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方鸿渐、赵辛楣人物形象塑造浅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61348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城》中方鸿渐、赵辛楣人物形象塑造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围城》中方鸿渐、赵辛楣人物形象塑造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围城》中方鸿渐、赵辛楣人物形象塑造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围城》中方鸿渐、赵辛楣人物形象塑造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围城》中方鸿渐、赵辛楣人物形象塑造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围城》中方鸿渐、赵辛楣人物形象塑造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城》中方鸿渐、赵辛楣人物形象塑造浅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围城中方鸿渐、赵辛楣人物形象塑造浅析【摘要】本文主要对围城小说中方鸿渐和赵辛楣两个比较典型的人物进行了形象塑造浅析。小说的一号人物是方鸿渐,方鸿渐的性格有懦弱,虚荣,功利及欺骗性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他对人情世故全然不通,他预示着我们现代教育的失败,一种现代文化的失败。本文通过方鸿渐的事业围城、爱情围城、婚姻围城及形象的悲剧性,分析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及其形象意义。 赵辛楣是围城的二号男主人公,他的性格豪爽又不失儒雅,浮夸又不乏精明,他也有他的疯狂一面,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人物。本文分析了赵辛楣这个配角人物是为主人公方鸿渐的心灵而存在,对方鸿渐有着独特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其作为一个独立人物所具有的两

2、面性。【关键词】方鸿渐,赵辛楣,失业,爱情,婚姻,悲剧目 录一、方鸿渐在人生的围城中挣扎3(一)事业“围城” 3(二)恋爱“围城” 4(三)婚姻“围城” 4(四)方鸿渐人物形象的悲剧性5(五)方鸿渐形象的意义 6二、赵辛楣配角也“疯狂”7(一)赵辛楣对方鸿渐的影响 7(二)赵辛楣性格的两面性 8参考文献 10围城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嫒淑女,亦有商贾政客。作者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卑微、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方鸿渐和赵辛楣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他们代表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特征,具

3、有非常典型的意义。二、 方鸿渐在人生的“围城”中挣扎作者以围城为名,叙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遭遇-事业、爱情、婚姻的失败,无疑都是在围城内外反复转悠。(一)事业“围城”当方鸿渐留学归来,凭从一爱尔兰人手里买来的假博士文凭受到地方小报记者的夸赞时,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也伟大了好些”,方鸿渐对文凭极为认真的功利性态度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愈演愈烈,他去大学教书、做名教授的美梦也因博士文凭被校方怀疑而破灭了。方鸿渐在备课的时候,他那种心理,钱钟书这样写道:“有人肯这样提拔,还不自振作,那真是器物了,所以鸿渐预备功课,特别加料,渐渐做名教授的好梦,得学位是把论文哄过自己的先生,教书是把讲义哄过自己

4、的学生,鸿渐当年没哄过先生,所以未得学位,现在要哄学生不免欠缺依傍,教授成为名教授也有两个阶段:第一: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钱钟书先生写道:“撒谎骗人该像韩学愈那样才行,要有勇气、坚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撒了谎还要讲良心,真是大傻瓜。假如索性大胆老练,至少高松年的欺骗可以避免,老实人吃的亏,骗子被揭破的耻辱,这两种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双雕地兼备了。” 在假博士文凭“光环”的笼罩下,方鸿渐在生活工作中处处遭遇尴尬,从回国后给学生演讲到三闾大学的任教,这位尚有一定正义感、良知未眠的方鸿渐一直在维护自尊心和欺骗与反欺骗的境遇中挣扎。(二)恋爱“围城”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写从在巴黎到上海的船

5、上,他和一个鲍小姐那个爱情,他追求鲍小姐,鲍小姐也对他眉来眼去,但最后到了岸上,他就被鲍小姐甩掉了。他被人骗,所以钱钟书眼里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种温情的关系是非常非常之少的。第二次的感情纠葛发生在他与苏文纨、唐晓芙一对表姐妹之间。方鸿渐对唐晓芙一见钟情,第一次对女孩子产生了纯真热烈的爱慕之情,并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又一次对爱情充满了渴慕与憧憬,可惜幸福总是短暂的,命运又一次对这个怯懦善良的人开起了恶意的玩笑。有才有貌、高贵气派的苏小姐一向孤芳自赏,偏是对并无过人之处的方鸿渐亲睐有加、有意屈尊。鸿渐夹在两人中间左右为难,一方面他加紧追求唐小姐,竭力想赢得她的芳心;一方面他又怕伤害苏小姐,妄

6、想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苏小姐对他的感情无疾而终。他明明无意于苏小姐,却又常常迫于无奈地去迎合她,造成她的误解:唐小姐跟苏小姐的来往也比从前少了,可是方鸿渐迫于苏小姐的恩威并施,还不得不常向苏家走动。苏小姐只等他正是求爱,心里怪他太浮太慢。他只等机会向她声明并不爱她,恨自己心肠太软,没有快刀斩乱丝的勇气。结果等他找到勇气向苏小姐坦白的时候已为时过晚,苏小姐一怒之下在唐晓芙面前恶意中伤方鸿渐,离间了两人的感情。紧接着一连串的误会、巧合终使两人的恋情彻底破裂。这一次的经历可以说是一场“围城之战”-对苏小姐的“突围战”与向唐小姐的“攻城战”,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最好诠释。从欧洲留

7、学回国的方鸿渐不再是父母手中的牵线木偶,有了自主婚姻的权力,成为真正自由的“城外流浪汉”。然而获得自由并不代表获得幸福,因为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心想事成。方鸿渐这一仗可谓打得艰苦卓绝,他对唐小姐付出了所有的真心与热情,对苏小姐也可以说是仁至义尽,结果却只因自己的优柔寡断、善良怯懦,激怒了苏小姐也伤害了唐小姐,更把自己弄的心力交瘁、伤痕累累。(三)婚姻“围城” 失恋继以失业之后,方鸿渐对未来、对婚姻不再似从前般乐观地向往、浪漫地幻想,有了比较消极而清醒的认识,“围城”意识开始觉醒。最后呢,无意中他和孙柔嘉小姐,孙小姐结婚了,他那个结婚,本来对孙小姐印象非常非常之好的,是一个很文静的知识女性,但是结

8、婚以后他们不断地产生冲突,他陷入了家庭的无边无际的矛盾之中,所以方鸿渐这个人,不论是在学业上、在家庭上、在社会上他几乎没有一个有亮点的地方,他陷入了一种悖论、一种荒唐的陷阱里边。比如他跟孙小姐结婚之后,他说的话。他说:“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后,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是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识谁”。方鸿渐这个人他在谈吐当中给人感觉非常儒雅,像一个读书人,但是钱钟书在描写的过程当中,觉得他呢,他其实是一个没有生活自理的人,是一个在高校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信心和学术地

9、位的一个人。而在生活上、在婚姻上又一塌糊涂的人。 他想要追求的他得不到,他不要的呢,偏偏要来,来了以后呢,本来以为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其实又是一个悲剧的开始。(四)方鸿渐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 早在大学读书期间,方鸿渐便萌生自主恋爱的念头,但在父亲的痛骂下,顿时“吓矮了半截”,一下子便打消了自己的念头,不再妄想,开始读叔本华,常自我安慰地对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在这里,方鸿渐的怯懦性格就暴露无遗了,在后来与女博士

10、苏文纨的交往中,明知自己与她“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不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始终合不拢成为一体。”但却在苏文纨的恩威并重,软硬兼施中迟迟不敢表明自己的心。当他失去一生中最心爱的女性唐晓芙时,心瘦弱到了极点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但方鸿渐此时却毫无力挽狂澜的勇气。只是呐呐的说:“你说的对,我是个骗子,我不敢再辩,以后决不来讨厌了。”然后站起来就走。在这把握幸福的关键时刻,他不是积极主动的去争取和解释,却把本存幸福的爱情结束的那么轻率,这不能不说是发自他那本性的怯懦。他从不敢直接面对,而是一味的回避。他千里迢迢,历经千辛万苦到三闾大学求职,却并不如意,受人排挤和

11、诽谤,却无力抗争,受孙柔嘉的诱惑而任其摆布;没有接到下学年聘约,不是去斥责高松年食言,而是冲动的一走了之,逃避到孙柔嘉为其设置的“温柔的网”中。可是他错了,正象那句法国谚语:婚姻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得人想冲进去,城里得人想逃出来。这里也不是方鸿渐的避难所和归宿地。由于自身的懦弱,他宁肯自认失败,却不敢面对现实,被孙柔嘉连骂三声“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像戏剧高潮般地对方鸿渐悲剧添上了极为传神的点睛之笔。谁都不愿意被这座“围城”围困起来,但是深处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方鸿渐也别无选择,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丈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可见传统

12、文化对他的影响极深,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释”文化,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方鸿渐虽没有入世的精神,却持着道家的处世态度,随着历史的演变,道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定势根植于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中,道家的柔弱胜强宁静少私寡欲等观念,业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它成为人们“全身选择”的法宝,也是形成人民懦弱无能无力抗挣等性格的重要遗传因素,使每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不论你是否愿意,都会在你的潜意识中留下痕迹,这是文化对人的制约性,而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了解的方鸿渐,这种制约性就愈加强烈。(五)方鸿渐形象的意义方鸿渐形象最根本的意义,表明了我们现代教育的一种失败,现代文化的一种失败。他在看似神秘艰深

13、的外表的背后,隐含着一种空虚,无力、灰色、荒诞中国所谓的文化人,他们被名利所驱使,远离了学问,是在做一些和学术没有关的东西。一个民族最可怕的腐败是文化和教育的腐败,因为只有大学才能够生长精神,才是纯洁的精神的园地,才是思想的源力。很多西方的国家,很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重要的一些思想,是在大学里面产生的,因为大学应当是超功利的,它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东西,自由的土壤,才会产生真正的学说。比如古希腊,会产生那么多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是因为当时古希腊的人,处在一种游戏的状态,他们强调文化的无功利。但是中国的文化人一直依附在别人身上,而不是独立的思考,不是独立的思想。所以钱钟书在围城

14、里面就写了一些没有思想、浑浑噩噩的一些文化人,一些丑陋的文化人。他们根本没有独立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没有那种超功利的文化情怀,哪怕对我们民族文化的那种忧患,对当下生活的感怀、伤世都没有。所以三闾大学,其实就是中国当时现代教育腐败和黑暗的一个缩影。因为当中国的大学都像三闾大学这样存在的时候,中国是不会产生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哲学家,和伟大的科学家的。中国的文化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必须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洗心革面,要进行思想上的革命,要改造国民性,要从根本上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所以围城给我们的启示实在是太巨大和深远了。二、赵辛楣 配角也“疯狂”赵辛楣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性格、有着他自个儿灵魂的人物:豪

15、爽又不失儒雅,浮夸又不乏精明,作者钱钟书先生在塑造这个人形象上大多是着了些亮色的,但是赵辛楣也不是那么完美的一个人物形象。(一)赵辛楣对方鸿渐的影响赵辛楣对主人公方鸿渐的影响最重要的地方还不在于他对方鸿渐生活轨迹改变的影响,也不在于他的存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进展。而是赵辛楣这个有灵魂、有性格的人物,对方鸿渐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影响。赵辛楣能发现方鸿渐难以认识到的自我性格特征。赵辛楣是方鸿渐的精神世界方鸿渐性格的一面镜子。他们都有着留洋的背景和相同的趣味,他们要面对的是同样的人、同样的事,而且都害怕落入婚姻的圈套中。这种同性友谊在围城中非常难得,围城是知识分子灰色的、丑态的人性弱点大暴露的展览馆,方鸿

16、渐与唐晓芙的“纯情之恋”与方鸿渐与赵辛楣的“纯友谊”是围城中不可多得的人性中善的一面的表现,是围城中难得的人性的亮点。但是这种友谊也是会变味的,赵辛楣有时候也会看不起方鸿渐,用赵辛楣的话就是,“你是个好人,却一点用处也没有。”以至后来赵辛楣前后形象的不一致,前面的体贴热心有义气有担当的朋友、怎么忽然就成了后面那个自己发达却忘了穷朋友的人?之前他体贴热心有义气有担当,是因为方鸿渐还是他的“宠物”,是他的私产;而后来这个私产失控了,变成了一个陌生的人,所以他就用对待陌生人应有的态度去对待他,所以前后有了不同。这和主体本身社会地位的提升、经济实力的增强一点关系也没有,问题出在客体上。赵辛楣的活动作为

17、小说贯穿始终的一条副线,一直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主人公方鸿渐的心理。(二)赵辛楣性格的两面性 第一,赵辛楣有能力,有主见。留美回国后在外交暑当处长,因为身体原因没随机关进内地,又在华美新闻社当政治编辑,哪怕从三闾大学不光彩地出走,他也能很快地翻过身,并在重庆步入政界。赵辛楣的目光敏锐、头脑活跃,显示出赵辛楣卓越的领导能力,这是他给大多人的印象,但是他也会钻营职位升迁,犹如夹在葱茏的、激动人心的美丽土地中间的一块麻木的荒野 。第二,赵辛楣痴情,但是他也对爱情不择手段。赵辛楣爱苏文纨爱了二十年,见到苏文纨对方鸿渐十分热情而对自己却不冷不热时,赵辛楣却一心只想把方鸿渐支开,方鸿渐无奈被绞入一场三角恋,

18、甚至后来成了多角恋。其中,赵辛楣想方设法整方鸿渐,给方鸿渐灌酒,让鸿渐当场出洋相。赵辛楣的痴情也是赵辛楣性格上的弱点,赵辛楣是一个官宦世家的第三代,而且他本人也相貌不俗,想和他共结连理的女人想必不会少。可他却只爱苏文纨,而且一爱就是二十年,甚至后来与汪太太的不明不白,也仅仅是因为她有一点儿像苏文纨,甚至只是把她当作替代品,爱屋及乌。赵辛楣在爱情方面,有着和方鸿渐同样的懦弱,而这种懦弱也使他最终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第三,赵辛楣明事理,讲分寸。在船上,他一眼就看透了李梅亭和顾尔谦的把戏,又坦诚地讲给方鸿渐听。对孙柔嘉的“煞费苦心”,赵辛楣也是早就看破,而他也像一个忠厚长者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方鸿渐

19、。在船上,“孙小姐就像那条鲸鱼,张开了口,你这糊涂虫就像送上门去的那条船。“在香港,赵辛楣的提醒让方鸿渐意识底一个朦胧睡熟的思想“给惊醒”,而赵辛楣随即又住了口,“因为你已经不比从前的你了”,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关系已经由同路者、同事变成了爱人,赵辛楣生怕自己对老朋友善意的提醒成为了鸿渐婚姻的隐患,所以赶紧以“喝多了”敷衍,同时感叹“老朋友说话也得分个界限”。可见赵辛楣对于世事的体察已经十分有深度,并且以好朋友的身份在时时指导着方鸿渐。但是赵辛楣也装腔作势、附庸风雅,作者并没有对这样一个人物作形象上的具体描写,而是通一些对话和情节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如“赵辛楣躺在沙发里,含着烟斗,仰面问天花板上的

20、电灯道:方先生在什么地方做事呀? 一部优秀的小说不一定都要有配角,就是有了配角,也不一定都要赋予配角以“灵魂”。但是,在一个有配角的小说中,塑造一个有个性的配角并非易事。一个有个性并且能够以“合情”的方式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有助于主要主人公个性形成,能够拓展主要主人公的心灵广度和深度的配角更是难得。从这个角度而言,围城中的赵辛楣,作为一个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生命力,作为小说诸多人物关系中的一端,这个配角人物,在其多重身份转换的过程中,对其他人物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对方鸿渐这个主人公的心灵隐秘角落的“窥探”,又有着独特的影响。作家钱钟书先生用极具讽刺的笔调为我们刻画了现代社会中以方鸿渐、赵辛楣为代表的

21、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作品以方鸿渐为主线,通过方鸿渐对爱情、事业、婚姻的追求,表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城外的人急切地盼望,以求达到企慕的圆满;城内的人则是到得蓬莱,又值蓬莱浅,由希望而失望,怨望,又从而别有想望。“围城”不仅象征了主人公方鸿渐、赵辛楣等知识分子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追求、挣扎、痛苦、幻灭、绝望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矛盾心态,从小说深层意蕴来说,“围城”是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暗示着一部分知识分子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以及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存束缚的境遇,深

22、切地道出了人生在世的无奈和痛苦。参考文献:1 李佳莹. 和“方鸿渐”说再见J. 作文大王(中学版), 2006,(09) 2 方臻. 重读围城J. 写作, 2002,(20) 3 王凤霞. 论方鸿渐的出走评围城中女性的妒忌心理J. 社会科学家, 2005,(S2) 4 李亦文. 也论方鸿渐的人格价值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5 王晓君. 论方鸿渐生存的“被动”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0) 6 周伯军. 无可遁逃的人生困境试析围城J. 7 丁小印. 围城之妙喻诠释四例J. 8 水墨. 围城片段赏析J. 初中生, 2008,(08) 学生(签名): 2011年 4月 2 日指导教师评语初评成绩指导教师(签名):2011年 月 日答辩记录答辩主持人答辩(评审)小组成员秘 书答辩(评审)日期答辩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12345678答辩评审小组评语答辩主持人(签名): 2011 年 月 日答辩(评审)成绩答辩主持人(签名): 2011 年 月 日电大分校初审意见分校专业负责人(签名): 2011 年 月 日省电大复审意见省电大专业负责人(签名): 2011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