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对话,本意是要申述庄子齐物论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正如我们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一样,原文本意是要说明养生之道的,但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养生之道的玄虚之说,而从一个新的角度得到这样有益的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其自然规律,我们办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秋水写河伯因看到黄河水涨而自鸣得意,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来看到大海的浩瀚无

5、边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庄子的原意是要通过大(大海)小(黄河)的对比,揭示事物的相对性,阐明“道”的“难穷”。我们也可以抛开这个玄虚之说,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根据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要求,得到这样的启示:宇宙无穷,知识无穷,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没有穷尽,因此学无止境;那些坐井观天、孤陋寡闻、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认识是十分有害的;从而启发人们为探求真理、获得知识而谦虚谨慎,努力好学。当然“教参”上所列的“知耻而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等角度也可以成立。但在教学中,应首先了解庄子文章的原意,不然就可能有曲解经典之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原意的藩篱,结合实际敞开思路,大胆立意,从而受到新的启发。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8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