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61807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摘要: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用对话方式,以第一人称形式表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通过一个普通劳动者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反映出整个苏联人民的遭遇。本文以战争发展过程的先后为序,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对处于不同时期的主人公安德列索科洛夫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意在使读者从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身上,更加透彻的了解到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对俄罗斯人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本文的全面剖析,为读者解读一个人的遭遇这篇战争时期的经典短篇小说奠定借鉴基础,同时对现代青年的成长起到激励和教育的作用。关键词:肖洛霍夫;人物形象; 一个人的遭遇;索科洛夫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

2、1905-1984)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中国人民熟悉的一位苏联作家。他以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世界声誉,19561957 年之交, 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短篇名著一个人的遭遇(另译作人的命运)。由于作品以出色的艺术力量浓缩了丰富的内容, 概括了重大的主题, 一问世就引起了广泛重视和热烈讨论, 产生了深远影响, 被评论界称为“短篇形式的长篇小说”、“浓缩的短篇小说”。它开辟了苏联50 年代后期从新的角度表现卫国战争题材的先河。作者将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 赋予这一名著以巨大的感染力和无穷的艺术魅力。五十年代后期,战争硝烟越去越远,经历了战争浩劫的苏联人

3、民对这场战争历史经验的思索开始强烈起来,越来越关注战争中人的命运问题,个人的命运和人民、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问题,以及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命运问题。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这篇小说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肖洛霍夫打猎时遇到一个男人牵着一个小男孩走到河边等渡船过河。这两个疲倦的过路人走到肖洛霍夫身边,误把他当作司机。他们在篱笆旁边坐下休息。那位过路人就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肖洛霍夫。作家还没来得及问他的姓名,他们就分别了。这个偶然听到的故事“深深地激动着作家”。十年过去了,作家眼前仍浮现着和那位过路人相遇的情景。终于在1956年冬,肖洛霍夫不离书桌的写了七天,

4、写成了这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该小说有两个叙述人,一个是作者;另一个是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他的自白式叙述构成小说的主体,他的形象通过他的叙述逐渐展开。本文以主人公经历为序,深入分析肖洛霍夫所刻画的主人公形象,为读者更能全面、具体的解读作品打下基础。一 和平岁月的幸福生活安德列索科洛夫是个普通的公民、平凡的劳动者。他生于1900年,是20世纪的同龄人,出身贫寒,受尽生活的煎熬。苏联国内战争时他参加过红军,后给富农当过帮工。大饥荒年代,他父母和妹妹都饿死了, 他无依无靠, 孤苦伶仃, 学木工和钳工, 好不容易才建立了个美满的家庭。妻子伊林娜温柔贤慧, 对索科洛夫体贴入微,她能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

5、 使丈夫吃得又香又甜; 丈夫酗酒, 她从不大吵大闹, 而是更加关怀他, 用近似乞求的方式感化他。她达到了目的,而丈夫也因此更加爱她。“她可真是个好姑娘!又快活,又温柔,又聪明又体贴,我可实在配不上她” ,“旁人看来,她也不见得怎么样出色,但是要知道,我可不是旁人,我看得清清楚楚。对我来说,天下没有比她更漂亮更称心的人了。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后来有了孩子,索科洛夫“全部工资拿回家去,家里人口也多了,根本顾不上喝酒。碰到休息日喝一杯啤酒,而且只要一杯,绝不多喝”。妻子勤劳贤慧, 儿女都很聪明, 学习努力, 成绩优良。他学会开车,苦干10 年攒够了钱, 在飞机厂旁修了一座房子, 丰衣足食, 过

6、上了幸福生活。正如他自己开始所说,他的生活经历“平平常常”,他是一位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普通俄罗斯人的典型。他热爱劳动,有一双勤劳的双手。作者多次突出描写他的这双手: “大而硬的手”、“黧黑的手”、“木头一样硬的手”。正是用这双手,索科洛夫不断地丰富美化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表达着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和平年代里, 索科洛夫对劳动的爱, 对生活的爱, 实质上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爱,蕴含着深沉的爱国之情。战前短暂而祥和的生活为残酷战争的到来做了极大的铺垫,正如暴风雨袭前的片刻宁静安详,同时也为文章后续写作的高潮埋下了精彩的伏笔。二、战争岁月的艰辛历程 法西斯战争的爆发结束了索科洛夫幸福安宁的生活

7、,他没有选择战争,但战争却无端地强加于他。主人公为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而走上战场。从此,一个个命运悲剧在他生活中强行展开。奔赴前线战争的突如其来使得主人公无选择地去面对一切,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索科洛夫接到通知书,第三天就上军车准备开往前线。他的妻子伊琳娜上火车站送行, “嘴唇哭肿了,头发从围巾里散露出来,眼睛浑浊而没有表情,好像一个精神失常的人”还有孩子们强装出来的笑容,读来令人心碎,同时这些细微的情节也反映出了主人公的细腻和体贴。虽然篇幅短小,但却能感受到一个铮铮傲骨男人温柔的一面。指挥员宣布上车,妻子却扑在丈夫的胸上,双手紧紧地勾住他的脖子,浑身哆嗦。索科洛夫用力拉开她的手,轻轻地把她的肩膀

8、一推,她站不住脚跟,一连后退三步,接着又伸出一双手,一步一步向丈夫走来索科洛夫夫妻离别的这一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加重了“生死离别”的分量,反映了主人公对其妻深沉而朴实的爱。索科洛夫在前线战斗和被俘后,还经常梦见车站离别的情景,并责问自己:“当时我干嘛要推她呀?”或许正是因为对妻子的这份深深内疚感,使他增强了战胜磨难、活下去的勇气。这“一推”使索科洛夫抱憾终生,特别是在家破人亡之后,每当想起此事,悔恨犹如一把钝刀慢慢地切割着他的心灵。战场上他鄙视那些怕苦怕死、整天“喊怨叫苦,爱哭鼻子的人”,“你既然是个男人,既然是个军人,就得忍受一切,应付一切,如果需要这么做的话”,简短的两句话

9、把索科洛夫一副真正男子汉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句“走运,走运”和“我应该冲过去,这就是了!”充分的表现出主人公在战争中的乐观和英勇。他在左边有坦克隆隆响,右边在射击,前面也在射击的情况下,开着装满炮弹的卡车开足马力穿过封锁线,男性的斗志和阳刚表现的浑然一体。不幸汽车被敌人的炮弹炸翻,他受伤晕倒过去,苏醒之后落入敌人包围圈,沦为俘虏。沦为俘虏他不幸被敌俘虏后, 在法西斯集中营里面对着敌人灭绝人性的折磨,他始终不屈服,仍保持着一个苏维埃公民的英勇与尊严。当他手中没有武器而面对众敌时, 他“不愿躺着死去”, 准备以身殉国。敌人为了收罗苦力, 没有杀他。在俘虏队伍里, 他出于对祖国的忠诚, 为了保护

10、一位共产党员亲手处死了一个叛徒, 伸张了正义。为了返回战斗岗位, 他一次次地设法逃跑, 招致了敌人对他的兽行残害, 他承受住了;法西斯集中营里难以置信的体力和精神折磨, 他挺过来了。为了突出地表现他人性的尊严和刚毅的品格, 作者还简练而有层次地描绘了索科洛夫同集中营的警卫队长面对面的斗争: 面对死亡的恐怖, 他英勇不屈, 严正拒绝为敌人的所谓胜利而喝酒, 但却甘愿为自己以身殉国而干杯, 表现了俄罗斯普通战士的骨气和坚强的精神力量。二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半个德国:萨克森,鲁尔,巴伐利亚,绍林几亚.每时每刻不得不忍受劳累,饥饿,瘟疫,辱骂,毒打,经受身心摧残,他用自己的英雄行为, 证明了他是祖国的

11、忠诚战士,是一个强者, 能够经受任何压迫的折磨, 任何艰难险阻都能战胜。对生的渴望,对祖国的向往,索科洛夫多次出生入死。最终利用给法西斯军队一个工程师开车的机会再次回到了自己的部队,并俘获了敌军的少将。通过索科洛夫在德国集中营里的表现,我们看到了一位具有特异坚韧性格善良的普通苏联人的形象,同时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也逐步展开、清晰、丰满起来。 重返祖国索科洛夫的刚毅勇敢性格在回到祖国后有了进一步展开。回到苏联阵地,他“立刻”给妻子写信,象孩子般“吹起牛”来夸口报告自己的好消息,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当时激动、高兴的心情。索科洛夫最终等到的不是妻子的回信,而是邻居给他带来的噩耗:妻子和女儿早在19

12、42年6月死于德寇炸弹之下。“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我倒在床上,躺了一会儿,才又把信念完了”,讲到这时索科洛夫停顿下来沉默了一会,这是言语所表达的悲痛使他激动到了顶点。可以看出,他身心所受的创伤有多么深重!他的性格又是何等刚毅!可即使在如此悲痛的情况下,索科洛夫仍为别人祝福着,“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他那善良伟大的本性不自觉间流露出来。他休假回到家园所在的地方,见到的是灌满黄浊的水的深弹坑和弹坑周围齐腰稿的野草。他感到穿心的疼痛,但并没有被悲痛压倒,当天就回到了师里,重上前线。当得知儿子参了战且当上了大尉,他很为儿子骄傲,并为将来的幸

13、福家庭绘制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我就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就住在小夫妻那儿,干干木匠活,抱抱孙子。”。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然而就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那天,他的儿子倒在了最后的枪弹下, “我摇摇晃晃,勉强站住脚跟。,我的阿纳托利的同志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枯竭了”, “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主人公再次受到致命的打击,儿子的去世埋葬了他最后的欢乐和希望,但重重的打击并没有击倒他,作为一名军人他表现出了应有的气节和刚毅。三.战后的美好生活安德列索科洛夫因家庭的不复存在而只能住在老战友家中,靠着开车过着清贫的生活。索科洛夫这条硬汉子, 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巨大不幸所

14、压倒,一个希望破灭了,他又争取另一个,最后的希望埋葬在德国土地上了,他再去找新的希望的寄托。他以博大的爱心收养了在战争中失去双亲、流落街头的孤儿万尼亚。两人结成了新的父子关系,他在万尼亚身上找到了希望的寄托。爱战胜了个人悲剧!他把自己的全部爱倾注在万尼亚身上即新的一代身上,用慈爱般的温暖抚育他,培养他,万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可是,“有时候,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白天总是显得很坚强,从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哎哟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亲人的失去是他永远的痛,但我们伟大的索科洛夫为了不伤害孩子的心,为了他们能无忧无虑地

15、幸福地生活、成长,白天从不流露自己内心的悲痛。索科洛夫本身就怀着一颗需要别人温暖的破碎的心,但是他却拿出全部热情去温暖另一个被战争伤害的心灵; 他已经是家破人亡的孤雁, 却又张开受伤的翅膀庇护另一只无巢可栖的幼雏。至此,索科洛夫这个勇敢、善良,性格刚毅,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巨大精神力量的普通苏维埃人的形象,这个无名英雄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四结束语本文演绎了主人公安德列索科洛夫平凡而艰辛的一生。索科洛夫是一个崭新的艺术典型社会主义时代普通人的典型形象。题为“一个人的遭遇”,实则通过这个普通公民在卫国战争中极其悲惨的遭遇,体现千百万人在战争中的遭遇和战争的残酷, 从而概括了

16、经历战争的整整一代人的“共同命运”。作者始终强调索科洛夫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平凡, 他是普通一兵, 他所做的一切, 都是一个普通的苏维埃战士应该而且也能够做到的。作者并未对主人公的英雄壮举进行大肆渲染,依然强调这些不平常的行为是朴实无华的, 而没有把它当作超乎常人的。通过他,我们从侧面看到了广大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功绩,看到了整个苏联士兵所具有的骨气、刚毅、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爱国情操。同时正是象索科洛夫这样普通的“ 砂子” 在战争中凝聚成坚不可摧的岩石, 支撑起苏维埃坚固的大厦, 使侵略者碰得头破血流。这样更能说明, 千千万万普通的人民才是战胜邪恶、维护正义的力量源泉。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暴烈表现形

17、式, 虽然有时也能给人类历史发展以推动, 但它首先会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 即使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也会有流血牺牲, 也会有生离死别, 也会给卷入战争旋涡的个体的人带来巨大的创痛。肖洛霍夫一反过去同类题材苏联文学的“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传统写作模式, 注视卫国战争在走向胜利的进程中巨大的代价和伤痛。因此, 他敢于在作品中直面现实人生, 以一种“痛苦的真实”展示了战争给幸存者留下的巨大内心伤痛, 表现出了他以强烈悲剧意识关注历史转折关头普通人命运的博大情怀。小说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大胆展示了主人公遭遇的悲惨,也在于描绘了主人公从苦难中升腾出的刚毅性格的光彩和人性的温情, 在于他遭受了不幸的命运而

18、没有被苦难所压倒, 在逆境中永不气馁, 在痛苦中隐忍痛苦而与苦难的命运拼搏的不屈精神, 更在于他像一只受伤的雄鹰张开血迹斑斑的双翅去温暖、呵护孤苦幼雏的这份爱心。这就使索科洛夫的伟大形象在苦难中得到最大的升华, 从而表现出令人感动、令人鼓舞的精神力量。人生总有艰难,但在坎坷面前我们应怎样去抉择。从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的故事中,更加透彻的了解到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同时也更加形象的为我们上演了一场人生之课。相信在苦难面前,有像安德列公索科洛夫这样的千万俄罗斯民众,依靠他们的信念,战胜一切,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乌托邦。文章基调很淡,均以记叙为主,以叙述的方式将主人公的形象尽收眼底,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并

19、不出奇,但内涵中却包含着深深的人生哲理,用普通角色反衬出特殊再推广到一般范畴。读起来虽然气势不高,但给人一种迸发的冲动和欲望。参考文献1草婴译.一个人的遭遇D,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32范会芝. 简析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的典型化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李嘉宝.大胆的探索 成功的开拓-一个人的遭遇的新论J.苏俄文学,1998,4李嘉宝.论一个人的遭遇的人性美J,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74-765刘才林.索科洛夫形象的人性美J.武陵学刊,19986刘亚丁.一个人的遭遇:小说或默示录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7卢群.一个人的遭遇的民间文学因素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22(3):82-848徐家荣.短篇名著的艺术魅力论一个人的遭遇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许茵.人的命运:肖洛霍夫创作中又一丰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