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闭关”政策初探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62434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朝前期“闭关”政策初探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清朝前期“闭关”政策初探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清朝前期“闭关”政策初探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清朝前期“闭关”政策初探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朝前期“闭关”政策初探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朝前期“闭关”政策初探毕业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清朝前期“闭关”政策初探 摘 要:本文通过对闭关政策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表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闭关政策带给中国的各方面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使中国逐渐落后最终沦为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以史为鉴,现代的中国要想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必须要改革开放,放眼未来。关键词:闭关政策;清政府;西方列强;改革开放Iquiring into the Close-door Policy of Qing Dynastys early PeriodRen guixia , ChongWen middle school of Jie ShouAbstract: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

2、on of closed-door policy,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so as to come up, closed-up poling to all aspects of china, 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is to gradually lagged behind those in china and eventually become vulnerable to attack. Therefore, learning from history and modern china in the world

3、to have a foothold,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and opening-up.Key words: closed-door policy Qiny Dynasty western big-powers opening-up闭关政策是指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国内外贸易及隔绝国内与外国交往的政策。清朝前期(公元16441840)的“闭关”政策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原因,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表现也很明显。当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就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析。一、清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在清朝前期近200年的时间里,虽然不是一直持续,但基本上实行闭关政策

4、,特别是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的100多年间,使这一政策发展到了顶点。清政府为什么实行这个政策呢?原因如下: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清朝前期“康乾盛世”比起“汉唐盛世”并不逊色,号称“天朝上国”这样一个农业、手工业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国家,不需要购买外国消费品,也能生存下去。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与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所以统治者为了保持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所构成的经济基础不受冲击,稳定自己的统治而采取闭关政策。第二,为了防御郑成功等反清势力1662年郑成功打跑盘踞在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后

5、,把台湾作为其反清根据地,而且在东南沿海一带活动。清政府认为东南沿海如果开放,就可能加强外国人、海上汉人与抗清组织的联系,助长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反清情绪和活动。所以,清朝入关后的40多年间都十分注重这个问题。从1683年郑成功反清失败以及国内战乱结束,海禁有所松驰。不过商船的出没仍有许多限制,但从此沿海商业日趋发展。168年清政府开始在广州设立海关,经营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与此同时设立“十三行”。外商来华后“行居停十三行”十三行则要为之代办报关、纳税、管理、约束外商活动、转达清政府与外商交涉等。因此,在外交方面,商行是中国政府的代表。从而有力的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到1717年,鉴于当时出

6、海船只多达千余只回来的只不过十五、六只,所以清政府担心人员、船只出海不归,对自己统治不利,康熙帝又颁布禁海令。直到1727年正式废除,但此后清政府对大陆商人出海贸易并不鼓励,并且加以严格限制。如当时规定凡出海到期不回者,不许再回。到乾隆年间还规定在外国三个月不归者,不准再回。第三,是为遏制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当然闭关政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清政府从明代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中汲取教训,为防止西方列强、海盗或商人对东南沿海的侵扰、掠夺、贩卖人口,走私鸦片等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到18世纪,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和商品的急剧增加,需要寻求新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新的原料产地,这种

7、情况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世界的广大地区相互争夺势力范围,海外贸易和殖民地。作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就成为资本主义列强追逐、侵吞、掠夺的主要对象。所以从16世纪初开始西方列强,就不断的对中国进行骚扰、掠夺。尤其是18世纪初,鸦片输入的增多和白银的大量外流,引起清政府忧虑和不安。迫使他们下令关闭除广州外的一切通商口岸,并制订条例限制外商活动。第四,限制国外传教士的活动,隔绝其与民众的联系,从而维护清朝统治最初西方到中国来的主要是商人和传教士,商人是为了巧取豪掠中国的财富,而传教士则通过传教对中国进行文化侵掠,而且他们这些人在中国对于清政府所制定的法令或熟视无睹或故意违反,然后巧设遁词以庇纵

8、罪犯,甚至调动军舰,闯入中国领土进行挑畔,因些,历代统治者都采取禁教的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修建教堂,进行传教。清朝前期100多年间曾多次发生驱赶传教士的活动,不许他们在中国立足。第五、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长期雄踞东方,繁荣强盛,居于世界前列。这段辉煌的历史,使中国的统治者滋长一种大国意识故在清军入关后的百余年间西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比中国已经落伍,但是“康乾盛世” 却掩盖了中国与西方世界越来越大的差距,从而加强了统治者传统的“天朝大国”意识。即使到了江河日下,危机四伏之时,还一味的妄自尊大,盲目骄傲。不愿与这些国家建立近代外交关系。不愿承认也不屑学习西方人的长处。二、清朝前期

9、“闭关”政策的形成及表现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改年号为顺治元年。清初统治者在当时对全国的统治还不巩固,各地还有反清势力。海外有郑成功反清,面对内忧外患,鉴于外商以前对东南沿海的危害,于是清初统治者仿效明前期海禁政策,严令不准沿海居民出海开展对外贸易。“下海船只,除有号票文引、许令出洋外,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贸易、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处枭示,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海船,买与番人图利者,为首处斩,为从发边卫充军。”2为了防范沿海居民和海外郑氏反清势力勾结,又于顺治十八年,强令沿海居民内迁,“官员兵民、不许出界贸易,并在迁移三

10、年内盖房种地,违者该管文武各官俱革职、从重治罪。保甲知情不首者,处绞。守口官兵知情者,以同谋论处斩。不知情者,仍从重治罪。由此可见,清初的禁海闭关是非常严厉的。直到康熙年间,台湾收回,这种政策才有所松动,所以,清初的闭关、禁海政策,持续了大约40年。 1683年,清政府成功收复台湾,平定东南海域,国内平定三番,全国统一国内战乱结束,海禁有所松驰。允许洋商来华贸易,并开放四个港口: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1684年,台湾郑氏彻底收伏。所以海禁大开。此后“康熙二十四年,从疆吏之请,设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粤海关等。”3从而开始了清朝多口贸易时期。1684年,开始在广州设立海关,经营对外贸易和征

11、收关税,与时同时设立十三行,负责为来华商人代办报关、纳税、管理、约束外商活动,转达清政府与外商的交涉等,因此在外交方面是中国政府的代表。乾隆年间,清政府认为“宁波税额较轻、稽查亦未能严密,恐将来赴浙之洋船日众、则宁波又多一洋人市集之所,日久滤生他弊”4 。 同时又考虑到,广东一带地少人多,沿海居民大多依靠贸易而谋生,所以允许可以在广东收泊贸易,不得再去宁波等其他港口。从此,中国的对外贸易又转为广东一口贸易,标志着闭关政策的基本形成。对于出洋贸易的货物品种、数量,清廷也严加限制。凡是粮食、铜铁及铁制品、金、白铅、硝磺、军器等均严禁出口,而后丝和丝织品、茶叶、大黄的出口量也受到限制。乾隆2327年

12、,曾禁止丝和丝织品的出口。茶船曾一度不准出洋。茶叶须运至广州由行商卖给外商。严禁国人造船卖外国,也不准从外国造船带回。到乾隆十三年才从暹罗(泰国的旧称)造船运回5。清政府还限制出洋商民携带的生活必须品和自卫武器。他们所携带的粮食按路程远近计日,每日可带食米各1升,并余米1升,以防风阻。康熙时出洋商船禁止携带炮位军器。后来,为使商船能自卫,允许带武器,但严格限制所带武器的数量。嘉庆七年,又规定按船只大小定携带的炮位的多寡6。内地书藉除运往日本外不准出洋。三、清朝前期闭关政策的影响首先,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的作用。我们就拿对来华外国人的种咱限制来说吧,有不少规定就是为了维护国

13、家主权而作出的。而且这些规定多是被外国人的不法活动逼出来的。这种被动的防范正表明了这些限制的自卫性、正义性。就是只准一口通商,除防民夷杂处滋生事端外,也主要是从国防安全和领土完整考虑的。乾隆帝对关闭宁波只开广州一口的理由解释道:“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舶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而“虎门、黄埔,在此设有官兵,较宁波之可以扬帆直至者,形势亦异。自以仍令赴粤贸易为正。”7鸦片战争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的主要手段,先是输入工业品,后是输入鸦片。限制一口通商,不准外商与中国一般商人直接做生意,禁止外洋私卖洋货及走私入口等规定,对以英国为首

14、的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与鸦片侵略,具有遏制作用。如无这些限制鸦片走私将更加猖獗,外国商品的倾销也会更方便。这可以从在鸦片战争中英国迫使清政府开放五口,取消公行制度中得反证。对来华外国人在军事业上的限制,不准践踏中国司法主权等规定,直接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这些都说明,清政府前期的限制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起到过抵御侵略的作用。其次,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给中国人出洋贸易,造成极大困难,对华商在外国的商业活动也极为不利,客观上,更对刚萌生出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个打击。清政府为防止沿海居民接济台湾郑氏政权,禁海措施严厉。即使后来开海驰禁后,对人民出海的限制也极为严厉。雍正六年规定:“因今洋禁新开,禁约

15、不可不严,以免内地人民贪利飘流之渐。其从前逗留外洋及违禁偷往之人,不准回籍 8。另外,对出洋之人,规定时间往返,逾期不回者,勒令回来,并永不许出去。清朝政府对国人出洋的种种限制,使华商在海外贸易中的竞争力大大削弱。而西方殖民者为取代华商,华侨的地位,在南洋、肆虐排斥,屠杀华人。清政府不仅不支持南洋的华人,反而认为他们不在国内安生度日,咎由自取。甚至它还要求外国将留在彼处逾期未归的华人,押解回国处斩。因此,中国去南洋贸易的商人,极难扩大其经营规模,在国外市场上难以取得应有的地位和积累更多的资本。而在国内,商品贸易则受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而难以壮大,再加上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安居乐业,稳而生存的观点,国

16、内商人也很少有扩大贸易规模为主要目标的商人出现。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更对刚刚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个打击,致使中国近代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再次,这种政策严重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对外交往,更使中国人闭目塞听,昧于世界形势,从而助长了统治者的虚骄,国人的愚昧。中国泱泱大国,自古以来,一直保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从汉朝开始,中国长期与世界保持着联系,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即是证明。中国包罗万象。海外来客熙熙攘攘,唐都长安和洛阳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国际大都市,商业贸易发达,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十分重要。在宋朝的时候,对外联系达到鼎盛,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国外,对其他国家贸易,

17、航海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都使中国保持了近千年的世界强大国家的地位。但是进入明未清初,中国不能放眼世界,却把自己圈在一个小世界里骄傲自满,夜郎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能继续保持与外面世界的联系,造成了中国人从此一落千丈,任人欺凌的“病夫”地位。这都是因为中国实行闭关政策,阻止中国人出去寻求经济发展,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也限制外国商人给中国带来经济发展机会,限制商品和资金的流通,限制中国国内的贸易,航海等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落后。另外一方面,虚骄和愚昧又反过来影响中外交往。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造成不屑于学习外国科学文化的保守风气。使中国在西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不仅安于现

18、状,无视自己的落后,而且自视甚高,以落后为淳朴。因此,中国愈来愈落后。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实行闭关政策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世界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只有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与外界交流,实现各国间全面合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经济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1萧一山请代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833.2 张光灿.论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J.宁夏大学学报:1985(2)3魏源.海国图志筹海总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4清高宗实录:522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19705 万青芝.也谈清代的闭关政策J.黄石师院学报.1983(4)6 汪敬虞.论清代前期禁海闭关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2)7 萧致治、杨卫东.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往事M第213页、215页8 将作舟、陈申如.评明清两朝的“海禁”、“闭关”政策J.历史教学问题.198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