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理论与激励理论.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66296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动力理论与激励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群体动力理论与激励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群体动力理论与激励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群体动力理论与激励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群体动力理论与激励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体动力理论与激励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动力理论与激励理论.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群体动力论 霍曼斯模型,肖月强 2008年04月13,1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一、群体动力论公式 B=f(P,E)B是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是个人的内部动力、内部特征,E是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也就是说,群体中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决定于个人现存需要的紧张程度和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关系。群体动力论研究群体的行为就是研究群体中支配行为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与影响。,二、群体气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群体气氛主要包括群体的风气、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1群体的风气 群体的风气是群体在工作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是一种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行为标准。不同

2、的群体有不同的风气。,2群体的领导方式 群体中领导者行使权力与发挥领导作用的方式(如民主或独裁)也是群体气氛的重要方面,会对成员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要形成良好的群体气氛,领导的行为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沟通。向群体成员解释有关决策和政策,使他们知晓;及时提供反馈;坦率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2)支持下属。对群体成员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意见与建议。(3)尊重下属。真正授权给群体成员,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4)公正无偏。恪守信用,在绩效评估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应予以表扬的尽量表扬。,(5)行为一贯。处理目常事务应有一贯性,明确承诺并能及时兑现。(6)展示能力。通过展示自己的工

3、作技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钦佩与尊敬。,3、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关系 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关系主要体现于两种类型的行为:一类是群体成员对工作任务的行为,称为工作任务型;另一类是群体成员对个人的行为,称为人际关系型。这些行为有时会起正的、积极促进作用,而有时则起负的、消极的作用。,2 群体组成要素的霍曼斯模型,心理学家霍斯曼(GCHomans)提出,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三个组成要素,分别是活动、相互作用和思想情绪(如图41)。活动。一个群体要存在和发展,必须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社会活动。相互作用。这是指群体成员在进行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在行为上会发生各种形式

4、的相互影响,包括各种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沟通、相互交往和相互接触。思想情绪。在群体进行各种活动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成员一定会形成某种思想或情绪情感上的反应,表现为人们的态度、心情、感受、意见和信念等。,图41 群体的组成要素,二、霍曼斯群体系统模型,图42霍曼斯群体系统模型,3 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发人们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由于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因此这一理论实际上是围绕人们的各种需要来进行研究的,因此,它又被称为需要理论。其中主要包括:弗洛伊德的本能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佛的ERG理论以及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一、本能论 在弗

5、洛伊德看来,本能和需要向联系,是一种“促使大脑运转的需求程度”。本能激起行为的力量或驱力,是张力的源泉,它由内在的刺激引起。本能有四个特点:具有压力或力量;具有目标;具有对象;具有源泉。,心理结构和意识水平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不仅有机能,还有其结构。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3个方面: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这种区分与意识水平(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关系如图:,意识,前意识超我自我潜意识本我,无意识,注:自我在三个水平间漂移,图 自我、本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本我、超我存在一种动力依存关系:本我:包含所有的盲目的、个体所需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它根据快乐原则

6、起作用,而不管其结果如何;自我:是心理结构中那些能够满足本我需要又不会遇到任何麻烦的方面。其作用在于协调本我需求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超我: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良心,与本我直接相冲突,以符合社会需求的“至上原则”。,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这一理论。,马斯洛的5个需要等级的内涵及外延,三、奥尔德佛的ERG理论 ERG理论是奥尔德佛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要。(1)生存(Existence)需要。这是指人全部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如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组织中的报酬、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都和这种需要有关。

7、这一类需要大体和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全部“生理”需要和部分“安全”需要相对应。,(2)关系(Relation)需要。这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往的需要。这与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归属”需要和部分“尊重”需要相对应。(3)成长(Growth)需要。这是人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内在欲望。成长需要的满足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有所作为和成就,并不断地创新和前进。这一类需要可与马斯洛需要层次中部分“尊重”需要和全部“自我实现”需要相对应。,ERG理论的三大规律如下:一是“愿望加强”律:各个层次的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少,则满足这种需要的渴望就越大;二是“满足前进”律:较低层

8、次的需要得到越多的满足,则该需要的重要性就越差,满足高层次需要的渴望就越大。比如,人们生存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渴望满足关系需求和成长需要的程度就越大。三是“受挫回归”律:当较高层次的需要遭受挫折,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退而求其次,对较低层次需要的渴求就越大。,四、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双因素理论的基本概念 赫兹伯格提出,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激发因素。一类是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另一类是促使人们产生不满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系指和工作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往往能给员工以很大程度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9、。保健因数系指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处理不当,或者说这类需要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会导致员工的不满,甚至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反之,满足这些需要则只能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情绪。这就是双因素理论(2一factor theory)。,图45 马斯洛和赫兹伯格激励理论的比较,五、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 激励需要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的。他认为人在较高层次上有3种需要:对成就的需要、对权力的需要、对归属的需要。,1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是指人渴望卓有成效地完成任务或达成目标。有成就需要的人的特点是:希望干出一番事业,往往给自己确定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目标;热爱本

10、职工作,很有敬业精神;乐于接受挑战、喜欢冒风险;愿意承担责任;希望很快得到工作的反馈结果;孜孜不倦,不怕挫折;喜欢表现自己;对事情的成功和胜利有强烈的要求。,2归属需要 归属需要是一种希望与人为伴、归属于某些群体的需要。有强烈归属感需要的人往往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安慰和肯定,享受亲密无间的氛围;他们通常由衷地关心别人的感受,愿意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喜欢安慰和帮助有困难的伙伴;他们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情谊,很富有人情味。,3权力需要 权力需要的本质是渴望控制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具有较高权力需要的人对施加影响和控制表现出很大兴趣。他们寻求领导位置,喜欢与人争辩、健谈、直率、头脑冷静,善于提出问题和要求,喜欢教训别人,乐于演讲。,图46 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的四种理论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