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关于洪秀全族谱.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62541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关于洪秀全族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关于洪秀全族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关于洪秀全族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关于洪秀全族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关于洪秀全族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关于洪秀全族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关于洪秀全族谱.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洪秀全族谱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之姓洪,今日已为妇孺皆知之事,但在几10年前却是1椿疑案。清朝的1些官书和私人记载有称洪秀全又姓朱者,有称洪秀全本姓郑而后冒姓洪者,直至310年代仍有学者认为秀全之本姓郑为毫无疑义。他们认为秀全之所以改姓洪,是为了同会党联系之需要,是为了符合于“复明”的宗旨。1936年简又文发表游洪秀全故乡所得到的太平天国新史料,1937年罗香林发表太平天国洪天王家世考,他们根据所见的洪秀全族谱介绍了洪秀全家族和世系的1些情况,改姓之说不攻自破,洪秀全本姓洪乃成铁案。此后,对洪秀全身世的研究,简、罗所介绍的材料乃成为重要的依据之1。 1979年,我因花县洪秀全故居纪念馆馆长欧

2、阳国同志的帮助,得到了他们馆藏的洪秀全族谱的抄本。这本族谱(以下称“馆本”)封面题“万代宗枝应元祖遗存民国3106年岁次丁亥季冬立记”。应元祖,查谱内世系,系指纬房107世洪应元,是洪秀全的族侄辈,生于同治元年(1862),终于民国3103年(1944)。简又文、罗香林见到的洪氏族谱也是抄本。简又文所见的是洪族父老“俊叔公”所藏。“馆本”中纬房109世辉利,注明系亚俊之子,疑“俊叔公”即亚俊。罗香林所见系“洪族长老洪师带”所藏,据他说是同治年间增本。查“馆本”世系,师带是经房107世官元之子。亚俊、师带都是洪秀全的侄孙辈。查对简又文、罗香林对他们所见族谱的介绍内容和文字,与“馆本”颇有异同之处

3、,可见并非同1抄本。1980年7月,我同英国学者柯文南博士1起访问官禄村,得知当年简、罗所见的抄本,今已失存。这就使今天馆藏的族谱更觉珍贵了。 关于花县洪氏及其族谱,还有1段传奇性的经历。抗日战争前,有1名叫矢野兴的日本官员,自称是洪秀全流落在海外的后裔,到官禄村祭祖。1939年,官禄村遭到日本侵略军的骚扰,洪氏宗祠受到破坏。这时有1名叫矢崎的日本军官从广州到官禄村,说是奉命来访问洪氏后人,宣布不准骚扰洪秀全的家乡,付给了修复洪氏宗祠的费用,同时也取走了洪氏族谱。以后虽然归还,但人们认为,交还的已不是原谱而是复制品了。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晋治先生基本上证实了这件令人感兴趣的故事。他在1980

4、年7月6日来信说,“我的老师增井经夫教授在410年代曾得见洪氏宗谱原本(1日本人在抗日战争中从花县得来的)而抄录了全文。”他复印了增井先生的抄本,承他的好意,寄赠给我1份。后来他又进1步谈到这本族谱的情况。因其有关史料,现在转录于下: “增井先生抄本的封面是万派朝宗,没有写年份。增井先生在1943年左右从1个日本人那里借览万派朝宗。那人告诉增井先生:我在花具得到万派朝宗。我想此人可能就是矢崎或矢野兴。此外,已故的东京大学和田清教授在1943年做过题为关于洪秀全族谱的讲演。和田先生说,他从南方军总司令官那里得到洪秀全家谱的抄本,这个抄本的封面是万派朝宗。我想,此人的万派朝宗同和田先生所见的万派朝

5、宗大概是同1件资料。” 小岛先生正在寻找原本,但迄今还未发现。我们希望将来总还有发现之日。不过,增井经夫教授既已就原本作了抄录,作为1种史料,它总算很幸运地保存下来了。 增井经夫先生的抄本(以下称“增本”)封面字句与“馆本”不同;在内容方面,也是详略互异,可见两本并非同出1源。总的来说,“增本”较详较胜于“馆本”;对“馆本”的脱漏、错简,也可以有所订正(如“馆本”所录宋乾道4年洪遵所写的增文安公序,有10几行叙元末洪族迁移情况,经校勘“增本”,知系清康熙5年洪敬登所撰原谱序错简搀入,“馆本”的原谱序则缺此段。又如“馆本”的洪氏世系源流,在10世祖秋公(晋太康年间)之后,复有9世祖炳公、10世祖

6、彦暹公(均北宋),经校勘“增本”,知“10世祖秋公”后脱漏101世至“2109世祖古雅公”,其后又脱漏“江西饶州府乐平县岩前派世系”1世祖玉公至8世祖士良公。)。但“馆本”除在40年代后增补的内容外,其他也有“增本”所无的记载,对历史研究者来说,也有稍胜于“增本”之处。将这两本族谱以及简又文、罗香林对他们所见族谱的介绍结合起来,我们对洪秀全的家世家庭,可以有较多1些的了解。 “增本”开篇有1篇洪氏议修宗谱叙,这是罗香林曾予介绍而为“馆本”所不载的。叙的作者洪轩,字歧西,写于嘉庆102年(1807)。叙说:“以我嘉应洪氏之谱言之,其谱创于康熙丁未6年,修于乾隆丙辰元年,迄今710余年,族欲修者屡

7、矣。余揭家谱核之,阙略居多。及回家园,恭邀族老,酌条规,举首事,商议修之。”罗香林认为,这就是花县洪氏族谱的缘起,花县洪氏族谱就是洪轩所创修。但细读其文字,并未有1字涉及洪氏有1支自嘉应州迁至花县;而且,无论“馆本”还是“增本”的花县洪氏世系人名中,均未见洪轩洪歧西之名,也未见叙中提到的他的族弟“名英”之名。故罗香林的看法,实是误解,洪轩所修的仍是嘉应州洪氏之谱。但这篇叙说到了嘉应洪氏几次修谱的简要情况,说到了洪轩因“劝捐宗祠两至江右”、“丙寅初冬偕族弟名英抵宜黄峡石拜访宗老,展忠宣父子绘像瞻之”,这些情况仍是谱牒学方面的有用材料。 洪秀全是客家人。族谱中记有洪氏历代世系情况,可以使我们了解洪

8、氏1族自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的移动踪迹。洪族的远祖,据说肇始于共工氏,至唐末而有1支因避乱而迁至江西饶州。这种过远的追溯,大抵出于附会,无甚意义。洪仁叙述的太平天国起义记追叙他们的远祖到宋朝的洪皓父子,今谱中有洪皓之子洪适、洪迈、洪遵为前谱所写的几篇序,又鉴于前面提到的洪轩所写的叙中所说的情况,洪皓父子为洪秀全1族之远祖似不无影响。洪适的孙子洪璞在南宋绍兴年间为进士,授福建泉州晋江尉,在那里落户。大约10世以后,福建的洪族有1支自宁化石壁迁往广东潮州海阳(谱中编次世系说:“移自宁化石壁。或自泉州移汀州自汀州移潮州,亦未可定。”案宁化县属汀州府。)。又4世,有念9郎者复移居广东程乡县,即后来

9、的嘉应州,今之梅县。念9郎迁居嘉应州的年代,谱中1说在明永乐年间,1说在明景泰帝时。大抵这时的嘉应州还是土旷人稀的地区,“民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光绪嘉应州志卷3102引石窟1徵云:“邑无北宋以前土著。或疑当日草莱未辟,今邑中旧族南宋来者亦复寥寥,当是北宋前甫启榛而南宋后叠遭兵燹,土著逃亡,仅存12,而遗黎凋翅,转徙他乡。历元而明,中原衣冠世族始稍稍迁至。杨诚齐入程乡界诗:长乐昏岚着地凝,程乡毒雾喷人腥,吾诗不是南征集,只合标题作瘴经。大有深林密箐景状。”又引谈梅云:文天祥兵败后,嘉应州“所余遗孑只杨、古、卜3姓,地为之墟。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

10、宁化石壁乡人。”)。客家人民南移对南方的开发有很大作用。但在封建社会,经济的开发又往往与人口逐渐稠密相联。到了清朝前期,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和生产力的低下,1方面是经济得到开发,另1方面却是人口渐多,贫苦者衣食难继,劳动者只好继续迁移(关于这种情况,清乾隆年间由嘉应州迁往广西桂平紫荆山的曾家的族谱有1段具体的描述:“梅西公生于广东嘉应州摺洋梅子墩,见桑梓里人稠,贫苦者衣食难继,壮岁之时偕妣揭(及)家子妇徙湖广衡州府县7都山,居5载,谢妣终焉,晚子没焉,长媳李氏死焉,丧去3人:公凄凉落寞之甚,携子复回家摺洋梅子墩。居2载,又携2子来西,3子寄著公家养,来至浔郡,囊无分文,东奔西驰,劳碌无家。后

11、至宣市生理年余,寻到紫荆山之3江开铺,生理顺利,遂造屋宇家焉。”见桂平紫荆山大冲曾氏族谱曾梅西公家传迁西源流序。)。念9郎的第101世后人洪3乃又由嘉应州迁到花县官禄村。 洪3是洪秀全父亲的高祖。他始迁到花县的具体年份未据载明,但谱中说3长子英经生于康熙甲子2103年(1684),估计迁移时间应在此前后。大抵始迁时同嘉应州老家还保持着不少联系,3本人葬于花县大水边芙蓉,其妻温氏却还是葬在嘉应州石坑堡老家,长子英经也仍葬在嘉应州,直到道光2107年才由其曾孙迁葬花县。 洪3迁居官禄时,正值花县建县之始。据当时广东的地方大吏说:“广东花山1带地方,绵亘5百余里,历代以来,向为藏奸之薮。自逆藩尚之信

12、僭窃以后,擅立王庄名色,分布党徒,占据田土。因有本地奸民凭依而附和之,聚为盗贼,劫掠公然,莫敢过问。当逆藩伏法时,几至交结为乱。”(光绪重刊康熙花县志卷4,艺文,巡抚都御史李请立县治疏。)清廷平乱以后,乃于康熙2105年(1686)分南海、番禺2县境始建花县,广1百2109里,袤1百01里,而才5千2百2102户。康熙花县志载知县王敏劝谋生说:“花邑新立,东西割南、番之1隅,荒陬僻壤。然土之旷者可耕,水之宽者可鱼,山之高者可以养竹树种茶梓,而下者可以艺桑麻培果蔬,即旱壤亦可以树菽粟植棉豆也。”(卷4,艺文续。)当时花县土旷人稀而宜农如此,洪3从艰于谋生的嘉应州向这里移动是很自然的事。 洪3始迁

13、到花县官禄村后,5传而至洪秀全1辈。长久以来有1种说法:洪秀全的先人初居于福源水,秀全出生后才迁到官禄。这种说法,似最初见于简又文的游记:“据父老言,秀全本不是在官禄出世的,其父祖先居于芙蓉嶂附近之福源水(俗称屋檐水)山谷中,秀全在此出生后,全家始迁于官禄云”(游洪秀全故乡所得到的太平天国新史料。又、洪秀全题洪英纶夫妇画像诗序说,洪英纶系由嘉应州石坑迁居花县福源水。这幅画像和诗及序的真实性还有待证明。)。此后有关洪秀全的传记和其他论著,都沿此说,甚至以为花县洪族老家在福源水,洪秀全出生后才迁到官禄。但我们细考洪氏族谱,此说是颇可存疑的。 花县洪族是始迁官禄还是始迁福源水?据族谱记载,洪31开始

14、就迁到官禄。“馆本”明确记着“始祖由嘉应州迁居到花邑官禄村”,3名下又注“公建立1祠在官禄。谱中录有宗祠的1副对联: “由嘉应从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籍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复敦煌之遗风。”(杨梅,指嘉应州杨梅圳,为洪族聚居地之1。敦煌,指洪族始祖所居地。花峰,即花山,花县由此得名。) 据罗香林所见,官禄洪氏宗祠壁间还有昔年对联: “由嘉应居石坑,尊祖敬宗,长念馨香俎豆;迁花峰住官禄,光前裕后,宏开礼乐冠裳。”(见太平天国洪天王家世考。石坑,指嘉应州石坑堡,洪3原居地。) 所有这些记录,都1致明确地表明花县洪族1开始就迁住到官禄,丝毫没有先迁福源水后住官禄的影响

15、。 官禄在花县中西部,3面平原,仅村北3里有小山,极宜移民垦殖。此村全系客家户。据花县同志说,这里原无村落,最初只有两家棺材铺。康熙年间建县之始,县志中还没有提到官禄的村名,它之发展成为1个村聚,应是客家移民开发的结果。福源水,即屋檐水,在县北花山丛中,建县前夕,为“盗匪”盘踞之地。据康熙花县志记载: “车头墩、曹洞、沙帽岭、屋檐水等处率皆万山重叠,路径险僻,自古至今,积贼难除。”(光绪重刊康熙花县志卷4,艺文,巡抚都御史李请立县治疏。) 康熙2101年平定后,清政府还调兵“分驻平岭、高浦、石林、麻冈、石甲、蕉坑、正迳、黄竹湖、官田、大木根、车头墩、屋檐水、西坑、麻岭埔等处防守”(康熙花县志卷

16、2,兵防。)。建县后,地方渐渐安定,山丛中的原有居民才能陆续归来耕种。康熙花县志录有1篇游山中胜景的游记,写于康熙510年左右,提到了当时山中的1点社会情况,说: “前为峒田,男妇耕自若,见使君至,皆不避,曰:吾侪小人,耕於斯有年矣。向为萑符数,建邑2105年,今始幸安堵,得耕获自适。”(方正玉游盘古峒记,见康熙花县志卷4,艺文续。) 福源水和花山丛中的这些地理、社会情况,对于研究在嘉应州艰于谋生的洪3是否1开始就会到福源水去定居,是可供参考的。 洪3固然始迁到官禄,是否洪秀全的父或祖却从官禄移居福源水,秀全出生后才又迁回官禄呢?族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馆本”,尤其是“增本”,对洪3后

17、人的迁移情况有较详细的记载。现录其主要者如下: 洪3长子英经1房 英经之子琏儒名下,注“建立祠堂菱角塘村”。 玢儒名下,注“住周陇庄1屋”。 儒名下,注“住嘉应州石坑杨梅圳”。 璇儒名下,注“住官禄村塘面”。 玢儒长子道深名下,注“原居石坑高排上”。 次子道渊名下,注“移居陕西”。 琏儒长子国仁名下,注“原居嘉应州李坑堡大石神”。 次子国义名下,注同上。 4子国柱名下,注“未知往何处”。 洪3次子英纶1房(即洪秀全1房) 英纶长孙国汉(即洪秀全之伯祖)名下,注“移居福源水”。 英纶曾孙梧扬(国清之次子)名下,注“移居清远吊简”。 英纶曾孙枝扬(国清之3子)名下,注“移居清远吊简”。 英纶曾孙义

18、扬(国清之4子)名下,注“移居花城正迳村”。 洪3幼子英纬1房 英纬玄孙仁璋名下,注“上南京江南省湖州府8字桥大桑树脚下”。 以上摘录说明,族谱对各支子孙的迁移情况,均有较详的注明。福源水确有洪族迁往的人,但谱上记的是洪秀全祖父国游之胞兄国汉,并非洪秀全的父、祖;至于洪秀全之父祖、曾祖名下,却没有任何移居的记载。这是否可以作为对洪秀全祖居在福源水之说提出疑问的1种根据呢? 洪秀全是洪3次子英纶的玄孙,属纶房106世。其父“105世镜扬,国游次子。公正才能,众村公举堡尊,兼理尝事。处办乡党,甚公无私。”族谱各本所记均同。旧时称祭田所入为蒸尝,兼理尝事,即兼管祭田之事。镜扬“妣王氏李氏”,“馆本”

19、、“增本”均于王氏下写“生3子:仁发、仁达、仁坤”。仁坤即秀全。罗香林所见本并有“侧室李,未生育”之句。李秀成自述说,洪秀全兄弟“同父各母”,“长次兄是其前母所生,洪秀全是后母所生。”罗尔纲同志以为李秀成的话系根据天王的诏书,应以李的自述为是(见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但诏书今未见,族谱记述家族情况应较确实,而且各抄本均同,似乎应予重视。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幼天王亲笔供词:“老天王的父亲名叫洪镜扬,有个细亚妈,在南京未出。”(肖1山清代通史引录)“细亚妈”应是对洪镜扬侧室的称呼,她如果是洪秀全的生母,似不当如此称谓。 关于洪秀全本人,简又文发表的洪氏族谱的片断照片写着:“106世仁坤,镜

20、扬公3子,号秀全,配赖氏,天贵。”“增本”相同,而“馆本”则字句略异:“106世仁坤,镜扬3子,为天王,生于102月初10日,终于甲子年4月廿7日。妣赖氏,生1子天贵,幼主,生于10月初9日”。并增补有以下1段: “天王名火秀,字仁坤,号秀全。始初在广西金田起义,到各处地方传讲演说太平天子到,题醒世间人。后来得到杨秀清大富翁愿出粮草,介时精兵粮足,同打江山,打到南京为京都,国号太平天国,做到108年太平盛世,开科取士。后来天王得病沉重,甲子年4月廿7日归世去矣。后来交与仁发兄主持。东王杨秀清见天王死矣,起了不良之心,即时反奸,自己想做 王帝。朝中极多事发生,幼主无力管理,江山失败,6月106日

21、南京失破,幼主出城,隐姓埋名,未知落在何方。查悉未明,不知详细事情矣。” 这应是入民国后族人所写。从这里可以看出,几10年以后的当地洪氏后人对洪秀全的政治活动和太平天国所知极少,所据的传闻多有错误。这段话之所以还值得介绍,是因为这种情况对我们就太平天国历史进行调查时提供了1个有益的告诫。 洪仁属于洪3幼子英纬1房,系纬房106世,洪名扬第5子,名谦益,号吉甫,生于道光壬午年(1822)正月廿9日戍时。妣胡、张氏,生3子:葵秀、蓉秀、兰秀。各本所记相同,“增本”、罗香林所见本且注明胡氏早卒。但据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洪仁被俘后在南昌府的供词:“兄弟4人,长次均故。3兄仁琅,小的第4。”稍有不同。仁

22、琅,在谱中居第4。又供称:“娶妻张氏,生有3子:长子桂元,年104;次子兰元,年9岁;3次(子)芝元,去年生的。”此供为清吏所录,字句容有错误,“桂”应即是“葵”。据简又文太平天国洪氏遗裔访问记,葵秀即葵元,太平天国失败,逃回广东某村为佣,后因清吏侦缉,逃亡美洲(见太平天国杂记。近见卡尔史密斯的关于太平天国领导人的亲友1文,据引用的巴色会教会档案,洪葵元系于1878年自香港探家属移居当时的英属圭亚那。)。此事在“增本”和简又文、罗香林所介绍的谱中均未见记录,而“馆本”有“纬房107世葵元,仁之子,出外洋”之语,疑据简又文的访问记而增补。“增本”记纶房105世梧扬、枝扬、光扬、辛扬、9扬(均国清

23、之子)等等俱移居清远吊简。洪秀全、冯云山曾去清远传教和洪仁在清远教书塾多年,或与此不无关系。 族谱中1些人的名下有值得注意的附注。经房105世槐杨名下注“卒于咸丰2年,世乱失去”,106世仁冈、仁杞、仁侥、仁德名下均注“咸丰2年世乱失去,未详”。纬房106世仁琳,名下注“咸丰乙卯年被害终”;106世仁术,注“咸丰甲寅年被害终”(“馆本”误为甲午年)。关于洪氏族人世乱失去或被害的事实,现在未能详考。太平天国起事后,清朝反动官吏曾大肆迫害洪、冯家属并挖掘洪、冯祖坟、祖山。据丁守存从军日记:咸丰元年10月103日接广东咨文,“称花县牟令挖掘洪秀全、冯云山祖坟,并执冯云山家属,洪秀全之父洪国游(按国游

24、为秀全之祖父),冯云山之子冯应戊、冯应癸。”(见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又据英国档案馆所藏广东省衙门档案,“洪秀全有祖山在花县清远之界石角里鸡含坑胡姓客家村左右,宜密谕花县行查令人速速发掘。”太平天国起义记除了记载咸丰元年清吏到洪秀全本乡捕人、掘坟外,还记载咸丰2年洪秀全派人回广东招集族人去永安,在谷岭起事中颇有伤亡。起义记统计洪氏族人在事前事后遇难者共约410人,被充军至远方者约710人。谱中注明于咸丰2年失去的人,大概就是其中的1小部分。咸丰4年5月,陈开、李文茂等起义于广东。6月,甘先攻占花县,101月为清军收复,102月起义军又占花县,5年2月再被清军收复。多次拉锯战,清朝反动派曾大肆

25、滥杀。洪仁琳、仁术于咸丰4、5年被害,可能与此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据族谱,洪仁琳是洪仁的胞兄,行3,而前述洪仁在南昌府的供词却不提仁琳,把老4仁琅列为3兄,这似乎不是无意的忽略。 族谱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是1种陈旧的东西。但对于历史研究者,它又往往包含着某些有用的材料。有的学者早年曾根据族谱而研究内地移民史,就是1证。就太平天国史来说,花县洪秀全族谱、广西紫荆山曾家族谱等,都可以帮助理解1些问题。可惜的是,这类族谱我们保存、收集得太少,散失、破坏得太多了。 后记:最近,日本白川知多先生告知,在日本,除万派朝宗外,还有广东潮阳洪氏族谱和安徽桐城“洪氏宗谱”。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机会见到这两种资料。 (资料来源:学术论坛1981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