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马王堆T型帛画中的浪漫主义情调.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62679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4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马王堆T型帛画中的浪漫主义情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马王堆T型帛画中的浪漫主义情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马王堆T型帛画中的浪漫主义情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马王堆T型帛画中的浪漫主义情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马王堆T型帛画中的浪漫主义情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马王堆T型帛画中的浪漫主义情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马王堆T型帛画中的浪漫主义情调.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论汉代美术(马王堆T型帛画中的浪漫主义情调) 姓 名 年级班级 09-10班 专 业 艺术设计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二零一零 年 六 月目 录中文摘要(04)英文摘要(06)1. 概述画像艺术1.1历史背景 (08 )1.2分布区域 (09)1.3题材内容 (11)1.4发展概述 (14)1.5雕刻技法 (15)1.6艺术风格 (18)1.7分期与作者 (19)2. 河南地区的画像艺术2.1南阳地区的画像石 (26)2.2画像砖 (28)3. 四川地区画像艺术3.1画像砖 (29)3.1画像石 (32)4.山东地区的画像艺术4.1概述山东地区画像艺术(34)4.2山东地

2、区画像艺术的历史价值(35)结语 (37)参考文献 (49)后记(40)声明(41)摘要画像石、画像砖因其内容庞杂,记录丰富,而被许多学者视为一部先秦文化和汉代社会的图像的百科全书。 从中国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汉代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座高峰。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楚汉浪漫主义传统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图像表现在取材、技法和主旨意蕴三个不同的层面。同时,从汉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画像石、

3、画像砖的产生和表现有着它深厚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和民族文化的底蕴。尤其在繁荣稳定、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出来的文化意绪,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绘画,并加以正确的继承、引导和发扬,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画像石,画像砖,社会根源,文化意绪ABSTRACT(3号黑体)The portrait stone, the brick relief are numerous and disorderly because of its content, the record is rich, but regards as by many scholars a pre-Qin

4、culture and the Han Dynasty societys image encyclopedia. looked from the Chinese art historys angle that the Han Dynasty art was China an ancient art peak. Although in system aspects and so on politics, economy, law, “the Chinese receives the Qin system”, the Liu Chinese dynasty has basically carrie

5、d on the Qin system. But in the literary arts domain, the Chinese actually still maintained south the Chu former home grounds local true colors. The Chu Chinese romanticism tradition is after the pre-Qin rational spirit, and China which complements one another with it ancient times another great art

6、istic tradition.Paints a portrait in the stone in the Han Dynasty, the brick relief, the image displays in the selection, the technique and the primary intention implication three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 plan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Han Dynasty politics, the econom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ea

7、ch aspect inspects, we may discover that the portrait stone, the brick relief produc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have its deep time background, the social root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inside story. Especially in prosperous stable, advocat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today, how did we understand t

8、hat the Han Dynasty paints a portrait the cultural intention which the stone, the brick relief display, knows the drawing regarding us, and performs correct to inherit, to guide and develops, has th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Stone, Brick and social causes, cultural sense on一. 概述画像艺

9、术要认识汉代雕塑形势之盛,内容之富,形式之多样,及其特别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不能不对当时的浮雕艺术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些浮雕大量地出现在各种工艺品上和建筑物的许多部位间。其形式包括高肉雕、薄肉雕、阴阳平带。阴阳线刻以及几种方式集于一体的手法。其内容与绘画同样广泛。关于工艺品的铜镜、铜鼓、陶壶、陶樽、奁、炉等等。上面的浮雕装饰纹样是那些施于祠堂、墓圹以及碑阙之上的浮雕遗迹。即我们通常称之为“画像石“和“画像砖”的东西。这种艺术是自商代以来就有的形式,只是到了此时才显得特别繁荣兴盛与具有时代意义而已。1.1 历史背景汉代绘画不仅大量施于宫室屋宇,亦大量施于陵寝墓室、享堂石阙。汉代习俗事死如生,以厚葬

10、为德,薄殓为鄙,而且借孝悌的声誉,还可以博取功名。这就是使得装饰坟墓,为死者表彰功德的绘画活动(包括绘制被认为能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帛画“非衣”),其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东汉赵岐甚至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坟墓准备壁画,“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后汉书赵岐传)。与此可相印证的是迄今已出土的许多汉代墓室壁画、帛画以及大量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等现存绘画实物。汉代神仙观念在帛画、画像砖和画像石中有许多反映,这和当时社会盛行谶纬迷信羽化升仙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中国从秦朝建立经西汉,至东汉灭亡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在战国绘画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社会的日

11、益巩固和上升,社会经济趋于繁荣和发展,而展现出新的面貌,更加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它将战国时期地域不同的绘画风格融合起来,形成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由于社会风俗习惯的改变,战国时期在绘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从遗存物看)青铜器、漆器上的装饰性绘画,让位于纯绘画的宫殿壁画、地上建筑壁画、墓室壁画及与此相关的画像石、画像砖等。作为用于丧葬的丝织帛画继续流行,漆器上的绘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对外交流中,不断吸收域外艺术的新因素。因此,秦汉绘画在题材内 容和表现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较战国绘画有了巨大的丰富、提高和拓展,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繁荣景象,为以后绘画艺术的发

12、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1.2 画像石画像砖的分布区域: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是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艺术遗产的一部分,全国各地出土甚多.其中山东、河南、四川画像石画像砖成就最高,个性也最为鲜明.山东画像内涵深厚;南阳画像奇诡浪漫;四川画像则轻松灵动.认真研究、学习、借鉴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当今社会显得格外重要.这种艺术的遗物散见于我国广大地区,凡举山东、河南、四川、江苏、陕西、山西、河北、安徽、湖北等地区均有大量发现。其中以河南、山东、四川为最多。其原因是因为河南洛阳为帝京,南阳为帝乡,也是工商业发达地区,山东则多为诸侯王封国,四川为工商业繁荣区。这些地区由于政治、

13、经济上的优势,又有大贵族、大商人地主之奢侈与崇死厚葬的社会风气,于是大量的画像石、画像砖应运而生,其数目何止千万计。1.3 画像石的内容画像石、画像砖因其内容庞杂,记录丰富,而被许多学者视为一部先秦文化和汉代社会的图像的百科全书。其中比较常见的题材 大体可分为五种内容: 一、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砖。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如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细致地刻画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况。画面上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枧,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是研究古代盐业史最难得的实

14、物资料。 二、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如车骑出巡图、丸剑起舞图等。画像砖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如桓宽在盐铁论刺权中所说:“贵人之家,云行于涂,毂击于道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妇女披罗纨,婢妾口希宁。子孙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这类画传砖所表现的内容,与文献记载相符合。 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砖。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当时的杂技表演场面:“临迥望之广场,陈角觚之妙戏。鸟获扛鼎,都卢缘穜,衔狭燕濯,胸突钴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绳上而相逢”。这些,在画像砖上都可以找到印证。又如“讲学授经图”,生动地塑造了博士

15、、都讲和学生上课时的情景,汉代的教育,于此可得其梗概。 四、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砖。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 五、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的画像砖,诸如伏羲、女娲、日月、仙人六搏等。 1.4 发展概述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其中比较常见的题材大致可划分为三类:一类与墓主有

16、关的各种活动,包括表现墓主庄园各类经济活动的农耕、放牧、狩猎、纺织等;还有与墓主人经历或身份有关的题材,如车马出行、随从属吏、谒见、幕府等;以及有关墓主生活的内容,如燕居、庖厨、宴饮和乐舞百戏等。另外两类,一类是宣扬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主要为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和古代圣贤;另一类是神话故事,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四神、奇禽异兽等,还有被天人合一思想和谶纬之术认定为吉祥的事物,如神鼎、祥云等;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辰和云气也多有表现。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常用的雕刻技法有:阴线刻、凹面雕(主要图像轮廓内凹,细部用阴线表示)、凸平面雕或减地平面阴线

17、刻(保留主要图像轮廓以内部分不动,将其余部分减地,细部再用阴线处理)、浮雕(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图1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刻画或模印着画像纹饰的砖,根据现有出土资料,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

18、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其间,朝代更迭,人事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与画像石类似。其制作工艺是将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制成砖坯,待半干后去掉木模,用刻有图案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像和图案,大型图案用几个印模多次印压,部分图像用利器刻

19、划而成。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两种。一般认为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产品数量、制作水平都特别突出。这个时期的画像砖艺术盛行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砖上的画像均模印而成,原来施彩绘,但出土时多已剥落。 1.5 雕刻技法画像石的雕刻技法部分地促成图像存其大貌、拙胜于工的特点。综合地看,主要有阴线刻、 平面浅浮雕、弧面浅浮雕、平面凹雕、高浮雕、透雕、阳线刻等。最普遍的是平面浅浮雕加阴线刻,即在平整的石面上刻去形象轮廓之外的部分,

20、使形象呈浅浮雕状,然后用阴线刻出轮廓内的细部。以此为基本方法,有的用线绘加彩代替阴线刻,如陕北画像石;有的在背景刻出规则的线纹,如部分南阳画像石。阴线刻在早期较简单,到晚期和沂南画像石中熟练细腻,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线刻风格的雏型;高浮雕与透雕只用于少数作品。有的画像石局部敷染色彩,目的是强调某形象的功能。石料处理的光洁度、雕刻的精细度之异,也形成了各地画像石不尽相同的面貌。1.6 艺术风格画像石发展了我国传统的雕刻技法,成为一种类型的雕刻作品,这样的刻和划制作出的浮雕比墨色绘制的壁画保持得更长久,给人以立体感。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建筑、生活、习俗、观念等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品。 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

21、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的彩绘,但出土时多已剥落。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雕刻者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制作者准确地抓住对象在各种活动中最具特徵、最生动、最优美的瞬间,删繁就简,遗貌取神,在一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中采用阴线刻、阳线刻、减地平面阳刻、浅浮雕等多种造型手法对动荡流逝的瞬间状

22、态进行精彩的集中表现,飞扬流动的画面充满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和雄浑冲涌的力量和速度,罕有呆滞或雷同现象,充分体现了雕塑者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爱恋和对永恒幸福的祈求。个别小型条砖在制作的精美程度上虽不及大型正面方砖,但却给人一种深沉雄大的气魄,让人回味无穷,遐想联翩,后人往往在赞叹欣赏之余,也难以真正超越。画像石、画像砖尽管粗重笨拙,却反映出的秦汉代艺术心胸开阔、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全国现已出土数千计的画像石和画像砖,这都是在秦汉厚葬的风气下产生的。发现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山东南部西部、河南南阳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北部,这些地方

23、都是当时的富庶之乡。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出土最多,盛行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史料性质不仅在美术史上有巨大意义,而且对研究汉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艺术思想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因此发掘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史料价值就成为对其研究的重要内容。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研究汉画的学者,时至今日,已形成专门的汉画学。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汉画学也成为一个学界瞩目的研究焦点。汉代的画像石与画像砖是汉代独特的造型艺术样式,艺术形式本身体现了鲜明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偶像式与情节式的图像组织方式、表达所知、所感的造型思维、流动如生的乐舞精神,这些

24、特色使其艺术形式上充溢着张力,体现出宏大气魄和浑厚雄强的时代精神.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由此,作品中的空间在逻辑上超越客观真实而成为表意的概念空间,这在历史、神话故事及车骑出行等画面上最为明显。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庄园、收租、宴饮、乐舞等有了依据直观感受构成画面的迹象,描绘了高视点俯瞰下的景物,形象有序地向上方发展,上下间距表示了远近关系。建筑和坐榻、几案、容器等用具的透视造型,也辅助性地制造出空间深度。某些物象的叠合与互掩,使三度

25、空间更为可信。与构图方式统一的形象塑造,具有影形观察和线描表达两个显著特点。物象的体积消失在剪影式的平面造型中,以曲线为主的轮廓线强调了形象的形体与动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在行进、跳跃、流贯、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轮廓之内的线条加强了动势,也概括地增添细节,使形象较有个性状貌。1.7 分期与作者根据题材、雕刻方法和少量有纪年的墓室与零散作品,大致可作出画像石的分期与存在地区的关系。它产生于西汉中叶,西汉中至东汉初是发展期,以河南、山东、湖北为主,有人认为鲁中一带是它的萌发地;东汉中晚期是盛期,山东、南阳画像石臻至繁荣,其他地区开始流行,并较快形成地方面貌。画像石至东汉末迅速而全面衰微,其原

26、因有:汉末的战乱局势使它失去了存在基础,社会意识从注重人与宇宙到注重人与自然,画像石艺术形式高度饱和之后的自律解体。画像石的作者是几乎全部未留下姓名的大量艺术匠师。根据画像石图像之间、画像石与部分壁画和画像砖之间的某些一致性,估计在当时有画像石图像的粉本流传。丰富的粉本经各地艺术匠师的创造性表现,酿成了画像石艺术的蔚然大观。二、河南地区的画像艺术 河南的艺术匠师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其作品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画像石与画像砖。河南的画像石与画像砖因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是考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

27、展的珍贵资料。2.1 南阳地区的画像石南阳地区是汉画像石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全国出土的汉画像石墓有百座之多,南阳地区发掘的汉画像石墓已经有50余座.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神仙思想是其最核心内容.原始道教酝酿、孕育和创立之时,也正是南阳汉代画像石丧葬风俗产生和发展之时.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长生,神仙思想是其最核心内容.原始道教酝酿、孕育和创立之时,正是南阳汉代画像石丧葬风俗产生和发展之时.一个时期的艺术是一个时期哲学思想的反映,是特定文化的隐喻与表征.南阳汉代画像石的画面内容、题材、造型和艺术风格都明显受到东汉时期原始道教文化的浸润,所反映出

28、的神仙思想与东汉社会原始道教在民间逐步积累、逐渐兴起有着密切的关联.南阳汉画像石是集建筑、雕刻、绘画为一体的环境艺术,从画像本身和画像形式两方面得到表现,它具有鲜明的本元文化特点.文章旨在研究南阳画像石艺术.画像石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造型艺术之一,南阳是其主要出土地域之一.南阳画像石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而深受楚文化影响.浪漫主义的题材和夸张简练的造型语言、疏朗律动的结构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富有浪漫格调的汉画像石艺术风格. 许阿瞿墓志画像石图2 许阿瞿墓志画像石是中国早期罕见而独特的画像墓志铭,宽109厘米,高69厘米,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生前观赏游戏的场面,下层是乐舞百戏。画像左方

29、是墓志铭,记述了许阿瞿“年甫五岁,去离世荣”和家人轸悼的情况。志文竖刻6行,满行23字,共136字。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南阳汉画像砖石艺术是汉代艺术世界的表现中心,也是古代人遗留给炎黄子孙的艺术宝库.南阳汉画像砖石艺术集中反映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运动感觉.本文通过大量的

30、实例以及从构成形式等方面来论述南阳汉画像砖石艺术的独特艺术风格灵动.龙的形象产生由来已久,追溯上古时期已可见其雏形.在汉代,龙的形象已作为汉画像砖石墓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龙形象题材丰富,造型灵动.作者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外部形态的分类等方面做了综合的考证,使用图像学和符号学的方法,总结出该地区龙形象独特的艺术特征.南阳汉代画像石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汉代艺术形式,其中的人物艺术形象,为我们研究两汉人物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艺术的审美心理、画面布局、人物形象、造型技法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对更深入地理解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语言及其艺术渊源、今天的人

31、物画创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阳汉画像石重于意境和思想底蕴,豪迈奔放,不拘一格,把深沉雄大、古朴淳厚、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人物形象古朴粗放,注重形体的夸张,画面构图疏朗,表现动感、力度和气势,其效果强烈,大气磅礴,意境深远.南阳画像石刻多出土于汉代画像石墓,题材丰富,雕刻古朴,是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文和神话传说画像石是南阳画像石中的珍品,“嫦娥奔月”画像石曾被选入国家邮政局1999年3月发行的汉画像石邮票中。南阳汉代画像石作为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具有汉代石刻画像“博大精深”的共性特征;其次,南阳汉画又是一个

32、地域性文化现象,因而其个性特征亦显得极为鲜明。与全国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相比较,南阳汉画像石具有如下显著特征和价值:1、画像内容方面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与其它地方相比较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反映达官富商生活的画像、天文星象画像、神鬼辟邪升仙画像、角抵戏画像以及舞乐百戏画像的内容最多,而反映农业生产活动的画像则极为少见。汉代的南阳是皇亲贵戚、富商大贾云集之地,因而汉画中刻画贵族侈奢享乐生活的画像居多,而表现平民生活和劳动的场面极少。天文图像是南阳汉画像石最独特的内容,其发现的数量之多,位居全国之首。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对研究汉代天文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总之,南阳汉画丰富的内容为我

33、们研究汉代历史尤其是汉代南阳地方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方面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2、艺术风格方面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风格方面具有如下突出的个性特征:(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大多为一石一主题的构图。(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在写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了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

34、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南阳汉画像石首先为我国一画一主题的传统独幅绘画构图形式开辟了道路,其次又为我国民族艺术确立了不拘形似、追求神似、寓情于画、精神超于像外的创作法则。总之,南阳汉画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美学、舞蹈、音乐、体育、哲学、民俗学、天文学、建筑学、畜牧兽医学等诸多学科,堪称一部汉代的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南阳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画像内容可以划分为十大类。天文星象 这是天文学家观测天象的真实记录或汉代人对天象的一般认识,反映了天文学的发展盛况,具有较高的天文学价值,如南阳市麒麟岗汉画像石墓墓顶天象图,唐

35、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墓顶天象图、彗星图、 日月合璧图等。舞乐百戏 舞乐百戏是汉代舞蹈、音乐和各种杂技艺术的总称。南阳汉画中的舞蹈有建鼓舞、长袖舞、踏拊舞、七盘舞;南阳汉画中的乐器既有打击乐器又有管弦乐器,南阳汉画中的杂技有飞剑、跳丸、倒立、冲狭、吐火等。这些画像反映了汉代艺术取得的成就。 角 抵 包括人与人相搏、人与兽斗、兽与兽斗三种形式,这类画像大多刻画得形象逼真,富有动势。充分表现出了汉代人的力量、智慧和勇敢,体现了汉代先民的一代风范。 社会生活 南阳汉画像石反映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类画像数量很多。包括车骑出行、田猎、宴饮、庖厨、拜谒、小吏、侍者、生产劳动等。 历史故事 南阳汉画中的历史故事有

36、二桃杀三士,晏子见齐景公、鸿门宴、高祖斩蛇、范睢受袍、荆轲刺秦王等。这类画像大多是为了儒家的忠、孝、节、义思想。 神话传说 这类画像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嫦娥奔月、羿射十日 、雷神、雨师、风佰、虎食女魃、神荼、郁垒等,是研究古代神话的难得资料。 建 筑 南阳汉画中的建筑图象有万堂、楼阁、门阙、桥梁等。这些画像反映了建筑艺术的高超技艺和辉煌成就。 祥瑞升仙 由于谶讳迷信思想、神仙思想等的影响,南阳汉画中出现了许多以祥瑞、升仙、辟邪为表现的内容的画像。这类画像在南阳汉画中占有很大比例。表示祥瑞的有龙、凤、麒麟、仙鹤、神龟与玄武等。表示升仙的有仙人乘鹿、仙人乘龙、虎车升仙等。表示辟邪的有白虎

37、、铺首衔环、熊等。 榜 题 汉画像石墓上的铭文题记。如许阿瞿墓志画像石上的铭文,唐河汉郁平大尹墓中的题记等,是研究汉代书法艺术的难得资料。 图 案 如菱形套连图案、菱形穿环图案等,这些图案刻工精细,构图优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2.2画像砖画像砖盛产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 河南地区的画像砖,形制有四种:长方形的空心砖、长方形的实心砖、方形实心砖、空心柱砖,河南砖一般是经印模多次压印的多个或多组有独立造型的形象,依据一定的构图方式组合在砖面上,形成一个更大的复合画面,并具有一定的创作随机性和装饰性。砖的内容与艺术形式,依不同的时期而呈现不同面貌。 出土于洛阳的

38、西汉空心画像砖,以高度概括的图案为主,布局疏朗,阴刻线条简率、圆韧,具有抽象的象征意义;而出土于郑州、禹县的东汉作品,还增加了神异物象,画面繁密,多重复组合;而出土于南阳地区的东汉中期以后的作品,受当地画像石艺术影响较为明显,一砖一画,主题鲜明,绘画性强。 汉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在河南画像石上面得到了全面体现。例如,长生不老、羽化升仙,表明在人们的心目里,人和神的距离缩短了,人也可以飞升成神。连应龙、虎、飞鹤、白鹿这样的神物也成为人们升仙的交通工具了。这充分反映了河南汉画像石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是在为追求人生幸福而沤歌,充分肯定了现实,肯定了人的存在和人的力量。这应该是河南汉画像的美

39、学思想所在,在具体形象、背景和意境上河南汉画像石则展示出力量、运动和速度构成河南画像砖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不以对物像刻画的细微为取向,而是在神似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的准确。其作品造型洗练、生动,部分图像中的形象因主题内容的要求,而具有一定的夸张色彩。风格雄健朴拙,搏大浑穆,富有时代特征。一部分画像砖上的图像呈剪影式,以大的块面和简练的线条,使物象的运动感得到加强,简洁或重复的图像以及部分充满图像内容的构图处理,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生动地表现了图像的主题内容,并体现出作品的神韵。河南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艺术不仅拓展了早期美术的表现领域,而且还丰富了早期美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充实了早期墓葬艺术的

40、图像体系和观念形态,将中国古代美术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汉代美术在题材内容、气势渲染、线条把握、布局经营等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而河南画像石、画像砖可以说是汉代美术成就的集大成者。了汉代艺术的气势和古拙的美学风貌。三、四川地区的画像艺术3.1 画像砖四川是画像砖发现最集中的地方,以成都西北平原一带出土最为精美,时间大多属东汉后期,其形制主要有三种,即 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砖和约46厘米26厘米的长方形砖,还有一种就是在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条形砖,每块砖都是一个完整的独幅画面,一次压印而成,一些砖要施彩,面貌接近绘画,正方形砖的浮雕较低,线面相间,通

41、过线条勾勒细部,强调和夸张动态,使画面具有刚柔相济之趣,代表了四川地区画像砖造型手法的典型面貌;长方形砖则浮雕较高,立体感强。 四川画像砖已知的题材有数千种之多,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四川地区富庶的社会经济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风俗,如宴乐舞戏、庭院楼阙、市井庄园、采桑渔猎、播种收割等。与其它地区相比较,四川画像砖中的历史故事及祥瑞物较少,生产劳动与车骑出行等题材占了较大比重,艺术形式得益于对现实的观察。主要有两种构图方式:一种是高视点构图,物象的空间位置清晰,三度纵深感已经表现得相当好。另一种是平面展开式构图,即散点透视法。 总之,画像砖是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生产科技、民俗风情等重要的文物资料,极具研究价

42、值,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 3.2 画像石中国东汉时期流行于今四川省的画像石,四川的画像石虽不如画像砖为盛,但见于石阙、崖墓及石棺之上的也很可观。主要包括:用以装饰墓室的画像石,墓石壁上及石棺上的雕刻,作为石阙建筑和装饰材料的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图3墓室中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门、壁面中部、后壁等部位,有的与画像砖混用于一墓之中。较多的题材是车骑出行、宴乐观舞、农作庖厨、铺首衔环、历史故事等。画像石的形制多为长方形,有的数条组合为一个宏阔画面。如成都杨子山1号墓中室左右壁面两列画像石合长11米多,描绘了车骑出行和杂技、宴客的复杂场面,是一幅容纳了众多物象的长卷巨作。合川东汉墓横楣上的完璧归赵、

43、荆轲刺秦王都长2米多,前者在画像石中属于少见的题材。这类画像石的雕刻大多为剔地浅浮雕加阴线刻,富有形象概括浑然、意拙势博的艺术效果。四川的东汉崖墓是一种特殊的葬制,凿崖成墓意在建造仿真的建筑,建筑形象的成立主要借助于雕刻手法,由此在崖墓口的横额及立柱上大量雕刻椽檐、瓦当、斗拱、柱头和图案、人物形象,浮雕、阴线刻等技法。崖墓内壁除了仿木构建筑物的雕刻外,还有龙、虎、车马、猿戏和罕见的类似面具的头像等。它们的造型简略,有的因分布的无规则和内涵联系的不明确而有神秘的意味。崖墓中的石棺通常为整石雕凿而成,在棺的壁外面有大量浅浮雕画像,雕刻手法和造型风格与画像石相同。棺头前档往往是双阙,后档是伏羲、女娲

44、,边壁上有车马、鼓琴、博弈、猿戏等。较为精美的是新津出土的秋胡戏妻和孔子问礼等作品,其人物造型修长、细腻,具有独特的面貌。四川是汉阙遗存最多的地区。作为建筑与雕刻复合的艺术体,阙面有大量的高、浅浮雕画像石,以著名的雅安高颐阙、渠县沈君阙、平阳府君阙为例,上有振翼昂首的朱雀、衔着环璧的青龙与白虎,们形体较大,长条形的构图中姿影活跃,有远观亦醒目的效果,呈横幅状的主要有车骑和列队人物、西王母图、植物图案等,这类画像石的雕刻,比墓室画像石更具概括、清晰、醒目的效果。从全部四川画像石刻的技法和形式风格来看,它与四川的画像砖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也不同于山东、江苏、河南密县以及陕北、山西等地那种平带规整的画

45、像作风,但与河南南阳地区的画像石风格却有较多的相似处。其形式也是一种减地凸雕、空地有斜纹的雕法,作风写实也有古拙雄浑之意,但只是形式上比较略为规整与严谨而已。而与同地同期的画像砖秀丽的艺术风貌相比,画像石具有拙朴阔略、沉雄浑厚的特点。四川画像石功能的多样性,表明它是当时社会上较为普及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美术形式。它在四川出现的时间晚于河南、山东等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这种艺术样式有可能从外地传入,但四川地区繁荣的社会经济却是它被大量创作出来的基础。整体上看,雕刻技法与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唯新津等地的石棺画像,以自由新颖的人物体态塑造,迥异常见的侧面式形象,其俊逸空灵的风格达到平面浮雕的很高水平,与魏晋人物画有承启的关系。四、山东的画像艺术4.1 概述四川地区的画像艺术山东是古代文化发达的地区,汉代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与老庄阴阳五行、历史神话等交织在一起,成为画像石表现的主要内容。画像石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反映庄园、车行、聚会、宴饮、战争、乐舞、杂戏、作坊、狩猎、手工劳作等现实生活场面,还有描绘禽、兽、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