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潘家书观后感(最新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62023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最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最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最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最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最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最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国潘家书观后感(最新版).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曾国潘家书观后感曾国潘家书观后感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篇一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特别【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恶名与荣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之贼”、“曾剃头”的恶名。他作为一位儒丈,却能善始善终,成为时人推祟的处世圣人,他家族兴旺,成为了每个成功者争相效仿的楷模;他作为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经验。换句话来说,曾国藩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广为流传,乃至于他已经成为现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泽东对他这位有名的老乡评价甚高,历数古代帝王无语,独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

2、为客观,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梁启超曾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这些都归于曾国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学问中能流传后世的一套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最有影响力的100封家书中,每篇都是脍炙人口,每句话都耐人品味。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

3、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其中一篇对其弟们劝学的之道。简述了:读书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无遗憾,要做到这点,十分不容易。闻道,必须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经没有把握,有怎么能闻道呢? “唯学问远过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学问之道,不可轻率地区评价或讥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评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而现在那些讲理学和汉学的人,动不动就贬评汉唐儒家,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习。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对古人的书籍,逐一品读,不能妄加评论。只有学问远远超过了古人,才可以讥评古人,排列古人的高下位置,才是学问

4、之道。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本人虽是浅读,但却收益良多,让我也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时刻谨记:为学之道,最要虚心。 革文军,梅朝荣.曾国藩家训,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5770 清渠,程国珄。曾国藩最有影响的100封家书,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3349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篇二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黄晓龙 今年初有幸购买了一部关于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书籍,也阅读了其中的一些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全部读完。下面只好介绍一下曾国藩家书这部分内容,以及读这部分的大概体会和感受。 被称为晚清 第一名臣 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

5、的历史人物,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 三不朽 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他经常向儿子蒋经国讲述他学习曾国藩的心得体会,一再叮嘱蒋经国要终生学习研究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近1500封,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 道德文章

6、冠冕一代 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在家书中,曾国藩主要和他的亲人谈了修身、治家、劝学、交友、从政等这样一些内容。 在修身上,曾国藩可谓深有心得。首先,曾国藩一生强调立志,他常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他说: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从某个层面上,

7、曾国藩执著于事功,但也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他说:“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关于立志,曾国藩还在家书里提到:“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总之,就是要按照修齐治平的理论,为社会干一番事业,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代圣贤。他还向人表示:“君子当以不知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 其次,他主张反省。一个人德行的进步,与意志坚定与否、与知识渊博程度高低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与能否时刻反省自己有直接关系。纵观家书,曾国藩一生在反省上最下功夫,后世对其多有称道,认为曾国藩德行的长进是由于立志和求知,也是由于其反省的次数多,并有改过的勇气。特

8、别地,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再次,为人应谦虚。鉴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曾国藩从保全自己和调整与周围人际矛盾出发,主张言行谦谨。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他提出举止要稳重,说话要谦虚谨慎,更要其“终身牢记,无一刻可忽”。 他认为,为人要浑厚。关于“浑”,他说,“大约与人纷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最切于实用耳。”这就是说,在

9、是非曲直的问题上,不可自以为是,必须给自己和对方留有余地。 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慎独”,这在家书里也有提及。另外关于勤俭方面的内容也随处可见。曾国藩重视修身,以至于不惜舍身卫道,正是由于立志、反省等修养,才具备了同时代人不具备的一些精神素质。 在读书问学上,曾国藩主张经世致用,即学以致用。他在与诸弟书中阐释了“格物 致知”、“即物穷理”的理论。他说:“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

10、格物也。”读书要有恒心。曾国藩以自己读书的心得告诉各位兄弟,做学问的方法有很多,但集中起来却离不开“有恒”二字。他提出读书当“主敬”、“静心”、“早起” 、“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 、“日无忘所能”、“谨言”,并且提出读书持“专注”和“有恒”四字。他认为只有如此,方可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真正的让读书成为养生养气之术。, 家书家书,最重要的是和家人的关系和交流。曾国藩在家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父母、兄弟、子女;三大境界:“孝”、“劝”、“教”。 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

11、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在家丁忧以明孝义,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曾国藩在家中身为长子,在当时“长兄为父”的时代曾国藩在家中所充当的不仅仅是长兄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父亲的成分。他以“劝勉兄弟勤学修身”为至上,以告诫“兄弟间当和睦,方可兴家望族”为重点。曾国藩深晓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时常劝解儿女“有才无德者稍远其人,有才有德者,师之友之可也”。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三大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儿女之身份去体会如何才能做成一位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

12、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儒家思想伴随着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完善,可贵的是儒家能够将思想浸润贯穿到人们的具体行为规范中去,形成了完成的体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取得了统治性的主流地位。我们不主张“复古”, 但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传承至今,独步世界,就不能否认我们传统文化的先进性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全面就收,更不应该全面抛弃,而应该取其精华,传承、丰富、发扬。随着价值多元化的发展,当今社会面临着道德低线沦陷、教育体制的功利化、社会责任感普遍却失等一系列危机,读读曾氏家书,或许能使我们在面对大到政治腐败,小到家庭、个体间的漠视。富二代,拜金女、啃老族、低俗文化泛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时候

13、迷失方向的我们重心找到人生行进的道路,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篇三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他在清代这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成就一番事业,帮助腐朽的清王朝苟且残喘60年,并被称作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读过这本书后,我最深切的体会是: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在曾国藩看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关心的应该是自身的努力,如果付出之后如果没有回报也要用坦荡胸襟以面对。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以及几个弟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

14、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对于其兄弟和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希望他们能够成材。曾国藩自己是家族里的长子,并且是翰林院学士。但是他不仅仅停留在自己完成功名,成就学业的层面上,还时刻注意对自己家族的教育。在他的家书中,写给自己几个兄弟的书信占大多数,其中又以训诫兄弟们努力学习的内容居多。他甚至有过编写曾氏家训的计划。他关心自己家族,体现的非常细微,经常要求其弟写文章给他审阅,为兄弟、挑选贤人为师。他还让自己的兄弟来京城学习,亲自陪伴以便进一

15、步督促他们。在书信中他不是一味的教导自己的兄弟,而是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为自己的兄弟树立榜样。他这样做,一方面在于以后诸位兄弟能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另一方面是能够光大门第,树立家族的威望。在这些书信当中,文字朴素内容详细,颇有大巧若拙的味道。然而这样的文风却更能体现出曾国藩对兄弟们的一片拳拳之心。 为了给兄弟们一个榜样,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在一封信中他将自己每天必须做的功课一一列出,其中有每日必须用正楷写日记一篇,写随想一篇;每日读经典书籍十页并圈点;每日必须静坐一会,规整心绪,体验“至静而刚”的过程;要求自己戒掉吸水烟的毛病,尊寻父亲所要求的节劳、节欲、节饮食的教训,按照古人

16、的教训,提倡:“戒贪、戒色、戒欲”的礼教。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不懈努力不仅仅为家族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榜样范本,对于他个人的成材也是至关重要。 曾国藩认为君子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最重视也是最更本的是修身。他要求自己的兄弟们和他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他要求每个人都要读古代经典,要每日做文章。按照兄弟们的天资不同,又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我而言,从这里学习到的东西就是要时刻努力,不可松懈。要有一个生活计划,每天坚持不缀。其实曾国藩这里讲的东西并不复杂,完全可以模仿。对于每一个工作在身,闲暇时间不多的人都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另外,做什么事情都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为来为自己的预言做

17、注脚,是最有力、最能说服人心的方式。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放弃。这对于戒除一些不良习惯是一剂灵丹妙药。面对暂时的失意和社会的不公正,曾国藩坚持个人的努力奋发,用自己过去的失败作例子,告诫人们不要为这些困难和阴暗面所影响,最终劝告人们要克服困难坚定思想,心胸开阔自强不息。 对于如何成材,曾国藩引用古人的话:成材必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有志,有恒,有识。他看到自己的兄弟们进步缓慢,心急如焚。他对诸位兄弟强调,故然受到环境限制,他们暂时还不具备远大的见识,但是作为一个想要成材的人,必须具备远大志向。曾国藩从自身的学习经历获得的经验。作为一个古人,能够有这样的见识非常不容易。我也常常扪心自

18、问,自己在玩游戏、在电视节目中虚度人生的时候,是否有过雄心大志,是否思考过未来自己在社会所处的位置?现在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气不是一个艰苦的年代,不是一个禁锢愚民的年代,然而却滋生了很多贪图享乐、怯于辛劳的思想。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想要成材,那么就要心中有高远的志向,并且伏下身子踏实奋斗。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篇四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为此,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曾国藩家书进行了研读,读后感触颇深 曾

19、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

20、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

21、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

22、(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 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教师,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哪里,必定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宁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篇五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

23、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 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

24、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 读

25、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

26、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再看看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

27、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我就汗颜: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 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 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

28、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第三,修身方成君子 曾国藩的人生目标- 内圣外王。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是禽兽。圣具体指诚信,自律,俭,勤,公正,躬身亲

29、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远,意志坚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诚,为人表里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端庄严肃有威严;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行事。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虚心谦让。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

30、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 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历史学者,自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 第四,治家而平天下 曾国藩的治家四法可总结为以下四点:耕读为重,祭祀为孝,习于勤劳,善待亲邻。 中国是历经千年的农耕大国,重农思想也贯穿了曾国藩这样的大员。曾国藩训诫子弟,宁可世代为耕读之家,也不愿沦为玩世不恭的宦官子弟,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与诸弟书中说:“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

31、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重视孝道的他以祭祀为敬孝道的方式。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求对祖先的祭祀.因为追念远祖,深怕有辱先人,自然不敢为非作歹,自我的德性便能做到朴实厚道.所以曾国藩对于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常交待其夫人必亲自办理.。 此外,他同样认为人需要勤,常以早起为生活的起点,他在同治二年十二 月十四日与纪瑞书中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人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独善其家,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更为可贵。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与诸弟书中说:“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素

32、志也。”可见周济亲族善待邻里,也是曾国藩显达时一直抱持的待人态度。 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空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都无不展示着一代英豪的超人远见。见贤思齐,我们对他的理念有所借鉴,也必然有助于人生的进步与升华。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篇六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也影响深远。其家书,共有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大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

33、、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族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开篇指出“立志”,人贵有志。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志”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立志当致力报效于国家,贡献于社会,在其间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有识有恒” 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

34、对它负责,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谈到有识,他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少年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然“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为人父母当严而有恒。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有志有恒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读书学习日不间断,坚持用小楷写日课(即日记),一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以使自己随时克服过失。

35、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而且告诫自己的弟弟们:“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业贵于精”,他信中反复告诫弟子们“兼营并鹜,一无所得”,他指出艺多不养身,掘井多而无泉饮,不专之咎也。而他自己就是“穷经比专一经,不可泛鹜”。“日积月累,如愚公移山,终久心有豁然贯通之侯,愈欲速则愈锢蔽矣”如此高标准要求,曾家英才辈出的奥秘可知一二。 “安分修己”,他信中反复教导“恃才傲人,萎靡不振,潦草轻薄”实乃人生大忌,讲究“言语容止,规模气象”,推崇“笃实刚毅”, 一个有作为的人,无不是高度自律的人。 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

36、,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勤于劳动,生活自理,礼让谦恭,明白人与人的关系,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国藩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否则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一

37、个人超脱于周身环境太难了,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世很多人身陷囹圄了,却抱怨是周遭的朋友推他走上了这条路,悔之晚矣。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也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持盈保泰”“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待他人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

38、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莫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 ( 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概者,平量者也。”引申为削平或刮平。)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还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达官贵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郑筱萸、文强等社会主义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打开此书,喧闹中求得一份宁静,纷繁中和心灵作出一次对话。感触最深的就是立志守恒,道德修养、为人处事这几方面。作文以梳理学习的感受

39、。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篇七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在晚清可谓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他在文学,军事,思想等方面的造诣也相当深厚。 经老师我读了这本书,本人才疏学浅,未能完全理解曾公书中

40、的精髓,但读完这本书,曾公着实让我敬佩,他在书中的思想让与我对看到的一些现实产生了一些思考。 正如序言所述“曾国藩家书内容有养性、治学,理财,齐家、交友、为政诸方面。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氏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论军政国是,或阐述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实为后人吟诵捧读之佳作。”曾公在家书中的125封家书章章情深意切,足见其殷切之情。读完这本书,我也有小小的感悟。 孝悌 曾公的家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父母的孝心。纵观历史,中华民族的绚丽历史,最值得我们骄傲的就是传统美德,忠、孝、礼、仪、廉、耻,古代孝就被排在第二位,古代的孝含义很广,不光是对父母好就是尽孝

41、了,从曾公言“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数诸弟,是大不孝者也。”可以看出,曾公认为对父母的孝道,作为长子,还应该承担起教育诸弟,养育孩子的责任。而现在呢,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自我意识也越发的强大,为了父母的财产,互相勾心斗角,处心积虑最后反目成仇,形同陌路,而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古人的身上学到些什么呢?个人认为“百行孝为先”,一个不孝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对社会都是无益的。 教育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如今三十年来,国家、社会和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相当一部

42、分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们的身上出现了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的现象,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 我们的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各个、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 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 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 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

43、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 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 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读书 曾公的家信里提的最多的就是读书与求学了,读书自古就是圣人之道,曾公对于此又有他独到的见解。曾公一生广文博采,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同时,他也要求自己的儿子,兄弟们也勤学苦思,他提到“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逸,继

44、而浪 荡,终而沟壑,能延庆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在他眼中,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而后是才。他在教导后代时,也主要是不断地强调这两点。关于读书,在他看来还有一个好处,即“惟读书可变化气质。”可以改变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气质。他还教育他的弟弟,儿子们“学道之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看到曾公如此家书,我感触颇深,在信息并不发达的那个年代,曾公给家里写信,并不像今天这样打电话这么容易,他心中所思的,所念的就是弟弟,儿子,读书没有,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殷切期望。着实让人敬佩。 曾国

45、藩不光是以为杰出的政坛骄子,在这些信件里,他展现的是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一个严格的父亲,负责的哥哥,孝顺的儿子.。中国新一代的青年们朝气蓬勃,但是现在的一些原因造成了他们性格里缺失了一些东西,那也是现代教育的缺失,读了这本书,让我想了很多,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古人那儿重拾一些东西了,中华名族五千年的瑰宝不应该就这样随随便便就被丢弃。 曾国潘家书观后感篇八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来源: 文学修养 08-03-26 13:16:56 在线论坛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

46、苟延了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47、,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

48、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 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

49、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本文转自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转载请注明出处:上一篇:读后感3下一篇:读后感1|返回日志列表读后感2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迷*魑 2016年12月29日 10:29 阅读评论分类:个人日记 权限: 仅自己可见 字体:中 小 中 大 更多 设置置顶 权限设置 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删除编辑 曾国藩家书 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