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履谦生平大事记.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62324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履谦生平大事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张履谦生平大事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张履谦生平大事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张履谦生平大事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张履谦生平大事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履谦生平大事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履谦生平大事记.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张履谦生平大事记石柏令 原创于 2006年3月7日 15:1 张履谦生平大事记 1873年张履谦生于敖汉旗敖吉乡山湾子村。1892年张履谦结婚,时年19岁。1893年张履谦生长子张廷铸(大排行行一),时年20岁。1902年张履谦在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乡试考中举人,时年29岁。1903年张履谦在京参考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进士未中,时年30岁。1904年张履谦在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考中进士(与沈钧儒同科),时年31岁。1905年张履谦任热河高等审判分厅监督推事,从六品,时年32岁。1907年张履谦从热河调京城刑部地方审判庭刑科第一庭推事,被封为中宪大夫,又封为通议大夫,时年34岁。1908年张履谦从京城调

2、陕西宁陕县任知事,时年35岁。1909年张履谦从宁陕县调陕西府衙任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升正六品,时年36岁。1912年清政府灭亡,张履谦任民国西安高等法院院长(同年夫人去世),时年39岁。1923年张履谦娶刘惠贤为续弦,时年50岁。1926年张履谦被聘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未到任,时年53岁。1928年张履谦生长子张在镐(大排行行二),时年55岁。1930年张履谦生次子张在熔(大排行行三),时年57岁。1935年张履谦生女儿张相如,时年62岁。1946年秋,张履谦病故,时年73岁。 来台五十一年忆述 清朝进士张履谦生平探寻一书全序石柏令 原创于 2006年3月7日 11:23 清朝进士张履谦

3、生平探寻一书全序 张履谦中进士整整100年了。白云苍狗,世事变幻,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人来说,对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来说,100年都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100年了,张履谦的名字已被世人淡忘了,好在家乡人及时地把他载入了史册,收入了典籍,尤其是政协的工作人员历尽艰辛,披阅数载,行程万里,收集整理了他及其家族的历史资料,从历史的迷雾中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传奇式的家族全景式地勾勒出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张履谦和他的族史,因此也感到欣慰。 敖汉旗敖吉乡的山湾子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一百年前,从这里的小山村走出了一介大儒,金榜题名,走进了皇帝的金銮殿,入仕府衙,跻身六品,成为清朝末敖汉的第一人。我们

4、说张履谦能成为赤峰有史以来的两名进士之一,应是张家的殷实为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张家的勤学之风、敬师之德使他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张履谦29岁中举人,31岁中进士,其中的一些具体细节我们不能臆断,但与他勤奋刻苦,不取功名誓不罢休的信念有关,也正是有了这种信念,才使他在神圣的孔庙里有一席之地。 张履谦考中进士后的1905年,被任到热河府衙审判厅监督推事,官至从六品,因为地方豪强潘成渔肉百姓一事,而将张推向风口浪尖。在一个腐朽透顶的社会里,一个清正廉明,善用律典的人维持正常的人生信条,是很难做到的,结果潘成逍遥法外,张履谦却一调再调。然而公道在人心,张履谦是一个满腹经纶且谙知官道的人,此事不仅没有成为

5、他的心理负担,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转而做京城地方审判厅推事,宁陕县知事,后任陕西省首席检察官,并做了中华民国委任的西安高等法院监事,直到53岁告老归乡。 张履谦32岁入仕,到53岁隐退。21年的时间里,我们探究出一个封建社会官员孜孜以求的足迹,也见到了一个民国官员对国法的热忱态度和支持抗日、援助八路军的爱国精神。如果说他31岁前的努力是“厚积”的话,那么这21年的成绩就是“薄发”的结果。 张履谦的21年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一个正直、善良且博学的人在任何一个存在公理、正义与道德的社会里大都会得到好的结果,哪怕这个社会已经走向没落,只要有公理、光明的存在,正义之士就会有容身之所。还有张履谦处

6、事不惊、随遇而安。无论是31岁前的发奋努力,还是后来的致仕,他并不因官职的升迁而欣喜,也不会因一时的变故而懊丧,这只有对人生有大彻大悟、见事能料得开、想得准的人才能做到的,所以才能经得起堂前花开花落,任天上云卷云舒。另一个是淡泊名利。他虽然是个一生都追求功名的人,但不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潘成的雪花白银打不动他为民请命的耿耿之心,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这个炙手可热的官位也未让他眼红,足见他的淡泊名利之心。 见到张履谦照片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深遂的眼神,一眼就能见到他绝顶聪明的气质。正是这样的一个“能吏”,再有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心态,有了故乡灵山秀水50余年的滋养,因此才会有73岁的高寿。 在日寇侵

7、入我国后,张履谦挺身而出,呼吁组成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向张学良表明抗日主张,慷慨支援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为民族解放奔走呐喊,表现了一介儒鸿高尚的爱国情操。张履谦是敖汉人的骄傲,做为后来人,我们要学习他志存高远,勤奋刻苦的求知态度,学习他清正廉洁、恪尽操守的为官态度,学习他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学习他在民族危急之时心系祖国的高尚品格。 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难免打上这个社会的烙印,因而我们也不能对一个封建时代的儒官过于求全,纵观他一生中的作为还是让今人有所感悟并值得学习。 张氏家族是笃学上进的家族,厚道善举的家族,张履谦的父亲张文瓘,在民族矛盾危机时刻,挺身而出,成立“蒙汉联合会”

8、,保一方平安,受到乡民的称赞。 张履谦的堂伯张文璨,又在灾年赈济难民,得到民众的褒奖。 樊氏老太太创办新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堪称重教崇师的女强人。 张钟秀为抗战走进黄埔军校。 张滋大72岁高龄开始编修县志,爬山涉水,日访夜录,为地方留下一部不可多得的志书。 张汝智,北京市人大代表。 张汝成,驾机抗日,后任国民党空军总参谋长,中将军衔。 张钟瑶,86岁高龄呼吁两岸早日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张氏家族,正是有了这些人物,才构成了一个传奇的家庭,也才有了这样一部传奇的家族史。 在十月十一日即将召开的张履谦中进士一百周年的座谈会上,我相信还会见到张氏家族在海内外的许多亲属,我希望大家能把张

9、氏家族的优良家风发扬下去,多出栋梁之才,为中华民族争光,为国家出力,为民族的强盛做出更大贡献! 本书的作者石柏令,做为政协副秘书长,从志书中发现疑问,进而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访问百人,行程万里,以抽茧剥丝的方法,掀开百年层层谜团,还历史以真实,将一个传奇人物,一个传奇的家族,血肉丰满地展现在众人面前,这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研究成果,我们有理由对他的付出予以肯定。 敖汉旗的文史工作只所以能有所成就,正是因为有柏令这样一大批优秀的文史工作者,他们秉承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方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挖掘整理出大批的乡土教材和爱国主义教材,并使之成为统一战线工作的纽带,真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

10、事。特别是在两岸人民积极努力,反对台独,台湾连、宋先后来访大陆,国共两党高层在60年后的今天再次握手的时候,这本书的面世就更显的有特殊的意义。是为序。 2005年9月 漠南人杰出灵地进士归来又读书 读石柏令清末进士有感黄维生改革开放的春风,呼唤着敖汉新一代的人文学者。源远流长的敖汉文化,传承着一个繁荣兴旺的新时期。继石柏令金色的蚌河湾于1994年出版后,刘泽民的青山恋、杨庆发的鹿鸣岭下和张国星的马兰花相继问世,我们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敖汉文坛出现了自建国以来从来不曾有过的百花争茂、百家呈彩的令人欢欣鼓舞的局面。诗歌、散文、小说、史志、社会科学及人文历史著作等具有相当水平的作品如雨后春笋,

11、节节攀升,一个敖汉作家群已初步形成。而2009年石柏令45万字的新作,长篇章回小说清末进士无疑是引起人们瞩目并产生积极反响的一部力作。绵延三百年的大清王国,一个中国封建史上最末代的王朝即将落下他的帷幕,“山雨欲来风满楼”,夕阳西下内外交困的慈禧太后不得不力挽帝国的危机,被迫废科举、兴学校、开矿山、修铁路。就在这历史沧桑巨变的关头,清末进士中的主人公、内蒙古敖汉旗山湾子人张履谦(小说之典型人物为张历谦)成为晚清最后一个恩科进士中国科举史最后一科进士之一,亦可列于有的学者所称呼的“十万进士”中胪列金榜的一位。我最近因讲课需要,查阅了在光绪甲辰恩科榜的三鼎甲之一的探花(第三名)商衍鎏所著清代科举考试

12、述录一书。情不自禁地对当年高中金榜的敖汉人张履谦要格外垂青。也饶有兴致地翻看了清末进士中第十一回金榜题名甲辰进士,宝善学堂承前启后。从小说的精细描写中我得知“自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到1904年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四年,中国国内战火不断,北京贡院已经是一片狼藉,仍然借河南贡院举行考试。”也就是说,当年全国参考的举子都要奔赴河南应试。作者留心时务学林,于科举考试之点名、赞律、行礼等一应繁多礼仪似“如数家珍”,连当年考试之“外重内轻、外轻内重论”、“诸葛亮无申商之习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等等都叙写在案,足见小说可为历史之一面镜子。而张履谦正是入选的全国273名贡士之一,对于塞外漠北几

13、乎难见世面的读书学子而言,确实称得上是凤毛麟角,因为在我国科举制度的1300年中,赤峰地区仅有两名进士,张履谦为之一。一个封建科举末科的进士,手不释卷的是四书五经,口不辍吟的是子曰诗云,心中熟稔的是三故、五典、八索、九君臣等,他会与即将轰然倒台的封建王朝殉葬吗?抑或成为君君臣臣的遗老遗少?石柏令同志以历史的真实理念和时代的全新视角展示了敖汉旗这位封建社会的“杰出人才”在风雨飘摇时代不凡的阅历和心路历程。清末进士用细腻而生动的文笔描写了张履谦此后的人生年谱。恩师举荐热河任职,六品推事初露锋芒,经尚书裕德举荐,张履谦补任热河承德府衙高等审判分庭任监督推事,授主事,六品衔。他心中常念农桑苦,为资助生

14、活无着、贫苦无依的穷人孩子而慷慨解囊,他不染官场恶习,痛恨贪官污吏,上任伊始秉公执法,力排众议而弹劾贪赃枉法、虚报冒领的朱长贵师爷之流,赢得承德百姓一片赞誉之声,他当官敢为民做主,不畏威胁,不受利诱,毅然惩治私设公堂、抢掠民女、横行霸道、鱼肉百姓的刁民恶棍六净喇嘛,小说中作者用明快爽畅的笔墨赞颂了这位“眉毛乌黑如剑”的壮年官员令人敬畏的威严,也着着实实令读者对这位清末进士油然而生敬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履谦因在承德得罪权豪势要也遭官场暗算而被调离,赴陕西宁陕县任知县,在那里,他仍然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百姓口碑甚佳。但是张履谦秉公执政,却不能力挽大清帝国的覆亡。可贵的是张履谦这些

15、接受传统教育的读书人,他们能顺应形势,明白事理,眼界前瞻,公开签名拥护孙中山的共和主张,通电请愿声援“五四运动”,联合西安各界人士援救沈钧儒等“七君子”爱国人士。会见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筹措物资,支援八路军抗日。积极投身民主革命潮流。从张履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气魄和奔流向前的潮涌巨浪。日寇入侵东北沦陷,国恨家仇奋起抗战这一回写到张履谦挥笔疾书,写信让侄儿们弃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信的内容大义凛然,感人肺腑“宗秀、宗澄吾侄:沈阳失,东北陷,扶溥仪,立满洲,国已破,家难安,你们立即投笔从戎,速考黄埔,掌握战技,来日横刀立马,杀鬼子,除汉奸,卫我中华。”纸短情长,爱国之激情火

16、焰直薄云天!一封书信,体现了清末进士的义正辞严,真是耿耿丹心扶社稷,铮铮铁骨护山河,他的侄儿不负所托,成了抗战英雄。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出来的一代代正直知识分子的坦荡胸怀和伟大人格。学八股制艺,通过科举正途培养出来的官员,坚持人间正道,民族大义以其学识和人品彪炳于辉煌史册的人还少吗?唐宋八大家,江州八司马,颜真卿,文天祥,史可法,尽管张履谦的名气还不如这些人,但在我们边漠塞外,涌现出这样一位为抗日大计而奔走呼号的晚清进士,不应当值得大书一笔吗?家乡的人才兼之以杰出的人品,不是家乡的骄傲吗?石柏令同志以一位政协文史学者的责任,以一位中年作家的卓越见识,为这样的值得我们尊敬的桑梓先贤秉笔演义作传

17、,不能不说是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工作。为这样的历史人物写小说,写作素材的搜集应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作者把张履谦这个人物放在以清末辛亥革命到抗战爆发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塑造一颗滚烫的爱国心灵。我们读着小说,不由得会沉浸在那内忧外患年代的深刻思考之中,历史演义小说有其真实性和虚构性两面,小说真实地展现了历史上的道德高尚、智慧出众、心灵纯朴的人,不在于一种特殊的禀赋,而在于博大精深、优秀文化的陶冶,修养,磨砺,而成就一个杰出的人才,人类的目光,不能只锁定个人生活的小圈圈,而是要汇入浩瀚壮丽的历史洪流,从多个角度,多重意义对历史人物深入品味,体察,去掉历史的浮光,把本已模糊的旧日情怀以生动的情节闪烁在不朽

18、的文化扉页上,使之“生于土而反于土”。 张履谦进士生年和神秘传说 信息来源: 中国敖汉网 浏览:1349次 发布时间:2010年7月8日 【字体:大 中 小】 - 赤峰人物敖汉卷记载张履谦为1853年生人,这个记载是有疑问的。因为按这个出生年推算,张履谦生女儿张相如时已是82岁高龄了,这怎能让人不多想,张履谦82岁了还能有生育能力吗?我也同医生咨询过,医生说,一般来讲应是不可能了,可也不排除个别人的个别现象。因为七八十岁有过生育史的虽然很少,但也有过,所以还不能仅仅以此做为依据。那么怎能找到张履谦不是1853年生人的证据呢。后来我查到了张履谦父亲张文瓘出生年的记载,这个记载彻底推翻了张履谦18

19、53年生人的说法。请看1930年编修的建平县志中记载:张文瓘字子玉,是清咸丰初(公元1850)人。这说明1853年张履谦的父亲才3岁,他怎么会有儿子呢?建平县志是张文瓘的堂侄所编纂,编纂时张文瓘去世仅3年,所以建平县志对张文瓘的出生和去世的记载是不会错的。我也曾几次查阅了建平县志的全卷。志书中只有张履谦中举人、进士和官职的记载,而没有他本人的出生等详细记载,因为志书编修的原则是活人不立传,因而对张履谦及高凌云(举人)等一代敖汉名人的记述很少。那么张履谦不是1853年生人,应是哪年生人呢?这个谜团经过后来的调查研究最终得到了答案。我的母亲曾讲张履谦31岁中进士,后面我们将会谈到,张履谦是1904

20、年考中的进士,按此推算张履谦应是1873年生人。还有张履谦的二儿媳马吉敏也讲1946年张履谦去世时是73岁,用这个年龄推算也是1873年生人,因而说张履谦1873年生人应是准确的。此前我对张履谦1853年出生的记载也是有疑问的,但仅凭母亲讲的31岁中进士之说不足为证,后来查到建平县志对张履谦父亲张文瓘出生年的记载就足以说明张履谦绝不会在他的父亲三岁时就有张履谦的,这样通过母亲讲的31岁中进士和张履谦二儿媳马吉敏的说法,张履谦1873年出生是可信的。但在没有得出这个结论之前,我以前撰写的张履谦家族轶事等文中只能采用张履谦为1853年生人的说法,因而在这里向读者做一个交代,通过考证和研究,张履谦出

21、生年应以本文所述的1873年为准。这也是一个经验,也就是说很多历史疑难问题通过不懈的研究和考证,最终总会给人一个满意的答案。下面我们就从张履谦出生来讲一个神秘的传说。张文璨去下查干高勒村创业后,张文瓘一支仍在山湾子生活。由于分居没分家,有下查干高勒每年供给的钱财,山湾子的生活也十分富裕。山湾子由于没有能扩展的土地,没有建新的府宅,当时把建设重点都放到了下查干高勒,所以有了那样宏伟的建筑。因下查干高勒置买了沿川的大量土地,准备将来都迁往下查干高勒生活,这是后话了。1873年春天,杏花开放,万物复苏,张文瓘的妻子李氏和妯娌姐妹们到山湾子老宅后的杏花园游玩,回来后不到半日即生下一个男婴,这是李氏为张

22、家生下的第二个男丁,满月后父亲张文瓘给二子取名为张履谦。这便是后来金榜题名的进士。一代鸿儒的人生轨迹也便有了起点。张履谦从小一直生活在老宅山湾子,他20岁的时候张家的生活已很好了,特别是下查干高勒的家业和地业已很富裕,因为虽两地生活,但没分家,财产共有,所以山湾子也同样有吃有喝,因家中已办了私塾,张履谦和族中的孩子都入校上学,期间张履谦是很用功的。1892年,张履谦19岁时家中为他娶妻,到1893年夫人才为他生了一子,取名张铤铸,之后,妻子再未生育。婚后张履谦继续读塾书,夫人带着儿子与家族人五世同居,其乐融融。这期间张履谦的母亲李氏去世,母亲的去世就把他和一个传说联系起来了,也因为张家出了张履

23、谦这个进士,这个传说才更具有神秘性,也因为这个传说又使张履谦更具有传奇色彩。这个传说我多次听我的母亲讲过,也听过外人讲起。而且这传说流传很广,现在的三四十岁的人还时常提起。就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旗人大财经委的李万方主任还提起这件事,因为传说中张履谦的母亲就是他们李家的姑娘。张文瓘的妻子姓李,家是敖汉旗敖吉乡兴隆沟村人。一年给她的母亲(张履谦的姥姥)迁坟。出了怪事。坟地在兴隆沟村东的山坡上埋了十多年了,可起坟时从“下水罐”(随葬品中装东西的瓦罐)里发现罐中有半下清水,更神奇的是水中竟然有两条活着的小鱼,一时人们争相传看,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坟是在山坡上,附近又没有河,坟埋了十几年了,罐中有水可能

24、是雨水滴存,不可思议的是水中怎么会有鱼呢?风水先生说这是好兆头,让把鱼送到河里放生,讲这鱼要是能长大跳过龙门,今后死者孙辈中就能出举人。将来如死者的儿子先死,李家出举人,如果女儿先死,婆家出举人,也就是说张家出举人,这就给这件怪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当张文瓘的妻子李氏因病后,人们立刻就把这件怪事同张文瓘家联系起来了,说这下张家可要出人头地了。恰好李氏给张文瓘生了二个儿子,其中二子张履谦从小就喜欢读书,家里都说这个孩子将来准能应了风水先生的话,考中文魁,家人也常给张履谦讲这个故事,也许这种说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张履谦,激励他刻苦学习,才有了后来的皇榜高中,正因为张履谦真的中了举人,又进而中进

25、士,这传说就应验了,但不管怎么说,传说因人而神秘,人因传说而神奇。要是从这个传说讲张家就是苍天安排该出进士,有一种宿命论的色彩,不出张履谦也要出张履谦的其他兄弟,其实我觉得这都不是真正原因,应该说张家的敬学气氛加之个人的努力造就了张履谦这个进士。下面这个传说就证实了这一点。敖汉的很多人现在还传讲着张家的另一件故事。2003年台湾的80多岁的王明远先生回大陆探亲,我同政协宋士清主席去看他,他也是金厂沟梁人,在酒桌上他还提起这件事。说是张家办私熟后请来了教书先生,大当家的和所有张家人都十分尊重先生,这位先生到张家后,张家专门给他立小灶,每顿饭菜的标准都高于大院内的任何人,那时张家大院已有200多口

26、人,分上灶、小灶和大灶吃饭,上灶就是给先生开的,小灶是张家当家人和长辈们开的,而小辈人及孩子同长工一起在大灶用餐。所以人们说张家扛活的都是少爷待遇。一次先生和“宝善堂”的大当家人张文璨一起散步,见院外一匹小驴驹在吃草,先生就随口说:“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驴肉好哇,可不知这驴驹香不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文璨什么也没说,主仆两人转了一圈各自回房。没想到中午吃饭时,先生的餐桌上就上了盘驴驹肉,一问才知是张文璨叫杀了给先生尝鲜的,先生十分感慨,张家人对教书先生是太敬重啦,哪想一句话就杀了一头驴。张家这种尊师重教的家风,让很多读书人敬仰。所以这故事也传了这么多年。这位在张府教书的先生即是敖汉旗

27、光绪癸卯年(公元1888年)中举人的高凌云先生,他最后终于教出了张履谦这个进士,进士比举人资格更高,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有一点,张履谦因家境殷实,也才有条件从二十几岁一直读书到五十岁,因为不用为生计而费半点心思,真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条件也促使他静心攻读,终成大气。(敖汉旗政协文史委整理) 日前,箭桥中学2010年“张履谦奖学金”发放仪式在学校阶梯教室举行。5名今年考入大学的学生获得张履谦奖学金。 “张履谦奖学金”是2008年设立的。张履谦是敖汉人,从小立志学习,1904年考中进士,累迁至陕西宁陕县、西安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1946年病逝。张履谦为官清廉,刚正

28、不阿。在西安,曾为八路军办事处捐献大洋若干,并与东北老乡张学良会唔,共举爱国抗日大旗,同商“打回老家去”大计。 张履谦后人,台湾宜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济美先生,在敖汉旗政协文史委的沟通下与箭桥中学达成协议,于2008年设立“张履谦奖学金”。该奖学金旨在奖励那些考入重点大学、品学兼优,而又家庭困难的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连续4年(考上研究生的顺延),每年共计5名学生。 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与台湾宜顺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张履谦奖学金”管理委员会,通过班主任推荐,管委会实地考察,列出提名名单并公示,最后管委会集中各方意见,评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张履谦奖学金”实施以来,效果明显,解决了15名品学兼优而又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读书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