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提要宋代是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年代,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群峰并峙,各领千秋。宋代书法在书法史上,又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宋代一改唐代以严格的法度作为书法评价标准的风尚,将尚意抒情作为时代书法的主流。这一时期,大家辈出,佳作纷呈,创造了书法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本文旨在通过对宋代书法尚意抒情作一简单的梳理和解读,以期更为深入的领悟宋代书法尚意抒情的真谛。本文拟分作六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对尚意抒情主张的提出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探讨宋代书法尚意抒情的形成原因。第三部分列举宋代尚意抒情的几位代表书家。第四部分则阐述宋代书法尚意抒情的具体体现。第五部分对宋代尚意抒
2、情书法和晋、唐书法进行比较。第六部分阐述宋代尚意抒情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关键词:尚意抒情;苏轼;无意于佳;意趣;一、宋代书法尚意抒情主张的提出从唐末经过五代十国到宋初,“尚法”书风一直沿袭下来。有法可依固然使得书法有了规矩和标准。但是,书法毕竟是人类精神的产品、艺术的创造,过于严谨的法度必然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宋初的书坛,缺乏引领时代风气的书法大家。欧阳修认为:“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感叹当朝没有可以与前朝书法大家相抗衡的书法家。在唐代和宋初尚法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书家们难以摆脱和超越唐代趋以极致的法度。到了北宋中期,苏轼主张观念的提出让宋代书坛有了新的活力。他注重对内在精神的把握,寻求
3、一种突破。他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在无刻意雕饰的创作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才是完美的,不重全面完美而强调个性的张扬与发挥。追求的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流露。苏轼提出了 “点画信手”到“无意于佳”的随心任性的创作理念。他又素尚老庄之自然,以自然为艺术上最高之境界。在苏轼全集里面有很多论断说明苏轼对自然、意趣的追求。如书张长史书法云:“张长史草书必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在醉的状态下张旭书就得草书有天真烂漫、自然天成之妙。跋刘景文欧公帖云:“此数十张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资,信天下之奇迹也。”可见苏东坡对自然意趣的重视和强调。
4、所以在跋王巩所收藏真书中,他提出:“僧藏真书七纸,.其为人镜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措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把自然观建立在道的基础上。把追求点画的技法上的精力转移到个人意趣的追求上来。这就是宋代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后,寻找到的自己的时代书法路径尚意抒情风格。 浙江大学古典学博士后张传旭认为:“紧跟着晋唐这样一个文艺繁荣、大师辈出的时代之后,要想在艺术上自成一家,有所突破,那必须独辟蹊径。所以最早是由苏轼提出了尚意的口号。”在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看来,苏东坡就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他的光芒其他人无法代替。
5、他把词从诗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开创了豪放词派,使宋词得以和唐诗、元曲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他的书法更是北宋四大家之首,开创尚意书风。 二、宋代书法尚意抒情形成原因探微宋代书法尚意风格是汉字完型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中国汉字从创始起就与世间万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古文者,仓颉所造也,金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汉字的造型与审美意蕴为书法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书法到了晋代,出现尚韵的特点,韵即风韵,神韵,气韵,其实就是追求一种潇洒飘逸的风格,目的在于抒发情怀,文人墨客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各类书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
6、唐代的尚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法到了唐朝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境地,强大的唐王朝也希望书法有一定的体制和法度,形成一整套有章可寻的规则,从而更能满足其歌功颂德的需要。唐人尚法,汉字到了唐朝已成定制,形成自己完整的模式,书法以汉字为依托演进的基本结束,所以到了宋朝,在没有新的字体出现的情况下,宋人或仍袭旧人活在唐人的阴影里,或另辟新径。于是他们绕开唐人森严的法度,转而追求书法艺术的情趣为主旨,求意而不拘法。宋代书家开创了书法尚意抒情的一代先河。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尚意风格的形成乃书法演进的必然趋势,必然结果。宋代尚意风格的形成,是与宋朝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宋朝国力不强,危机四伏,人民饱受战乱
7、之苦,整个国家处在战争的阴影下。宋朝政府避战求和,妥协退让,国家的羸弱给人民投下阴影,而宋朝政府对文人采取开明态度,宋太祖留下不杀文臣的遗训。在这样一种文化宽松但国家实力不强的双重环境下,宋朝书家们不可能像唐代那样沉浸于法度,端庄静美的楷书已不再能满足他们表意的需要,而行草书因其挥洒灵活而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故宋朝行书最盛。此外,宋朝建立后,宋统治者们特别是赵匡胤害怕重导唐的悲剧,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和地方专权,他们围绕着分权采取了一职多人的设置办法。所以宋朝大兴科举取仕,招揽人才,官员人数猛增。知识分子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艺术的繁荣。宋代这种政治策略的改变,影响了宋一代历史文化的发展,在当
8、时朝野文事风气很是兴盛,寻常百姓之家也以沾染艺事为雅。所以国学大师钱穆说,宋代是中国艺术的“平民化”时代。在书法上尚意抒情,在历经唐代书法高峰后又自树一帜! 在宋代的尚文政治环境影响下,宋人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宋人在艺术上多才多艺的个人素质,也为其书法尚意提供了可能。宋朝书法家中,更多的是书法家与画家、词人、诗人、文学家等诸多身份兼而有之,这种艺术成分的多元并存,也为宋朝的尚意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如苏黄米蔡等书法家同时又是画家,词人,诗人,文学家等。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不仅认为书画与诗
9、歌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是修养是提高书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宋朝书家与前代书家在自身修养与素质条件上更胜一筹。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不仅书法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精通国画诗词,米芾自创的“米家山水”画风追求潇洒抒情,这为他的尚意书法有着积极的影响。宋人注重文化的修养无疑这对尚意风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宋初太宗赵光义爱好书法,淳化三年,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刻成淳化阁帖十卷。帖学盛行,书家们重行草书。但是这部选本一半以上为二王法书,其中掺有伪迹和摹本,作品大都比较秀逸。秀逸淡定的书风抒发不出书法家内心的情感,书家在书写作品时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要表达抒发,
10、但是前代书家提供的帖大都平和法度森严,满足不了书家的需求,这也为宋代的尚意抒情书法提供了因素。既然秀逸的书风无法让书家们完全抒发自己的情感,加上外部的社会环境,书家只能摸索自己的书法道路,这同样为书法尚意抒情提供了因素。三、 宋代尚意抒情的代表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父苏洵并称“三苏”。他才华横溢,在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他认为无意之作往往胜过有意之作。以我书意造本无法,摆脱超越法度的拘囿,随心任性地创作为上策。“意”是对蕴涵于书法艺术形象中的精神意蕴的强调,注重通过书法的形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与联想,具体到苏轼的书法创作中就是不以追求技巧、功
11、夫的深厚,法度形式的谨严工整为宗旨,而是以崇尚学问、才气,超越技巧法度的束缚,强调“中得心源”,以神造形,以意生法,充分表现其内在的情感意趣为佳境。 苏轼的梅花诗帖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途中,过春风岭,难以言表内心的愤意和无奈,于是纵情恣意,书写了一生中唯一可信的狂草大作。 苏轼在尚意书法中,字形取横势,章法自由平稳,结体朴实自然,笔画厚重,意趣横生。细观苏轼的书法,笔画由轻灵走向厚重,形成了平稳中见险绝,深厚中藏散淡的书法情态。字里行间都充满着自己的感情。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宋洪州分宁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
12、。幼敏悟,读书数过辄成诵,加上勤奋好学,课业精进。治平元年赴礼部试,举进士,调叶县蔚。苏轼曾见其文章,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宋史本传),声名日震。黄庭坚是一位富有创造精神的书法家,无论是行书、草书、楷书,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苏轼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宋朝受苏轼尚意书风的影响下,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
13、。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精沉猖拔的笔力,左放右敛的体势,和贯如顶针的行气,无不表现于其书法创作上。而一些个点画的随便与略不经意处,均虚之以神行,稟意超然,不就时俗,恰又体现出他“尚意抒情”的书评观!黄庭坚的书法作品诸上座帖、花气薰人帖、李白忆旧游诗卷等无不体现鲁直的尚意创新书风。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无碍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居徙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又称“米南宫”。北宋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
14、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据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传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视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类似的传闻非常多。这种性情决定了米芾强烈的个性,这与他在艺术上强烈地追求摆脱羁束的叛逆精神和力求惊世骇俗出人意表的行为是相符的。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黄山谷称米芾书法:“如快剑(石斤)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山谷对米芾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了。他在系
15、统与创新中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走的是一条集古出新的道路。米芾曾不无自豪地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是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也。”他始终对自己高度个性化的风格保持着追求,这个风格主要可以从他用笔的特征和章法上来概括。在用笔上,米芾多以侧笔为主。侧笔是相对于中锋用笔而言的,它使笔毫欹侧于纸面并与用笔的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笔锋较外露,故能使线条造成爽利峻拔的感觉。米芾将侧锋用笔用到了极致。他又强调笔毫运动方向的多变,追求笔触的变化多端,即“八面出锋”,他在海岳名言中用“锋势备全”来注脚这个“八面”,这是相对于欧、虞、柳、颜等人单调贫乏的“一笔书”而言的。米芾还喜
16、欢大量的提按顿挫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的幅度往往都较大,富于跳跃性。这一点也是与他的“八面出锋”紧密相关的。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米芾在书法史论上提出了“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尚意书论。
17、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王安中追随苏轼的尚意书风,在书法创作上加入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情怀。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陆游追随黄庭坚的书法尚意风格,注重创新潇洒奔放。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吴琚,字居父,号云壑,汴(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均不详,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习吏事。乾道九年(1173)以恩荫授临安通判。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吴琚好书画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吴琚字帖,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钟(繇)、王(羲之)帖。”擅正、行草体,大字极工。吴琚毕生都用力于米书,追随的米书的尚意书法风格。吴氏学米书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吴琚的运笔较米书内敛,落笔沉雄,稍运即止,结体八面呼应,看上去十分舒服,即所谓“俊俏”之意。书法作品有杂诗帖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