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略论汉唐和亲政策与影响的异同.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62116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略论汉唐和亲政策与影响的异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doc】略论汉唐和亲政策与影响的异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doc】略论汉唐和亲政策与影响的异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doc】略论汉唐和亲政策与影响的异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doc】略论汉唐和亲政策与影响的异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oc】略论汉唐和亲政策与影响的异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略论汉唐和亲政策与影响的异同.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略论汉唐和亲政策与影响的异同屯垦研究兵团党校2()11年第2期?总第129期略论汉唐和亲政策与影响的异同王聪延(兵团党委党校,新疆五家渠831300)摘要】自汉以来,中原多个王朝都曾-9周边的少数民族缔结过姻亲联盟,其中汉唐两朝与异族君王的和亲最多,政绩最突出,唐朝尤盛.本文旨在探讨汉唐两朝-9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和亲政策-9影响的异同.【关键词】汉朝;唐朝;和亲政策;影响;异同中图分类号1K2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274(2010)06_007104作者简介】王聪延,女,兵团党委党校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化传播研究.和亲是指封建统治者同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通过嫁娶而建立的一种政

2、治联姻.这种建立在政治基础之上的姻亲关系不是单纯的婚姻,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治行为,一种羁縻政策,往往是统治者互相利用的一种权宜之计.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指出,对于剥削阶级的诸侯,王公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和亲的目的主要体现为姻亲双方中实力较强的一方希望通过和亲敷衍外族,使不为我害;再则借和亲羁縻外族,使为我助.这样,一可以争取对方的势力,壮大自身的势力,翦灭强敌.二可以巩固政治基础.而和亲双方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则希望通过和亲得到大国的扶植和册封,以便对本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并且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事实上,通

3、过和亲而联姻结盟,并非有此,汉唐王朝在和亲之地域设官置府,统领军事,镇抚诸国,驻军镇守,屯田戍防,制疆舆图,统计户口,体现主权;修筑城堡,畅通道路,贸易往来,交流文化,发展经济,体现效益.汉唐打开了通往西域之路,强化了国家的中央集权而影响深远,为日后国家的昌盛,声名远播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既然和亲的双方都是将姻亲关系建立在政治基础之上的,那么当双方的势力此消彼长发生变化时,这种政治婚姻的效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汉唐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最鼎盛的两个朝代,在此期间,汉唐都采取了与西部少数民族政权通婚来达到其政治目的策略,但从其和亲目的,政策的执行效果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看有相同相似之

4、处也有差异之处,这是历史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不是人为因素可以改变的.虽然从时空上看,汉唐两代相距甚远,但在积极利用和亲开展与外族友好往来进一步巩固统治,安邦治国和册封建制,开拓丝绸之路等方面却有其相同,相似之处.汉唐作为同一政治目的和亲政策的推行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一,汉唐两朝和亲政策异同首先,汉唐两朝和亲的政治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即便有目的的多样性,但都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同时期目的的表现形态有所不同.其次,汉朝的和亲基本上是在西汉,在和亲态度上是前恭后倨.在大规模的战争中建立的西汉王朝为了巩固政权,亟需修养生息.公元前198年,刘

5、邦确立和亲政策,将大量的财物奉献给匈奴,这种带贡赋性质的屈辱安边之策是消极被动的无奈之举;汉武帝时的和亲则姿态高而恩威并施,以匈奴臣服于汉朝为目的.但汉的和亲主要是谋略与策略性的政策,在政治利益不能获得时就会中止和亲.唐朝则在和亲推行过程中有发展性的调整,由策略转变为政策而上升为国策,和亲一直没有停止.具体表现在:其一,和亲的规格高,皇室和宗室的公主外嫁者逐渐增多,形成了真正的最高意义的国亲.如唐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封雍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译本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71李守礼之女为金城公主并在其远嫁吐蕃赞普时的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中说:遂割深慈,为国大计.明与边疆少

6、数民族统治者和亲已经上升为唐代国家之方针政策.其二,唐代和亲的频率高,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据统计,唐朝与异族统治者的和亲至少有28次之多,时间上贯穿于整个唐朝的始终.相比较之下,汉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和亲基本上只是在西汉,且多数和亲公主品级较低,即便是享有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称的王昭君,在其出嫁匈奴之前也只是汉代后宫中一个普通的宫女而已.这也更突出了和亲是唐朝的一个基本政策.其三,唐代和亲的范围与对象广.唐朝与周边的异族蕃王几乎都有过和亲的历史.另外李唐王室皇族的公主与周边节度使子弟的和亲现象也很普遍,这种另类的和亲目的是扩大与巩固了皇亲国戚在军队中的恩威,以达到维护边疆稳定,这也是推行和亲

7、国策的体现.其四,汉与唐都把和亲与武力征伐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手段.汉朝的和亲政策始终是策略性的,自汉武帝以后是以武力征伐为主,和亲为辅,和亲政策就不可能持久;唐朝则一直是以和亲为主,武力征伐为辅,自唐太宗以来和亲政策就很容易上升为国策.最后,唐朝具有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社会基础,和亲的社会基础要比汉代好.但时代情境的变迁和社会势力的彼消此长,因而和亲的政治影响力也就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唐要大于汉,高于汉,这是两朝在和亲政策上不同的表现.二,汉唐两朝和亲影响的异同政治目的决定政策,政策的执行力决定影响力.汉唐两朝和亲最大的影响力主要是通过其政治的主动性,方式的开放性,治国的进步性,目标的多样性

8、和因时制宜的政策或措施的调整等特点方面体现出来,两者有相同,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政治影响力深远首先,和亲在少数民族首领不断提出来之后,汉唐两朝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而掌握了主动权.唐朝还出现了由策略到政策甚至成为国策的转变,使和亲关系渗透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表现出目标的多样性,方式的开放性和治国的进步眭,更重要的是使亲属关系在民族关系中形成政治关系或政治联盟关系,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点在唐与回纥,唐与吐蕃的和亲所形成的甥舅关系上的表现更为明显.其次,对大一统局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和亲开创了驸马政治,从而创造了册封藩属异

9、王的条件和在西域设府置州的政治基础.一则驸马成为中央政府册封的地方长官,名正言顺地管理一方子民.二则这些政治驸马心甘情愿地成为汉唐两朝领导的藩属国家的首领,甘愿成为中原王朝的子民,按期纳贡.当然也受到国力强大的汉唐两朝的册封和保护,依仗大国的威慑力免受其他势力的侵略和颠覆.因为若有侵犯,大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征讨,进而达到开疆扩土的目的.对吐蕃是如此,对其他地域也不例外.这方面唐朝尤甚.据记载,唐王朝也建立了羁縻府州,并派遣专使前往册封.长安二年(702年),唐于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景龙三年(709年)升级北庭大都护府,与安西大都护府分治西域南北.天山以北,北庭掌之;以南安西统之.由是西域羁

10、縻府州制趋于完善.呵以说都护府改为大都护府既是权力的提升又是执政方式的转变.府州制政体后来尽管有所中断,但在整体上而言,府州制政体毕竟成为了历史的延续,逐步形成了中华一体化的政治体制的基础,直至现代.这样的政治体制有利于强化中央的向心力和中央对西部广大地区的管辖和治理.可见其合理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再次,和亲增进了异地人文观念的趋同性,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是民族迁徙和人文观念的互动性和趋同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汉唐两朝通过与西部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和亲,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内地的经济繁荣.不少外来民族仰慕汉唐文化,相继迁到中原,与汉民族相互学习,生活,劳动.因

11、而增进了民族间人文观念的互动性和趋同性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历史上两次民族大融合.有的外来民族在内地永久定居并与这里的人民共同繁衍生息,汇成了中华民族重要的一支华夏民族.和亲对民族融合和中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也彰显了民族融合的重大意义.旧唐书?吐蕃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04.马大正等.新疆=PJ-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3572在民族融合上唐朝比汉朝的汉化进程更快更深入.汉唐两朝与西部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均以中原的汉女嫁给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使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成为中央政府驸马的现象为多.由于和亲双方的地位特殊,礼仪程序复杂,往来人员众多,停留时

12、间长,尤其是公主的政治地位高贵,文化心态特殊,感情妩媚丰富,都对社会风俗和民族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先进文化总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一定的汉化现象.如唐朝岭南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云,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啭的语言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同民族的汉化现象和民族间的融合因之而不断的加强,确是事实.直到现在边疆的许多地方仍保持了某些唐朝汉族的生活方式或习俗或建筑特色等,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二)经济影响力巨大首先,是开辟了丝绸之路.通过和亲,汉朝加强了与西部的联系.通关互市繁荣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往来,打通了陆路丝绸之路,为以后东,西两个文明世界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

13、出了贡献.到了唐朝,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拓展和延伸,由一条变为多条;并且开辟了草原丝绸之路以及由海洋运行直达中亚或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这表明丝绸之路及其贸易形成了更大的国际化,因而唐朝在丝绸之路上的意义和价值要更盛于汉朝.其次,是促进了双方经济发展.唐朝的和亲频繁,迎来送往的和亲使团人数众多,并且在沿途进行贸易活动.和亲公主将中原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例如,汉代和亲公主细君出嫁乌孙时就将中原的建筑T艺传播到西域促进了当地建筑文化的发展.西部的使者也将当地的农作物,良种马和先进的畜牧技术推广到内地,促进了内地的农业,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物资的丰富推动了贸易的繁荣

14、,经济上不断产生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经济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地方发展和国家的富强.(三)加强了文化交流唐朝的统治思想是儒,佛,道并行,这与汉朝的独尊儒术不同.唐对各民族文化能以开放的心态而兼容并包,因而有利于文化交流.在和亲过程中,双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宗教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互补性.中原音乐歌舞人胡自不在话下,塞外的胡腔歌舞传人中原也所在多有;双方的乐器更是互相利用,广为传播.敦煌壁画上留有反弹琵琶的飞天女形象可见一斑.中原的经典古籍文献和建筑文化因和亲而传人塞外,对边疆地方的思想,礼仪和寺庙与塔的建造都有重要影响.全唐文卷219中说,塞

15、外语兼中夏,明习汉法,目睹朝章,知经国之要,窥成败于国史,察安危于古今,可见文化交流影响之深刻.两者在和亲影响方面的不同主要是在多方面有程度上的不同.首先,和亲的主动性唐要大于汉.汉有多次拒绝匈奴提出的和亲请求,唐基本没有.汉唐两朝还都有与时俱进的策略和政策与措施的调整,但唐朝更多于汉,更长于汉,其主要表现是唐把和亲作为国策的时期长,一直坚持到了最终.由于这种姻亲关系是建立在彼此的政治基础之上的,所以当汉唐两朝与其它周边国家的军事实力与国力发生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变化时,这种政治婚姻的效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汉唐两朝的中后期,在利用和亲与外族首领缔结政治盟约时,这种政治婚姻对双方的约束力都大不

16、如以前,和亲已不能达到有效的政治意图.所以自东汉始,中原王朝几乎不再与西部少数民族联姻.而唐中后期仍然一直与西部少数民族和亲,尽管和亲所带来的政治效果几乎为零,然而和亲依然在进行,表现出不违祖制和国策的忠诚.唐贞元四年,唐以咸安公主嫁给回纥长寿天亲可汗,821年,唐朝又以太和公主嫁给回纥崇德可汗,其目的是为了回纥的孝与忠,只不过这种家族意志与利益的收效甚微.可能是为了国策的延续性和目标的多样性的需要,唐的和亲一直没有停止.但这已标志着和亲外交政策的失败.究其原因在于唐朝自身国家力量的衰落,没有强大实力谈何外交与政治利益的保障,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规律,历来如此.其次,汉唐两朝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

17、处的年代不同,因此两者与西部少数民族的和亲存在历史性的不同.第一,汉代和亲的对象比较单一,只限于北边的匈奴与乌孙;而唐代和亲的对象却相对较多,有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宁远国,契转引自崔明德.论隋唐时期和亲影响IJJ.甘肃社会科学,1994,(3):93.一73丹,奚,南诏等,因而地域之广更大于汉.第二,汉代的和亲只限于西汉,政策性不是很强,策略性的表现较为突出;而整个唐代一朝自始至终伴有与周边少数民族和亲现象,持久而连续不断,其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汉朝,因而和亲次数比汉代多出很多,所以国策性的表现较为突出.第三,汉代的和亲基本上是遣宗室女或宫女出嫁,而唐代和亲公主的品级则高出许多,以皇帝的亲

18、生女儿或亲妹妹出嫁的不在少数,可见其对和亲政策的重视程度.如公元758年,唐肃宗把自己亲生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回纥的毗伽可汗,公主哭泣着说:国家事重,死而无恨.汉代昭君出塞亦为后人流下了千古佳话,昭君为了国家利益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也无可置疑,我们暂且不说古人用多少词来形容昭君的仪态万千使满座为她的美而动容惊叹,但与唐公主身份相比,昭君只是汉代宫墙之内的一名宫女而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历代和亲次数的不断增多,唐与少数民族和亲所输送的政治牺牲品公主,比汉代公主的素质,才智和品级要高出许多,其影响力较之汉朝更为深远.通过和亲与军队的武力征伐,唐王朝重新将西域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安西和北庭

19、两大都护府以及安西四镇等机构的设置使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治理在两汉时期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和持久,因而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应当指出,和亲虽然有历史功绩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比如,把和亲视为国亲,规格高,排场大,耗费多给国库带来沉重负担;互市的不平等贸易无异于变相掠夺.那种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乃至多次不断的交易,使得中原财富象被洗窃一样,这种种损失也是唐朝大于汉朝.和亲不可能解决奴隶制与封建王朝的适应关系,也很难影响民族统治者的思维方式和利益至上的本质特性.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封建国家实力的衰落与对和亲的期望值过高而最后导致和亲政策以失败告终,无论汉唐都是如此.这应是一

20、条重要的历史规律.但汉对此的?+-+一+一+-+-+一+-+*+-+一+-+-+*+一+-.+r(上接70页)中央政府的批准;二是地方行政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下级机关,也是地方权力的执行机关;三是地方政府的权限是中央政府的授予,同时中央政府可以根据需要予以扩大或削减.无论两者的关系如何变化,托管人的地位不能动摇.而中央与地方关系动态发展中,和谐发展是其最终目标.王震在遵循以l二三条的基础上,一面着力于74感悟与实践的表现似乎要强于唐朝.这也许是汉后来终止和亲的政策性原因.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亲政策虽然有一定的功效,然而这毕竟存在以权宜之计和利益获取的谋略性政策为主导的内在因素,因而效

21、果难以保障.即使把和亲作为国策的唐代后期也有此弊.和亲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实力,而不在于和亲本身.在外交上和亲只是一个桥梁作用;在军事上不过是一时的缓兵之计.因而和亲的政治目的实际上难以持久,往往是一厢情愿罢了.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取决于内在实力的发展.这也证明,单靠与异族通婚来改变双方外部的关系来维系大国的声誉和彼此的稳定是远远不够的;治理好国家和经营好国家,使自己经济发达而民富国强,拥有强大的国家实力才是最根本的出路,这才是长久之计和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这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历史给予的经世治国的内源性的经验与教训,很有激励价值,弥足珍贵.这也是我们研究古代和亲现象的主要意义所在.参

22、考文献:【1】林斡.突厥史【M.包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l988.【2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3民族史研究(第三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民族史研究(第四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OO3.5+z-崇岳,罗贤佑.试论唐代的和亲政策J1_中央民族学院,1981,(1).【6王桐龄.汉,唐之和亲政策J】.史学年报,1929,(1).7】邝平章.唐代公主和亲考J.史学年报,1935,(2).8刘先照,韦世明.论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J1.中央民族学院,1978,(1).f9】马大正等.新疆史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责任编辑:李书群一+-+-+-+-+-+一+一+-+-+新疆的政治稳定,一面着眼于新疆的社会全面发展,从而为中央与新疆互动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他所采取的政治,经济,3c4L等各%i-面举措,无不是在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并且为以后中央正确处理与地方(新疆)关系提供了经验教训的借鉴和深远的启迪.责任编辑:李书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