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巴黎圣母院》之建筑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论《巴黎圣母院》之建筑艺术.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论巴黎圣母院之建筑艺术申请学位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 名: 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一月 论巴黎圣母院之建筑艺术 摘要:巴黎并不以教堂出名,可是它却有不少出名的教堂,其中最重要的要数“圣母院”了。十二、三世纪初期,法国出现了一股兴建教堂的热潮,而在那时欧洲流行哥特式建筑,因而圣母院具有早期哥特式夙格,同时也是哥特式教堂的一个代表作。具体到文学与建筑的跨学科研究论文上,建筑孕生文学,建筑与文学的共性与联系表述方式上有相似之处,在内容构成上共同承载时代精神,强烈的创造了共同的美学魅力,建筑与文学的相融性、新思潮与理论的渗透性使文学与建筑相互促进发展。巴黎圣母院对建筑艺术的
2、叙述,是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建筑、艺术论巴黎圣母院之建筑艺术在雨果创作活跃的世纪,随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文学界普遍关注建筑,文学与建筑两大艺术领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关联。巴黎圣母院不仅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盛名,而且由于著名文学家雨果写了一部浪漫主义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就使它几乎家喻户晓了。 这座建筑建成于十三世纪中叶,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所谓哥特式,乃是当时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建筑形式,它的特征就是多用垂直向上的线条,用高高的钟塔,用尖拱形的门和窗,因此看上去好像整个的建筑在向上升腾似的。这种形式是有宗教意义的,它表达了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基督教认为,人间是苦难的,充满
3、罪恶的,只有把虔诚的心寄托于上帝,信奉基督,那么他将来就可以脱离苦海,可以赎罪,可以到天堂的乐土。中世纪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文学等等,都是这个主题。不过,他们也讲究形态的美,以便用美的形象来感动人。这座巴黎圣母院建筑的正立面,我们可以来作一些形式美的分析。原来,它是用九块大小和比例相同的长方形块构成的,其中上部的中间一块是缺的,两边为一对钟塔,所以其实是由8块长方块组合而成。这些长方形,据分析其比例是最美的,即黄金比。长方形两边的长度之比为1:1.618(或O.618:1)。所以看上去形态十分和谐。在建筑上,除了正中的那个玫瑰圆窗(基督教认为在这个大玫瑰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灵魂)其他的门
4、和窗用的都是尖拱形的,但大小、比例、高低、繁简各不相同,这就是建筑美学中的所谓“变化与统一”的手法,因此看上去既丰富但又不杂乱,优美动人。相传法国古代有这么一个说法:若要造教堂,应当用阿美安教堂的大厅,夏尔特教堂的塔楼,兰斯教堂的雕像,以及巴黎圣母院的立面,因为这是法国古代教堂建筑中的“四杰”。 所以文学家雨果说,那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和文化史上的一页”。那么在谈巴黎圣母院之建筑艺术,就不得不谈哥特式建筑,继而再谈建筑与文学以及建筑与艺术的存在。一哥特式建筑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始于12世纪末,在法国北部最先出现,以后逐渐流行于西
5、欧各地。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高大而复杂,以尖形拱门代替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墙面上往往有数不清的垂直线条或扶壁,门和窗都为向上的尖券状,顶上是一个或重重迭迭的尖顶,建筑物上线脚繁琐,雕刻繁多的细致装饰和雕像布满主面。哥特式建筑多用于教堂建筑,其外观使人联想到向上的神秘天国。浪漫主义建筑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当时没落的封建贵族为逃避新制度,怀念封建盛世时的哥特文化,到郊区去建哥特式教堂或城堡式府邸,过浪漫的生活;19世纪后,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亦越来越不能自主,对城市生活和大工业感到厌烦,向往自然的浪漫的生活。浪漫主义建筑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除仿哥特式建筑外,还吸收土耳其、埃及、
6、中国等国家的建筑艺术,但又对东方建筑艺术一知半解,使脱离现实的幻想更加浪漫。从建筑风格上看,哥特式建筑风格是法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也是世界建筑历史上的一个飞跃。从十二世纪开始随着人们对教学建筑空前的追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国人首先在罗马式拱券的基础上改用了矢状券的框架结构从而减小了侧推力,同时又在四周用独立的飞券来加强抵抗主拱的侧排力,从而形成了一种轻灵向上玲珑通透的建筑风格,人们称之谓”哥特式建筑”。它的特点是大量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有强烈的上升趋势,还大量采用彩色液璃和高浮雕技术,使整个建筑更显得轻巧玲珑,光彩夺目,产生升华神秘的美感。坐落在法国塞纳河上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典型的哥特式建
7、筑,于1163年开始兴建,1235年大体完成。造型上带有强烈的早期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从外形、结构布置、内部空间直到细部装饰和一朵小小的花饰,都有特殊的处理手法和性格。正立面的那些直线、柱廊、拱券乃至光影等,都形成了富有变化的节奏。巴黎圣母院被誉为最美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环绕着河滩广场的罗郎塔楼、奇迹大院和圣母院及富丽的哥特式建筑形成了一个圆型场所。当爱斯美拉达在广场上跳舞时,广场周围的乞丐王国中的群众和格兰古瓦,塔楼内的女修士,圣母院北塔的克洛德,钟楼上的卡西莫多及贵妇露台上的腓比斯等都围绕着她活动。这里的“城市不只是人类生存居住的一种地理、物质空间,而是人类欲望和情感的物质化体现”。在这个呈圆
8、心结构的环境中,人物各自演绎着特定时段的精彩人生。在巴黎圣母院这本小说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翔实地描写了当时整个巴黎城区、市区和大学区的面貌,从教堂到监狱,从卢浮宫到小客栈,从法庭到绞架,从塞纳河到广场、街道等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小说以爱斯梅拉达为中心的人物的圆心结构是受以圣母院为圆心的空间结构的影响而派生出来的。在这令人眼花缭乱、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中,爱斯梅拉达街头卖艺的特殊职业决定了人物活动的中心场所是在露天的格雷勿方场和巴赫维方场。而环绕格雷勿方场的罗兰塔、乞丐广场、圣母院和环绕巴赫维方场的贵妇露台、圣母院,分别形成了两个不规则的圆心场所,它们如同两个相切的圆,切点上的建筑就是
9、圣母院。因此,圣母院同时属于两个建筑,从而构成了两个圆心场所的基本态势。当爱斯梅拉达在格雷勿方场活动时,方场周围的乞丐广场的群众和甘果瓦,罗兰塔内的女修士,隔岸相望的圣母院北塔的克洛德,钟楼上的伽西莫多就参加其活动。当爱斯梅拉达在巴赫维方场活动时,方场周围的贵妇露台上的弗比斯、圣母院的克洛德、伽西莫多以及对岸乞丐广场的群众和甘果瓦就参加其活动。虽然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可能像几何学所表现的那样是一个机械的圆,但撇开具体的场所抽象地看,这种以圣母院为中心的空间结构确实帮助了人物圆心结构的确立。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用很多篇幅细致地描绘了中世纪圣母院和巴黎的宏伟景象,展示了中世纪巴黎色彩斑斓的风光。特
10、别是小说的第三卷,作者以无限深挚的热情描绘了圣母院的崇高与圣洁,它和谐而壮丽,庄严而伟大,“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交响乐”,“是人类和民族的巨大工程”,它仿佛具有“既永恒又多变”的双重性格。那时的巴黎也是无限美好的,从圣母院高高的楼顶望去,巴黎的房顶没有一个不是艺术品。中世纪的巴黎是崇高美好的艺术之宫、圣洁之地。可是经过几个世纪的沧桑巨变,现代文明的茁壮成长使这座昔日高洁的圣母院如今变成了被扭曲的丑怪形象。“像一只怪兽,它的头像是一座教堂的,四肢是那一座教堂的,臀部又是另一座的。”巴黎的美消失了,一代代帝王按照自己的癖好捏弄这个城市,这使作者感到耻辱和愤怒。他暗示读者小说写的不是历史,而是现实。
11、因此,如同淳朴的“自然状态”之于卢梭,“纯真的希腊”之于席勒一样,雨果笔下的“中世纪”在本质上也是作为比照现代文明的理想之境而设定出来的。受到作家本人的主观意识、空间观念和建筑理念的影响,小说中的建筑是雨果个人情感欲望和思想的产物,塑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建筑的诗意的建筑形象。雄伟壮观的圣母院、漂亮的广场、貌似庄严的司法大厅、迷宫似的建筑、孤绝的罗兰塔构成了小说中人物的基本活动空间,同时也体现着作家丰富的感情和价值判断。这些建筑意象和空间图景虽然与当时的现实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经过了作家感情和想象过滤过的建筑形象,表现了作家的好恶感情和自然观。二建筑与文学 雨果在他的巴黎圣母院中宣布,文学终将杀
12、死建筑,这也是迄今最为激进的关于文学和建筑关系的评价,雨果认为,中世纪以前,教堂作为教会权力的中心和普通民众逃避审判的避难所,是唯一一个可以包容自由思想的场所,理所当然的成为那个时代思想唯一的出口,因此吸纳了社会的全部物力和智慧。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建造教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筑奇景,艺术也因此得到广阔而辉煌的发展。文学中的建筑不同于现实的建筑,往往被作者盖上了强烈的主观情感的烙印,成为了一种建筑在心灵上的建筑,建筑也具有了情感和生命。建筑和文学同属艺术,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历史,而文学是用文字叙述的历史。他们共同承载着时代精神,两者用不同的声音向人们诉说历史。当文学表现建筑的时候,携带着时代精
13、神的建筑就进入了文学视野,文学中的建筑因此成为了传声筒,立体真切的传达了时代精神的强音。在19世纪上半叶,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对于建筑的描写,大多体现在故事的场景和细节的描写,建筑在他们的小说中成为作品中展示情节故事的叙事空间,经典的建筑场景描写为作品增色不少。这一时期,建筑在文学中的反映,大多是特定的建筑场所,单一孤立,反映了某一特定的背景下的故事。而且,建筑的视野有限,以某个村庄为特定的地点,而不是都市。而且,建筑艺术在文学的作用上,多为关注人性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建筑象征个人的情感或人性。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同样,以建筑名为书名的这本法国小说里也有一个僧人,卡西莫多。他生身父母不详,在哥特式
14、教堂建筑中长大,或者说哥特式建筑哺育他长大,建筑是他的母亲。因为他的模样类似教堂外部那些半人半兽的雕像,体格则异常地适应哥特式建筑的高耸和宏大。他的传统中文译名早已点明他与建筑的这层血统关系,称他为“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在母亲怀抱里的安逸终被吉卜赛女郎的出现而打断。只有在这个时候,他变成丑陋的了,因为他的与众不同。由于我们了解雨果写这部书的初衷是他对建筑的爱好,他也确实不断地抛开情节对哥特式建筑进行学术性探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上述的卡西莫多的恋母情结一定比他与吉卜赛女郎的爱情更重要。吉卜赛女郎的出现正是为了结束这段不正常的俄狄浦斯式的母子恋。然而人和建筑的关系便回到冲突,再次以毁灭结局。人们竖
15、起一块石头,就如同在石头上刻下一个字母,每个字母是一个象形文字,每个象形文字托起一组思想:埃及的方尖碑中的崇拜、中国的城墙的防御、罗马的凯旋门的记功,无一不是单一思想的具体象形。因此文学和建筑到底是什么关系?会不会真的有一天“这个杀掉那个”,伴随着这些问题,我们似乎又回到文学和建筑的零点。三、建筑与艺术建筑艺术是法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法国不仅是哥特建筑的发源地,更有着众的建筑艺术遗产。世纪哥特小说的流行使得哥特建筑复兴,这是建筑与文学相互影响的实例。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学与建筑表现出众多共同性,建筑成为文化界的关注焦点。正是由于身处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才华横溢的大文豪雨果从少年时代起就是建筑
16、发烧友,对建筑艺术有着敏锐的感触,古典建筑一直是他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他对建筑艺术的热爱持续了一生,从未间断。雨果对于建筑艺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运用文学创的方式关注建筑艺术,保护建筑遗产。出于对古典传统和简约的反作用,雨果的建筑兴趣己经开拓至其它文明的不熟悉的、古怪的建筑,喜好不规则的富于装饰的建筑外形。雨果在东方艺术里发现了古怪的断线和曲线,找到他所喜欢的和哥特式艺术一样的细腻装饰。“夜色笼罩着钟楼,月光描绘出钟楼的壮美从朦朦胧胧的混沌中,眼睛隐约看到柱身粗大的支柱、楼梯、引水道、喇叭口的柱头继而看见一群畸形的花岗岩的象擎起极大的圆屋顶。”雨果对“丑”似乎有独特的艺术兴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17、面一、雨果酷爱哥特式建筑物,并终生致力于这种建筑艺术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这种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物,在“尖形的门洞子上,嵌着地狱和炼狱的图景”,“它们在花玻璃窗上红光灼灼,它把它的怪物、野善、恶魔陈列在柱头的周围,饰带的边缘、屋檐的上面。满布着千变万化的丑怪形象。”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珍品,作者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不惜以浓墨重彩来描绘这建筑史上的壮丽篇章。雨果为它留下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并赞叹不绝,称它既千变万化,又永恒如一。由于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巴黎圣母院对建筑的表现具有过渡性的特点注重古典建筑的描写,并开始表现城市。建筑艺术在巴黎圣母院的重要地位,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相对世纪其
18、它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处于过渡时期,一方面着重描写单个的建筑并关注建筑内主人公的人性,这是小说主要表现的方面。另一方面,开始转变为对整个城市的描述,如小说第三章的巴黎鸟瞰,就是对巴黎的城市规划详尽的介绍,对于贫民街区有所描写,但不是主要部分。这是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建筑艺术处于崇尚古典与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社会城市化特点并不明显,因此作家在描写中注重古典建筑的展示是很自然的。所以,相对于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中的建筑描写,具有从古典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特点,既包含了古典建筑人性的美感,也包含了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城市化特征。这一城市化特征并不明显,在后来雨果的作品中逐步加强,悲惨世
19、界中建筑城市化的描写细致入微,这也意味着雨果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吸取。参考文献:1 宋瑾娜,甘波. 石头的交响乐解读哥特式建筑艺术J. 中外建筑, 2004, (03) .2 乔治. 浅谈哥特式建筑J. 美术大观, 2009, (09) .3 张璟.浅论文学与建筑的互融性J. 中外建筑. 2003(05)4 付丹.巴黎圣母院的文学叙事与建筑艺术D. 华中师范大学 2004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1 赵晖. 巴黎圣母院J. 写作 论文来源:学术论文网 2005,(06)2 戴宏英. 美与善的颂歌巴黎圣母院J. 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 , 2003,(04)3 黄彩萍. 巴黎圣母院内容梗概J. 初中
20、生世界 , 2006,(Z1)4 冯纾颐. 巴黎圣母院的守护者J. 语文新圃 , 2005,(02)5 朱承杰. 巴黎灵魂塞纳河J. 中学生百科 , 2005,(17)6 朱迪丝克莱代尔, 迟轲, 胡震, 陈儒斌. 巴黎圣母院J. 中文自修 , 2006,(Z1)7 李煜. 浅谈巴黎圣母院中对比手法的运用J. 现代语文(文学评论版) , 2006,(01)8陈敦,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潘万木.巴黎圣母院环绕埃斯梅拉达的悲剧和鸣曲J.人大复印外国文学研究,1991.8.10孟庆枢.外国文学名著鉴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5.11柳鸣九.雨果创作评论集M.漓江出版社,198312邢世嘉. 跟着雨果游巴黎圣母院J. 阅读与作文, 2005,(09) .13邢雪梅. 孚罗诺,一个真正的悲剧读巴黎圣母院有感J. 语文新圃 ,2003,(07). 二O一二年一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