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精品讲稿.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68107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7.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精品讲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精品讲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精品讲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精品讲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精品讲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精品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精品讲稿.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自1984年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感染的血液而引起的HIV感染以来,医务人员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接触而被感染的危险已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引人关注的职业性问题。由于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等等,经血液传播疾病出现蔓延趋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日益增加。,现 状,20022003年在全球报告的“非典”病例中,职业分布以医务人员居首位,所占比例高达22.3%,并以青壮年医务人员(2549岁)为主,约占80%,无论是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都是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史上前所未有的,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学历、高职

2、称的医学精英遭受了非典感染性职业暴露而发病,或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医院感染学界认为这是医院感染史上的一场悲剧,这一血的教训足以引起医务人员对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高度重视。,但是,“非典”暴发后,截止目前,我国出现了很多感染性职业暴露的事例,并有增多趋势。北京地坛医院就曾先后收治过名护士,她们都是在工作中不慎因针刺伤和皮肤无保护措施,而暴露于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后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又如: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护人员均因无保护措施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血液频率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病病人,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半年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

3、性,造成一起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经各种资料证实:实验室人员、医护人员、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护工等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其中以护士位居首位。,主要内容,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医院感染性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时意外地被患者的血液等体内物质污染,或被患者血液等体内物质污染的针头、手术刀等锐利器械刺破自己的皮肤,而有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的一类

4、职业暴露。感染性职业暴露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要有接触感染性暴露源的职业从事者;(二)要有感染性暴露源。,感染性职业暴露的评估,分型:(一)轻度类型暴露: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 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无临床症状.(二)重度类型暴露: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 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有临床症状.(三)暴露源不明型暴露:不能确定暴露源者.,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 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 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 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

5、或者粘 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 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 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 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 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 的血液。,一级暴露,二级暴露,三级暴露,分级,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一)防护意识淡薄(二)针、刀刺伤与割伤注射抽血静脉穿刺或拔除锐器处理废弃物处理外科手术缝合(三)皮肤粘膜暴露(四)空气污染(五)其它相关因素,医务人员对使用后锐器放置不当,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不戴手套,手术中对于易发生血液喷溅情况未作有效防护措施,处理使用过的注

6、射器及针头时违反操作规程。这些都是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欠缺所至。种种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锐器损伤居首位,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途径,其次是意外直接接触血液。,将血标本放入试管内,用手盖上针帽,加药时,这些危险动作,您停止了吗?,收拾手术污物,分离输液器时,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注射,这些危险动作,您停止了吗?,医务人员最危险的职业暴露是针刺伤。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80%的护士有被针尖刺伤的经历,医生、检验人员也有针刺伤的危险。被污染的HBV的利器刺伤受感染率达18%,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

7、CV污染的利器刺伤受感染率为5.6%;被HIV污染的利器刺伤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4%。暴露于含HBV的血液,感染率为6%30%。,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哪些特点?,1、需要的血量非常少:如感染乙肝只需0.4毫微升2、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途径:皮肤刺伤、皮肤接触、粘膜接触3、发生暴露后感染的机率:HBV 6-30%,HCV3-10%,HIV0.2-0.5%4、国外研究证实: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55倍,高于HCV38倍 医务人员感染HBV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一)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 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

8、 露防护的自律性;(二)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 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三)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护人 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概念: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标准预防既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也强调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和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病人。因此,标准预防既保护病人又保护医务人员,故又称为所谓的双项防护。,标准预防的措施,1、洗手:接触每个病人前后,每次操作前后都要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

9、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戴手套,如何要求?,手卫生的重要性,接 触 病菌 洗手,菌,规范合理的洗手设备,洗手的指征:什么时间洗手?,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不论是否戴手套,进行侵袭性操作前;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护理病人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紧邻病人的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标准预防的措施,2、戴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医护人员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

10、不能代替洗手。注意: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 手部皮肤已有破损,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我院有几种手套?,3、口罩、面罩、护目镜和隔离衣: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污染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或者围裙等,减少通过破损皮肤和粘膜感染的危险性。,你会正确佩戴口罩吗?,将口罩戴上,金属软条应该向上,头带分别绑于头顶后及颈后,将金属软条向内按压至该部份压成鼻梁形状。,完成时,口罩必须覆盖鼻至下巴,紧贴面部。,眼罩、面罩等防止液体喷溅眼结膜,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小车顶部,医务人员避免针刺伤意外事故方法,使用后,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应用重新

11、盖帽装置,尖锐物收集箱应放在使用处,禁止双手重新盖帽,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不要直接传递,将输液导管与无针系统连接,整个过程中应从容不迫,如患者抵抗或慌张,可寻求帮助,使用真空采血系统,洗手、带手套、护目镜、防护服,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4、可重复使用的设备:(1)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时根据需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致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污染环境。(3)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4)一次性使用

12、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无害化处理。,5、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1)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2)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3)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清洗、消毒后再使用,对隔离病人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4)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污染。,6、急救场所可能出现需要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以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7、医疗废物应

13、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是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而建立的,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微粒隔离、常规工具和虫媒隔离等5种,后两种在西方国家已不实行隔离系统包括3种即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实际上就是对血液和体液实施全面屏障隔离。隔离的对象为“所有”的病人。对医护人员而言,不管对象是已知或未知血液或体液感染的病人,都应采用屏障隔离措施。,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理,(一)紧急处理 1、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

14、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二)登记和报告 职业暴露后要将暴露情况及时进行登记和报告,登记的内容包括: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详细住址,包括亲属的姓名及详细住址;暴露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三)预防性用药 1、免疫预防:根据某种感染的危险程度和发生感染的频率进行预防接种,使用疫苗应尽

15、量在医务人员进入高危区工作之前进行。2、预防性用药:根根卫生部制订的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医务人员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属艾滋病职业暴露者,要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注意:预防性用药应当尽早开始,最好在暴露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锐器伤后处理流程图,乙肝职业暴露处理方法与报告流程(1),乙肝职

16、业暴露处理方法与报告流程(2),丙肝职业暴露处理方法与报告流程图,梅毒职业暴露处理方法与报告流程图,HIV职业暴露处理方法与报告流程图(1),HIV职业暴露处理方法与报告流程图(2),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序;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根据接触疾病的性质定期检测及随访。艾滋病:即在暴露后的当天、4周、8周、三个月、

17、六个月、一年定期追踪,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用药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乙肝:暴露后当天、3个月、6个月追踪丙肝:暴露后当天、4周、3个月、6个月追踪梅毒:暴露后当天、4周、3个月追踪,(四)追踪,1、手术过程中,发生缝针刺破手指部位,如何处 理?保持镇静,按常规脱去手套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举例:发生职业暴露如何处理?,2、对HIV

18、阳性患者实施气管切开吸痰时发生分 泌物喷溅,如何处理?立即按常规脱去帽子、口罩、隔离衣等流动净水冲洗污染部位被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第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二章,第三十一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接触医疗废物种类及风险大小的不同,采取适宜、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第三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机构内的相关部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第四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 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按照职业病防治法 及其配套规章和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