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功与湘军的崛起.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62531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国藩成功与湘军的崛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曾国藩成功与湘军的崛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曾国藩成功与湘军的崛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曾国藩成功与湘军的崛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曾国藩成功与湘军的崛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曾国藩成功与湘军的崛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国藩成功与湘军的崛起.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28岁便考中了进士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持家教子有方(修缮齐家治

2、国平天下)军事思想值得称道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心,士卒无生之气”。选 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成功之道1、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做大事业的基础。修即修身。他的修身功课为诚、敬、静

3、、谨、恒。诚为诚实、诚恳,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敬为敬畏,在内则为心有所畏惧。畏什么呢?畏道畏法畏舆情。在外则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作妄言。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立即立志。就在严格修身的同时,曾氏立下了澄清宇内之志。所谓“澄清宇内”,便是经邦治国、安定天下。这是儒家信徒的最大志向了。储即储备才干。翰林院清闲,给了他读书的好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个好机会,发奋苦读先辈大家之作,如诸子、二十三史及韩、欧、李、杜等人的文集,亦读如兵书、荒政、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

4、知识结构,为办事而储备真才实学。养即培养声望,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提高知名度。他通过做诗文和不断上疏来实现养望目的。曾国藩通过修、立、储、养的努力,在人格、才干、声望三个方面,为日后的绝大事业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才有后来唐鉴的竭力推荐,湖南官场的渴望和三湘士绅的归附。2、抓住机遇,做大做强,让事业蓬勃发展曾国藩则不一样。他一到长沙做团练大臣,便上奏请求在省城建一大团,将湘乡1000人马调进省城,分为三个营,将这三个营派遣到各地镇压匪乱,维持秩序。这个大团虽不是正规军,但它一天到晚练兵打仗,住在营房,实际上已经是军队,湘军便这么出来了。这是做大做强的第一步。与绿营发生冲突后,曾氏干脆跑到衡阳去

5、训练,把团练扩大为十营5000人,又练水师。 3、打脱牙齿和血吞,屡败屡战,赢来最后的胜利。湘军的做大做强,有一个千难万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苦多乐少、败多胜少。从衡阳出师到武汉的打下,这七八个月里,曾氏经历过兵败投水自杀、湘军溃逃四散、湖南军政两界的讥讽、长沙城闭门不纳等等羞辱,直到武汉打下,才一洗满面羞惭。经过一段短暂的胜利,曾氏来到江西后,很快又处于战事胶着状态。从咸丰五年到咸丰十年的五六年里,曾氏在江西、安徽一带的军事行动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不定。这期间,曾氏遭遇到江西官场的排斥、湖南官场的指责、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他再一次投水自杀未遂,又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弄得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

6、从朝廷到地方都不能容的异类,以至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不到50岁,连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面对着这一切,曾氏都忍了。他拿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来安慰、激励自己:“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和血吞牙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不示人以弱,不求人怜恤,一切痛苦自己担当。二是将仇恨吞到肚子里,让它生根发芽,变成复仇的动力。有野史上说:幕僚给朝廷拟奏折说湘军“屡战屡败”。曾氏将“战”“败”两字易了一个位置,变为“屡败屡战”。这一字之易,体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精神气慨:决不屈服,决不退缩,倒下了再爬起来,前人死了,后人再继续。这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精神的最生动的体现

7、,?4、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阻力和障碍,全力以赴于大目标。曾氏为消除人为的障碍和阻力,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一)启用满人做湘军的统帅。为了消除朝廷的怀疑,减少人为设置的障碍,他用满人挂名为湘军首领,将这个满人从一个参将越级提拔为提督。后来打下南京时,论功请赏,他又把满人官文排在第一。(二)尊重友军,尊重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官员,以收协同作战的功效。当时与湘军共同作战的部队,有胡林冀指挥的湖北绿营,袁甲三、张沛指挥的安徽绿营,都兴阿的八旗兵等。曾氏都尽量与他们保持友好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胡林翼,他既是湘军中的重要领导人,又是湖北省绿营的统帅,他本人是靠曾氏发迹的,但曾氏对他特别尊重,胡也因此与曾关系

8、十分融洽,不仅与他随时协商军事部署,源源不断地提供饷银,还为曾氏的复出,为曾氏谋求地方实职一再上奏朝廷。(三)严格要求家人安分守己,以求后院安静,不添乱子不添麻烦。5、交错使用儒法道三家学说,依时而变左右逢源各家都取为我所用。曾氏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即儒、法、道。曾氏精通这三家学说,并适时而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让曾氏获取了成功,更大的意义是有了这一环,曾氏就成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甚至可以说,曾氏本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他给予人的启迪性和昭示性就将不衰不竭,常省常新。6、成功后不居功,谦退自抑,淡化光环,缩小靶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曾氏对这

9、种种人性和社会性,看得透彻,透彻到洞若观火的地步。他多次对家人说,自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人不多。同治三年,终于打下南京,取得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朝廷给予封侯之享的同时,曾氏则在尽力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他主要做了下面五个方面的工作:(1)把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协同作战的友军,自己则做事不多;(2)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3)大量裁减湘军,90%裁掉;(4)大撤厘金局;(5)修复江南试院,收买士人,堵住他们的口。就这样,曾氏及其所代表的湘军集团,较为平安地度过了表面风光内里危机四伏的政治险滩。7、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是统帅的最大要务于“自古平江南之贼,必据上

10、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的分析,曾氏提出,克金陵复苏常,必须得“以上制下之势”,具体地说,先收复长江,南北两岸的安庆、和州、池州、芜湖,将军队一步步逼近金陵,切断太平军与上游的联系,这对于清军来说就叫做“据上游之势”,对于太平军来说,即失去了有利之势。按这个计划,曾氏分三路向下游推进,收复长江两岸的城池,最后将金陵与长江上游的联系完全切断,金陵粮饷的来路基本就没有了。8、识才用才,是领袖成事的第一秘诀。曾氏的成功之道中极重要的一条,还在于他有杰出的识才用才的本事。时人说他善于衡人,尤擅长相士。曾氏用人的原则是德为主,才为辅,先看德行操守,次看学识,再看才具。他对人才广收慎用,因量器使。识别

11、后,将他们一一合理使用。在识与用之间,他还善于培养人材。他的教育之点立足在褒奖,也就是多用奖励,少用苛责,他有两句名言“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在十多年的战争岁月里,曾氏依仗着千万人才成就了大事业,同时,他也通过这些战事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9、慎选替手,使事业后继有人曾氏很重视寻找一个全面的替手,经过多年的培养观察,他最后将李鸿章选为自己的接班人。曾氏与李的关系有几个阶段:结识雕琢磨炼寄予大任视为接班人。事实证明,正是李鸿章将曾氏的事业推向前进。李对曾氏十分推崇,他与人谈话,口口声声称曾为老师,且称他所做的事都是老师所开创的。李鸿章执掌晚清军事、外交大权30年,权倾天下,炙手可热,曾国藩在死

12、后很长时间里一直保持着高大的形象,与李鸿章的地位和推崇是分不开的。 一 束伍练技,讲求兵制 曾国藩认为清军之所以一败再败,毫无抵抗能力,问题主要在其军事制度上:首先,兵权分散,指挥不灵;其次,薪饷过低,训练废弛;再次,官气太重,应战能力不足;调遣方法不当,导致军心涣散,败不相救。正是出于这些认识,曾国藩十分注重湘军的军事制度建设。他效仿明朝戚继光编练戚家军的“束伍练技”成法,为湘军量身定制了一套军事制度。 (一)招募遣撤制度。清军实行的是世兵制,父子相承,世代为业,因而军中老少皆有难以保证军队的质量。湘军则有严格的募勇裁勇制度,所招勇丁还须取具保结,并将其姓名、籍贯、手指印及亲属情况等登记造册

13、,以便查验。如果勇丁征战日久,而力穷气惫,尽显疲态,就必须遣撤旧勇,另行招募,使壁垒一新。 (二)组织体制。组织体制是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兵种构成、营制饷章和领导机构等方面。湘军有陆军、水师和马队三个兵种。其中陆军的营制饷章最著名,影响也最大。它包括一营之制、营官亲兵之制、一哨之制、长夫之制、薪水口粮之制、小口粮及恤赏之制几部分。应该说这种编制比清军更合理。 (三)训练制度。曾国藩认为,“不练之兵断不可用”,因此他对湘军的训练非常重视,切实讲求。他把训练分为训和练两部分,强调“练者其名,训者其实”,训比练更重要。 对于前者,他通过亲自训话等各种形式,在湘军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气氛,要

14、求官兵之间要像父兄、子弟一般亲如一家,上下齐心。对此,近代著名军事家蔡锷非常赞赏,他认为“军人以军营为第二家庭”,曾国藩“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于后者,曾国藩则有具体的制度规定,所以湘军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四)后勤制度。与清军由国家办后勤不同,湘军必须自筹粮饷,自办后勤,因而曾国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 以上不难看出,湘军兵制是曾国藩针对清军兵制的缺陷、湘军作为勇营的特性以及与太平军作战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实用性、针对性很强,而且也比较完备、合乎时宜,所以它能够使湘军在内战中越战越勇,以偏师最终成为劲旅。 三、 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除了战略合宜外,湘军领导层根据

15、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战术。 (一)临事不惧,好谋而成。这是曾国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曾国藩一生不仅谨慎行事,而且善于探究事物的规律,他说:“用兵以审势为第一要义”而审势“第一先贵审力,审力知己知彼的切实功夫。”这里强调的“切实工夫”就是整个部队的综合素质,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交战双方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将士又是决定部队综合素质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最终扑灭了太平天国的燎原之火,维护了风雨飘摇的清廷统治。 (二)以歼敌为上。针对太平军兵力占优又能攻善守的特点,湘军领导层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不攻坚,不念战,以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为目标。 湘军领导层不仅战术打法多种多样,而且他们的应变能力也很强,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战术。因为他们的战术素养较高,用兵又不拘成法,善于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不断改进作战方法,因而他们能够在战场上逐步确定优势,最终取得胜利。 四曾国藩对其幕僚的敬重和爱戴,纷纷尊之为师,而且也吸引了大量士人的投效,归之者如流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